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這五條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的十五部武俠小說,僅就其結尾法看,方法各異,旨趣不同。

    除去極短的《越女劍》,我把剩下的十四部從內容的角度,大致分作如下五類。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這四部小說都是至少四十回的鴻篇鉅製。這一類長篇作品共性的一個特點就是人物眾多,線索紛雜,最終主要矛盾消弭,正義戰勝邪惡,愛情收穫圓滿。這是長篇小說最常用的寫法,中國古典的如《三國演義》《西遊記》,外國小說如《戰爭與和平》《十字軍騎士》等等均是如此。據說好萊塢電影有一個原則——絕不跟觀眾為難,也就是不讓觀眾在看完電影之後添堵,大概也是相同的創作理念。

    金庸的這四部小說還有兩個特點:

    首先是其背景多與歷史相關。《射鵰》《倚天》均涉及了宋蒙戰爭,也出現了成吉思汗等歷史人物;《鹿鼎記》幾乎就是一部康熙王朝的興盛史;《笑傲江湖》純屬虛構,但其被稱為是金庸作品中政治影射最為明顯的一部。因為有宏大的歷史作襯托,所以主人公們雖大多身負絕世武功,但在現實中都顯現出深深的無力感——郭靖無奈之下要去刺殺結拜兄弟拖雷,張無忌被朱元璋欺騙,令狐沖面對日月神教的咄咄之勢已經無計可施,韋小寶在他曾經遊刃有餘的江湖裡也感到格外的困頓。

    在歷史的大格局裡,個人無論能力如何強大,其本質上也是渺小而卑微的。一個人超人的力量在面對其他個體或者小群體的時候可能是有效的,但面對社會的洪流,那種深深的無力感是無可避免的——小說中那些極其感性的主人公郭靖、張無忌、令狐沖們是這樣的,他們面對政治的漩渦,尤其是還要保持自身純潔精神的持續性時,最終結局要麼無奈歸隱,要麼就只好期待偶然因素的出現了。而那些極端理性、極端冷酷的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成吉思汗臨終前的悲嘆,左冷禪、嶽不群、任我行等人的宏圖偉業,不是最後都化為滾滾東逝水了嗎?一個好的小說家,即使是在虛構的文學作品中,也在有意或無意地揭示著歷史的規律。

    第二個特點是在大事件之後,往往有一個尾聲,這個尾聲或沉靜,或溫馨,或戲謔。這是我極其喜歡的一種寫法,但中國的古典長篇似乎多不善於此(《水滸》的“蓼兒窪”是個例外,不過是悲劇)。這種寫法能帶給讀者一種餘味無窮的感覺。我個人特別喜歡《魔戒》的結局,托爾金不僅用相當的篇幅寫英雄們榮歸故里,還要意猶未盡地去寫精靈們遠赴海外。這種寫法對中短篇來說是蛇足,但對長篇而言,讓讀者們在高潮與激越之後,逐漸地趨於平靜,還能回味無窮。這就有如好飲者咂摸瓶底最後的幾滴,其滋味若非同道中人,是不能真正體會的。

    2、悲劇結局

    毫無疑問,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大多為悲劇,而悲劇的兩大主題就是死亡和缺憾。雨果創作的五部長篇小說,最終的結局都是主人公的死亡;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其影響力也遠遠大於四大喜劇。

    古希臘的哲人總結過,悲劇有的源自於人性的弱點,有的源自於造化弄人,有的則源自於社會根源。上面列舉的幾部金庸小說中,《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均與歷史相關,《書劍》更是根據傳說寫就,某些結局是作者也無法改變的,其悲劇性先天註定。

    《飛狐外傳》中的程靈素是金庸筆下一個非常另類的女主角,平凡的外表,瘦弱的身體,縝密的心思,還有就是那份痴絕的情義。她是很多金庸迷最喜歡的女子——我個人亦是如此。這裡無意探討人物的塑造,但小說中她的死,真的是讓人胸堵氣悶的,因為她身上不是體現著小說人物通常渲染的外在美貌和內在修養,而是真正描繪出一個平凡女子毫不矯飾的自然美和深沉的內心世界。真正好的小說,不是在迷幻和取悅讀者,而是在更高層次上引導讀者的審美。

