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夜話青史

    寫在前面:元朝實行紙幣制度,後期紙幣發行嚴重過量,以致百姓生活困難,官逼民反,終致元朝滅亡。

    元朝政權大量發行紙幣,以致貨幣氾濫成災背後的原因是元朝的官員選拔制度所致。元朝的科舉制度受到在任官員和貴族勢力的嚴重干擾,其特點就是少數民族與漢族分開選拔,對漢族極端仇視,選吏不選官,官由吏產生,而且官員世襲制與科舉制並行。世襲制盛行,元朝官員的數量也難以有效控制,官員隊伍日趨龐大,財政開支也空前擴大。

    到元朝後期,財政收入增長趕不上財政負擔增加的速度,無奈之下只有大量發行貨幣以維持財政開支,從而致使貨幣發行規模失控,貨幣貶值嚴重,以致民不聊生,民變四起。

    因此,元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貨幣發行失控,其背後的根本原因是官員選拔制度存在問題以致官員隊伍素質下降、規模失控、財政不堪重負。選吏不選官、世襲制度風行造成!將漢人劃為最下等民,不得(漢)民心。

    至於清朝統治時間久,不過是不斷放寬對漢人的限制、管理。 但並非是滿漢一家,看看清朝統治者制定那麼多法令來限制滿漢融合就清楚了,所以,終清一朝,滿漢一家只是一個口號,沒有實際行動。

    但是我們漢人之光芒、才能是不可能被那些法令所限制,多爾袞統一中國,靠的是漢人;康熙平三藩,漢八旗是主力軍;到了清末,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就幾乎全是漢人藩帥了。所以,清不斷的放寬選拔漢人的標準。 看看清朝漢人名臣不在少數就知道,這與元朝歧視漢人性質的政策可是天壤之別的。 因此,就這點來說,清朝還算是識時務的王朝。

  • 2 # 洪武十四年

    滿人入關時殺人屠城太多,晚明1.5億人到康熙年間才剩3000多萬,有骨氣的被殺光剩下的人被調教成奴才,自然這個社會就和諧了。晚清不敢與外國軍隊發動大規模戰事,怕仗打大了漢人起來造反,以國家的猜忌和土地換去統治時間,而對內殘酷鎮壓起事,太平天國期間清軍到處殺人屠城,對太平軍民成建制的凌遲處死剖腹挖心,這在中國歷史上基本沒出現過,對內對外完全兩樣。滿清對內屠億萬民換得百姓臣服,對外出賣國家換得苟延殘喘。直到抗日戰爭爆發我們仍然在為滿清賠償戰敗款!!!

  • 3 # 檸檬愛旅遊

    1.元朝實行的是民族壓迫政策,將民族分為幾個等級,蒙回是最高等級,滿次之,漢族最低等。元朝的民族政策十分殘忍,只要有反抗者立刻殺掉,動輒滅族屠城。曾經在蒙古人南下侵宋的時候在華北製造了寬達幾百公里的無人區,裡面的人全被殺光。這和後來侵華日軍也在華北製造無人區的手法極其相似。所以元朝中國個方面的發展都處於停滯階段。 2.滿清在初期也採用了和元朝相似的政策,大肆鎮壓漢族。歷史上就發生過有名的“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後來康熙帝即位後逐漸認識到民族問題的重要性,實行滿漢融合的政策,提倡“滿蒙漢藏一家親”的立場。所以清朝發展的較好。而元朝只存在了90幾年,清朝延續了將近300年。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4 # 文化星河

    清朝很注意緩和民族矛盾,並且慢慢融入漢文化。

    元朝這方面做的很不好。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蒙古民族當時尚處於奴隸制階段,習慣於草原遊牧文化,思維直觀,偏向於武力形式,認為一切都是長生天的旨意。蒙古國時期,長期的對外征服無暇關注統治智慧的提升,仍維持著漠北作為統治中心,以草原傳統作為國家本位,對所佔的先進中原農耕地區僅釆取間接統治的方式加以控制,甚至有重臣提出要將中原地區變成肥沃的牧場。這是“征服王朝”野蠻特性在蒙元初期的顯著表現,也是理解元代文化政策的一個關鍵因素。

