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導演黃小峰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全國各地沒有多麼富裕的地方,只是東北比山東的土地更遼闊,去了那邊,肯定生存的機率會大一些,所以,有很多山東人都拖家帶口的闖了關東。

  • 2 # 崖岸高峻

    解放初期,山東人口密度大,資源相對匱乏,而東北土地遼闊,地廣人稀,煤炭和石油資源豐富,再加上有一部分山東人來到東北都能很好找到工作幹,大部分山東人來到東北後都從事煤炭工作。而如今東北的資源正在走向枯竭,發展相對緩慢,我每年回山東一次,感覺山東發展速度驚人,我堅信山東的發展步伐在新的一年中會有更大進步!

  • 3 # 奕銘萬里

    闖關東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人數創歷史新高,多為山東、直隸(河北)一帶貧苦農民。在那個混亂的年代山東、河北等人口稠密的地區,經常連年遭災,並且賦稅嚴重(政府及列強剝削),很多人生計艱難或無法生活下去只能鋌而走險了!19世紀末20世紀日俄加劇了對東北的爭奪,清政府從大局出發也放寬了進入東北地區人口的數量,一些先闖關者的帶動作用也使當初搖擺不定的人闖關東的決心更大了!

    我的祖先就是從山東登州府萊陽縣(今煙臺市萊陽市孫家莊)在嘉慶初年闖關東來到東北大地的,至今已10代了!我們祖宗那個孫家莊地勢有些地窪,在嘉慶初年連年大水,官府無力救濟!民不聊生!他們哥三從萊陽一路邊做苦力,邊沿路乞討,歷經數月終於到達東北大地,半路還走丟/失一個!據老人口傳,路上的飢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到達目的後被好心的李姓人家收留做了長工,他們剩下的哥倆有一人娶妻生了三個兒子,連我們第一代的祖宗墳地也是好心的李姓人家給的,據說還是個風水寶地!到了第三輩出了個官人,日子總算好過一些了!每當我們祭祖時,聽老人述說著先祖的不容易,都令我感慨萬千!也為先祖們敢為人先的精神深深觸動!也塑造了我百折不饒的性格,經過多年的努力我終於成了一名優秀的地理教師!闖關東不但開發了祖國邊疆!也傳播了文化和促進了民族融合!更是中華民族性格與品質堅毅的寫照!

  • 4 # 孟珍

    謝謝邀請。背井離鄉,不一定是因為地方窮,而是因為無法生存。窮只是無法生存的一個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在過去,人們的生存主要以土地為基礎,土地貧脊會造成人民的貧窮,但土地貧脊也不是造成貧窮的唯一因素。而山東的土地也並不是那麼貧脊,相反山東的土地養活了非常多的人口。而人口的稠密才會使有限的土地不負重負,人口的稠密或許才是造成人們闖關東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口稠密會使得統治階層更多地去關注。而那些年代,統治層的關注不是為了關心人們的疾苦,照顧人們的生計,而是為了從人們的頭上榨取利益。苛捐雜稅,民夫壯丁。各種壓榨剝削,使得本已因為人口密集勉強支撐人們生活的土地,無法支撐重負。造成人們的入不敷出,貧窮甚至無法生存就成了必然現象。再加上人禍引發的天災,自然災害和人為的禍害雙重擠壓,使得人們根本就無法生存,萬般無奈之下,不得已才選擇離開生養自己的故土。踏上背井離鄉的路途。西邊是河北,同樣是人口密集之處,自給自足已是不易,難以容納更多的外來人口。東面是大海,沒有人的立足之地。南面同當地的情形差不多,所以只好往北,到東北荒蠻之地尋求發展。因為這些地方生存條件差,所以人煙稀少,而頻臨絕地的人們依靠自己的堅強毅力,勤勞精神,硬是開拓出一條出路,闖出了一片天地,在這些荒蕪之處紮下了根。並逐漸發展成現在的模樣。這才是闖關東的前因後果。

  • 5 # 草狼的平淪

    山東是沿海省份,雖有山區,但正常來講,山東應靠海吃海,但山東的海產品並不出名,海鹽也不出名,過去實實在在是個農業省份!山東人為何要闖關東?!就一句話:孔家老二害的,山東,河南人多,地再多,產的糧再多,也跟不上人口的增長,一家有七八個孩子很正常,遇到災荒年,為了活命,逃荒吧!!人口無限制過快增長,地球容納不了,除了戰爭,饑荒可解決,剩下的只有逃了!!!

