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官破曉
-
2 # 圭海四記
春秋時期,見諸經傳疏的大小諸侯國凡一百二十八個(亦有說一百七十餘個),然其會盟、征伐事蹟彰彰可考者,不外齊、魯、衛、宋、鄭、陳、蔡、晉、燕、秦、楚、吳、越等十數國。據史書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共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事實上遠不止)。
一、諸侯國的爵位等級
1.公爵4個:宋(子姓)、虢(姬姓)、州(姜姓)、虞(姬姓)
2.侯爵17個:魯(姬姓)、申(姜姓)、紀(姜姓)、衛(姬姓)、齊(姜姓)、杞(姒姓)、陳(媯姓)、蔡(姬姓)、滕(姬姓)、薛(任姓)、息(姬姓)、邢(姬姓)、鄧(曼姓)、荀(姬姓)、隨(姬姓)、黎(祁姓)、晉(唐,姬姓)
3.伯爵12個:鄭(姬姓)、郕(姬姓)、芮(姬姓)、曹(姬姓)、谷、賈(姬姓)、南燕(姞姓)、滑(姬姓)、曲沃(姬姓)、秦(嬴姓)、梁(嬴姓)、北燕(姬姓)
4.子爵36個:邾(曹姓)、莒(己姓)、楚(荊)(羋姓)、巴(姬姓)、小邾(郳)(曹姓)、譚、遂、溫(蘇氏)、徐(嬴姓)、舒、弦、陸渾(允姓)、鄫(姒姓)、須句(風姓)、頓、夔(羋姓)、姜戎(姜)、白狄(隗)、沈、麇、郯(己姓)、萊、伊雒之戎(雒戎)、鍾吾、吳(姬姓)、越(姒)、潞、蠻戎(戎蠻)、無終(隗)、逼陽(妘姓)、舒鳩、胡(歸姓)、賴、肥、鼓、鄅
5.男爵或不明:許(姜姓)、宿(風姓)、驪戎(姬)、向(姜姓)、極、戴、魏(姬姓)、黃、貳、軫、鄖、絞、蓼、牟、葛(嬴姓)、蕭(子姓)、霍(姬姓)、耿、陽、冀、江(嬴姓)、劉(姬姓)、甘(姬姓)、蘇(溫)、毛(姬)、詹、原(姬姓)、羅(妘姓)、絞、杜(祁姓)、方(姬姓)、姚(子姓)
6.其他及備註:道、柏、歷、介等四國為召公(可以理解為燕國)之後,周、凡、蔣、邢、茅、胙、祭等七國為周公(可以理解為魯國)之後,二者是周朝初期三公之一,權利甚大,未知者有鍾離、巢、六(偃姓)、蓼、逼陽(妘姓)等國,另外曲沃為晉侯所封,蕭是宋公封的,夔是楚子封的,到了戰國,又出現韓國(姬姓)、趙國(贏姓)、魏國(姬姓)和中山國(姬姓)等四個新面孔。
二、諸侯國與姓氏的演變
以上春秋諸侯國,在國滅之後,國人大多以國為姓,開始新的平民生活,因此僅摘錄百家姓前百名與春秋諸侯國重複的名單:
1~10:劉、陳、趙、黃、周、吳
11~30:徐、胡、羅、宋、鄭、韓、唐、蕭
31~50:曹、鄧、許、沈、蘇、蔣、蔡、賈、魏、薛
51~70:杜、戴、鍾、方、譚、毛、秦、江、黎、賴
以上合計34個,佔到百家姓的34%,春秋時代簡直是華夏之濫觴,這還不算以氏為姓或衍生的部分。三、春秋簡史
西周末年,周幽王自導自演了一部傳播廣泛、影響深遠的真人情景劇“烽火戲諸侯”,直接的後果是內鬼引來西邊的犬戎洗劫了周都城,而被戲耍的諸侯們假戲真做不予理睬。幽王死後,內鬼推舉平王即位,平王深刻地感受到諸侯國對他的冷落以及對於西邊遊牧民族的恐懼,便將都城遷到洛陽,史稱平王東遷。東遷過程,凡是出力的都得到了精神上的鼓勵和地盤的擴張,秦國就是在這個時候獲得了周原來都城一帶的封地。
第一齣戲上演的有點狗血,話說平王用人一碗水端不平,激怒了鄭國,鄭國成了吃螃蟹的第一人,敢於向周天子挑釁,又是偷糧又是和周天子互換質子,忍無可忍的周天子糾合一群諸侯氣勢洶洶的向鄭國殺去,結果被鄭國打的體無完膚,自己還被射了一箭,此後,周天子威望更是一落千丈,而鄭國乘勢東征西討,號稱小霸王,春秋時代紛爭爭霸的序幕正式開啟。
接下來偏居南方的楚國在閉門百年修煉之後,武力大漲,頻頻向周天子示威,要求提升爵位,正所謂瘦小的駱駝比馬大,周天子一口回絕。絕望的楚國決定自立門戶,自立為王,並開始向中原進軍。於是乎中原諸侯開始產生凝聚力應對楚國的各種緊逼,春秋五霸的練級開始了。
