首頁>Club>
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動輒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甚至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上去就打人。應該怎麼引導?
25
回覆列表
  • 1 # A李鬼A

    過去,大家閨秀為什麼千金難求,不僅僅是家庭的財力,更重要的是生長環境,自㓜學習琴棋書畫,這些,都是修心養性的東西。琴,能讓一顆浮躁的心漸漸安靜;棋,培養邏輯思維;書畫,則為品德、禮儀和才藝。長此以往,任何人都會處變不驚,懂得冷靜思考,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千萬別以為她們懦弱,她們發起怒來,有如江河決堤,勢不可擋。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她們所生育的子女,多數會延續她們的習性,生男,表現為不卑不亢,傲骨錚錚,生女,廳中端莊大方,房內柔情似水。至於孩子多用暴力,就多查家長的原因了。

  • 2 # 妞媽育兒記

    小朋友喜歡用暴力,說明他學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暴力。所以,教養人首先要改變自己平時處理問題的方式,看看自己是不是簡單粗暴?

    遇到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首先要了解事情經過,詢問孩子當時是什麼感受,是否覺得只有暴力解決才痛快;其次就是分析,暴力解決會有什麼後果,比如傷害,比如可能自己也會遇到更加厲害的對手;最後就是跟孩子一起探討,看看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可以講講自己是怎麼解決的,也可以讓他看看別的小朋友如何解決,讓孩子慢慢的嘗試別的方式。

  • 3 # T紫陌紅塵

    謝謝邀請,其實在小孩子中這種情況很常見,但是應該區別對待,要看暴力的程度,要看是隻會欺負弱小還是強弱都敢懟~ 如果是動輒沒有輕重,只會欺負弱小,不敢挑戰強者,出手就向臉上和襠下等要害部位的,一定要當場制止並在私下裡嚴加批評管教,否則遲早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如果出手比較有分寸,只是打對方屁股或者後背等地方的,或者不管強弱,只要被欺負就敢於反擊的,應該循循善誘,減少其暴力的次數即可。

    其實小孩之間,尤其是男孩,打打鬧鬧實屬正常,我們小時候不也是這樣過來的嗎?小孩間適可而止的打鬧其實是玩耍的一種方式,不要聞之色變,過分解讀,本來小孩之間只是在打鬧玩耍,家長卻認為是暴力,一定要糾正他們,甚至當場嚴厲的批評孩子,這樣是不可取的,當著外人尤其是孩子朋友的面批評小孩,只會讓孩子之間的打鬧從遊戲變成矛盾,也會讓孩子畏首畏尾,自卑膽怯。

    一個人的成長之路總是曲折坎坷,不是一帆風順。做家長的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幫他樹立堅忍不拔,迎難而上的性格,並且在關鍵的時候引導孩子,幫他度過難關即可。孩子漸漸長大就要逐漸放開手腳,不要事無鉅細鹹聞之,控制慾太強只會讓孩子束手束腳,自卑膽怯,一事無成!孩子健康陽光長大的過程中,理智也會逐漸增加,暴力自然也就越來越少之至消失~

  • 4 # 春天0757

    在孩子的成長中,喜戲打鬧是常有的。有時孩子打架也讓大人們頭痛。只有細下心來慢慢給他做教育課。要讓他懂得這些道理。比例:今天他給別人家孩子為了玩具打架,你就得告訴他是如何讓兩個人一起玩,不要用暴力解決,還能成為好朋友等……。等他理會了也就自然會往好一方面學。孩子也會聽好話。也會通理,在成長的過程中,關鍵在於大人的教育,這就合適古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切記,小不教好,老來悔。

  • 5 # 老春開聊

    必須堅決制止!

    嚴肅地告訴他,這是不文明的行為,會傷害到他人,也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定要堅決杜絕他們的不良習慣,讓他們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得有規矩意識,有底線思維。不能縱容他們為所欲為。家長跟不了他們一輩子,家長這個時候的縱容,會滋生他們的一些惡習,導致他們以後的人生會受到更多的挫折和壓力,甚至會變得懷疑自己的人生。而且,家長的縱容和嬌寵,最後都會變成懲罰還報在他的身上。

    真愛他,就不要寵。

  • 6 # 棗陽市農村生活

    壹 陪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

    孩子的一生會經歷兩次敏感期,分別是0-7歲與7-12歲,家長需要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規律,以便更好的培養孩子的天賦。

    孩子敏感期會經歷口欲期→自我認知→自我意識→物權期,這些階段一般都是在0-3歲,由於孩子此時間段期間語言表達不足,就會藉助動作來表達喜歡或者討厭,比如孩子4個月時候小手“啪”的一巴掌。

    貳 正確引導陪伴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

    首先就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引導,比如孩子“啪”的一巴掌打人,家長要觀察情況後,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對孩子講“寶寶是不是喜歡爸爸?如果喜歡可以親親爸爸,小手不是用來打人的喔”,久而久之孩子會明白表達喜歡可以親親。

