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paradox2017橙子心理
-
2 # 趙小明心理團隊
現在有不少的父母讓自己的孩子學國學,另外一些父母又特別的反對自己的孩子學習這些東西,特別是前段時間有一個爭論:孩子到底該不該學弟子規?有的人站出來說,反對孩子學弟子規。
為什麼會產生這個爭論1、父母不知如何培養孩子
其實教育的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很多父母對於教育規律,對於孩子的成長規律,對於教育和心理學的關係,大家其實是有很多錯誤的認知的,這些錯誤的認知最後又引發了對孩子培養當中的重大錯誤。
2、 學校教育方面的忽略
最近我們國家的公立學校改了一下孩子的教科書。教科書的更改的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加入了更多的古文,更多的古文要求閱讀,還增加了一些要求精度、泛讀的世界名著。能看到的是,國家似乎要重點的培養和強化我們孩子們對於文學文科的掌握。可能這些年我們認為我們很多人在這些方面的素質是有所下降。
3、大量的留守兒童缺少了父母們的引導
改革開放這些年,很多父母特別的繁忙,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父母們要去外面打工賺錢,孩子沒有大量的時間和父母在一起,所以缺少了父母們對孩子培育的引導,所以孩子就更多的依靠學校教育成長。但學校又沒有加強更多的世界名著的引導和學習閱讀,那麼必然會造成這些優美的文學的掌握不足。
4、互聯網遊戲的吸引與注意力的改變
我們都知道網際網路有特別多吸引孩子的東西,不僅僅是遊戲,包括一些好看的電視,好看的上網的一些東西,其實都比閱讀古典名著更吸引人,所以如果孩子在這些方面,不僅撕碎了他們的時間,也撕碎了他們的注意力。人們其實已經沒有完整的注意力,完整的時間,和完整的耐心去閱讀。
弟子規該不該讀1、培養完整注意力、閱讀習慣
我認為一個孩子從小閱讀弟子規還不是關鍵,關鍵在於:培養孩子有一個完整注意力,完整時間,能夠安心靜氣,能夠閱讀,特別不是像這種手機,遊戲這種不是那個好玩的一件事情,培養出一個閱讀習慣這個很重要,從這個角度而言,閱讀弟子規這些東西,有的時候不要看它的表面,它的內容似乎讀的是弟子規,實際上背後還有一個價值:它至少培養出了一個閱讀的習慣,這是一個價值。
2、走出精英教育的誤區
大家都明白,我們要給孩子培養閱讀習慣,很多父母就開始說了,我是要給他給他培養這些東西,但是內容要好。其實當我們說到什麼內容才好的時候,其實這個就是我們精英教育很多時候會走入的一個誤區:因為精英教育就是什麼都要最好的,要最好的東西填滿孩子的心靈,孩子就會是基因就是最好。其實如果在世界範圍裡面去尋找什麼是最好的東西。我們說,從文科角度而言,文科的基礎其實是什麼呢?文科的基礎其實一個是邏輯學,一個是最廣泛的閱讀。這兩件事情保證了就好了。因為每一種文字都有它的價值。
3、選擇廣泛、多元化視角
未來的時代時一個多元的時代,孩子不僅需要讀弟子規,還需要去閱讀很多世界的名著。因為人的一生是需要多種道理來支撐下去的,任何單一的道理,即使包括弟子規這樣的東西,他們過去非常的適應,現在不一定適應,但是現在不適應不代表著我們就不去讀它,因為只要你的孩子什麼都讀過,他有一個多元的價值觀,多元文化的體系,那麼這些文字都會成為他有意義的思想的補充。
4、 重視邏輯學教育
有了這些最廣泛的閱讀之外,還有一個東西我希望大家注意,那就是邏輯學。因為事實上,我們教育體系裡面,在小學、中學、大學基本上都沒有邏輯學教育,只有大學的幾個基本學科有邏輯學教育,而邏輯學教育在西方是小學就開始有了,所以我認為父母應該重視給孩子一個邏輯學上的教育,它是文科的基石。
解決了上面我們說的兩個最重要的,一個是邏輯學,一個是閱讀,那麼關於弟子規能不能讀這個問題,我相信就迎刃而解了。
-
3 # 暖心理
學習應該因人而異,同樣也取決於學習弟子規的目的是什麼?