    終元一代,以成帝為首的蒙古統治階級接受漢化的程序十分緩慢,由於社會文化的隔膜,大多數人始終對漢族的典章制度、思想觀念比較淡漠甚至排斥,對儒家學說抽象的概念、複雜的體系感到難以理解。忽必烈早年曾對儒學產生過興趣,但體會粗淺,尤其在理財問題上與儒臣發生分歧後,認為儒者“不識事機”,只知讀書不會實用性技能而與其漸漸疏遠。元代諸帝中只有仁宗、英宗父子的儒化程度稍深,但因當時政治環境制約皆未能有很大作為。整個元代儒家思想始終沒有被明確立為治國主導方針,失去了漢唐以來“獨尊”的顯赫地位。蒙古國幾十年的草原本位出發點,深刻地影響了元朝的政策態勢。雖然定都漢地,但漠北大草原作為“祖宗龍興之地”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仍佔重要地位,統治集團也無法做到完全從漢族經濟上發展農耕、思想上仁義禮智信的角度出發,實施各項國策。

    統治者熱衷於對外征戰、對內斂財,大量阻礙社會進步的蒙古舊制由於牽扯到既得利益,都在“祖宗之法”的幌子下得以保留,不斷削弱元的政治生命力。凡此種種,結合其不當的政治、等級壓迫,最終激化了統治矛盾,使元朝成為一個享年不久的短命王朝。

  • 5 # 咕嘟趣話

    蒙元和滿清作為少數民族政權都曾統治過中國,並作為大一統王朝被正史所記載,但是二者在一統中國的時間可謂是相差萬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統治者是否有主人翁的思想,把天下人當成是自家人。

    其實兩個民族政權,如果從開國到正式滅亡算的話,蒙古政權存在的時間要長於滿清政權,成吉思汗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到1635年察哈爾部投降後金止,大蒙古政權共存在了429年。

    而滿清自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1912年溥儀退位,滿清政權共存在了296年。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元朝和清朝在統一中國的時間上存在如此大的差距?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蒙古人為什麼只在中原大地上統治了90多年就退守到草原了?

    一、元朝為什麼短

    蒙古統一之前,中國正處於第二次南北朝時代,尤其是生活在南宋境內的人民,既有錢也懂得享受,兩宋是中國古代唯一沒有亡於農民起義的朝代。

    人民生活穩定了,對國家的認同感自然也就有所提高了,在蒙古南侵時,南宋臣民經歷了殊死抵抗,並且在南宋亡國時,南宋十萬軍民壯烈殉國。

    1.等級劃分

    由於元朝在進軍南宋用了四十年之久,並且蒙古大汗蒙哥被釣魚城守軍用飛矢直接擊斃,所以元朝統治者對於南宋境內人民的態度極差。

    在元朝統一中國後,建立了階級壓迫的等級制度,即第一階級是蒙古人;第二階級是色目人,即被蒙古統治的中亞地區的人民;第三等級是金朝境內的漢人、女真人和契丹人,雖然他們不是最低等級的,但是他們在竟遇上依然屬於被壓迫階級;第四等級就是南宋境內的人民,他們完全屬於被歧視等級。

    元朝透過四等人制度,強行的製造民族階級矛盾,使得漢人如同牲畜一般被壓榨被剝削,而處於上層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則無需勞作就可以獲得所有財富,並且元庭中央多是有蒙古貴族和色目人充任,而漢族官員至多隻能作為副官協助。