第一位出場的是齊國的小白,各種成功前的鋪墊、曖昧敘述一通之後,便開始開掛,各種所向披靡。然後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刷存在感,聚會、郊遊、帶小弟打怪獸。齊桓公死後,劇情很老套,無非就是內亂爭位,國立不如以前之類的後宮戲。
第二位出場的是一位Drunb老大爺,藉著楚國騷擾的契機,想仿效齊桓公的做法,東施效顰做起會盟刷級的動作,結果可想而知,被高級別怪獸(楚國啦)秒殺了,屌絲的逆襲史就這樣被扼殺了。
經過這麼一通鬧劇之後,歷史又回到了正常的軌道,開始塑造一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富帥,名字叫重耳,他的練級從最基礎的開始,不僅周遊列國還各種受苦磨難,當然也少不了美色和高級別待遇,反正就是傳統的肥皂劇劇情,然後歷練之後就回國順利當上晉國國君,然後勵精圖治一筆帶過,瞬間滿血滿魔成了神級高手,繼續走帶小弟虐楚國的老路子。
然後接下去的劇情大概就是圍繞著晉國和楚國兩個主角展開,各有輸贏,各有戲碼。只是導演是魯國,魯國和晉國都是周天子同宗,多少帶有感情色彩,明顯的貶低楚國抬高晉國,但這些都是次要的,發展到最後,總不能兩個自己玩耍吧。於是晉國在東南方向刷了一個副本吳國,各種人財支援,把吳國武裝成BUG,最後吳國在吸收了伍子胥和孫武之後把楚國滅了。可憐的楚國只好重零開始重新曆練,直到戰國時才恢復實力。而失去了強敵的晉國儘管和秦國間斷性的互相放放炮外,也重新走齊國的路,內亂。老劇情總不能再播放一次,於是魯國將鏡頭全給了東南方向,吳國。吳國滅楚後,繼續向北騷擾齊國,不管怎麼說齊國底子厚不怕外賊,兩家互相來往,波瀾不驚,然後一個沒留意,吳國就被臥薪嚐膽的越國滅了,春秋時代就這麼走向尾聲,最後晉國內亂三分天下分出趙魏韓正是宣告春秋結束戰國來臨。
春秋,就是這麼簡單,幾個大國打來打去,爭做老大,順帶把小弟送去當炮灰。
-
3 # 凡人的歷史世界
西周是共有71個諸侯國,絕大部分是同姓(姬姓)諸侯國,一小部分是異姓諸侯國。分封列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異姓諸侯國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齊國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國(如夏朝的後人封於杞,黃帝的後人封於薊,商朝後人微子封於宋等)。春秋時代只有不到100個諸侯國了,這其中除了少數是周太王以及周文王封之外,大部分是武王伐紂以及周公平定管蔡之亂之後分封的,也有少數是後來的周王分封的(比如鄭),或者是承認的(比如秦原來是附庸,因為平王東遷有功被升格諸侯,還有三晉) 也有少數民族國家升格為諸侯的(比如中山是白狄,越是越族,楚是蠻族,巴,蜀是古代巴蜀人等等)
比較有名的諸侯國有:
秦:陝西中部和甘肅東部
楚:湖北和湖南一帶,後來擴充套件到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四川和山東一帶
齊:山東北部一帶 燕:河北北部和遼寧南部 晉:山西、河北南部和陝西中部,前403年分為韓趙魏三國
陳:河南淮陰縣
鄭:河南新鄭
魯:山東南部
宋:河南商丘
衛: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中山:河北靈壽、唐縣
曹:山東定陶縣
吳:長江下游一帶
越:浙江一帶
蔡:河南上蔡縣和新蔡縣一帶
邾(皺):山東皺縣一帶
郜:山東成武縣東南
萊:山東黃縣東南
蓼:河南唐河
皖:安徽潛山縣北
郇:山西臨綺縣一帶
藤:山東藤縣西南
許:河南許昌縣東
杞:河南杞縣
邶(bèi):河南湯陰南
庸:河南新鄉市南
