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哈士不是奇
-
2 # 古樓殘卷
項羽分封的時候,每個人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說白了就是當初大家合作創業,項羽是董事長,現在創業成功了,大家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且相互之間的矛盾項羽也沒處理好,導致大家心裡都很憋屈,只是迫於項羽的威勢而不敢說話,而且項羽是以霸王的封號自居,大家都是王,算是一個級別只不過項羽實力強是他們的暫時的大哥而已,沒有尊卑之分,沒有尊卑,再加上大家心裡有怨氣,各有各的算盤,一旦有風吹草動肯定風起雲湧!而且整個天下都是分封制,好像回到了戰國時代一樣,沒有天子,肯定不能和平共處了!而後楚漢爭霸,經過一番洗牌,六國舊貴族勢利被淘汰的差不多,後起的新貴族分到了蛋糕,堵住了他們的口,而劉邦以皇帝的身份論功行賞,賞罰分明,儘管心裡不服氣,為漢朝埋下的有隱患,但畢竟是天子,尊卑有別,沒人敢輕易造次,否則劉邦去討伐也是師出有名!劉邦的分封也是一定限度內的分封,自己是皇帝,全國大部分地區是郡縣制,也就是劉邦的地盤,而且劉家人以及劉邦自己的親信分封的居多。即是有野心,地盤不大,實力不強,而且一大批劉家的粉絲在一旁虎視眈眈,能折騰起來大動作才怪了!再者劉邦的一系列政策促進農業生產,很得民心,老百姓能吃飽能過好日子,自然不想在動亂,自然擁護,反對動亂!
-
3 # 歷史朝代趣事
先說說項羽
第一、項羽非常小氣。對於很多有功勞的人不分功勞大小,分封不均。
第二、項羽小心眼。把很多原本諸侯的土地分封給其它諸侯,防止這些諸侯在自己土地上做大。
第三、項羽剛愎自用。自認為自己天下無敵,不把這些諸侯放在眼裡,不尊重人家,分封只考慮自己人分最好最大的。
再說說劉邦
第一、劉邦雖然貪財好色,但是非常大氣,對待自己的部下,對待各諸侯都一樣,得到的都大家一起分。
第二、劉邦大度,知人善用。韓信一個受過胯下之辱的人,他能夠立馬讓人家當大將軍。陳平是一個與嫂有私情的人,他也能夠重用。
第三、劉邦重情義。在他和一些諸侯共同打天下時,只要知道哪一個諸侯被項羽打敗了,就肯定會出兵幫人家跟項羽對著幹,只要打回來的土地,他同樣會還給故主。
這幾個方面就反應了這兩個人不同的性格,為什麼人家願意跟隨劉邦而反項羽
-
4 # 何運超
分封是一個國策問題,屬於內政範疇,項羽出身六國貴族,雖然不能說他一點沒有政治的頭腦,但這方面的確沒有大局觀,否則怎麼可能輸給劉邦?
項羽當時過於偏私,嫉賢妒能,過於偏袒江東舊部,好地方都分給和自己親密的人,連英布都分到偏遠地方,劉邦好歹是滅秦功臣,封到遙遠的巴蜀,讓章邯這些舊秦大將堵住劉邦出路,而且自己為霸王,原來的楚王被嗝屁了,項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能怪誰?這不是項羽只愛美人不愛江山,他的確沒有大局觀,私心太重,有英雄氣概,但沒法善始善終。也許是太年輕了,就死的時候好像才三十歲上下,也沒有歷練成熟的機會了。劉邦大他足足三十歲,卻結為兄弟,說劉邦沒有大智大勇,沒有雄心壯志,只是軟蛋運氣好說得通嗎?
