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其實愛就是別再糾纏

    農民皇帝朱元璋這段名朝歷史我看過,李善長是朱皇帝剛打天下時接觸的人物,兩人共同創業贏得了事業高峰。朱皇帝深知李的為人及志向,不會威脅他的帝王地位。而劉伯溫則不同,就是不用 淮西子弟來評論,朱皇帝內心也認為劉的才能在李之上,劉伯溫支援誰,誰有可能嬴得天下,這也是朱皇帝不得不重視的問題,也是不得不防的政治原因。

  • 2 # 山野苦樵

    李善長和劉伯溫雖同為朱元璋手下謀士,都為大明朝廷立下汗馬功勞,但他兩人性格秉性截然不同。李善長善於察顏觀色,出謀獻策一切投朱元璋之好,可為省時度勢。而劉伯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一心為大明江山著想,有時意見和朱元璋相左,難免直言進諫,冒犯虎威,就和唐大宗手下的魏徵相似。相比之下,朱元璋當然喜歡李善長一些。以上僅憑小說推斷,不足為信。

  • 3 # 怪噠叔

    雖然李善長和劉伯溫都是朱元璋的謀士,但是李善長從朱元璋起事以後就跟著朱元璋了,為朱元璋解決了後勤保障,出幕劃策的難題,而劉伯溫跟隨朱元璋時間短,在加上劉伯溫性格太直,把朱元璋氣的半死!但是朱元璋老了以後還是非常想念劉伯溫的

  • 4 # 小義老師扯歷史

    李善長是朱元璋同鄉,跟隨時間長,能力雖不如劉伯溫,這正是他的優勢,對於朱元璋來說,李善長可控,可親近,而且長期負責後勤保障,視為自己的蕭何(朱元璋處處學劉邦)。劉伯溫有大才,但是跟隨自己時間短,又是投奔來的,主要負責戰略戰術,才高招到朱元璋嫉妒,也遭到猜疑。

  • 5 # 歷史神秘人

    李善長和劉伯溫都是朱元璋最厲害的兩位謀士,他們兩人就像劉邦手下的蕭何和張良。李善長主要負責戰術意見和管理後勤的,劉伯溫則負責大戰略方向的。李善長最後被封為公爵第一人,而劉伯溫則是伯爵,兩者相差大,和他們的功勞和性情有關。

    李善長在朱元璋開始創業時候就跟著朱元璋打天下了,而且還是淮西人,是朱元璋的老鄉。劉伯溫是中途加入的,跟隨朱元璋的時間並不算長,劉伯溫是浙東人,不是朱元璋的老鄉。朱元璋在沒有任何人看重的情況下,李善長就投奔了朱元璋,這對朱元璋來說真是雪中送碳啊,而且李善長是知識分子,提供很多具體立刻就能實現的戰術意見,朱元璋是很感激的,畢竟一個老闆是很感恩和自己一起創業並且對自己幫助很大的人,朱元璋曾經說過李善長就是自己的患難兄弟,可見他們之間的感情是深厚的,一起扛過槍的感情絕不是半途加入的劉伯溫可以比的。最關鍵的是李善長是管理後勤,是朱元璋的大管家,負責軍隊的糧草補給,李善長在後勤管理上從來沒有犯過錯,朱元璋從來不為糧草而發愁,自己出外打仗,李善長把家裡打理的整整有條,讓朱元璋不為後方憂心過,這樣的人朱元璋能不重視和親近嗎。劉伯溫是中途加入的,雖說他足智多謀,可是在功勞上就沒有那麼明顯,畢竟在朱元璋強大時加入,其重要性就不那麼明顯了,當然劉伯溫是立了很多功勞的,朱元璋也是知道的,只不過一比較,朱元璋還是覺得李善長更重要些,因為跟他的時間最長嘛,這個是劉伯溫不能相比的。

