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RF2008
-
2 # 獨釣寒江雪A
1、滿蒙都處於中國邊疆北部,佔盡地利人和。沒有必要修建長城抵禦外敵。 2、清朝後期,冷兵器時代結束,城牆抵禦不了火炮這種新式武器,修長城沒有意義。3、清中後期財政空虛,沒有能力修建長城。
-
3 # 季我努學社
首先,不修長城不等於沒有長城,清朝前期對於修築長城確實是不感興趣,但也並非對前朝長城完全棄之不顧,對長城還是有一定的修復。其次,清廷國力強盛,與蒙古諸部關係融洽,即便如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的噶爾丹,也可以用武力征服,不必以長城為防備,時刻分兵把守,勞民傷財。再加之清朝皇帝(尤以康熙為代表)一再聲稱施恩於邊疆少數民族,以仁政治天下,所以給人的感覺是清朝(至少是清前中期)不怎麼重視修長城。
僅康熙三十年一年中,康熙就多次對長城發表意見:(1)上駐蹕鄂爾哲圖賓敖拉地方,諭扈從諸臣曰: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2)古北口總兵官蔡元上奏,古北口一帶邊牆傾塌甚多,請行修築。康熙隨即曉諭大臣,蔡元所奏未諳事宜,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守國之道未在修德安民,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長城延袤數千裡,養兵幾何方能分守,蔡元之言甚屬無益。
蔡元作為守邊將領,奏議修築長城只是盡了一個臣子應盡的職責,反而當眾被康熙一通斥責。康熙的言行是標準的“戲精”套路,這一頓標新立異的訓斥無非宣示清朝統治不恃武力而是以德行施恩天下,炫耀自己統治的合法性,使勁兒往自己的臉上貼金而已。
(康熙)
到了乾隆二十九年,副都統傅玉奏請修理山海關一帶長城,乾隆交直隸總督方觀成議復,方觀成以山海關一線過長,“普行修築,所費過多”為由,建議停緩修築。而是建議以大柵欄進行阻隔,這也說明,長城邊患並不嚴重,統治者也是不太重視,不用投入過多財力。
(乾隆)
但仍有學者考證,在同治年間為阻止陝西捻軍東進山西,清政府最終還是在吉縣、鄉寧一帶專門修築了一段長城,但它並未發揮應有的效用。可見,如康熙所標榜的清朝以德行治天下,只能施行在盛世。國力強盛時,邊境安然,長城可以不修;國勢衰微,起義遍地,清朝的長城也是不得不修。
-
4 # 臨沂彭彭小胖vlog
清朝前期經過順治康熙雍正鋪墊實力大增,別說不修剪長城,不去打別人就夠好的了。後面乾隆繼承過來,清朝國力達到了鼎盛,開始閉關鎖國,但是英國要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了。到清朝後期嘉慶道光咸豐光緒宣統,歐洲經過工業革命,槍支彈炮比清朝不知道先進多少倍了。冷兵器時代人多打勝仗,有了槍炮,冷兵器不好使啊!輪船一開,大炮以架,圍著中國海岸線想在哪裡登入在哪裡登入,長城不管用了。然後就是不停的割地賠款,慈禧太后還得過生日。國力不停的削弱,中央集權岌岌可危。還是我們彭德懷說的好:"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箇中國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修什麼不如國家實力強了好,落後就要捱打!
