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楓閣
-
2 # 水過無痕有隻腳
文人當權,自然害怕,因為這是體質弱小的生物面對強健體魄的本能畏懼。文官把握政權的時候就是帝國滅亡之日。文人能發展保證帝國的發展,武將卻是王朝存亡的基石。在面對生存與發展的選擇時候,本能反應是生存。但是當體質羸弱的文人當權時候,這種本能的生物反應更加強烈,往往體現就是屈膝投降。因為他們身體的單薄已經決定了自身的無力自保。
宋朝活該滅亡,只有那些毫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才去懷念悲傷,普通百姓還是算了。讓軟蛋領著送死真真不如自殺。
-
3 # 劉庸69493607
事物往往有其廳從靣性,唐重邊將而導致安史之亂的發生以即後期的藩鎮割劇,最終敗亡於朱溫等武將,宋汲取其教訓,削弱武將權力,致邊患連年發生,進而亡於境外勢力,重文輕武或輕文重武都會使其政權瓦解,中國幾千年政權的更遞都是由制度設值產生的,要麼國強民窮,起義發生,要麼民富國弱外敵入侵,就是這麼輪迴的。
-
4 # 香落梅
北宋的幾個皇帝生性懦弱,再加上權臣弄朝,政治不和,有能力的有心無力,沒能力的膽小怕事,所以,現世人們的印象中無能打敗了有能力的人,成了朝廷中心,成了宋懼於遼的直接原因。
-
5 # 魂舞大漠
不要這麼說。大宋終滅大遼,遼又算得麼子。歷史興替不在乎一時短長,和為貴,是曲辱,亦為智慧,和乃我族成為世上五千年唯一永繼之因。金遼夏宋,始則傾軋,繼爾均衡,宋絕不輸任何一方而能求全委屈,多次以攻為主,你能說不作為?建國以官方以為示弱,其實郄心理明鏡似地。
-
6 # 腓立比68
是遼內的漢人。如果趙匡義正確處理遼內的漢人。契丹根本成不了氣候。最後是韓德讓堅守幽州城的,否則趙匡義拿下幽州城,即使契丹來救也無濟於事。況且,救援的契丹軍就是虛張聲勢,趁著黑夜,每人舉著兩個火把。要是趙匡義堅持到白天,而不是落後逃跑,救援的契丹退卻。守城的韓德讓也就無計可施了。5可是那個凌晨,歷史因之改變走向。契丹趁黑直接攻擊趙匡義,致使趙匡義落後逃跑,主將逃跑,宋軍潰敗。經此大勝契丹和境內漢人才士氣大振。以至於現在的俄羅斯居然叫中國契丹!!!
-
7 # 愛看愛思考
北宋是被金滅亡的。而不是遼。這個還有異議嘛?但是,說北宋懼怕大遼?這是真的嗎?不可否認遼國的騎兵對於北宋的威脅很大的。這個也沒有辦法,北宋沒有地方養馬
-
8 # 國史記聞
北宋時期的亞歐大陸
契丹(即遼國)比北宋早建國六十多年,在中原地區尚且四分五裂時,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便統一了契丹八部,並且學習中原文明,確立了契丹皇位的世襲制度,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文字,並且長期處於國運上升期。可以說從契丹滅後晉開始,契丹與中原王朝便長期處於戰爭狀態,戰爭一直持續了數十年,直到宋真宗時期宋遼兩國簽訂“澶淵之盟”。那麼,宋朝建國之後迅速統一了中原,並且多次與遼展開大規模作戰,甚至曾經主動出擊,但為何宋朝一直對遼國懷有深深的恐懼呢?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這應該與幾次大戰有關。
柴榮、趙匡胤北伐
五代十國形勢圖
遼國與中原文明的軍事敵對,其根源也許並不在於契丹長期騷擾宋朝邊境,掠奪北方漢人的財物,因為當時的契丹已經不是單純的遊牧民族,他們有了國家和人民的概念,他們對待後晉遺民也沒有特別過分的壓迫政策,反而是鼓勵他們開墾土地、發展經濟。契丹與中原王朝的戰爭多是對方首先挑起的——因為燕雲十六州在他們手中!後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都曾經多次御駕親征北漢,企圖先收拾了這個割據北伐的小政權,然後以它作為跳板,東征契丹,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是,出於種種原因,這兩位雄主都沒能成功。
太平興國北伐
