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無月文化館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蠻化嗎?

    我相信大家都會說這不是蠻化,是往先進方向的機智轉變,就如同小時候歷史課本里提到的那樣。

    人類的本性,使得人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只會從落後往先進發展,僅僅在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才會選擇落後的生活方式。

    比如你不小心被關到了一個島上,身邊啥也沒有,那你就只能鑽木取火,下水捉魚烤來吃,躲洞裡擋風避雨,你說你這時候要點個外賣,刷個抖音,想想就好,條件不允許你這麼做。

    羅馬士兵被蠻化了嗎

    羅馬士兵當然沒有被蠻化。

    羅馬從共和國變成了帝國,到了羅馬帝國的後期,由於各方面原因,原來的軍制已經不足以維護帝國的安全。

    軍隊的數量大規模擴充,大量的非羅馬一等公民(高盧、西班牙、日耳曼等附屬地)開始加入羅馬軍團。羅馬軍隊中“野蠻人”的數量大幅增長。

    但是這就能說明羅馬士兵被“蠻化”了嗎?

    我覺得不能。

    羅馬的軍團作戰方式依然沒有取消,這是羅馬能從一個地中海小王國發展成為歐洲大帝國的關鍵所在。

    加入羅馬軍團的野蠻人接受的仍然是羅馬軍團的訓練方式,當然,幾百年來,羅馬人的戰鬥方式一直在改進。

    滿族部落也有在戰鬥方面的優勢,羅馬一直都在取長補短。

    可以去看下拜占庭計程車兵和早期羅馬士兵的區別,能明顯看出中間的發展變化過程。

    (拜占庭士兵)

    舉個例子

    無月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吧。

    羅馬早期軍團士兵是不穿褲子的,沒錯,你不用詫異,就是這樣的。

    即使數九寒冬,羅馬士兵依然是光著腿在雪地裡奔跑,這說明要麼當時的冬天不冷,要麼就是羅馬人耐寒。羅馬士兵最多在小腿上裹一個護具,這並不能起到多少保暖作用。

    羅馬人征服高盧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高盧人穿褲子,現代歐洲人要感謝高盧人,不然很可能他們現在還穿著短褲到處跑呢。

    (穿褲子的高盧人)

    羅馬人起先很瞧不起高盧人的褲子,就跟戰國時大家嘲笑胡人的窄袖一樣。現在我們從結果論來看,都會一邊倒的說多蠢啊,這麼舒服的設計都看不出來好啊。其實把你放到那個時代,你可能也在那搖旗吶喊不要進步呢。

    人就是這樣的,習慣了一個模式,那就是一種文化,要做出改變是很難的。

    當高盧整個併入羅馬版圖,並漸漸融入羅馬之後(高盧是羅馬眾多附庸中最有合作精神的一個),羅馬人也開始慢慢穿起了褲子。

    (後期羅馬士兵也穿上了褲子)

    等到帝國後期的羅馬軍團,士兵基本上都穿褲子了,這時候再有人跳出來說我們不穿褲子吧,估計人們就會嘲笑這個人怎麼這麼愚蠢,褲子多好啊,因為褲子已經成為了羅馬人的習慣。

    (後期羅馬士兵也穿上了褲子)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表達一個意思,那就是人類是不可能被“蠻化”的,羅馬也一樣。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2 # 天有餘而補不足

    羅馬帝國,是歐洲古典時期的強大政權。從最初偏居一隅的弱小城邦,發展成為橫跨三洲、以地中海為內湖的世界性帝國,羅馬的發家史頗為勵志。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國力強盛的大帝國,在走完數百年的征程後,卻突然支離破碎,乃至最終滅亡。這段盛極而亡的歷史,及其背後的原因,也引發了後來人的激烈討論,並且由此產生了眾多觀點與解釋。羅馬帝國滅亡的一大原因,乃是因為其軍隊“蠻族化”了。