再說劉邦的分封,問題性質和項羽是一回事,當時七個異姓王,大部分都很厲害,尤其韓信、彭越和英布,燕王盧綰還是劉幫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好基友。劉邦是一流政治頭腦的,夫人呂雉也不亞於他,所以漢初形勢的危急是空前的,漢朝實際上既採取了郡縣制,又容忍了分封制,算是對秦朝制度的折中,但整體是傾向秦朝制度的,加上劉邦在歲月中認識到皇帝的威望,所以對盧綰、韓信、韓王信等不斷採取壓制,逼的一個個逃跑和出現各種罪名,韓信和陳希的問題到底有沒有不好說,但至少後來彭越、英布是一個比一個嚴峻,最後劉邦真的六十好幾了還親自帶兵出擊,要知道打仗他根本不擅長的啊,可見這種事情對他的危機和壓力有多大,所以除了一個長沙王善終,全都或死或出逃,劉邦雖然勝利了,可內心極度空虛啊,誰來守住大漢基業?這才是回老家唱大風歌的心聲啊。什麼豪情壯志,骨子裡是大漢向何處去的迷惘。
劉邦最後決定再封同姓王,這就是白馬之盟,問題解決了嗎?沒有,漢景帝再次來了同姓王之亂,最後還是以流血犧牲換來徹底的否認分封,雖然封號存在,但是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讓封地越來越小,最後就和郡縣基本融為一體了,所以,對於漢初的分封,劉邦並沒有解決根本危機,同姓分封還是釀成了大禍,最終是漢武帝來解決的,也把漢朝推向真正的穩定和強盛
-
5 # 而知而行的歷史
項羽分封18路諸侯王與劉邦分封8大異姓諸侯王,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大不相同。
27歲的項羽一戰封神,成為諸侯聯盟霸主,裂土分封天下諸侯,誰不仰望?然而,項羽所帶領的反秦聯合軍是原六國軍隊為主體的,這就意味著,項羽必須要為原六國貴族的利益做出一定的平衡。然而,項羽能夠霸主,做依靠的是滅秦的戰功。在出身以及資歷上,項羽並沒有能夠超過原來六國的貴族的地位,因此,項羽必須要建立起屬於他自己的統治基本盤,他需要尋找同盟。同樣出身於行伍的抗秦將領,他們憑藉戰功一樣能夠獲得分封。
所以項羽分封六國貴族,也分封那些與他一樣衝殺在反秦鬥爭第一線的將領才是他的真實目的。項羽一口氣一共封了18個諸侯國,其中,大多數都是在反秦戰爭中立有戰功的項領,可是天下就這麼大,原來的六國已經各自歸位,哪裡來的土地?還能夠紛紛給這些新的封王的將領呢?
這個難不倒項羽,因為秦始皇在之前早已經把很多工作都做完了。秦始皇把全國劃分為36個郡守。後來,隨著嶺南地區的開發,又逐漸增加了幾個郡。全國土地重新劃分,改土歸流,這樣的一個趨勢,卻沒有隨著秦王朝的覆滅。項羽分封其實按照原秦始皇制定的郡縣基礎上進行的簡略劃分,並不是簡單的恢復舊疆。
這樣一來,有人歡喜有人憂,六國貴族對於項羽的分封還是不滿,他們回到封國,已經開始準備造反。
項羽也不含糊,既然六國貴族造反,那麼項羽就憑藉著他出色的戰力,率領軍隊進行平叛。卻沒想到,項羽的軍隊,儘管戰力超群,卻被齊華人的磁性戰術被困在齊地不得出。這給了劉邦極大的機會,從蜀中出發,平定三秦,然後東出函谷,扣關彭城。
劉邦一路東來,項羽分封各個諸侯國,要麼降,要麼亡。而投降給劉邦的諸侯王,在後來項羽帶領三萬騎兵在彭城之戰中擊退劉邦之後,又選擇歸順項羽。劉邦在後來捲土重來,對這些人可就不那麼客氣了。
劉邦得了韓信,開闢了第二戰場。韓信一路北上,首先攻破魏國,趙國,代國、齊國,整個北中國被韓信掃蕩了一遍,這些國家的貴族幾乎全都是項羽分封的(齊國不是)。至此,項羽分封體系已經完全破裂了。
劉邦分封有更多不同的特點。
首先,劉邦分封的異姓諸侯王不多。劉邦的隊伍是平民隊伍,是在戰鬥中逐漸成長起來的,沒有那麼多的貴族勢力牽涉其中。所以,劉邦在分封的時候就不需要考慮那麼多。
其次,這些分封的異姓諸侯王基本上都是戰功起家,他們祖上都是沒有什麼官爵和職位的白身,在地方上的影響力也遠遠不如六國王族那樣樹大根深。因此,即使劉邦給他們安上了一個王的名義,至少三代以內,他們是沒有辦法在當地建立起足夠的威望。
因此,劉邦平定異姓諸侯王的工作顯得異常順利,因為劉邦作為漢末天下第二號實力人物,雖然比不過項羽的妖孽戰力,但是他的統御能力和帶兵能力依然是名列前茅的,加上此時劉邦已經統一全國,集全國之力戰於一隅,哪有不勝的道理?
