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梵辰

    劉關張三兄弟不成功才奇怪呢! 江湖紛紛,人人都自以為自己很牛逼。誇誇其談,追名逐利。 一日,江湖上突然現身兩大絕頂高手。所向無敵。威震天下。 兩人者,關羽張飛是也! 兩個“萬人敵”。 好了。服不服? 乖乖拜服。 向上叩首,一抬頭,這兩個大高手竟然是站著的。站在一個人的背後。這個人面如冠玉,大耳垂肩,雙手過膝。氣宇軒昂。高居穩坐。有王者之氣。 眾人不僅倒吸一口冷氣。此人是誰? 此人姓劉名備字玄德。乃當今大漢皇叔。少有大志,仁德之名播於天下。與曹孟德齊名,北曹南劉,當世之英雄也。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齊心。豈有不成功的道理?

  • 2 # 史努比行走歷史

    一則,地區文化差異

    其實筆者看來“結拜”多就行於北方地區,北方地區的人古往今來性格都比較豪爽,動不動就喜歡拜把子,筆者所在徐州這邊的朋友就有很多“一拜的”兄弟,大事小事都少不了往來走動。

    三國中劉關張三人都是河北山西一帶的人,曹操雖然出身在安徽亳州但是後一直生活在洛陽也算辦個北方人,只有東吳孫權生於浙江定都南京算南方人。南方人是少有“拜把子”習俗的。

    二則,性格差異

    劉備是個以德服人的人,又比較講義氣,和關羽張飛可謂是意氣相投,關張自然也是死心塌地跟隨他,同時劉備也是個善於籠絡人心的人,從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就能看出其一斑。

    曹操多疑,曹操其實也是有結拜兄弟的比如“袁紹,張邈,陳宮”只是,三人一時興起結為兄弟,實則性格不投,袁紹高傲,曹操張邈多疑,陳宮不屑曹操寧負天下人的做法,所以說兄弟還是不要隨便拜的好,性格相投才能玩得來,耍的開。

    孫權足智多謀,禮賢下士。本就出身官家的孫權在他的觀念裡就沒有什麼拜把子,只有“愛將,心腹之類”。

    小結:劉備之所以能靠關張打天下,不僅僅是因為運氣好碰到了意氣相投的好兄弟,更重要的是劉備善於籠絡人心,為他所用,這才是劉備能發家的根本所在。

    希望回答能幫到你

  • 3 # By小喇叭

    我就簡單直接點回答,無論當時亂世,還是現在社會,一是有權,就像曹操,什麼都沒有,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二是有錢,江東孫權家族幾代經營,稅收物資豐富!三是義字得人心,劉備沒權沒錢,只能靠仁義聚攏人才,創立團隊。人有了,後面什麼都會有的。現實社會也是這樣,要麼有權,要麼有錢,要麼有團隊,有人氣,你們覺得呢?

  • 4 # 老鴉說歷史

    其實《三國演義》中並非只有劉關張三人結拜兄弟,還有其他幾組結拜兄弟,只不過桃園三結義給大家的印象最深,大家選擇性地遺忘了其他幾組而已。那麼三國中有哪些有名的結拜兄弟呢?且聽鴉叔細細道來。

    第一組當然是我們赫赫有名的劉關張三兄弟了。《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就寫了這個故事,三人在涿郡張飛的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最後打下一片江山。這個故事深深影響著後世,多少人效仿著焚香結義。

    第二組是孫策和周瑜。兩人是發小,從小穿一條褲子長大,長大成人後更是結拜認母。《三國演義》第十五回中寫道,“瑜與策同年,交情甚密,因結為昆仲。策長瑜兩月,瑜以兄事策” 。孫策勇不可當,周瑜智謀無雙,二人合璧掃蕩了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奠定了東吳的霸業。

    第三組是馬騰和韓遂。說起這兩人,大概比較著名的就是曾一起作亂然後被鎮壓。後來趁董卓死後的混亂時期進攻長安結果不是李傕、郭汜的對手又被鎮壓了。回到西北大本營後結為兄弟。不得不說兩人的兄弟情誼實在是經不住考驗,後來韓遂還殺了馬騰的妻子。這屬於結拜兄弟的反面教材。

    第四組是姜維和鍾會。公元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姜維為了力挽狂瀾決定利用鍾會“自立”的野心詐降鍾會的魏軍,為了表現誠意所以姜維才與鍾會結拜為異姓兄弟。這屬於帶著拔刀相“砍”目的的結拜的塑膠兄弟,他們早晚都會反目成仇,可惜他們做兄弟僅僅不到一天就被亂軍所殺。