    2.不重視讀書人

    元朝從元仁宗開始第一次開科取士,到元朝滅亡共進行了16次,由於元朝皇帝大多不懂漢語,更別提寫漢字看漢書了,所以元朝皇帝在對待讀書人的問題上就顯得不是那麼上心。

    元朝科舉分為左右兩榜,為了照顧文化程度較低的蒙古人貴族,所以蒙古人只需參加兩場考試並且題目簡單,漢人則需要參加三場相對嚴格的考試。

    而漢族士人即便是考中科舉,也得不到朝廷的重視,往往漢族及第學子只能賦予六品以下的小官,所以元代科舉考試在國家層面上影響並不是很大,這也導致很多讀書人投身到文學創作中,由此使得元代戲曲和小說達到了十分興盛的局面。

    3.統治者內部鬥爭激烈

    元朝統治者的繼位方式可謂是比較獨特的,統一中國的元朝雖然進行了漢化改革,但是為了保留蒙古傳統,依然存在著蒙古特色制度忽裡臺大會,所以在皇帝過世後如果未確定繼承人,則需要透過忽裡臺大會進行推舉,這也導致各方勢力在皇位問題上產生了分歧。

    元朝統治的98年間先後產生了11位皇帝,從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至元順帝元統元年(1333年)的二十五年間,元朝走馬燈似地換了八個皇帝,平均每位皇帝只統治了3年,從而導致軍政大權流入權臣之手。

    所以元朝從上層建築上就發生了根本性的動搖,也為元朝後期走向腐敗滅亡之路埋下了伏筆。

    4.貪圖享樂,奢侈無度

    元朝後期,蒙古貴族開始大肆圈地享樂,對待漢人更是變本加厲的壓榨剝削,經常更是變著花樣的向漢人收取各種苛捐雜稅。

    由於元朝貧富差距極大,由於蒙古貴族大肆圈地,使得大部分優良土地被收歸到蒙古大地主手中,使得漢人百姓只能淪為佃農,他們不但要向朝廷繳納各種雜稅,還要被蒙古大地主進行再次盤剝,使得“富者愈富,貧者欲貧”。

    農民被殘酷剝削的同時,又趕上了不斷的自然災害,使得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元朝的壓迫政策,以韓山童為首的起義軍便打著宋徽宗八世孫的名義進行反抗,並且很快得到天下的響應。從1325年到1368年,長達43年之久的元末農民起義正式走進了歷史。

    元朝在統一中國後,並沒有將自己作為主人翁的角色進行統治,他們將漢人視作蒙古人的僕從,只是為了服務蒙古貴族們的奢侈享樂的目的,並沒有從根本上來建設這個國家,這樣一個王朝怎麼能不短命呢!

    二、清朝為什麼能統治中國二百多年

    清朝的建立,完全應該感謝萬曆皇帝,三十多年不理朝政,使得大明朝綱敗壞,到了明熹宗時期,皇帝更是一心只為做好一個木匠,將朝政棄之不理,使得魏忠賢為首的宦官趁虛而入干預朝政。

    到了明思宗時期,由於崇禎皇帝為人剛愎自用、舉棋不定,加上聽信錯誤的行政錯略,最終激起民變,明朝滅亡。

    1.滅流寇而安天下

    清軍入關之前就已經收羅了大批漢族士人和明朝的降臣,所以經過這些前朝舊臣的指點,清軍打著“滅流寇而安天下”的口號輕鬆地就進入了北京城,多爾袞下令前明舊臣投降者一律官復原位,並且當著明朝臣民的面為崇禎皇帝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由此收羅了北方漢人的心。

    順治登基之後,提出了“滿漢一家,一體眷顧”的口號,首先得到了士人表率的孔子後人的認可,並大量招錄漢人入朝為官,所以清朝從立國之初就已經得到了北方漢人的肯定和認可,這也為清朝後來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2.同化政策,滿人至上

    清朝統一全國之後,在漢族士人孫之獬的建議下,開始執行奴化便開始推行“剃髮令”,即所有漢族男子都需要剃髮成滿族人樣式的金錢鼠尾辮,提出“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高壓政策,此舉動的目的是強化民族認同感,消弱反抗意識,鞏固清朝統治者的至高地位。