還有虢、滑、豳、莒、鞏、邠、褒、申、繒、焦、霍、薊、祝、管、虞、芮、成、徐、荊、巴、蜀 等等很多 這也只是西周初分封的一些諸侯國,到了東周時期,即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經常不斷爆發兼併戰爭,一些國家消失了,還有的一些國家分裂了,如韓趙魏三家分晉(韓:河南東部和山西東南部 趙: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帶 魏: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 )。 春秋五霸: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一說為:齊桓公 晉文公 宋襄公 秦穆公 楚莊王) 戰國七雄:齊 楚 燕 韓 趙 魏 秦
據說是上千個,但是大部分都是古代的方國以及與周平起平坐的小國,被分封的估計只有數百,到了春秋時代只有不到100個諸侯國了,這其中除了少數是周太王以及周文王封之外,大部分是武王伐紂以及周公平定管蔡之亂之後分封的,也有少數是後來的周王分封的(比如鄭),或者是承認的(比如秦原來是附庸,因為平王東遷有功被升格諸侯,還有三晉) 也有少數民族國家升格為諸侯的(比如中山是白狄,越是越族,楚是蠻族,巴,蜀是古代巴蜀人等等)
-
4 # 大秦鐵鷹劍士
我把我知道的分享給大家,有錯誤之處,大家不吝指出,共同學習進步。
1,秦國的國都共三個,從早到晚依次為雍城,櫟陽,咸陽。雍城是秦國立國之後建的第一個國都,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從立國之初一直到秦獻公繼位。嬴師熹繼位後,為收復河西失地,更好地與魏國決戰,把都城遷到東邊的櫟陽,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秦孝公繼位後,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強盛,築新城咸陽,並立為國都,直到秦亡都在咸陽。
2,魏國的都城先後有兩個,安邑和大梁。安邑是魏國從立國到魏惠王后期的國都,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夏縣。商鞅收復河西后,兵鋒直指安邑,魏國不得不遷都大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開封市。
3,南韓立國後滅鄭國,遷都鄭國國都,並取名新鄭,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新鄭市。之前的國都是陽翟,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禹縣。
4,趙國立國之初國都在晉陽,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後來遷都之現在的河北省邯鄲市。
5,楚國的國都太多了,最先在丹陽,後來遷都到郢城,被秦國攻佔後又遷到陳城,最後又被秦國趕到壽春。
6,燕國都城一直都是薊城,今天的北京市。齊國都城一直在臨淄城,今山東臨淄市。
7,吳國國都姑蘇,今南京市。越國國都會稽。魯國國都曲阜,宋國國都商丘,衛國國都濮陽。
-
5 # 蜀北一
周武王立國之初,分封王族,功臣,貴族及先賢之後到各地建立封國,據《荀子·儒效》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但事實是,西周時期諸侯國遠遠多於七十一國,除了史書上記載的之外,還有許多是透過近年來考古發現才發現的諸侯國,如倗國,邢國,魚國,霸國等國。
魚國墓地是在今天的寶雞茹家莊一帶,而倗國,邢國和霸國,都是在今天的山西一帶,後來都成了晉國的國土。
還有很多諸侯國因為實力較弱,且不是姬姓貴族封國,所以沒有在史料中出現,但是他們確實是存在的,而更多塵封在歷史中的不為人知的諸侯國,等著考古發現帶領人們去發現。
還有哪些諸侯國是史書中沒有記載的?朋友們都知道哪些呢?哪一個諸侯國又是你最喜歡的呢?
