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從557234846378

    日本人佔朝鮮鼓歷朝人侵犯辺界、二戰期對有刺青少數民族有時會很好、對漢人不留情虐殺示好給少數看、表示願意聯和少敉打壓漢人!所以海倭大本營並不在沿海、而是在琉球群島!

  • 2 # 葉飄刀

    實際上明朝的倭患源於禁海,由於朱元璋當年的關係,明朝所謂的片板不能下海,造成了明朝的海禁。然而海外貿易是可以帶來巨大的財源的,這就是為何南宋僅有半壁江山,卻論到富裕程度在所有朝代中都名列前茅。

    這麼一筆巨大的財富雖然禁海,卻沒有人願意放棄。明朝江南的絲織業與棉紡業的發達,實際上就是來自於海外貿易,只不過因為明朝禁海,所以這樣的海外貿易來自於走私。

    所以明朝的餓倭亂之所以一直難以平息,甚至很多明朝江南平倭的巡撫這些最終獲罪被殺,其實都是因為觸動了整個江南的利益,而受到的反噬。

    所以明朝的倭寇有真倭與假倭之分,真倭就是來自於日本戰國戰亂之後的浪人武士,而假倭就是明朝原本的百姓。

    至於假倭他們更多的是出海的海商,因為明朝禁海,被抓住可能禍及家人,所以才作倭寇的打扮,扮作倭寇。而這樣的倭寇,自然會得到沿海百姓的支援,而且一旦真正禁倭之後,沿海大戶很多的工廠就要停工,茶葉、絲綢都難以銷售,自然得不到支援。

    當然在那個年代,很多時候海商在海上遇見其他船隊也可能化身成為海盜,大海商在某種程度上大海商和大海盜幾乎是同義詞。

    當時的著名的海盜或者說倭寇汪直,實際上是想接受明朝招安來換取明朝開海的,結果被騙上岸被殺,這雖然對倭寇和海盜是大的打擊,但明朝損失的是國家的信用,從而導致了,後邊的倭寇對明朝的不信任。

    當然最開始的時候,倭寇確實是如此的,但隨著其中一部分真倭真正的搶劫,而其他的倭寇無論真倭假倭實際上慢慢也發現了明朝沿海官兵的不堪,於是發現搶劫是比交易更難賺錢的買賣,畢竟什麼買賣也沒有無本錢買賣賺錢。

    而正因為這種情況的越來越多,才導致了東南沿海受害的加劇,才使得民心的轉變,最終抗倭才得以成功。

    明朝倭亂的根源是禁海,所謂靠海吃海,斷沿海百姓的財路自然得不到支援。

  • 3 # 婁南散客

    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一件事是能讓所有人滿意的,有人不滿意甚至深惡痛絕無非是這件事侵犯了他們的利益。對於明朝的沿海百姓來說,抗倭侵害了他們的利益。

    事實上,明代所謂的倭寇主要成分是華人

    官修《明史·日本傳》裡說:“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嘉靖實錄》裡也說:“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這是嘉靖時代關於“倭寇”的官方說法——倭人佔十分之三,華人佔十分之七,華人占主導地位, 這已經是史籍中對真倭的最高估計了,其他文獻的估計更低。如明代兵部侍郎鄭曉稱:“大抵賊中皆我華人,倭奴直十之一二。”

    那麼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呢?

    所謂的“倭寇”除了明朝初年確實有一部分日本海盜存在,到了明朝中後期除極少數被僱來武裝押運的日本浪人外,絕大多數都是閩浙沿海靠海外貿易求生的華人。因為政局比較太平,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多,再加閩浙一帶耕地稀少,閩浙沿海的人口壓力十分明顯。

    而宋元以來數百年的海上貿易已經成為東南沿海居民最重要的求生之路。即使在嚴禁海外貿易的明朝,這種生活方式也沒有改變。

    只要海禁稍有鬆懈,走私貿易就會蓬勃發展,以至於閩浙沿海幾乎家家戶戶都涉足走私貿易,從而也或直接或間接的與“倭寇”有關。

    對此,嘉靖朝官員唐樞,有一句很精闢的總結:“寇與商,同是人也。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

