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門木魚
-
2 # 彭正非
分享一下我對孩子。將閱讀量轉化為語文成績的三點一、 閱讀的內容(既然是有目的性的閱讀,那選擇內容肯定就要有目的性)
有些孩子閱讀量很大,但你需要提高的是語文成績,我對孩子的閱讀是提高各方面成績,更重要的是提高他的視野和思維,所以從沒想過說單獨將閱讀量轉換為語文成績,我更多的是想把它轉化為所有成績。當然我也為語文成績有專門的閱讀。
其實想提高成績,說來說去都是要圍繞課本。當我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我給孩子準備的課外閱讀也大部分是圍繞課本進行的。比如古詩詞,我會給孩子準備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和這個時代的歷史,我覺得唐朝跟宋朝的歷史,還有春秋的歷史一定要多讀一下。對我們理解,古詩詞和古文閱讀都是非常有幫助。還有就是古文古文的話,我會給孩子準備很多原版的古文書籍,故事性比較強的,可以增加它的趣味性,聊齋志異,世說新語和四大名著等都不看白話版的。
白話文沒有經過50年以上的沉澱,還在市場上的書,我都不基本買,我也不給孩子看。我覺得不是專業類的書籍,看書根本就沒必要“趕時髦”,特別是我們為了成績的話,只要去看那些經典的就好。
二、有效閱讀(前面那個詞,不知道用什麼好,暫且用有效)很多人看書都說記不住,就是看了一個大概。很多書也確實是只需要看個大概,但是有讀書筆記的話,你能記住的東西肯定會更多,就算不能總結概括,理清楚這本書,但是你可以積累好多好詞好句。如果實在不想做筆記的話,拿個筆畫一畫也是會加深你的印象的。
看完一本書,寫一篇書評,或寫一篇感想,我認為這是最有效的提高語文成績的方法。分析的多了,寫的多了自然也就懂得寫作上的套路和閱讀上的套路。
三、有輸入還得有輸出(每個人都會跟你說的話就是要寫)如果看到那麼多內容全部塞在腦子裡,不拿出來曬一曬也有點可惜。放久了還會發黴,之前的閱讀等於白讀了。
學會將學到的語文知識講出來。以故事的形式講出來。將這些知識找人去交流,去分享,去探討。
寫出來可以多試著去觀察事物,寫情寫景寫物多練習,用我們學到的語文知識去寫。如果你看到一段非常好的文章,試著去仿寫,如果你看到一首很好的詩,試著去仿寫。
什麼東西都怕不放棄,什麼事情都怕認真。你越不放棄,你越認真,長期積累的堅持下來,成績好是小case。
-
3 # 雪鷹展翅
語文成績在過去是以寫作來衡量,曾經的八股文考試就是一個例子。千百年來人們都有一個錯誤的觀點,那就是讀書越多,語文成績就越好。事實上並非如此,讀書只不過是吸收知識的一種途徑,但並非是最終的結果。讀書是跟著作者的思路走,當這種思路被打斷後便不知所措。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當我們看到一篇描寫景色的美文,裡面的句子可以說是清泉水一樣純美,但當我們自己去寫另外一個美景時卻什麼都寫不出來,哪怕套作文的句子也很難寫好。原因到底在哪?閱讀量如何才能轉化為最終的成績?