    其次透過繪本開展親子閱讀,比如《小手不是用來打人的》、《我爸爸》、《我媽媽》等等繪本,都教會孩子如何表達愛。

    最後“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言行要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和愛心。如果家長是一言不合非打即罵,說再多種方式改變孩子的暴力行為都不如家長一次的壞習慣給孩子樹立的壞榜樣。

    改變孩子的暴力行為有百利而無一害,所以家長們必須注意孩子們的言行。我家隔壁鄰居小女孩比我家小寶小6天,一起長大的孩子本來應該是好朋友,但恰恰相反,鄰居們見到小女孩都攆。

    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總喜歡抬手“啪”的一巴掌,我給孩子奶奶說了我的處理方式,孩子奶奶不認可,反而洋洋得意的說“沒事兒,將來長大不吃虧。”平時孩子坐腿上玩,天天教孩子“打打打”,結果孩子不論大小見人就抓臉,推別人。

    如今孩子快兩歲了,鄰居是個個討厭,背後裡說得難聽,到誰家玩誰都攆她走,一個朋友也沒有,平時不注意打過我家小寶幾次,現在小女孩到我家,我孩子就推她出去,也不跟她玩。

  • 7 # 尚善若水2020

    我認為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示範作用。孩子的模仿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如果外界有暴力解決問題的模板,孩子就很容易習得。比如家庭成員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孩子犯錯後喜歡體罰孩子,或者孩子在動畫片等影片中學習並經過周圍人強化,甚至有老人看到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玩吃虧了,著急忙活教孩子使用暴力的。這就導致孩子在認知上,認可暴力的作用。

    第二,不善於運用其他途徑解決問題或發洩情緒。小孩子遇到問題,自己不會解決,就會產生挫折,挫折後會產生負面情緒,負面情緒又可能引發暴力。所以要教會孩子處理問題,比如和別的孩子一起玩玩具,發生矛盾了,都懂得輪流玩,那麼其中一個就會提出來,我們輪流玩,你先來,另一個同意了,問題解決了。但是其中一個不同意,另一個必然有挫折感,有情緒,那麼合理的宣洩情緒,比如說他可能會生氣的說你這樣不對,我不和你玩了,轉身找別的朋友玩去了。如果兩者都不會,那就可能選擇退縮或暴力了。因為暴力是最快產生效果的。

    人類進化過程中,暴力是一個必須品,否則如何爭奪食物,配偶和地盤?那是人的本性,可是現代社會又不允許將暴力釋放出來,那怎麼辦呢?除了正確示範引導,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外,還可以將其引導到合理的發洩途徑上來,比如競技體育。

    孩子有點暴力傾向沒什麼不好,尤其是男孩子,只要正確引導,將來肯定是個勇敢有擔當的男人。

  • 8 # 大眼媽媽

    其實孩子打人並不是很嚴重的事,作為父母與其想著怎麼教訓孩子,不如先想想:孩子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原因是什麼?找到原因才好對症下藥。

    原因一:寶寶太小,不懂表達

    年紀小喜歡打人,應該是寶寶們的通病了,因為他們的肢體表達能力比語言表達能力強,所以通常會用動作來表達不滿。

    應對方法:教孩子表達,告訴孩子如何說“不、不要”。

    原因二:受周圍人、環境的影響

    孩子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時,父母首先想一想是不是自己也是這樣解決問題的:孩子不聽話,我是不是先動手了?孩子闖禍了,我是不是打了他?孩子沒按我的要求做,是不是二話不說就打他?

    又或者孩子經常接觸的親戚、朋友,也是這樣做的;經常接觸的小夥伴,也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而且在電視節目上看多了暴力場面,孩子也會有跟著電視裡面學的;這些都會影響孩子。

    解決方法:父母以身作則。儘量遠離那些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的人。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好的,君子動口不動手。少給孩子看暴力的電視節目。

  • 9 # 阿土婆

    大部分的時候,孩子的行為會溫暖父母的心,但是有時候他的行為卻會讓人抓狂。我自己的兩個孩子,老大就非常喜歡咬人,特別是在跟弟弟搶玩具的時候,他會突然,用力咬弟弟的手一口,然後弟弟就會疼得大叫哭起來。而哥哥呢,這時候也會指著自己的手,對我皺起眉頭呀呀的叫起來,意思是說他咬了弟弟,所以他知道自己的行為,但是他身不由己!這個時候我沒有去打他。

    從發脾氣,到自己在聽著音樂跳舞,其實,孩子只是在表達他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雖然有時候方式是錯誤的,也是不討人喜悅的。

    1 孩子在長牙的時候,就會有咬人的毛病,長牙早的孩子更容易這樣,一般只需要幾個月,這種毛病是會自己消失的。我家老大現在,已經沒有咬人的壞毛病了。至於有些小孩子為什麼會繼續的咬人,有些小孩子卻會自己戒掉了這種毛病。育兒專家也沒有一個準確的標準答案。沒有人知道導致兒童這種行為的具體的原因根源,也許是孩子的生理構造,家庭關係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