    雖然入關之後的清朝大量重用漢人,但是在重要職位上依然由滿族人擔當,並且規定皇帝的后妃以及宮女必須是旗人,全國重要城市中,內城多數被旗人所圈站,漢人被迫只能遷居城外,如此一系列的操作,不但加深了滿人的統治地位,也大大的團結了滿清統治階級內部,使得漢人造反難度增加。

    3.康雍乾盛世

    清朝雖然也是實行了民族歧視政策,但是和元朝比起來真的是小巫見大巫。滿清統治者為了緩解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到了雍正時期,執行的“攤丁入畝”政策,正式結束了兩千多年的人頭稅,如此一來減輕了人民勞作的負擔,極大的刺激了人口的增長,促進了社會的長足發展。

    經過康熙、雍正和乾隆父祖三代的長達一百多年的勤心治理,使得中國古代最後一次進入盛世,中國領土獲得極大地增長、人口連破三億、經濟增長迅速、社會和諧穩定。國泰安康了,百姓生活富足了,文人得到重用了,滿清的統治自然就會長治久安下去。

    4.大興文字獄,編纂《四庫全書》

    清朝最被人詬病的除了“剃髮令”之外就是大興文字獄了,要說清朝文字獄的開端開得拜明太祖所賜,朱元璋由於起家於乞丐,文化程度較低,對於文人士大夫更是不放在眼裡,所以一切他認為不好的字,不對的字都會被文字獄。

    清朝在入關之後,為了維護滿清的統治地位,防止民間有反動情緒,所以對諸如“硃紅”“滅清”等一類的字眼都被看作是反動行為,其中文字獄在乾隆朝最為嚴重。

    乾隆皇帝為了維護社會安定,防止反動苗頭的發生,所以藉著修《四庫全書》的名義大肆蒐羅天下書籍,對於清朝不利的書籍一概銷燬,所以乾隆所修《四庫全書》名為修書實則毀書。

    但是《四庫全書》依然起到了一些正向的作用,比如對一些遺落地方的古籍進行了整理,書籍目錄進行了編修等。

    由此可見,清朝之所以能夠作為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統治中國長達二百多年,其核心就在於,清朝統治者把自己放在了國家主人翁的位置上,在政治上大量重用漢人,並且注重農民生存問題等一系列政策,使得被統治的漢人心甘情願的為這個國家付出心血。

  • 6 # 種花家就是信仰

    蒙古不選擇歸順漢文化所以被淘汰掉 清朝尊重漢族文化傳統而且學習漢文化 朝廷中漢人當官也蠻多的 主要是選擇了融入和歸順 所以國祚二百多年

  • 7 # 匠心普洱只在方寸

    有這樣一個說法,說成吉思汗在世的時候,準備將北方所有漢人都殺掉,幸虧有契丹人耶律楚材的勸說,才使成吉思汗打消了這個念頭,拯救了那些漢人。

    後來在蒙哥汗戰死釣魚城之後,蒙古帝國內部發生內亂,雖然最後是更加傾向於漢化的忽必烈勝利了,但統一全國後的忽必烈,並沒有將其治下之民一視同仁。元朝時期,全國的人分為了幾個等級,漢人的地位是最底下的,雖然有許多漢人在朝廷擔任要職,但並不能改變整體的情況。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性政權,元朝不過百年,而清朝卻能傳國兩百多年的原因所在。

    歸根結底,也就是一個態度問題,對待中原人及中原文化的態度問題。

    元朝統治者馬背上得天下,會打江山卻不會坐江山;而清朝統治者則不同,雖然同樣由少數民族建立,但努爾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一直以來就與漢地間有密切聯絡,農耕文明程度高。

    也就是說,建州女真其實本就受漢文化影響很深,人家努爾哈赤都是熟讀《三國演義》的,並精通滿,漢雙語。建州女真不論文化還是經濟,都與漢地有諸多相似,因此,努爾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能夠一統海西女真及野人女真,進而統一全中國。