  • 6 # 愚記談娛樂

    《闖關東》在豆瓣有9分的評價,可以算是國產劇中能夠排的上號的好劇,很多人喜歡看該劇主要還是因為“闖”,到底是“闖”什麼呢?

    “闖”算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傳承,該劇主要就是講述男主角的“闖”路,從一個食不果腹的小人物闖成一個大家族的故事。該劇反應的是中華民族許多普通家庭在戰亂的時候、在遇到外敵入侵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臨危不懼、所表現出來的艱苦耐勞、所表現出來的榮辱不驚,都是今天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們需要學習的精神,我們要學會居安思危,要學會憶苦思甜。

    珍惜和享受先輩帶給我們的安定、和平、榮耀的同時,也要把他們身上的那種不屈不撓、勇於追求幸福、追求希望的精神給傳承下去。

    我們不僅僅是要敢於去“闖”、我們也要敢於去“創”,去創造生命的價值、去創造美好的明天、去創造繁榮富強的社會。

  • 7 # 火狼2018

    關"指的是山海關,“關東”指的是山海關以東的地方,實際指的是整個東北地區。

    近代以前,清政府講東北地區視作自留地,看成是自己的老家,康熙七年(1688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不允許內地人隨意進入東北。

    清朝末年,由於受到日本、俄國的威脅,東北眼看難以保住,清政府於咸豐十年(1860年)正式開禁放墾。從此開禁放墾,鼓勵移民實邊,以振興關外的經濟。

    此後一直到民國時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於自然災害,政府號召移民實邊等原因,被迫或主動跨過山海關以及渡過渤海,到東北地區闖蕩,墾荒和定居的過程。

    由於進入自然條件惡劣、路途遙遠,且缺乏保障,造成移民過程非常辛苦、困難,所以當時人成為“闖”,可能會發家致富,也可能會傾家蕩產,也可能會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總之風險很大。

    “闖關東”客觀上促使滿蒙漢等族的大融合,東北地區漢族佔據了絕對多數,儘管後經歷俄國人、日本人屢次入侵,即使有內外無數敵人搞什麼“滿蒙獨立”運動、“滿洲國”等,都沒能改變滿洲人成為中國的滿族人、都沒有改變滿洲成為中國東北的事實“以至於人文地理學地圖表明該地區完全是中國人的”。

  • 8 # A王帝

    跟天寒地凍的東北相比,瀕臨海洋、四季氣候分明、物產豐盈的山東,更適宜人類居住,但為啥那麼多人“放棄”了這麼好的地方,偏要去“闖關東”呢?說到底就一個字:窮!我們祖上也是闖關東的人!

  • 9 # 歷史哆唻咪

    何為闖關東

    “闖關東”是中國近代向東北移民的略稱,出現在淸代,20世紀後掀起了移民高潮,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被當時人們認為“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

    何人闖關東

    “闖關東”是守土安命的山東人為了“稻糧謀”掀起“移民運動。清朝山東人多、地少、土地兼併嚴重,人口壓力過重,造成農業危機。視為“龍脈”之地的關東地區,土地寬廣、人口稀少, 吸引了眾多山東人違禁“闖關東”。

    為何闖關東

    1、“龍脈之地”不可侵犯

    1644年,清兵入關以後,就將關東劃為禁區,禁止關內人涉足,黑土地是“龍興之地”,“龍脈”不可侵犯,一切都得原封不動的保留著。之後康熙、雍正年間政策略有鬆動,直到1860年,咸豐帝正式宣佈關東地區全面向流民開放。

    2、人地矛盾,農業危機

    明末清初的戰亂,導致經濟凋敝,人口損失慘重,百姓流亡十之六七。清政府召集流民,取消“三餉”、“加派”等,到了康熙五十一年宣佈“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元年實行“攤丁入畝”等政策 使得人口進入大發展時期。

    清朝政府一直鼓勵墾荒,但是當山東地區宜墾地基本已經墾殖完畢時,人口還在無節制的增長,現有耕地已經無法滿足人口的需要。加之土地兼併嚴重,很多人無地可種,無糧可食。

    3、環境變遷,黃河改道

    從順治元年(1644年)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山東地區共發生各種自然災害4024次。光緒初年發生于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大旱災,稱為“丁戊奇荒”,造成餓殍千萬人以上。

    咸豐五年(1855年)在河南境內的銅瓦廂黃河斷堤改道,滔滔黃河水改道北流,結束了南宋以來黃河南流700多年的歷史。改道後的新河道常年氾濫,加劇了洪澇災害和土地鹽鹼化,大批農民因此破產。

    總之一句話,朝廷不讓去的情況下,為了不餓死,必須要去“闖一闖”!

