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場場聚散

    今年考研人數突破300萬,說明以下幾點:

    1、 就業壓力增加了。

    如今,本科生畢業後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就業競爭加劇了。工作難找的原因,不是因為社會就業崗位減少了,而是大學生越來越多了。

    為了能夠從浩蕩的就業大軍中脫穎而出,更具競爭的優勢,越來越多的學生投入到繼續考研的隊伍中來。

    2、 中國的高等教育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從前,一個班出不了幾個大學生,現在一個高中班,幾乎都是大學生了。所以,現在的研究生就相當於沒有擴招前、還包分配時的大學生的地位。這說明中國的高等教育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國民文化程度普遍升級。

    3、 中國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從前的教育層次已經不能與之相適應和匹配了。

    中國透過近3、4十年的快速發展,真正實現了農業、工業、軍事、科技的現代化,從前的本科所學知識已經漸漸無法滿足某些高階崗位的要求,要想獲得更高階的工作崗位,必須做到知識層次的同步提高和升級。

    比如,從前本科就能夠勝任的崗位,現在要碩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才能勝任。

    學歷的含金量高了還是低了?

    很明顯,當然是學歷的含金量降低了。

    因為從前大學生非常少,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畢業國家就給分配工作;後來,隨著大學的擴招和分配製度的取消,大學生數量大幅度增加,而且還需要自己找工作;直到現在,可以說大學生滿地跑,一抓一大把,再也不是什麼天之驕子了。

    物依稀為貴,太多了就不值錢了,越來越不值錢的東西,還能說是含金量高了嗎?

    而且,隨著退休延遲制度的實施,中老人遲遲不退休,年輕人就更難找到合適的工作了。

    總結:

    大勢所趨,歷史的洪流總是裹挾著我們身不由己地往前走。將來,人們受教育的時間會越來越長,那些中途放棄的人,將被社會淘汰,永遠掙扎在社會的中底層,難以翻身。

    上升的道路並不寬闊,擁擠雜沓,你推我搡,有人倒下了,有人踏著別人的肩膀爬上去了。考研的道路上從來沒有容易二字。不管學歷的含金量是高是低,廣大學子們沒有選擇,只能一路向前,考研、考研、考研!

  • 2 # 文都圖書

      從近幾年,報考研究生考試的人數來看,希望實現考研的目標,並且嘗試著報考研究生的人數,呈現出遞增的趨勢。

      1、2018年,研究生報考人數為238萬;

      2、2019年,研究生報考人數高達290萬;

      3、2020年,研究生報考人數為341萬。

      從這些資料來看,近兩年報考的人數,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今年考研的人數,也再次迎來新高。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學歷的重要性,希望獲得高學歷。

      有句老話常說“技不壓人”,即便許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身的學歷已經足夠了,但是他們也會懷著孜孜不倦學習的心態,利用業餘的時間,爭取更高的學歷。

      考研與高考相比,哪個更容易?

      經歷過考研的朋友,才會意識到,若想贏得考試,除了需要有目標、有學習的能力,還需要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需要能夠忍得住寂寞的煎熬。

      在備戰考研的日子裡,圖書館的座位是滿的,深夜的燈光是亮的;那些及早打了退堂鼓的同學,很難在考研中取勝,而那些堅持不懈的人,才有更多勝出的機會。

      考研既然很苦,那麼為何還會有許多人,為了這一目標,而去拼搏和努力呢?考研人數新高,只因為學歷高,會有許多的好處,讓眾多的網友們認為,值得一拼!一起來看看,考研大概有哪些好處吧。

      01調整人生方向

      許多人,在職場上的發展,時常會受到學歷和專業的影響。

      如果大家,在本科階段學習興趣之外的專業,那麼可以透過考研,來實現跨專業的目的,從而實現重新規劃人生,挑戰人生方向的目的。

      在高考志願的時候,許多學子,對專業缺乏瞭解,或許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願望,所以未能找到契合自身的專業;進入高校後,才會本專業有個清楚的認識。