後周與北漢對峙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在基本上完成了南方的統一之後,終於可以向北方進軍了,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宿敵北漢終於被消滅。隨後,在沒有經過任何休息與整頓的情況下,趙光義下令北伐軍揮師東進,企圖一鼓作氣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是,他遭遇了北宋前所未有的慘敗,上萬宋軍在潰敗中陣亡,趙光義本人也受傷,乘坐一輛驢車一路南逃。
雍熙北伐
宋太宗趙光義
北宋經過七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大增,而此時遼景宗剛剛駕崩不久,遼國主少國疑。趙光義決定趁此機會再次北伐,這次他幾乎是傾全國之力,動用了久經沙場的名將以及全國最精銳的二十萬大軍,然而,最終的結果依然是潰敗。這一戰可以說是影響整個宋朝的一次重要轉折點,因為它導致了宋朝武力“終宋不振”,並且對遼國產生了深深的恐懼感。此後,宋朝再也沒有能力組織大規模北伐,而是徹底轉變為消極防禦。
澶淵之盟
宋真宗趙恆
雍熙北伐之後,宋遼之間展開了持續四十多年的小規模戰爭。在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國挑起了一場近乎滅國級的大戰,遼承天太后蕭綽、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二十萬精銳部隊南下,而宋真宗也在宰相寇準的建議以及強迫之下御駕親征。但是由於遼國孤軍深入,背後有十幾萬宋軍作壁上觀,而且遼軍主帥蕭撻凜在巡視中死於宋軍八牛弩之下,所以遼國便有了議和之心。宋真宗巴不得趕緊班師回朝呢,於是便同意每年給遼歲幣三十萬兩匹,雙方達成“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
幸虧兩國在北宋建國早期便達成了和議,並且雙方嚴格遵守盟約,共同締造了長達百年的和平,否則如果是真宗之後任何一位皇帝再次趕上與遼作戰,那應該會受到更加慘痛的教訓吧!
-
9 # 毛小瓏
宋,是極其懦弱的王朝,依靠進貢女人,資源維持生存,飽受壓迫奴役,南宋時期根本就不算是真正的朝代了,中國王朝劃分以得中原得天下為基礎,失去了中原地區,就算個小番邦,宋是個德不配位的朝代,正確順序應該是“秦,漢,晉,隋,唐,(遼,金,宋),元,明,清”
-
10 # 置身黑白的精彩
太祖太宗二人並不怕!四十餘年的對抗,各有輸贏,勢均力敵!
北宋的畏懼是從太宗之後,宋真宗簽訂澶淵之盟才開始的
太祖雄才大略,數次舉兵伐遼,而其弟即位之後也毅然發動大型戰爭對抗遼國。
只是他有他哥哥的雄心卻沒他的本事,但是就算如此,依然可以和遼國一爭高下,勢均力敵。
只不過自這二人之後,再無雄才大略的帝王,反觀遼國,蕭太后卻勵精圖治,早在太宗時期就完成對宋朝進攻的防禦,並使得遼國國力達到鼎盛。
太宗死後,蕭太后舉兵伐宋,並迫使急於求和的宋真宗做出妥協
澶淵之盟的修訂,徹底將兩國的定位做出了一個界定
雖然大宋軍事實力由於杯酒釋兵權和強幹弱枝的政策有所下滑,但是並不至於全線孱弱
只是統治者的政策變化,和方向性導致更多的是希望和平發展,不要出現戰爭
到了靖康之難,那就更不用說了,雖然遼國士兵勇武,但宋朝並不缺名將
宗澤、李綱都是一頂一的高手,奈何統治者確實懦弱不堪,而後南宋也是如此,岳飛鼎盛時期宋朝軍事實力絕對可以和遼國一較高下,結果不用我多說,大家也都知道
所以,我的結論是:
北宋太祖、太宗並不懼怕大遼,而且積極作戰,屬於雄才大略的帝王
只是他們的繼承者,大都生長於皇室溫室之中,並未有什麼雄才大略
再加上奸臣誤國(兩宋奸臣何其多)
所以,一直懼怕是不準確的
-
11 # 梅里一了
一,遼不是草包。遼是契丹人建立的王朝,開國於公元916年。而宋是漢人建立的王朝,建國於960年。比遼晚五十多年。遼國的開國之君還是有雄才大略的,有三條可見一班,一是一國兩制,契丹人是遊牧民族,漢人是農耕民族,文化風俗都不一樣,遼人發明了"兩院制",兩個樞密院分別管理契丹和漢人。二是全民皆兵的軍事管理模式,男丁15到50歲皆入軍籍,而且馬匹充足,騎兵強大,御帳親兵就有精騎50萬。三是重視文治,遼太祖就十分重視吸收各族文化,特別是中原文化,創立契丹文字,建立百官制度,加強皇權統治,國力在東亞首屈一指。