    山東特色“闖關東”

    “闖關東”逐漸成為具有“山東特色”的地區文化傳統,在齊魯大地傳承、沉澱、積累。流民紮根山東,意味著血緣、地緣關係的延伸和社會關係的擴大。在膠東地區,幾乎村村、家家都有闖關東!

  • 10 # 布衣聊歷史

    明朝後期,生活於今天遼寧一帶的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族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政權,國號“金”,史稱“後金”。1636年,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繼承汗位,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瀋陽稱帝,改國號“大清”。

    1644年,清軍進入山海關,清朝入主中原。其後,清朝視遼寧、黑龍江等東北地區為:先祖"龍興之地"實行“封禁”政策,不許“外人”進入墾植,並修邊壕,沿壕植柳,謂之柳條邊。因這一地區位於山海關以東,稱為“關東”。

    清朝後期至民國時期,清朝關東地區的“封禁”政策,逐漸松馳直至廢止。大量山海關以內的百姓,特別是山東人迫於生計,甘冒風險移民到關東地區生活,歷史上稱為“闖關東”。

    “闖”字,其意一:關東地區原為清朝封禁之地,不準隨意進入,謂之為“闖”;其意二:關東地區,氣候寒冷,自然條件惡劣,生存風險較大,謂之為“闖”;其意三:移民關東地區的百姓多為生活所迫,不得以去尋找新生活,謂之為“闖”。

  • 11 # 安定郡小書生

    “關東”——歷經滄桑變遷的地方

    這裡的關東,是山海關以東地區,也稱關外,就是中國的東北地區。但是先秦以來,東北這塊地方的稱呼不斷。最早在《尚書·禹貢》中記載“東北曰幽州,其鎮山曰醫巫閭”,醫巫閭山也就在如今東北遼寧北寧與義縣的交界處。“海北”“海南”都曾經是對東北的稱呼,因為東北與山東隔海相望,面對大海的對面的東北沃土,人們就發出了這樣的稱呼,並且曾經有段時間東北隸屬於山東。“遼東”也是人們通常對東北一帶的稱呼,“關東”的流行開始於康熙年間,此後還有“東三省”成為東北地區的代名詞。東北還有一個縈繞在人們心間的稱呼,那就是“白山黑水”。

    東北自古受到歷朝歷代皇家的高度重視。從中國傳統文化陰陽五行上來說,東北位於“水木”之間,是相生大於相剋的特殊方位,水木清華,歷朝歷代的觀星官都非常注重東北的天象,每次東北出現祥雲、流星都意味著中土王朝發生變動。

    東北的歷史千年來徘徊在中原主流歷史之外,但是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東北地區產生了五大流域文明,分別是:黑龍江流域文明,曾經哺育出東胡系統文明和鮮卑文化、肅慎系統的靺鞨渤海文明、女真大金國文明。遼河流域文明,其中分西遼河流域文明、東遼河流域文明。西遼河流域文明的紅山文化距今已有五千五百年至六千五百年的時間,還產生了契丹的遼、鮮卑的三燕政權;東遼河流域文明蘊藏著扶余文化,有東北古老民族扶余人建立的最後一座都城——開原,還有清朝入關前的都城盛京(瀋陽)。鴨綠江流域文明,主要有高句麗人建立的都市和山城文明,今天的遼寧省桓仁縣五女山城和下城子古城都是高句麗的都城。圖們江流域文明,是以建立渤海國為中心的文明。大小淩河流域文明,東胡鮮卑的慕容氏建立的三燕政權,為草原文明、中原文明、幽燕文明、東北文明交織的地區。