    總的來說,由於各種原因,對於明朝的沿海百姓來說,進行海貿是他們能夠活下去的重要途徑,而抗倭無疑是要斷絕他們的生路。

  • 4 # 涼了的哥

    朱紈平寇以後,閩浙沿海的百姓並沒有過上安寧富足的好日子。恰恰相反,因為走私貿易不暢,他們的生計反而更加困難。

  • 5 # 歷史小兵感悟未來

    從我們常人所瞭解的歷史來看,只知道大明長期深受“倭患”之害,我們只知道“軍神”戚繼光對倭寇的不敗戰績。但真實的歷史上,大明沿海的百姓,特別是很多閩浙百姓的確對朝廷的剿倭政策不太“感冒”的,個別地方正如題主所說的“深惡痛絕”,甚至連位居閩浙提督的高官朱紈,也因為自己的鐵血剿倭政策被逼得自裁以示清白。

    為何看似利國利民的剿倭政策會在民間得不到支援?是朝廷官兵的殺良冒功嗎?非也,說到底,是利益二字。

    筆者在以前的提問中就已經指出了明朝“海禁”制度和“倭患”的關係。其實,這個道理並不複雜,當時不少的明人自己也都發現了這個問題,“堵不如疏”,從嘉靖開始,大明朝廷就“開海”一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但終嘉靖一朝,開海的策略也沒有得到落實。

    倭寇是些什麼人?真的是日本人嗎?其實所謂倭寇,幾乎都是大明沿海的漢人子弟,只有少量的日本浪人,他們大都依附於東南沿海的華人走私集團,他們利用著壟斷大明沿海的海貿牟取利益。曾有歷史記載,當時沿海的漳州百姓幾乎家家參與走私貿易,當地百姓和沿海的豪門世家都和“倭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甚至有的百姓自己家的親人都是“倭寇”中一員,你朝廷要“剿倭”,不僅是要斷自己的財路,還要緝拿自己親人,這能支援嗎?正因為如此,在戚繼光等人參與剿倭前,大明沿海就像個破了的簸箕一樣,四處漏風,倭寇們也彷彿像回家一般,今天這裡登陸,明天那裡上岸,甚至幾十人都可以到南京城下逛一圈,而官兵卻總是難以剿滅,你說,這要是沒有沿海百姓的支援,能做到嗎?

    說到這裡,我們得說說有名的“朱紈案”了。嘉靖皇帝不是蠢人,看到了沿海的“倭患”給大明帶來的不穩定因素,他也清楚裡面的腸腸道道,但嘉靖皇帝又是個懶惰而自私的人,他沒有從宏觀的政策上去做任何改革的勇氣,而是任命朱紈為閩浙提督去處理倭患,他以為光幾把刀子就能解決問題。

    要說起朱紈,他也不是蠢人,到任不久也看清楚了問題,也看出了倭寇的本質是什麼。但朱紈卻又是一個固執的保守派,是堅決支援“海禁”政策的,那怎麼做?大權在手,背後有嘉靖撐腰,那麼就剿唄。不得不說,朱紈的手段和能力都相當的不錯,他先是從輿論上指責閩浙派系的官員為走私集團提供“保護傘”,同時對沿海實行嚴格的保甲制度,杜絕沿海的私自貿易行為,軍事上,他整肅軍隊,對沿海的走私海盜和基地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特別是在1549年的走馬溪海戰中,剿滅了海盜頭目“李光頭”,“全閩海防,千里肅清”。