-
6 # 張不叄讀秦史
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具體數量說法不一,最誇張的說法是八百諸侯國,出自《史記·殷本紀》:“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呂氏春秋·觀世》則說,“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這些數字多半是注了水,目前普遍認為有一百多個諸侯國,共分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從姓氏來分,又可以分為姬姓、姜姓、媯姓、姒姓、子姓、嬴姓、己姓、羋姓、董姓、姞姓、風姓等。
這裡只介紹一些最大也最有影響力的諸侯國:
齊國:西周的始封諸侯國之一,首任國君是姜太公,後來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時期被田氏取代但國號不變,最後為秦所滅。
魯國:始封諸侯國,首任君王是周公旦的長子伯禽,禮樂文明的淵藪。
晉國:位於山西省南部,原名唐,首任君王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春秋時期最大的諸侯國,後來分裂為韓、趙、魏三國。
燕國:位於河北北部,首任君王是召公奭,戰國七雄之一,一直延續到戰國末年,為秦所滅。
鄭國:原址在今陝西省華縣一帶,後遷至河南省新鄭一帶,鄭莊公統治時期一度強盛,被稱為小霸,戰國初期為南韓所滅。
宋國:位於河南商丘一帶,戰國時期被齊國所滅。
陳國:位於河南淮陽一帶,被楚國所滅。
蔡國:位於河南駐馬店市上蔡縣一帶,為楚國所滅。
秦國:東周初期才建立,發源於甘肅天水一帶,後擴張至陝西,戰國時期強大起來,最終統一天下,是為秦朝。
楚國:發源於湖北,領土最廣的時候佔領了整個南中國。它也是唯一沒有接受周王室冊封、自行稱王的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戰國末期為秦所滅。
吳國:傳說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所建立。位於江蘇一帶,為越國所滅。
越國:位於如今浙江紹興一帶,曾滅吳,戰國時期又被楚國所滅。
其他屬於中原文明的小諸侯國還有曹、鄧、莒、杞、許、滕等許多,又有一些諸侯國是異族建立的,如北方的代、中山,西南的巴、蜀等國。
-
7 # 日向奈葉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大概就是最多的考點了。但是,其中一個存在過的諸侯國真的太多了。西周分封制的時候,有許許多多的諸侯國。到了東周分裂時期,征戰,侵蝕……等等一切的戰亂,造成許多的諸侯國更替。而且,由於戰亂,由於久遠不可考等原因……這可真沒法子統計。因為,小諸侯國太多,史料記載也沒那麼明確。想想看,我們第一部編年體世紀誰寫的?司馬光……漢武帝時期的啊……春秋戰國距離漢武帝時期,那又是長久的間隔了
-
8 # 榆木lee
春秋時期諸侯共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期間,有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發生戰事四百八十多起。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結束、戰國開始的分界點。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建立東周。但此時周已經衰弱至極,統治範圍不足600裡,對各個諸侯國也失去了威懾力和掌控力。各諸侯紛紛割據稱雄,周王名存實亡。
春秋戰國時期全國最多時分為大小諸侯國140多個,而有影響力的大國屈指可數,無非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當然還有一些二等小霸,這裡不一一描述。
因此,春秋戰國時期,最多時有140多個諸侯國,最後當然是秦王掃六合,一匡天下啦。
-
9 # 文清文清小故事
春秋時,有國數百. 戰國時,除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之外,衛國其實也一直存在,直到秦二世時才被取消 。
春秋時,有秦、晉、齊、燕、楚、吳、越、申、衛、鄭、許、曹、魯、鄧、郯、蔡、蔣、隨、羅、魚、蓼、陶、虢、莒、庸等.