    那做父母的只能等待嗎?也不是, 我想可以從這幾方面來考量。

    2 家長可以留意一下孩子通常在什麼情況下咬人,這樣家長就會發現,孩子的這種行為一般是在一天裡的某一些特定的時刻發生,例如他和其他的小朋友爭搶玩具的時候,或者他意識到周圍的人對他有威脅的時候,或者他很累很疲倦要睡覺的時候,或者是很多人看著他的時候,又或者是他突然承受了過多的外界刺激的時候。

    3 孩子在一歲三個月到一歲九個月,這一段時間裡面,父母應該多多的寬容包容自己的孩子。有的時候我們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對孩子有太多的嚴格的要求,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應該給他更多的一點空間多餘嚴格要求他。

    成年人都有情緒,有憤怒和攻擊性,孩子其實也是如此,所以如果家長把孩子的這些衝動看作是正常和健康的,也是孩子可以預期的行為的一部分,作為一個剛剛學會走路,或者是剛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他也許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能夠平和的表達自己的憤怒,所以他會很自然的發洩出來,比如說他很沮喪的碰撞什麼東西,或者是咬人打人。所以在這段時期,家長的總體的目標應該是教會他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控制自我的行為,這樣他就不會對別人和自己造成一些傷害,但是不要過分嚴厲的懲罰他。

    4 雖然偶爾的爆發,咬人打人是正常的,特別是在發脾氣的時候,但是如果孩子經常性的大發脾氣,甚至是傷害別人或者是傷害自己,這就不正常了。需要諮詢育兒專家或兒童心理諮詢師。在兒童醫院會有這樣的專業人士。

    5 預防攻擊性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孩子的幼兒期和學前期,能夠給他提供穩定的安全的家庭生活環境,以及穩定的充滿愛的管教和全天候的一個細心的照料。每一個照顧小孩子的人都應該是孩子的好榜樣。

    6 雖然在這裡沒有立即根除孩子咬人打人毛病的藥方,但是家長可以試一試這個小方法:每一次孩子有攻擊性的行為之後,家長立刻把孩子帶離那個環境,單獨與他相處5到10分鐘,跟他分享剛才是錯誤的行為,應該怎麼表達情緒。經過這樣幾次的教訓之後,讓他漸漸的明白,這是一個錯誤的行為。這個方法可以使他明白不可以攻擊別人。

  • 10 # 青音約

    孩子跟小朋友喜歡暴力解決問題,不知道是近期出現的問題還是很長一段時間了?最近有沒有特別的事發生?孩子身體有沒有不舒服?這些都是需要先考量的。

    如果確定孩子不是生理原因(肚子痛等),最近也沒有突發環境改變,我們常常會先從大人身上找原因。比如家庭裡,是否有他比較親近的人給他做了不良示範?有沒有哪位長輩也常常強制性要求他服從,讓他誤會用拳頭解決問題是很正常的?我們傳統思想覺得父母往年幼的孩子屁股上拍幾下不算打,但對孩子來說,父母態度嚴厲地推推搡搡,臉上、身上拍幾巴掌,都可能是恐怖的回憶。他在極度恐懼的同時,也學會這樣的處事方式。所以,我們常常建議家長先反省,自己或其他家人有沒有做不良示範?倒不是說孩子完全碰不得,一般孩子兩歲以後,六歲以下,學習規則和社會規範時,我們偶爾也可能需要動動手,不過,希望這個頻率很低。某些不適合的動畫片、電子遊戲也會給孩子不良示範。所以,建議家長看好孩子,遠離低俗動畫片和電子遊戲。

    當然,也有可能,家長對教育很有一套,一向是動口不動手。那麼,請注意一下孩子內心是否積累太多負面情緒。太多憤怒常常伴隨著攻擊性。而憤怒,也許是因為父母或其他長輩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個人意志。從孩子兩歲左右,孩子就進入一個自主的階段,開始有自己的意志了,想要跟大人說“不”。如果經常強制孩子服從自己,不尊重孩子的個人意志,孩子就會在內心積累很多負面情緒。但他因為年齡小無法處理自己複雜的感受,就只能用身體去表達。當孩子是因為負面情緒太多,需要一個出口,父母或者撫養人最好在平時注意給孩子一些積極的情緒體驗,根據他的年齡特點是當滿足他的合理要求;其次幫助他學習情緒管理,包括情緒的識別和應對。儘量不要現場進行“思想教育”,因為孩子大腦主管情緒控制的額葉沒有發展好,當他被情緒控制時,他無法聽懂任何說教。暴力事件發生時,一般我們先隔離,通常等孩子恢復正常,才能進行一些教育,教他下次有情緒可以怎麼做大家可以接受。第三讓他承擔他發脾氣的自然後果,如親自向對方孩子道歉,接受其他孩子拒絕跟他玩等。這樣他會逐漸學會在下次動手打人之前先權衡利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租一間寫字樓創業,最少一個月總花銷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