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小豆讀書

    第一個問題拍打那裡祛溼,曲池穴,足三里,豐隆穴,委中穴,極泉穴等,我之前已經回答過這個問題了,可以翻一下我之前的回答,我實在懶的再發一遍,找一次圖片了。望見諒!第二個問題,拍打那裡?中醫講脾主運化,溼氣大多和脾經有關,大家可以拍打脾經。也可以拍打腹部。

  • 2 # 菲兒

    1、足三里、陰陵穴,這兩個穴位是健脾健胃的,祛溼首要的就是健脾,最好的方法是艾灸足三里,輔助按揉陰陵穴。

    2、承山穴,該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上重要穴位之一,主治便秘,增進膀胱經的陽氣,便利於排出溼氣。

    3、委中穴,膀胱經的溼熱水氣在此聚集,按揉此穴能分清降濁

    4、極泉穴,能通經活洛,可去心火。

  • 3 # 營養快報

    隨著人們養生觀念的加深,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健康同時,怎麼祛溼便成了一個令人關注的話題。中醫博大精深,穴位食療都可以很好的排溼。我們人體有“排汙口”,找到“排汙口”,把溼毒排出去,人就會少生病,不生病,其實這些排汙口很好找,他們都“窩”在關節的部位。為了能夠更好的去溼,可以時常按摩這幾個穴位,去除體內溼氣。

    1、肘窩當你出現咽喉腫痛、痰黃氣喘、咳嗽咳血、心煩心熱、口腔潰瘍失眠多夢等問題,可以在肘窩的位置連續拍打5~10分鐘,會出現青、紅、紫、黑等不同顏色的毒素反應物。每一到兩週一次,可保這口排汙井的通暢,排出心肺毒素。

    2、腋窩的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臟的火毒,應常常去按揉,或者撥動,一般不少於36下,最少一天兩次,以疏通經絡,起到調理睡眠和解決心臟不適的問題。

    3、曲池穴為大腸經的溼濁之氣聚集之地,常用於治療肩肘關節疼痛、高血壓等病症。可以在肘窩的位置連續拍打5分鐘左右,以感覺到酸脹為宜。

    4、位於腿窩的中心點上,這裡有個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 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溼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汙口,如果這裡不通暢,溼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腰痛等疾病的發生。一般拍打不少於36次。

  • 4 # 牛益民

    一般人稱“溼重”是指“溼”邪侵襲人體所產生的各種症狀,溼邪致病有外溼與內溼之分。外溼多因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居處潮溼之地,外來之溼入侵;內溼可因飲食不節,如嗜食醇酒甘味、生冷瓜果,或勞倦過度,或因病失治、誤治,或久病等因素,均能損傷脾胃,使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水溼不能得到正常遠化而停聚在身體某處,阻滯氣機而引起各種“溼重”的症狀。從病因來說雖有外溼內溼之分,實際上外溼與內溼也是相互影響的,如外溼循經而入,最易困阻脾陽,影響水溼運化,致內溼亦盛;內溼與牌虛關係密切,脾虛之體運化不力,水溼易停,更易招惹外溼。

  • 5 # 安青春醫者

    謝之相邀,‘’溼氣重的排溼穴‘’?

    關於溼氣的解答,前幾編己做過介紹,現就關於‘’排溼穴‘’作一解答。

    身體氣血執行有經絡的通路,伴血管走行,縱的為經,橫的為絡。當身體有毒素和溼氣在相關的經絡穴位上體現出來,有排洩的通道。

    上肢肘窩的曲澤穴,上臂腋窩的極泉穴,下肢膕窩的委中穴,都是排毒除溼的排洩穴。因此,經常拍打此穴位具有一定的排毒除溼作用。

    方法,每次用左手拍右側穴位,右手拍左側穴位;每次拍打到區域性出現紫紅色痧點即可,根據體質情況可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10~15次一療程。中間休息7天可行第二療程。

    注:有血液系統疾病慎用或禁用。

    此解答僅供參考!

