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羊史倌兒

    因為漢武帝的“推恩令”,雖然是為了削弱諸侯的權利、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但是明面上確實一道為諸侯國子孫後代延綿榮耀的一項“恩賜”,作為臣子,當然不能公然拒絕皇帝的“好意”。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覺得秦國國祚如此短暫,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秦朝沒有分封諸侯國,在危難之際便沒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導致秦朝的國運如曇花一現般短暫。所以劉邦繼位後,一邊繼續實行秦朝的郡縣制,一邊又恢復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先是大封了九個異姓王,後又將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到全國各地,讓他們各自管理自己的封地。

    但是在漢景帝時期,各諸侯國的勢力越發強大,甚至威脅到中央集權,於是景帝開始著手削幡,卻引來諸侯國的不滿,在諸侯國之間爆發了七國之亂,差點讓漢王朝的統治功虧一簣。

    因此,漢武帝即位後,開始思考著要瓦解各諸侯國的勢力,使他們不會成為漢王朝中央集權的隱患,但也不能直接削幡,以免落人口實,反倒給了他們起兵造反的理由,重倒景帝時七國之亂的覆轍。

    主父偃的《推恩令》就在這樣的情境下應運而生了,政令要求各諸侯國君應該將自己的領土分封給他們的子孫後代,使諸侯王國又被迫分成大量相對獨立的列候國,此舉明面上是皇家對諸侯後代們廣施恩惠,實際上卻大大分割了諸侯的領土,削弱了他們的權力,以此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漢王朝的通知。

    我們都知道自古都是放權容易、收權難,前有呂后鍾內擊殺韓信,後有朱元璋“鵝殺”徐達,再有雍正賜死年羹堯,所有收權的路上,必定是血流成河的。

    而《推恩令》的巧妙之處就在於,漢武帝既不用大費周章地殺伐征討,也不用低聲下氣地籠絡人心,卻能不費一兵一卒逐步削弱諸侯勢力,而面對這樣的“恩賜”,諸侯們只能無奈接受,也確保了漢室政權的統一和穩定。

  • 2 # 收音機裡聽啞劇

    西漢初年,由於各種原因,漢高祖劉邦不得

    不是一種“郡縣分封並行”的彆扭體制。諸

    侯王問題成為西漢前期最突出的社會問題之

    一,歷經高祖、惠帝、呂后、文帝,景帝,

    了七十多年。二年(前127年),漢武帝開始實

    行“推恩令”,諸侯王要將封地平均分給所

    有子弟,除了王位繼承人之外,其他繼承封

    地的子弟只能是列侯,接受朝廷中央任命的

    各級官員管理。

    “推恩令”施行後,漢朝的諸侯王國越分越

    小,分出去的封地也都由朝廷郡縣直接管

    理,諸侯王再無挑戰中央的實力,西漢諸侯

    王問題基本解決。“推恩令”也成為漢武帝

    最有名的政績之一。

    不過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推恩令”對於西

    漢諸侯王的壞處是顯而易見的。但當時卻沒

    有諸侯王拒絕或者反抗“推恩令”,“推恩

    令”的實行過程幾乎是一帆風順。這又是怎

    麼回事呢?

    首先,除了諸侯王及其繼承人之外,幾乎沒

    有人會反對“推恩令”。對於無法繼承王位

    的諸侯幹了求說“堆因”三改亦生的好機會,淮南王的孫子就因為“推恩”而告發爺爺謀反。

    ,在漢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後,西漢諸侯國的實力便大幅削弱,基本失去了與朝廷對抗的軍事實力。漢武帝登基後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徹底斷了諸侯國軍事對抗中央的可能。最後,在實施“推恩令”的同時,漢武帝還擴大了諸侯王國相等等中央直接任命官員的權力,徹底將諸侯王架空。此後的諸侯王國與中央直轄的州郡無二,諸侯王國相基本就成了郡太守。綜合來講,諸侯王當時的實力已經衰落到了極點,本就無力對抗中央。而漢武帝朝廷的巧妙設計又讓“推恩令”幾乎沒有反對者,西漢的諸侯王當然也就無法拒絕了。

  • 3 # 嶽劍

    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推恩令”除了諸侯王及法定繼承人之外,幾乎沒有人反對。因為對無法繼承王位的諸侯王的子弟來說,“推恩令”是改變人生的好機會,在也不會看人臉色行事。

    二、景帝時因為“七國之亂”,諸侯王的實力被削弱,失去了與朝廷對抗的資本。而漢武帝登基後透過一系列措施,最重要是加強了中央對軍隊的控制,徹底斷了諸侯王利用軍事對抗中央的可能。

    三,在實施“推恩令”的同時,漢武帝收回了諸侯王任命封地官員的權力,徹底架空諸侯王。此後的諸侯王國與中央直轄的州郡無二,諸侯王國相基本沒有什麼實權。

    以上原因,使得漢武帝在推行“推恩令”直,直接沒有任何阻力。兵不血刃的解決諸候王權利過大的問題。

  • 4 # 閒話讀史

    漢武帝所推行的“推恩令”,西漢的諸侯王為何無法拒絕?