二,歷史的節點。公元951年,遼國內亂,遼世宗在南征後周的途中被手下的泰寧王耶律察割殺了,隨即遼太宗的長子耶律璟殺了耶律察割自立為王,世稱遼穆宗,這穆宗是個玩主,晚上喝酒,白天睡覺,大臣們稱其為睡王,而後周此時出了個雄主,周世宗柴榮,趁機反擊,打到了幽州,可惜的是柴榮命短,關鍵時刻掉鏈子,遇疾而返,回到汴京就駕崩了,年僅39歲。身為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趁幼主(柴宗訓7歲)初立,發動陳橋兵變,自己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宋,時間是公元960年。
三,方向的改變。宋建立後,趙匡胤聽取了趙普的意見,沒有利用遼國內亂繼續北上,而是吃柿子趕軟的捏,決定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先後滅了楚,南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小國,基本統一江南各地。公元976年宋太祖攢足了錢糧兵馬準備大舉北伐之時,突然鬧了個燭影斧聲,趙匡胤,趙光義哥倆晚上喝大酒,大哥喝死了。兄終弟及,趙光義做了皇上,世稱宋太宗。
四,機會沒有了。當宋人南征換皇帝的當眼,遼國也發生了大變。公元969年,喜歡喝酒殺人的睡王遼穆宗被忍無可忍的服務員殺了。眾人推舉耶律賢為帝,世稱遼景宗。這遼景宗仼用賢臣,厲兵秣馬,加強備戰,當公元979年,宋太宗率軍北伐時,先滅掉了小國北漢,以驕兵乘勝北進,遼國已作好了準備。兵至幽州時,遭遼軍兩路夾擊,大敗而歸,趙光義也身負箭傷,被一驢車拉著,逃離戰場。公元986年,會遼景宗卒,遼聖宗初立,蕭太后攝政,宋以為遼有內亂,發三路大軍再次北伐,誰知之蕭太后不是個等閒女流之輩,親臨幽州督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宋軍大敗,傷師數萬,此戰之後,遼國在蕭太后的領導下國力進入全盛期,而宋朝則元氣大傷,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從此,宋失去了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機會。
五,澶淵之盟。公元997年宋太宗病逝,其子趙恆繼位,號曰宋真宗。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史稱鹹平之治。但是北方遼國卻步步緊逼,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蕭太后率軍打到黃河邊上來了。那時北宋的首都在汴梁(開封),情況萬分危急。很多大臣都主張遷都逃跑,惟新仼宰相寇準力主御駕親征。權衡再三,宋真宗接受了寇準的意見,次年元月帶兵親征,初戰告捷,射死了遼兵統軍蕭覽。這對蕭太后是個很大的打擊,提出議和,宋真宗也擔心重踏老爹的覆轍,於是在澶州(河南濮陽)簽訂了停戰協定,與遼結為兄弟之國。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25年的戰爭。因澶州宋時屬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六,愚蠢的海上之盟。澶淵之盟後,北宋換來上百年的和平,但對收回燕雲十六州仍戀戀不忘,一直尋找機會。公元1115年北宋己是宋徽宗當家,此時遼國的臣屬女真人崛起,打出了反遼的旗幟,並取得了一系列軍事勝利,建立金國。北宋覺得機會來了,經過幾年觀察,於1118年繞道海上赴山東與金國秘密結成軍事同盟,準備兩路夾擊共同滅遼,以換取燕雲十六州,幾經磋商,達成協議。但只會畫花鳥魚蟲的宋徽宗,竟派一個只會溜鬚拍馬的宦官童貫,統領大軍徵遼,二度伐遼,其結果都被己經奄奄一息的遼國打了個潰不成軍。這次徵遼,不僅因違背澶淵之盟,使大宋的聲譽掃地,敗光了近百年的積蓄,更要命的是讓金人看到了大宋比大遼還虛弱,而又失去了遼國的屏障作用。果然,金兵利用宋人的牽制作用,一鼓作氣把遼國滅了,宋人想憑協議討要燕雲十六州,金人兩個字,沒門。兩年後順帶把北宋也滅了。徽欽二帝都做了俘虜,這就是愚蠢的海上之盟,換來的靖康之恥。