-
5 # 高廣銀
元朝和清朝都不需要長城。
這兩個王朝都是統一中原的遊牧政權,蒙古雖然在血緣上和“東胡系”有關係,是鮮卑旁支的後裔,但在後來的幾百年中,他們主要的生活方式和政權崛起都是在北方草原。所以嚴格來說,蒙古是“草原系”政權,他們建立的元朝存在的時間不足一百年;滿清源自東胡系,他們所建立的大清,存在了276年。在第三部分,我們就來看看,元朝和清朝在政治上有什麼不同。
先來說元朝,關於元朝,很多人都認為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朝代,有3300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於兩個俄羅斯大。但實際上,元朝雖然面積大,但卻只有1375萬平方公里,只比清朝大59萬平方公里,有3300萬平方公里領土的不是元朝,而是蒙古帝國。蒙古帝國是成吉思汗建立,後來的繼任者前後分別是窩闊臺、貴由、蒙哥。蒙哥死後,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這直接造成了蒙古帝國的分裂。四大汗國和元朝各自獨立互不統屬,雖然後來四大汗國曾一度承認元朝是“宗主國”,但仍然改變不了蒙古帝國分裂的事實。也就是說,元朝只是原先蒙古帝國的東亞部分,控制區域包括北方草原和中原。
我們在前面說過,草原系的遊牧政權對中原領土沒有興趣,但蒙古看上去是一個例外,它不僅統一了中原,還在中原建立了政權。不過,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並不算是個例外,因為統一中國只是當時蒙古征服世界計劃的一部分。而後來,元朝之所以會建立,完全是因為蒙古帝國分裂導致的。更關鍵的是,元朝雖然統一了中原和草原,但是在政治邏輯上,它依然延續的是草原系的一元傳統,這一點在很多方面都有體現。
比如在認知方面,蒙古人根本無法理解中原地區的優勢和作用,他們曾一度想將中原地區改造成草原。其次在文化方面,他們對於中原文化極度排斥。在元朝皇帝中,除了忽必烈和元順帝之外,其他皇帝都幾乎不會中原的語言。他們還把儒家思想放置在很低的位置,所謂“九儒十丐”,就是說儒生的社會地位,僅僅比乞丐高。然後在社會層面,人被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社會地位相差很大。最後在行政方面,擔任政府高階職位的全都是蒙古人和色目人,而中原人只能擔任低階職位。這一切都說明了,元朝是一個以蒙古人為中心的一元化政權。所以,元朝的政權其實很不穩定,忽必烈和元順帝在位時間加起來剛超過五十年,而在剩下的四十多年中,竟先後出了十幾位皇帝。而且在這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來自民間的武裝起義,竟先後有18次之多。種種跡象都表明,光靠蒙古人和蒙古文化,是無法長期治理和控制中原的。
而且在元朝皇帝的觀念中,中原地區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元順帝,在朱元璋的軍隊兵臨城下的時候,元順帝幾乎沒有嘗試任何方式的抵抗,直接棄城而走。書中對此評價說:儘管元朝首領們已經長期遠離草原生活,但他們還是以同樣隨意的方式,像他們的前輩獲取中原一樣,輕易就放棄了中原,全然不考慮有什麼後果。
和元朝相比,清朝不僅存續時間更長,而且在政治上高度穩定,領土面積也跟元朝差不多,有1316萬平方公里。清朝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不僅僅在於它延續了“東胡系”的“二元政治”。甚至還超越二元政體,建立了一個多元政體。
剛才說到,“二元政體”就是讓政府本身具有遊牧和中原的雙重身份認同。而清朝不僅建立了雙重身份認同,還進一步建立了多重身份認同。比如,我們都知道,清朝的軍隊以“八旗制”為主,而“八旗制”不僅僅包括滿洲人,還有蒙八旗和漢八旗。不僅如此,清軍入關時還藉助了一股純中原的力量,就是吳三桂。在平定天下之後,吳三桂和其他中原軍事力量被封為具有實權的“藩王”,和八旗軍事貴族平起平坐。
當然,很多人都知道,在康熙時期吳三桂被清朝政府武力平定,但這並不是說清朝政府打壓純中原的軍事力量。在吳三桂被平定之前,滿洲的軍事貴族,就隨著鰲拜的倒臺被康熙狠狠地打壓過一次。也就是說,在軍事上,清朝政府並不特別偏袒任何一方。在政治上也是一樣,在政府機構中,滿、漢官員的比重幾乎差不多。而且清朝十分重視科舉制,無論出身草原還是中原,大部分人都要透過科舉制才能入朝為官。