    這有幾方面的原因,筆者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在於當時的政局是否穩定,經濟是否發展,皇帝是否清明,三者都有的話,帝國是很難被動搖的。

    另外,還有幾點原因導致此時的諸侯王無法反抗。

    漢景帝的“削藩策”及“七王之亂”

    西漢剛建立的時候,分封諸侯和功臣,雖然漢高祖在大權在握後就有些後悔,陸續把功臣們殺的殺,褫奪封號的褫奪封號,但是劉姓宗室分封的諸侯國卻沒有變動,又過了兩朝漸成尾大不掉之勢。

    漢景帝有感於此,時常憂慮。

    御史大夫晁錯感知上意,獻上了《削藩策》。

    但是這個《削藩策》採取的削藩手段比較簡單粗暴。

    主要是找藉口,諸侯們但凡有一點小錯就被抓住,比如喪期淫亂等,諸侯們憤憤不平,很快就導致了“七王之亂”。

    這七個諸侯王打出了“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

    而獻上《削藩策》的晁錯就此成了替罪羔羊,被漢景帝下令殺了。

    漢景帝在一眾大臣、將領和支援他的諸侯王幫助下,廢了把力氣終於平定了“七王之亂”。

    藉著這個秋後算賬的機會,把所有與“七王之亂”有牽連的諸侯和大臣全都一網打盡,廢掉了六個諸侯國,僅保留下了七王中的楚國,另立了新王。

    其他並沒有參與其中的諸侯也實力大損。

    漢景帝收回了諸侯國任免官吏和徵收賦稅的權力,並且把諸侯國中的一些郡縣收回,等等一系列的政策下來,諸侯國自此後再也不是獨立的王國。

    漢景帝殺掉了軍事貴族為漢武帝掌握軍權鋪平大路。

    “七王之亂”中立了大功的周亞夫卻在之後被漢景帝下了大獄,最後在獄中絕食而死。

    他留下的“細柳營”也被收編。筆者認為這樣一員大將在一個明君的麾下,因為讒言而死的可能比較低,更大的可能還是因為忌憚,史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

    一個軍隊只知道有將軍卻不知道跪皇帝,可知這個將領也活不太長久。

    漢武帝繼位以後,提拔了一系列親信將領統軍,從衛青、霍去病到王恢、李廣利牢牢地掌控了軍隊大權。

    這些將領多是新貴,與朝中其他老將宿臣沒有多少關係。

    其中很多是外戚出身。

    也是後來“推恩令”施行後諸侯不敢妄動的一個原因。

    《推恩令》是極具政治智慧的一項政策。

    一經推行,首先就分化瓦解了諸侯王后院和子嗣之間的利益聯絡,自古以來,枕頭風都不容小覷,對子嗣的愛護也是人之常情。

    總而言之,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鼎盛,經濟繁榮,軍力強盛,各個諸侯國卻已經是日薄西山,除了聽從詔令外,已經沒有其他路可以走了。

  • 5 # 三國逐夢

    推恩令,顧名思義,就是把恩惠推及到更多人的敕令,當然,這個“更多人”指的是諸侯王的子嗣。即諸侯王去世後,一改此前由世子繼承王位的方式,而是由世子及其他所有兄弟共同繼承,當然這其中世子佔據大頭吃肉,繼承王位,然後分出一部分地盤給其他人封侯,這些人喝湯。按照漢制,王國與郡平級,較為獨立,勢力很大,但侯國僅有一縣之地,歸郡管轄。如此以來,王國勢力縮小,中央直轄土地擴大,經過數代之功,勢力龐大的諸侯王就被拆分成若干小諸侯國,實力大減,再無法對中央造成威脅。

    這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採取的一種有效措施,換句話說,這是光明正大的陽謀,讓你明知道面前是坑還要往裡跳。

    那麼,為什麼諸侯王們不反抗呢?