可悲的是一百多年後的南宋,竟然重蹈覆轍,又與蒙元聯盟滅金,結果是金滅後,蒙古人順手把南宋也滅了,換來崖山之戰的悲劇。不長記性如此,豈不悲哉。
列出上面幾條,說明終北宋一朝,都沒放棄對石敬瑭割讓的燕雲十六州的收服,真正的原因不是畏懼,而是不得其人,不得其法。
-
12 # 世界人文通史
916年,契丹八部之一的耶律阿保機在遼河(潢河)上游稱帝建國,開創了遼國的根基。等到40多年後,宋太祖趙匡胤透過黃袍加身、篡位上臺,建立北宋的時候,遼國早已經統治漠北多年,國家穩固、兵丁眾多。在宋遼對峙時期,遼國處於軍事主導地位,常常先發制人。可以說北宋在與遼對抗的過程中,自己總是處於不利的局面。但是造成北宋畏懼遼國的原因卻是多方面的:
第一、遼國先於北宋建立五代十國前期,後梁、後唐對於新興的契丹一直處於壓倒性優勢。比如後唐莊宗李存勖在位時期,契丹人的多次南下均沒有結果,耶律阿保機最終憂憤而死。可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不斷在戰亂中更替,一代不如一代。可是遼國卻不斷髮展壯大,最終成為漠北的強敵。960年,後周將領趙匡胤採用慣例篡位,此時的北宋僅僅保有黃河流域,國內眾多武將手握重兵,國外南北兩線受地。與穩固的遼國相比,新興的北宋王朝百廢待興,國家虛弱,處於下風。
第二、幽雲16州的喪失幽雲16州是長城防線所處的丘陵山地,也是整個華北平原防禦東北和漠北少數民族的前沿陣地,漢唐等中原王朝均是利用此地阻擊少數民族。後晉時期,石敬瑭為了取得契丹支援,主動將幽雲16州割讓出去,使得後晉、後漢、後周、北宋等歷代王朝都處於不利的地理位置。北宋建立以後,唯有沿著幽雲16州以南的地區修築認為的要塞、種植樹林,防禦契丹騎兵南侵。多年以後,女真金國就是從幽州南下攻滅北宋的。
第三、宋太宗伐遼失敗的陰影在遼穆宗和遼景宗的時代,宋遼的關係較好就是因為宋太祖趙匡胤比較剋制。可是在976年,宋太祖離奇暴斃。那位即位的太宗趙光義志大才疏,竟然主動邀戰遼朝。宋軍的前後三次伐遼,一次比一次敗得慘,一次比一次讓人嘆息。遼軍吃透了宋軍的戰術,利用騎兵的優勢,均採用誘敵深入,圍而殲之的策略。在宋遼的戰場上,數十萬宋軍精銳被消耗殆盡,宋太宗本人也在高粱河之戰中箭,後來因為舊傷復發而死。宋太宗去世以後,後面的宋真宗、宋仁宗均長於深宮婦人之手,追求穩定,性格怯弱,在對待遼、夏等邊境問題上一昧息事寧人。
另外,由於開國時期的宋軍精銳被宋太宗大量消耗在了宋遼戰場上,導致北宋在另外的宋越戰爭、宋夏戰爭中嚴重兵力不足。夏州(定難軍節度使)逐漸發展壯大,獨立為後來的西夏國;越南(靜海軍節度使)自南漢獨立以來,又成功抵禦了宋軍的進攻,脫離於中原之外。
第四、重文輕武閹割了宋人的武魂太祖趙匡胤時代的宋軍戰鬥力還是可圈可點的,但宋真宗以後的冗官冗兵直接導致宋軍的戰鬥力大打折扣,北宋保持冗官冗兵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監督武將和部隊。兩宋時期,文官牽制武將的現象十分普遍,這是由於宋朝開國皇帝起源於武人篡位,所以後面的歷代君主都對武將防範甚嚴。為了監督武將和分化官員的權利,北宋設定的官僚集團格外龐大。
後人曾這樣形容北宋龐大的文官集團和雜亂的部隊:其地不廣於前,而官僚兵丁竟數倍於唐(冗官冗兵)。重文輕武雖然阻止了唐末五代以來“兵強則逐帥,帥強則叛上”的篡權現象,但是也導致北宋軍隊每況愈下,逐漸沒落。
-
13 # 唐朝的豬
不要隨便說那個那個朝代不得人心。經管我不喜歡明朝。不要以為統治國家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時候統治者的所作所為是身不由己。
-
14 # 家境貧韓
不請自來,為了鞏固一下歷史達人的等級,所以就回答一下吧!