讀和寫的訓練一直都是分不開的。我們讀書時不能被動去讀,單純讀完就了事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也是對時間的不負責任。我們花了時間去讀書就必須要學會知識,要用思考的模式去讀書。讀完文章後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分析文章結構以及作者文筆特點,換成自己去寫又會怎麼寫?我和作者之間的差距在哪?為什麼有的詞我就想不到?反覆去問自己,要求自己去提高,並嘗試寫一篇文章來練筆。不要怕寫得不好就不寫,萬事開頭難,寫得多了就會慢慢變好。
前面說到讀書目的是吸收知識,而不是為讀書而讀書。有的人為了追求讀書速度,很快就讀完一本書,但啥都不懂就接著讀下一本書。這樣只會浪費時間,寧願多花時間讀書,也不要走馬觀花去讀。如果實在難懂可以找個筆記本抄下來,慢是慢了點,但這樣學到的就是自己的知識,總比什麼都沒學到好。
閱讀量大,吸收知識多,只有滿足這兩個條件才能轉化為高分。
-
4 # 鵝媽媽講閱讀
語文成績與閱讀是兩個事,語文成績是多方面因素的綜合結果,可能與應試技巧有關;可能是試卷難易程度決定的;也有可能與孩子本身的基因所決定的,有的人天生就對語文敏感,有的人則不;當然也有可能閱讀量大的因素,閱讀可能會帶來很多結果,語文考試成績只是其中之一。如果追求透過閱讀來提高語文成績,那麼先不要著急,慢慢來,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再來看語文成績。
推薦一本書《為愛朗讀》,本書記錄了一個閱讀馬拉松故事,是一位親歷十四年親子共讀生活的女兒在成年之後寫的成長回憶錄。作者成長自單親家庭,由父親撫養長大。四歲時,父親開始為她朗讀繪本和經典童話。九歲時,父親與她做了一個影響她一生的約定:每晚給她大聲朗讀經典書籍。
父親這麼做秉承的想法是:“你的時間和心無旁騖的關注,是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在之後的每一天,父親都提前選書、試讀,然後在夜晚為她朗讀,堅持了100天之後,就是1000天,直到她上大學離開家,父女兩人每晚的共讀居然一天都沒有落下,堅持了整整3218天。這期間有著各種各樣的障礙,都被他們一一克服了。
這樣的讀書:1.給了女兒超越尋常孩子的生命的豐富度;2.給了孤獨的父親極大的慰藉。
這本書是作者成年之後的一本回憶錄。你說作者的語文成績好不好?
-
5 # 雨三三
“閱讀量”轉化為語文成績,用“轉化”這個詞,我覺得本身並不確切,拿我自己來說說吧。我自小愛看書,高考語文成績133分(150分的滿分),作文滿分,是當年所有科目中考得最好的一門。我覺得這和我愛閱讀不無關係。
我從小語文這科成績不錯,我覺得就和我愛看書有莫大的關係。小時候農村孩子是很難弄到一本課外書的,於是每學期開學時候發了新書,無論是語文還是其他科目,只要是稍微有點故事情節的,我都會如飢似渴地捧讀一番,所以開學不久,我會把所有科目的書大概都會通讀一遍,尤其語文課本里有一些有故事情節的文章也會反覆地看,我覺得這某種方面是起到了課前預習的作用吧,至少有個初步印象。
另外,從小學3年級開始,每年學校的課本多了一本,類似於語文課外閱讀讀本的輔助教材,這本書相當厚,一般老師是不會作為教材在課堂上正式教學,而是讓學生在家裡閱讀。這本書收錄了中外名家各類題材各種型別的作品,於是這本書一度成為我小學時候最大的精神食糧來源。其他學生對於這類不用硬性教學的書本估計就放在家裡積塵,而我的寒暑假,幾乎都是抱著這本厚厚的書反覆地閱讀,以至於書本封皮封底都磨沒了。
除此之外,我搜羅儘可能遇到的一切可讀的讀本,比如媽媽教學時候的教材、比如爸媽訂閱的《知音》雜誌,比如當年流行坊間的大眾文學《故事會》,當然這些都是有相當運氣和機會才能得到的。我還記得小學三年級時,我擁有的第一本屬於我自己的課外書,是爸爸去了一趟縣城,從城裡的舅婆婆家給我帶回來的一本兒童文學《巨人》,這幾乎是讓我夢寐以求的禮物,讓我欣喜了一整個學期。這本書也被我反覆閱讀。
要說當年我的這些愛看書的習慣帶給了我什麼,可能在當時甚至學生時期都體會不到,而今才慢慢咂摸出來一些感受。
其實,最大的就是求知慾。在小學低年級,想看書,但是肯定有很多生字不認識的,於是除了在上語文課時更用心地學習認字,課餘也會抱著字典去查閱那些生字生詞,這方面,你就擁有了比同齡小夥伴更多的詞彙量;