      假若同學們,有重新選擇專業的願望,那麼考研不失為一種實現目標的方式。

      02提升競爭實力

      一個人的能力,不僅僅體現在畢業證書上,還體現在其眼界、人脈等因素上。

      透過讀研,能夠讓大家掌握更加豐富的理論知識,也能不斷開拓自己的視野,甚至在專業領域內,結識更多的同行人,不覺中就能獲得人脈的提升。

      在讀研的幾年裡,大家將會不斷提升個人的競爭力,也將會有更加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同時有一個更加美好的前景。

      此外,在備戰研究生考試的時間裡,大家還能磨礪毅力,讓學習變得更加專注,對於個人的成長來說,也是一大好處。

      03跨過求職門檻

      當然,對於研究生來說,當大家畢業了,依舊會面臨找工作的事情。

      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能夠輕鬆跨過許多的求職門檻,也能在報考公務員考試中,有更多的選擇項,從這一點來看,也是不錯的。

      尤其在拿到了碩士畢業證,大家將會有更多的機會,進入一些國企或者事業單位任職。

      尤其對於那些,缺乏背景優勢的學生來說,他們若想在求職的過程中,擁有更多的機會,不斷提升學歷,才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契機。

      04晉升發展優勢

      不得不承認,在眼前的時代中,學歷是一塊敲門磚。

      學歷越高的同學,在職場上的發展,也將會有更多的機會。比如說,大家如果選擇考公務員,會發現報考的級別越高,對學歷的要求也將越高,許多省部級的崗位,都要求研究生學歷。

      而且,當大家找準了自己的定位,在職場上穩定下來之後,如果想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贏得更多晉升的機會,高學歷通常佔盡優勢,大家將會“進可攻退可守”,在職業發展中遊刃有餘。

      當然,在此並不排除,也會有許多能力優秀的朋友,他們即便沒有高學歷,也能依靠過人的能力,贏得同學們的認可,爭取到升遷的機會。

    所以含金量高不高和報考人數沒有太大關係,還是要看自己學歷的重要性。

  • 3 # 老穆說語文

    老穆有話說

    自1997年恢復高考以來,學歷的含金量是越來越低了。

    但是,“低”是相對而言的,“低”不代表文化水平低,恰恰相反,是文化水平普遍較高的一種表現。

    1997年,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只錄取了27萬人,錄取率僅為5%。

    因此,那個時候能夠考上大學(包括專科),真的是令整個家族都感到振奮的一件事!

    2018年,高校錄取率在81%左右;

    2019年,老穆沒有看到具體資料,但估計在82%左右……

    當然,如果只算本科錄取率的話,還要減半,估計在43%左右!

    綜上所述,學歷的含金量是無法和以前比較的。

    正因為如此,所以很多人才會去考研,提升自己的學歷含金量!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資料,今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考人數達到341 萬人,比去年增加51萬人。

    別看報名人數多,但碩士錄取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說要有200多萬人考不上。

    為什麼報名人數如此多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本科的含金量在縮水,所以不得不提升學歷。

    【2】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報名方式、考試內容都是一樣的,這也無形中增加了人數。

    【3】現在要想找一份好工作,必須要有研究生學歷,所以大家都要考。

    【4】有很多報名的人員是跟風的,盲目報名,無形中增加報考人數。

    也正因為如此,每年棄考的人數也很多!

    2019年,遼寧省碩士研究生考試應考人數為109539人,實際參加考試為97365人,缺考人數為12174人,棄考率約11%;

    如果今年全國考研人數按12%棄考率計算的話,將會有40萬人棄考。

    儘管考研的人數很多,但綜合全國14億人口來看,還是微不足道的。

    誠然,學歷含金量越來越低了,但從整體來看,還是不低的。

    朋友們,你們覺得呢?

  • 4 # 說說教育與職場

    今年考研人數火爆,我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國家透過學術打假、學歷學位清理後,學歷學位證書相對比較正規化了,認可度就有所提高。

    不僅僅是考研,今年報考各種考證的人數都大增,尤其是教師資格證等。外面的機構,各種專升本和國家自考也火熱起來。學歷學位一下子就值錢了。當然,考研的含金量也高了。

    第二,和目前的經濟和就業環境有關。經濟增長放慢,就業形勢嚴峻。所以,報考公務員、教師公招的人數激增,畢竟穩定,以後也有保障。而考研也是一個保證,研究生學歷,不論以後考教師公招還是公務員,甚至進公司都是加分項。社會對於學歷的認可度越來越高,這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從個人角度而言,現在的年輕人壓力大,學習意識很強。畢竟時代變化太快,各種新生事物,要不斷學習,趁著年輕多學習多提升,以後才不至於最先被淘汰。所以,在學習意識和危機意識中,更多的年輕人踴躍報名,不斷提升學歷。