      羅馬軍隊中的日耳曼蠻族士兵

      眾所周知,軍隊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進行統治的基礎和支柱,一個國家若要強盛,首先就要保證其軍隊強大。羅馬作為以軍事擴張為基礎的國家,軍隊在其社會中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言而喻。正如一位學者所言:“羅馬走向偉大,並非依靠哲學和科學,而是憑藉謀略與戰爭,戰爭是首要因素”。正是連綿不斷的戰爭和訓練有素的軍隊,才為羅馬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最初,當羅馬以臺伯河畔小城邦身份立國時,其軍隊全由羅馬城公民組成,成分單一。但隨著國家版圖的拓展,需要派駐各地的守備兵力越來越多,原本“小國寡民”式的軍事體制無法滿足需求。在此情況下,羅馬人馬略於公元前107年實行了軍事改革,為羅馬解決了兵源問題。再往後,隨著越來越多被稱為“化外之地”的蠻族地盤被羅馬佔領,羅馬人和蠻族人之間不可避免發生了交流,而蠻族戰士也自然而然進入了羅馬軍隊。不過在這個時候,羅馬人尚有著濃厚的保家和參軍意識,所以蠻族人雖然也加入了羅馬軍隊,但在數量上還沒有羅馬人多。

      大量蠻族進入羅馬軍隊

      蠻族人大肆進入羅馬軍隊,始於圖拉真時代。圖拉真是羅馬歷史上有名的君主,他在位之時,幫助羅馬奪取大片蠻族土地,但與之對應的代價便是:需要大量的蠻族士兵守衛已經打下來的土地(因為兵源越來越捉襟見肘)。據一些資料統計,在公元100年時,邊疆地區每5個羅馬軍團士兵中,只有1個是羅馬人(和其他義大利人),其他4個皆是各種各樣的化外民族人。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爆發了著名的“三世紀危機”。這期間,羅馬國內社會動盪、吏治腐敗、道德淪喪,各種負面問題層出不窮。羅馬軍隊也不可避免被壞風氣腐蝕,在各種歪風邪氣的影響下,廣大羅馬人紛紛厭惡參軍、逃避兵役,軍隊變質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但羅馬的外患又偏偏在這時多了起來(例如東方的波斯薩珊王朝),急需招募更多的兵力。在這種情況下,蠻族人便越來越多的進入了羅馬帝國軍隊之中,到羅馬皇帝卡拉卡拉統治時期,羅馬軍隊中只有不到10%的官兵,是羅馬和義大利公民。

      裝束風格明顯蠻族化的羅馬軍

      這些被羅馬稱為“蠻族”的人成分很複雜,他們之中,既有來自的日耳曼人、高盧人、凱爾特人,薩爾瑪提亞人等;又有來自東方的色雷斯人、敘利亞人、亞美尼亞人、波斯人等。蠻族的到來,也確實對羅馬軍隊產生了一些有利的影響。首先,他們給業已頹廢的羅馬軍帶來了勇武的風氣,幫助羅馬帝國迴光返照了一把。其次,他們對羅馬戰略戰術產生了一些有利影響,例如東方的羅馬軍隊,就是在學習波斯重甲騎兵戰術的基礎上,組建了自己的鐵騎軍團,為後世拜占庭(東羅馬)帝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然而,從長遠的角度看,軍隊蠻族化的消極影響大於積極影響。蠻族人來源複雜,素質良莠不齊,其參軍也並非出於保家衛國的決心,而是企圖奪取更多的戰利品。在此情況下,羅馬的蠻族軍隊結成了一個又一個利益集團,相互之間傾軋不斷,頻頻縱兵燒殺搶掠,頻繁參與廢立皇帝的行動,甚至多次充當域外蠻族的“第五縱隊”。蠻族士兵一系列肆無忌憚的舉動,無疑加速了羅馬帝國的滅亡。

      羅馬帝國後期的混戰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龐大的羅馬帝國與羅馬軍隊,因為種種固有的負面問題而走向了衰落,而蠻族士兵大批加入羅馬軍隊,又無疑使這些問題更加嚴重。是故,原本微不足道的問題,經過日積月累的惡化,而成為了一個個難以根除的“頑疾”,羅馬帝國也就在這樣積重難返的困境中覆滅了。

  • 3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我談一下看法。

    確實是這樣。不過在那樣的環境下,民族融合直接過,蠻族入侵羅馬最終還是會融和到一起。

    羅馬士兵蠻化,又主動的因素,也有被動的因素。

    先說主動因素:當古羅馬透過“伊達拉里亞戰爭”、“維愛戰爭”和“同盟者戰爭”完全統一了義大利半島時,龐大的羅馬共和國出現了兵力短缺,因為羅馬元老院已經開始著手在地中海擴張,尤其是地中海對岸的迦太基,羅馬為了對付它,大規模徵兵和建造海軍艦隻。因此羅馬的“蠻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到前1世紀羅馬征服高盧,意圖佔領不列顛島時達到高潮,這一階段大多是羅馬主動性質的吸引蠻族,只是不知道後來會招來禍端。