再者,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課外書裡的生字、生詞即使是不去特意查閱,閱讀量上來,你也會潛移默化地明白其詞意和用法,小學時候的一些基礎的字、詞意思、標點用法、修飾手法這些其實你在課外書中都會接觸,即使當時不懂,課堂上老師的講解,你很快便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因為你已經有了量的積累,加上稍微的提點便有了質的提升。
再有就是,語文最重要的作文,作文的比分隨著年級的升高佔比越來越大。所以作文是很多語文成績不好的孩子的老大難。我可以這麼說,一般只要愛看書、愛讀書的孩子作文成績至少不會差,為什麼這麼說?我可以講講我自己的經歷。高三那年的暑假,我整整讀了一個假期的《文化苦旅》,不知道什麼時候買的這本餘秋雨的名著,其實這本書的故事性並不強,所以一直沒有用心去讀,當時沒有什麼書看,於是只有重新捧起這本書,反覆地從頭看到尾,從尾看到頭,又從中選擇喜歡的篇章再三研讀。
以至於開學後我寫的作文,老師點評有點大師的味道,能從小中見到,平淡中見真情,這是餘秋雨文風的特點,被我潛移默化中學到了。所以當年高考的一篇文章,我仍然採用了這個風格,作文拿到了滿分的成績。這可以說是我讀閒書、愛看書得到了最大收穫。
所以說,所謂的“轉化”必須是長期地、發自內心的熱愛激發出來的潛能,是潛移默化得來的經驗,而並不是為了積累閱讀量地囫圇吞棗。
-
6 # 韓老師的語文課堂
拿出本子,準備記錄方法。 一個愛閱讀的孩子,語文成績肯定差不了。然而,有一部分孩子,他就是愛看書,結果語文成績平平,那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掌握閱讀的方法。
一是提問,有目地讀無論是閱讀一篇文章,還是閱讀一本童話故事書。讀之前一定要提問:你想從故事中讀到什麼?你喜歡故事中的誰?為什麼喜歡?你討厭故事中的誰?為何討厭?你願意把這個故事分享給別人嗎等。
若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故事,你家的孩子都能把它這樣讀完,並且能夠說出以上問題的答案,那麼你家的孩子語文的閱讀理解題肯定差不了。
二是堅持閱讀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總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讀一個月不行,繼續讀,讀半年沒見效,繼續讀。
開始,可以家長帶著讀,讀完一個故事就可以和孩子一起交流閱讀心得。
讀得時候,切記讓孩子安靜,自己獨立思考。
若是真讀,肯定能見效,若是被逼著讀,他只會過眼,不過腦,那麼神仙也教不會。
三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提高成績的根本辦法是讓孩子愛上學習這件事。
想讓孩子閱讀大量書籍,並且轉化為語文成績的前提是你家孩子真的愛讀書。
只有喜歡,才願意去做。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只是走馬觀花地讀書,那永遠也沒法轉化成語文成績。
四是有這個能力是得高分的關鍵愛閱讀的孩子,想象力很豐富,並且他們總是能時不時把書中的故事重現,讀得書多的孩子,他還能隨口就說出書中的成語、詞語等很多新鮮詞。
關鍵是,讀書會讓人變得聰敏,會深入思考。也就是理解能力更強大了。
比如,拿出一篇閱讀理解題,愛閱讀的孩子,讀完一次他就知道文中要說明的主要內容,並且能迅速找出答案。而不愛閱讀的孩子,他總是磨磨蹭蹭地一句一句的慢慢讀,結果他也理解不了,拿不了高分。
所以,提高理解能力是重點!而閱讀恰好有這個好處!
愛閱讀的孩子,無論是從閱讀的速度,還是閱讀的質量,他都是站得比別人高。這就是閱讀的力量,至於如何轉化為語文成績,方法我也說了,多問幾個為什麼,做到既能自己讀懂,也能講給別人,做一個真正的閱讀愛好者,有些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
7 # 揹包包大人
作為曾經的語文老師來回答這個問題。
閱讀量不能轉化為語文成績,是很多學生心中的痛——我明明讀了大量的書,為什麼閱讀題還是得不了高分呢?寫作能力提高得也不明顯?這都是為什麼?
為什麼?道理很簡單,讀書沒讀進去罷了!至於寫作,跟閱讀完全是兩碼事,閱讀能力絕對不會自動轉化為寫作能力。就像你會開轎車,但未必能開飛機,它們需要的是不同的能力。
閱讀量大,只是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要想提高語文成績,你當然要看看那些出題的大神們都是什麼思路——他們一門心思要把你考倒,所以在題目中佈滿了陷阱。你平時讀書的時候哪裡想到其中有什麼陷阱?
