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客棧人
-
2 # 小夏日常生活
民國的誕生,不得不盤點一下北洋軍閥,如果不講清楚北洋軍閥,等到袁世凱撒手人寰,你就會發現,怎麼突然冒出那麼多個派系,因此在這一章裡我們就詳細扒一扒北洋軍閥的家底,以便我們講到後面可以一目瞭然,原來這些大佬是從這麼來的。
先講一下北洋的概念,我們以前經常會聽到老一輩的人講:下南洋,走西口,但是好像從來都沒有聽說過闖北洋云云,只有闖關東。但是北洋這個概念自古有之,北洋之說最早出現在宋朝,主要指黃海、渤海區域。後來在清朝1791到1821年間,以上海吳淞口為界,長江以北的均為北洋。包括江蘇、山東、直隸等各口岸的地域概念。而為我們所熟知的如“北洋水師”、“北洋軍閥”、“北洋政府”、“北洋通商大臣”均以李鴻章為創始者,以袁世凱為代表的一系政治力量在北洋地區的政治、軍事、商業活動。
但凡說到“北洋系”,必然要從袁世凱在清末時的“小站練兵”說起。小站原名新農鎮,距天津約六十餘里,原本是荒涼之地,最初由淮軍周盛傳所部“盛字營”屯墾於此,其間鑿川引水,經營了近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後,“盛字營”北上作戰潰敗,營制不再,此地便成了廢壘。後來,這裡又有一支新部隊開拔進來,這便是長蘆鹽運使胡燏棻編練的“定武軍”。“定武軍”成立不久,胡燏棻改調盧漢鐵路督辦,袁世凱由此接手並將“定武軍”改名為新建陸軍,主要軍官由袁世凱親友、北洋武備學堂畢業生和淮軍舊部組成。1899年編入武衛軍,組成武衛右軍。這批部隊在八國聯軍之役時參加東南互保儲存實力,因此不像其他武衛軍般損失慘重,戰力完整的定武軍在庚子一役後成為清朝北方僅剩的新軍武力,1902年改名常備軍,計劃轄左右兩鎮,後擴編為三鎮。1904年加入全國新軍改編(計劃全國36鎮),常備軍擴編為六鎮,改名為陸軍第一鎮至陸軍第六鎮。原則屬於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管轄,稱北洋六鎮,也稱北洋軍。這即是歷史上著名的“小站練兵”,也是北洋系之濫觴。
說起“小站”,原本不是地名,只因大沽至天津的鐵路修通後,新農鎮成為其中的一個小站,而新軍隊伍拉入駐開始,透過鐵路來往的軍事及其商貿活動與日俱增,小鎮也日漸繁華,以至於後來人們忘記了“新農鎮”的名字,而習慣性的稱之為“小站”。時至今日,當地人對當年袁世凱“小站練兵”的壯觀場面仍舊耳熟能詳:茫茫曠野,炮聲隆隆,手持新式槍械的大兵們在陣地上一字排開,年青的軍官們縱馬馳騁……
在這個原本毫不起眼的地方,走出了清末民初諸多重要的軍政人物,史家也習慣性的冠之以“北洋系”之名。除首領袁世凱外,當年的小站舊人幾乎囊括了後來北洋軍閥中的所有重要人物,如“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後來擔任各省督軍或巡閱使的李純、曹錕、吳佩孚、王佔元、陳光遠、段芝貴、倪嗣沖、陸建章、張懷芝、張敬堯、田中玉、盧永祥、齊燮元、孫傳芳等等。就連鬧復辟的張勳,也曾一度投身小站,而小兵出身的馮玉祥、還有孫嶽等革命黨,當年也都是袁世凱部隊的出身。除了一干武人之外,袁世凱還在日後的升遷中籠絡了一批文臣,如徐世昌、朱家寶、周自齊、梁士詒、曹汝霖、陸宗輿、王揖唐等,這些人也隨著北洋系的勢力消長而浮沉,並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臺上顯赫一時[1]
說到這裡,把北洋系的老底拔了出來,或許還有很多人知道有:北洋、南洋、東洋、西洋之說,這裡也稍微解釋下,在清末至民國時期,劃分中國沿海地區為南北兩洋區,稱 山東以南的 江蘇、浙江、福建及廣東各省為 南洋;江蘇 以北的 山東、河北、遼寧各省為 北洋。 而後來我們常聽說有下南洋之說,那是因為南洋是明、清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概念。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所以這裡有些重疊,各位搞清楚就是了,南洋水師之類的稱呼就是按照清末時的劃分了,至於下南洋,則指東南亞了,不過本部落格基本會區分開來,免得各位誤會;西洋就不用說了吧,西洋人,無非就是西方人;而東洋人,則一般特指日本。