最後,劉邦分封是建立在楚漢之爭打了四年的基礎上,六國王族都已經在戰亂中被擠壓到沒了生存空間,他們已經沒有祖宗福澤可以要求人們群眾繼續做他們的臣民。這樣,劉邦才可以再沒有太多政治包袱的情況下進行第二次征服戰爭(掃平異姓諸侯王)。
最終,劉邦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從而奠定了漢朝400年天下。
項羽的政治包袱太重,他一方面需要照顧原六國王族的利益,同時又需要建立起自己的軍功派,所以項羽分風註定了矛盾重重。可是項羽在分封時也不具備彈壓各地諸侯的絕對優勢,如項羽不得不分封劉邦就是一例。所以,項羽的分封,幾乎在立刻就引起了地方的叛亂。
-
6 # 錦鯉小毛球
項羽分封的諸侯接連出現反叛而劉邦能夠穩定漢朝這與其各自的實際情況不同有很大關係。
首先,項羽的分封“名不正言不順”。“名義”這個東西雖然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著好像沒什麼實際意義,但是它的殺傷力絕對是巨大的——用的好了事半功倍,用不好了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不說可能還萬劫不復。項羽分封諸侯假借的是楚懷王的名頭,本身說服力就不夠而且還是假的,其結果的權威性得不到大家的認可自然就容易反叛。
其次,社會大環境不穩定,分封進行的太倉促。各路豪傑攻破秦都咸陽整個過程相對比較順利,起義軍也基本沒有經過長期殘酷的戰爭考驗。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各路豪傑對滅秦後的整體形勢和自身實力沒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導致了大家互相看不起,互相不服氣,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別人算個屁的錯誤認識。而項羽為了避免諸侯之間的互相扯皮,直接快刀斬亂麻沒有徵求他們的意見,而是直接按自己的意志進行了分封。項羽依靠自己的實力強行實施的分封結果雖然各路諸侯開始勉強接受,畢竟心底裡是不服的,一旦脫離項羽的威懾範圍叛亂是遲早的事。
再次,項羽的分封本身不公平。項羽只根據追隨其入關的豪傑功勞進行分封,一些雖然未能參加這場行動但在反秦過程中也出力不少的將領卻沒有得到分封,心裡自然是不服氣的。由於項羽的分封沒有深入與大家商量,已經受到分封的將領也都不滿自己的領地,覺得自己吃了虧各有怨氣,這為以後的反叛埋下了直接的禍根。
另外,項羽在分封后對這些諸侯的監管力度不夠,沒有制定相應的規矩約束他們的行為和權利,也沒有妥善的對應措施處理諸侯之間的矛盾,導致諸侯之間矛盾以及諸侯與地方的矛盾激化,最終無法收拾。
劉邦掌握大權後,諸侯之間經過這段時間的較量心裡都基本掂量出了自己的分量輕易不敢反叛,而且有反叛跡象的諸侯劉邦都毫不留情的剿滅了,下手又準又狠毫不留情,沒給他們擴大叛亂的機會。而且劉邦後來又制定了“非劉姓不王”的政策,直接斷了一些異性功臣想要封王的念頭,這在很大程度上從源頭減少了叛亂的可能。
正因為劉邦居安思危的果斷處理了這些分封的諸侯才沒有造成全國後期大的動亂,成功穩定了局勢。而項羽分封完就覺得天下已定,對諸侯後續的應對備案沒有跟上,諸侯叛亂的發生也就無可避免了。
-
7 # 嘮叨歷史
項羽封諸王,是在秦亡以後,當時天下其實還有一個皇帝,就是義帝,也就是之前項羽他們擁立的楚懷王,此時被項羽尊為天下共主,但卻是傀儡一個,項羽認為自己實力最強,開始主持分封之事,其實就是“坐地分贓”。既然要分贓,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按勞分配吧,誰的功勞大,是不是就應該地盤也要大,稱號也要響呢?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項羽本人倒是很“謙虛”,沒有把自己的地盤封的最大,但對其他人呢,似乎就沒那麼公平了。比如,劉邦,他可是第一個打到關中的,等到分封的時候,封為漢王,地盤在哪呢,再巴蜀和漢中,原本連漢中都沒有,還是賄賂來的,關中壓根沒他啥事,這可是當年出發的時候楚懷王跟大家約好的,到項羽這就不算賬了。再比如齊國,項羽把它一分為三,其中兩塊地盤給了自己的馬仔,原來的齊王也被貶為膠東王,原來齊相田榮原本也是戰功累累,可啥也沒撈著,這可把他氣壞了。田榮一生氣,第一個就不幹了,率領自己的人馬很快就把一分為三的齊國又統一了。