多讀書,理解能力自會增強,相關的知識也會增長。這還不夠,還要多做題,熟悉考試的套路。平時讀書多是囫圇吞棗,而考試的閱讀要求精雕細刻,兩者沒有可比性。把握住一個關鍵:文章的表達,有言內之意,還有言外之意,考試的時候,難題多在“言外之意”下功夫。平時的訓練中就要有意識地去訓練你讀出“言外意”的能力——關睢是寫鳥叫嗎?桃夭是寫桃花嗎?如果停留在字面意義的水平,不可能答好語文題。
好讀書,不求甚解,只可作為廣泛閱讀時的指南。要選出少部分書精讀,從作者、內容、體例、時代背景、同類作品比較諸方面去接近“真相”,寫出你自己對作品的獨到見解,長期堅持這樣的閱讀訓練,你才能說自己“閱讀量大”。如果讀了一堆書都跟讀小說似的只看了個大概,讀再多也無濟於事。
閱讀的過程中要思考,要批判,要比較,要借題發揮,才能真正提高語文水平。
-
8 # 九鬥學生心理
家長都會感慨,我的孩子讀了很多書,可是語文成績為什麼不好呢?我們陪著孩子讀書的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提高語文的成績呀,就是希望他們作文寫的很棒啊。可是讀了很多書,我們好像也看不出來,有實質性的改變,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從閱讀量到孩子的考試成績,要發生正向疊加的作用,就需要滿足這樣的幾個條件:
1.一般語文考試的基礎項題型都是以生字、組詞和原文背誦為主。而這些題型基本上都是學校語文老師強調又強調的重點部分,要想獲得高分,就是要保證基礎題完全不錯,這就需要孩子緊跟老師的步伐,亦步亦趨。很多孩子沒做到,或者很多家長沒有監督到位,導致孩子的基礎題不斷的丟分。
2.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要加強。難道讀了很多書之後,閱讀理解能力不就是很強嘛,非也。還在看書的時候對作品的理解和到題型之間有從孩子感覺到的懂到變成語言的描述,再到變成通順的句子寫出來,這是一個精讀的過程。或者說在這個過程當中,以孩子大量的閱讀量為基礎,需要的是套路。如果孩子有大量的閱讀量為基礎,能有人帶著孩子學會如何把口頭語言變成文字語言寫出來,那麼孩子閱讀理解的能力加強之後,第二大部分的得分就會變高。
3.寫作能力的加強,不管是看圖說話還是各種題型的作文,孩子讀大量書之後,掌握的好詞好句,掌握的寫作方法,對各種體裁的理解,比一般的孩子要強,那麼如何寫出來,也許也需要有正確的方法引導。格式用什麼樣?如何開頭如何結尾如何把故事的情節鋪展開,這些都需要孩子去經歷,去嘗試,才能把閱讀量變成高分的作文。
當然,我們一直在強調孩子大量的讀書,他們會把所讀到的知識變成他們身體的一份子,家長陪伴孩子讀書的過程也不能太勢利,如果對孩子語文的成績有期待,那麼就需要在配合老師的同時,教會孩子答題的技巧。
-
9 # urna風之度0
閱讀量大,有時與語文成績無直接對應關係。原因為:
一,閱讀有量無質。如果沒多讀經典,閱讀大量消遣類、快餐類、雞湯類文章,於提升知識、提升思考並無實質性幫助。所以,一定要閱讀經典。
二,閱讀有識無憶。看了大量的好書,水過無痕,沒有記憶,實際相當於白看。經典文章一定要背誦。一定達到300篇以上,才能量變化質變。
三,閱讀有看無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閱讀,如果不伴隨思考,知識就是資訊,不能內化成能力。只有思考,知識才能變成自己的認知,變成自己的東西。
四,閱讀有讀無用。閱讀,要立即使用。學會模仿思考,模仿寫作。有針對性的訓練閱讀技巧。
-
10 # 小笙常談
大道理不會講,大家天天都有吃飯,用它作一個比喻應容易理解。
大量的閱讀好比家裡買進大批食材,想要家人吃得健康強壯有力。(和有好語文好作文成績一樣)一要食材品質上乘可口人愛吃,吃了才有益,二有了素材要烹調的人會搭配和調味,才能讓菜式色香味俱全,而且保證不相沖不中毒。前兩樣都很好。還要吃的人牙口好,能細嚥慢嚼而且腸胃消化吸收能力好。也有些人,雖有大把好東西可食,但不吸收不消化不能變成養分參加身體各項代謝從而達到滋養身體,所以吃得再多還是瘦蜢蜢的。你們說這樣的人食飯是不是和讀了很多書轉化不成語文成績一樣,雖一應俱備了,就只差了個消化吸收把書本里的學識詞彙轉變成自己的文學素養。