首先大家對明朝黑暗的誤解來自於明朝的道統來路不正,話說當年朱重八當和尚要飯起家,後來投靠明王韓山童,靠著韓山童的勢力才展露崢嶸。而韓山童被圍困的時候,手握重兵的朱重八並沒有回報韓山童的知遇之恩,卻挾持小明王韓林兒挾天子以令諸侯。最終溺死了小明王韓林兒,任由韓山童彈盡糧絕,然後自立為王。
所以從道統上來說,朱重八這麼做的話,堪比李二殺兄囚父的做派,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李二那麼做說到底那是老李家的家事,是非功過大家也都可以族長決定。而李二最終也沒殺他爹,而是尊他爹為太上皇,一直等他爹老死。可朱重八對韓山童可就過分了,韓山童賞識提拔他,對他堪比再生父母,而他卻恩將仇報。
再說明朝的道統,正常中國自古立皇儲的話,要麼立長,要麼立賢。一般正統漢家王朝都是立長,所謂長幼有序。而一般少數民族朝代的話會選擇立賢,能者居之。正常朱重八的皇儲是太子朱標,但是朱標後來死了,按說應該二皇子作為皇儲,但是朱重八卻走了少數民族都不曾走過的道路,知己跳過皇子直接立了皇太孫朱允炆。這也讓朱重八前腳一蹬腿,後腳四皇子朱棣謀朝篡位的靖難。
其二明朝不招人待見的就是路引度牒制度,畢竟朱重八是靠出家要飯四處流竄,並且加入韓山童的邪教起家的!所以朱重八建立明朝之後,對流竄人員極度的管控,沒有路引和度牒,你就只能在方圓百里內活動,而如果出了方圓百里沒有路引和度牒的話,那麼你就會自動墮入賤籍。賤籍是什麼?就是世世代代受人歧視,為奴為婢,並且世世代代不能科舉做官。中國古代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間才廢除賤籍,這也是某些有心人整天張羅著說清朝奴隸制,明朝多麼先進的有力的一記耳光!
其三不招人待見的就是東廠錦衣衛的黑暗了,北鎮撫司的詔獄這是大家無論從小說還是電視裡都知道的,進了北鎮撫司了之後,能留口氣出來的就算命好了。所以大家都人人自危的討厭那種說錯話或者做錯事,又或者結合上面所說的路引度牒制度走出百里的限制莫名其妙的被莫名其妙的人舉報後扔進詔獄。
其四不招人待見的就是錯過了大航海時代,眾所周知朱棣靖難成功,篡位稱帝了之後,朱允炆並沒有死,於是傳出朱允炆出家,就血洗少林,(當然少林寺也想多幾個度牒,但是唐朝的時候少林保李二,十八棍僧保唐王的故事家喻戶曉,少林寺最喜歡摻和政治,所以難免悲劇)傳出朱允炆遠赴海外,鄭和七次下西洋。等耗到朱允炆應該壽終正寢老死了,然後莫名其妙的兵部走水,無論船圖還是海圖都付之一炬,船工匠人全都遣散回家,然後任由寶船爛在松江船廠,開始大規模的禁海,閉關鎖國,這也導致後來倭寇實在沒法貿易,所以就開始大規模的掃蕩沿海。
其五不招人待見的,就是軟弱,倭寇縱橫沿海,燒殺搶掠,最猖獗的時候,百十來個倭寇泉州港登入,橫掃沿海,最後五十幾個倭寇兵臨城下,圍攻南京城。十萬守軍閉門高掛免戰牌,對朝廷的奏摺上寫三五千倭寇磨刀霍霍,這才有了後來戚繼光、俞大猷抗倭的故事。(十萬守軍就算拎著磚頭子也能把五十幾個倭寇砸成肉餡吧?)
其六不招人待見的就是數學,明朝的數學不但沒有進步,反而相對於元朝還退步了,天文曆法都搞不明白,眾所周知,現代工業的基礎就是數學。而所有的工匠都算是賤籍,世世代代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更別提去運用數學到技術裡。別說比後世的清朝,就算比亂世中的南北朝也比不了啊!好歹人家南北朝有個祖沖之,你別管人家祖沖之用什麼公式,人家的確把圓周率精確到3.14,雖然公式失傳了,但是資料是得到了啊!就算明朝翻譯了幾何,但是明朝誰去學幾何啊?
其七不招人待見的就是可能會有人反駁我,說明朝有心學,王守仁的套路,講究知行合一,就是知識只有運用出來才能算知識。但是心學是什麼?集唯心主義軍國主義之大成,跟科學唯物主義從本質上就是對立的。所以明朝沒有任何學問支援科學,無論傳統的理學還是王守仁的心學,還是東林黨的那套。反之心學後來流傳到了日本,成了軍國主義教科書,後來某日軍大將還刻了一塊私章,上面刻著【一生俯首拜陽明】!而王守仁鎮守苗疆的時候,王守仁死後百餘年,其匪號還能小兒止夜啼!也就是說我們所遭受的二戰的慘痛,其實是老祖宗造的孽!