    雖然朱紈做的風風火火,也得到了嘉靖皇帝的表彰,但沿海的百姓呢?“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漳州人前來圍觀被俘的走私販。百姓聽到官軍的捷報,不僅無人奔走慶賀,反而指責官軍攻擊民船,擅自殺人”。這是多麼可悲的一幕,當朱紈下令誅殺以李光頭為首的96人後,可以說朱紈完全站在了當時福建沿海所有階層的對立面,於是幾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彈劾朱紈擅殺百姓的摺子遞到了嘉靖面前,嘉靖下旨詳查。我們現在無法知道嘉靖的態度,因為不管嘉靖皇帝想保或是不保,這都得走個過程,但朱紈之倔強為我們所不解,他聽到自己被停職的命令後,直接服毒自盡了,理由是公道自在人心,不想和姦臣辯解。但很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根據後來的調查,因為朱紈手下的問題,的確有擅殺之事。

    朱紈是平定了福建的倭患,但福建經濟情況更加惡劣,百姓生活水平直線下降,而逃脫的倭寇又找到了舟山群島以及日本為基地,再次捲土重來,大明倭患愈演愈烈。

    大明沿海百姓對朝廷剿倭的態度立場,從宏觀上看,是朝廷的政策因循守舊,不思變革,與百姓、市場的利益要求背道而馳而必然產生的矛盾。正因為如此,在嘉靖皇帝作古後,隆慶開海也正式拉開了帷幕,而終嘉靖一朝不得安寧的倭患,也慢慢平息。

  • 6 # 朝史暮想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明代對於東南沿海的百姓,因為明朝中央推行的“禁海令”,使得他們原有的生活節奏被打破。比如漁民無法再出海捕魚,商人無法再從事海洋貿易,一些列為了漁業,遠洋商貿而存在的服務行業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於是,就有人開始鋌而走險去走私。明代的倭寇,雖然現在泛指一些日本浪人和武士對當時明朝東南沿海的襲擾和掠奪,但是其實是一個商業的走私行為。甚至可以說,明代沿海的百姓,士紳,甚至是官僚都參與到了其中。因為有巨大的利益誘惑,而日本浪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只是中國走私者的附庸而已,扮演者保鏢,護衛,勞力,船員等角色。

    這也是為什麼明代的倭寇問題屢禁不止。所以在明代,堅決推行禁海令,加強對倭寇的圍剿,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也是砸了這幫國內走私者的飯碗。所以就會非常有牴觸情緒。

  • 7 # 魑魅鹿123

    現在國內的明粉越來越多,這個問題的回答真的要慎重。

    無論是《明朝那些事兒》,還是《萬曆十五年》,都提到了明末海患,甚至有的觀點還認為是倭寇,海患導致了明末財政的枯竭,以至於和清兵的關寧之戰,兵餉少的可憐。

    關於倭寇,我們首先要明白這是明朝官方的定義。他們實際上主要是有中國東南沿海的商人組成。有些同學就問了,有日本人嗎?

    有,日本人那時候只不過是打工的,做一些崇尚日本武士道的保安工作。舉個例子吧,明末最大的倭寇叫汪直,華人。還有我們熟悉的鄭成功的父親,鄭之龍也是華人吧。日本那時候的發展還不行,經商,貿易,甚至和政府打仗,他們是做不出來的。

    那為什麼抗倭呢?這還得從明朝建立時實施海禁的政策說起,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頒佈了“片板不許下海”的命令,說白了,就是不允許海上貿易,早知道那時候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已經蓬勃發展了,而且諸如徽商晉商那是全世界做生意的。

    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隻有開放才能發展。關閉了開放的大門,只能故步自封,對國家的穩定是暫時的,對百姓都沒有好處,為啥,因為你有錢可是買不到東西啊,或者只能從國家那裡買啊(食鹽,鐵等等),大家都知道,壟斷的東西就貴啊。

    所以無論是胡宗憲,戚繼光,甚至是明末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可以說把倭寇打的落花流水,但是百姓還是得不到實際的好處。

    這裡不得不提一句,我們要辯證的馬克思主義思維看問題,首先抗倭是讓百姓生活穩定了,都集中種地搞農業去了,也沒有挑刺的了,可是不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啊,清朝那是緊跟其後,1840年被人家打的火花流水。

    其次,不可否認,倭寇確實破壞中國沿江人民的穩定生活,但是那是因為海禁啊,沒有固定的規章制度,沒有商業運作的環境,可不就生亂子。

    最後,倭寇之名,此為官方定義,所以這個叫法才有市場。而現在這個叫法還有市場,部分原因是因為有部分人存在,你懂的!