但不讀書,就像你有個很好的胃,垃圾吃進去都能消化吸收能變廢為寶,但廚房裡真的沒什麼可吃,消化吸收力再強也白搭。
-
11 # 百鍊鋒
閱讀對語文學習很重要,要不然就沒有那麼多老師天天強調讀書讀書了,也不會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名言了。但單純的閱讀量是無法轉化為語文成績的。要想透過閱讀提高語文成績還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讀書要講究方法和技巧。最基本的就是要弄清哪些書應該精讀,哪些書應該泛讀。如果想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那麼經史文哲等各類的書都要看一看,這不但可以開闊視野,還可以為自己的寫作積累素材,從而寫出立意新穎,角度獨特的文章來。所謂精讀就是要對重要的文章和書籍,進行認真讀反覆讀,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鑽研文字的裡外含義,對重要的語句和章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還要做到透徹理解,瞭解對比借鑑文章的寫作技巧等。只有透過精讀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二、讀書要做個有心人。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手勤,遇到的生字詞一定要查一查,沒有一定量的詞彙積累,語文成績的提高就是天方夜譚。碰到的好詞好段甚至好篇好認真做好筆記並反覆吟誦。歷史上的許多文學大家的成就都是讀書筆記裡的芳華。另外,讀書的時候還必須多思考。有句話叫‘’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思則罔‘’,意思是說光讀書不思考你讀再多的書也沒用,心裡總是茫然若失,什麼都不懂。
然而,要想透過閱讀提高語文成績還必須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雖然增加知識積累需要泛讀,但你讀的書至少必須是積極向上的,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害己害人。
-
12 # 語說百態
我們先看一個真實的例子,再來說說閱讀量與語文成績的關係:
孫婧妍,畢業於北京十一學校,2013年北京市語文高考狀元,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學生。在當年的高考中,她的語文取得了148分的好成績。在總結自己能取得這樣成績的經驗時,她認為自己最關鍵的是做到兩點,即讀和寫。
首先說讀,孫婧妍認為一本好書至少值得閱讀兩到三遍:第一遍略讀以滿足自己的閱讀興趣並瞭解書的內容與結構,第二遍精讀以摘抄、把握整本書的佈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鋪墊與伏筆,如果還能再讀一遍,她就會抽時間寫一些類似專題研究的心得,比如對整本書思想的一個探討,或者對書中某種表達的質疑。她認為,只有當你抱著學習的心態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質疑書本時,它於你才算得上有意義。孫婧妍說再好的書如果只是利用擠公交的時間嘩啦啦翻過去,那麼從這本書中汲取的養分必然將會微少得近乎無。
除了閱讀方法外,讀書應當是一件精細而持續的事情。讀書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於從書中汲取營養,在於透過整個閱讀過程修養一顆寧靜而富有感知力的心靈。孫婧妍從在小學學會選擇正確的書開始,閱讀的動作在十年裡從來沒有一天間斷過,我讀名著、讀國學經典、讀詩歌、讀歷史、讀哲學文學的理論、讀時事。如果沒有紙質書就用電腦、手機,每天短則二十分鐘,長則十餘個小時。在高考前的那個學期,為了保持語文學科的感覺,每天她至少要抽出一個小時來讀書,教室後面的窗臺堆滿了各類書籍,有時候抽出一本會造成大規模的坍塌,尼采壓在泉鏡花上,紫式部淹沒在赫胥黎、劉勰和紀伯倫裡。