    我一直固執地認為《連城訣》的男主人公不是狄雲,而是丁典——雖然丁典在這個十二回故事的第四回就去世了。我把《連城訣》放在悲劇部分,也是源自於此,事實上《連城訣》的故事在丁典去世之後就完全可以結束了。丁典這個形象有兩個特殊性,首先,他是金庸小說中唯一有生活原型的人物,他的動人之處不在於武功,而是愛情。第二,他是還沒有來得及復仇的愛德蒙·鄧蒂斯(《基督山伯爵》),他和心愛的人先後死去,仇恨這個武俠小說最常見的主題,在他的身上幾乎失去了意義。

    喬峰是真正意義上的悲劇英雄——於情於義都是如此。“喬幫主”這個形象是如此的偉岸,以至於無論是讀者還是作者,都意識到最終殺死他的一定不能是某個具體人物,而只能是命運和道義。從命運的角度看,喬峰是中國版的俄狄浦斯王;從道義的角度看,他是雨果筆下的郭文和西穆爾登(《九三年》)。這份兼具的悲劇感,讓喬峰的死帶給讀者的不是英雄殞命的慘烈,而是人格昇華的悲壯。

    偉大的小說,都會帶著一種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傷感意識。從人生的角度說,“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命運無常,生活複雜,站的再高的人,也有看不到的風景;能力再強的人,也有得不到的東西。從作者的角度,好的作者多是心思細膩、情感豐富的人,且不說他自己的經歷如何,單是他豐富的想象裡,就必然帶著很多憂傷和惆悵。再從讀者的角度說,快樂都是速朽的,傷感和悵惘更容易打動內心,引發共鳴。

    寫完上面這句話,突然想到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的危害。這些東西要麼是簡陋的心靈雞湯,要麼是博人眼球的八卦,要麼是格調不高的笑話……既然無法真正觸動靈魂,又如何能在心床上紮根、生長?倒是這種一波又一波的庸俗、市儈、浮華,甚至是卑劣的東西充斥我們的視聽,讓人類社會整體變得膚淺躁動,我覺得實實在在是更為可怕的東西。

    回到《神鵰俠侶》,郭襄是在三十三回才真正登場的人物,卻是小說後半部分無可爭議的主角。固然楊過、小龍女夫妻重聚,白頭相守令人寬慰,但郭襄情竇初開、心有所屬,卻終究形單影隻、孤身一人的遺憾更讓人神傷。

    《神鵰俠侶》的結尾句是“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啊啊而鳴,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淚珠奪眶而出。”

    《白馬嘯西風》的結尾句是“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有人在金庸的小說裡讀武功,有人讀俠義,有人讀情節,我卻總是喜歡讀一個“情”字。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出人意料的結局在短篇小說,特別是小小說裡被廣泛地使用。《鴛鴦刀》是一部不很成功的短篇,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是重點,作者追求的是情節的奇巧,故而採用這樣的寫法不足為奇。

    但是“仁者無敵”四個字是頗有意蘊的。林鵬先生對孟子的這四個字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摘錄如下:

    “仁者無敵”是一個顛撲不破的偉大真理。這個無敵不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無敵,不是以暴易暴的以武力經營天下的稱王稱霸的,那種外強中乾、色厲內荏的虛弱,到不堪一擊的號稱強大,號稱無敵於天下的無敵:所謂戰無不勝的什麼,實際上是從來沒有勝過,即使偶然勝一回,也是僥倖而已,算不得什麼勝利。仁者無敵的真正意義,真實意義,是仁者根本就沒有敵人。革命需要敵人,也就是需要打擊物件,需要不停的“立威”。所以希特勒說,“如果世界上沒有猶太人,我也會把他製造出來”,多麼乾脆,多麼坦白。仁者不然,他不需要敵人,他沒有敵人,他有的是辦法化解別人的敵意,他能消除敵對勢力於無形,所以說“仁者無敵”。而不仁者有敵,有敵則必有一敗,一敗就是一敗塗地。(林鵬《平旦札》)