  • 8 # 牧漁子

    抗擊倭寇是大好事,但倭寇不僅僅是指從島國過來的日本人。他們和大明沿海的豪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正因為抗擊倭寇的過程中斬斷了海上貿易的利益鏈,才會遭到沿海部分百姓的深惡痛絕。

    一、明朝海上走私和商道霸權的黑勢力

    明朝時期,海上貿易已經經過宋元時期的發展,商業體系已經非常成熟,浙江、福建沿海許多百姓成為海上貿易的從業者。同時,也誕生了一系列的黑惡勢力。首先是走私集團,但這些人多數並不是倭寇,而是沿海的大明子民,也許是地方豪紳,也許是官商勾結,他們有自己的船隊、供應鏈、甚至武裝。其次是海盜團伙,由於海上運輸的壯大,海盜自然就多了起來,他們打劫商船,襲擊港口,甚至還上岸洗劫當地百姓。面對這些有組織的黑惡勢力,當地百姓叫苦連天。於是,明朝政府開始動用武裝軍隊對其殲剿。

    二、明朝打擊的物件不乏有沿海百姓

    其實這些走私團伙、海盜團伙,並不是只有日本人,他們主要組成人員仍然是沿海地區的地方勢力或流亡海外的華人。比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是藏在日本江戶的一個海霸,他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商業船隊。而他們的上游供應鏈都是沿海參與走私的老百姓。嘉靖年間,由於福建、浙江沿海倭寇猖獗,與閩浙地方勢力素無瓜葛的朱紈臨危受命,前去整頓海防。但他調查完發現,“倭寇”除了極少數僱傭的日本浪人當保鏢之外,其實並非明朝初年那樣的日本海盜。除極少數被僱來武裝押運的日本浪人外,絕大多數都是閩浙沿海靠海外貿易求生的大明子民。到了明朝後期,走私貿易蓬勃發展,幾乎家家戶戶都涉足。朱紈是個鐵腕人物,為了不負皇恩,他憑藉臨行時嘉靖皇帝的授權,未等審判就把96名參與走私的民間百姓梟首示眾。

    三、禁海政策切斷了沿海許多百姓的合法生存之道,嚴打走私等於又砸了部分百姓的飯碗。

    原本明朝海禁的政策是明朝初年為了打擊逃亡海外的敵對勢力,同時日本又處於南北朝的分裂時期,社會很亂,經常騷擾明朝沿海地區,乾脆明政府就下令實行海禁。不過,沿海很多居民從宋朝時期已經興起的海上貿易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方式,海禁也沒有能徹底改變他們靠海吃海的習慣。於是,民間的走私活動非常猖獗,但走私活動直接帶來的就是黑惡勢力的出現,東南沿海的地方勢力、商人、官府都參與過走私活動,以至於官官相護、官商勾結,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偏偏許多普通老百姓本身就是走私利益鏈的一部分,如果沒有新興產業替代,這些老百姓就出現生存危機了。也難怪他們對打擊倭寇的行動深惡痛絕。

    一旦壞事兒不是個人乾的,而是一個集體乾的,那麼這個問題就不單單是個刑事問題,而是個社會問題了。正如廣東陸豐的製毒第一村一樣,當地參與的老百姓都可以成為禁毒工作的阻礙。明朝打擊倭寇打的是整條利益鏈,打的是已經走上邪道的畸形社會。

  • 9 # 老陳講史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瞭解一下“倭寇”是什麼?這是在13世紀到16世紀左右,中國沿海和南洋一帶人對日本海盜集團的泛稱,請注意是“泛稱”,其含義是很廣的。