    正因如此,清朝統治者本就深受中原文化影響,相比蒙古人,自然更加清楚治國治民的各種道理。

    因此在清朝建立後,能夠很快建立起對全國的有效管理,不論中央還是地方,經濟還是政治制度,都是照搬明朝的那一套。稍微有改進點的地方就是軍機處的設立,使得專制皇權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

    總之,元朝皇帝與清朝皇帝治國理念是不同的,清朝都是儒家那一套,自然更利於籠絡人心,國祚自然就比元朝長的多。

  • 8 # 李侃胡嗶嗶

    元朝入主中原實行的是類似印度種姓制的政策,將人民分為四等。

    北方漢人和原南宋統治區的漢人是最低的第三第四等,低等漢人受到各種的嚴苛限制,不得從政甚至連做飯的鐵器都不得擁有。

    這極大的激起了底層人民的怨氣,所以不到百年各地就起義不斷,最後造成了元朝的分崩離析。

    而清朝這方面就十分聰明,適當的任用漢人為官,給漢人一定的晉升渠道,再加上明末傳來的地瓜玉米等耐旱高產的農作物,最終還早就了乾隆時的康乾盛世(地瓜盛世)。

    有的時候只能說是時也運也。

  • 9 # 夜雨看國際

    大家都知道元朝是我們中國疆域最大的朝代,但是元朝他只會打江山根本就不會做江山。還特別搞了個等級制度1.蒙古人2.色目人3.漢人4.南人,你想想元朝科舉時漢族的文化人才是不能科舉元朝之所以沒到百年就亡,除了根基不穩沒什麼經濟更多的是民族歧視導致漢人紛紛揭竿而起。

    2.清朝比元朝真的是好多了,因為他懂的治理天下如何調解民族予盾,從來不搞民族歧視這套,以至於滿族都被我們漢族給同化了,除了沒有民族予盾更多的是康乾盛世,那時候內部穩定百姓國泰民安特別的富強誰沒事吃飽的撐著去造反。所以同樣是遊牧民族清朝比元朝多活了兩百年更多的是內部團結,經濟基礎強,也不存在滿人歧視漢人

  • 10 # 換個視角看歷史

    因為蒙古人的視野其實不只是侷限在中國,對於他們來說,當時的中國只是他們征服計劃的一部分,因此他們並沒有很好的考慮如何統治中國。而滿清一直就是以入主中原為戰略目標,因此他們所有的準備都是為此服務的,包括他們入關後頒佈的種種政策。個人的一點見解。

  • 11 # 心向青山

    我們常常下意識的拿元朝和清朝相比,但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其實相當於秦朝和隋朝。

    秦朝東滅六國,南征百越,一統華夏,但國祚只有15年。

    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甚至可以說是從漢末以來的亂世和南北對峙,但國祚也只有37年。

    元朝,結束的是唐朝之後的大南北朝,或者說是“大戰國時代”。

    蒙古人崛起之時,整個中國存在金、南宋、西夏、西遼、吐蕃、大理、蒙古七個政權,蒙古起於邊陲,最終一統天下。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農牧兩區統一在了一個政權之下,蒙古人殘暴,但這一點卻居功至偉。

    從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開始,至公元1368年朱元璋攻破北京止,元朝國祚97年。

    但如果從蒙古人滅金入住中原算起(1234年),國祚則超過了百年。

    所以,與秦朝和隋朝相比,其實元朝的國祚不算短了。

    對於後世來說,元朝開創了行省制,開鑿了京杭大運河(今天的運河並非完全是隋朝的運河),從此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經濟文化中心連線在了一起,元朝之後中國再無長時間的南北對立。

    但元朝畢竟是一個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其統治經驗不足,又不能完全融入華夏,對漢人的壓制最終導致了帝國的崩潰。