再說寫,孫婧妍認為提升寫作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多讀多仿多寫。孫婧妍說自己最早開始寫東西,正是始於閱讀中的模仿,不管是何種作家,只要覺得好,就會按他的風格仿寫。粗略算起來她模仿過的作家有魯迅、夏目漱石、郭敬明、村上春樹、錢鍾書、杜拉斯、三毛……
現在再來說說我們的閱讀。
其實我本人就是一個高中語文老師,我平時也特別強調學生要多讀多寫。我們很多學生,也會有這樣的困惑,覺得自己讀了不少書,但語文成績並不特別好。我發現,很多學生課外閱讀存在許多問題。
一、消遣式閱讀
很多人讀書只是為了消遣休閒,所以他們比較喜歡看故事性的文章,尤其是高中生喜歡看淺淺的,甚至有些虛假的青春愛情故事。讀這樣的故事,就像看電視劇一樣。這樣的書讀得再多,也不會有多少收穫。有時即便不是看這些故事,也有可能是別的簡單輕鬆的娛樂是的文章。很多東西看過之後一笑而過,淺淺的文章,淺淺地讀,讀過之後沒有什麼深刻的思考,也沒有什麼收穫。
二、碎片化閱讀
當今時代是一個讀圖時代,我們更願意進行手機閱讀,快速閱讀,所獲取的資訊多而雜,卻是零碎的,不成系統的。這樣的閱讀對於提升我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當然也無法轉化成語文成績。
三、低品位閱讀
近些年來,網路小說盛行,一些穿越小說,玄幻小說更受青少年的青睞,這些小說的品質參差不齊,有些甚至在傳遞著灰暗、無望、血腥等負能量的東西。以前就曾經發生過一起惡劣事件,一個本來成績不錯的高中學生沉迷於玄幻小說,而分不清現實和玄幻世界,最終手刃了對他苦口婆心的班主任。
四、讀寫分離式閱讀
孫婧妍的經驗告訴我們,提升語文素養,提升語文成績,最好的方法是讀寫結合。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只讀不寫。很多人認為讀了還要寫,是難而煩的事情。惰性思維使得我們懶得動手,久而久之也就感覺雖然讀了很多,卻依然不會寫。
總結來說,要想把閱讀量轉化為語文成績,最根本的方法還是要多讀書、讀好書,讀寫結合。寫似乎很難,其實做起來並沒有那麼難,最初也可以有話多寫,沒話少寫,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其樂無窮。
-
13 # 邢臺吳老師作文工作室
如何將閱讀量轉化為語文成績?
量變,才會質變。沒有讀書量的積累,就不會發生質的改變。這是辯證法告訴我們的。但是,現在的孩子讀書只是看熱鬧,瞭解故事的大意而已,所以效果不明顯。其實,讀書分泛讀和精讀兩種。泛讀要求大量讀書,這樣的孩子思路開闊,寫作內容新穎。而要提高同學們的語文成績就必須精讀,特別是讀名著!從名著裡學習寫景,學習寫事,學習寫人,學會細節描寫,學會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下面請大家閱讀莫言在《天堂蒜薹之歌》裡的片段,體會一下寫作大家的讀後的畫面感和細膩感: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節選
第一章
"高羊!"
那天中午,Sunny十分強烈。久旱無雨,天空和大地之間遊走著混濁的塵埃,瀰漫著腐爛蒜薹的臭氣。一群藍色的烏鴉疲憊地從院子上空掠過,地上閃過灰淡的陰影。已經收穫的大蒜沒來得及編成辮子,散亂地堆在院子裡,被炎陽曝曬著,發出陣陣惡臭。在堂屋裡,他蹲在一張矮桌前,耷拉著兩撇倒運的掉梢眉毛,端起一碗蒜薹湯,剋制著從胃底泛上來的噁心,剛要伸嘴強喝,就聽到從虛掩的破舊院門外,傳來一聲焦灼的吼叫。他聽出這是村主任高金角在呼叫自己的名字,便匆忙放下碗,大聲應著,往院裡走。
站在堂屋門口,他說:"是金角大叔吧?來家裡坐坐?"
