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他簽訂《澶淵之盟》,事實上給宋遼兩國人民帶來福利。大家怎樣認為?
79
回覆列表
  • 1 # 史事分享

    導讀:澶淵修和,本出真宗本意,觀其在道逗留,望敵驚心,一若身臨虎口,慄慄危懼。賴寇準力請渡河,敵氣少沮。化干戈為玉帛,得以振旅還京,此非寇公之功,烏能至此?王欽若乃以孤注之言,肆其讒間,木朽蟲生,仍由真宗膽怯之所致耳。迨至天書下降,舉國若狂,欺人欺天,不值一提

    宋真宗名叫趙恆,是宋太宗的第三個兒子,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繼位守城,雖早年輕症有一定的政績,但晚年昏庸,政治日益腐敗。並且他性格懦弱,對遼國屈膝求和,開了對遼國納幣輸絹的先河,此後送人年年納貢,百姓的負擔日益沉重,宋朝的國力也日漸衰弱。

    趙恆是太宗的第三子,非嫡非長,然而最後坐上皇位的卻是他。宋太宗是繼承兄長之位稱帝的,他做了皇帝之後就對自家人嚴加防範,生怕有人覬覦自己的位置,結果兩個侄子德昭和德芳都英年早逝,弟弟延美抑鬱而終,長子元佐被逼瘋,次子元僖暴亡了。最終太宗冊立二十八歲的三子元侃為太子,並改名為趙恆。趙恆在製造三年繼位即宋真宗。

    繼位之初,稍有成效

    宋真宗即位後很有奮發圖強的雄心,他一上臺就對政權核心人員做了一次大的調整,提拔輔佐他繼位的功臣,同時貶黜李昌林等人。他還下詔廣開言路,鼓勵群臣直言進諫。同時他又對中央政權的其他人員進行了調整,並且整頓勵志解決機構臃腫,貪汙腐敗,官吏擾亂選舉作弊等問題,並且約束皇親國戚和宦官的行為。

    宋真宗在實行政治改革的同時也十分重視發展農業,他曾說:“國家大事,足食為先。”所以他勸農課桑,賑濟災民,減免賦役,廣興屯田,獎勵墾荒。透過這些措施,真宗在位之初的幾年,宋朝經濟有了大的發展,出現了小康局面,被後世稱為“鹹平之治”。

    懦弱皇帝,納幣稱臣

    真宗雖然在內政上頗有才幹,但是在外交上卻很無能。他在深宮長大,養成了懦弱幽柔的性格,在對待鄰邦遼國的關係上,他缺乏態度的雄心膽識,甚至還不如兩次伐遼失敗的太宗,他的軟弱和消極在對遼問題上徹底暴露了出來。

    景德元年,遼國率領大軍入侵宋朝,遼軍來勢洶洶,很快攻下了宋朝的兩大重鎮,嚴重威脅到宋都汴京的安全。在各位大臣的建議下,真宗硬著頭皮御駕親征。因為皇帝御駕親征,極大地鼓舞了宋軍計程車氣,再加上遼軍深入宋地後援不足,糧草不濟,所以戰爭局勢很快發生了扭轉,宋軍反敗為勝。可是宋真宗很怕打仗,就憑藉戰略優勢和遼人一何,並且向遼繳納“歲貢”。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檀淵之盟”。

    因為宋朝在自己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卻向別人屈服,所以“檀淵之盟”對送人來說是個極其屈辱的條約,宋朝不但沒有收回煙雲16周,並且每年要送給遼人大量的財物,這也為後來宋朝每位皇帝都向遼納貢開了先河,從而給百姓增添了沉重的負擔。不僅如此,宋朝對待西夏方面也是這樣。

    任用小人,熱衷迷信

    真宗花費了巨大的精力才消除了外患。此時北宋朝廷內部矛盾尖銳,幾派人馬爭鬥不休,宋振東性格軟弱,就不喜歡耿直的宰相寇準,他當時啟用寇準只是為了幫自己渡過難關,於是宋遼之戰後主和派的王若欽,王旦等人就得到了真宗的重用,他們進讒言誣陷寇準。說當初寇準請皇上親征,其實是拿皇上來“孤注一擲”,真宗就順勢罷免了寇準,從此朝廷就有王若欽等奸佞小人把持,這樣朝政就日益腐敗了。