學習是需要因人而異,不同的人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能力都不同,我們要把自己孩子培養成材,但不是把所有好的都塞給孩子就能幫助孩子成龍成鳳,因為最好的教育是合適的教育。比如三四歲的孩子本來識字不多,興趣愛好都在圖畫上,如果硬是要塞給孩子一本弟子規來讀,那隻會把孩子的讀書好奇心給毀掉,或許此時需要 的是讓孩子充分發揮他的天性,讓孩子擁有自己對於知識的選擇權,讓孩子在圖片中培養學習的興趣愛好,這才是最重要的。
-
4 # 小作家起跑線
我女兒現在上小學二年級了,在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也曾經在學校裡,全班同學一起學習背誦過《弟子規》。
如今,中國流行“國學熱”,但是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國學,包括專家學者和普羅大眾,都是眾說紛紜,各自有自己的看法。
對於國學的繼承和發揚,我的態度跟魯迅先生一樣,那就是:要批判地繼承,不能全盤接受。
首先,家長們要清楚,《弟子規》只是清代的一位秀才編寫的兒童啟蒙讀物,並非是什麼文學大家的經典名作,也不是眾多民間智慧的結晶。
那麼,作為一本兒童開蒙讀物,適當讓孩子瞭解學習一下,是可以的,但是,沒有必要死記硬背,更沒有必要讓今天的孩子,去按照古代兒童的行為標準做事。
封建時代流傳下來的東西,既蘊含有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具有某些封建意識的糟粕,所以,如果孩子們學習《弟子規》,家長或者老師,一定要告訴孩子,裡面的哪些行為做法是好的,值得學習的,哪些古代的做法,現在不值得提倡。
《弟子規》中的許多兒童行為規範,比如尊重長輩、坐立有序、講究衛生、待人禮貌、講究誠信、珍惜時間等等,都是對兒童很好的教育,可以讓孩子們認真體會學習。但是,有個別的句子,體現的思想行為,已經不符合這個時代,理應拋棄。
比如說,《弟子規》中有這樣一句:“親有疾,藥先嚐”。我女兒上大班時,學了這一段,看見我感冒了要吃感冒藥,她就忙跑過來,從我手裡拿過藥來問我:“媽媽,是不是我要先嚐一嘗你才能吃?”
我說不行,小孩子不能吃大人吃的藥,女兒疑惑地問我:“《弟子規》裡不是教我們‘親有疾,藥先嚐’嗎?”
我暈啊,連忙給孩子解釋說:“古代的人吃的是現熬的中藥,有藥湯,父母吃藥前,孩子關心父母,先嚐一嘗藥的味道濃淡和冷熱是可以的,但是我們現代人吃的多數都是西藥,裡面都有很厲害的藥物成分,小孩子是不能嘗大人的藥的。”
看見女兒有點似懂非懂,我又告誡她說:“這些古代的書,學習一下是可以的,但是不用全信全照做。你要記住一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
透過這一件生活小事,可以看出書以及大人對書的態度,給孩子的影響力。
還有《弟子規》中提到的長輩離世要守孝三年,不吃酒肉,搬離舒服的居所,這些也都早已不適應現代的社會,甚至於連古代的人,其實也沒有幾人能真正做到。因為年輕人總是要出門讀書求學、做事上進的。而且孩子們也不能因為孝,就不增加飲食營養了。
所以,我建議小孩子在學習《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古代兒童啟蒙讀物時,不要讓孩子去死記硬背,而要逐句講解,讓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學會用批判的眼光,只吸收古代文化中對現代人有營養的東西。
-
5 # 格格巫育兒
今日話題:現在很多明星如李亞鵬、孫楠,都會為自己的女兒選一些國學學校,以便學習國學,這其中的《弟子規》,適不適合讓現在的孩子學習呢。就這個問題現解答如下:
國學經典之所以經典,是因為裡面有一些好的東西,我們稱之為精華,所以隔了幾百年上千年才一直流傳了下來。
單單看弟子規。是清朝一位秀才的。我們應該瞭解的是清朝的秀才相當於現在初中畢業的學歷。
所以這本書,我們要帶著疑問去讀,而不是死記硬背,照搬全收。
比如:裡面的親有疾,藥先嚐。
是指父母如果有疾病,吃藥之前,兒女為了孝道,先為父母嘗藥。
那個時候科學和醫學並不發達。古人的藥沒有西藥,都是一些中草藥,屬於慢慢調理的型別。
放在科學很發達的今時今日,誰敢讓自己的孩子為自己先嚐藥,誰又捨得呢?就這一句來看是不可取,不可以效仿的。
再比如: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是指不要因為小事情,就不稟告父母而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張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為人子女的道理了。
現在的年輕人一點小事都得告訴父母,而不能自己做主拿主意,那豈不是很沒有擔當,那不是等於是媽寶男了嗎?