    再說被動因素:公元3世紀時,奴隸制已經不適應當時的經濟結構,況且也限制了軍隊招募的範圍。在蠻族擁戴下上臺的戴克裡先宣佈實行隸農制,奴隸也可以參軍。而奴隸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蠻族。這些士兵逐漸把持了朝政。

    此外,4-6世紀的蠻族入侵還有匈奴的大規模入侵,導致羅馬帝國分崩離析,本來語言風俗都不同的羅馬各地區紛紛被日耳曼人佔據,所以羅馬士兵中有許多日耳曼人,也就是題主所說的蠻族,是很正常的現象。

  • 4 # 見史簡談

    確實有蠻化。

    因為本身古羅馬就是一個“尚武”的國度,與嚮往和平的古希臘不同,古羅馬信奉的神靈就是戰神埃涅阿斯。

    另外在古羅馬的軍事制度上,早先自從“王政時代”伊始,其募兵方式只是單純的從氏族部落中抽調男性為主。

    但是到了王政時代後期,因為當時所盛行的“奴隸經濟”原因,古羅馬不時就要對外發動戰爭,以此來達到“掠奪奴隸”的目的,而之前的抽調氏族部落男性服兵役的方式很明顯就滿足不了用兵需求了。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率先發動了改革,將募兵的方式改成了“民兵制”,也就是說在沒有戰亂的時候,就各自在自己的家裡面幹自己的事,一旦爆發戰爭,那就要迅速響應號召,自備武器裝備去出征,而且對於年齡限制是每一個男性的十七歲到60歲。

    如此一來,也就相當於古羅馬所有的青年以及中老年都是潛在計程車兵。

    講到這裡,其實還看不出來羅馬士兵有被蠻化的成分的,但是到了古羅馬共和時代之後,這種“民兵制”的募兵辦法很明顯就已經跟不上更加頻繁的戰爭需求了。

    大家想啊,如果你的工資能高出你種地所得到的收入一大截!你還會去選擇種地嗎?那肯定是選擇當兵拿工資而不是種地了。

    所以在這個時代的古羅馬,也就開始慢慢的誕生了所謂的“職業士兵”,很多原先的農戶都放棄了農作物種植,選擇去當一輩子計程車兵。

    隨著職業士兵越來越多,種植農產品的農戶卻越來越少,那麼國家養兵的錢從哪來?

    說來說去就又回到了原點,“奴隸經濟!”

    想要更多的錢來養兵,那就需要掠奪更多的奴隸來賣給奴隸主,奴隸主再利用這些奴隸進行種植以及建造之類的事情來獲得錢財購買奴隸。

    由此也就爆發了更多的戰爭掠奪事件,形成了一個惡性的迴圈怪圈。

    最終也就導致了在古羅馬即使是剛出生不久的小孩子,都會被父母強迫著訓練,為長大後當兵做準備。

    這不是“蠻化”又是什麼呢?

  • 5 # 大桔觀歷史

    雖然不太懂你蠻化的意思,但還是想盡力回答。

    羅馬帝國從屋大維時期就基本是地中海的霸主,並且以重灌步兵聞名於地中海,但是由於軍制問題,即公民有義務參軍,而且還得自帶裝備,所以在後來公民已經無力自備重灌裝備了。

    後來,便有了馬略軍事改革,即給市民提供裝備,並在士兵退役後還能得到土地補償,於是促進了羅馬軍隊的職業化。但是馬略並未發現騎兵在戰爭中突出的作用,雖然在歐洲戰場中步兵優勢明顯,但是在亞洲戰場,步兵遇到了機動性奇高的騎兵後吃了不少苦頭。

    於是在羅馬帝國將近沒落時有了再一次改革,軍隊傾向於機動野戰軍,而此時的陸戰之王重灌步兵卻成了輔助。

    在亞洲戰場上,重騎兵成了戰場主力,並且羅馬軍中衍生出一種新兵種——弓騎兵。

    而此後一直是步兵、騎兵、弓兵相互配合的戰術。

    如果說從步兵到騎兵是蠻化的過程,那麼確實是這樣,因為縱觀中國歷史,也有“胡服騎射”的變革。

  • 6 # 冷兵器研究所

    羅馬帝國末期,士兵確實蠻族化了。

    就好比現在的美國,大家有錢了,誰願意當兵吃苦,當然就是外來人口當兵啊。也就是綠卡兵……

    羅馬帝國末期,軍隊蠻族化到什麼程度了呢?