  • 5 # 南宮雁門說史

    我認為導致劉備靠結拜兄弟打天下別人沒有那麼做的原因很多。可以歸為以下兩點。

    首先是當時的社會風氣使然。當時的社會風氣雖然不像戰國時期那樣剛烈。但也不像現在這樣只顧自己。當時的人們把義氣什麼的看的還是很重要的。關羽張飛二人也是義氣中人。他們性格豪爽,熱心報國。劉備覺得他們是真英雄,而自己又是皇室宗親,年紀比他們二人都大一些。到時候一定是他統領他們二人。只要自己略施小計就能把他們拉攏過來。然後結果也如劉備所料。劉備當時雖然有利用關羽張飛的心思。但是劉備對他們也不是一點情義都沒有的。在這之後天下人心越來越自私。後人如果打天下要找結拜兄弟幫自己那多半是套路,難以贏得別人的信任。一般會在事成之後卸磨殺驢。

    當時劉備本身十分窮困潦倒。他只是空有一個皇叔的稱謂。除此之外他再沒有任何資源了。劉備甚至連自己的溫飽都維持不了要靠賣草蓆謀生。他又哪有資源來廣招天下人馬建立自己的基業呢??正所謂窮則思變。劉備自己想成就一番功業但無奈自己能力有限奮鬥多年都始終碌碌無為。此時看到他們二人英雄了得就自然像那大旱逢甘露。要想盡辦法將他們二人抓在手裡。他們三兄弟結義之後劉備還獲得了張飛家財的資助終於開始了自己建立功業的第一步。

    而後續的歷史人物幾乎沒有像劉備這樣窮困潦倒又不得志的。有的人開始也很窮困,但是他們能迅速的走向正軌,讓自己快速發展起來。不像劉備走了半天也沒有走向正軌。如果他們也有和劉備一樣的遭遇沒準兒也會像劉備這樣做了。朱元璋雖然當時也十分窮困,但他是一個完完全全的草根。他為了活著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但是劉備就不一樣,他雖然窮困但好歹是皇族後裔,有些有違禮法的事他還是做不出來的。就是窮困潦倒致死也不會做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劉備。讓他只能在一定的範圍內努力。

  • 6 # 小馬紮上聽歷史

    其實劉關張三人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虛構的情節,正史中,並沒有記載他們三個人桃園三結義。不過,劉備以兄弟待關羽張飛,卻是有的。

    接下來,具體說說劉關張三人的感情,桃園三結義是怎麼來的?以及為什麼其他人不能用兄弟的方式待屬下

    一、虛構的“三結義” 真實的兄弟情

    劉備東漢末年亂世,尤其是劉備在20歲前後的時候,社會必將大亂的形勢已經很明顯。於是史書上說劉備:

    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由於善待下人,很多人都投奔劉備,其中名氣最大的應該就是關羽和張飛了。

    《三國志·關羽傳》說關羽

    “亡命於涿郡,先主(劉備)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

    這裡“禦侮”是什麼意思呢?它其實是一個名字,是一個職務。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貼身警衛,保鏢的意思。

    《關羽傳》中說“先主與二子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這一方面反應了他們之間的真摯感情,而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們之間的尊卑關係,劉備坐著,關、張二人在旁侍立,其實也是關羽和張飛的職責使然。

    《三國志·張飛傳》中,提到:

    (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張飛是以對待兄長一樣對待關羽,可見並沒有結義,所謂的桃園三結義,就是在此基礎上演義而來的。

    不過從這些記載中也能看出來,劉關張三人不僅是上下級,而且關係密切,“寢則同床,食則共器”,可見感情很深。

    那為什麼別的主公不以兄弟的方式對待下屬呢?

    二、出身不同:劉備出身底層適合以兄弟方式相處

    史書上說劉備家裡是以織蓆販履為業,出身其實並不高,這時候要想在亂世的時候,做出一番事業,那麼就必須善待他人,以兄弟待之。

    而其他的諸侯呢,袁紹袁術四世三公,名滿天下,曹操也是官宦人家,他爺爺是曹嵩大宦官,個個出身不凡。從他們出生開始,將軍們就以屬下對待主子的方式對待他們,這就成了習慣。一方面,讓將軍把主公當成兄長,打死也不敢;另一方面,想讓這些官二代們以兄弟的方式對待下屬,也不可能。

    (買草蓆的劉備)

    後來,隨著劉備地盤越來越大,再來投奔他的人,他還會以兄弟看待嗎?權力大了,就要擺架子了。

    三、尊卑有序的古代,拉攏人心各有各的方式

    古代講究尊卑有序,主公就是領導,為主公辦事的就是下屬。但主公還得拉攏手下,那咋辦呢,只能是虛偽的採用各種招式。

    劉備最初的方法是:和我當兄弟。剛才我們也說了,他靠著善待下人,歸附他的人很多。

    曹操的方式是善待歸降的人,比如說張遼張文遠,再比如說關羽。還有曹操滅了呂布之後,將劉備帶回了許都,經常有人問,為什麼曹操不殺了劉備呢?其實很簡單,曹操當時就說了原因,因為他覺得殺了劉備就會:“殺一人而失天下心”。——可見曹操之所以善待降將,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就是想用這種方式,讓更多的人來投奔自己。

    孫權採用的方式是信任。故事很多,舉兩個例子。一,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孫權殺了關羽之後,讓諸葛瑾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於是有人傳言說諸葛瑾要造反,投奔弟弟諸葛亮。可是孫權卻說:“子瑜(諸葛瑾)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間也。”一片赤誠之心,絕不為流言所離間,令人佩服。