像這種因為分配不均而鬧事的不在少數,當然,項羽做的最無語的事就是把楚懷王,不,現在應該叫義帝給殺了,這就更讓大家不服了。義帝雖無實權,好歹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你項羽再怎麼說,不過也只是一個王,西楚霸王而已,我們大家憑啥還要聽你的指令,要不反你,恐怕到時候小命難保。到了劉邦再分封的時候,除了原來就有的王,他是以皇帝的名義釋出的,被分封的人要造反首先一點,輿論上不佔優勢。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實力,漢初其實除了諸侯國,還有郡縣制並存,中央政府下面就有很多直接管理的郡縣,中央政府的實力相比較諸侯而言,還是佔有一定優勢的。劉邦分封的諸侯也並不是沒人造反,比如燕王臧荼,劉邦剛做皇帝幾個月這哥們就反了,但很快還是被劉邦滅了,再比如那些或主動或被動反的諸侯們,也都被劉邦收拾乾淨,最後漢初的異姓王全都被滅,留下的都是劉姓王爺了。
-
8 # 葉子寫實
鴻門宴後,項羽進入咸陽流放義帝,封十八路諸侯,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並屠燒了咸陽城。這十八個王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項羽回到彭城後不久,田榮就殺死了兩位諸侯王,又派兵支援陳餘,從而挑起戰端。接著劉邦採用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很快佔領了三秦之地。項羽就開始了在平定叛亂中奔波,直到垓下戰死。
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了西漢王朝,當然也要對自己的有功之臣進行封賞。共分封了8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趙王張驁和長沙王吳芮。這八個諸侯王也相繼被劉邦消滅,最後只有長沙王吳芮一人得以善終。卻沒有觸動漢朝的根基,讓大漢王朝(包括東漢)成為了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大一統封建王朝。
同樣是分封諸侯項羽的為什麼失敗了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1,政治眼光短淺。項羽進駐咸陽後,曾謀士向他建議建都在咸陽,項羽卻說,如果有了成就不能回到家鄉,和穿著錦衣在夜裡走路什麼區別?不但把提建議建議的人給煮了,還火燒了咸陽城。讓三秦的人對他恨之入骨。同為楚人的劉邦則聽從了婁敬和張良的建議,最後定都長安。
長安,在那個時代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
2,剛愎自用。論武力項羽當然是不世的英雄。在他征討秦朝的過程中,也創下了很多奇蹟。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以少勝多。然而他卻也以暴力著稱,鉅鹿之戰後屠20多萬秦兵。也經常幹下屠城的夠勾當。也是因為項羽,是起義以來基本上沒有失敗也就更加迷戀武力。在分封諸侯時,他並沒有權衡太多的利益,而是以自己的喜好對諸侯進行分封,分封不公。讓各個諸侯都憤憤不平,剛分封后不久,田榮就挑起了事端。項羽認為自己的無力是天下無敵的,就開始親自上陣迎敵。結果是剛平定了一個地方,另一個地方又開始起來謀反直到腹背受敵。
劉邦,分封諸侯時,權衡了各方面的利益。以天下大局為重,對各路諸侯進行分封。而且還有中央政府派遣丞相級別的官員到諸侯國任職,制約並監督諸侯王的動向。各個諸侯有反叛舉動時,中央政府能在第一時間覺察動向,採取行動。
歷史並不是沒有給項羽機會,卻讓項羽打成了一手爛牌。歷史選擇了劉邦,讓老百姓得以休息,也奠定了大漢朝400年的江山。
-
9 # ____雅各布羅
同樣是分封,同樣遭遇反叛,不一樣的是項羽平叛失敗,而劉邦平叛成功。劉邦分封的異姓王有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韓王信,燕王藏荼,燕王盧綰八位,其中只有張耳與吳芮得以善終,張耳的趙王傳給兒子張敖後,因部署欲謀殺劉邦被廢為宣平侯。其他六位除韓信與彭越稍微冤屈了點,其他四位都舉起了反叛大旗,與劉邦兵戎相見,好在劉邦生前成功的完成了平叛大業。
-
10 # 天天故史匯
秦末天下大亂,項羽先是成為 霸主分封十八路諸侯,結果最終身死,劉邦建立漢朝後一樣也分封了幾路諸侯,為什麼卻能最終消滅這些諸侯呢?