院門外的聲音柔和了些:"高羊,你出來一下,有要緊事跟你商量。"
他不敢怠慢,回頭囑咐了一句:"杏花,你別亂摸,別燙著。"飯桌旁,他的八歲的雙目失明的女兒杏花睜著兩隻光彩奪人兩團漆黑的眼睛呆坐著,好像一截黑木頭。在院子裡走著,灼熱的土地烙著腳,熱氣上衝,他感到雙眼正在分泌眼眵。他搓著胸脯上的灰泥,聽到新生的嬰兒在炕上啼哭。身有殘疾的老婆似乎在炕上咕嚕了一句什麼。總算生了個男孩!他望望黑洞洞的窗戶,欣慰地想著。西南風颳來了成熟小麥的焦香,就要開鐮收割了。他的心突然感到十分沉重,冰涼的感覺從背後緩緩升起。很想收住腳,但腳卻帶著他向前走。蒜薹和蒜頭的辣臭,燻得他眼淚汪汪。抬起赤裸的胳膊擦了一把眼,他知道自己沒有哭。
拉開大門,他問:"大叔,有什麼……哎喲娘——"眼前一片翠綠的線條晃動,好像千萬根新鮮的蒜薹飛舞。右腳踝子骨上遭了一著打擊,非常遲鈍,非常沉重,彷彿連心肝都被扯動了。他閉著眼,恍惚中覺得嘴裡發出一聲慘叫,身體不由自主地往右傾斜,而這時,左腿彎子又捱了一擊。他慘叫著,身體一羅鍋,莫名其妙地跪在了門前的石頭臺階上。他想睜眼,眼皮沉重,蒜薹和蒜頭的辣臭氣刺激得眼珠疼痛難忍,眼淚亂紛紛湧出來。他知道自己沒有哭。正想抬頭揉眼,兩件冰冷刺骨的東西卡到了手脖子上,雙耳深處輕微地脆響了兩聲,好像有兩根鋼針紮在了腦袋上。
好久他才睜開眼,透過朦朧的淚水——他想,我沒有哭——他看到兩位白衣綠褲,綠褲上鑲著紅線條,身材魁梧的警察。他先是看到他們的腰膝:綠褲上端沾著一些發白的汙跡,白褂下襟上沾著一些發黑的斑漬,寬寬的棕色人造革腰帶上,掛著手槍和黑色的棒子,腰帶的鎖口鐵閃閃發亮。他仰了一下臉,看到了兩張冷冰冰的、毫無表情的臉。沒及他開口,左邊那個警察把一張蓋著紅印的白紙在他眼前晃了一下,輕輕地、略微有點口吃地說:"你——你被捕了。"
後記:舞蹈家是用身體的不同姿態來表達自己的領悟的藝術,畫家是用畫筆塗畫顏色表達自己感悟的藝術,作曲家是用音符和聲音表達自己感悟的藝術,而作家就是用自己的筆來表達自己感悟的藝術,讓讀者透過文字的閱讀,讀文想畫面,從而受到啟發,明白道理,提高閱讀和欣賞水平,最終達到提高語文成績的目的……
邢臺市吳老師作文工作室 吳印濤
-
14 # 超級女兒奴
要想把閱讀量轉化為語文成績,就要想清楚閱讀和提高成績之間的聯絡,既然老師經常強調閱讀,肯定對成績是有幫助的,那麼閱讀在哪些方面可能對提高成績起到促進作用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閱讀可以幫助孩子鞏固和認識新的字詞。對字和詞的認識和理解是語文的基礎,隨著閱讀量的增加,那些在課堂上學過的字詞在閱讀中出現的次數就會一次一次增加,當孩子在閱讀中每遇到一次課堂上學過的字詞時,就是對所學字詞的一次複習,當那些字詞重複出現的次數多了,非常有利於鞏固在孩子腦海裡的記憶。而在閱讀中遇到新的不認識的字詞的時候,也可以透過放在語句環境中去猜測這個字的含義,從而達到認識新字的作用。
二是閱讀可以培養語感。語文中有些字詞是不太好解釋的,只能放到具體的句子當中去理解,比如像“就”“著”“了”這些助詞,單獨拿出來很難給孩子做好解釋,但是放在句子就不一樣了,孩子可以透過句子的含義來體會這些字的含義。透過閱讀把語感提上來,對理解那些不好解釋的語句,以及對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連線是非常有幫助的。
三是透過閱讀可以積累素材。好的書中會有優美的語句,有動人的故事,也會有獨特的思想,一個人閱讀的多了,思想就比較豐富,再把喜歡的語句摘錄下來常常記憶,在寫作文的時候就不會覺得腦海裡一片空白,不知道寫什麼好了。
四是透過閱讀可以培養孩子優秀的品質。大部分書都是屬於正能量的,透過書中主人公種種努力克服磨難的經歷,主人公與人為善的行為舉止都會在無形中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筆者就曾經在高中時讀《平凡的世界》過程中受到極大的鼓舞。
最後強調的是,要想讓閱讀真正起作用,選一本好書讀是前提。
-
15 # 無為者有為
在語文學習中,如果大量閱讀到了一定程度後,會出現量變導致質變的情況,自然就提高了語文的成績。
