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年觀風使

    兩國幾十萬人對峙,誰都吃不下誰,最後的正常收尾是秦軍糧草不濟撤走。那個時候都是農民打仗,春要播,秋要收,誰有本事耗誰就能贏。

  • 2 # 水墨鄂州

    俗話說,一文錢難倒英雄漢。不過,英雄漢不是那麼容易被金錢難倒的。反倒是人言可畏,一句話能夠壓死英雄漢,歷史上許多英雄都是被中傷的話語給打敗的。在歷史上的這些人裡面,表現最突出的,就是趙括和馬謖。

    趙括和馬謖這兩個人並不是無能之輩。趙括在長平之戰中,廉頗已經無力支撐危局時,勇於擔任趙軍的統帥。他在面對當世第一名將白起的時候,也是臨危不懼。在當時,沒有任何人是白起的對手,何況是初次帶兵的趙括。但是,趙括依然給了白起以沉重的打擊。

    在趙軍被秦軍包圍四十三天裡,趙軍軍心不變。在突圍作戰中,趙括親自率領趙軍的精銳,輪番和秦軍作戰。直到趙括戰死,趙軍無人言降。最終趙軍四十萬做了俘虜,可是秦軍付出的代價也是空前的。用白起自己的話來說,秦軍死亡過半,國內空。也因為國虛民飢,才使得秦昭王拒絕了白起滅趙的請求,間接導致了白起的死亡。

  • 3 # 大馬哈魚12

    我覺得最起碼不會輸,要是在對峙一段時間,對於秦來說就是距離有點遠,運輸困難,而趙國離長平比較近。廉頗將軍就是看到這一點,牢牢抓住機會,把秦軍牽制在長平。

    要是趙國不換將,秦國的預備隊都用上了,還有沒有結果的話,最有可能就是進行談判,以戰場沿線為界進行擱置爭議。我覺得這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一結果將改變整個春秋戰國的統一程序。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是趙王的擔心,但是他不知道薑還是老的辣嗎?兵者詭道也!而廉頗將軍一輩子都在戰場上摸爬滾打,不說作戰經驗爐火純青,最起碼不會犯原則性錯誤,就像趙括,被敵人斷了糧道。什麼是用兵的大忌,就是無糧兵必慌。

    我覺得當時的秦軍與趙國的軍隊就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秦兵如狼似虎,那麼趙國的軍隊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後,軍隊實力不弱。而將領秦是白起,趙是廉頗。為此,軍隊已經消耗了一段時間,長了會傷國體了,必須要改變了,就該保持現狀,以和促戰。

  • 4 # 波波033204

    敗也不是廉頗,或趙括的責任,應該是趙王的外交失敗,一方面要麼和談,要麼決心打倒底,趙國都沒表現出來,其他諸國也沒看清趙國的國策,想援助趙國,趙國又想和,其他國家也不援助。和不和,戰不戰思路不明確,必敗無疑!

  • 5 # 千江月84

    可以很肯定地說不能。

    長平之戰古戰場

    首先,從將領軍事才能來說,廉頗和白起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白起被稱為“人屠”,據統計,整個戰國時期,各國被消滅的兩百萬軍隊中,有一半是白起的傑作。而同白起相比,廉頗就稍遜一籌了。

    秦武安君白起

    其次,從軍隊素養來說,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而且是很徹底的變法,軍隊實力上了很大一個臺階,平民奴隸參軍只要殺敵,就有爵位,有封賞。或者脫離奴籍,對很多人都有誘惑力。靠殺敵翻身,建功立業,讓別人刮目相看。可以說,這是秦國軍隊戰鬥力強的根本原因。而趙國就不同了,雖然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隊戰鬥力也日益增強,可是訓練出來的部隊大部分在李牧的率領下在北境阻擋匈奴的騷擾。和秦軍交戰的趙軍,很大一部分還是以前的部隊。所以軍隊實力差別很大。

    最後,從國力人口來說,據統計,長平之戰時趙華人口不到300萬,秦華人口600萬多,戰國時期,在不考慮天災等因素的情況下,人口多意味著生產力強大,糧草供應和軍隊兵員補充及時,戰爭就很大程度可以進行下去。

    趙括

    綜合來看,趙國在各方面都沒有什麼優勢,即使沒有趙括的紙上談兵,即使是廉頗和白起的對戰,取勝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 6 # 用心看本質