    從背景看,劉邦誅滅異姓王后,又大肆分封劉氏諸王,郡國並存,以維護大漢統治。但他沒想到的是,劉氏諸王強大以後,也起了不臣之心,於是從漢文帝起,大漢皇帝開始限制諸侯王勢力。漢文帝採用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漢景帝採用晁錯削藩的建議,因過於激進,導致七國之路,雖最終平定了叛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諸侯王勢力,但仍未曾解決根本問題。

    直到漢武帝時,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於是採用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光明正大的削弱諸侯王。因為才被劉徹老爹收拾過一輪,諸侯王們不敢反抗推恩令得以推行下去。

    從實施來看,推恩令的實行是惠及了更多皇室後裔。大家都是高祖後裔,不能你當一方王侯而我只是個庶民,太不公平。推恩令給了世子外的所有子嗣一個成為人上人的機會,焉能不受歡迎。受損的只是世子,但不是自己的東西,其餘人也不心疼。諸侯王無法反對,否則無法對其他的子嗣交代,畢竟是皇帝的命令;世子也無法反對,不然的話王國會迅速分裂,大頭都被你拿了,還不給兄弟們一條出路?於是推恩令迅速在諸侯王國推行。

    從結果來看,推恩令的實施使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奠定了大漢的盛世基礎。第一代諸侯王沒有叛亂,接受推恩令,第二代諸侯王就不會鋌而走險是上施德惠,因為實力已經降低了很多;第三代、第四代……,諸侯王再也無力和中央對抗,王國封地過大問題徹底解決,分裂隱患不復存在。

    所以說,推恩令對大漢盛世起到催化作用。

  • 6 # 歷史微點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古代著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強力改革,對外打擊來犯之敵,開疆拓土,對內統一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頒佈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政策法規,其中有一條政令,不僅解決了困擾漢室多年的煩擾,並且把統一的中央領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條政令叫“推恩令”。漢高祖劉邦建立政權後,在國內分封了九個同族的諸侯王,他們各有自已的封地,實行獨立管理,在封地內他們可以任免官員,自主稅收,自行養兵,儼然己是獨立王國。

    後期,他們的勢力逐漸越來越大,嚴重危害了中央的集權統治,之前漢景帝因為“削藩”,引起了“七國之亂”。雖然最終叛亂被周亞夫率軍平息,但給漢室江山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漢武帝繼位之後,吸取教訓,聽取大臣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在這之前,按照祖訓,諸侯王執行世襲制,只能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其餘的兒子根本得不到任何權益,所有的家產都是嫡長子的。

    “推恩令”一改前制,把分封之地共同分給每一位兒子,人人有份。這樣一來,嫡長子自然不樂意,但大受其餘兒子的歡迎,他們終於能揚眉吐氣,平起平坐了。而老諸候王們也無可奈何,因為你家的封地大小沒變,只不過是分給各個兒子罷了,這樣,一來沒有反對的理由,二來也會引走其餘兒子的不滿,權衡利弊,只能老老實實的接受。

    中山靖王劉勝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分完家之後兒子們都成了“鄉長”。

    而漢武帝利用這一極高明的手段,兵不血刃的將各諸侯國弄得四分五裂,越分越小。後來時機成熟時,直接把一百多個小諸候國廢掉。慢慢的把權力重新集中,迴歸中央統治。剩下的那些大一點的諸候國,都已經沒有實力與中央抗衡,況且事不關己,也不能多管閒事,但求自保吧。

    就這樣,漢武帝用一條政令,解決了嚴重威脅自己的巨大隱患。

  • 7 # 神都布衣

    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是憑實力說話的。諸侯王們,是既沒有拒絕的理由,也沒有拒絕的實力!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推恩令屬於溫水煮青蛙似的軟刀子殺人。提恩令即各個諸侯王的子嗣,都有繼承王國土地的權利,使諸侯王子嗣都能有一定供養,符合老諸侯王的心意。只不過結果是各諸侯國越來越弱,到最後根本無法與中央政府相抗衡!