以上我們著重解釋的是北洋和北洋系,而還沒有說北洋軍閥,北洋軍閥就是從北洋系衍生而來,當袁世凱還活著的時候,由於整個新軍都有袁世凱一手策劃並且訓練起來的,所以眾將士都聽命於袁世凱,但是袁世凱死後,由於沒有一個強勢的人物能夠威懾住其他將領,各個將領誰也不服誰,於是就誕生了軍閥的概念,這裡的軍閥與三國時期的軍閥概念是一樣的,不過就是武裝不同而已,都是割據一方的軍事將領。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援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援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佔踞東北三省,國系孫中山在日本扶持下廣東成立軍政府(嚴格來講孫中山不屬於北洋軍閥,這裡為了講清楚派系,所以在這裡累出)。另外,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勳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操縱下,爾吞我並,爭鬥不已。
-
3 # 高老酒說歷史
北洋軍閥是由竊國大盜袁世凱掌握的北洋新軍的主要將領組成的,袁世凱在世之時北洋新軍有著不俗的戰鬥力,而且比較團結。老袁死後,這一窩野狼沒了首領,誰都想當老大,但是誰也奈何不了誰。他們名義上接受北京政府的領導,但是,這些個大佬紛紛在各省組織軍隊,各行其是,他們的背後還有外國勢力在操縱。這些軍閥興盛於1912年,覆滅於1928年。一,中國的幾大軍閥頭目和他們身後操縱的外國勢力。
這批軍閥的頭腦人物分別是:直系馮國璋(後來是吳佩孚和曹錕)的靠山是英美,控制的勢力範圍是江蘇,江西,湖北以及河北等省。晥系的段祺瑞,靠山是小日本,控制的區域是安徽,浙江,福建,山東,陝西等省。奉系張作霖的靠山也是小日本,割據東北三省。另外,還有一些地方的割據勢力,如山西的晉系軍閥閻西山,雲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廣西的桂系軍閥陸榮庭等。可以看出,這些軍閥頭子都是皮影戲裡的玩偶,他們在這麼多隻黑手的操縱之下,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國亂成了一鍋粥,華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二,各系軍閥之間的混戰。
1府院之爭。
竊國大盜老袁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和實權派的段祺瑞互不相讓,爭權奪利,是為“府院之爭”。1917年7月,張勳率領五千辮子軍進京“調停”,卻又和康有為沆瀣一氣,復辟帝制。段祺瑞隨即趕跑了這幾個人渣,掌握了大權。他在小日本的幫助之下,企圖以武力打倒南方軍閥,此時,段祺瑞遭到了南方革命派和西南各系軍閥的激烈反對。
2孫中山先生的“護法戰爭”。
1917年8月,孫中山先生聯合西南各系軍閥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並自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發動了討伐晥系軍閥段祺瑞的“護法戰爭”。然軍政府內部派系林立,各自為戰,不聽號令,致使北伐軍遭到重挫,孫中山先生憤而辭職!自此,孫中山先生意識到,革命不能依靠別人的武裝,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要建立和培養自己的隊伍。所以才有了後來的黃埔軍校!
