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上一棵草
-
2 # 木易乘舟
清代是中國歷史上服飾制度最為龐雜和繁縟的時期。清代官服基本上分為三類,即禮服、吉服和補服。禮服是最隆重的朝服,用於大型慶典等;吉服,僅次於禮服;補服穿用場合很多,依補子紋飾不同而區分官階。
清代的官服繼承了明代蟒袍、玉帶、補服。其中補服制度嚴格,任何人不得逾越。製作補子的機構,是皇家專門織造綢錦緞的織造衙門,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用各種繡絲彩料,運用和繼承精湛的織繡技術手法,織繡出了譽滿天下的傳統服飾,如今這些補子已成了珍貴的文物和藝術珍品了。
清代官服皆須官員自行購置,甚至皇帝賞賜之物有些亦如此。比如清代皇帝常賞賜官員花翎,以示獎勵。這種賞賜,多數時候只是賜予其資格,花翎需要官員自行購置,其價格因眼數不同從數十兩到數百兩不等。一般可以留作紀念但不能穿戴。
-
3 # 勇戰王聊歷史
舊官服自己留著就行了。
先說官服的製作。
官服作為官員的制式服裝,按照道理來說,應該由朝廷“賞賜”才行。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還“命制公服、朝服、以賜百官”。
可是,每個人的身材是不一樣的。於是,就需要提前“量體裁衣”。朝廷讓“織造府”這樣的機構提前派人測量身材。只要做一次衣服,就有身材資料了。之後再有升遷,需要衣服,直接領取就行了。
當然,對於那些來不及測量身材的新晉官員,也不用著急。因為,古人也有“身份證”。古人參加考試的時候,都有“印結”,用來驗證身份。上面對本人的身材(身高、肥瘦)和樣貌有簡單描述。所以,朝廷也是知道他的大概身材的,可以提前準備好衣服。雖然不能說百分百合適,但是,也不至於差太多。
再說清朝官服的事。
清朝官員的衣服大都由官員自己找裁縫製作,朝廷只發給衣料、裝飾物和相應品級的“補子”。官員拿著這些東西,自己找裁縫“量體裁衣”。
這裡的“補子”是百分之百不能改動的,任何私人不得製作“補子”。其他的,都可以自己發揮。有錢的官員,自己用上好的綢緞做官服。沒錢的,就是朝廷發的布料;有破損的話,就要自己買布料重新修補了---打補丁。總之,富裕地區的官服,用料都要好很多。
所以,官員升遷以後,舊官服自己留著就行了。接替他的官員,也會自己定製新官服。而官員的舊官服,因為不合現在等級,也不能再穿,只能自己收藏了。當然,如果自己子孫再做同樣官職,也是可以拿出來再穿的。
-
4 # 淡墨青史
淡墨寫青史,我是青史君,我來解答。
查閱了許多史料,對於官員升遷以後官服的處理記載不多,因此就簡單的說一說。
簡單說說清朝做官制度雖說“一入官場深似海”,但自古以來能入朝謀個一官半職,是普天之下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因此在清朝想要入朝為官分為以下幾種:
1、有真才實學的人: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憑藉自己的才學拔得頭籌,拿到殿試的前三名從此一躍千丈(因為在科舉考試中也有滿人參加,但他們的門檻極低,只有殿試的前三名必須是漢人。),這個方法也是天下寒士為之奮鬥而努力的目標!
2、祖上有人為滿清做出了巨大貢獻被封為將軍、貝勒的這些都可以透過世襲以達到入朝為官的目的。
3、有錢、有地位、有人脈的人可以透過捐官、舉薦的方式入朝為官。
這些構成了清朝入朝為官的制度,有人會說德不配位,但清朝每年都會有年度考核制度,一旦不合格降職甚至有肯能捲鋪蓋走人!
說完了做官制度,接下來進入我們的主題,官吏升官後原來的官服如何處理?因為官服的材料都是朝廷指定用材,在民間是沒有和不能賣的,因此當你得到了升官的通知,內務府賞賜材料由本人尋找裁縫為自己量身定製,亦或者由工部派人來量身隨後進行裁剪縫製,官老爺只要等著就行了。
因為每個人的身材體格都不一樣的,所以原來的官服不能再收上去為下一任官職所穿戴了,因此那些衣物就成為了自己的所有,一般被自己收藏放好,以備給後代子孫做紀念意義!
結語:當得知自己升官了,官員們最多的高興的忘乎所以了,至於在舊官服的去向上都憑自己的意願了,但也不能太放飛自我了,萬一被那個嫉妒心理極強的人看見,上報朝代,那麼喜事或許就會變成喪事了!因此對於舊官服的最好處置方法就是自己收藏好了,萬一哪天就“官復原職”了呢!