    有一種小說的寫法是解謎,類似於《福爾摩斯》,這樣的小說多得很。還有一種寫法是結尾故意設謎,讓讀者帶著猜想放下書卷,這大概是比較虐心的一種寫法。

    《俠客行》本身沒有太好的人物塑造,石破天的身世本身也不是關鍵情節,有沒有結果並非大事。《雪山飛狐》則不然,胡斐、苗人鳳,包括其他幾個角色人物都是很個性化的。這個的怪誕結局法在小說中是比較罕見的,有點像斷臂的維納斯,或者是被丟失了四十回的《紅樓夢》,不過維納斯、《紅樓夢》都非有意為之,而《雪山飛狐》卻專意如此,不由得讓讀者心生怨恨。

    在一般人的眼睛裡,小說家是無所不能的。他可以決定自己的作品裡誰好誰壞,決定誰生誰死,決定兩個相愛的人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還是要痛苦地生離死別……但是事實上,小說家並非完全可以如此。作者也會困在小說所營造的邏輯裡,在某些時候由他所創造的事實本身來推動情節,而非自己主觀的臆想。

    米蘭昆德拉說:所有偉大的作品都包含一個未完成的部分。也許金庸在寫作《雪山飛狐》的時候,確實只是想運用一種奪人耳目的寫法,但當成書之後,很多人希望他能補寫一個肯定的結局,此時的他也感到了自身的無力。金庸說:“在我自己心中,曾想過七八種不同的結局,有時想想各種不同的結局,那也是一種享受。”話是這麼說的,可他終究沒有呈現這些結局,我想還是他有無力再次操縱書中人物的感覺吧。

  • 2 # 司馬哥乾貨

    他回到了藏邊的雪谷。鵝毛般的大雪又開始飄下,來到了昔日的山洞前。

    突然之間,遠遠望見山洞前站著一個少女。

    那是水笙!

    她滿臉歡笑,向他飛奔過來,叫道:“我等了你這麼久!我知道你終於會回來的。”

    —— 《連城訣》金庸

    很多回答已經答過這兩段了。

    這裡只為了放在一起看,更格外有趣。值得注意,沈從文先生的故鄉鳳凰古城(即所謂茶峒的原型),和金庸筆下的麻溪鋪,都是同屬湘西阮陵縣而又毗鄰的。

    金庸自承受沈從文影響很大,兩人也算有私交。而把原處江南的老人的經歷,寫到湘西,並僅有地寫了“鄉下人”的情節,應也是如此。或也是不捨於邊城結尾的無情?(笑)

    倒不是要比高下之分,兩種等候,一個惆悵餘韻,一個溫情微光,都極盡溫柔。

    (注:《連城訣》大家或不太瞭解。這裡狄雲回到雪谷,是因才經歷一場殘殺;水笙等在雪谷,是因為受到蕩婦羞辱。)

  • 3 # 博而化易

    金庸的小說結尾是怎麼寫的?

    其實並不複雜,當初金庸的武俠小說都是連載在報紙上的,就好像電視劇一樣,每週看一回,讀者看了之後就會給報社寄信,反饋一些想法,比如某一個角色好不好,女主角太善良了等等。

    比如《神鵰俠侶》就連載於《明報》,《神鵰俠侶》這個名字現在看起來十分貼切楊過的人物形象,其實一開始金庸也沒有想這麼多,就是一心想著寫一個特別虐心的古裝愛情小說。

    金庸就取名《天殘地缺》,殘的意思就是楊過被砍掉了一隻胳膊,所以是天殘;地缺對應的是那些曾經愛過楊過的女子。

    整本小說就是寫楊過如何被欺負,被虐,被愛情折磨,最後還不能和姑姑在一起。

    金庸構想的就是男主角變成殘疾,和自己心愛的姑姑分別,要讓讀者虐心虐到死。

    連載的過程中,讀者反響熱烈,真的是太虐心了,楊過一開始就是一個孤兒,還要被黃蓉算計,去了終南山還要被臭道士欺負,說實話寫虐文,金庸絕對是開山鼻祖。

    最後的結局就是小龍女跳崖死了,楊過孤獨終老。

    金庸接收到讀者來信,廣大讀者並不滿意這樣的結局,強烈反對。

    金庸沒有辦法,就繼續寫了十六年後,楊過成了神鵰大俠,小龍女在深潭下也沒有死,楊過和郭靖一起抵抗蒙古大軍,這個結局明顯是大團圓的結局。

    這樣的結局並不是金庸的本意,這個結局的誕生是由於讀者的不滿,不能讓楊過那麼痛苦可憐。可以說是讀者拯救了楊過!