對封王的不同態度項羽殺了子嬰,放火燒了咸陽後,暗中殺了義帝,成為天下名義的共主,項羽為了在諸侯中提升自己的威信,選擇封王來拉攏人心,所以一口氣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從項羽封劉邦為漢中王,並且在關中又封了三位諸侯可以看出,項羽對這些諸侯並非沒有防範,而項羽因為田榮當初沒有救自己的叔父項梁,就否定田榮在起義過程中的巨大功勞沒有封田榮為王,可以看出項羽在分封過程中並不十分公平,以至於後來陳餘、田榮首先反叛。
在楚漢那個年代,雖然秦朝已經統一過天下,但畢竟時間不長,那些起義的首領尤其是已經被項羽封過王的人,之所以跟著劉邦幹,他們心中仍舊是想要追求封王,所以劉邦為了消滅項羽,只能將自己的合作伙伴吳芮、彭越、英布等等封王,但劉邦心中對於封王其實早已經有了判斷,那就是劉邦並不願意封王。
楚漢相持於滎陽時,酈食其曾建議劉邦可以分封六國後裔爭取盟友,張良則反對認為分封六國不利於劉邦集中力量,反而會給劉邦統一天下造成阻力,劉邦深以為然,所以劉邦對於分封諸侯心中是不情願的,但後來迫於形勢,劉邦只能捏著鼻子認了。因為是局勢所迫,所以劉邦在分封的時候好處給的十分足,所以在統一天下後七個異姓王一開始並沒有作亂反叛。
只是他還是做好了一些準備,比如他一開始封韓王信在潁川,但後來考慮這些都是關鍵要地,又改封他到太原以北的地區。
消滅反對者的力量不同項羽在分封完後不久,田榮就開始反叛,緊接著就是陳餘、劉邦,面對多方面的反對力量,項羽只能抓住一方面進行征討,這從項羽面對田榮、劉邦的叛亂時不知道該先對付誰時可以看出,項羽雖然自身強大,但項羽的封國實力並沒有對其餘諸侯國形成絕對的優勢。後來項羽在和齊地、劉邦的對抗中多面出擊,疲於支絀慢慢耗盡力量,最終失敗身死。
而劉邦只分封了七個異姓王,而且七國雖然佔據了大片的土地,但其中長沙王威脅十分小,劉邦一直沒有動過長沙國,而趙王張耳和劉邦關係好,趙國後繼君主張敖是劉邦女婿被劉邦藉故除掉了封國,所以劉邦真正需要對付的只有五個國家。在消滅了燕王之後,劉邦用計抓住韓信並帶到長安,最大的威脅被消除後,其餘的諸侯根本不是劉邦的對手,劉邦集中全國之力對付四個小國,很快就能消滅他們了。
項羽因為希望透過封王來建立威信,所以在封王時安排不足,以至於後來鎮壓不住,而劉邦雖然迫於形勢分封諸王,但他因為準備更加充分,所以諸侯作亂時他面對的壓力其實更小,也就能夠平穩的渡過諸侯的叛亂了。
-
11 # 花開花落緩行客
個人覺得,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是因為項羽缺乏政治才能,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而劉邦恰恰相反,是一位非常優秀政治高手。
首先,項羽是楚國貴族,亡秦的主力,破釜沉舟,少年英雄,西楚霸王,難免春風得意,所以行事全憑個人喜好,缺乏政治才能,沒有大局觀,所以項羽分封的時候,難免厚此薄彼,沒有做到相對公平,沒有使得分封的諸侯的心悅誠服,所以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想要重新洗牌。
其次,項羽有力能扛鼎之才,但行事剛愎自用,手下謀士拿的出手的就範增一人,而且還不是言聽計從,不善於決斷,奮其私智而不師古,缺乏政治家的敏銳嗅覺,所以項羽也沒有透過分封來平衡各方勢力,收攏人心,導致分封的諸侯不滿,不久就反了。
所以,項羽雖然勇力過人,但是缺乏政治才能,沒有政治家的眼光和嗅覺,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從而導致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
回覆列表
秦朝末年,胡亥無道,趙高弄權,甚至還出現了指鹿為馬這樣可笑的事情。其最終的結果就是以陳勝吳廣起義為開端,各地郡縣紛紛響應,頃刻之間,就將這個大一統王朝拉入了萬丈深淵之中。