    廉頗不是擊退,而且居守不出,秦國無法攻破,要麼繼續對峙,要麼撤軍,白起很清楚無法攻破廉頗的防守,所以拒不出戰,趙括則是秦國欽點的送子觀音。

  • 7 # 嶽劍

    沒有紙上談兵的趙括,廉頗也是無法戰勝虎狼之師的秦國的。

    首先,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大增了,並且還佔領了當時的漢中,糧草完全有保證,足夠支撐長平之戰的消耗,而且秦國的糧草運輸依靠渭河、黃河、汾河的水路運輸。

    而雖然趙國也經歷過變法,但是在農業方面並不看重,反而商業很發達,經商意識特別濃厚,所以在糧食補給上,趙國就輸了,而趙國依靠是路上運輸,所以他們的運糧部隊,多次遭到秦國的襲擊。

    其次,長平之戰,雙方歷時三年,對雙方的耐心是一場較量,而秦國方面顯得更勝一籌,上下同心。反觀趙國方面流言四起,立刻換將。並且當時的廉頗想用固守城池的戰術拖垮秦國,但他沒有考慮到趙國當時的實力,拖下去,只能是等死。

    所以,沒有趙括,廉頗還是無法戰勝秦國的。

  • 8 # 0511靈石

    個人觀點,趙括被冤枉了,一個時間點被忽略了。秦趙兩國論國力應該秦國略強,秦將白起又是戰國名將,看見在趙國有地理優勢的情況下,白起選擇傷亡最小的作戰方針,就是拼綜合國力,趙軍和秦軍勉強對壘了幾年,但這幾年時間也將趙國的國力消耗殆盡,幾十萬趙軍在前線對壘秦軍,而國內農業等社會生產幾乎進入停滯,這樣的的舉國抗敵只是最後的一搏而已,國力枯竭則國破的定局是肯定的。而廉頗在前線並不是太清楚現在的國力已經沒有了,趙國的廟堂也不是一幫廢材,他們更清楚現在的處境。趙括在後方這幾年對國內的情況瞭如指掌,在國力不濟的情況下只有主動出擊才是唯一的路,相信廉頗回到後方知道詳情他也會選擇出擊的。所以趙括“紙上談兵”也許只是讓他背了冤枉他的罵名而已。

  • 9 # 津城沐雨

    如果沒有趙括的紙上談兵,廉頗就一定能擊退秦國的傾國之兵嗎?

    不能。

    就這麼肯定嗎?沒錯,就是這麼肯定的否定。

    這還要從為什麼換下廉頗,讓趙括成為主帥說起。

    最後之所以換下廉頗,是因為趙國已經吃不消了。廉頗在戰爭初期連敗三陣後,便深溝高壘以避之,秦趙兩軍相持不下,長期的對峙消耗了大量的國力,當時正值饑荒,秦國經過獎勵耕戰還有成都平原和關中平原兩大糧倉,而趙國就比較糟了。

    向齊國借糧,齊國不借,趙國只能想辦法儘快結束戰爭,而廉頗堅守不戰,已經不適合當主帥。

    恰在此時,主攻的趙括成了最佳人選,於是,趙國換趙括為帥。

    趙括真的只是紙上談兵嗎?其實不然,如果趙括真的只是紙上談兵,在被圍沒有援助的情況下,也就根本堅持不住四十多天了,能堅持這麼久,也足見其本事。

    趙括主攻沒有錯,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軍最擅長的是打運動戰,而不是堅城固守,如果在一開始趙括為將,也許還有取勝的可能,但是,在後期,雙方都已經快支撐不住的時候,趙括來了,帶著趙王的壓力貿然出擊,結果被圍,落下個紙上談兵的千古笑談。

    如果始終讓廉頗來守,能擊退秦兵嗎?不能,因為長期堅守,消耗的是國力,有利於綜合國力更加強盛的秦國,而不利於綜合國力相對弱的趙國,長平之戰打到最後,拼的是國力,長久來看,趙國拼不過秦國。

    所以,即使沒有趙括的紙上談兵,廉頗也難以擊退秦兵。

  • 10 # 歷史花布雨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在一場大戰落幕之前,沒有人知道誰會勝利。趙括是否真的是“紙上談兵”暫且不說,長平之戰後期,趙國國力不支,軍隊戰力下降,面對強盛如舊,且數量超過自己的秦國大軍,和號稱戰國軍事指揮藝術最高峰的秦國“殺神白起”,縱然廉頗英勇,又怎敢說一定能勝。