-
5 # 淺念ソ489
清代是中國歷史上服飾繁雜的時期,清代官服基本上分為三類,即禮服、吉服和補服。禮服是最隆重的朝服,用於大型慶典等;吉服,僅次於禮服;補服穿用場合很多,依補子紋飾不同而區分官階。
清代的官服繼承了明代蟒袍、玉帶、補服。用各種繡絲彩料,運用和繼承精湛的織繡技術手法,織繡出了譽滿天下的傳統服飾。
清代官服皆須官員自行購置,甚至皇帝賞賜之物有些亦如此。比如清代皇帝常賞賜官員花翎,以示獎勵。這種賞賜,多數時候只是賜予其資格,花翎需要官員自行購置,其價格因眼數不同從數十兩到數百兩不等。
清代官服所要求的材料多較為貴重,因此一般價值都頗為昂貴,而且更替也十分頻繁。所以為官之初,購置官服,對很多官員來說是一個極為沉重的負擔,很多缺乏經濟實力的京官不得不長年借用官服。曾國藩素以儉樸聞名,但是道光二十九年,曾國藩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說:“我仕宦十餘年,現在京寓所有惟書籍、衣服二者。衣服則當差者必不可少,書籍則我生平嗜好在此,是以二物略多。將來我罷官歸家,我夫妻所有之衣服,則與五兄弟拈鬮均分。”
以此可見升官後,他們的官服一是可以接著改造成新的,二是借給他人,或賣給他人,三呢就是自己換成錢幣了
-
6 # 史研
雖然清朝是非常的貧窮,但是還是有一點錢的,當官的是最富有的。清朝很多人都想要當官,就是因為當了官可以實現貪汙,有大把大把的銀子,所以對於原來的官府想扔掉就扔掉就可以了,畢竟有錢就可以買掉任何的東西。
朝廷會給官吏發一些料子,最重要的是胸前那一個圖案,圖案的象徵就是官員的等級,這個不能改,其他的衣服料子可以改,當然這個顏色也不能亂改,不能夠是大花大綠的,必須按照清朝等級的顏色去規定,只要按照這樣的去做的話,管理是粗布還是絲綢都是可以的,但是沒有人弄粗布不然太丟臉了,更何況朝廷發的布料都比粗布好。
清朝當官的可以說是最有錢的,那些布料對於他們來講根本不算什麼事,根本不會用來珍藏的。10年知府10萬雪花銀,想想一個小小的支付就這麼有錢,更何況是其他更大的官呢,就算不是知府的話,當一個小小的先例,每年都可以貪很多銀子,這個相當於現在的百萬富豪千萬富豪。一件衣服能夠要多少錢?丟了就丟了,反正也不需要那麼點錢也不心疼,畢竟這些貪官真的是有錢。
而且所有人都是想要當大官,官做得越來越好,做得越來越大,誰會想要保留以前的衣服呢,難道想退回到原來地方嗎?這個是沒有人想過的。都想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直到成為最高的巔峰。
衣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職位,職位是很多人畢生的夢想,無數人為此不斷的努力。
-
7 # 老泰迪講歷史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必須留著!清朝“官服”留在身邊租賃出去也是筆不小的收入!
舉個例子:曾國藩為官非常節儉,節儉到了什麼程度?據說他曾給弟弟們寄信:“我為官這麼多年,啥好處也沒撈,積蓄也不多,我只有一堆書,和不少官服,你們看著分吧!”這裡著重強調了“官服”,這是為什麼?“官服”難道價值連城?
價值不菲,自掏腰包!沒錯,清朝“官服”確實價值不菲,而且清朝多的是官員因買不起官服找同僚租賃的情況,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且往下看!
清朝為官不比其它朝代,清朝官服都需要自掏腰包承擔,也就是說,皇帝只管提拔你,或者降職你,根本就不負責你的“官服”;而這清朝的官服有多貴呢?舉個例子,官員帽子上的花翎便宜的上百兩,貴重的上千上萬都有可能,由此可見整套官服要花多少錢;
最最重要的問題是,清政府要求官員們出席不同場合要穿不同官服,所以很多官員家裡都備有不同的官服;再者考慮到換洗問題,同一種官服不得做個三四套?而當時的清官不撈油水過得可謂是兩袖清風(窮困潦倒),幾個能拿出這麼多銀子的?