    所以你問金庸的武俠小說如何結尾,其實並沒有什麼複雜的過程,就是金庸按照自己的大綱計劃寫,如果讀者強行干預的話,金庸也會改變劇情,簡單說就是要寫讀者想看的結局。

    反而金庸這樣一改,效果出奇的好,才有了經典的神鵰俠侶。

    60,70年代人們還只能看報紙,反饋的時間比較慢,現在是網路時代,特別是網路小說,作者和讀者的互動十分便利,有許多作者就是看讀者的反應來創作小說,如果讀者喜歡每一個角色,那麼作者就會加大該角色的劇情。

    其實不僅是金庸的小說,網路小說,就連美劇,英劇等等,他們也是先創作第一季,然後看市場效果如何,觀眾喜歡的角色是哪個,效果好的話就繼續跟進第二季,如果效果一般般就不再拍攝第二機場了。

    所以說你還是學會常規的結尾套路,然後按照當下讀者的喜歡程度進行修改,如果讀者都不喜歡的角色,你就沒有必要重點描寫了。讀者喜歡的角色,你就塑造的高大一些。

    現在不同於以往,現在資訊飛速,每一天都會有許多作品被創作出來,只要你想賺錢的話,就一定要創作出符合讀者口味的作品,好的作品不能脫離讀者,也不能脫離現實世界的三觀。

    比如射鵰英雄傳,郭靖本來憨憨的,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讀者越來越喜歡郭靖,金庸就開始提高郭靖的智商,郭靖的武功越來越厲害,你想如果按照郭靖一開始的設定,以他的智商就不可能成為武林高手的。

    到了《鹿鼎記》的時候,金庸的套路基本都用完了,所以他塑造了一個油嘴滑舌的主人公,但他不會武功,沒有什麼降龍十八掌的蓋世神功,他有聰明機靈的腦瓜,也能在皇帝身邊,險惡的江湖混的風生水起。

    韋小寶更是得到了讀者的喜歡,成為了一個經典角色。

    所以說結局其實不難,金庸的結尾也沒有比你寫的多麼好,關鍵是他能夠根據讀者的喜好,自圓其說,寫出讀者喜歡的大結局,寫出讀者喜歡的結尾才是最好的結尾。

  • 4 # 放蕩不如讀書

    個人覺得圓滿結局有兩部

    《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

    悲慘結局——《天龍八部》

    喬幫主這樣一個悲情英雄

  • 5 # 雙子座來客

    金庸小說的結尾,可謂是部部經典,當然這也需要結合整部作品來解讀。

    不過即便是單獨拿出來,也可以幻化出一個個畫面。

    個人認為最好的結尾有三個

    1.《雪山飛狐》,胡斐與苗人鳳戰到最後已經是英雄相惜,但最終胡斐那一刀到底有沒有劈下來,幾十年來都沒個定論。

    2.《倚天屠龍記》,幻想下張無忌心中一顫,筆都掉落了,當時趙敏和周芷若會各是什麼表情和心情?短短一句話,讓人遐想無限。

    3.《白馬嘯西風》,這部結尾是文字最美,而且充滿悽婉,正如那句普通卻絕對真理的話“這一切都是極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歡,又能怎麼辦?”

  • 6 # 古山青衣客

    小說結尾,是真的結尾了嗎?比如,《越女劍》代表了仙俠的結束,武俠的開啟,其實,充滿了暗示,小說之外才是真正的結局。

    一、《越女劍》意味著仙俠時代的結束和武俠時代的開啟

    《越女劍》的結尾,阿青一人,手持青竹短棍,大破三千越甲,直闖范蠡府,以青竹短棍代劍,指向西施心口,明白范蠡終究不是自己所愛,飄然離去,而西施卻被劍氣所傷,從此便有了“西子捧心”。

