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和朋友聊天說起小時候喪禮的風俗,已經忘得七七八八了,你那裡的風俗是怎樣的呢。
27
回覆列表
  • 1 # 霸道小橙子

    我們這裡的老人去世了,第二天火化,第三天出殯,年齡大的叫喜喪,放鞭炮,吹鼓手,唱戲,不過現在全讓雜耍的給代替了,女兒擺桌祭,麵人祭,乾果鮮果祭奠,好多的講究。

  • 2 # 建行漸遠

    因為我國地域寬廣,所以很多習俗也不盡相同。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說的就是如此。所以說,每個地方的喪禮肯定不會一樣,下面就將我們老家的喪葬習俗和大家聊一聊。

    座標:山東省煙臺市招遠市西北鄉村

    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我們這裡人去世以後,都是木棺土葬,後來隨著殯葬制度的改革,火葬替代了傳統的土葬。但是,火化以後,還是將骨灰放入骨灰盒後埋入墳中。

    人死以後,大多是“排三殯”,也就是在家中停放三天。第三天出殯,下葬。遇到夏天的時候,有的是當天火化,將骨灰盒供奉在家中三天。

    人剛嚥氣的時候,將一扇門板用兩條長凳擔起來,放在正屋中央。給死者穿好壽衣,頭南腳北停放在門板之上。孝子孝孫穿孝服在兩旁守靈。

    用紅布包袱包裹紙錢一包,上面寫明死者的姓名、籍貫、享年,然後在院子一邊焚燒,稱為燒“倒頭包袱”。

    然後,孝子跟隨“把頭”,到土地廟送魂。這時候,把頭會安排專門人員到死者的親朋好友家去“報孝”,就是將死者去世的訊息通知他生前的親戚朋友等。

    這個時候,本家族前來幫忙的,會在孝子後面,等孝子到墳地“破土”選好穴位以後,他們便開始壘墳。

    主事的安排專人,將街門上貼上燒紙,叫“封門”。家中設靈堂,接到通知的親屬前來弔唁。死者頭部下方擺有供桌,上面點有“長明燈”,香爐。供桌旁放有“灰盆”,以供前來弔唁者焚燒紙錢。

    到了傍晚的時候,有主事者在前面端著盤子,上面有“漿水”、冥資等,孝子跟隨去土地廟“報廟”,送漿水。

    第二天晚上,要去土地廟“送盤纏”,準備紙馬一匹、紙人“牽馬童”、以及冥資等一大宗,到土地廟前焚燒,等於給死者準備好了盤纏。

    第三天的時候,出大殯。長子捧著骨灰盒,出門後跪地,主事人端著“灰盆”,放在孝子頭頂“一頂”,然後摔碎。這時候哀樂齊鳴,鞭炮燃放。孝子孝孫及親朋好友跟隨到墳地,由子女下到墓穴中“掃土”,然後將骨灰盒下葬到壘好的墓穴中,填土成墳。

    下葬的第三天清晨,子女在天未亮的時候,帶著五穀雜糧到墳上“圓墳”,將五穀雜糧撒在新墳上,然後將水潑灑在上面。日後五穀雜糧生根發芽,則預示著後代生生不息,香火旺盛。

    從死者去世的第一天算起,每七天到墳上祭奠一次,稱為“燒七”。總共燒七個七,其中以五七最為隆重。如果是哪個七逢農曆初七、十七、二十七時,便要在墳上插旗,死者多大年齡,便要做多少個紙旗插在墳上,稱為“添七”。到一百天的時候,燒“百日”。然後每年死者的生日燒“生日包袱”,到了週年的時候,燒週年。其中,又以三週年最為隆重。三週年過後,就是清明、月一的時候前去掃墓祭奠了。

