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格蕾絲lin

    對一個時代名人的評價永遠有好有壞,不管是百年之後還是千年之後。馬寅初先生提出的計劃生育理論在中國實施,多年過去後,事實證明效果有好有壞,好處多一些。而今,據我所瞭解,楊宜勇先生提出的關於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權的問題方案,並不是人們所理解的狹隘的移民政策,必定是人才型、技術型引進,應該不會造成低素質移民氾濫等問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逐步擴大深入,這個方案早晚也要實施,我們希望百年之後,中國能從中得到很多益處,變得更強大。

  • 2 # 河南鋤奸小隊長

    就像我想參加甲午戰爭一樣,想撕碎一個又一個條約。就想把楊姓從百家姓裡抹除一樣。姓楊的先把廣州的50萬黑人解決一下,再給我說外國人永久居住條例

  • 3 # 壟域

    百年後,大家會感謝這些政策提出者。

    作為個體,無法考慮政策的全域性和方向。即使有考慮,也會大部分從個人利益判斷是非。

    政策的執行,不是為管理者制定,而是14億人口的共同約束而制定。如果約束後的結果,能利益最大化,那這政策,即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現在許多個人會有難受的感覺,也就像小孩被壓著寫作業,只有等小孩成長後,才能明白作業的根本目的。

    百年後,隨著文明的進步,對這些事件會有更透徹的理解。馬老師的優生優育,控制人口,將社會需求由吃穿的底層需求轉向了個人素質提升的需求,從而帶來了中國的第一次騰飛。

    至於楊宜勇的方案,只是一個初步方案。隨著將來人口結構的變化,我相信會有調整。每一個政策,在初級階段,確實會讓人感覺到矯枉過正。實施一段時間後,優厚的待遇,移民中國的口碑會全球聞名。這時,政策的改變,提升引進人口素質的門檻,才能得以實施。

    十年前,中國高階人才的流失,主要因為國外能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實驗條件。這些優勢,就是早期出國者做出了宣傳。

    政策的制定,必因地制宜,因時而動。如果,移民政策,在某些條件成熟後,不發生改變,那確實會產生嚴重後果。這也需引起人民的警惕!

    向陽而生,身後必有長長的陰影。但我們由此判斷,確是在奔向太陽的路上。

  • 4 # 丨一頁書丨

    一切都是當時國情決定的,如果以現在的觀點看待歷史,肯定會出現錯覺。再者,當年搞計劃生育,照樣很多人超生,現在不搞計劃生育,很多人反而不生了。主要還是看大環境。

  • 5 # 困居生99

    不需百年,10年以前就驗證了馬寅初的人口理論是正確的,否則老頭也不會是那樣下場。好在,我們能不斷修正政策,保證了能前進在正確的方向。

  • 6 # 和諧渭南235

    馬寅處當時還真的從中國經濟實際情況說的,至於計劃生育,覺得還是不大合適,反過來想,人類是高階動物,有自我完善和自我改革的能力,短期的計劃生育也確實有效的遏制人口膨脹,對中國還是有好處的,但是又出現人口年齡比例失調,老齡化問題,等,希望楊宜勇是真正為中國服務的學者。

  • 7 # 慕容三十二

    一,從學識,文化底蘊等各個方面,二者不在一個層次,沒有可比性。

    二,馬是基於當時中國現實情況,提出計劃生育。現在看,有一定侷限性,但是當時中國確實沒有更好的選擇。

    三,楊是譁眾取寵,明知不可能而提出,無非是博眼球,刷存在。

  • 8 # 冰與火之歌ls

    理性看,馬的計劃生育政策有利也有弊,總體利大於弊,而外國人永居條例我認為不合時宜,而且風險極大,也可能導致移民失控。

  • 9 # 崑崙4759

    馬老不需百年後評價,他所做寫在大地。

    外國人不應隨便來華就業,頂尖人才可以。十四億人口,還需外來勞動力嗎。世界工廠應更多生產高階產品。

  • 10 # 九華山易陽居士

    馬寅初在當時那種環境下,提出人口計劃生育是正確的,提高人口質量,改善人民生活,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只是政策制定在5.10年要去檢討,重新稽核,修改,其實人口政策在15年前就要修正,可以避免現在老齡化,年輕人勞動力不足,加上房地產政策,導致年輕人不敢生。

    楊宜勇應當是不明智的專家,若干年後會招來罵名,民族罪人。解決老年化,勞動力不足,方法很多,比如鼓勵生育,獎勵多生,配套生育政策修改;引進東南亞等國外勞,特別是外國年輕女孩,如烏克蘭,越南等國女孩子,非洲黑人除外,解決男性婚姻大事,保持社會穩定;房地產政策要堅持房住不炒,做好10年內長期政策,收取房屋空置稅等,讓國人安居樂業,年輕人不再背上沉重的房貸,自然敢生多生了。