    其實,這並不是結尾,在結尾之外,阿青這一退,便意味著上古仙俠時代徹底結束了,從《越女劍》到《天龍八部》都充滿了暗示。

    而在《越女劍》之中,阿青也是一個牧羊女,只是在牧羊之時,有一隻白猿,經常前來搗亂,阿青為了趕走白猿,時常要與白猿較量,就在這個過程中,學成一套劍法,戰勝了白猿。

    從阿青後來傳授越國劍士學劍的過程來看,這不只是簡單的一套劍法,乃是劍法和內力相輔相成的,因此,越國劍士沒有一個人可以看清楚阿青的招式,卻只能從影子中,得到一角,即便如此,他們的劍法也得以大進。

    多年以後,到了《射鵰英雄傳》之中,曾經名震上古時代的越女劍,在郭靖的師父手中,已經淪落為十分低階的劍法。而在《天龍八部》之中,逍遙子尋到長春谷,已經沒有人可以再長生,沒有人可以修煉天長地久不老長春功,不老泉也已經乾涸。

    從《越女劍》到《天龍八部》種種暗示,阿青那一走,便意味著,上古仙俠時代徹底結束,洞天福地靈氣乾涸,沒有人可以再證道,而上古先民們,也從仙俠之術中,慢慢摸索,研究出了適合後仙俠時代的修煉之心法。

    這便是武俠時代的開啟,從此,武林爭鋒,江湖門派林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江湖進入鼎盛時代。

    二、《天龍八部》的悲劇

    《天龍八部》眾人合力救喬峰,喬峰以自己為代價,勸阻遼帝退兵,換來和平,虛竹帶著夢姑李清露,回到靈鷲宮,段譽帶著眾人回到大理國,做上了皇帝。

    這樣的結局,看似十分美滿,其實不然,這樣的結局,充滿了悲劇。

    段譽覺得自己是為那石像著了魔,所以離開王語嫣,王語嫣也回到了慕容復的身邊。然而,慕容復已經不是當年的慕容復,不是王語嫣心中的慕容復,並且,慕容復已經瘋了,陪在慕容復身邊的人是阿碧。

    段譽和王語嫣畢竟在一起那麼長時間,一起經歷那麼多,陪伴,才是最深情的告白,真的便沒有感情嗎?怎麼可能?

    而段譽,其實並不幸福,很快就會陷入後宮爭鬥當中,昔年愛他之人,都會因為這個宮鬥,讓段譽焦頭爛額。

    而且,虛竹生活的也並不幸福,因為,夢姑李清露在在沒有問虛竹的意見下,便做主將虛竹的四個忠心護衛梅蘭竹菊,送給了段譽,這其實是在削弱虛竹在靈鷲宮的力量。

    夢姑李清露畢竟是西夏的公主,她在未來,必然要利用這些江湖力量,為西夏服務,西夏很需要江湖的力量,因此才成立了一品堂,網羅江湖上面的力量。

    正因如此,靈鷲宮在未來的江湖上才消失了。

    所以,虛竹和夢姑李清露的結局也不好。因此,天龍三巨頭,所有的結局,都是悲劇。只是沒有明顯寫出來,當然,這也更符合《天龍八部》的宗旨。

    三、《飛狐外傳》和《雪山飛狐》

    《飛狐外傳》和《雪山飛狐》都是以胡斐為主角的,而且,兩本書的劇情其實是連續的,因此,《飛狐外傳》的結局並不算結局,而《雪山飛狐》的結局,才算是故事的結局。

    然而,金庸先生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胡斐和苗人鳳兩個人的決鬥,同時掉落在懸崖之上突出的一塊巨石之上,那塊巨石,只能承受一個人的重量,必須另外一個人死亡,另外一個人才能不用墜落。

    胡斐騰身在半空之中,一刀向苗人鳳劈落,但是,這一刀,究竟有沒有劈落下去,金庸沒有給出答案。若是劈落,苗人鳳死,胡斐活,可是,胡斐又該如何面對自己所愛之人苗若蘭呢?畢竟,苗若蘭是苗人鳳的女兒。

    如果胡斐不劈,苗人鳳的一招劍法,必然要施展完成,一劍完成,胡斐死。

    兩個人的內心,其實都非常煎熬,因為,在胡斐的面前,苗人鳳乃是真正的一代大俠,若是苗人鳳是個壞人,胡斐肯定不會猶豫,可是,苗人鳳卻是俠肝義膽,對胡斐更是有恩,還是自己所愛之人的父親,因此,胡斐在猶豫。

    苗人鳳也在煎熬,看著胡斐的刀法,他已經完全可以確定,此人和胡一刀的關係,定然是胡一刀的後人,胡一刀豪氣干雲,兩個人惺惺相惜,卻因為比武,導致胡一刀之死,自己對胡一刀的後人,還能下得去手嗎?