戰國時,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中山、衛、宋、郯、費、越、薛、莒、陶、薊、代、蜀、苴等。
-
10 # 閱讀時間博物館
一、都城
1.燕國
燕自周初召公受封到被秦所滅,約歷四十餘代,大約存在800餘年,他是諸封國中最北最遠的一個封國。關於西周時燕國的封邑,文獻中記載很少,現在明確可知的燕都是今易縣之燕下都,屬戰國時期。
1962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發現城址,發現燕侯墓地及帶字甲骨文,學界一般推測遺址為西周時期燕國都城所在地。
2.魯國
魯和燕一樣,也是周初主要封國之一。《史記·周本紀》、《魯周公世家》中都有記載,目前考古也證實曲阜為魯國的都城。魯國從周初受封到被楚(前249年)所滅,共歷近800年(778)年。在這近800年中都城始終在曲阜而未遷它地
3.齊國
齊是周初封國中最東邊的封國,到春秋時成為五霸之一。齊自太公始封營丘以來,曾兩次遷都,第一次是胡公徒都薄姑,第二次是獻公遷都臨淄。依文獻記載,臨淄自獻公始都到被秦攻佔(前221年),長達6百餘年,歷經西周晚期和整個東周。是東周時期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之一。20世紀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在淄博進行過普遍勘探和重點發掘,探明臨淄城包括大城和小城兩部分。
4.郢都紀南城
東周時期楚國多次遷都,但郢都時間最長,是楚國勢力最強盛時期的都城。自楚文王由丹陽“始都郢”(前689年),到前278年為秦所攻佔,長達400餘年 。幾乎整個東周時期楚均以此為都。郢都因在紀山之南,故又稱紀郢。後人稱之為紀南城,其地在湖北荊州城北5公里處。這是中國南方先秦時期最大的一座古城。
二、墓地
主要有三門峽虢國墓地、山西侯馬晉侯墓地、平頂山應國墓地、浚縣辛村衛國墓地、山西翼城霸國墓地、河北邢臺南小汪——葛家莊邢國遺址、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以及中山國墓地等。
一、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大國吞併小國是時常發生的事情,這點史料中已經有所記載。
二、近年不斷髮現的東周時期的城址數量很多,軍事防禦性很強,一般有壕溝圍繞,部分還有城牆遺存發現,可以佐證戰爭之多。所以很可能造成那些存在時間很短的諸侯國就此消失不見。
三、以往史籍中記載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或存在謬誤。
-
11 # 沅汰
“戰國七雄”的概念讓人覺得似乎戰國時期就只有齊、楚、秦、燕、趙、魏、韓這幾個諸侯國。而實際上除了七雄之外,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遠不止於這幾個。再說六個在後世比較有名氣的諸侯國。
第一,在《詩經》裡很有名氣的衛國。
西周初年獲封的姬姓諸侯國,始封君是武王的弟弟康叔。非常長命的諸侯國,經歷了西周、春秋,公元前209年被秦所滅。
春秋第一美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莊姜就是從齊國嫁到衛國,嫁給衛莊公。
“大義滅親”這個成語也出自於衛國的一場內亂,大夫石厚聯合陳侯殺了弒君自立的衛前廢公州籲以及幫著州籲作亂的自己的兒子石碏。
《論語》裡“子見南子”,孔子見的南子就是衛靈公的夫人。
《詩經》裡的名作《淇奧》,讚美一位才華出眾的男子也是出自於《衛風》。“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晅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此詩中的名句,膾炙人口,用來形容一位男子文采匪然、容貌美麗、氣質威嚴又寬容,讓人難忘。
第二,魯國。
魯國是所有諸侯國裡最特殊的一個。姬姓諸侯國,武王弟弟周公姬旦的封國,但是因為周公要在成周輔佐年幼的成王,所以周公之子伯禽就國,是魯國的始封君。魯國經歷了西周、春秋,到了戰國時期於公元前256年被楚國所滅。
西周初年殷商紂王之子武庚叛亂,導致周的三監之亂,東夷奄國也隨之作亂,周公東征平其患,故成王封周公於魯,太公望於齊震懾東夷。因為周公的輔佐之功,周王特許魯國世代以天子禮祭祀周公。《禮記*明堂位》“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
春秋時期,魯國國勢衰弱,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大夫專權。“禍起蕭牆”這個成語就出自於春秋時期的魯國。季孫氏把持魯國國政,想攻打魯國的附庸國顓臾(山東費縣)以瓦解魯國的支援勢力,被孔子一言揭穿“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蕭牆指的是古代國君在宮門內所設的屏風。臣子來見國君,至此屏風而肅然起敬。在這裡以蕭牆之內而指代魯國國君。
還有那句著名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也是出自於此的典故。季孫氏的季平子,作為一個魯國的大夫在祭宗廟的時候用八佾起舞。八佾就是八列跳舞的隊伍,一列八人,用了佾列,按周代禮儀這是天子祭宗廟的禮儀。季孫氏作為大夫只能用四佾,所以季平子這是僭越之舉,於是召來了孔子忍無可忍的斥責。