    “倭寇”這個泛稱可以指三個方面的人,一是真正的日本籍海盜,二是跟日本人有走私往來的其它國籍的海盜,第三則是一些從事走私的商販,被誤以為是海盜的人。

    由此可以知道“倭寇”是一個泛指,而我們經常說的戚繼光抗倭,這個的倭寇指的是日本籍浪人組成的盜匪,對於打擊這樣的倭寇對百姓而言是非常好的,老百姓自然是支援的。

    可是為什麼抗擊倭寇會讓百姓深惡痛絕呢?這就得從具體的執行過程中來,通常一條好的政令,如果被錯誤執行或許就成了一條壞的政令,而對此感觸最為直接的就是老百姓了。

    在明朝一朝,歷代皇帝抗擊倭寇中數嘉靖皇帝頒佈的進禁海令最為嚴厲,第一,只允許周邊國家嚮明朝朝貢,進行朝貢貿易,第二禁止民間從事海外貿易。

    嘉靖帝在此基礎上派遣大臣朱紈去巡撫浙江,其實嘉靖帝早就知道所謂倭寇之患並不僅僅是倭寇,還有沿海的奸商土匪,甚至是有官員與之勾結,必須空降一個幹臣去處理此事。

    到了閩浙沿海之後,朱紈發現其實所說的“倭寇”大部分是進行海外貿易的華人,他們只是請了少數的日本浪人進行武裝押送貨物,一旦海禁嚴酷則這種貿易下滑,一段海禁鬆懈,則貿易興盛。

    在沿海一帶,幾乎家家戶戶都和海外貿易有來往,或是有間接的利益關係,對他們而言“倭寇”其實沒有什麼壞處,所以對朝廷打擊倭寇並不支援,甚至還幫助“倭寇”。

    據《甓餘雜集》記載,地方的官員和紳士也都有和倭寇來往,是本質是進行走私貿易,後來朱紈大力打擊倭寇和走私,取得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只可惜他自己犯眾怒了,皇帝也保不了他。

    然而朱紈平定倭寇之後,閩浙沿海的百姓並沒有過上好日子,反而因為走私貿易不暢通生活陷入困頓,試想在這樣的情況下老百姓能高興嗎?當然是深惡痛絕的。

    後來嘉靖帝死了,明朝禁海最嚴的時代結束,明朝的出海貿易也逐漸開放,對垂垂老矣的大明來說,這是一點點黎明的光芒!

  • 10 # 薩沙

    這很正常,黑惡勢力沒有支持者如何能夠壯大?

    香港剛剛歸屬英華人控制的時候,這裡海面到處都是海盜。

    一個英國軍艦的艦長,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他們的軍艦發現一艘英國商船被海盜搶劫,急忙追上去。

    海盜船偽裝成漁船,船不大,海盜大約有20多人。

    但海盜已經逃走,上岸進入了村子。英國軍艦追趕到這裡,用小船在村子登陸。

    登陸期間,他們遭到海盜和村民用火槍的射擊,一個水兵的胳膊被打斷。

    然後英國水兵向村子發動攻擊,打死多名海盜。然而,水兵靠近村子卻發現,村子內 人人朝著他們開火,包括一些老人和婦女。

    同時,附近幾個村子男男女女,也操著火槍跑來支援,四面八方朝著英國水兵射擊。

    英國水兵怕傷人太多,無法交代,就選擇撤退。

    同時,用軍艦上的大炮,朝著村口空地開炮,進行威懾。

    這樣開了幾炮以後,村民派來代表談判,說明願意把搶到的東西送還給英華人,希望英華人不要開坡摧毀村子。

    於是雙方達成交易,這事就這麼解決了。這事說明了什麼?

    這附近的幾個村子,都是以海盜為生的,村民都是支援海盜。

    因為海盜可以搶奪大量財富,比打魚要好得多了。

    所以,這些村民將自己和海盜綁在一起,誰要是想消滅殺人越貨的海盜,他們就和誰幹。

    道理也是一樣。

    所謂倭寇,其實真正的日本人最多也就三分之一,其餘都是沿海當地的海盜、土匪以及想發財的村民,同倭寇合攏一起搶劫。

    不然,戚繼光一次殲滅數千甚至上萬倭寇,那麼多倭寇從哪裡來的?