3直晥戰爭:1920年4月,直系和奉系結為盟友,共同對付晥系的段祺瑞。7月,兩派開戰,晥軍大敗,直奉兩派軍閥控制了北京政權。
4第一次直奉戰爭和第二次直奉戰爭。
第一次直奉大戰於1922年4月開始,於6月18日結束,奉系慘敗。
第二次直奉戰爭始於1924年9月,結束於11月2日。直系慘敗,奉系軍閥張作霖控制了北洋政府。
三,北洋軍閥的覆滅。
正當北洋軍閥酣戰之時,孫中山先生在廣州成立了中華民國國民革命政府。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1928年克北京。而張作霖不久後被小日本炸死於皇姑屯。至此,北洋軍閥完全地玩完了!
回覆列表
滿族被推翻後,袁世凱的北洋軍閥集團首先抓住了革命勝利的果實,並利用第二次革命的機會進入長江流域並控制了全國大部分地區。
皖系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出任了國務總理、陸軍總長,成為名義上的北洋集團首領。因為段祺瑞在北洋集團中地位高,聲望高,加上控制了中央政權,因此很多北洋集團的要人和軍頭都依附於他。而段祺瑞是安徽人,所以以他為核心的這部分北洋就被稱為皖系。
皖系的主要成員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盧永祥、吳光新、張敬堯、陳樹藩、傅良佐、倪嗣沖等人。此外張作霖、閻錫山等人早年也曾經依附在段祺瑞手下,
皖系鼎盛之時段祺瑞可以說是在政壇上翻雲覆雨,先後逼走黎元洪、馮國璋兩任大總統,可謂風光無限。不過在直皖大戰戰敗以後,安徽省勢力大多瓦解,只有盧永祥佔據浙江躲過一劫。到1924江浙戰爭盧永祥也被直系擊敗下野,
舊直系
袁世凱逝世後,和段祺瑞並列“北洋三傑”的江蘇督軍馮國璋不甘心屈居於段祺瑞之下,於是拉攏了江西督軍李純
馮國璋出任大總統一職以後玩不過段祺瑞
新直系
在馮國璋死後,直隸督軍曹錕因為和段祺瑞矛盾激化,成為了反對段祺瑞勢力的核心。曹錕也是直隸人,所以以他為核心的這股勢力也被稱為直系,不過這個直系和馮國璋那個直系並沒有什麼歷史淵源。
曹錕在直皖大戰將段祺瑞擊敗以後,一度和張作霖聯合組建了北洋政府。不過雙方不久就矛盾激化,進而引發了第一次直奉大戰
第二次直奉大戰時直系戰敗,曹錕下野
吳佩孚
吳佩孚原本是曹錕的心腹,第二次直奉大戰之後曹錕下野
吳佩孚鼎盛時控制了湖北、河南兩省
馮玉祥(西北軍)
馮玉祥最初屬於北洋軍的陸建章家族。但是,陸建章在陝西戰敗後,馮玉祥的第16混編旅隸屬於陸軍部管轄。在第二次直接戰爭中,馮玉祥在段啟瑞的主持下在北京發動了政變。
第二次直接戰爭後,段玉瑞任命馮玉祥為西北邊防司令,因此他的部隊也被稱為西北軍。
孫傳芳
孫傳芳原為湖北軍閥王佔元的下屬,後來趁著長江流域的直接聯合反對派成為五省聯軍總司令,控制著江蘇五省,浙江,福建,安徽和江西。
奉系
奉系嚴格的說屬於北洋軍閥的旁系。其首領張作霖出身草莽,不是北洋新軍出身,開始只是依附袁世凱、段祺瑞發展。
在第二次直奉大戰擊敗直系以後,奉系鼎盛時控制了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
晉系
晉系也是北洋軍閥的旁系。其首領閻錫山參加過辛亥革命,後來也是靠著依附袁世凱、段祺瑞慢慢壯大。到直皖戰爭以後,閻錫山控制的山西成為一個獨立的勢力。
然而,在中原戰爭中,他被打敗,最後烏龜撤退到山西。
除了這些較大的派系外,北洋軍閥內部還有許多半獨立的小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