    到了晚年之後,宋真宗就更加懈怠,再也沒有鬥志了,他熱衷祥瑞,迷信封祀,天天求神拜佛,希望神仙保佑自己,不少小人就趁機鑽營。雖然宋真宗天天忙於求福,但最終他的身體卻越來越差了,在潛心元年跟蹤病逝。他在位二十五年,前期勤政,後期昏庸,他死後宋王朝的社會危機就逐漸暴露出來了。

    參考文獻:《宋書》、《資治通鑑》

  • 2 # 回憶19561

    宋真宗趙恆,他與遼國簽訂了屈辱的、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布匹25萬匹,歲銀25萬兩黃金,白銀25萬兩;向遼朝、遼國年々朝貢、歲々納銀,向遼稱臣,屈辱的城下《澶淵之盟》約,就像你說的那樣,宋遼兩國君主,在北宋的一側“澶淵這個地方,簽訂、訂立盟約,言和罷兵,息事寧人”,在當時看來,確實給宋、遼兩國,特別是兩國的邊界地區,長期存在著戰爭侵擾、侵略與擄掠、掠奪的危險危機,宋妥協、割地賠款求饒,換得了一時的苟延殘喘、喘息的機會。但是,宋真宗趙恆不聽忠臣良將的規勸,趁此機會,趁機像春秋戰國時的越王勾踐那樣,“臥薪嚐膽,積蓄力量,秣馬厲兵、厲精圖治”的忠言,而是聽取一些奸臣、侫臣的“明哲保身”的侫言,打著逃跑的主意。你說,像宋真宗趙恆那樣的昏君君主,能不敗才怪呢!

    上行下效,上有昏君,下必有奸臣和侫臣當道,官々相護,把持朝政。自古以來,又有多少忠臣良將與謀士,有幾個獲得了好下場的。不是被奸臣誣陷,害死致死,便是被侫臣奏摺子,被昏君皇帝下令斬首。車裂、銅烙,五馬分屍,毒酒、剜心割肺、暴命暴亡致死。“戲裡有,世上有;伴君如伴虎”,即所謂的“國將穩,刀弓藏;兔烹死,狐狗王;良將死,帝王堂”,成語“兔死狗烹”,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作為中華民族、華夏民族的炎黃子孫的後裔,主幹、主枝與主脈的中原王朝,北宋王朝、當時宋真宗趙恆統治下的北宋黎民百姓來說,無疑於是遼國統治下的幫兇、罪魁禍首,罪大惡極與罄竹難書、說不完,道不盡的恥辱,一部一段刻骨銘心、血跡斑々和鏽跡斑々,黎民百姓渴望“罄其肉,飲其血”,鑲嵌在中華華夏民族,上、下五千年曆史文明長河程序中的一部血淚史,我們應當警惕和謹記、銘記,牢記歷史,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L:2018年8月13日。

  • 3 # 鋒迴路轉51

    揮得勝之師,訂屈辱之盟。說當時的宋真宗趙恆一點都不為過,真宗為此揹負了一千多年的罵名。《澶淵之盟》之所以簽訂,是因為宋遼兩國都已精疲力盡。宋朝雖然取勝,但也疲憊不堪,收復幽雲十六州已經無望。萬般無奈,才訂此城下之盟。遼國經此一敗,也元氣大傷,自感很難吞併宋朝。所以,也只得借坡下驢,就此罷兵。《澶淵之盟》對於遼國是既得到了金錢物質,又保住了幽雲十六州,成了大贏家。而對於宋朝,既喪權辱國,又徹底失去了幽雲十六州,成了大輸家。唯一利處就是宋遼兩國幾十年再無戰爭,百姓能安居樂業,宋朝能騰出手來專心對付西夏。所以,歷史上對於《澶淵之盟》一直褒貶不一。因此,對於宋真宗的評價,也在兩者之間。