其八不招人待見的就是文官制度,明朝的制度標準的文官領導武官,太監領導文官。魏忠賢號稱九千歲的時候,全國別管文官武官都要認乾爹,建生祠。甚至連戚繼光都沒躲過去。為了制約武官就崇信文官能好一些,結果又怕文官得勢了又崇信太監。導致本來就沒多少戰鬥力的軍隊除了孝敬自己的長官之外,又要孝敬文官和太監。文官和太監一心血來潮了,還要外行領導內行,領兵打仗。最慘的一戰就是薩爾滸之戰,添油戰術被努爾哈赤揍的雞飛狗跳。
其九就是對待這些文官以及宗室的態度,老朱家是真能生啊!這些文官鄉黨之間也是真能生啊!土地兼併的十分劇烈,老朱家的宗親一直到明末的時候,宗室宗親的開銷就佔了全國財政的大頭。一窩一窩的宗室,一窩一窩的文官,都有著免稅免賦免勞役的特權,朝廷沒錢糧了也不管朝廷,關起門來過日子。果然闖王拎著糞叉子來了要錢有錢,要糧有糧!果然滿族入關了之後,同樣要錢有錢要糧有糧。就是國之將覆,家之將亡之時,都哭窮,都沒人交錢繳糧。
最後末尾就說崇禎這亡國之君,反正一般人看人都喜歡聽人家說啥,我則相反,我喜歡看他做啥。雖然崇禎屎尿齊流的掛在煤山的罪槐上,衣服上寫的勿傷百姓一人的好聽的,但是你看看崇禎這輩子幹了啥?原本皇帝是崇禎他哥木匠兄,後來木匠兄喜歡幹木工活,不樂意管理朝政,於是把皇帝的許可權全都放給最信任的太監魏忠賢的手裡。而莫名其妙的木匠哥就掛了,也沒有留下子嗣,於是作為弟弟的崇禎就莫名其妙的登基了!上來後的崇禎第一件事就把魏忠賢幹掉,然後沒人制約這群吃拿卡要,趴在明朝身上吸血的蛀蟲之後,明朝的光景是一年不如一年!
所謂的天災,華夏神州哪有十幾年二十幾年之間沒鬧過的啊?之前的天災咋扛過去的?還不是有朱重八時期建立的官倉之類的東西儲存糧食嗎!為啥崇禎年間鬧天災就扛不住呢?關鍵還是制約這些文官的太監沒了,好年景收多少,災年還收多少,而且又是文官集團又是宗室宗親的後臺,地方官誰敢得罪?最後老百姓被拎著糞叉子的闖王一挑唆,餓死也是死,出了方圓百里沒有路引也是死,觀音土都不夠吃了,於是明朝亡了!
於是這群文官集團就毛了,話說自古君子不立危牆,不過是換個皇帝而已。於是原本要遷都逃跑的崇禎被安撫在北京城,於是當闖王拎著糞叉子兵臨城下之時,文官九門落鎖的準備獻上昏君迎闖王,混個從龍之功!於是崇禎帶著王太監屎尿齊流的掛在煤山的罪槐上了!(中間刪除掉了一些,例如某玩野獸的皇帝,某抓老百姓孩子煉丹的皇帝,某差點被宮女勒死的皇帝以及某盤腿數錢的皇帝,畢竟那些並不是最讓人痛恨的東西!)
-
15 # 張子曰
你說的有些人啊,又不是所有人。
還有人說某某才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呢。某某你自己填空。
明朝不但不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恰恰是一個比較優秀的朝代。就我個人評價,明朝遠超過所謂的大唐。明朝疆域遼闊不及大唐,但是穩定性超過大唐不知道多少倍。老百姓生活在明朝,比大唐不知道幸福多少倍。
人們一說大唐,就想到了唐太宗唐玄宗。
其實呢,貞觀之治不過20多年,開元盛世也不過20多年,拋開這兩段加起來不到50年的盛世,唐朝的其他時間,基本上就是不停的打仗,和突厥打,和吐蕃打,和藩鎮打,沒有間斷的時候。
唐朝300年不到的歷史,藩鎮割據的時間,長達150多年。
唐朝300年不到的歷史,長安城被攻破多次,被安史之亂叛軍攻破,被吐蕃攻破,被回鶻攻破,被路過長安的自己軍隊攻破過。
明朝300年的歷史,北京只在滅亡的時候,被攻破過。
明朝300年的歷史,戰爭很少在國內打響,大抵是邊疆和外國打的,國土面積從建國到滅國,變化雖有,但是並不大。
明朝之所以在歷史上名聲那麼差,
是因為明朝是一個不那麼重視文人士大夫的朝代,相對於唐宋的文人士大夫的悠閒舒適的生活,明朝的官吏工資都很低,還動不動就打屁股,也沒有唐宋文人那麼有尊嚴。
文人士大夫不恨死這個朝代才怪。
但是作為老百姓,我不討厭這個朝代。
有人說明朝貪官汙吏多。
中國就沒有貪官汙吏不多的朝代。這不是問題。
有人說明朝的明君太少。
君王少些慾望,老百姓就能活的更好點。君王只要能守住疆土,就可以了,為什麼一定要做秦皇漢武。秦皇漢武有哪個有好下場?明朝的君王雖然開疆拓土乏力,但是守土,卻沒什麼問題。歷史上大抵真正老百姓過好日子的時代,都不會是所謂的雄才大略的君主當政的時代。