    第二,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在漢景帝(漢武帝的老爸)時曾經爆發過諸侯王的叛亂———史稱七國之亂。經過漢景帝的艱苦努力,終於平息了叛亂。各諸侯國的實力也受到了極大削弱,到了漢武帝時也沒緩過勁來。所以諸侯國們想反抗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第三,中央政府本身實力很強 。諸侯王們心懷畏懼,諸侯王們從氣勢上看,已經完全被漢武帝壓制了。

  • 8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漢武帝時期,為了削弱漢室同姓諸候王的實力,化解掉他們可能對朝廷安危和國家穩定,構成新的威脅的能力,所以便以“推恩令”的方式去進行“推恩”!那麼,為什麼那些西漢諸候王們明知朝廷此舉是為了削弱自己的實力,而又不得不"心甘情願”的接受呢?淺見原因有三:

    ①“推恩令”的實施時機有利於朝廷,不利於諸王!在漢景帝時平定了“七國之亂”後,朝廷便對各個諸候王的勢力,進行了打壓與遏制。其實己經令各王的實力大不如前了!

    各王己經基本上喪失了可以挑戰朝廷的能力。而且在漢武帝時期,又更進一步加強了對各王在各方面的控制力。使各王倍受約束,連行動自由都沒有了,何論串連起來對抗朝廷的“推恩令”!

    ②推恩令的內容令諸候王無從反對!它主要是將各個王國以前只能由諸候王長子承繼王位,統治整個王國的制度,改為除了長子繼承王國權力外,還將王國劃分成各個部份,“推恩”給諸候王的其他兒子們,去建立候國。

    而這雖然不利於王長子,但卻有利於原本無繼承權的王次子們,從而得到了他們的支援!假如諸候王們因此而反對朝廷。登時就有可能會禍起蕭牆!推恩令使王國內部因此而產生了不穩定因素,使各王更無法集中王國之力對抗朝廷!重壓之下,他們只能選擇接受!

    總結:還是因為西漢朝廷與諸候王之間在實力對比上,產生了有利於朝廷的變化。所以才能迫使各個諸候國,接受了“推恩令”!

  • 9 # 方城闕

    漢武帝所推行的“推恩令”與漢王朝所實行的國家政體緊密相聯。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國號漢,史稱西漢。西漢建立後,在政治制度上基本沿用秦制,中央政體設三公九卿制,地方政體上卻與秦制有很大不同,他搞了個郡封制,即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混合體。

    隨著漢高祖年齡漸高,猜忌心日重,於是利用各種機會剪除異姓諸侯王,先後剿殺了臧荼、彭越、英布等異姓王,誘殺了已降為淮陰侯的韓信。為了劉氏江山永固,開始大封劉氏宗親為王。並與諸大臣殺白馬盟誓,“非劉氏封王者天下共誅之”。

    高祖駕崩,呂后專權,夫唱婦隨,又開始大封呂氏諸王,打破“非劉姓不得王”的盟約,這才有了周勃、陳平聯合劉氏宗親誅殺呂氏諸王,擁立代王劉恆的事件發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隨著呂氏諸王的剷除,劉氏諸王漸漸坐大。他們在自己的封地膽大狂為,擾亂中央集權,甚至有的還有了謀逆之心。

    面對日益坐大的諸王勢力,漢文帝劉恆部分採納了賈誼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但是收效甚微。文帝后景帝即位,啟用晁錯削藩,卻招來了七王之亂,最終景帝排程有方在3個月內平息了叛亂。並趁機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將諸侯王原有的官員任免權收回了中央,嚴格限制了諸侯王的私兵人數,使他們在自己的封國內只享受租稅。

    漢武帝即位後採取了各種措施,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頒佈了“推恩令”,允許諸侯王推私恩,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兒子,打破了原有的嫡長子即繼承封號又繼承全部封地的舊制,規定嫡長子繼承王位,旁庶子可以在原來的封國內分列候,不受原封國的管轄,直接歸所在郡管理,地位相當於縣。漢武帝以智慧、平和的方式解決了困擾西漢政權多年的諸候國封地過大的問題。

    也許有人會想,昔日不可一世的諸侯王會順從的執行“推恩令”,他們不會拒絕嗎?實際情況是他們無法拒絕,只能乖乖執行,主要原因有以下2點:

    1,經過漢文帝、漢景帝以及漢武帝前期的不懈努力,中央集權得到了很大的加強,特別是七王之亂後,諸侯王失去了官員任免權和兵權,再加上漢武帝即位以來採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諸侯王勢力今不如昔,已無力對抗強大的中央集權。

    2,“推恩令”的頒佈,得到了諸侯國內眾多旁庶子的擁護,他們是最大的受益者,即可以分地,又可以得到列候的爵位,此刻他們才不管他老爸的感受和嫡長子心中的酸楚。面對這種情況,諸侯王也只有順應形式,乖乖的當他們的富家翁去了。