    朱元璋對劉伯溫的評價就是,劉伯溫很聰明,在戰略方向上對自己很多幫助,不過有時候就直言進諫,很正直。從朱元璋的評價可以看出朱元璋內心裡不怎麼喜歡劉伯溫這個人,劉伯溫是傳統的知識分子,他有他的脾性和風骨,他認為自己是“帝王師”,在某種程度上我和皇帝之間是平等的,我有我的性格和傲骨,我不會刻意去奉承你朱元璋,該說什麼就說什麼,堅持自己的意見,儘管有時候說的話會讓朱元璋很不爽,但是劉伯溫不會道歉,堅持自己的原則,在對待朱元璋的時候,劉伯溫有點像唐太宗的魏徵,朱元璋有錯誤了,劉伯溫會指出來,不給朱元璋面子。而李善長則不同,雖說他也是知識分子,但他是那類“學到知識,獻給帝王家”的人,所以在和朱元璋相處時,溜鬚拍馬,阿諛奉承那是必須的,從來不會頂撞朱元璋,時時的說好話讚揚朱元璋,拍朱元璋馬屁拍的很爽,讓朱元璋有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很爽很舒服。可劉伯溫沒有給朱元璋這種感覺,甚至有時候讓朱元璋感覺自己比劉伯溫還低一層次呢。每個老闆當然是最喜歡既有能力,又會拍馬屁順從自己的下屬了,李善長就是這類人,而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態度就是重視他的能力,但就是親近不了,不怎麼喜歡他,所以朱元璋更重視李善長就不奇怪了。

    李善長和劉伯溫代表兩個派別,一個是淮西的公勳老鄉集團,一個是浙東的文人集團。李善長這個集團是可是聚集了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發小和將領啊,湯和,徐達,周德興等朱元璋的老鄉,你朱元璋必須重視和親近李善長啊,因為李善長是他們的頭頭啊,你重視李善長就是重視和你一起打天下的老鄉和將領啊,這樣才能讓他們拼命效忠你呢,打天下不能沒有為你衝鋒陷陣的老鄉和將領嘛,所以從情感和管理上說朱元璋更重視李善長了,畢竟這些人都是熟人了,一起喝酒吹牛聊天都可以的,可是朱元璋不敢和劉伯溫那樣像老朋友一樣吹牛聊天,在劉伯溫面前,朱元璋釋放不了自己,總是排出一個正經樣子,因為朱元璋的文化自卑感在作怪。畢竟朱元璋他文化不高,又是放牛娃出身,在內心裡總感覺文化上比劉伯溫低了一頭,所以朱元璋尊敬劉伯溫但是不親近劉伯溫,內心又距離感。在建立明朝後,淮西和浙東兩個集團免不了陷入對抗之中,大家都想在朝廷中佔據更多的位置,所以朱元璋在內心裡是靠近自己老鄉這一派別的。不過後來就變了,朱元璋幾乎殺光了所有的功臣,李善長也被殺了,就是為了自己孫子著想,最後劉伯溫雖說辭官回鄉了,最後也是病死了,據說是朱元璋派人毒死的,真不真就不知道了,真是伴君如伴虎啊,不知李善長和劉伯溫是否後悔跟著朱元璋打天下呢!

  • 6 # 東方鉞

    李善長是朱元璋的生死能臣,為朱元璋在開創朱明江山的歷程中,榮辱與共,是歷經千難萬險的開國元勳,其地位而高於血戰沙場,九死一生的徐達,常遇春之上,豈是劉伯溫能比的。劉伯溫本元朝舊臣,江南戰亂,元勢力被擊敗,不得己,選投朱元璋,說明他很有眼力。雖然謀畫一些良策,但和從開始就和朱元璋打天下的李善長相比;相差太遠。資歷和戰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一,老革命們從井岡山打到北京,有人晉封元帥,有人晉封大將,有人晉封上將。國民黨半路投誠,起義的將軍最高晉封上將,和元帥差兩級。就不難理解與李善長與劉伯溫差兩級的原因。李善長的工作能力和威望,滿朝文武盡皆佩服,豈是劉伯溫一介謀士相比的。謀士朱升向朱元璋建議,“廣積梁,高築牆,緩稱王”九字方針,為朱元璋奪取天下指明方向,其功不小,只封翰林學士,劉伯溫與朱升相比又當如何呢?可見朱元璋封劉伯溫為誠意伯,沒首不當之處,誠意伯的“誠意”是有講究的,是對劉伯溫投靠朱元璋之後忠誠的肯定。

