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點點歷史
-
2 # 猴格大人
不是她要拒絕合葬,而是從孝莊開頭,死在皇帝后面的后妃,就不合葬了,叫“卑不動尊”。康熙二十六年的時候,昭聖太皇太后布木布泰駕崩,她孫子康熙帝遵照遺囑,沒有合葬太宗的昭陵,而是安奉在暫安奉殿,停靈三十餘年,到雍正三年底,以暫安奉殿為昭西陵,把孝莊皇后入土為安。
因為死在皇太極後面的孝莊沒有選擇合葬,死在順治帝后面的孝惠皇后也沒有合葬,而是另建孝東陵。
乾隆生母崇慶皇太后,也就是孝聖憲皇后就是第三位遵守卑不動尊的后妃,乾隆為其建泰東陵。從此以後,就形成制度,凡是死在皇帝后面的后妃都不合葬,嘉慶繼後孝和睿皇后葬在昌西陵,咸豐帝養母孝靜成皇后葬在慕東陵,咸豐帝的繼後孝貞顯皇后葬在普祥峪定東陵,同治帝生母孝欽顯皇后葬在菩陀峪定東陵,只有光緒帝的孝定景皇后被民國政府安排與丈夫合葬崇陵。
就是這樣。
-
3 # 你若盛開春風自來
甄嬛是一個完全虛構的人物,可熹貴妃在歷史上卻有真人,她就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她在乾隆四十二年去世後並沒有和雍正合葬,而是在雍正的泰陵東北另選了一塊陵寢名為泰東陵,其實不是孝聖憲皇后要拒絕合葬,而是從孝莊太后開頭,在皇帝后面去世的妃子就不合葬了,這叫“卑不動尊”。
-
4 # 雍親王府
前些年熱播的《甄嬛傳》,主人公甄嬛與果親王胤禮之間那段跨越傳統禮法與世俗觀念的“叔嫂戀”,也讓無數人為之動容。
而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劇情描述,也讓不少“信以為真”的觀眾朋友們開始認為,劇中甄嬛的歷史原型,即歷史上乾隆皇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不願葬入雍正的泰陵地宮與雍正合葬,就是因為她與果親王胤禮的“私情”,使她或感覺愧疚,或感覺憤恨,進而再不願面對雍正,於是,這才有了讓其子乾隆皇帝為她修建一座獨立的陵寢,也就是後來的“泰東陵”。
之所以會有如此的猜測與推斷,除了劇中並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演繹外,更多的還是來自於清朝初年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的野史傳說,這其中對於孝莊太后不願意葬入皇太極昭陵的理由也是其自覺與多爾袞有情而無顏在見皇太極。
可實際上,不管是孝莊太后的昭西陵,還是甄嬛的歷史原型、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的泰東陵,它們的營建與“情”並不關聯,更多的還是體現在“孝”字上。
孝莊去世後,靈柩停放三十七年,最終由雍正營建昭西陵安葬。孝莊太后對於康熙皇帝,可以說是對其一生影響最大的人。從在順治皇帝去世後,力保康熙登基,到後來又幫助康熙扳倒扳倒權臣鰲拜,平定“三藩之亂”,可以說康熙朝前中期朝局穩定、皇權加強,孝莊太后是有著極為突出貢獻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康熙對於自己的祖母孝莊可謂是尊崇有加。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太后因病去世,按照祖制,孝莊的靈柩應該運回到清朝在關外時期的都城盛京,並且將其葬入皇太極的昭陵之中,與皇太極本人及孝端文皇后哲哲合葬。
然而,這樣的安排卻提前遭到了孝莊太后的反對。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按照孝莊太后所留下的這份遺言,其不願葬入昭陵的原因有三點。
其一,皇太極是在崇德八年(1643年)去世,而與其合葬的哲哲皇后去世的時間也是在順治六年(1649年),此時昭陵地宮已經關閉了近四十年,孝莊是不願意“打擾”墓中的兩人。況且,皇太極是孝莊太后的丈夫,而哲哲又是孝莊的親姑姑,皇太極在世時最得寵的又是她的親姐姐海蘭珠,所以孝莊也認為“尊卑有別”,自覺“不配”葬入昭陵地宮,像哲哲皇后那樣與皇太極合葬,所以選擇了“拒絕”。
其二,此前孝端文皇后哲哲去世後,就是將其棺槨從北京運回盛京安葬,路途遙遠,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本著“節儉”的原則,孝莊即不願意葬在盛京,也不願意勞師動眾,再興土木修建陵寢。
其三,孝莊說她與順治皇帝母子感情深厚,所以只想葬在自己兒子附近,百年之後再續母子之情。而實際上,順治皇帝在世的時候,孝莊與順治之間的母子關係非常緊張,兩人經常爆發激烈的爭吵,孝莊此舉也可以看作是兩人在九泉之下緩和母子關係,彌補他們母子而知之間生前遺憾的一種方式。