    中華民族是優秀民族,要有民族自強自信,文化自信,這樣國家才會永遠繁榮昌盛,屹立於世界東方。

  • 11 # 使用者1970197112230629

    馬寅初的理論已證明破產了 以後會為害中國近百年 另外 那個什麼楊的 人家已經闢謠了 人傢什麼都沒說 先研究研究馬寅初的後遺症吧

  • 12 # 和慧4

    馬老先生的觀念,論斷,極不認同。

    人口永遠都不會是負擔,是資源,是財富。就這幾十年的所謂崛起,靠的也都是原來的基礎以及人口紅利。還有龐大人口增長所產生的巨大消費市場。巨大的消費才能攤薄科研鉅額投入,製造“國之重器”。

    縱觀歷史,歷朝歷代,在結束戰亂以後,人民安居樂業必然會有一個人口高速增長時期,過了這一階段人口增長就會逐步放緩。而且增長用一大部分是人口的平均壽命增長而造成的。我國平均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到現在的74歲,只這一項就是幾億人……

  • 13 # 肖明188057818

    對揚宜勇不瞭解,馬寅初提出控制人口是結合國情的,如果當年不控制人口現在至少有十八億人口,我國雖然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但實際耕種面積還沒有印度多,這對我國經濟發展和醫療保障交通住房都是承重的壓力。

  • 14 # ymSh

    一切理論都須實踐證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整天坐在屋裡瞎想亂造出不了真理!你得去基層,到老百姓中間去!這點基本的做不到!你最好閉嘴!

  • 15 # 使用者1274950197469

    這兩人最大貢獻就是,自從他們提出計化生育政策後,光棍多了,結婚費用高了,大齡未婚女多了,隨後物價漲了,女婿和丈母孃之間也就差城市有樓房了,農村小夥娶不起姑娘了。

    自然自有法則,草原有獅子,老虎,狼,羊,兔子,都有一定道理的。

  • 16 # 使用者4913416550987

    馬老的論斷及方式,是正確的。那時是自願,不強制。一般的家庭孩子都是三四個,至少兩個。而現在,即便是提暢生育,也沒有人願意生,因為養不好,供不起。時代不同,思想不同,現狀不同,才是實情。不能兩極分化來看待馬先生,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馬先生是個值得尊敬的人!

  • 17 # 2118781672凡塵蓮花

    馬當初提的是正確的,那時人口基數小,慢慢控制成二三胎完全可以,緩慢增長,後來的強制一胎是人口基數太大了沒法,如果放任增長也不行,雖然他自己生了七個,也不能否認他的正確。永居權要有部分,對中國有重大貢獻的,應少從嚴,如放開,那些有外國籍在中國撈錢的人只會撈了錢就走,有害無利而且不用忠於中國。

  • 18 # 林子溪

    時間場景不同,決定了政策的走向,用現在來評論是不科學的。如果確實要評論的話,只能說當時過頭了一點,如果容許生兩個是最好的,而在當時耕地少,糧食產量不高,每家都有四到六個孩子,吃飯都成問題,袁隆平也還沒有研究出雜交水稻,西方發達國家人口都不多,最多的是美國也才三億多人口,而我們當時已經有10億多人口了,所以我們不能站在現時的狀況來苛求過去的做法,只能是不斷改錯和糾正。

  • 19 # 遲到的認知者

    時事出英雄論英雄!英雄是被捧出來大家公認的才算,馬寅初當時提出的計劃生育方案如果沒有人去理會它採用它他能成為計劃生育的設定人規劃者嗎?所以他是那時的英雄?現時期隨著人口數量的變化,迅速委縮的人口增長率迫使必須採取新的計生計劃,楊宜勇就成了新的設計規劃者,同樣也要受接受採納才能實現這不奇怪!他也能成為現時的英雄,只能這樣評論而已!

  • 20 # 使用者樂山

    今天,馬老和楊宜勇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歷史證明馬老無比正確,歷史還將反覆證明馬老正確,無論一些喪心病狂份子為某人甩鍋一再汙名化馬老,但在人口政策理論上馬老將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楊宜勇的名字伴隨《外國人永久居留權法》的討論而出名,首先,楊有沒有說過網傳的那些話我存疑,斷章取意的可能性極大,第二,《永法居》初衷一定是為引進人才,多多設想其負作用對立法百利無一害,楊無非是為此法透過進行宣傳,扯到婚姻上沒意義,百年後後人為此也會覺得無聊、好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in10如何開啟“上帝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