    還有,夷陵之戰,他選擇了年輕的陸遜作為都督,當時有很多老將不服,尤其是當戰爭初期階段,陸遜採取退守戰略,老將們更是以此做文章。可是孫權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堅決的支援陸遜的策略,最後取得大勝。

    看到沒有,各自有各自的手段方式,不一定非要用兄弟的方式相處。有句話說的好:“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好,就是這些原因了。

  • 7 # 老朽無名i

    背景相對於其他諸侯太過於平凡

    沒有袁紹那樣四世三公 沒有曹操那樣的家族力量 沒有孫權那樣的父業

    劉備只能一步一步的來 個人對劉備是崇拜至極。

  • 8 # 史泰博center24c

    首先,曹操也是靠兄弟起家,而且還是本家兄弟,孫權也是靠父兄的基業做大做強;反過來這麼看,曹操這個人唯才是舉,不會攀親帶故,劉備似乎就有任人唯親的嫌疑,畢竟西涼馬超年紀輕輕歸降後無所事事抑鬱而終,倘若用好馬超,長安城可破否?

  • 9 # 星火辰

    劉備從小心懷大志,但無奈出身低微、家族勢力單薄,不靠異姓的結義兄弟,能靠什麼?

    一、翻開《三國志》,看看曹操手下的諸曹、夏侯,孫堅父子手下的諸孫,你可看到劉備手下有諸劉嗎?號稱漢室後裔的劉備,結果是三國君主中出身最低、家族勢力最弱的人

    倘若不看三國演義,只是認真分析一下三國志,你就知道,曹操手下諸曹、夏侯的作用,是張遼、徐晃等人根本無法取代的。最初,曹操的兵,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曹洪、曹仁等人帶來的,是他們的家兵。到最後,夏侯惇、曹仁等人先後任大將軍,地位大大高於五子良將等人的四方將軍。可以說,曹操的天下,是曹家、夏侯家為主體骨幹,給拼來的。

    孫堅、孫策、孫權父子手下的諸孫,大概也起到了這樣的作用。最初,孫策脫離袁紹,到江東去立足。若非孫堅的妻弟吳景是丹楊太守、其侄子孫賁是丹楊都尉,孫策恐怕連立足之地都沒有。當然,孫家的勢力比不過曹家,因此必須與當地豪族合作,才能鞏固其在江東的統治,因此周瑜(周家)、魯肅、陸遜(陸家)等人先後當了大都督,掌握大權,但是到後來,依然可以看到許多重要的軍事權力,掌握在孫家人手中。

    劉備就不同了,雖然號稱漢室後裔,手下居然沒什麼姓劉的,連同鄉都沒幾個。他的涿郡同鄉,著名的大概只有張飛、簡雍二人。一個毫無家族勢力的人,他要爭奪天下,不靠結義兄弟靠什麼?

    二、曹孫兩家,為什麼不學學劉備,既用家族勢力,也結義幾個兄弟?

    因為用不著,即便是劉備,史書上也沒說他和關羽、張飛就結義了,只是說恩若兄弟。後來被民間流傳出桃園結義來,這應該是藝術的加工。

    既然如此,孫策和周瑜的關係,兩人登堂拜母,應該也有義兄弟的情分在其中。

    但是,從那個時代的特徵來說,這些人是不會搞個結義儀式的。而袁紹、曹操等家族勢力龐大的人,更不會去和寒族結義。

    其一、這些大家族是講身份的人,他們是一流的貴族,怎麼會去和關羽、張飛這種出身不明的人去結義。再看孫策和周瑜,周瑜的家族實際上比孫家還顯赫,孫家只是地方豪族而已,而周家長期有人在東漢朝廷裡當三公,其實倒算是孫策高攀了。

    其二、那個時候講個主從名分,倘若主公和屬下結義了,那還怎麼區分主從?即便是劉備,也只是和關張恩若兄弟,沒說他們就真的結義了。

    其三、像曹操這種人,倘若和異姓結義,那把他的諸曹、夏侯放在什麼位置?因此,曹操不會去結義,但是不妨礙他收養些異姓為義子,結果這些義子反倒跟著他姓曹,這就沒什麼問題了。

    三、歷史上真正的結義幹大事,真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這還真得去考究一下

    三國之後,西晉統一天下,晉朝的貴族最講門第,讓他們和寒族別說結義了,就算和寒族坐在一起他們都嫌掉分。後來,五胡亂華,大多數是五胡的部落勢力,好像看到幷州的劉琨和鮮卑的拓跋氏有結義的記載吧。到後來,結義越來越多了,五代十國時,楊行密有所謂三十六英雄。宋朝的趙匡胤有義社十兄弟之類的。到近代,蔣介石一堆的義兄弟,最後證明,不過就是利益的交換和妥協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乒球員全部淘汰後,樊振東還在比賽中,日本主場球迷卻提前離場,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