然而,孝莊太后如此的遺言安排卻讓康熙皇帝犯了難。
一面是遵守祖母的遺訓,一面是殯葬的傳統與祖制,更重要的中間還富含著康熙皇帝與孝莊太后之間深厚的感情。在此情形下,康熙皇帝只能選擇暫不下葬孝莊棺槨,並停放在了“暫安奉殿”。
同時,康熙這樣做,也是為了方便自己能夠弔唁、祭祀祖母,以緬懷自己對於祖母孝莊太后的的感恩與思念之情。
而這一停放,就是整整的三十七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最終才由雍正皇帝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解決方案。
“世宗以孝莊文皇后暫安以來國家昌盛,聖祖在位歷數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此地頗吉,故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由於“暫安奉殿”本就在順治皇帝的孝陵風水牆外,並且其靈柩也已經停放多年,各種建築佈置也逐漸趨於完備。於是雍正下旨,在“暫安奉殿”原址營建陵寢與地宮,這樣一來,即滿足了康熙皇帝生前想要為孝莊盡孝的想法與心思,同時,又沒有違背孝莊太后的“遺命”,而其陵寢的名字“昭西陵”也與皇太極的“昭陵”遙相呼應。
至此,一個持續了近四十年的孝莊靈柩的安葬問題得以解決,而這也為後來的乾隆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的“泰東陵”的營建,以及後世眾多皇后獨立陵寢的營建,提供了“藍本”。
“泰東陵”的營建,既有乾隆的“孝心”,也有著孝聖憲皇后的“私心”。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按照祖制將雍正皇帝本人,以及雍正結髮妻子、同時也是雍正在位時唯一正式冊封的皇后,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和雍正最為寵愛的敦肅皇貴妃年氏,共同葬入到泰陵的地宮之中。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乾隆皇帝向自己的生母,當時已經是皇太后的鈕祜祿氏詢問,是否要在地宮中為其留下一個位置,以使其在百年之後能夠與雍正合葬。
然而,鈕祜祿氏卻“拒絕”了乾隆皇帝的這一安排,並且明確表示,不必在泰陵地宮中為其預留位置。
“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複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在先,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鈕祜祿氏的這番話中,也有著兩重意思。
一方面是她自己的“敬意”。
鈕祜祿氏,是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的凌柱凌柱之女,與康熙朝四大輔臣之一的遏必隆一樣,都是努爾哈赤時期開國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的後代,但其這家族的地位相較於遏必隆、圖爾格等家族來說,可謂是相距深遠。而這也就使得鈕祜祿氏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被指婚嫁給雍正時,地位僅為藩邸格格,與當時的王府福晉烏拉那拉氏和側福晉年氏,甚至是弘時的生母李氏相比,地位都要低許多。
雍正登基之後,鈕祜祿氏被封為了熹妃,直到雍正八年(1730年)的時候才被封為熹貴妃,此時烏拉那拉氏皇后以及被封為皇貴妃的年氏都已去世,而雍正此舉更多也是在為其子乾隆皇帝弘曆未來的登基而鋪路。
所以,單從雍正的感情層面上來說,鈕祜祿氏並不受寵,她所享受到的一切待遇基本都是源於“母以子貴”。
於是乎,頗有“自知之明”的鈕祜祿氏自然也不會刻意用合葬的方式改變這一事實,同時繼續保有了對於雍正皇帝,以及在地位上自始至終遠高於她的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與敦肅皇貴妃年氏的這份尊敬,進而選擇不葬入雍正地宮之中,與之進行合葬。
而另一方面,則是她自己的一番“私心”。
鈕祜祿氏的話中,雖沒有明確提及想要一座屬於自己的獨立陵寢的想法,但是卻用“欲擒故縱”的方式,將這一想法含沙射影式的告訴了乾隆皇帝。
實際上在雍正為孝莊太后正式營建昭西陵之前,康熙皇帝就已經為自己的嫡母、順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營建了一座孝東陵。只不過,由於當時各項的制度尚不完善,這座孝東陵並不是只屬於孝惠章皇后,包括裕親王福全生母寧愨妃在內的一眾順治皇帝后妃也葬入其中。至於昭西陵,則是單獨為孝莊太后營建的。