    公元378年8月9日的阿德里安堡會戰,蠻族化成分嚴重的羅馬軍隊,和對面的敵人——哥特人一樣在衝鋒前發出戰吼(war cry)。

    具體來說,公元3世紀末羅馬帝國在不停的內戰中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這也就是所謂“公元3世紀危機”。

    動亂產生的野蠻破壞、殺戮和瘟疫沉重的打擊了帝國的稅收基礎。政府發行越來越貶值的羅馬銀幣,導致了瘋狂的物價飛漲,小麥的價格竟然漲至之前的67倍,貨幣經濟的崩潰導致軍隊只能透過直接的糧食徵收來獲得供應,這個時期的的羅馬軍隊,已經嚴重的依賴徵兵,並且士兵們的薪水較2世紀少得多。羅馬經濟的衰敗很難再以公民軍團作為主要作戰力量,帝國公民在軍隊中的比例越來越少,大量的蠻族士兵進入了以前只有羅馬公民才能進入的重步兵軍團。至4世紀中期,蠻族出身計程車兵大約佔據了羅馬軍隊總人數的四分之一。在精英軍團中,甚至達到了三分之一。進入5世紀後,大量掌握軍事實權的蠻族將領與他們的軍隊直接成建制的存在於羅馬軍團中。

    這個時期的集中表現就是,羅馬軍團那標誌性的大型弧面四方形塔盾不再使用,轉而使用大型橢圓盾。羅馬古典時代著名的短劍(gludias)也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步騎兩用的,長約76cm,2世紀逐步裝備羅馬軍團的長劍(spatha)。這種長劍在出現時可能借鑑了日耳曼人的武器,但之後在不斷變化中又反過來影響著歐洲的長劍形制。之後,東羅馬帝國則將長度達1米左右的長劍作為最重要的單兵長劍。

    而羅馬帝國晚期的步兵中重型長矛數量則大為增加,這既有蠻族作戰習慣的一面,也是為了對抗威脅性越來越高的騎兵。在步兵不攜帶重型長矛的時候,他們也可能使用一種較重的擲矛(verutum)或是短標槍(lanceae)。帝國晚期的步兵還常攜帶6枚頭部灌鉛的重型梭鏢,他們將梭鏢夾在盾牌後面。這種飛鏢的有效射程可達30米。這種推崇輕、快、遠的戰鬥作風與羅馬共和國時代只攜帶兩枚重型標槍的重步兵風格不同。

    而阿德里安堡會戰羅馬軍隊戰敗後,哥特人的軍事首領開始帶領成建制的日耳曼士兵為帝國“服務”。隨後,羅馬皇帝的繼任者賽奧多西大帝不得不給予西哥特人與東哥特人永久的居住點,享有完全的自治權,並享有免稅權,以及提供為帝國服役的高額軍餉。他們被成建制的納入帝國“邊防軍”編制。羅馬軍隊中的日耳曼因素變得異常強大,而最重要的將領也是日耳曼人,未來甚至部分把控著國家的權力。同時,這也讓本來就捉襟見肘的財政情況再次經受巨大壓力。

    之前還可以說是綠卡兵,後面直接是要靠蠻族軍隊來保衛帝國了。

  • 7 # 朱伯崗

    <極簡歐洲史>認為在歐洲文明發端之初,它的組成元素有三:

    1.古希臘和羅馬文化。

    2.基督教——猶太教(猶太民族之宗教)的一個奇特分支。

    3.對羅馬帝國進行侵略的日耳曼蠻族的戰士文化。

    如果說日耳曼蠻族的戰士文化特點就是認為:如果流血能夠得到的東西,還要透過流汗慢慢獲得,那就太沒有意思,不夠英雄了.

    那麼羅馬人早期也有野蠻的基因.