  • 3 # 廬州周進

    合肥地區,長輩去世後,需要第一時間給逝者穿上壽衣。然後擺設靈堂(根據情況有的是骨灰,有的是用冰棺盛放遺體),家中晚輩守靈三日。靈堂要有逝者遺像,用香油點一盞長明燈,用白瓷碗裝滿米,插上三根點燃的檀香,香火不能斷。堂下有火盆,用來燒紙錢。靈堂入口放置一個軟墊子,方便來人祭拜。同時逝者家屬進行回禮。守靈三日後,遺體或骨灰送去火化或入土。這時需要撤去靈堂,由逝者長子或長孫抱逝者遺像,走在最前面。臨走前,還需要將長明燈帶去,火盆與香爐需要砸碎,並掃出門去。大概就是這樣,可能具體會有出入。

  • 4 # 烈焰3775

    在南京農村,老人將走時,要請人穿衣。離世後,放正堂屋,親人披麻戴孝,搭靈棚,到親友家報喪。村上鄉鄰都過來幫忙,一般第二天火化,出喪的日期要選日子,出殯時,樂隊吹吹打打,送葬人也多,很是熱鬧,當然費用也很高!

  • 5 # 水晶晶花兒

    說到喪禮我就想起過世的親人。中國地大物博,每個民族,每個省,乃至每省的各個地方喪禮風俗也是不同的。在青海各個地方的喪禮就不同。比如我的家鄉老人過世了兒子兒媳要全身穿白布長袍,頭戴用麻布坐的帽子,並且帽子上掉一根麻線,線頭上纏個棉花團再用麻布纏牢,像個耳環剛好到兩耳廓,意思是喪事期間不聽閒言碎語。然後穿的布鞋上纏一圈白布,以前人人有布鞋,現在特意在喪事上穿的運動鞋用膠帶粘牢。長子,長孫,如果有重孫都是如此。我們說這是重孝,穿麻戴孝。但是長孫,重孫未成家不用穿麻戴孝。男孩頭戴白布的孝帽,樣子像古時候男人們戴的官帽,只是簡化了;女孩頭戴白布髮箍,髮箍上還縫一朵白花,如果是孫女再白花上點綴一小塊紅布。成家的女孩頭戴一條長白布,長到臀部以下,腰間繫一條白布。身穿旗袍樣的藍色常服。現在的女孩結婚可能母親不準備這件專門在喪事上穿的藍色或黑色的長袍了。我們那時候,以及母親輩,奶奶輩,奶奶的母親都會在女兒出嫁時用婆家送的藍布做一身的。如果剛好有出嫁的女兒有身孕腰間用一條紅布繫上。女婿只需要戴孝帽。兒子,孫子都要剃頭。披麻戴孝的人不到百日祭日是不能串門的。家鄉的喪事風俗細說不玩。

  • 6 # 天順祥殯葬

    首先、送魂:老人死亡後,第一件事就是清洗全身穿壽衣;第二件事是入殮,將死者的遺體放進棺材內,移入正堂(村裡人也叫堂屋);第三件事就是送魂,送魂由健在的長輩指導,死者的子女親自參與,地點在出家門後的第三或第五個路口,送魂時要帶黃燒紙和引魂雞,在送魂的路口燒黃燒紙,並由長子親自將引魂雞搦死,認為這樣可以指引死者的亡魂順利走向黃泉路。

    其次、報喪:報喪歷史比較久遠,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它是用傳遞資訊的方式把老人去世的訊息送達給親朋和村裡人。即使親朋已經知道訊息,也要按照傳統習俗去報喪,尤其是孃舅家,更不能怠慢。因為孃舅不僅是子女的親人,更是女方家族至高無上的代表著,俗語說“孃親舅大”說的就是舅舅的地位比較尊崇,尤其在傳統的葬禮上。

    再次、迎賓:農村葬禮上的賓客,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和父親一族的本家,二是和母親一族的孃家人。本家人在出殯日會主動幫忙料理葬禮事務,孝子在迎接本家人時通常是站在家門口,見來客即下跪行大禮,來客將孝子扶起後,要先去賬房把份子錢隨上,然後由親屬引領幫忙料理迎賓事務(諸如做孝布、孝衣、哭喪棒、引魂杆等)。