  • 7 # 蒙哥的夢想

    人家說,讀史而使人明智,倘若對過去重大的事情逐一尋根問底,過去的一切會讓我們更注重將來。

    李善長與劉伯溫同為朱元璋的謀臣,為何朱元璋更加重視李善長?

    什麼叫做重視?先看封賞如何!

    李善長(1314年-1390年),明朝開國元勳,受封一等爵位韓國公,官至宰相,正國級;

    劉伯溫(1311年-1375年),明朝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受封三等爵位誠意伯,官至資善大夫、上護軍,正國級副職。

    順便提一句,就一句: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

    當他們彼此遇見對方的那一刻起,就註定此生人情未了。

    一、初遇

    李善長:淮南秀才,1352年朱元璋率部攻克滁州,投奔朱元璋,年38歲,時朱元璋26歲①;

    當時朱元璋是什麼狀態?

    1352年,紅巾軍諸將爭權奪利,朱元璋決心開創自己新局面,時擁兵三萬,地處滁州,領導是郭子興;

    1360年,朱元璋已成一方霸主,擁兵十萬,按照“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戰略方針建立以南京為中心的根據地,但四面受敵。

    二、人物事蹟

    李善長:類似於蕭何+陳平式人物

    1.前期:跟隨朱元璋攻佔滁州,成為朱元璋的參謀,給朱元璋出謀劃策,並參與重大事務決策,主管軍隊物資供應;考察前來投靠的諸將才能,替朱元璋安撫投誠者,調解矛盾,並堅決謝絕郭子興恩寵,一心輔佐朱元璋。智勇雙全,設下埋伏打敗了前來的偷襲元軍;

    2.南征北戰期:善於辭榜,嚴禁士兵違反軍紀,洞察君心,輔助約束部下,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多由李善長決定;通曉典故,裁決事務非常迅速。朱元璋前後率軍征討,都命李善長留守,將吏順從,居民安然,為前線將士運輸兵餉、糧餉,從不缺乏。李善長在再三斟酌元制、去其弊端之後提出專賣兩淮之鹽,設立茶法,恢復制錢法,開礦冶鐵,制定魚稅,國家財富日益增長,百姓也不再貧困;

    3.功成名就期:朱皇帝即位,巡幸汴梁,李善長留守,一切事情都可以不經請示靈活處理。不久,李善長上奏確定六部官制,商議官民喪服及朝賀東宮禮議,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確定天下山川神封號,封立諸王,爵賞功臣,事無鉅細,朱元璋都委託李善長與諸儒臣商議執行。

    小結:對朱元璋的事業態度是真情投入,大管家。人無完人,只是隨著官越做也大,性格缺陷也許會暴露的越明顯。但是呢,好事確實做得很多,也很到位,貢獻巨大,能不恩寵?

    劉伯溫:類似於張良式人物

    1.出道即巔峰:1360年,劉伯溫被朱元璋邀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戰略,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在軍中,經常寥寥數語,撥開迷霧,點破形勢,議定決策,團結人心,去為完成王業而進取。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域性,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

    2.為官期:處理久積冤案,劉伯溫請求朱元璋建立法制,防止濫殺現象;整肅綱紀,下令御史檢舉彈劾,凡犯有過錯的,一律奏明,依法懲治。對皇帝的恩賜大都都固辭不受;不徇私情,直言不諱,安然對待與李善長集團的勢力,嫉惡如仇。