第三,大邑商的後裔宋國。
如果以公元前453年晉國智氏被三家所滅作為春秋、戰國的分界線的話,宋國也算是戰國時期七雄之外的小國。
宋國是子姓國,殷商後裔。西周初建分封前代,紂王之子武庚被封於殷商舊地以安撫殷民。武王死後武庚叛亂,周公平叛後把商的舊都及周圍地區封給了紂王庶兄微子,就是宋國,建都商丘。宋國地位也比較特殊,被尊為“三恪”就是前三代王朝的子孫後裔,允許用天子禮樂奉商宗祀。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家滅宋而瓜分宋國領土。
第四,蔡國。
上圖蔡侯申鼎,蔡昭侯時青銅器。
如果以公元前453年晉國智氏被三家所滅作為春秋、戰國的分界線的話,蔡國也算是曾經走上過戰國時期的歷史舞臺,雖然也沒幾年。公元前447年蔡國就被楚國滅了。
蔡國也是西周初年的封國。蔡國最早被封給武王的弟弟叔度。蔡叔度隨武庚叛亂而被周公放逐,重封其子蔡仲為國君,都於上蔡。春秋時期因為蔡國常常受到楚國的逼迫而遷於新蔡。蔡昭侯時期遷到下蔡(州來,安徽鳳凰臺)。
第五,越國。
越國是姒姓國,傳說始祖是夏後少康的庶子無餘,建都於會稽,又稱為于越。春秋時期經歷了吳越爭霸,於公元前473年滅吳,疆域一時達到江蘇北部運河以東、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東部和浙江北部。滅吳的越王勾踐雖然偏霸一時,但也種觀點認為越王勾踐是春秋五霸之一。戰國時越國國力漸衰,公元前306年被楚所滅。
第六,鄭國。
姬姓諸侯國,西周宣王時期封其弟姬友于鄭,後稱鄭桓公。初封的鄭國在陝西華縣。鄭桓公比較能審時度勢,見幽王時西周將亡,就把部族、財產等轉移到了東虢和鄶之間。桓公死後鄭武公繼位,武公滅了鄶和東虢,重建鄭國,都於新鄭。鄭武公及其子鄭莊公父子兩代都是周平王的卿士,代為掌管周室。在春秋初年鄭國也是千乘之國,鄭莊公更是一代小霸。
鄭莊公清除弟弟共叔段勢力的故事是《左傳》名篇,膾炙人口。《詩經*鄭風》裡也有兩首詩《叔于田》和《太叔于田》寫到莊公的弟弟共叔段,不過用的是讚美的語氣。
-
12 # 方圓論壇
春秋時期開始,這個時候的周王室已經衰弱到了極點。天下諸侯割據一方各自為戰。周王室就好像一個傀儡一般名義上整個天下都是周王室的。實際上週王室封地越發見少,諸侯也不在朝拜周王室獨立自主性越來越高。在春秋時期已經歷經過諸侯國的更迭了,此時天下諸侯大大小小共有一百四十多個。大一些的“萬乘之國”“千乘之國”比如我們熟知的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燕國等。小一些的可能就是“百乘之國”甚至連這個規模都達不到的,比如什麼霍國,耿國,虞國之類的小國。
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有三十六個大大小小的國君被臣下或者敵國擊殺。有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國。發生了大大小小的戰爭共有四百八十多起。可以說這段時間實際上諸侯國實際上已經在開始互相吞併壯大自身了。而春秋時期走向戰國時期的轉折點就是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擊敗了晉國最大的權臣智家,然後三家瓜分晉國,建立了南韓,趙國,魏國。由此也初步奠定了七雄爭霸的格局。春秋時期進入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雖然諸侯國數量相比於春秋時期銳減了很多,但是還有具有二十多家諸侯國。其中實力最強的諸侯國有七家,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漢代史學家劉向在《戰國策》中記載,“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也就是說當時最強大的萬乘之國有七個,勢力稍弱的千乘之國有五個,大家互相之間征伐殺伐爭奪天下。
戰國時期可以說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的關鍵時期。最以七大國為主,他們分別吞併一些勢力不強的小國準備迎接最後的七雄爭霸。秦國吞併了巴國和蜀國以及義渠國,而楚國也吞併滅亡了曾經的霸主國越國,從而勢力大增。當時號稱七雄之下的最強國家中山國也被趙國所滅。而後齊國楚國和魏國連手吞併瓜分了宋國和魯國。後來剩下的一些小諸侯國也都在夾縫中求生陸續被滅。最後只剩下七雄爭霸。最後強秦一統六國征服了天下。
回覆列表