    葬禮上最隆重的迎賓儀式是迎接孃家人,這樣的儀式通常在管事人的指導下進行(其他村子有紅白理事會,專職負責紅白事禮儀的),迎賓儀式通常會在出殯日上午的十點至十點半之間進行,當孃家人的奔喪隊伍即將到達村口時,會先通知管事人,在哪個地方舉行迎賓儀式。管事人接到訊息後悔安排嗩吶隊和孝男孝女門在指定的地點跪迎孃家人,邊迎接邊哭訴喪親之痛。

    第五、出殯:按照傳統習俗,死者出殯的時辰通常會安排在下午,多數由村裡管事者或懂風水的老先生確定,幾點幾分開始起棺。正式出殯前,死者的棺材會被開啟,讓親屬和家人在棺材周圍走上一圈,算是和死者見最後一面,做最後的告別。死者棺材抬起時,其長子還要為老人摔老盆、扛引魂杆,然後一路哭喪著送老人最後一程。

    最後、善後:葬禮結束後,管事人(通常是村裡德高望重的長者)會和孃家人協商關於孝子謝孝(死者出殯第二天,其兒子、女兒都要去孃舅家謝孝,謝孝完畢後,才能摘去孝布、脫去孝衫)的事宜。同時還會協商子女分家(父母都去世)及養老的問題(父母有一人健在),這些重要的善後事情,通常是由孃家人(孃舅)來做主的。

  • 7 # 作家恩出

    我出生不久來到了內蒙古鄂爾多斯鄂托克旗察罕淖爾草原上,經歷過蒙古族牧民去世喪禮,並且親眼目睹了我奶奶去世時的情況。

    1966年四月,我奶奶去世時我還和她在一個氈房裡住著。那天凌晨我的大爺來到我們包房,叫了幾聲我的奶奶,沒聽到我奶奶吱聲,大爺在奶奶旁邊一直坐到天亮。我和哥哥孟克醒來發現奶奶穿著新蒙古袍,頭髮也整理了,睡在那裡很安祥,大爺對我和孟克說:“你奶奶要走了,你們跪下送她吧。”

    這時大娘和我們姐姐娜仁也進來下跪了,大爺出了氈房騎馬走了。快中午時來了許多人,還有勒勒車。大爺進來又喊了幾聲奶奶,我們也喊奶奶,可是奶奶一聲也沒吭,大爺出去了,大娘讓姐姐把頭飾耳環手飾全摘下來,她也摘下了大耳環和銀手鐲出去了。一會又進來讓孟克去外面祭臺上把祿馬旗摘下來,這時進來兩個喇嘛,前面歲數大的手棒經書席地而坐開始誦經,小喇嘛坐在後面敲著木魚也念著經。大娘用黑布把紅色的櫃子都罩住了。她和姐姐又跪下低聲哭著,我和孟克也哭了,可哭聲都很小。

    到了黃昏,大爺把奶奶背了起來,出外面放在勒勒車上,他也上了車,讓奶奶靠著他前胸坐著,我們男孩子和來送行的大爺叔叔們跟在後面。勒勒車的馬沒人趕它,它一直沿著往西的羊腸小道走著。天快黑了馬不走了,大爺抬頭看了一下西北方向,前面有亂石堆,大爺下車又背起奶奶往有石頭的高處走。到了石堆前他把奶奶放下,讓奶奶背靠著一塊大石頭坐著,面向東南我們住的方向,我們全跪下深深地叩了三個頭,喇嘛誦經聲音大了,最後大家幾乎是倒著走,永遠的離開了奶奶。

  • 8 # 小紫雲軒

    我的家鄉地處長白上腳下,一個美麗的邊陲小鎮,我們這裡的人去世以後,不實行火化,而是古老的土葬,人去世之後,有一個所謂的大總管(喪事司儀)帶領家屬辦理後事,死者要在靈堂放置三日,待親朋好友弔唁,死後第二日的晚上七點,要搞一個隆重的送盤纏的儀式,燒大量的紙錢、紙人、騾馬等,寓意讓死者騎馬踏上歸西之路,一路上給小鬼留下過路錢。死後第三日的上午八點半至九點半之間出殯,時間按死者年齡大小區分,長者先走。由大總管帶領家人把棺材抬上靈車,長子或長女婿跪在靈車前,頭頂老盆(守靈時用來燒紙錢的盆)將老盆摔破夠,將棺材拉到山上事先選好的墓地埋葬。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不同的風俗,但逝者我們必須要要尊重,逝者已去,我們更應該好好活著!