而鈕祜祿氏之所以要先以“尊卑之義”提出不葬入泰陵地宮後,又接著提到了昭西陵與孝東陵,其目的也就是希望乾隆皇帝能為其營建一座屬於她自己的獨立陵寢,從而能夠滿足自己心中的那份後宮小老太太的那份“虛榮心”。
於是,講求孝道的乾隆皇帝自乾隆二年(1737)在東正峪開始修建泰東陵,並在乾隆八年(1743)將其建成。
乾隆四十二年(1777),孝聖憲皇后鈕鈷祿氏去世後,乾隆將自己的生母安葬在了這座專門為其修建的陵寢之中,而泰東陵也成為了清西陵三座皇后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
5 # 潤楊閬苑
甄嬛原型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
甄嬛原型——孝聖憲皇后沒有拒絕與雍正合葬如果是電視劇《甄嬛傳》裡的甄嬛,死前留下遺言拒絕與皇帝合葬有可能,但是,歷史上,甄嬛的原型拒絕與雍正皇帝合葬就沒有歷史依據了。因為迄今為止沒有發現,孝聖憲皇后拒絕與雍正合葬的隻言片語。
孝聖憲皇后沒有葬進雍正陵寢的原因是她兒子給她另建一座陵墓。
第一個拒絕與皇帝合葬的皇后是孝莊皇后。孝莊皇后是皇太極的莊妃,名叫布木布泰。她因為兒子福臨當了皇帝,她被封為皇后,皇太后。兒子死後孝莊太后,輔佐孫子康熙皇帝。她成為太皇太后。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即昭聖太皇太后薨逝前,給康熙皇帝留下遺言: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能為我輕動,而且我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把我葬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罷了。
卑不動尊,她不願意回到盛京與皇太極和哲哲皇后合葬。而是想陪伴兒子順治皇帝和孫子康熙皇帝。
當時的皇帝妃嬪都會被安葬在皇陵裡。例如,皇太極駕崩後葬在的昭陵裡,皇后哲哲死後,就開啟皇太極的地宮將哲哲皇后與皇太極合葬。昭陵裡還有妃子陵墓,皇太極的妃子葬在這裡。
孝莊太后不和皇太極合葬沒有先例,康熙為難了。於是將孝莊太后靈柩安奉在暫安奉殿,停靈三十餘年。
直到雍正三年底,以暫安奉殿為昭西陵,孝莊皇后才入土為安。
此後,清朝就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卑不動尊。如果皇帝先死,皇后死的時候就不能和皇帝合葬。
清世祖順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就沒有和順治帝合葬,而是葬在孝東陵。甄嬛先後獲封熹貴妃和聖母皇太后,所謂聖母皇太后一般是指皇帝的生母,而上一任皇帝的皇后則被成為母后皇太后。因此甄嬛的原型就是乾隆生母孝聖皇后。她原來是熹貴妃,乾隆登基後被封為孝聖憲皇后,上徽號曰崇慶皇太后。甄嬛原型是鈕祜祿氏,她卒於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此時雍正皇帝已經死了四十多年。乾隆為她另建陵寢,將她葬在泰東陵。
嘉慶皇帝的孝和皇后也沒有和皇帝合葬。道光皇帝的孝全皇后同樣另葬。咸豐皇帝的皇后慈禧和慈安都沒有和皇帝合葬,而是另葬定東陵。甄嬛原型孝聖憲皇后沒有和雍正皇帝合葬,不是自己拒絕合葬,而是遵照皇家殯葬制度“卑不動尊”先例。
皇帝地宮關閉之後,皇帝妃嬪另葬。
-
6 # AlexanderG
其實也好理解:雍正死的早,甄嬛死的晚,難道要葬甄嬛時還要把雍正的陵挖開再葬嗎,顯然不需要。其實只要在雍正的泰陵裡找塊地方再建陵寢即可
-
7 # 江湖小曉生
甄嬛的原型,其實就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鈷祿氏。提到這個鈕鈷祿氏,你現在是否立刻能聯想起一個人?沒錯,就是咱們大名鼎鼎的清朝首富和珅和大人。
和珅就是鈕鈷祿氏,而乾隆又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兒子,現在我們就能明白一件事,為啥乾隆那麼寵愛和珅了,那是把他當成母親的孃家人來看待的。
那麼這位鈕鈷祿氏太后,有什麼傳奇之處呢?我們提到乾隆皇帝,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長壽。這位老爺子是大一統王朝中,最長壽的皇帝,享年89歲!千古未有第二人。
那麼他隨誰呢?他的老爹雍正皇帝,45歲登基,58歲就去世了,顯然不隨雍正。由此可見,乾隆皇帝的身體還是隨他老媽。鈕鈷祿氏皇后活了85歲,乾隆四十二年才去世,你說千古還能找到第二個這樣的太后嗎?
