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善國如強

    上面王兆林先生說的對!

    原來沒有家譜的在修訂家譜時一定要有一個瞭解家族歷史德高望重的族人來主修,萬不可以盲目從事。

    修訂家譜,要從始祖開始,如從得姓始祖或者是始遷祖開始,以此為第一代(輩)擬定家人行輩,一代人為一世,依次類推,延續不斷!

  • 2 # 司徒水草

    每一個家族都有自己家譜,如果修家譜一定要多走訪家族年紀大老人家多聽下他們建議和意見,畢竟修家譜事情不是一兩天可以完成,我家譜2015年以及開始倡議,歷經5年時間到現在一直沒完成,排好版,做出樣本發給各房宗親代表稽核,研究確定沒有錯漏才能開始出版,至於字輩方面每一個字用完了,只能夠請家族最老德高望重宗長一起研究,再續字輩,反正修譜非常麻煩工程。

  • 3 # 珞珈山的貓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這是我們國家幾千年文化綿延不絕源遠流長的根本保障。

    中國人最注重傳承有序和尊老愛幼,我們把家庭以及家庭所在的家族看作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關係。而家族的概念則是根據居住在同一地區且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為紐帶建立起來!

    一個姓氏一旦搬遷到某一個地區繁衍數代之後,往往家族龐大。為了方便家族的後輩們能夠記住歷代祖先宗親和各分支傳承的次序,更是為了後代子孫明白親疏遠近的關係。修編一部家族族譜顯得十分重要。

    每一個家族族譜都是一本歷史史料,家族族譜的修編過程要求嚴謹負責。對於嚴謹負責的要求絲毫不亞於古代封建王朝的史官編寫史書的要求。畢竟史書可以出現偶爾的差錯或者遺漏缺失,甚至是篡改史書記載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家族的族譜一點不允許。(相傳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經要求史官在史書中美化關於自己的歷史功績和所作所為的記載)。

    因此一個家族要再沒有家譜的情況下重新建立和修邊一部家譜。首先要做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而且為了修建家譜需要家族裡的成員們集資,或者家族裡的成功人士慷慨解囊。

    在有了修著家譜的費用之後,就要成立家族修建家譜委員會。一般都有家族裡面德高望重的老人和知識淵博的年輕人組成。家族為了修建家譜會先去祖祠裡祭告祖先後人有意傳承家風家訓,然後透過德高望重的老人回憶家族裡面各分支的傳承次序,然後再由這些知識淵博的年輕人記錄在冊並且透過家族內部成員入戶調查核實資訊。

    一般透過以上工作便可以將那些連續傳承的家族傳承統計並核實清楚。這樣一部家譜的草稿便基本宣告完成。

    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事情,那就是一定要幫助那些已經失去傳承的分支(也就是絕戶)建立起正確的傳承資訊,這些特殊的人主要依賴於哪些家族裡面德高望重的老人們回憶和口述。

    當一個家族已經把自己家族內部的資訊資料整理完畢之後,可能會委託社會上專門修建家譜的機構和個人,也可以由自己家族內部的知識文化水平較高的成員負責這件事情,將這些資訊資料整理完成一套完善的家譜。

    至此一個完整的家族家譜便正式建立,從此以後這個家族便有了完整詳細的家族傳承資訊。

  • 4 # 秦楚風—漢唐韻

    有些家族在歷次遷徙的過程中,又沒有家譜或家譜遺失,就難以確定輩數了。在實踐中看你重新編纂家譜時能追溯到哪一代始遷祖,即使能知道一世祖名字,但中間隔代肯定難以確定,在此時只能根據有限的碑文和始遷祖遷入時間,看看截止編纂時間多少年,然後拿這個年數除以25(筆者根據多方面資料計算,平均每25年左右一代人),這樣就能推斷出斷代遺失的輩數,但他們在家譜中只能記做某某某了。以上僅供參考。

  • 5 # 楚邾

    如果以前沒有家譜,需要新修家譜,首先需要做的採訪,所以家譜目錄中一般都會列採訪的名單,或者在序言中會說明修譜的過程,表達修譜的艱辛。採訪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工作,往往需要多方走訪。採訪物件一般有多種,這裡簡要提及和輩數相關的兩類人:

    一是宗族的老人,尤其是上了年數的,或者宗族的知識分子,如果一個人同時具備兩個身份,很可能就會大收穫。採訪這些人一方面是他們能夠知道之前的一些事情, 比如父、祖、曾祖等的名字當然也就包含字輩,記得祖上的名字越多,收穫也就越大。另一方面是有可能發現墨譜,也就是未刊的家譜,有些人自己念著宗族情分,會私下記下祖先的事蹟,但是因為一些原因沒有刻出來,這些墨譜就是很寶貴的財富。