    羅馬建國,第一任國王是年僅18歲的羅慕路斯-Romulus(母狼養育的兩個男孩之一,用形狀2的說法,是吃狼奶長大的)。由於是拉丁移民,國民中多是年輕的男性單身。需要很多年輕的婦女,但鄰近的城市都不願意把姑娘嫁給羅馬人,羅馬人的領袖決定智取,於是羅慕路斯設計以舉行祭典的名義邀請臨近的薩賓國民前來參加,因為是祭祀日不能戰爭,所以薩賓人也沒有防備,活動中羅馬男人在羅慕路斯的帶領下突然將薩賓的女人搶走。猝不及防的薩賓人只有趕快逃走。當薩賓人攜帶家眷前來參加時,羅馬人的領袖揚起了披風作為暗號,每個士兵搶一個姑娘,而對其他薩賓人不加傷害,讓他們逃走。<搶劫薩賓婦女>作品描繪的就是這個場景。

    各個民族可能都經歷過”搶婚”的階段,看看我們的漢字”婚”很可能是把婚姻物件敲暈,”洞房”的洞也是陰暗隱秘的地方.

    其實任何民族都是經歷了野蠻才走向文明.,例如商代的人殉也是。至於公開宣傳蠻族文化的歐洲更是如此

    威廉·腓特烈·路德維希原是普魯士王國國王, 稱為威廉一世.當時的德意志德意志帝國有27個邦(領地), 普魯士是其中最大的一個.

    威廉一世決定任用俾斯麥為宰相。推行“鐵血政策”由普魯士憑藉武力統一德國。

    他首先同俄、法兩國結盟,把奧地利排除於德意志邦聯之外,由普魯士來統一德國。1864年普魯士發動對丹麥的戰爭,佔領荷爾斯泰因和石勒蘇益格兩個公國。1866年6月16日,又發動對奧地利的戰爭。普軍打了勝仗。8月23日正式簽訂布拉格和約。1866年8月,當時與普魯士相敵對的不僅有奧地利,還有巴伐利亞、薩克森、漢諾威、巴登、符登堡、黑森等邦等等北德意志24個邦和3個自由市締結同盟條約,成立北德意志同盟,威廉一世任同盟主席,俾斯麥任首相,從而確立了普魯士在德意志的霸王地位。

    1868因為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和法中國產生爭議.在談判中7月14日,俾斯麥刪改了電文,將原來比較溫和的語氣改成帶有侮辱法國政府的意味。這個電文一經公佈,法國就在7月19日對德宣戰。等於把原來的同盟國拖入戰爭.普法戰爭開始時,威廉一世親自指揮德軍。9月2日,20萬德軍對色當城發動攻勢,680門大炮猛烈開火。法軍潰敗,拿破崙三世當了俘虜。至此,阻礙德意志統一的力量已被消除。1870年底,南德四個邦發表宣告,宣佈加入德意志聯邦.

    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王公貴族的簇擁下,在凡爾賽宮鏡廳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宣佈了德意志帝國的建立。

    我們看看威廉一世在統一的過程中野蠻使用武力,在國際上可以說坑蒙拐騙,沒有信用.予取予奪.

    當時這個威廉一世在國內確成為模範生,國王與磨坊主的故事就發生他身上.

    根據毛澤東的導師、岳父楊昌濟老先生在其《靜觀室札記》中的記述:

    “德國前皇威廉第一在位時,離宮之前有磨坊,欲登高遠覽一切景象,為所障礙。德皇的厭之,傳語磨坊主人曰:‘此房價值幾何,汝自言之,可,售之於我’,孰意磨坊主人殊強項,應之曰:‘我之房基,無價值可言’,德皇聞之赫然怒,令人將磨坊毀去。磨坊主人袖手任其拆毀,從容曰:‘為帝王者或可為此事,然吾德尚有法律在,此不平事,我必訴之法庭。’彼竟與德皇構訟。法庭依法判決德皇重將磨坊建築,並賠償其損失。德皇為法律屈,為人民屈,竟如法庭所判。事後且與人曰:‘吾國法官正直如此,我之大錯,彼竟有膽識毅然判決之,此吾國至可喜之事也。’”

    至於為什麼國際上的野蠻人在國內成為模範生,是另外的篇幅所說了。

    《搶劫薩賓婦女》油畫收藏盧浮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算出500年後的劉伯溫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