不過,秦朝的滅亡只是亂世的開始,而不是終結。
在秦朝滅亡之中出了大力的各路起義軍,開始瓜分秦朝這個大蛋糕,其中以項羽的實力最強,劉邦的名聲最好。
項羽火燒咸陽以後,開始分封各路起義軍為諸侯,其中劉邦被封了個看似最差的地方,巴蜀之地。
之所以說看似最差,是因為這個地方本來是秦朝用來關押罪犯的地方,位置不算很好,但是這是以前。秦朝末年,各地起義,民不聊生,生產力下降嚴重,反倒是巴蜀之地,因為蜀道之難,其內部反而沒有遭受太多的干擾,再加上巴蜀之地一直以來就是秦朝的大糧倉,因此此地可以說對劉邦是十分有利的。
總而言之,劉邦就是以巴蜀之地為根據地,打響了和項羽的楚漢戰爭。
這場戰爭,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項羽於烏江自刎,一代霸王就此落幕。而劉邦建立西漢以後,採取了秦朝的教訓,採用了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做法,延續了劉氏的江山。
到這裡,大家是否有疑惑,同樣是分封,項羽分封就敗亡的如此之快,而劉邦分封怎麼還鞏固了劉氏的江山了?
一、項羽分封,名聲太差,劉邦分封,天下歸心劉邦在拜韓信為大將軍的時候,曾經對項羽做出過評價,認為項羽盡失民心,這就是劉邦的機會。
事實也的確如此,項羽失去民心的地方至少有三個:
首先,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擊潰了秦軍主力,王離軍,這沒什麼好說的,正常的戰場對決,是不會有人仇視他的,否則戰國那麼多年打下來早就亂套了。
可問題就在於,項羽不僅僅是在戰場上消滅了敵人,還坑殺了投降的秦軍,數量還不少,史書上記載是二十萬。
這支秦軍,是章邯率領的,投降項羽後就被坑殺了。
因此,項羽在秦地的名聲是很差的。
其次,項羽分封不公。項羽分封諸侯之時,實際上是十分不公平的。為了消除六國後裔的影響力,項羽將他們的領土分割的支離破碎,這也是項羽分封不久,齊、趙等地就紛紛造反的原因。更別說本該是關中王的劉邦,還被項羽分到了巴蜀之地。
因此,項羽在其他地方的名聲也不咋的。
最後,項羽誅殺楚懷王。項羽暗中殺死楚懷王,大家都是預設的,這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但你一旦其他地方開始對抗項羽了,那麼這個事情就可以鬧得十分之大。
因為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楚懷王是意外死亡的。
劉邦在之後討伐項羽中,指出的罪過,其中一條就是項羽誅殺了楚懷王。
因此,知道真相之後的楚地民眾,對項羽的態度也不會好。
總結來說,項羽名聲很差,這對於他的統治是十分不利的。
反觀劉邦,劉邦入主關中以後,約法三章,贏得了秦地人民的一致好評。最隨後的討伐項羽之戰中,劉邦更是站在了道德的至高點。
因此,劉邦在當時的名聲是十分好的。
二、劉邦是稱帝封王,項羽是霸王封王一字之差,天壤之變。
劉邦封王的時候,無論是異姓王還是同姓王,都是在他稱帝以後才進行的,其影響力使整個天下。因此,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無論是異姓王,還是同姓王,只要他們違抗皇帝的命令,那就是造反,這會直接影響士兵的作戰能力。
畢竟,造反死的可不僅僅是自己,這讓普通士兵如何安心。
而項羽分封的時候就不同了,他的名字很響亮,“霸王”,但是他依舊只是王。項羽的這個“霸王”,從地位上來看,和其他諸侯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因此,項羽的影響力僅僅只是在楚地。
當其他諸侯領兵反抗項羽的時候,其治理下的百姓是不會拒絕的,甚至還會興奮。畢竟,這是建功立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