    日本戰國時期的大戰,很強的大名也不過幾千人。

    同時,倭寇連中國話都不會說,有什麼能力深入沿海的腹地搶劫?還能盤踞沿海的島嶼?

    都是中國海盜、土匪和流民做帶路黨!

    現在大明剿滅了海盜,這些人當然要傷心,斷了財路了。

    明朝海禁根本不禁止在近海打魚,漁民升級是沒有問題的。

    海禁主要是禁止民間和國外的貿易走私,然而做走私的人同今天的走私販一樣,都是想賺大錢的不安分者。明朝其實對於民間貿易走私,大體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到了隆慶時期乾脆取消了民間對外貿易的禁令。

    然而,這些走私犯最終演變為海盜,也是必然。做生意多辛苦,才能賺到幾個錢,還不如直接去搶。

  • 11 # 春秋正義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從嘉靖二十七年至四十三年,整整十六年,明朝面對北方蒙古的頻頻入侵,始終龜縮,甚至發生庚戌之變這樣的恥辱性事件,原因在於葡萄牙等西方殖民勢力東來,在屯門海戰和西草灣之後,葡萄牙人發現憑武力劫掠橫掃非洲、東南亞的套路在明朝這裡不頂用了,於是他們開始扶植當時正值戰國的日本人,給予他們先進的海上航行技術、火炮技術和鑄鐵技術,在沿海流民、海盜等不法分子的帶路下,禍害地方,胡宗憲、譚綸、戚繼光、俞大猷等人浴血奮戰,才最終平息,就維護國家主權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抵禦西方殖民力量上,無疑這是一個天大的好事。

    至於有些沿海百姓深惡痛絕,則需要好好分別一下支援倭寇的都是哪些“百姓”了。

    1.長期與葡萄牙人、倭寇等有利益往來的權貴家族與海盜、倭寇利益勾結

    江浙一帶是明朝的經濟中心,“蘇湖熟、天下足”絕非浪得虛名。由於物質過盛,許多富賈大商開始生產絲綢,手工作坊的出現標誌著資本主義萌芽,此時葡萄牙人的到來增加了需求,由此形成了中國商人—海盜、倭寇—葡萄牙人的利益鏈條,這些富商透過將絲綢等產品賣到海外,攫取鉅額利潤,其中海盜、倭寇便是走私販,為躲避明朝的關稅查緝,也順帶幹一些殺人越貨的勾當。他們才不管他們的運輸工是怎樣醜惡的人,反正危害的又不是他們。

    突出表現就是嘉靖二十七年,右副都御使朱紈領兵蕩平了葡萄牙人和倭寇在浙江舟山雙嶼島的據點,為堅壁清野,總督浙江、福建軍務的朱紈執行嚴厲的海禁,禁止周邊沿海居民出海,一是當時海上還有大量葡萄牙人、日本人和海盜的船隻,二則是防止有人利益燻心以物資資敵。實際上這和在北方關閉邊境貿易對少數民族進行經濟封鎖是一個道理。

    但是偏偏就有那些商人大戶,為了繼續他們的生意,罔顧總督的軍令,公然出海向敵人的船隊銷售食物和淡水,朱紈將這些人連同接頭的海盜共九十六人全都抓起來臨陣處決,這在戰時其實毫無問題。但是當時中央五文官集團早就被江浙富賈大商收買了,他們抓住朱紈不經皇帝批准就殺人的瑕疵,竟然逼得朱紈自殺,結果就是以汪直為首的倭寇橫行東南沿海,有了朱紈這樣的前例擺在面前,地方官員都不敢對倭寇輕舉妄動,《明史》記載“自紈死,罷巡視大臣不設 ,中外搖手不敢言海禁事”,倭亂日益嚴重。