    二是當地或者其他地區的其他支系,畢竟一般宗族隨著時間越來越壯大,就不免有人遷出,可能自己支系沒有儲存族譜但是其他支系儲存了下來,這樣就有很好的參考。

    家譜中關於“乩”的記載

    如果採訪沒有任何結果,族譜一般也會以其他方式來確立輩數,這裡說一種方式,就是乩(ji 四聲),通俗的說,就是占卜。一般先要明確始遷祖,然後大概按照三十年為一代的原則來推測,比如明末從其他地區遷過來,1900年修譜,那麼中間大概就是260年左右,三十年為一代,也就八九代,然後再詳細占卜不知道的那些祖先的姓名等情況。

  • 6 # 大武漢城市圈

    修譜的目的就是要尊重老人,教育後者,不忘祖,講孝順,族內更容易團結而已。每個家族根據情況自己擬訂,應按老祖墳排輩分。

    原來沒有家譜的在修訂家譜時一定要有一個瞭解家族歷史的德高望重的族人來主修,萬不可以盲目從事。修家譜主要步驟為“二定一修”,具體如下:

    一、定始祖

    修訂家譜,要從始祖開始,如從得姓始祖或者是始遷祖開始,以此為第一代(輩)擬定家人行輩,一代人為一世,依次類推,延續不斷!

    尊立始祖,一般多尊崇首位遷徏該地的那位先祖為始祖,另一種情況便是首遷者立譜,為懷念原籍的先人,尊崇其父其祖為新遷地的始祖。

    先祖無考者,多奉”X氏列祖列宗之神位”,然後尊近代有考之先祖為首世,往下排列。

    二、定輩分

    關於字輩問題,不是幾個人定的,而是以己前輩分的排列,對後來輩分進行重組,要求於前輩的不能重合。如有重合,就是欺祖。所以一定要注意。第二是要有興旺之意。表示子孫興望。

    家譜緣系家族血脈,往往和宗祠相關,一般遺失家譜後,往往從當代往上追溯,根據零星記憶得到相關內容,如祖籍,宗祠名,家族名人等,方法有以下幾種。

    1、追尋祖籍,至祖籍尋找同姓族人,得其家譜,做考證,便可把遺失家譜內容補齊。

    2、追尋宗祠,如某家族在某一時期家族興旺,往往會在所在地建立宗祠,宗祠中往往會有家譜,可作考證,此點必須要有家中長者記憶,否則宗祠的名稱很難得到確認。

    3、追尋族中名人,在知道家譜中有某位名人後,可於圖書館內查閱與名人相關的家譜,這樣可以得到本支家譜的旁證,這是最容易辦到的。

    4、還有族譜都有一脈相承的輩分口訣,如果和當地暗合那也能證明

    三、修家譜

    每一個家族都有自己家譜,修家譜一定要多走訪家族年紀大老人家多聽下他們建議和意見,畢竟修家譜事情不是一兩天可以完成,排好版,做出樣本發給各房宗親代表稽核,研究確定沒有錯漏才能開始出版。

    至於字輩方面每一個字用完了,只能夠請家族最老德高望重宗長一起研究,再續字輩。

    個人結語:

    我看幾本老譜,發現修譜是非常講究的,首先要在原事譜中找出始祖,按貫例應該派本宗人到始祖的出生地找出他老人家的出處,然後敘述記之,如果詳細更妥。這就作為敘述最先寫的。笫二是分門進行分解,使每份都要立出前輩,統計後輩,就似寶塔式的數字排列,以其類推,如果發現缺失就要想辦法補充。

  • 7 # 阿Q的女兒

    路過,作為一個80後生人,其實對於家譜這個概念已經很模糊了。只在父親過世時看過一回家譜,祖上好像還是和齊白石老人同宗,可能是某個太爺爺取了兩房老婆,然後我們這一支大房,齊白石爺爺那一支是小房,具體也只是聽說,想求證但是家裡父輩這一支老人都不在了,也是覺得可惜。所以我也好奇要怎麼算輩分?

    中國人有落葉歸根的傳統,即便旅居海外,老了還是會開啟尋根之旅。所以,作為家長,其實我覺得我們要有意識和責任把這個弄清楚。我家老公是山東人,從他爺爺到父親再到他的名字都是按輩分來的,我覺得這個傳統好,於是給兒子取名的時候也按照輩分來,當然女兒的名字就沒那麼講究了,但是男孩子我覺得還是按照輩分比較好,也算是一個傳承。

    去年回山東婆家,就遇到老公宗族一位老人挨家挨戶續譜,採取自願原則,按人頭平攤費用,因為考慮兒子與我長期居住南方,老公覺得沒必要,但我還是堅持要加上兒子的名字,我覺得在外的遊子更要有宗族意識。

    雖然我的回答對您的問題沒什麼幫助,但是我是非常支援修家譜的。這不僅是一種血脈親情的寄託,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 8 # 關中博雅齋

    隨著中國獨生子女的出現與增多,男女比例失調,在不遠的將來,許多姓氏不但要成為歷史,很多字輩也將消亡。自五、六十年代以後,世人對字輩譜變得陌生,這種現象在年輕一代更是明顯。但其實字輩對一個人來說如同姓名一樣重要,按字輩可以追根溯源,找到自己的族人。這在古時候各個名門望族都是有著無數個字輩,每個字都有特殊的含義。