這是清朝處理滿洲與中原關係的策略,是典型的“東胡系”政治傳統。但是,清朝和北周、契丹、女真不同的是,清朝不僅同時建立了中原和草原的身份認同,還陸續建立起了其他地域的身份認同,比如西藏與蒙古。我們可以看到,清朝皇帝既是中原地區的皇帝,又是滿洲八旗的旗主,還是蒙古地區的大汗和藏地的文殊菩薩轉世。也就是說,清朝政府建立了至少四種文化身份認同,這就是為什麼說清朝超越了傳統二元政治的原因。
在這種政治模式下,過去作為中原和草原區隔象徵的長城,就完全失去了實際上的意義,從此變成了歷史遺蹟和文化符號。過去,在東亞地區博弈的三角關係,也在清朝最終完成了融合。
-
6 # 一起愛上內蒙古
古代長城是防騎兵的。長城的本質是“拉長的城牆"。實際上不發揮大的作用。
康熙皇帝大致說過,中國邊境線上居住的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就是最好的長城。只要民族團結,和諧奮進,修長城是多餘的。
清政府又同意“闖關東”、“走西口”、“趕大營”,讓上千萬漢族人口移民邊疆,保衛了邊疆。
這是清朝“修人心長城",而不勞民傷財“建土磚石長城”的主要原因。
-
7 # 明離子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來說說長城是做什麼用的。
長城,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以城牆為主體,將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巨型防禦體系。
從西周開始,長城的修建便開始了,“烽火戲諸侯”就是用的那時的長城烽火臺,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防禦他國,主要是防禦北方戎狄,修建了大大小小的長城工事。
秦滅六國後,將所有國家的北部長城連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舉世矚目的曠世建築,有了萬里長城的稱號。明朝,是中國最後一次大規模修建長城的時代,也是我們如今最熟悉的長城。
長城的主要防禦目的是防禦敵國騎兵,我們知道,北方多遊牧民族,在馬背長大的少數民族,是天生的騎兵。而中原漢民族,多是農耕為主,兩廂對比,肯定是要吃虧的。
但好在先進的生產力和充足的人力,讓中原王朝便想到了築起長城,以削弱遊牧民族的騎射天賦。
說完了長城用途,再說說清朝為啥不修長城,原因太簡單了:
因為清朝統治者的祖先,本身就是遊牧民族。
滿洲人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舜、禹時代的肅慎人,和中原王朝一樣,也經歷了朝代更替,世事變遷,明末由努爾哈赤統一各部,而後歷經皇太極、多爾袞攝政,最終入主中原。
此外,滿洲與蒙古各部有著深厚的關係,許多皇帝的皇后甚至都出自蒙古部落。
所以,可以說清朝時期,是北方最為安穩的時期,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從那裡來的,再往北就已經是沙俄了。
中華地區不再需要長城的防禦工事,使得清政府也不會再去啟動這樣的沒有任何收益的傷財工程。
當然了,明朝留下的長城也不是毫無作為,因為滿洲皇族對入主中原一直缺乏信心,因此把東北弄成了“自留地”,透過長城,來了個反向防禦,防止中原漢民族向東北地區遷徙,說白了,就是給自己留後路。
但隨著統治時間越來越長,連這個防止漢民遷入東北的功能都成了擺設,“闖關東”成了冀魯地區老百姓越來越流行的名詞。
但無論如何,萬里長城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物質文化瑰寶,已經成為了華人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被世界熟知。
-
8 # 凌煙閣論史
清朝為什麼不修建長城,因為不需要啊。
長城的功用
長城是中國古代中原王朝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是依山勢地形建立起來的城牆,這個超大規模的城牆,防禦的是北方草原遊牧民族,保護的是整個中原王朝。
長城修建的位置有什麼道理嗎?有人說,為什麼不把長城修建的位置多向北移一點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幾張圖,這些圖就很能說明問題。
第一張,這是400毫米等降雨量圖與中國自然區分佈圖:
第二張,這是400毫米等降雨線與產業分佈:
(圖中黃色區域很熟悉吧,基本就是秦、漢、西晉、隋、唐、明的主體統治區域)
第三張,這是明長城分佈圖:
我們從上面三張圖就可以得出結論:
長城所在的位置就是分隔農業種植區和草原遊牧區的分界線。
當年降雨量低於400毫米時,這種自然條件已經無法進行農業種植,生產者的投入已經大於產出了。在這條線以北,只能遊牧為生。我們的古人雖然沒有現代氣候知識,但是他們用實踐找到了這條線。