其實國學經典之中還有《三字經》、《千字文》、《大學》、《論語》。
-
6 # 職場小組
應該挺適合的吧,我女兒早教就有教,這個算是中國的早教吧,講的都是傳統文化,挺適合小朋友打基礎的,以前的教育都很西方化,現在國家對傳統文化也越來越重視,小學就開始重視字型和作文,從小如果有像弟子規這樣的學習,以後對語文的學習也會有幫助
-
7 # 吾只愛可樂
很適合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現在越來越被重視,弟子規文筆流暢,樸實無華,是傳統文化啟蒙教育經典教材之一,從孝敬父母,團結兄弟姐妹,都是中華民族極為重視的優良傳統。孩子從小就能尊老愛幼,謹言慎行,講究誠信,都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
8 # 曉風山中
適合得很。《弟子規》啟蒙養正的兒童讀本,讓孩子從小懂得尊老愛幼、行為有禮、正確習性,非常適合中國小朋友讀。只是要注意,因為《弟子規》年代久遠,書中的有些內容,現在已經不適用,就不要再讀了。要懂得“去粗取精”,不能全盤照搬,比如,“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就不要讀了。《弟子規》中大部分都是可以學的。
-
9 # 師者家園
弟子規等蒙學讀物,還是很適合兒童讀的。
小學階段,讀弟子規這些朗朗上口的國學讀物,既有助於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也能讓他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特別值得推薦!
-
10 # 學而精於用
弟子規很適合學生學習,因為弟子規是中國五千年的的歷史,可以讓孩子學習中國的傳統美德,使孩子成為一名有道德修養的人, 如果孩子不願意學也不要逼迫孩子學習,如果逼迫孩子學習,就會讓孩子產生逆向思維讓孩子厭倦,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
-
11 # 飛小紋
弟子規還是比較適合小孩學習的,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尊老愛幼的習慣,其實不只是只有孩子學習,我們成年人也可以吸取其中的精神,我建議早點開始學,但不是直接灌輸其中的教育,而是慢慢滲透,讓孩子理解其中的奧秘,讓他們在生活中學會弟子規,做到弟子規。
-
12 # 快樂DE小精靈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不良風氣,從日常生活中的禮儀系統教起,從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他人做起。讓孩子從內心真正認識到禮儀的好處,利人利己。弟子規中教會孩子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處事求學時,應有的禮儀規範,是教育子弟敦倫盡分,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好教材。全文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
回覆列表
你好,現代父母比過去,對於子女教育更加的用心和投入,但是究竟怎麼育,該育些什麼,會有困惑,這都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弟子規也屬於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之一,對此所持態度,如同回答,尊崇儒家,道家思想該不該一樣的道理。個人認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譬如孝文化,近來也會遭到各種質疑和批判,父母說的是不是一定是真理,一定是對的?孩子在成長中,隨著心智不斷成熟,也會去思考這些問題。而作為父母,也會在養魚子女過程中,不斷的養育自己的精神世界,讓自己不斷進步,這樣才能引領孩子向前。
傳統文化中好的東西要發揚,那些封建愚昧的內容則該摒棄。所以更多的需要父母增強辯識能力,而且行勝於言,潛移默化的薰陶比起口頭上的順口溜更來的深刻,我見過很多犯錯的學生被老師罰抄寫弟子規幾遍,十幾遍的例子,抄完是不是真的能夠改邪歸正?還希望大家能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