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ello翻譯官
-
2 # 使用者62877250639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在教育的路上,尊重是教育的起點,學生能否愉快的學習也是在尊重的基礎上。
嚴格要求,也是因為對學生有愛,希望他們不負時光,所以才會選擇嚴厲的方式對待他們。
對於一名教師來說,一定要牢記處罰有度。處罰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規範學生的行為,而不是洩憤。
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是有尊嚴,有自己心理感受的。不管如何處罰他們的錯誤,一定要心裡存愛,心存尊重,這樣的教育才會有意義。
-
3 # 詩意南山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第一,嚴格做到絕不動手,不借助工具。學生無論有多調皮,多讓人討厭,教師一定不要動手,比如用手拍頭,用手揪耳朵,用手揪手臂上的肉等,更不能直接對學生動手。也不能借助工具,比如用教鞭打手板,用書拍頭等,這是體罰學生與否的一個重要尺度。
第二,不對學生進行精神或身體上的體罰。學生犯錯後,一定不要讓他做超過他身體或心理極限的事,比如跑操場十圈,做下蹲五百個,做俯臥撐一百個,抄課文或規則一百遍。這些處罰都應算作體罰,並且很容易讓學生出現更嚴重的後果。
第三,可以對犯錯學生進行一些他能夠承受的懲罰。學生犯錯後,老師不能因為怕承擔體罰的罪名而對學生放任不管。比如上課違紀,可以讓他站著聽課,表現得好,可以只站十多二十分鐘,也可以讓他抄需要背誦的課文兩三遍。如果是班主任,還可以讓他當一天的值日生,負責當天的教室保潔,或者下課擦黑板等。
總之一句話,對犯錯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把握好尺度。千方不能因為我們的嚴格要求而背上體罰的罵名。
“兇而負責任”不應成為師者形象的AB面
“兇而負責任”的雙面教師是有一定市場的,也有一定的認可度,甚至有些人把“兇”與“負責任”等同起來,尤其還有“嚴師出高徒”作為註腳。這其實是對於“嚴師出高徒”的曲解和誤讀,“嚴”並不等同於嚴苛,更不等同於“兇”。
“嚴師”的“嚴”分兩個層面,淺層面是針對學生的“嚴”,對於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方法、效率等提出嚴格要求。深層次的“嚴”是“嚴師”針對自身的“嚴”:對於言行舉止的規範、道德修養的提升、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技能的錘鍊、終生學習的堅持等,提出更“嚴格”的要求並努力踐行。
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尤其識記類的科目,在“兇”老師面前,無論出於對學習的喜愛,還是出於對“兇”教師的畏懼,學生都會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也會得到較高分數,在這一點上教師的“兇”與分數的“高”是呈正比的。雖然對於教師的評價是多元化的,但“唯分數論”還是有一定話語權的,至少“分數”佔有相當高的評價權重。因此,“高分數”淡化了“兇老師”的負面影響。尤其在家校關係比較敏感,佛系教師增加的情況下,能“兇”、敢“兇”更為稀缺, “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負責任”教師的美化標籤。
如果把分數比作“面子”,那麼無論面子上多麼風光,都不會掩蓋對“裡子”的危害。對於學生來說,面對教師的“兇”,第一反應是畏懼,而絕非是理解,更不可能是美化的“深沉的愛”。無論是出於“恨鐵不成鋼”,還是個人的情緒宣洩,對學生的冷嘲熱諷、貶低羞辱、威脅恐嚇 的“兇”,實質上是冷暴力(具體分為冷漠型、教訓型、威脅型、嘲諷型、孤立型及控制型等)。長期處於這種隱形體罰的陰影下,學生會滋生敏感、壓抑、沮喪、自卑等負性情緒,阻礙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最直觀的感受是教師的不認可,容易導致厭學甚至棄學,同時也會加劇逆反心理和極端行為的發生。
因此,基於“愛而不溺,嚴而不苛”的嚴愛相濟應該是師生關係的最佳平衡點,也是師者形象的最佳展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