    忽必烈是想建立一個完全中國式的王朝的,但忽必烈去世之後,統治者們就如何統治這一帝國上始終搖擺不定:一派堅持蒙古人的生活和治國方式;另一派則是認為應當漢化,以儒家思想治國。

    正是這一原因,元朝統治階層內部始終內鬥不止,削弱了統治力。

    清朝則是後來者,吸取了元朝的教訓,並努力將自己融入華夏,同時以為大明覆仇的名義一統天下。

    事實證明,融入華夏才是長治久安之道,無論我們是否喜歡清朝,都無法否認其在入主中原後的統治是成功的。

  • 12 # 塗山大蝦

    元朝是結束分裂,對比秦晉隋,統治時間算長的了。清朝和漢唐明相當。

    另外,滿族不是遊牧民族,是半漁獵半農耕族群。

  • 13 # 一壺酒一張琴一溪雲

    從對漢人的態度上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元朝不到百年,而清朝卻有兩百多年。

    先來說說元朝,首先因為南宋軍隊的腐朽和政治的腐敗,百萬大軍如同土雞瓦犬被元朝的鐵蹄踏碎。元朝的勝利根本上說是因為南宋的政府過於腐朽,而非元朝本身擁有帝國基因。在攻陷宋後,元朝把人分為四等,其中漢人屬於最低的一等,被視作奴隸,隨意交易砍殺。但元朝忽視了漢人的數量和文明的程度。元朝在當時的制度體系可以說只達到奴隸社會的地步,其文明程度商業體系政治結構都遠及不上半封建商業體系完善的宋朝社會體系。用過時的奴隸制思想去統治文明程度更高階的社會階級,好比用紙壓滅火種,終究會被燃燒殆盡。

    對比清朝,努爾哈赤時期,曾經也對漢人進行了“排漢”甚至於屠殺,在當時的滿漢之間激發了強烈的民族矛盾,但在皇太極入關後積極的對漢民作出改變,把“排漢”變為“懷柔”。而且皇太極深受儒家思想和漢族封建定製的影響,強調學習漢族文化,並且對國家機構進行改革,允許漢族入朝為官,這相當於給了漢民出路和晉升的空間,極大的緩和了跟漢民百姓的壓力,同時還為漢讀書人打開了上升的渠道。一個認可漢文明的君主和一個給予漢人發展機遇的政府,百姓還有何理由重燃戰火,既然封建王朝本質就是統治壓迫被統治,那麼遇到一個不算壓迫的統治階級,為何還不滿意呢?不得不說,考慮到封建社會人民的思維方式認知程度,清朝所施行的大部分政策極大的緩和了漢民族被征服的憤怒情緒。

    在古代中國,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農民作為最基層的群體,同樣擁有最龐大的數量。農民只要有一塊土地,便有了生活的希望,就沒有造反的思想。讀書人作為有思想的群體,但只要給他們提供上升的渠道,為哪個帝王服務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是社會制度影響下必然產生的思維模式。

  • 14 # 狐筆春秋

    元、清雖然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但因為民族政策、文化政策、自我定位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導致了元朝不到百年就亡國而滿清卻能夠屹立近三百年的巨大差距。

    一:元朝和清朝兩代不同的民族政策

    打從元朝統治者入關開始,他們就制定了嚴格的民族壓迫政策,根據被征服的先後順序,把全華人分為四等:蒙古人(最高貴的民族);色目人(中亞細亞人);北方漢人(早期原屬於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治下的漢人);南方漢人,也稱南人(南宋王朝治下漢人)。

    這四等人自被劃分之日起,在政治上、律法上即享有截然不同的待遇,第一等人和第二等人在元朝基本可稱為貴族階級,而第三等和第四等的漢人則相當於奴隸階級,天然承受各種沉重的徭役和賦稅,不僅生活艱辛而且備受歧視。隨處可見的特權階層無形之中幾和天下漢人漢人的矛盾日益凸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呼聲自然越來越高。