明朝有木匠皇帝,有自封威武大將軍的皇帝,有蟋蟀天子。
但是,明朝並沒有荒淫無道,濫殺無辜,屠戮兄弟的君主。
明朝皇帝的弱點,基本上都是作為個人所有的弱點;
但是作為君主,明朝皇帝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多弱點。
崇禎大概確實很努力,但是能力不行。
但是有一點,繼承了老朱家的優點:還是很有骨氣的。
人人都知道崇禎可以不死,完全可以逃。
但是崇禎偏偏不逃。
後人可以以各種揣測來諷刺崇禎,
但是請不要忘記:
有明一朝,確實是沒有逃跑皇帝。(南明除外。南明本來也不算在明朝之列)
就是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也是堂堂正正的被俘,還保留著君王的氣度,也絕不學其他朝代皇帝,各種一路狂奔。相比唐朝皇帝的一路狂奔,宋朝皇帝的猥瑣,清朝慈溪太后的西逃,明朝皇帝無可指責。
死不是問題,誰都會死。但是,不能慫。
明朝亡了,但真不慫。
天下,換了誰都是天下,
老百姓,本來也不在乎誰在管理天下。
如果要亡了,
那亡的也要尊嚴點。
總不能學那些,死前還要學狗一樣,東躲西藏,終不免一刀。
老朱家的皇帝,真不是那些抹黑的所謂學者說的那樣。
-
16 # 0o春花秋月o0
明朝是中國由盛及衰的開始,大部分皇帝都很奇葩,能力差。而清朝是加速衰敗,所有的皇帝都是罪人。這兩個朝代都得唾罵。
-
17 # MZ看世界
1.明朝不是最黑暗的朝代,只不過清朝背了黑鍋。
這個觀點我不知道哪裡來的,明朝經濟發達,到了中後期還有資本主義萌芽,只不過被清朝扼殺了。四大小說明朝就佔了仨,更不用說王守仁這些有名的思想家。政治不說多麼清明,至少百姓的小日子過得不錯,何來清朝為明朝背鍋?
2.明粉鼓吹的明朝完美到沒有邊界
且不說那些鼓吹明朝的到底是不是明粉,就算是,那也是黑粉吧,專給我們明粉招黑。我心裡的明朝,並不完美,殺功臣,寵幸宦官,煉丹,十幾年不上朝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我從來沒想過要洗白,只是看不慣把屎盆子往明朝頭上扣的行為,明朝是有缺點,但這不是你肆意汙衊的理由。
3.批評明朝重農抑商
你確定你說的不是清朝?重農抑商哪來的資本主義萌芽。明朝對商人簡直不要太好,正因為明朝對商人收的稅不夠多,才導致明末國庫空虛。
4.八股文
考試製度你也能黑?那你怎麼不黑現在的高考呢,作文都讓寫議論文,閱讀搞出連作者都不知道的標準答案,這也是禁錮思想咯?何況你看看那些你所謂的用八股文篩選出來的人才,他們一個個思想都活躍著呢,還敢公然跟皇帝對罵,用得著你瞎操心?
5.明朝骨氣問題
有人說最討厭明粉鼓吹明朝的骨氣,說這隻能體現明朝不懂變通,不懂得跟周圍的少數民族搞好關係,才會落得孤立無援的地步。弱國無外交,如果稱臣納貢是你認為的外交手段,那宋朝清朝為什麼被打,別人願意跟你搞好關係,是因為有利可圖,不是因為你的手段有多好ok?
所以說,明朝不黑暗
-
18 # 寧靜致遠njyz
北宋,南宋立國共三百多年,對外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與遼,金,西夏,蒙古一直廝殺激烈.在我們心目中總認為少數民族天生野蠻,只知道燒殺搶奪,但其實宋與各少數民族王朝戰爭當中,對方的情報戰從來就沒停止過.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就曾使用情報戰,打敗了室韋部落,宋朝建立後,遼對宋朝的情報刺探,一直就沒有停過.遼刺探情報,主要是依靠兩國邊境貿易市場,透過漢人打聽訊息.都是把間諜偽裝成商人或和尚,這些方面讓宋朝很是頭疼,所以宋真宗年間關閉了很多貿易市場.
但出家人從來都是雲遊四海,無奈下,宋王朝規定河北地區的寺廟,不得收留從遼朝過來的和尚,如果要出家,必須由當地人擔保.北宋的文人地位很高,很多人都在朝中擔任要職,更重要的是詩人在作詩總喜歡把一些對政策的看法寫入其中,於是遼國經常是高價購買北宋文人的詩詞.以便找到可以利用的蛛絲馬跡.