    小結:對朱元璋的事業態度做到內心獨立,高階經理。為了國家的強盛而出謀劃策,並非為一己私慾而爭權奪利,貪功戀權。

    李善長: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劉伯溫: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於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四、作者感慨

    讀歷史的好處:第一,可以引發對人生的深入思考,讓自己明白很多道理,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修身,齊家;第二,有助於加強我們對現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諸多方面的認識;第三,可以避免我們對錯誤重蹈覆轍,習古而鑑今。

    我們根據當時情況來分析,李善長加入團隊早,而且是朱元璋“落草為寇”、為人臣將、初期貧困急需人才的時候,有智囊投奔對朱元璋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救人水火,人物意義無疑是左膀右臂;劉伯溫加入團隊是朱元璋已經建立根據地,並且有實力的基礎上,需要平穩發育、開疆拓土、南征北戰、建立王朝的時期,這個時期就十分需要一個關鍵性智囊決策,也就是比稱大腦式的人物。相比而言,對於朱元璋,李劉兩個人的意義就十分明瞭了。更何況,正所謂是派系輔局,李善長是淮系,劉伯溫是浙系,兩人對朱元璋的實際貢獻更有不同。領導者的得力親信和外來人才本就是兩個概念,皆可用,只是用的方式不同而已。後世對於劉伯溫的神機再傳,也掩蓋不了當時李善長的絕世功勳。

    嘆兮,彼時彼景彼情可贊。可結局呢?

    李善長:與妻女弟侄七十餘口,一起被斬,故居被抄毀。

    劉伯溫:太醫看病後月餘病逝。

    所以,加油吧,識時務者為俊傑!

    參考資料:

    ①.《江淮時報》:朱元璋與滁州;

    ②.百度百科詞條:劉伯溫

  • 8 # 蕭武

    李善長和劉伯溫對朱元璋的作用完全不同。

    打個比方說,如果朱元璋是劉邦,那麼李善長對應的是蕭何,而劉伯溫對應的是張良。

    李善長是跟隨朱元璋一起起兵的濠泗集團,屬於淮西勳貴群體。這是朱元璋集團的核心骨幹團隊。

    劉伯溫是浙東人,是朱元璋已經在南京站住腳以後才加入朱元璋集團的。已經屬於朱元璋集團的外圍一點的人了。

    就好比蕭何是跟著劉邦起家的豐沛元從,而張良是在韓魏故地加入劉邦集團的慕從,是第二層次的骨幹。

    這意味著什麼呢?再打個比方說,一個是在蘇維埃時期就參軍的老革命,而且是參加了秋收起義,一個是在抗戰時期加入八路軍的三八式幹部。

    讓張良和蕭何怎麼比,讓劉伯溫和李善長怎麼比?

    在朱元璋眼裡,李善長是功臣,而劉伯溫屬於後來加入的文士。和劉伯溫一起加入的人裡,劉伯溫能被封為伯爵,已經是超規格待遇了。

    更重要的是,李善長和蕭何一樣,是淮西勳貴的代表人物,在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隨著隊伍不斷擴大,李善長就是淮西勳貴的代表。

    劉伯溫呢?他就是他自己,他推薦過一些人,但是都是文士,比如宋濂,可以幫朱元璋管理行政,但是這和打天下的功臣不是一個級別。所以劉伯溫背後沒有權勢集團。

    這也是後來朱元璋長期比較信任李善長,而對劉伯溫雖然尊重,但是隻是用來顧問,而不是委任以艱難或者危險的任務的原因。因為他對劉伯溫的忠誠度是有懷疑的。

    當然,這也是兩個人後來的下場迥然相異的原因。朱元璋對李善長下了死手,而對劉伯溫是留了餘地的。因為李善長背後的功臣集團可能威脅嗣君地位,而劉伯溫沒有這個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爸得了直腸癌,不願意做手術,而選擇保守治療。這樣的選擇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