中原王朝無力統治草原,或者即使有能力統治,但是因為不經濟而放棄了。比如漢武帝,雖然能從長城向北幾千裡掃蕩匈奴,但就是無法長期穩定統治北方草原。因為,假如要向長城以北長期派駐軍隊,那麼後勤補給問題無法解決:從中原送過去,成本太高,長期下去國家無法支撐;就地解決的話,又無法種植農業。因此,只能退回長城附近築城防守。
如果把長城位置向北邊移一點,那麼,首先是地形地勢不如當前位置好,其次,也是更關鍵的原因,修建成本會因此大大提高,不經濟。所以長城修建的位置無法向北移。
因此,長城最終就成了分隔中原農業文明與草原遊牧文明的分界線。
但是,清朝不一樣。大清的建立者女真族,本身就是遊牧民族。又因為他們在東北地區起家,因此還有一個優勢:能兼顧遊牧與農業。上面第二張圖比較明確,東北地區作為一個亞區域,既有種植區,也有遊牧區,是它天然的優勢。
因此,大清統治者也就擁有一個優勢:既掌握遊牧區的統治邏輯,又明白農業種植區的統治邏輯。
在掌握了草原與中原的二元統治技巧之後,後面我們又看到,大清接著又統一了西域和青藏高原,最終,大清王朝橫跨了草原、中原、西域、青藏高原。
(大清疆域圖)
結論:既然已經成功統治了農業種植區和遊牧區,那麼分隔兩者就沒有必要了。因此,清朝不需要修建長城。
(完)
-
9 # 翊翊浩浩尉尉
萬里長城自秦朝以來一直是中國特有的一個標識,早年秦漢王朝修長城是為了防備匈奴,明朝修長城則是為了防備蒙古。久而久之,長城不僅作為一個軍事設施,更成為一個特有的文化現象,還是把中原農耕民族與草原遊牧民族隔離的分界線。
修長城最主要的是防範遊牧民族,可是不要忘了一件事,那就是清朝入關之前也是一個遊牧民族,滿族和蒙古族世代姻親,清朝入關的第一個皇帝,就是蒙古女人生下的,他們的文化是相同的,又是世代姻親。在文化上面根本就是不需要長城了,反而長城的存在還在某種程度上面阻礙了蒙滿的交流活動。
清朝前期國力強盛,而且八旗子弟能征慣戰,長城當年並沒有防禦住他們,因此他們認為這東西並沒有十分強大的用處。再者滿人與蒙古人關係融洽,這些長城本來就是要防禦這些遊牧民族的。而滿人根本就不屑蒙古人,就連漠西準噶爾部的噶爾丹這樣的強大對手,都可以讓八旗勁旅予以武力征服,因此不必以長城為防禦裝置。
而且滿人皇帝認為,如果先要利用長城,必須時刻派兵把守,這樣一來會消耗大量兵力和錢財。如果長城出現問題還要花錢修復,這樣一來勞民傷財,很不合算。加之清朝皇帝自皇太極起就聲稱施恩於邊疆各族,後來以康熙最為推崇這道聖諭,他要以仁政治天下,如果將修築長城這種事情放在首要位置,那麼一定會讓周邊各部族警惕,這樣一來就不是以仁政治天下了。
康熙曾經說過“民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也。”中國漫長的五千年歲月中,到了清朝統治者才懂得了人民的重要性,是可喜也是可悲。
清朝對邊疆地區控制的程度如何,歸根結底取決於國家的政治與經濟力量。”離開強大的國力和軍力,僅僅靠德來實現統一是有困難的。以恩為主、恩威並施,才是清朝邊疆治理的主要特點,即“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一方面對於主動歸附的邊外部落,透過封賞、聯姻、年班等方式,確立其對清朝的臣屬關係。如順治帝所言:“中國家世世為天子,爾等亦世世為王,享富貴於無窮,垂芳名於不朽,豈不休乎。”另一方面,清朝透過組織八旗、蒙古、綠營聯軍,對同清朝為敵的邊外部落予以堅決打擊,維護清廷的絕對威信。如乾隆帝所言:“夫天朝之於外番,恭順則撫卹之,鴟張則討滅之。
由於滿清統治者很瞭解北方遊牧民族特別是蒙古民族的情況,有清一代北方遊牧民族更加緊密的跟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融合在一起。
-
10 # 翰墨年華y
萬里長城自秦朝以來一直是中國特有的一個標識,早年秦漢王朝修長城是為了防備匈奴,明朝修長城則是為了防備蒙古。久而久之,長城不僅作為一個軍事設施,更成為一個特有的文化現象,還是把中原農耕民族與草原遊牧民族隔離的分界線。
自清王朝的康熙時期開始,萬里長城開始徹底失去兩千年來的軍事意義。康熙帝總結歷史經驗認為,歷代的漢族大一統王朝修築長城是為了防備塞外遊牧民族的侵擾,但是並沒有徹底解除邊患。
於是,在對待塞外民族問題上,康熙帝總結前人的歷史經驗,實行將蒙古併入華夏文明圈的政策,創造性的將前朝用萬里長城防備蒙古的思路改變為把蒙古作為大清帝國北部的萬里長城。
一方面優待蒙古,時常聯姻,封賞不斷。一方面又嚴格控制蒙古諸王公和部族的力量。皇帝還時不時的去看一下這幫蒙古王公,檢驗一下忠心,活絡一下感情,順便起到督策作用,防止有人做大。