    “闖”——一種自強不息的生存態度

    明清時期,自努爾哈赤建立大金政權,東北就始終控制在滿清政權的手中,之後東北經歷了開發、封禁、開放三個時期。開發時期,1644年至1667年(順治元年至康熙六年),頒佈《遼東招民開墾條例》,吸引流民,尤其山東地區農民進入東北進行開發。封禁時期,1668年至1860年(康熙七年至咸豐十年),隨著滿清政權的入主中原,為了維護東北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開始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禁止關內和關外的移民。開放時期,1861至1911年(同治元年至宣統三年),清政府對邊疆的控制日益減弱,隨著沙俄對東北的滲透,清政府被迫實行開禁放墾,鼓勵移民實邊,以振興關外的經濟。

    “闖關東”主要說的就是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的移民潮。一是此時的中原大地是自然災害頻繁,尤其是黃河下游連年受災,許多農民被迫失去土地成為流民。二是隨著列強的入侵,許多百姓不堪壓迫逃離故土,特別是山東最早被列強侵佔,爆發了義和團運動,隨著清政府聯合列強的鎮壓,許多拳民和百姓被迫逃離。三是之後軍閥割據,中原戰亂,再次讓百姓流離失所。四是從清政府開始的中央政府對東北地區的控制日益減弱,隨著開禁政策的頒佈,更多的百姓攜家帶頭湧入了這片土地。

    關東地區經過長達半世紀的生態恢復,土壤肥沃、土地廣闊,成為千萬失去土地的流民們的生存希望、理想之地。此前已經有許多流民冒著殺頭危險,闖關進入了東北地區。之後隨著政策的開放,更多的人離開故土,闖入這片土地。其中1910年關東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38年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約佔全部闖關東人口(3700萬)的一半。

  • 12 # i裸奔的地雷i

    闖關東,作為一種社會習俗而被廣泛接受。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依舊禁關。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著被懲罰危險,“闖”入東北,此為“闖關東”來歷。至1840年東北人口突破300萬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華人口達四億多。清末,沙俄侵略東北。清於1860年在東北區域性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東北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年間(1912年——1949年),“闖關東”洪流澎湃,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資料來自《華人口地理》,張善餘)。 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留住的山東人達 到792萬之多,“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舉”。 因此,現在東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屬於山東等省份——黃河下游地區的。 闖關東,清入關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頒佈禁關令。順治曾告誡滿洲貴族末路退往關東。滿人傾族入關,東北人口劇減,藉口“祖宗肇跡興王之所”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順治開始,滿境分段修千餘公里“柳條邊”籬笆牆——滿洲長城(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康熙中期竣工。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邊”(《辭海》)。故,在民間有“邊里人”、“邊外人”的說法。

    三個時期

    (1)1644至1667年,《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23年間“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戶益繁息”。 (2)1668至1860年,為維護滿洲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康熙七年(1688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東北實行禁封政策。 (3)1861至1911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咸豐十年(1860年)正式開禁放墾。

    歷史背景

    闖關東,從“流人”到“流民”,到東北“移民社會” 。清初民族矛盾尖銳,清朝統治者採取了極其殘酷的鎮壓手段。將“造反”者遣送邊陲“煙瘴”之地,山東觸犯刑律者多發配“極邊寒苦”的東北,這種遣犯史稱“流人”。山東人是“安土重遷”的典型。人口壓力

  • 13 # 老老西子

    闖關東,中國近代史上華北地區農民向東北三省移民的運動。關東指山海關以東地區,也叫關外地區,原來滿族人的“龍興之地”,清朝初年曾有短暫的開放,康熙七年(1668年)推行封禁政策,以致造成東北地區大量的無人區。1860年,面對沙皇俄國對東北地區領土的蠶食,黑龍江將軍特普欽上疏朝廷,呼籲開禁放墾,鼓勵移民,獲得採納。於是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地區無地或者少地農民紛紛進入東北地區開墾荒地。這個過程持續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前。數百萬關內農民移民到東北地區。

  • 14 # 90運動愛好者

    闖關東,中國近代史上華北地區農民向東北三省移民的運動。關東指山海關以東地區,也叫關外地區,原來滿族人的“龍興之地”,清朝初年曾有短暫的開放,康熙七年(1668年)推行封禁政策,以致造成東北地區大量的無人區。1860年,面對沙皇俄國對東北地區領土的蠶食,黑龍江將軍特普欽上疏朝廷,呼籲開禁放墾,鼓勵移民,獲得採納。於是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地區無地或者少地農民紛紛進入東北地區開墾荒地。這個過程持續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前。數百萬關內農民移民到東北地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LOG是什麼?你覺得什麼樣的VLOG才能算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