也就是在她去世以後,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她被安葬在了泰東陵。啥是泰東陵呢?就是泰陵東邊的陵墓。眾所周知的是,雍正葬在了泰陵。作為雍正的皇后,咋不跟雍正合葬呢?難道真如劇中所言,甄嬛恨透了雍正嗎?我看未必是這樣。
一、雍正去世42年後,鈕鈷祿氏皇后才去世。夫妻倆去世的時間,間隔實在是太長了。這其實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因為如果想要搞合葬的話,就必須要將雍正的泰陵再次開啟,然後將鈕鈷祿氏皇后裝進去。
間隔時間短的話,這項工程還不算麻煩,可是已經過去接近半個世紀了,你再想要重啟泰陵,這代價其實是不小的。
而且還需要承擔破土後的工程損失,最關鍵的問題是,雍正老爺子已經睡了42年了,你再去打攪他,萬一詐屍咋整?
當然了這是開個玩笑,這麼長時間再去打擾逝者,的確不是一件合適的事情。鈕鈷祿氏自己肯定也要從這方面去考慮。
二、鈕鈷祿氏皇后,壓根就不是雍正的原配皇后。乾隆是嫡子嗎?不好意思,還真的不是。鈕鈷祿氏的身份其實很低,她不僅不是雍正在潛邸時的嫡福晉,甚至連個側福晉都算不上。
你拿她跟年羹堯的妹妹,壓根就沒法比,兩個人的身份地位差距太大了。所以不存在什麼甄嬛大逆襲的說法,純粹是她兒子乾隆給力,才讓鈕鈷祿氏佔了便宜。
在潛邸時,鈕鈷祿氏的封號一直都是格格,雍正登基以後,她才被冊封為熹妃。甄嬛恰好也是這麼個封號,所以說鈕鈷祿氏就是甄嬛的原型。
不過她這個熹妃一當就是8年時間,其實雍正早就把她兒子弘曆當成接班人來看待了,但是擔心奪嫡之爭再起,所以一直沒有提拔鈕鈷祿氏的地位。
一直等到8年後,鈕鈷祿氏才從熹妃變成了熹貴妃,不過連個冊封禮都沒有。這個級別實在是太低了,夠不到和雍正合葬的檔次。
雍正還有烏拉那拉氏皇后,還有敦肅皇貴妃年氏、純懿皇貴妃耿氏,這些人都排在鈕鈷祿氏前面。就算合葬了,那也只能排第四名。
與其跟那幾個人去爭奪這個名次,倒不如自己單獨找個清靜的地方。一個人睡覺一張大床,難道不香嗎?非要5個人擠在一起嗎?
三、清朝有很多類似的情況。其實清朝的太后,有很多都沒有與自己丈夫合葬的。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孝莊老太后了。孝莊太后的丈夫皇太極,被安葬在了關外。
而她帶著6歲的兒子福臨,進入關內,繼而在多爾袞等人的幫助下,完成了入主中原的宏願,此後孝莊就長期住在紫禁城了。
康熙二十六年,75歲的孝莊老太后去世。去世之前,她就曾經囑咐過自己的孫子康熙,別去麻煩皇太極了,他在關外已經安葬很多年了。
因此康熙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件事了,所以一直等到康熙死後,孝莊的下葬地都沒有決定好。還是雍正上臺以後,把太奶奶孝莊安葬在了昭西陵。並沒有和皇太極合葬。
此外順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也是這麼個情況,她活了77歲,到了康熙五十六年才去世,因此康熙皇帝也沒有將她跟順治合葬,而是安葬在了孝東陵。
既然有人這麼幹了,而且順治的博爾濟吉特氏皇后,生前就是皇后,為啥她這個熹貴妃身份的人,就不能單獨找個地方下葬呢?