    若沒有趙括,廉頗會怎樣面對秦軍呢?很大的一種可能是依然堅守,但趙國國力和後勤保障能力決定,這種戰略堅持不了太久,等趙國行將崩潰之際,依然難免與秦軍交戰。還有一種幾乎不存在的可能是廉頗突然生出勇氣,和趙括在同一個時間節點,主動與秦國決戰。無論如何,只要沒有奇蹟發生,秦、趙之間的決戰在所難免,在這場決戰中,廉頗戰勝秦軍的機率並不大。

    先說第一種可能,廉頗的“拖”字訣對趙國未必是好事,在國家儲備和糧食產量全面落後於秦國的條件下,大軍對峙對趙國的傷害更大。相對於秦軍,缺少補給的趙軍戰鬥力下滑的更快,因此,最終決戰時雙方雙方力量對比將更加懸殊,趙軍取勝的機率將更加渺茫。

    當然,廉頗之所以選擇“拖”,很大程度上是期望“奇蹟”發生,他所希望的奇蹟就是其他五國出兵救趙,形成合縱伐秦之勢。然而,這種奇蹟發生的機率幾乎為零,一來五國畏秦如虎,不敢救援趙國,二來五國樂見秦、趙兩敗俱傷,好坐收漁利。馬陵之戰前,齊國非要坐等南韓鮮血流盡之時才肯出兵,此時諸侯又怎會出手相助,惹禍上身。

    再說第二種可能,廉頗在趙軍戰力尚存之際,主動出兵於秦決戰,勝率幾何呢?首先。頗雖然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但無論是戰績還是戰場表現,和白起都不在同一個檔次,因此在指揮上趙國不如秦國。其次,趙軍久困營壘,不敢於秦交戰,且又有幾次失敗的經歷,因此在士氣上趙國也不如秦國。最後,雖然“趙國飛騎”不弱於“秦國銳士”,但考慮到兩華人口基數和戰爭潛力,趙國的正規軍數量遠遠不及秦國,因此在戰力上趙國還是不如秦國。由此可以看出,就算沒有趙括,廉頗想要戰勝秦國也很難,就算超常發揮,至多也是減少些損失而已。

    事實上,面對秦軍時,“以勇氣聞於諸侯”的廉頗一直沒有必勝的信念,甚至還懷有畏懼之心。公元前269年,在趙奢打贏與秦國的閼與之戰前,廉頗就向趙王建議不與秦國交戰。到當長平之戰爆發後,廉頗在稍敗幾陣後,也不敢再與秦軍交戰,堅守不出,選擇和秦國打消耗戰。作為一軍主將,在交戰之前便失去了戰勝敵人的信心,生出了膽怯,又怎麼能取得勝利呢?

  • 11 # 老梁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有話說!

    長平之戰,本質上來講就是一場戰國七雄後期中最為強大的兩個國家的傾盡全國之力的比拼!秦勝,則再也無人可以抵擋強秦的虎狼之師,而趙勝,則秦國能不能驅狼吞虎兼併六國,倒也兩說了。

    而歷史上基本上就把這口“黑鍋”留給了趙括,沒有他的紙上談兵,或許便不會再有“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將士”這麼一說了。那麼這事到底是不是就是趙括的鍋了?或者換句說法,如果沒有趙括的紙上談兵,那麼還是由老將廉頗作戰, 就一定能夠擊退秦國的虎狼之師嗎?

    這個問題,老梁給大家來通過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看看士兵素質,秦國是經過商鞅變法之後虎狼之師,而趙國將士則是經過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計程車兵,從莫種程度上來講他們都是“加強版”的戰國士兵。

    但是在作戰上到底誰更強?這個我說的不算,咱們看看戰爭資料:

    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國主帥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趙國軍隊擊傷了秦軍的偵察兵,秦國軍隊的偵察兵斬殺了趙軍的裨將茄,一個偵察兵換一個裨將,秦國賺了。

    周赧王五十五年,趙軍失利,被秦軍攻破趙軍陣地,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都尉城和故谷城都被秦軍攻佔,而且秦軍還俘虜了四名趙國的尉官。

    周赧王五十五年,趙國的軍隊築起圍牆,堅守在營壘裡不出去應戰。但是,秦國軍隊發起強攻之後,還是奪下趙軍西邊的營壘,甚至俘虜了兩名趙國尉官。

    綜上所述,秦國軍隊計程車兵素質是明顯強於趙國的,這也可以理解,畢竟趙武靈王只是自己一人之力所做出的關於軍隊方面的改革;而秦商鞅則是針對秦國的軍事、政治、曆法等多方面的綜合改革,並且相對來說,在秦襄王的支援之下,商鞅的變法是相對來說比較徹底並且成功的!