透過冊封和會盟,將喀爾喀蒙古即外蒙古完全併入大清帝國版圖,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對於一心圖謀搞分裂的準噶爾蒙古,康熙帝及其後繼者雍正、乾隆則以堅決的軍事行動予以毀滅性打擊。當然,這離不開喀爾喀蒙古人的大力支援。
解決蒙古問題後,清王朝的北部國境線及華夏文明圈的最北環就推進到了庫頁島、外興安嶺、貝加爾湖、巴爾喀什湖一線,保證了清朝北段200多年的和平局面。可以說,清朝的時候,蒙古是被捏在手裡玩。既然如此,何必要耗費巨資,吃力不討好的去修長城。此外,修長城勞民傷財,在古代修這麼一個大工程不亞於當代修三峽,甚至更宏偉。財政人力都是負擔。
因為清朝時期,透過各種手段將盤踞在外蒙和新疆、蒙古人逐一收服,草原上再也沒有能與中央政府對抗的草原武裝了,修長城自然也就沒有太大的必要性了。
清軍成長於東北關外,不像漢族政權覺得長城以外的地方就是荒蠻之地了,所以漢族政權強大的時候基本也不會去和遊牧民族爭奪那些草原地盤,都是引進人口或者長距離奔襲擊潰對方然後再退回長城內,如果本著搶奪領土的目的,漢朝時代外蒙和西伯利亞就都是我們的了。
滿人不一樣,他們也算遊牧民族起家,能夠適應的生活環境比漢人要惡劣得多,外蒙新疆這些漢人不願意去的地方滿人可以,而且和遊牧民族的隔閡還少,所以也沒修長城去保護中原的意願。
以上幾點原因綜合起來,就導致了清朝時期沒有修建長城。
-
11 # 枕籍經史0
長城是中原政權是為了阻止遊牧民族入侵修建的一個宏達的軍事設施,在明代,當時正是和北元和後金打的火熱的時候,清軍入關以後,當時的東北和漠北仍是他們的根基,他們的祖籍地,八旗軍軍隊的主要基地,然而清朝最早的幾個帝王他們的陵寢當時都是設在關外的,如果當時清朝的皇帝修長城的話就如同在自己的家裡修了一堵牆。除了擋了自己的路,毫無用處,而且勞民傷財。以當時的技術和能力,根本無法在條件惡劣和遙遠的地方修建一座這麼龐大的工程。
-
12 # 歷史何必認真
我的觀點:長城是中原農耕文明政權防禦北方遊牧民族侵擾而修建的,清朝統治者本來就是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大地,沒必要修長城。
長城是軍事防禦工程,中原農耕文明沒有彪悍的騎兵,沒有迅疾的戰馬,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中,中原政權以步兵對抗遊牧民族強大的騎兵,不佔優勢。
西周因犬戎入侵而東遷;秦漢派重兵北擊匈奴;西晉因五胡亂華南遷,中原大地第一次被遊牧民族佔領,農耕文明遭到極大破壞;隋唐時期突厥勢力強悍;有宋一代因燕雲十六州不在掌握而面臨隨時被入侵的危險;明朝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
可以看出,農耕文明與遊牧民族長期爭鬥,一旦中原政權勢弱,遊牧民族就想來花紅柳綠的中原享受美好的人生;清朝統治者本是滿族,又關外入主中原成功,他有必要修長城嗎?完全沒有,蒙古是滿清聯合的物件而不是防禦的物件。
如果清朝一定要修長城,那就是從東北沿海岸線修到廣西北海,以防歐洲工業文明的入侵。
-
13 # 望妳心似蓮花
其實剛開始清朝官員提出過修長城的事,統治者也加以考慮過。但是隨著清王朝軍事形勢的發展與統治策略的改變,到了清康熙的時候才決定不修建長城。當時康熙帝到東海巡視時寫了一首詩: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當時費盡民生力,天下何曾屬爾家。
康熙批判秦始皇浪費國力,徭役民生,仍然沒有保住天下。他便改變策略,以懷柔政策拉攏蒙,藏各族的王公貴族用宗教信仰和思想來牽制各族,代替長城的作用。這從康熙乾隆時修建的承德避暑山莊和規模巨大的喇嘛廟宇以及在承德舉行的各種懷柔性的政治活動中得以證明。這種廟宇在北京內蒙古等地比比皆是。這種行為在當時也起到了一定的安定團結作用。
清王朝雖然在東北區域修建了"柳條邊" 來限制牧民的活動,在個別地點利用或修繕過一些古長城來鎮壓反叛的人,但這些作用與意義都與原來的長城迥然不同了。
回覆列表
農耕的漢族與遊牧的北方少數民族因為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幾千年來矛盾衝突不斷,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保護自己的人民土地不受襲擾,長城應運而生。與蒙古人一樣,滿族也是遊牧民族,當時號稱滿蒙是一家,清代時,滿清政府搞種族歧視,同為遊牧民族的蒙古人的地位僅次於滿人,遠高於漢人,而且滿清貴族特別是皇族與蒙古貴族普遍通婚,都是親戚,蒙古與滿族基本上就是民族同盟。在清朝統一全國之後,滿蒙漢都成為一家人,即使是名義上的,長城就失去了作用,也就用不著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