四、單獨下葬,也表明自己的特殊性。在雍正時代,鈕鈷祿氏雖然只是熹貴妃,一個泯然大眾的女人。可是到了乾隆時期,鈕鈷祿氏可就成為了當朝太后,而且被乾隆稱之為國母。
這一稱號上的飛躍,使得鈕鈷祿氏本身就具有了很特殊的身份。而且她當太后,一當就是42年,過慣了萬人之上,沒人之下的日子。
你讓她死了以後,還要去跟雍正那幫妃子搶位置,你覺得她高興嗎?她甚至對那幫女人有些不屑,你們拼死拼活搶位置又怎麼樣?哪怕是躺在雍正身邊的烏拉那拉氏皇后,還不是眼巴巴地看著鈕鈷祿氏的兒子做了皇帝嘛!
所以說鈕鈷祿氏自身就有別於雍正的其他妃子,就算最初沒差別,鈕鈷祿氏也想要搞出點差別了。就算鈕鈷祿氏沒這個想法,乾隆也必須要把自己的老媽變成雍正後妃中,最特殊的一個。只有這樣才能體現乾隆的特殊性。
總結:鈕鈷祿氏還不至於傻到記恨雍正的地步。雍正作為一國之君,身邊有一幫女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當時鈕鈷祿氏不可能著眼於雍正是否用情專一,她應該著眼於的是,如何獲得雍正的寵幸。
只有在群雄紛爭的時候,力爭上游,鈕鈷祿氏才能打下屬於自己的天下。而不是說因為雍正喜新厭舊,三妻四妾,她就選擇記恨雍正。那樣做,不僅僅是在斷自己的後路,還是在坑自己的兒子。
所以說鈕鈷祿氏的表現應該是很不錯的,她跟甄嬛是有本質區別的。她愛雍正,因為雍正不僅給了她名分,還給了她未來的希望。
參考資料:《清史稿》
-
8 # 周曉林律師
甄嬛的歷史原型是乾隆的生母,在雍正在世時被封為熹貴妃。
熹貴妃,後來在乾隆登基後被封為聖母皇太后,其實就是生母的意思。
之所以不與雍正合葬,估計是有兩個原因。首先,雍正陵已經封了,不能因為她驚擾了雍正,這是卑不動尊;二是,熹貴妃之所以獲得尊貴的地位是母以子貴,實際上雍正有自己的皇后,如果再去跟雍正埋在一起,那瞬間從老大成為第三位,誰都比她尊貴,以這個老太太愛富貴尊榮的心,肯定不樂意。
-
9 # 帶上歷史的心行走
歷史上,鈕祜祿氏確實有明確表示不與雍正葬在一起,而她的理由是“卑不動尊”,這也不是很能站的住腳,因為無論在她之前還是之後,皇后於皇帝之後去世,依然有與皇帝合葬的例子。這也不禁讓人猜想鈕祜祿氏不肯合葬的真實原因。
乾隆元年九月初四,負責雍正帝泰陵工程的恆親王弘晊、內大臣戶部尚書海望等上疏詢問是否為當今的皇太后在泰陵留出棺槨的位置。
世宗憲皇帝梓宮安奉泰陵地宮,請照景陵之例,安設龍山石,其隨入地宮之分位,並萬年後應留之分位,相應請旨。
如果要給當今的皇太后預留棺槨位置,那麼雍正的右邊就要空出來,左邊是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而敦肅皇貴妃年氏就要放在烏拉那拉氏的左邊。地宮的門也只能暫時用木門代替。
乾隆皇帝請示皇太后,太后鈕祜祿氏降下一道懿旨,大致意思就是百年之後不可再打擾先帝,而且太后獨自建陵寢也是有先例可循的,比如孝莊太后的昭西陵。
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複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
大部分皇后即便在皇帝之後去世,也是合葬的,這也被看成一種榮耀,比如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於康熙二年去世,與順治帝合葬孝陵;孝端文皇后於順治六年去世,與皇太極合葬昭陵;隆裕太后去世後與皇帝合葬崇陵。
圖/孝聖憲皇后八旬朝服像
乾隆得知皇太后不想與先帝雍正合葬,便下旨讓敦肅皇貴妃年氏的棺槨放在雍正的右邊。泰陵地宮的大門從此永久的關閉,而因為鈕祜祿氏的個人意願,浩浩蕩蕩的泰東陵即將開始營建。
那麼鈕祜祿氏不想與雍正合葬的真正原因也許能從她的陵寢上窺見一二。
圖/泰東陵平面圖
泰東陵始建於乾隆二年,完工於乾隆八年,可以說是在清朝全盛時期建造,是一座標準的皇后陵,不存在縮減開支,也沒有逾制建造。
泰東陵有一個非常的創新就是設定佛樓,在隆恩殿東暖閣,這個是沒有先例可循的,之前無論是皇后還是皇帝陵都沒有佛樓,地宮裡還有佛像和經文雕刻,迄今為止未發現清朝皇后陵中有佛像和經文雕刻的。
圖/泰東陵隆恩殿
泰東陵還有其他創新比如設定晾奶房、增設排水溝等,這也是出於乾隆皇帝的孝心,大概其中也不乏皇太后的要求,鈕祜祿氏以“卑不動尊”為理由,真實想法就是要單獨建造陵寢,這讓人不禁想起一件事。
雍正的生母德妃在康熙帝去世後甚至要尋短見,要與康熙生同寢死同穴,要葬在一起。而乾隆的生母雍正的皇后鈕祜祿氏卻拒絕與雍正合葬,這其中是不是有其他原因呢?