    接著我們再看看廉頗是怎麼應對這種狀況的,畢竟現在形勢很嚴峻,不光打不過,甚至守都不一定守得住。於是廉頗更改策略,開始了針對地理形勢來戰略性部署,固守長平!

    要知道老將廉頗能夠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這與他的善於守城有著密切的關係!廉頗善守,而且極其善於根據地勢進行部署!於是廉頗就和秦軍展開了拉鋸戰,針對長平周圍地勢固守營壘,以逸待勞,疲憊秦軍,甚至是不管秦軍怎麼吆喝怎麼挑釁,就是堅守不出戰!

    其實按照這麼個戰法,趙國還是能夠擊退甚至是生生耗死秦國軍隊的,首先要知道秦軍歷來善於突進急擊,只有速戰才能成就大功,但是攻勢一旦受挫,士氣就會受損而且攻勢也會減弱。

    再看看當時秦軍的地理位置,秦軍所面臨的高山夜寒,糧草不繼,士卒病傷等不利條件,再加上遠征千里之外,無法得到迅速有效的補給,所以說秦軍是很難受的,最起碼比之趙軍還是處於弱勢的。

    如果說一直這麼守下去秦軍還真的很難啃下這塊硬骨頭,可是廉頗能等,甚至在長平這邊足足耗了幾年,趙孝成王可等不了,這個人不為將,不知為將之苦。他既惱怒廉頗軍隊的數次戰敗,又反感廉頗堅壁不敢戰,他覺得這是廉頗怯懦的表現,這才給了秦國丞相范雎“反間計”的機會。

    這才導致了後來的趙王不信任廉頗而重用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這才有了趙括被白起設計給坑殺了趙國二十萬的將士,這才有了趙國國內近乎沒有了年輕能戰之輩,這才有了後來被強秦吞併的結局!

    算下來,整個長平之戰趙國足足死了四十五萬的將士,這擱誰誰都受不了!而如果趙國不換下廉頗的話,我個人覺得以廉頗守家的能力再加上趙國地理位置的優越以及種種優勢,哪怕打不過秦國,將秦國給生生耗退還是比較有希望的。

    總之長平之戰,我不怪廉頗的“軟弱”,不怪趙括的紙上談兵,要怪就怪趙孝成王無法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麼大的一場戰事,主將居然說換就換,而且還是個沒有經驗的年輕後生,不怪這個趙孝成王,要怪誰呢?

  • 12 # 小城謠

    不能,為什麼呢,以下解釋。

    長平之戰是秦國和趙國的傾國之戰,兩軍對壘比拼的不僅僅是誰的兵強,誰的將猛,更是兩國國力的比拼。

    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國力大增,軍隊戰鬥力也大大提高;但是趙國身處四戰之地,北邊是匈奴、南邊有魏國、西邊有強秦、東邊是齊國,各處都要派兵把守,長平之戰趙國投入了40萬兵力幾乎是極限了;並且趙國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趙國的糧草供應不上,趙國所處之地土地貧瘠糧食收成並不是很好,短期的戰爭可能問題並不突出,但是一旦戰線拉長,戰爭時間變長了之後,這個問題就暴露出來了,並且這是個極其致命的問題,最終趙國也是敗在這上面的。當時趙國已經被逼的沒辦法了,前方的將士遲遲等不到糧草,趙國甚至出面找齊國借糧,被齊國拒絕了,前方將士戰馬都吃完了,甚至好多都餓死了,可以說趙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趙括在一個錯誤的時間上了長平戰場,於是背了幾千年的黑鍋。