  • 6 # 資料完善度低

    看了眾多回答,都是從中醫的角度,現代醫學則不盡然。

    溼氣,是客觀存在的,他與地理環境,緯度高低,氣候條件,工作環境有很大關係。如北方(高緯度地區)、高原山地草原,氣候寒冷而乾燥,空氣流通(風大)的地區,空氣溼度低,不宜於細菌(真菌)繁殖;而南方地區的丘陵,河谷,沿江沿海地區,緯度低常年氣溫較高,雨水充沛,空氣溼度大,特別適宜於細菌(真菌)繁殖,加上南方地區飲食結構上又偏重呈酸性食物,機體pH值呈酸性體質,故而極易感染疾病,如:常感不適丶易疲倦、體力下降,抵抗力低等,易感冒以及功失調等疾病,特別是真菌感染,也就是足氣,足癬類面板病等,就是中醫所說的溼氣。

    改善酸性體質,使人的機體回到正常狀態是必須的。因此,改善飲食平恆,多食呈"鹼性食物和富含礦物元素"的食物是非常重要的,如:蔬菜、水果、貝類、大豆及其製品、牛奶、茶等食物。中醫有藥食同源,中藥材中,大多為植物類、少數為礦物類和動物藥材。故而多為鹼性植物,除大量含有人體所需的"植物蛋白"、氨基酸、維生素外也富含微量礦物元素,故而吃中藥對調節機體體質屬性是很好的。但中藥又苦,又難聞難吃,能透過食物改善誰又去吃中藥呢?

    中醫既然講"辨症論治"為何又不能分清病因病理而統以"溼氣"而概之是不確切的。對於疾病要對症下藥,並在醫生指導下正確治療。

  • 7 # 那片琥珀色的星

    排溼第一步就是要找到人體的“排溼口”,也叫“排汙口”,把溼毒排出去,人就會少生病,不生病。

      第一個排溼口——腋下

      腋窩的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臟的鬱火毒素,應常常去按揉,以疏通這口井。

      第二個排溼口——肘窩

      當你出現咽喉腫痛、痰黃氣喘、咳嗽咳血、心煩心熱、口腔潰瘍、失眠多夢等問題,可以在肘窩的位置連續拍打5~10分鐘。每一到兩週一次,可保這口排汙井的通暢,排出心肺毒素。

      第三個排溼口——膝窩

    委中穴位於腿窩的中心點上,走的是膀胱經。

    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祛溼排毒“通道”,而委中穴就是這個通道上的出口,如果這裡被堵住,溼氣就很難從身體排出,關節炎、腰痠背痛等疾病就會發生。

    平時可以按揉委中穴,每次敲打36下左右。

  • 8 # dai春華

    太白

    [取穴方法]足內側,第一蹠骨小頭的後下方赤白肉際。

    [功能]健脾利溼,通調腸胃。

    [主治]胸脅脹滿,腹脹,胃心痛,嘔吐,腹瀉,便秘,腳氣,水腫痢疾,肢體沉重,痔漏。

    [針法]直刺3分~5分。

    備汪:足太陰之脈所注為輸。

  • 9 # 陳一元

    溼氣重,尋根究源主要是身體陽氣不足引起的。因此要從根子上拔除溼氣,需要鍛鍊身體,年輕人跑跑步,中年人拍拍脾經,老年人打打太極,平時常吃紅棗,都是不錯的選擇!

  • 10 # 至簡上

    先不談穴位,我們先來看溼是從何而來?