    這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那麼,最終會發展向何處呢?

    在我看來,從《飛狐外傳》和《雪山飛狐》最初故事之源頭,都源於四個字“胡亂猜測”,四大武林世家之間的悲劇,源於最開始李自成的四大護衛之間,相互猜測,不肯明說,都誤會飛天狐狸乃是叛徒,這直接導致了上百年來的仇恨,一代又一代的悲劇。

    中間過程,也是如此,甚至田歸農父親之死,田歸農也以為是胡一刀,等等,都來自猜測。就像苗人鳳為何找胡斐決鬥,那是因為,苗人鳳誤以為胡斐輕薄了苗若蘭。

    但是,苗人鳳乃是一代大俠,胡斐也是俠肝義膽,在生死最後的關頭,兩個人都猶豫了,我覺得,這一個“猶豫”便是一種光輝,會終結四大武林家族上百年來的猜忌,相互爭端,必然從他們這一代結束,所以,胡斐的刀不會劈落,苗人鳳的劍招不會用完。

    或許,兩個人都隨著巨石墜落了,或許都死了,也或許都是深受重傷。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胡斐將刀插在了懸崖之中,畢竟他的刀很鋒利,借力將苗人鳳送了上去,苗人鳳則用繩子,將胡斐救了上去,胡斐和苗若蘭結婚,結束四大家族上百年的恩怨。

    四、《連城訣》埋葬了整個江湖

    《連城訣》寫盡了人性之暗,有人說,江湖之上還有兩道光,一道是狄雲,另外一道,則是水笙。其實不然,《連城訣》的結局其實很不好。

    《連城訣》原著之中,所有爭奪寶藏之人,盡數被埋葬,似乎武林清靜了,所有的黑暗都到了地下,而狄雲則是騎著快馬,奔向遠方,在那個雪谷之中,還有一個人在等他,他的白月光水笙。

    在我們的猜測之中,兩個人定然是隱居了。我覺得,他們也必然是隱居了,然而,正因為這個隱居,也昭示著,《連城訣》的黑暗和結局並不好。

    一個寶藏,埋葬了所有的黑暗,代表著人性光輝的兩個人,卻隱居了,告別了整個江湖,只能說明,這兩個人,對江湖也是無能為力的,對於黑暗也是無能為力的,隨著他們的隱居,江湖已久是沒有光輝的,依舊是黑暗的。

    那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寶藏沒有能埋葬所有黑暗,黑暗是埋葬不盡的。

    五、射鵰三部曲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其實是以“郭靖的精神”為核心的一個長篇連續故事,因此,要說結局,其實,只能是《倚天屠龍記》的結局。

    《射鵰英雄傳》講述了郭靖的成長和努力,也講述了江南七俠的俠義之道,以及郭靖和黃蓉的愛情。

    《神鵰俠侶》表面上是楊過和小龍女的愛情,其實,真正還有一條線,那便是郭靖和黃蓉的愛情,黃蓉是一個比較自私的人,卻因為愛郭靖,追隨郭靖,一直鎮守襄陽城,成長為一代女俠。反觀楊過,他其實並不愛小龍女,只是因為小龍女能給他足夠的安全感,讓人誤以為那便是愛情了。