公元1038年,雄州一個水塘因為大旱而幹了,知州知道後,馬上四處運水,硬是把水塘給填滿了,恢復了原來的樣子.因為水源地的儲量,也屬於軍事情報.宋王朝在各方面下了很多心思,但遼還是透過多種途徑,獲得了大量情報.
宋仁宗年間,有個大臣孔道府和遼朝使者一接觸居然發現,遼國對宋朝的很多東西都非常的瞭解.有一次蘇軾的弟弟出使遼國,發現自己寫的文章,宋朝人還不知道呢,遼國居然已經傳開了.宋仁宗時期的包拯就對宋朝的情報機關非常不滿意,以至於包拯經常對其批評.
因為遼在情報方面做的比宋朝好,所以在多次的宋遼戰爭中,遼總是提前摸到了宋的底牌,或者是提前做了軍事部署.宋仁宗時代發生"關南州之戰",打到最後,雙方坐下來談判,宋朝使臣一共帶了三份不同內容的談判書,第三份的內容中向遼承諾的讓利最多,所以直到使者拿出第三份,遼才同意了.因為宋朝使團中有遼的間諜,使團剛出京城,談判書內容就已經被遼知道了.
-
19 # 明月奴
北宋時期國力強大,經濟繁榮,但是始終無法一戰解決來自北部遼國的威脅,我們不可能全面的評判兩國之間百年對峙的原因,但是總可以發現一些宋遼之間形成對峙的蛛絲馬跡:
第一,宋遼之間彼此瞭解。遼國的文化發展也相當不錯,遼國學習中原的禮儀,制度,文化,對宋朝的瞭解成度很高。相反宋朝對遼國的瞭解相對少一些,這是因為觀念中有華夷之別,總覺得像這樣的蠻邦有什麼可觀之處呢。
第二,軍隊的戰鬥力方面,遼是草原遊牧民族,戰鬥力戰士素養,兵將的熟悉程度原高於宋朝,加上宋朝是文官治國,武將普遍受到壓制懷疑,對統帥對戰爭的指揮自由應對處理往往掣肘比較多顧慮比較多,不能臨戰決斷應事任人,這一比,宋朝就差了一截。
第三,燕雲十六州被遼國佔據,宋朝戰馬的來源,質量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西北地區的控制力也有限,在騎兵戰中處在下風。雖然宋朝有國力,技術上的優勢,但是很難將之轉化為戰爭能力,因為那時候的戰爭依然要考將軍的謀略決斷士兵的英勇善戰,這一點中原歷朝歷代都處在不利地位,因為中原以農耕為主,不像遊牧民族,從小弓馬嫻熟。
第四,就是情報工作保密工作的問題。遼國的間諜可以很快就獲取宋朝的戰爭情報,戰爭中情報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
第五,宋朝的將帥之間往往互相猜忌不能協同作戰,這是用兵的大忌。例如楊業的死就是將帥之間矛盾的顯照。
總體而言兩國最後長期對峙,一方並不能吞掉另一方,所以時戰時和,不過卻產生了另一個好處邊境貿易超過以往朝代。
-
20 # 購物返利868
1,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由旗下大將黃袍加身得到的皇位,導致上位後對大將不信任。 國內出現一股重文輕武的風氣。
2,以"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大將對軍隊的控制,並設立中央禁軍,將各地精兵收歸京城禁軍管轄,使宋朝對軍隊有了完全的掌握權。另外,宋沿襲唐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官的職權。
3,北宋國力的強盛主要是指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而不是指軍事的強盛。
4,北宋建立時,剛剛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亂,人們比較厭戰,人們更想平安穩定的生活。 5,遼國屬於遊牧民族,民風彪悍,弓馬嫻熟,戰力強盛。
6,宋朝皇帝採取的外松內嚴的政策,對國內文官縱容,對武將打壓,導致社會腐敗混亂,農民起義頻發,無力應對外來侵略。
回覆列表
因為宋軍和遼軍作戰,大多數都是戰敗的,能打勝遼軍的將領不多,分析原因如下:第一內部不夠團結,武將多主戰,文臣多主和。武將大多想透過打仗建功立爵,很少有像岳飛這樣真正是為了收復國土而戰的。文臣主和的原因宋朝施行的是高薪養廉,所以他們的工資很高。戰爭一打,所有的資源肯定要優先考慮戰爭前線,這樣一來,他們的乳酪就會被動了。第二因為國家主要管理人員的不合,主戰主和,導致執政者內心的搖擺,這種狀態,多多少少會影響士氣。第三怯戰,宋朝對遼怯戰是延續了很長時間的,想想趙匡胤他們兩個兄弟,燕雲十六州都沒收復回來,後期多次打仗,宋軍敗仗居多,所以很多人怯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