    而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國富兵強,之後秦惠文王更是眼光獨到,派司馬錯攻下巴蜀地區,為秦國源源不斷地提供糧草。地形上,秦國地處西陲,敵人只有南邊的楚國以及東邊的山東列國,而秦國的東邊有崤山、函谷關,山東列國想要攻打秦國,難度太大,所以多次合縱攻秦都以失敗告終。長平之戰,秦國發傾國之兵奔赴戰場,甚至秦王親自上前線鼓勵將士,因為對於秦國來說,山東六國只剩下趙國還有一戰之力了,只有一舉擊垮趙國,那麼諸侯之中再沒有誰可以阻擋秦國的步伐。

    而長平之戰時,其餘諸侯國的態度很明確,就是看戲,他們雖然不希望秦國強大,但同時他們也不能忍受趙國的崛起,只有秦趙兩敗俱傷才是他們最想看到的。各懷鬼胎,打著小心思,不團結,正如賈誼在《過秦論》中據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長平之戰歷時三年多,兩國國力的消耗是巨大的,就看誰先撐不住,兩國國力的一對比,很明顯,趙國是遠遠不如的,在長時間的對壘下,失敗是必然只是時間的問題,所以說即便當時不撤下廉頗,廉頗也難以擊退秦國,除非有其他諸侯國的援兵或者糧草支援。

  • 13 # 君山話史

    沒有什麼是一定的。廉頗可能贏得了長平之平,也可能輸掉,但絕不會像趙括輸得那麼慘。

    首先,我先反駁一下所謂“趙國必敗論”的觀點

    現在網上有一條觀點,認為無論換不換廉頗,趙國在長平之戰必敗。這種說法,大抵有兩點理由:其一說趙國的國力不及秦國;其二說趙國缺糧,無法把戰爭繼續下去。

    我要對這兩種觀點做一番批駁。

    首先,認為趙國國力不及秦國必敗,似乎有點市場。然而,如果國力弱就必敗,那麼歷史上絕大多數戰爭就不需要打了,只要雙方把國力拿出來衡量一下,弱的一方投降不就得了,還打個屁啊。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歷史上許許多多著名的勝利,都是實力弱的一方取得,從而改變歷史的程序。晉陽之戰,實力弱的趙襄子打敗了知瑤;昆陽之戰,實力弱的劉秀打敗了王莽;官渡之戰,實力弱的曹操打敗了袁紹;赤壁之戰,實力弱的孫權劉備打敗了曹操;淝水之戰,實力弱的東晉打敗了前秦。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其次,網上又有一種說法,稱趙國缺糧,向齊國借糧又不得。這是讀書不認真,看看《戰國策》,就知道趙國向齊國借糧,是發生在邯鄲之戰,而非長平之戰。而邯鄲之戰,趙國在實力更弱且缺糧的不利條件事,不也取得勝利了嗎?

    其次,我要駁斥一下廉頗水平差的觀點

    網上還有一種觀點,置疑廉頗的軍事能力,證據就是若非廉頗不行,趙王怎麼會撤了他呢?

    這種觀點把秦國精心設計的反間計全都拋在一旁不談。我們是否從另一方面來思考一下,秦國為什麼要施反間計除掉廉頗?如果廉頗不是一位難以對付的對手,那麼何必大費周章、想方設法除掉呢?如果廉頗堅壁清野的戰略不是對付白起的法寶,那麼秦國為什麼要等到趙括上臺才秘密派上白起呢?很顯然,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廉頗的戰略戰術,是趙國的最佳選擇。作為外線作戰的秦軍,其實比趙軍更耗不起消耗戰,秦軍比趙軍更迫切想要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如果沿用廉頗的戰略戰術,趙軍反敗為勝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在長平之戰後,廉頗曾以八萬之眾,大破四十萬的燕軍,這完全證明他是趙國最出色的戰將,因此,保留廉頗是趙國的最佳選擇。

    第三,廉頗要打敗秦軍,需要有一些條件

    我們不能武斷地認為廉頗一定會打贏,或一定會打輸。因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是很多的,不是一個人所能左右的。

    秦強趙弱的事實是存在的,不可否認的。但趙國不只是輸在軍事實力上,也輸在情報戰與外交戰上。趙國不僅中了秦國反間計,撤了廉頗改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同時對秦軍的情報也掌握很少。比如說秦國任用白起為統帥,趙國的情報部門一無所知。在既不知己(錯用將領),又不知彼(不知敵軍統帥更換)的情況下,百戰百敗。再說說外交上,趙國表現一踏糊塗。在魏國、楚國考慮是否要援救趙國時,趙國卻單方面派人與秦國議和,結果被秦華人利用,對外宣稱趙國戰敗想投降。趙國自己都不想打了,試問魏國、楚國還有理由出兵嗎?