    2.倭亂自元朝便有,直到葡萄牙殖民勢力到來才演變成大禍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日本商船焚掠慶元,元朝官軍抵抗不及,為此元朝專門加強了慶元和台州的沿海軍備,專門防禦倭船,由此可見元朝時期就有倭寇入侵的記錄。到了明朝,朱元璋、朱棣也曾對倭寇騷擾沿海專門批評過日本使團,也設有備倭軍,倭寇造成的傷害並不大。但是葡萄牙人到來以後,請別把這些遠道而來的“紅毛”當成和平商人,這些半商半賊的殖民者在非洲、印度洋、東南亞焚燬了多少村莊、洗劫了多少城市,從他們耍伎倆租借澳門便可以看出他們真實的嘴臉。

    必須要說明的是,明朝在嘉靖二十七年以前,海禁政策形同虛設,廣東甚至頒佈《番舶進貢交易之法》,公開鼓勵外國商船到廣州港口貿易,甚至連明朝法律規定的堪合都可以不要,就這樣葡萄牙人還嫌三嫌四,畢竟中西方長期就是高度的貿易逆差,西方殖民勢力從美洲開採白花花的銀子來換取中國的商品,心理失衡使得這些本身就是強盜的殖民者想方設法從貿易中獲得更多好處,在明朝時主要是倭寇劫掠,在清朝則變成了輸入鴉片。

    因此朱紈執行的海禁只是戰時的堅壁清野,而一些因此利益受損、失業的商人、漁業、手工業者積極充當漢奸,助長了倭亂規模。實際上在倭亂平息以後,隆慶開關重新放開了海外貿易,海禁導致倭亂這樣的因果關係顯然是顛倒的。

    可想而知,當這些披著上帝頭布的殖民者到達新大陸美洲,熱情好客的印第安人拿著食物和水款待了他們,但這樣的淳樸沒有堅船利炮作為支撐,結果就是被殖民者亡國滅種。嘉靖大倭亂,得益於數十萬明軍的艱苦奮戰,才終於將這些葡萄牙人資助、日本人軍事訓練、中國海盜帶路產生的“國際犯罪集團”剿滅,難道不應該引以為豪嗎?

    3.倭寇燒殺搶掠,所過之處如蝗災掃蕩一般,軍民皆為之苦

    嘉靖一朝,有記錄可循的倭亂竟達到628次,倭寇年年來犯,這就是戚繼光所說的“但願海波平”的由來。倭寇沿著海岸線,肆意進攻當時海防薄弱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東南沿海各省。

    “破浙東、杭、嘉、湖、蘇、松、常、鎮、淮、揚至南通,州諸沿江郡縣不下數百處,殺傷人民百餘萬。守土以喪地被逮,總師以失律受誅者無數”。

    “村市蕩為邱墟”,廬室為之一空,這樣慘烈的場景,一部分人的漢奸狂歡卻讓千萬百姓付出沉重的代價,抗倭怎麼就被人深惡痛絕呢?

    明朝舉全國之力抗倭,將江南的鹽稅從六十萬兩提高至100萬兩,新增部分全部用於抗倭軍費,戚繼光、俞大猷等將領操練新軍,與手持西式、日式武器的倭寇正面對抗,整個抗倭戰爭中僅參將以下武職而戰死的就達107人,以至於“軍民之死,軍需之費,不可勝紀,天下騷動,東南髓膏竭矣”。

    但是倭寇沒有把民眾嚇倒,聽聞戚繼光在義烏募兵,無數淳樸的熱血男兒放下鋤頭、扔下扁擔、捨棄一家老小踴躍參軍,這便是晚明著名的戚家軍,百姓的大力支援成就了這支正義之師戰無不勝的光輝榮耀。

    戚繼光編撰的《紀效新書》後來用於北韓戰爭,對陣名副其實的日本正規軍同樣有效,用事實揭開了所謂“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的真相。真倭也好,從倭也罷,加入了葡萄牙人的強盜集團,對自己的同胞痛下殺手,這種“親者恨、仇者快”的賣國行為,怎麼能理解成“部分百姓”深惡痛絕呢?