學好語文最關鍵的是閱讀量要大,只有閱讀量大才能掌握較多的好詞好句和典故知識等,並且古人也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說法。一位五年級家長說:孩子進入高年級以後,閱讀和不閱讀對成績的影響開始逐漸顯現了。最新的“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曾說,“高考的閱讀面也在悄悄變化,哲學、歷史、科技什麼型別的內容都有。現在閱讀的要求遠遠高出了語文教學平時教的那個水平”。“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1.閱讀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可見使用諸如jint速讀訓練學會快速閱讀有多麼重要。2.閱讀題量也增加了,以後的題量,不是題目的數量,是你要做完的題的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語文的提高需要長期積累,小學不抓,中高考就會後悔,到時候想抓也來不及。未來語文的地位急劇上升。得閱讀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天下。閱讀習慣將成為學生小學入學前後第一重要的習慣,並將一直持續下去!
-
16 # 濤哥新語
這個問題似乎不應該成為問題!閱讀量一定程度上說就是語文成績,不需要轉化過程。這裡面有個前提,就是“量化”過程是真正的深度閱讀,而不是走馬觀花,“一日看盡長安花”。同時,閱讀內容選擇需謹慎。一般來說,推薦公認的經典著作廣泛閱讀最為妥當。可以請老師開列書單。
歷經一千二百年的科舉制度,除了唐朝科舉考試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之外,其他歷朝歷代不都是考經文、論、策、八股文麼,古人即使神勇如王陽明、曾國藩,除了讀書還有什麼。“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深度閱讀而已!
當然,雖然閱讀量很重要,現在的語文考試也不完全靠閱讀,特別是高考都成了模式化的套路,也需要一些答題技巧。如果以閱讀量來夯實基礎,輔助正確的技巧,語文成績那是不成問題的。
回覆列表
語文老師經常強調要學好語文就要增加閱讀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使閱讀量轉化為成績。
正在閱讀的學生
第一,增加閱讀量,有意識地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是語文考察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透過增加閱讀量,可以有效鍛鍊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提高語文成績。增加閱讀量,可以鍛鍊學生閱讀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這樣學生在考試時遇到閱讀理解之類的題目,自然會迎刃而解。
孩子們透過增加閱讀量來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第二,增加閱讀量,增加作文知識儲備。
增加閱讀量,學生可以學到更多的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都可以成為寫作文很好的素材。同時,閱讀過的材料中一些比較好的寫作方法,學生也可以借鑑到自己的作文當中。因為每次語文考試,作文都會佔比較大的分值,作文能力提高了,考試成績自然會提高。
學生在寫作文
第三,在增加閱讀量的同時,勤于思考,將閱讀到的材料與語文學習聯絡起來。
有人閱讀量很大,但是語文成績還是很難提高。實際上,是沒有把閱讀與語文的學習聯絡起來。在閱讀的過程中應該勤于思考,將閱讀與語文學習有意識地聯絡起來。讀到的材料中哪些詞語在語文學習中遇到過,哪些沒有?哪些語句是材料的中心句,哪些段落需要精讀,哪些段落需要一帶而過。這些都需要與語文學習緊密聯絡起來。
總之,增加閱讀量是千里之行的第一部,將閱讀量轉化為學習能力,進而轉化為學習成績,才是學生透過增加閱讀量來提高語文成績過程中最應該關注和做好的。
語文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