皇帝張張嘴,受賞自己做!在清朝為官遇到最奇葩的情況是,我們可能都從影視作品裡見過這麼一種場面:大臣事辦得好,清朝皇帝非常開心,於是大手一揮,賞賜黃馬褂一套;這裡的重點在於被皇帝賞賜的黃馬褂,可能大家都以為這黃馬褂皇帝出錢賞賜,然而並不是,皇帝只管張張嘴,黃馬褂的製作只能時你受賞賜的人下去自己去做。
且不談少數油水大的官,就說大部分撈不到油水的官員,為官卻沒有衣服咋辦?難道砸鍋賣鐵買一套嗎?買一套之後帶著家裡人天天喝西北風?並不是,大部分“窮”官都選擇跑到同僚那裡借官服,藉著藉著慢慢在朝廷中又出現了一個“行當”,租賃官服,這對於那些家裡有十幾套官服的官員而言,又是一筆不曉的收入!
其實題主問的這個問題老泰迪在史書上並未查到過多的解釋,上述答案應該是比較接近的說法了!
結語:因此清朝官員們在升遷時,舊官服一定是留著在,就算不留作紀念,那也算是一筆古代“不動產”收益了,而且它的價值永遠不會降價,只要清政府還在臺上,這“官服”就絕對有收益;這也很好理解為何曾國藩會將自己的官服分給自己的弟弟們了!
-
8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提起中國古代的官服,人們首先聯想到的肯定是“制服部門”的制服。現而今,無論機關還是事業單位,制服都是統一發放的,唯一的區別只是發放單位不同,像公安、稅務、消防之類單位的制服是全國統一定製、發放,公立醫院的白大褂之類則是各單位自行定製、發放。但無論怎麼說,都不需要自己掏一分錢,因為這些都是“工作服”、不是私人服裝,您不在單位工作就不能繼續穿了。
但是,中國古代的官服卻不同,一些朝代、如明朝,官員的官服就是由國家統一定製、發放的。明太祖朱元璋開元建國之後曾“命制公服、朝服,以賜百官”。
▲明朝文官官服
▲清朝文官官服
這就造成了同品級官員官服之間的巨大差異,有錢的可以選擇規定等級面料中成色、工藝最好的,沒錢的就只能選最差的了。可即便如此,清朝高階官員官服的規定等級面料也是價格不菲的!這對於一些清廉自守的官員無異於是一筆相當巨大的開銷,有時候甚至有些無法承受。因為清朝的官服不只是一套衣服,什麼朝服、吉服……是一大堆衣服,這些做衣服的錢都得自掏腰包。這還不包括頂子、朝珠這些附加物。一品官員朝服的東珠加紅寶石頂子、吉服的紅珊瑚頂子,再加上朝珠,沒有上萬兩銀子、起碼也得幾千兩了……像和珅那樣的官員自然是無所謂,可對“於青菜”這樣的“天下第一廉吏”而言,就實在是有些勉為其難了。
▲清朝官員頂子
久而久之,清朝居然派生出了一個特殊行業——官服租賃。什麼意思呢?花錢租官服,升遷、貶謫或卸任之後,再還回去或者換更高、更低品級的官服。這類官員升遷之後如何處理官服基本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還給官服租賃店鋪,重新租幾套更高品級的官服。至於自己製作的官服,那就只能是收起來了……價格如此昂貴的衣服,除了和珅那樣的主兒,恐怕沒有幾個人會捨得全部扔了,不是嗎?晚清挽狂瀾於既倒的曾文正公在交代身後事、分家產時就曾經提到自己收藏在家的官服,把這些衣服當遺產給分了。
▲曾文正公著一等侯補服畫像
清朝規定,什麼等級的官服用什麼等級的衣料,升遷之後用原來的官服配新品級的補子是違制的、是要受罰的。因此,不要指望舊衣服換個補子繼續穿。給兄弟子侄穿?那他們得達到這個品級,而且人家還得願意撿二手貨……新官上任,圖的就是個吉利,有多少人會願意去撿人家穿過的二手貨?所以,清朝官員升遷之後,自己製作的官服基本也就是用來壓箱底了,成了雞肋一般的存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甚至不是食之無味,而是根本不能食!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畫像
-
9 # 麟開祥趾
清朝官吏的官服都是官員自備的,不同的官階有不同的官服,而且有嚴格的要求,否則就是僭越。
當官員升職以後,原來的官服就不能穿了,因為官服賦予了一種身份,就像現在的軍服那樣,一眼就能辨出誰的官大官小。
那麼升職後的官服,在辦公場所就不能穿了,但是去掉象徵身份的補子去了,在後堂還是可以穿的,這對於一些清廉的官吏來說到時節省了一筆不小的費用。
回覆列表
官服分兩個部分:衣服和補服。補服就是中間的圖案。升官後,衣服自己留著,補服上交。因為衣服都是自己訂做的。補服是朝廷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