    因此,廉頗要打敗秦軍,可能性是存在,至少需要以下幾個條件:其一,堅持堅壁清野的持久戰略,拖垮秦軍;其二,趙國情報部門要加強,以獲得更多的秦國內部資料;其三,趙國應積極尋找外部援助,只要魏國、楚國有參戰的願意,秦國必須要分兵以防備,如此長平戰場的壓力就會驟減,趙國獲勝的機會將大大增加。

  • 14 # 書史煙雲

    長平之戰,趙孝成王將趙括把廉頗替換,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趙國大敗的原因,假如用廉頗的話,趙國就一定能將秦國給擊退嗎?

    個人認為廉頗固然能攻能守,但秦趙兩國的戰爭並不全是依靠主帥就能取勝的,這還要比拼兩國的國力。秦國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大國,而趙國卻是主要依靠手工業發展的大國,單憑國家經濟實力來說的話,兩國其實是相差不多的。

    但是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兩國戰爭一旦爆發,從後勤供應上來看,秦國可以源源不斷地住前線輸送糧食,而趙國因為是個商業大國,所以在糧食供應這一塊相比秦國而言就大大不如了,這也是趙國慘敗的重要原因。

    在長平之戰中,趙國也知道自身的不足,所以隨著戰爭陷入持續的僵局,趙國首先支撐不住,主動派使者向秦國求和。老謀深算的秦昭王自然不同意,在秦國上演了一場離間計的表演後,使得其它五國把趙國孤立了起來,然後秦昭王御駕親征斷絕了趙國的援軍,趙軍被消滅的命運也就註定了。

    綜上所述,廉頗如果沒有被趙括替換的話,依然無法擊退秦國,但最起碼還是可以與秦軍相持的,要想擊退秦軍,趙國還需要援助才行,哪怕只是後勤上的援助。

  • 15 # 跪射俑

    不一定,極有可能秦趙兩軍打個平手。白起與廉頗都是聰明的將領,趙括失敗在於他實戰經驗的缺乏與白起的詭計多端上。

  • 16 # 博古論今天

    如果沒有趙括出來攪局,長平之戰根本不會發展到這等慘烈的程度!

    秦趙雙方圍繞上黨這個地方展開爭奪,一開始廉頗率20萬人馬來跟秦國對抗,結果連輸幾場,於是他築壘固守,憑藉山險固守不出,任憑秦軍如何挑釁都不應戰。

    結果這一守就足足守了三年,雙方都是身心疲憊,但最主要的還是糧草的供應。要知道行軍打仗糧草的供應是非常多的,當時雙方參戰的人數應該差不多,要提供給20萬軍隊三年的糧草,這個數目可以說是非常龐大的,雖然長平之戰對於糧食的消耗沒有說明,但是從後面邯鄲之戰中可以看出,當時打了一年多的邯鄲之戰,已經把全國運往邯鄲的糧食都給吃完了,最後還“以骨為炊”“刎子而食”。

    這對雙方都造成非常大的壓力,即使秦國國力強大,有著巴蜀的後方糧倉,但長時間的對戰也很吃緊。

    其實如果再這樣對峙一段時間,雙方可能都會撤軍,趙國大不了不要這上黨了。

    這時候秦國就搞了一個反間計,而趙孝成王也心甘情願的中了這反間計。其實趙孝成王也是無奈,再這樣僵持下去壓力太大了,還不如讓趙括去衝擊一下,輸了的話就可以退兵了,贏了的話就再好不過了。

    因為在長平之戰之前,從來沒有損失如此大的會戰,一般輸了割點地賠點錢也就差不多了,陣亡一兩萬人也沒多大關係,所以趙孝成王也沒把這次戰爭的結果想得如此慘重。

    沒想到秦國偷偷換白起為將,直接把趙括圍困死。其實當時交戰也沒死多少人,主要是白起把投降的四十萬趙軍全部坑殺,這才造成長平之戰的慘烈。趙孝成王當時也萬萬沒想到,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

    所以,沒有趙括的紙上談兵,就根本不會有這樣的長平之戰,廉頗就算不能勝,也不會敗得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武帝所推行的“推恩令”,西漢的諸侯王為何無法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