  • 9 # 夕陽233734493

    地區差別各異,我們這裡人死後先沐浴更衣,然後停放在廳堂讓親戚朋友瞻仰遺容。第三天入驗冰棺準備火葬,(約時間。)火葬回家後請道士超度亡魂,再後來就是入土為安。

  • 10 # 幸福梨鄉魅力晉州

    我們這裡,地處冀中平原,人們都比較長壽,曾經有人測算,說現在全國平均壽命73歲,我們晉州能夠達到80歲,而90多歲的老人很多,超過100歲的,據不完全統計,有近20人。

    晉州人死後,一般是上面沒有老人的,會停放三天,有老人的,死者不超過30來歲,般算作小口,會停放兩天,而年幼早夭的,有的當天就出殯了。出殯時,都是中午,有少數幾個村子,有早上出殯的風俗。

    晉州人死後,距縣城較遠的鄉村,會在死亡第二天,組織親屬拉著屍體去燒屍場燒屍,第三天出殯。城內或距離城區較近的村,是第三天出殯時先去燒屍體,再去將逝者的骨灰安放到墳地。

    原來晉州這裡也是土葬,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時候,政府嚴管,杜絕土葬,改為焚燒屍體後入土為安。從那時候開始,晉州開始火葬。

    死者死亡之後,會立即有親朋幫助,為死者妝殮,穿上提前預先準備好的衣褲,然後燒紙。把死者放置到正對著門口的木床上。這時候,死者就被蒙上布了。夏天就放入冰棺當中了,以防屍體腐敗。死者之前,放置小桌,桌上幾個小盤,有點心供享。桌上置香爐焚香,連續不斷,直至出殯。小桌上還會放一小碗,碗內好似是小米飯什麼硬乎乎的物事,上面插幾支用面烤成狀似糖葫蘆的“打狗棒”。

    孝男女一般席地而坐,遇親朋來弔唁,要跪著燒紙,孝男出門向弔唁者磕頭還禮。

    到了出殯的時候,會有親朋幫助攙扶孝子在先打幡引路,有村人幫助抬棺出門,置於靈車之上,孝子在前跪迎靈棺,孝女則一併上車,陪伴靈棺,一行隊伍迤邐前行,有死者生前故舊,會於半路“路祭”。出村之後,孝男上靈車,車隊才一路急馳,到達火葬場火化,或到達墳地下葬。

    下葬之間,晉州時興,攢土成墳過程中,把幡插於墳上,請長孝子來拔三拔,保佑子孫旺盛生活富足。拔三拔之後,孝子以衣抱墳土歸家,親朋將墳頭攢大。墳頭攢好,親朋可脫下孝衣返回。孝子抱土回家,不得乘車,不得講話,不得回頭,須步行一直到家。到家後將土倒於甕旁,始可暫脫孝衣,候親朋自墳上歸來,敬菸遞茶,表示感謝。

    之後三天圓墳,七天頭七,二七三七,一般都要到墳上祭奠。現在人們時興下葬當日一次清,不再講究圓墳與頭七二七三七之說。

  • 11 # 晨風236306616

    我們當地喪禮的習俗已經相對來說和過去簡單多了。

    過去喪禮一般都得好幾天,除了一些固定的禮節外(如,如何置辦,如何通知親戚,如何規劃)

    最重要的是守孝和哭靈,這期間要不斷的在司儀的指揮下磕頭,上菜,還禮,(也就是磕頭,哭喪,意思是報答養育之恩。)如此一來二去一天下來孝子們幾乎被折騰的精疲力盡。

    如今過去的禮節和習俗都不斷簡化了。僅僅以象徵性的將不得不行的禮節走一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才20來歲,就已經對感情沒有任何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