    正確的結論應該是:葡萄牙人作為幕後推手,為日本人提供軍事技術和裝備,日本的真倭訓練和武裝中國海盜,中國的海盜、部分與倭寇勾連的利益受損商人、手工業從業者,一起打著放開貿易的幌子,行走私、殺人越貨之實。明軍用更加猛烈的火炮和嚴厲的經濟封鎖,經過十幾年的清剿,終於打敗了這一國際犯罪集團。

  • 12 # 異史雜談

    抗擊倭寇,這說法本身值得商榷,或許我們受到教科書的影響覺得這是一場民族甚至國家間的鬥爭,可是如果把抗擊倭寇這個名詞放到時代大背景下,我們或許得到另外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答案。

    1、大明時期與外國的對外貿易方式與海關政策

    明朝一統天下後,明太祖朱元璋老爺希望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最好像莊家一樣種在田不要動,所以將老百姓分了很多撥。對於沿海地區,他老人家直接下達了殺氣騰騰的禁海令,片板不得入海。但是東南沿海的老百姓是以海為田,不讓做生意這不就要了他們的命?另外中國長期以來海疆都是開放的,所以這讓老百姓等於是沒法活。堪合貿易/朝貢貿易因此產生。

    2、中日的貿易衝突

    中日的貿易是10年一次,結果日本有兩家都想做這單生意,兩邊搶起來,打起來了。還爆發了戰爭,史稱“爭貢之役”。大明朝一看,我去。這都能搞成這樣,本來和日本關係就不好,居然還這麼鬧。索性和你日本就別做生意了。就把相關市舶司給關掉了。但是經過這幾百年的發展中日貿易(官方、民間)已經做得很大了,這個利益鏈條上面已經捆綁了很多人。這一關那麼這些人員咋辦?

    3、倭寇的爆發時期

    這個事情更值得考究了。此前也有,明朝初期也有,明朝末期也有。可他真正的大爆發就一段,就是嘉靖年間。也就是禁海令最嚴格的時期。

    4、所謂倭寇到底是個啥?

    他們是土匪麼?不是。他們是強盜麼?好像也不太像。是海盜麼?感覺也完全不是我們印象中那種升起骷髏旗打劫商船的海盜,和我們的印象對不起來啊!明朝的這幫海盜,據這本書《大國海盜》【雪珥先生著作】,他告訴我們,他們那個旗幟五彩斑斕,上面畫的經常是漫天神佛、玉皇大帝、土地公公,什麼日本人供奉的八幡大菩薩,是這些。所以說明他們的精神世界裡,逼格很低啊。他們是一幫像普通人一樣,嚮往著美好的、幸福的、平安的生活的一幫人,這哪裡是風裡來雨裡去、刀口舔血的海盜啊?

    5、倭寇到底有哪些人員構成?

    根據當時的記載,所謂這些倭寇裡面真倭(日本人)最多隻有十之二三,絕大部分是華人。他們為了生計不得不採用非法是手段進行謀生。說白了這些人絕大部分都是沿海的老百姓,為了吃口飯不得不做這些非法的貿易。沿海的老百姓怎麼會恨自己的家人呢?!

    6、個人的一點點思考

    一個國家,一個政府在針對社會上各種現象、各種弊端進行改革的時候,不能夠僅僅只是在這一現象本身動手,而是要了解其深刻的社會背景,以及相關配套措施是否到位。舉個例子來說吧。上海的垃圾分類,這是多少年以來形成的一套社會運作體制,這個垃圾的鏈條上已經養活了一批人。垃圾分類是讓城市更乾淨了。但是依賴這個垃圾養活的人他們的收入來源咋辦?是不是要思考下他們的出路?

    異史曰:讀史到深處,僅剩“不得已”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我們應該年輕時盡情享樂,還是應該未雨綢繆,老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