    肺為水之上源,脾主運化利水滲溼,腎主水,一般來說溼氣重與這三髒有關,需要具體看情況。但溼又以脾最為密切,所以需要首先考慮脾經上的穴位,比如陰陵泉三陰交,地機穴(這三個穴位治療下肢水腫,效果非常明顯)。

    有的人比如脾虛,不能運化水溼,也能造成溼氣重,所以這些人需要經常按揉脾經的母穴大都穴。

  • 11 # 柳州鬼醫

    單靠一個穴位就能祛溼

    那也太簡單了一點

    這幾天江南大部地區

    都是陰雨天氣

    室外任何一處都是溼地

    燒一堆火能幹一大片嗎

    只有出大太陽才可以

    整片大地都乾燥

  • 12 # 食妝集

    回答:俗話說“溼氣在,百病害,溼氣除,百病無”,中醫認為,溼氣是引發許多疾病的關鍵。而因為環境、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體內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溼氣。

    7大特徵測“溼氣”

    常言道“十人九溼”,不管是男女老少都有可能被溼氣困擾。有的人體內溼氣可能較輕,並沒有明顯的外在症狀,但溼氣仍會埋伏在體內,隨時可能引發各種毛病。

    如果你有以下1-2條症狀,那麼就要趕緊祛溼氣了,而且符合的症狀越多,則表明溼氣越重!

    1、頭沉愛出油,四肢乏力;

    2、口中發黏,舌苔膩;

    3、腹中脹滿,大便粘;

    4、下肢浮腫;

    5、腳氣;

    6、胃寒、腹瀉、五更瀉,

    7、溼疹、皮炎。

    首先,我們要了解溼氣進入我們身體的5個主要通道是

    1、肩頸部的“大椎穴”,

    2、前胸的"膻中穴",

    3、肚臍部位的“神闕穴”,

    4、腰部的“命門穴”,

    5、腳底的“湧泉穴”;

    從“大椎穴”進入的“溼氣”容易引起我們的“肩頸痠痛,肩周炎,頸椎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

    從"膻中穴"進入的"溼氣" 容易引起我們的"乳腺腫痛,乳腺管道阻塞,小葉增生乳腺纖維瘤等症狀”;

    從“神闕穴”進入的“溼氣”容易存積在我們盆腔,特別是女性,當盆腔內的“寒溼氣”重時,就容易引起我們婦科各種疾病,比如:婦科炎症,月經不調,經血不暢,痛經,血塊,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不育症等”。

    從“命門穴”進入的“溼氣”容易引起我們腰痠背痛,腰膝痠軟,各種腎虛,性功能下降等症狀;

    從“湧泉穴”進入的“溼氣”容易往上流動,容易引起膝關節痠痛,風溼關節炎等症狀。

    溼氣重的排溼穴位在哪?

    正所謂“千寒易除,一溼難去”,除溼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堅持揉按身上這3個“祛溼穴”,就能逐步把體內溼氣排出去。

    1、陰陵泉穴: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凹陷中。

    這個穴位能健脾益氣,促進脾運化水溼,經常按揉陰陵泉可健脾化溼,解決體內有“溼”或者水腫的問題。以穴位為中心,用拇指順時針、逆時針旋轉各揉1~3分鐘為佳。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可以用艾灸10~15分鐘。

    2、大椎穴:大椎穴在頸椎的中線上,摸上去會感覺有一個凹陷處。

    大椎穴也是受到溼氣入侵的部位,從而更易患上肩頸病或頸椎痠痛等症狀。如果常按摩大椎穴,可以提高免疫力,並且可以避免受到風寒溼邪的入侵。可低下頭來,雙手十指交叉放在大椎穴上,用兩個大拇指同時揉搓大椎穴,直到大椎穴發熱為止。

    3、神闕穴:神闕穴在肚臍上,溼氣會透過這個部位入侵身體,從而造成脾胃不適、腹脹、以及大便粘膩等症狀。

    按摩神闕穴,可以有健脾祛溼、培元固本、和胃通腸的作用。可以沿著順時針,以肚臍為中心,來回按摩腹部,也可以採用艾炙的方式來灸燻這個穴位。

    4、足三里穴:足陽明胃經合穴,乃保健要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按壓或順時針揉按穴位5-8分鐘,區域性有酸脹感效果佳。