    而清王朝卻不一樣,自順治入關以來,為了緩和民族矛盾,親政之後的順治皇帝開始有意識的彌合滿漢界限,漢人在社會上的地位雖然尚遜滿人一籌,但遠遠高於元朝時期,朝廷之中滿人和漢人共同享受治國大權,有才華有謀略的漢人也能夠進入權力中樞。

    到了康熙朝,為了進一步鞏固政權,皇帝親為先導的娶漢人女子為妻為妃,並公開祭祀大明王朝歷代帝王和拜祭儒家先師。雖然這些都不過是滿清皇帝的手段,但當時的人還就吃他這一套,慢慢的還真就相信了所謂“滿漢一家親”的謊言,從心理上對滿人產生了認同感。

    二:元朝統治者和清朝統治者採用不同的文化政策

    就文化這點上來說,元朝統治者要比滿清可愛的多,元朝統治者因為恐懼被漢化,自始至終都牢牢的堅守著文化底線, 據史書記載,忽必烈本人稍通漢語,其他歷代蒙古皇帝基本上都不會說漢語,統治者內部處理政務都用蒙古語交流。甚至於朝廷外派到地方的蒙古官員也基本不懂漢語,處理政事往往需要藉助漢人。

    此外,出於對漢文化的排斥和對蒙古文化自固,統治者天下人等分為十個等級,即:官、吏、僧、道、醫、工、匠、娼、儒、丐十級。自古以來,“士、農、工、商”的固態形勢被強行打破,傳統社會中最受尊敬的知識分子淪落到連娼妓都不如的地步。統治者和民眾之間的紐帶就此喪失,元王朝成了孤獨的寄生者。

    也許是有元朝的前車之鑑吧,入主中原後的滿清王朝制定了詳細而完善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因為漢文化在馭民方面的強大魅力,上自帝王將相、下至旗民百姓,滿族人生來就被強行要求掌握兩門語言:滿語和漢語。

    另外,滿清的統治者還大肆籠絡士人集團,邀請他們偕同治理國家,康熙皇帝還專門開設“博學鴻詞科”來揀拔學識出眾之人。經過元朝的大肆打壓、明朝的慘無尊嚴,初入滿清計程車人集團感受到了統治者的誠意。所以大量有識見有理想計程車人投入滿清集團,為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不得不說滿清在治術頗有建樹,在一些列溫和政策之外,為了擊潰漢人的自尊自信,多爾袞在漢族叛徒孫之獬的建議之下,強勢推行“剃髮易服”運動,以極其殘暴血腥的手段清洗了漢人中的鯁骨之臣,消磨了漢人的脊樑。

    三:元朝和清朝統治者的自我定位

    無論是蒙古人還是滿清人都把自己定義為征服者,將漢人視為奴隸,肆意盤剝壓榨。唯一的差別不過是蒙古人粗暴而直接;滿清人含蓄而溫和。但正因為滿清人“溫水煮青蛙”的陰險狡猾,他們虛偽的面貌獲得了廣大漢人的認同,但其實質卻從未有絲毫改變,這也就是為何在清朝奄奄一息之時,慈禧依然叫囂著“寧與外邦,不與家奴”“竭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原因。

    雖然定位一致,但因為手段的差異,蒙古族雖然統治中華不足百年,卻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性,至今活躍在北方的廣袤草原;滿情人卻因為“師華長計以治華”的文化政策,經過近三百年的文化融合之後,滿族成了漢文化的一個支脈,原本以統治者身份君臨華夏的滿洲人對漢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時至今日,滿語、滿洲人的概念幾乎消失即是明證。

    此外,還有極其重要的一點,由於蒙古政權特殊的組建形式和忽必烈時期的不當的競爭,蒙元政權內部一直爭鬥不斷,從1308年到1333年,短短25年時間換了10位帝王,這恰是滿清近300年統治時期的皇帝數量,統治者內部平穩與否由此可見一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耳其算不算歐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