    字輩都是祖輩定下來,一代代傳承的,每個姓氏可能都有點不一樣。以前起名字字輩一般就是名字中間的那個字,可是後來人們不願意把字輩放名字裡了。久而久之,字輩就被人們淡忘了。大家想知道自己的字輩可以翻翻自己的家譜族譜。 家譜有利於人們尋根溯源。家譜的核心部分是世系,記載了家族始祖至今的血緣發展過程,因此家譜的世系內容也成為人們尋根的主要依據。記下了每個族人的生平,分清了每個支派的世系,使木得其本,水知其源了。

    字輩,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於表示家族輩份的字(多為名字中間的字),俗稱派。其意蘊為修身齊家,安民治國,吉祥安康,興旺發達。字輩是中國傳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國古代一種特別的“禮”制,它一直延續到現代。

    關於字輩的起源,現已難以考證,不過一般認為最正式的字輩應該是起源於唐朝。比如韓氏字輩是唐朝韓愈譜寫的。

    字輩的形式很豐富,其中以類詩體和對聯最為常見。

    比如賀龍元帥家族的字輩,賀氏宗族即“大廷良土,文學興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十六字排輩。譬如山東日照丁氏,他們在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六修丁氏家乘時,從第十三代開始將字輩定為:“惟我家譜,履歷備詳,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來照,相宅河北,天啟開科,崇禎任職,鄉賢名宦,德言事功,顯揚令緒,繁育興隆,聿願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綿長,丕承祖澤”這套字輩以四言的形式,敘述了日照丁氏的來歷、遷徙、發展以及對子孫後世的祝福與期望。

    用對聯作字輩也很多,最早的就是趙匡胤為其後代擬定的字輩加上自己的匡字組成一副對聯“匡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山東蓬萊井灣周家周氏輩分,自十六世開始由前清秀才瀛泉擬定“敬紹成勳,林田自雲可樂;廣啟善道,本宗永得其昌”。

    下面以孔氏字輩為例給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在明代以前,孔氏後裔沒有固定的行輩。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後賜給孔氏十字作為行輩字,從五十六代起排,此後孔氏族人不準隨便取名。明崇禎年間,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報請皇帝,又立十字十輩。清同治年間,七十五代衍聖公孔祥珂經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輩。1919年,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由中華民國內務部備案續立二十字二十輩。以上幾次訂定的行輩字計五十字五十輩,這算得上是最奢華、最高貴的字輩來歷了,代代都是由皇帝和政府親自擬定。舉幾個孔家名人的字輩吧。比如著名乒乓球運動員、教練孔令輝就是令字輩。南京國民政府的財政部長、四大家族的孔祥熙是祥字輩。著名援藏幹部孔繁森是繁字輩。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是慶字輩。

    再說一個明朝皇室的字輩。

    明太祖給每個兒子定了一個輩分表,每個表20個字,從他的孫子開始依次向下起名字。還有一個規定,從子輩起,每五個字輩的命名,以五行順序,在同輩之內依次以偏旁部首命名。順序是:木——火——土——金——水,輪迴旋轉。如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宗(朱祐樘)、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載垕)、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其名諱偏旁部首分別為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木。

    看了上面兩個字輩的例子,大家是不是覺得字輩挺神奇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字輩的,每個字輩都有一個特殊的含義,不知道的小夥伴們快去查查族譜吧!

    單氏培心堂字輩排序

    大廣在仲 (一世——四世)

    五兆爾永 (五世——八世)

    玉芝惟於 (九世——十二世)

    宗克連遐 (十三世——十六世)

    寶如懷正 (十七世——二十世)

    國學元華 (二十一世——二十四世)

    其英曰步 (二十五世——二十八世)

    可秀言嘉 (二十九世——三十二世)

    觀光尚廷 (三十三世——三十六世)

    開啟文章 (三十七世——四十世)

    基有以立 (四十一世——四十四世)

    同本得長 (四十五世——四十八世)

  • 9 # 王兆林0309

    家譜中輩份的編排,一般都是從始祖開始往下排的。

    現在創立家譜,首先要確定從什麼時候開始立譜,立哪位先祖為始祖。

    尊立始祖,一般多尊崇首位遷徏該地的那位先祖為始祖。

    安土重遷, 故土難捨。遷徏異地,多有或戰亂,或災荒,或有不可抗拒的其它歷史原因。遷徏之舉多為無奈,劈荊棘,創家業,其中的艱辛酸苦可想而知。後代人感激懷念,便尊崇其為開山始祖。

    另一種情況便是首遷者立譜,為懷念原籍的先人,尊崇其父其祖為新遷地的始祖。

    遷徏日久,先祖無考者,多奉"X氏列祖列宗之神位”,然後尊近代有考之先祖為首世,往下排列。

    始祖確立,輩份便可依次按行字順排。

    輩份 行字,一般可根據本族傳統的文化特點,選擇繼承、光大、祈望,祝福之字,組成四言、五言或七言之詩,琅琅上口,便於傳承。

    拋磚引玉,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人生可以從頭再來,你會選擇回到哪個點,重新開始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