    足三里除具有調理脾胃、疏風化溼功能,還能補中益氣、扶正祛邪,有利於增強機體免疫力。

    5、曲池穴: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完全屈肘時,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處。

    按摩方法:以大拇指指腹點揉此穴2-5分鐘,亦可用四指併攏,拍打此穴,以區域性面板微紅為度。

    可洩大腸溼熱,用於肛門灼熱、大便黃爛、排不盡者,亦可治療溼疹等面板病症。

    以上祛溼學位除了按摩之外,還可以艾灸調理。

    體內溼氣過重,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面板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頭髮老是油油的。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口腔症狀比較明顯,舌苔白厚。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面板起疹子、雀斑加重這五種症狀,養護身體養生休閒,從夏天做艾灸開始。

  • 13 # 翔順光學

    腋窩 肘窩

    膝窩 .陰陵泉

    足三里 承山穴 豐隆穴

  • 14 # 苓安

    首推陰陵泉

    脾為溼之源頭,陰陵泉為脾之下合穴。

    次為豐隆穴

    豐隆穴排痰必用!

  • 15 # 晴空萬里夕陽紅

    溼氣重,已經影響內臟了,點穴位如果長時間點還行,段時間效果不大。我試用過。溼氣重,應該找中醫大夫調理五臟吃點去溼氣的中藥。溼氣重不是表皮溼氣重,五臟已經受影響了,吃冷飲,冰西瓜,西瓜,冰啤酒等等。冰冰的東西吃進嘴裡進了五臟你想想,你是舒服了五臟要承受的啥,其實挺可怕的,時間長了五臟出問題了,溼氣重代謝不好就會引起各種不舒服,肥胖就是。所以我建議去中醫調理一下。我就是剛調理過來。夏天一定不要吃涼的喝涼的,多喝熱水,姜水。身體健康很重要。以上是我個人調理的經驗。

  • 16 # 米雪兒周

    倘若從人體10大系統認識,那應該是器官功能低下所導致。可以在用穴位的同時+反射區如臍療,耳療=同時調整神經傳導功能

  • 17 # 老劉說養生與健康

    先不管你所說的排溼穴位在哪。首先要知道的溼氣是怎麼進入人體的,才能徹底排溼。做到釜底抽薪,永決後患。不然,即使你是針灸還是按摩排出了溼氣,也不過是揚湯止沸。

  • 18 # 杜可和氣育天真

    如何判斷是否有溼氣?形體:肥人多痰溼,瘦人多虛火。氣色:面色晦暗。精神:易疲勞

    推薦用穴:陰陵泉

    @大家健康

  • 19 # 精彩瑞雪

    可以試試極泉穴,本人曾吃過兩瓶多撲爾敏,後來透過按極泉穴停藥了,早晚各一次,每次三分鐘!

    極泉穴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之一,位於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

  • 20 # 妙妙媽媽的小幸運

    百病多為痰溼作祟!溼氣是很多慢性病和疑難雜症的根源!

    溼性重濁,喜下注,易引起各種慢性炎症,尤其是婦科炎症,溼氣大的最大表現:“身重如裹”,也就是身體發沉,人很疲累,大多數人有如圖的表現:

    體內除溼之穴大多在脾經胃經之上!

    一,最好的是胃經上的豐隆穴!除溼化痰,利溼健脾,排溼去濁!二,推薦脾經上的三陰交穴,尤其是女性用除溼,效果更佳。肝,脾,腎三條陰經交匯於三陰交,所以加強了它的健脾利溼效果。三,推薦脾經上的陰陵泉。一聽名字就能感到陰冷,它也是一個祛溼排毒化痰的好穴位!四,最後是個大招,敲打脾經!溼氣大的人多脾虛,溼困脾,脾虛生溼,惡性迴圈,所以敲打脾經很重要!

    另外,學習一個飲食小偏方,更利於排溼,薏仁米和紅小豆煮水或熬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攝影也是一種愛好,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