  • 10 # 知未是也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將自己封地分給長子以外的其他子弟,由皇帝制定封號,被分封的子弟為侯,而侯受管於郡,從而使王國封地被分割,達到了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的目的。諸侯王之所以接受推恩令:

    一是漢景帝削藩打下了基礎。漢景帝劉啟為了剷除諸侯王亂國,採納晁錯建議開始削藩,導致西漢發生了"七王叛亂",景帝為了安撫反王,賜殺了晁錯,但依舊沒有平息叛亂,後景帝重用周勃之子周亞夫進行平叛,周亞夫不負眾望,強力平息了叛亂,沉重打擊和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使其不敢再次輕舉妄動,有力地確保了西漢王朝江山穩固,為後來漢武帝順利頒佈推恩令打下了基礎。

    二是漢武帝時期已具備了頒發推恩令的實力。透過文景之治,西漢王朝得到了很大發展,加上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政治和文化改革:一是為了削弱相權,在中央設定中朝。二是為加強對地方王國和高官的監察,在地方設定十三州部刺吏。三是為選拔人才開創了察舉制。四是為了增加中央財政收入,收回運輸、煮鹽、鍊鐵、貿易和鑄幣權。五是為統一全國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七是軍事上著力發展騎兵新兵種,大膽使用年輕有為的將才,軍隊作戰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相對於中央集權和國力不斷加強,諸侯王已經沒有了勢力來拒絕推恩令的頒發。

    三是叛亂不得人心。漢武帝用打擊匈奴凝聚人心,從朝廷到地方同仇敵愾,堅決擁護,淮南王劉安和梁王劉武反叛幾乎很少有人響應,漢武帝平息二王叛亂後國家更加團結,漢武帝藉機頒發推恩令,得到諸侯王支援和擁護,反正肥水不流外人田,與其反對得罪皇帝,不如送個順水人情皆大歡喜。

    推恩令解決了西漢自高祖以來想解決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從根本上解決了西漢王朝因諸侯王坐大起兵發動判亂禍國殃民的問題,鞏固了中央集權和地方郡縣制統治,為漢武帝最終打敗匈奴奠定了內部穩定的基礎。

  • 11 # 希望星晨58298869

    準確地說,漢武帝所推行的“推恩令”,西漢的諸侯王是不敢拒絕,或者說失去了拒絕的條件!

    推恩令,就是把皇帝的恩惠推廣和普及給諸侯王及諸侯王的後世子嗣;當諸侯王去世後,其封地由世子及其他所有兄弟共同分享,繼承,目的是把實力雄厚的諸侯國拆分成若干個脆弱的小諸侯國,消減原諸侯王的實力,使之失去與中央政權抗衡的力量,便於中央集權。

    西漢諸候王們不是二百五,明知此舉是割自己的肉,表面上還要心悅誠服地執行,這是為什麼呢?

    1.推恩令作為一種制度,有自身的強大生命力或者說欺騙性。

    明講是為諸候王的千秋萬代造福,實際上是為分化、瓦解原尾大不掉的各個王國的。由於改變了封地由世子一個人承襲,而使其它與世子比肩的兄弟都有了福澤,所以,支持者眾;如果諸侯王起鬨,跟隨的只有世子一人!正是推恩令使各王國內部能產生長期的不穩定因素,才彰顯了其存在意義!

    2.諸侯王的實力到武帝時已經得到了嚴重削弱.

    在景帝時,較有勢力的幾個諸侯王起鬨弄了個“七國之亂”,景帝起用開國元勳周勃的兒子的周亞夫進行了武力鎮壓。足智多謀的周亞夫帶領軍隊縱橫沙場後,帶頭鬧事的諸侯國被各個擊破;這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又在短時期內各路諸侯無法恢復元氣,只好忍辱負重,聽任武帝發號施令。

    3.其實在景帝時,聽從賈誼的意見,中央就出臺了推恩令(叫法有差異),儘管由於諸侯的阻撓,沒有推行下去,但中央對任何一個諸侯王就一直維持打壓與遏制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限制了諸侯王的膨脹和發展;到了文武雙全的漢武帝時期,又加強了對諸侯的鉗制,後來武帝甚至號令各王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客觀上規範了他們的人身自由,他們根本沒機會串連起來對抗朝廷了!

    4.漢武帝雄才大略,自有帝王的魄力,各諸侯王對其崇敬膜拜,根本沒動對抗中央的心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房子選大樓盤好呢還是選小樓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