    《倚天屠龍記》不一樣,沒有郭靖和黃蓉的一心一意,沒有楊過與小龍女之間的堅定,反而是張無忌在幾個人之間的優柔寡斷,猶疑不定,徹底摧毀了所有人心目中的愛情。

    在結尾之處,張無忌和趙敏看似在了一起,但是,周芷若卻要求張無忌不能和趙敏結婚,他們可以有實質關係,甚至可以有孩子,但是,唯獨不能辦那個婚禮儀式。

    其實,已經暗示了張無忌和趙敏並不會幸福,甚至兩個人最終會分道揚鑣,只是,金庸先生沒有明寫,只是在暗示中,摧毀了所有的愛情。

    張無忌在表達深愛趙敏之時,內心依舊對周芷若怦然心動,在後來,張無忌不僅僅原諒了周芷若,甚至開始心疼周芷若。

    周芷若說,只要他們兩個不結婚,那麼,十年之後,張無忌必然會想周芷若,心裡也只有她周芷若。

    在《倚天屠龍記》金庸親筆寫的後記之中,也曾說過,年輕的弟弟妹妹是無法理解周芷若那句話的。換句話說,金庸認為,周芷若那句話是對的。

    因此,《倚天屠龍記》的結尾,其實親手摧毀了《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的愛情。

    六、《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的結局看似美滿,其實,從風清揚不願見令狐沖,便知道,那個江湖,其實沒有什麼改變。

    嶽不群想要稱霸,最終失敗了,左冷禪和林平之等人,即便看不見了,還要做最後一番的掙扎,任我行想要與恆山派開戰,卻因為在地牢太久,後來又接連受傷,忽然間去世了,整個江湖,都風平浪靜了,向問天接任了日月神教教主。

    然而,數年過去,一直到令狐沖結婚,風清揚都沒有再次出現,令狐沖和任盈盈兩個人找尋了許久,終究是見不到風清揚的身影,其實,對於有一個如此優秀的傳人,風清揚該欣慰了,為何不出現見他一見呢?

    其實,這暗示了《笑傲江湖》的結局並不好。

    日月神教沒落了,左冷禪沒了,五嶽劍派受到重挫,江湖再次回到了以前的格局,武林之中,依舊是以少林派和武當派為尊,他們才是最終的勝利者。

    只不過,他們一直躲在幕後,坐看雲起雲湧,而令狐沖便是他們選中的人,成為了他們手中的刀,在明面上抗衡著幾方勢力。

    江湖依舊是那個江湖,而且,那些人比嶽不群還要偽君子。這就是風清揚不出來見令狐沖的理由,那個江湖,依舊讓他很失望啊。

    六、《鹿鼎記》的結局好嗎?

    傳聞當中,金庸先生想要數次修改《鹿鼎記》的結局,讓韋小寶變得一無所有,畢竟,韋小寶得到那一切,完全是靠著運氣和油嘴滑舌、偷奸耍滑得來的,但是,最終,金庸先生並沒有修改。

    然而,沒有修改結局的《鹿鼎記》依舊是一場悲劇。

    在《鹿鼎記》的結尾,韋小寶曾經的好兄弟小玄子,開始逼迫韋小寶,開始讓韋小寶自己做出選擇,那個時候韋小寶的確為難了,在天地會和小玄子之間,那是一種兩難的選擇。

    然而,天地會之中,也出現了叛徒,比如風際中。其實,在最後,當韋小寶所有的身份被人所知道之時,天地會之人反而將矛頭對準了韋小寶,卻不知道,韋小寶在為了保住他們,而絞盡腦汁,結果,引來了自相殘殺。

    其實,從歸辛樹一家三口,再到陳近南等等,這些人的相繼離去,已經預示著,那個江湖之中,已經沒有了義。韋一笑並不是靠著義走到那個位置,彷彿他是最沒有義的,然而,到了最後,除了他這個最沒有義的人還儲存著義外,其他人早已沒了。

    《鹿鼎記》代表著武俠和江湖的結束,有人說韋小寶不會半點武功,卻能走到那個位子,便是江湖的結束。但是,在我看來,那個江湖真正的結束,在江湖人都失去了義,韋小寶僅存的一點義,反而顯得格格不入,分外悲涼。

    青衣客最後有話說

    《越女劍》代表著最後的仙俠時代,從此以後,那座天下,進入了武俠時代,武俠開啟,一個個人踏入了江湖,江湖之上,最重俠義。那是屬於成年人的童話,那是愛恨情仇、江南聽雨,漠北聽風的逍遙天地。

    然而,當《鹿鼎記》之中,韋小寶最後被人追殺,倉皇而走,也就代表了整個江湖的沒落,江湖,已經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問一下lol有哪些勵志的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