東周前期又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範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國、晉國、楚國、宋國、鄭國、衛國、魯國、吳國、越國、秦國等。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範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以楚國、齊國、晉國、吳國、越國、秦國為大。 楚國是三苗人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個國家,它在周初曾參加了武王發紂的戰爭,後得到周的封號,居楚地丹陽(今湖北姊歸縣)。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大。前七零四年,楚君熊通字號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常發生一些戰事。透過戰爭,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並逐步成為春秋前期中國南方的主要強國之一。齊國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謀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滅商有功被封為齊侯,同時周統治者賜予齊國一種特權——可以討伐有罪的諸侯,憑藉這項特權,齊國在西周時期以發展成為東方的大國。春秋年間,齊國出現了一位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他依靠謀士管仲整頓國政,設各種官吏,各司其職,並分全國為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此十五鄉即為農鄉,鄉中之人在 和平時專心務農,戰時當兵。如此幾年之間,齊國國富民強,到公元前六七九年,齊國以稱霸北方。後來,齊國又於前567年消滅了東夷大國——萊,使之土地擴大了一倍以上,成為真正數一數二的大國。 晉國原處於戎狄遊牧地區,東周初期,晉獻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絳(山西翼城縣),開始了晉國的霸業。晉國先後消滅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諸侯國,統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獻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獻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遊列國,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故而他回國後便立即著手整頓政事,他於大臣們君臣一心,先後兩次率晉、秦、宋、齊四國聯軍南擊楚國,佔領了南方的大片領土。晉軍南征促使華夏文明進一步流傳到長江以南地區,加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後期,晉國的統治出現危機,並最終分裂成韓、趙、魏等幾個獨立的諸侯國家,史稱“三家分晉”。 吳國是春秋中前期發展起來的新興諸侯國家,它本是楚國的屬國,但隨著後來的強大逐漸脫離了楚國的統治。前五零六年,吳國打舉進攻楚國。在戰爭中,吳國五戰五捷攻破了楚國兩百年經營的都城成郢(今湖北江陵),掠去大量的物資。這場吳楚大戰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大戰事,戰爭的結果使楚國受到空前的創傷,而吳國則漸漸取代了楚國的位置成為南方大國。 越 越國與吳國相同,都是楚的屬國,但越的興起比吳還要晚一些,直至允常執政時期,越主才始稱為王。在此之後,越王在楚的舊臣文種和范蠡的協助下,擊退來犯的吳國。後吳王夫差任又用吳子胥為將,大勝越國,使之臣服。但越王勾踐並不甘心失敗,他住於薪柴之中,並每日嘗一次苦膽,以示不忘國仇。經過幾年的準備,越王勾踐於公元前四七三年滅吳,成為繼吳之後的又一個南方大國。 秦國 在幾大強國中,秦國並不是最強大的國家,但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秦成為春秋時期發展最快的國家。在秦穆公執政期間,曾任用謀臣百里溪,使秦國強盛一時。但秦國地處中原之北,與戎狄、羌等北方諸族混居,故華夏諸侯一直以秦為戎狄國,禁止其會盟中原,而這卻給了秦一個良好的發展機會,到後來戰國時期,秦才能以強大的實力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紛紛兼併其他小國,其中以楚、齊等大國甚之。
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國家以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統治的的時代。至此,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便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割據時代——戰國。周王朝境內還存在著越、巴、蜀、宋、中山等“千乘之國”,小國尚有鄭、衛、東周公國、魯、滕、鄒、費等,但其影響力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它們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為七雄所滅。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