    以上是我的對於考研人數激增的看法。

    第二個問題,學歷管控後,相對規範了,那含金量肯定是提升了。要不然不會有這麼多人去考了。

  • 5 # 小馬班長

    我認為學歷含量降低了,特別是本科畢業生,質量遠低於之前。

    1.從工資待遇方面看,學歷含金量低了

    任何事物的價值與它的稀缺性有關。

    20多年前,大學生畢業還包分配,只要考上了大學,意味著找到了工作,吃上了“皇糧”,從這方面來說,本科學歷含金量就很高了,別說研究生了。

    畢業不僅不包分配,有的專業畢業就意外著失業,能找到個工作就不錯了,從這方面來講,含金量確實降低了。

    2.學歷含量降低的原因

    我認為學歷“不值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大學的擴招,20多年前我考大學的時候本科線為580分,現在本科線才400多分。

    1999年,本科畢業生90萬左右,2019年,本科畢業生830多萬,從數量上來看,擴招了接近10倍。

    前幾年我學院招了幾屆專科生,300多分就能考進去。滿分750分考300分,相當於每門課不到50分,這樣的水平到大學裡之後有些課程根本就聽不懂。特別是高數、物理等邏輯性比較強的課程,大面積的不及格。

    學生能力達不到,最後肯定還是要畢業,那怎麼辦?只能降低畢業要求!

    這就造成了現在的畢業生水平遠低於前幾年的畢業水平。

    所以說,水平越來越低,學歷越來越不值錢。

  • 6 # 小海說教育

    我感覺現在學歷的含金量下降了,特別是本科生的含金量。學歷含金量的增加主要有以下個原因。

    1、大學生畢業生數量增加

    2019年普通高校畢業生的人數達到了834萬人,比去年增加了13萬人。以前一個村出一個大學生都比較難,到現在一個村有可能出七八個大學生。由於大學生人數的增加,本科學歷已經遠遠不夠用了。以前專科生都可以找到一個不錯的工作,現在本科生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都比較困難。所以很多人才會選擇考研,考研人數才進一步增加。

    2、畢業生質量的下降

    現在很多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後就開始懈怠了,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所以在進入大學之後,開始逃課,上網咖玩遊戲,掛科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出現。而且現在很多學校的課程質量也存在下降的情況,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課程的減少,現在的學生比以前少了很多課程,所以大學生在大學學習的東西也減少了。

    對此教育部出臺相關政策:要求取消清考制度,進一步提升學業難度、增加課程難度和深度,打造“金課”,淘汰“水課”,不能讓大學生輕輕鬆鬆畢業,提高畢業生質量。

    而對於研究生來說,目前含金量還好,目前很多大型企業對於學歷的要求為碩士,而且很多地方對於985,211研究生都有人才引進計劃,所以總體來說,碩士的含金量還比較高。博士的含金量更是非常高的,畢竟博士的招生人數基本上沒增加,所以博士生的含金量還是有保障的。目前博士畢業的待遇還是不錯的。

  • 7 # 宇宙最好老師

    研究生學歷的含金量降低還是提高這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定論,但是單從研究生這三個字來看,現在的研究生更多是透過研究生這個學歷,來獲取社會上比較優勢的資源,比較好的工作。

    現在這個社會單純的搞科研研究,需要很強的毅力,同時需要耐得住寂寞,但是現在很多學生即使有這樣的能力,也未必有這樣的耐力和忍受力。

    所以我們現在的研究生學歷更多的是一個憑證,是一個找工作的憑證,至於他身上有多少真才實學,他學到了多少研究方法,對這個社會的或者某一個領域的貢獻有多少,這倒不見得,但至少他可以獲得很多公司或者是企事業單位面試,鄙視招聘的資格,這種實實在在的好處是很多學生考研的原因。

    不過這也是一個好事,這一個從一個側面上也能看出,我們國家的教育水平在不斷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到了高素質的連勝教育,提升個人素質,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對今後的人生髮展和職業規劃都有很強的帶動作用,同時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也是在對國家做貢獻,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考研的人多少,這些人其實都是在對自己負責,對這個國家和社會負責。

  • 8 # 高校人才真經

    考研人數增加,肯定是因為就業變得困難了,而就業困難了,是因為學歷貶值了嗎?