關於雍正有太多的謎團關於他對待父親康熙、兄弟手足的方式、他本人的死亡之謎等,從鈕祜祿氏的言行中是不是也證明這些謎團的傳聞有幾分是真的呢?
鈕祜祿氏是不是用佛傍身,來抵抗內心的恐懼呢?即使不合葬,也要佛音環繞才心安。我們也認同鈕祜祿氏公開的說法,畢竟人都去世幾十年了,不想打擾也是可以理解的。
乾隆四十二年,鈕祜祿氏病逝於圓明園,享年86歲,同年葬入泰東陵。
鈕祜祿氏不想與雍正合葬,也有可能僅僅是想自己擁有獨立龐大的陵墓。
歷史上鈕祜祿氏與雍正的關係就有很多猜測,她是乾隆的生母嗎?乾隆的出生地清宮檔案記載是北京的雍和宮,而乾隆過生日時,兒子嘉慶帝賀詩卻說父親乾隆是出生在避暑山莊。孫子道光帝又忙於修改嘉慶的詩。嘉慶帝說父親出生避暑山莊也不可能是信口開河。
《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等行慶賀禮恭紀》詩文的註釋中再次寫道:“敬惟皇父以辛卯歲,誕生於山莊都福之庭。
鈕祜祿氏真的是當年盡心侍奉病中的雍親王,而得幸,生下乾隆的嗎?也許只有長眠於地下的逝者清楚。
或許正是這裡有太多錯綜複雜的原因導致鈕祜祿氏信奉佛法,死後獨處一處,給自己一片安寧和肅靜。
結束語
有很多歷史事件不得其解,也許真相就是字面意思那麼簡單,也許真相遠遠超乎想象。
回覆列表
很多影視劇中的歷史人物都是有原型的,只是在生平或者經歷方面為了迎合觀眾做一些改動,之前熱播的電視劇《甄嬛傳》題材是當下最為熱門的清宮戲,相對於以前康熙,乾隆,甚至皇太極的後宮不同,雍正皇帝在歷史上一直以勤政著稱,像這種描寫雍正後宮題材的影視劇並不多。
甄嬛是一個完全虛構的人物,並沒有名為甄嬛的歷史人物,在小說中甄嬛最終成為了明懿皇太后,在電視劇中有些改動反而給甄嬛找到了一些歷史原型,電視劇中甄嬛先後獲封熹貴妃和聖母皇太后,所謂聖母皇太后一般是指皇帝的生母,而上一任皇帝的皇后則被成為母后皇太后。
熹貴妃在歷史上確實真實存在,是母以子貴的代表人物,此人正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由於乾隆皇帝侍母極孝,所以孝聖憲皇后生前享盡了榮華富貴在乾隆四十二年去世。
孝聖憲皇后去世後並沒有和雍正合葬而是在在雍正得泰陵東北另選了一塊陵寢名為泰東陵,關於原因我覺得可以從多方面考慮。
首先,根據皇家殯葬制度得先例“卑不動尊”,皇后妃子死於皇帝安葬之後,另葬。但是也不是絕對,比如武則天就就打開了高宗李治的地宮與之合葬。
其次,帝后沒有合葬在清朝也是有先例的,比如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昭西陵和清世祖順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的孝東陵,都是另選吉壤。
有了以上兩點原因,當負責辦理此事的禮部詢問乾隆如何安排太后的晚年吉壤的時候,乾隆首先詢問了母親的意思,按照以上兩個要求孝聖憲皇后最終安葬在據泰陵1500米外的泰東陵,這樣做符合祖制也有先例,並沒有什麼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