    今天中午和幾個同事聊到一個類似的話題:現在博士進高校為什麼越來越難。這兩個問題有相同的答案。由於實行非升即走,儘管不少年輕老師已經在學校附近安家,但如果考核通不過,該走人還得走人。有不少老教授於心不忍,向學校求情,說這些年輕老師都很優秀,甚至比現在事業編內的多數老師都要有前途。但最後結果仍然是於事無補,因為學校其實也無能為力。

    現實情況是學校的編制馬上就要滿了。像我們這樣規模的高校,教師也就不到2000人,大多數都是2000年之後招聘的,至少要到2030年才會出現大規模退休潮,而近5年,學校退休的老師只有不到100人,也就是說,學校每年最多隻能進20個人,這裡面還包括戴帽子的高層次人才,所以,留給普通博士的崗位寥寥無幾了。不光是我所在學校,教育部直屬高校中,至少有五分之四的高校都面臨這樣困境,非升即走,也是倒逼出來的。十年前,我們學校每年可以招60多名博士,現在,每年只有10個左右。這是因為博士學位貶值了嗎?我認為不完全是。一方面,博士數並沒有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博士培養水平也並沒有大幅下降,甚至還有提升。同樣,去年290萬考研,今年341萬考研,這說明本科學歷在一年內就貶值了嗎?所以我認為,問題並不在學位本身,而在於整個就業環境正在發生巨大變化。

    現在的就業大環境就是傳統崗位趨於飽和。除了上面說的高校,還有醫院、國企、事業單位等傳統崗位,都存在崗位飽和的問題。而有些專業更明顯,比如法學專業,20年前還是大熱門,現在卻成了就業困難戶。但與之相反的是,一些新興行業,比如網際網路、資訊、人工智慧等等,則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有不少人根本就不想去上博士,研究生畢業就趕緊就業,生怕錯過這波紅利。這些行業本科生的工資水平比其他行業博士的收入水平都高,幹嘛要浪費7、8年的時間去上博士呢。

    我的總體感覺是,碩士、博士的含金量並沒有明顯降低,只不過是有些行業的崗位需求縮水了。很多本來本科就能幹的活,哪怕招博士也有人應聘,看起來像是學歷貶值了。但在一些新興行業,學歷並沒有貶值。所以,真相併非是學歷貶值,而是行業貶值。

  • 9 # 黑椒牛柳

    我覺得考研人數持續增加主要是以下幾點:

    首先來講,有很多學生不想離開校園進入社會。校園就是天堂,很多學生不願意進入社會的泥濘,還想在天堂多呆一會兒,在這個溫暖的避風港多呆一會兒。很多學生慢慢的有了“等”的思想,就是在學校多等幾年,就能找到好工作,就能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其次來說,找工作越來越難了,社會對非211.985的本科生並不友好。其實有很多考研的人都是工作一兩年的,然後回來考研的。就像我一個老學長被青島某爾錄取了,工作了一年決定回來考研,就是因為他看到了這個社會對他的不友好。

    最後,還有一部分人是確實想繼續研究,繼續深造,繼續追求自己的夢想。有很多人他們只是熱衷於自己所學的專業,本科的知識完全滿足不了他們,他們就需要上更高的平臺去繼續學習。

    考研的理由千千萬萬,我覺得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就業形勢的不樂觀,如果有一個非常好的就業環境,估計考研的人數會少很多,從而給那些熱衷於研究的人更多的機會。

  • 10 # 五道口的顏學姐

    今年考研人數突破300萬,當然預示著學歷貶值了。

    學歷的最高級別是博士,在我看來,博士跟頂級美女一樣,都已經貶值。

    古時候形容美女傾國傾城,確實毫不誇張。周幽王為了逗褒姒一笑,竟然烽火戲諸侯。各路諸侯帶這麼多人馬進京,多少的成本?越王勾踐進貢給吳王夫差的西施,可以救勾踐一命。那時候,條件差,要有一位美女很不容易。

    現在的人不需要風吹日曬,又有化妝,還有醫美。美女已經很不值錢了。北京的三里屯、國貿,上海的陸家嘴、淮海路,成都的春熙路、重慶的解放碑,美女一堆堆出現。美女不再是稀罕物。

    不過,請注意。美女雖然不值錢了,但並不意味著,你一個普通女人可以素面朝天,鼻毛外露地走在大街上。現代對相貌要求更高了,在古代,可能會被稱為美女的人,可能現在只是一個路人相貌而已。

    學歷也差不多。在民國時期,博士都是極受人尊敬的。就是前10年,博士也是很受人待見的。很多學校把博士就可以作為人才引進,給安家費,給配偶解決戶口問題。現在呢?博士能不能找到工作還不好說,能解決自己的戶口就算謝天謝地,配偶的戶口,那隻能做夢了。

    本科生也是。在上一代人裡,考上大學就像鯉魚跳了龍門。原先是農村戶口的就變為城市戶口,身份從農民變成了幹部。現在呢?我記得原先中介公司裡大部分都是大專、三本。現在好像大專已經不招了,好多都是一本生了。

    上次看一篇新聞,說美團外賣小哥大學生的比例很高,我忘了具體資料了,但肯定是一個驚人的資料。

    以後,外賣、搬磚、賣肉都需要大學生了。

    這時,我們該怎麼辦?我想死讀書肯定不行。就像美女一樣,即便把自己整成了芭比娃娃,也照樣沒啥用。如果我們死讀書,讀到博士,有可能還是死路一條。

    美女還需要有內涵,智慧會讓人變美,美會與眾不同,持續發光。

    讀書也是,需要有內涵,要真正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學習,明白自己想要什麼。這樣明白地去讀書,就不會陷入人流的困境中。

    大家覺得呢?

  • 11 # 高校專業那些事

    今年考研人數突破300萬,學歷是不是貶值了?可以說百分百的貶值了。

    俗話:物離鄉貴,人離鄉賤,為何?

    物以稀為貴,離開了家鄉變得少了所以貴重了,人離鄉賤,人是一個社會,孤身到陌生地方就地位不高,俗話強龍南壓地頭蛇,何況是普通老百姓?大學就業也是這樣,你央財到上海就業,那就是

    學歷貶值

    學歷為何貶值?就一個字:太多了?

    那麼什麼時候學歷沒有貶值?我告訴你是98年以前。

    為何呢,當年剛見國的時候,國家各行各業都非常的缺乏人才,而當年培養人才的只有一個部門:教育部。而畢業的人才少,各行各業需要人才多,所有很多部委和重點國企就沒有大學生,根本分配不論大學生。

    所以各大部委都紛紛說自己要不到自己培養的人才,就自己培養,所以集體把教育部的院校拆分成各個專科院校。

    比如所有的醫科院校都歸衛生部和地方主管,所有的機械院校歸機械部等等。

    當時的各個部委都有自己的院校,從大學到大專,中專一條龍。

    到了1998年,開始大學擴招,然後所有部委院校開設改革,90%的部委院校都被下放。為何?因為當時的部委所屬企業已經吸納不了自己培養的人才了。

    從留校看

    很多老一代大學生都知道,如果是80年代畢業的清華北大等其中重點院校,本科生可以留校當老師的。到了90年代,很多頂級的清華北大等知名院校,本科生是百分百不可能留校了,但是不少本科院校是可以的。

    到了2000年以後,想留校,最低碩士,到了2050年以後,留校沒有博士學歷是絕對不行的。而現在,重點211大學,你名校博士也不能當老師,因為每年的博士太多了。

    2019年,清華北大錄取博士人數超過5000人,其他華東五校錄取博士總數上萬人,中科院每年畢業博士8000人。

    不說別的大學,就清華北大+華東五校,每年畢業2萬博士,去大學當老師可能麼?

    中國總共也就2000多大學,而且基本上都飽和了。

    所以現在看,現在的清華北大博士畢業,不如80年代的清華北大普通本科生。

    以前的國企一年都要不來一個大專畢業生,現在每年投簡歷的博士都一大群。

    可見現在貶值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準備結婚,準婆婆也準備找個老伴上門一起生活,考慮分手對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