  • 4 # 趣味古語說

    按理說是輪不到他當皇帝的,但大哥趙元佐瘋了,二哥趙元佑又暴斃,輪也輪到他了。

    他父親趙光義死後,差點被政變推翻,這個皇位得來並不容易,所有上臺以來也謹小慎微。

    從澶淵之盟可以看出,在有利的情況下議和,也估計是怕吃了敗仗後位置不穩。

    至於後期荒廢朝政沉迷封禪之事也算正常,一個守成皇帝,百姓安居樂業,周邊也都議和了,沒啥事了,也該享受了。可以參考歸結為暴發戶一類的人。

  • 5 # 水墨鄂州

    趙恆是趙光義的三兒子,史書說他幼時英睿,姿表特異,與其他人玩過家家時,常自稱“元帥”,很有當領導的範兒。趙光義把趙恆圈定為太子候選人後,他很快就適應了新角色。在擔任開封府尹期間,趙恆為政崇尚清靜,示民以誠信,把整個京城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深得民心。及至冊立為太子,京城內外的百姓皆遮道相慶,稱趙恆為真正的“社稷之主”。

    本來嘛,兒子有出息,老子應該感到高興才對,但趙光義不知為何,心裡老大不愉快。他向寇準抱怨說:“現在人心都歸太子了,把我的位子放在何處啊?”寇準想,你這是吃哪門子醋啊,心眼也真是夠小的,嘴上卻開導他說:“你應該高興才對,說明你看對了人,這是國之大幸,社稷之福啊!”趙光義一想也對,這才轉憂為喜。

    雖然得到了老爹的支援,但是並不意味著趙恆的登基之路一路暢通,因為哪怕你是皇帝,也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控制住。

    比如,死亡。

    趙光義的死亡時間是至道三年(997)三月,據說是因為當年受傷沒有好利索,箭瘡復發引起的。這之前,宦官王繼恩與李皇后(明德皇后)因為不喜歡趙恆,就想趁趙光義病重的機會,暗中串聯大臣李昌齡等人,發動宮廷政變,廢立太子。幸虧“大事不糊塗”的宰相呂端無意中發現端倪,反手一擊,才挫敗了對方的陰謀,使得趙恆有驚無險地即位。

    趙恆即宋真宗。

    宋真宗在歷史上的名氣不是特別大,雖然很多影視和戲曲文學中都有他的身影,但那都不是以他為主角出現的,比如大家熟悉的“楊家將”“穆桂英掛帥”“寇老西兒”等。不過,要是從整個中國大歷史的角度看,宋真宗的戲份就重了,因為他曾是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最重要參與者。

    這個歷史事件便是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在經歷40餘年戰爭後締結的一個盟約。由於簽訂盟約的過程比較複雜,這裡有必要把兩國的關係大致捋一下。

    前面已經介紹,遼國是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從建立之初,就與中原王朝關係緊張,雙方經常PK。宋朝也不例外,曾與契丹多次交手,勝少敗多,像太宗趙光義在高梁河之戰中甚至差點把命搭上。

    宋朝本來對契丹就心存畏懼,高梁河慘敗後,連僅存的一點信心都被用光,遂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而與此同時,遼國卻在實際掌權者蕭太后的帶領下,進入全盛時期,開始頻繁展開對周鄰各族的戰爭。

    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冬,遼國皇帝耶律隆緒親率大軍入侵河北,攻打遂城。遂城守將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六郎),他見敵人來勢洶洶,自己兵少將寡,就閉城不出,拼死防守。如此鏖戰數日,楊延昭眼看抵擋不住,就又利用天氣寒冷的條件,讓士兵連夜取水潑灑城牆,將其變成一座冰城。遼軍倒也不是一根筋,他們見遂城又小又難啃,便採取避實就虛的策略,繞過遂城,分東西兩路繼續南侵。

    當時,負責河北鎮州、定州、高陽關一線防務的是大將傅潛。傅潛雖然是個思想膚淺的人,卻深刻領會了朝廷消極防禦的精神,無論契丹如何挑釁,他都認真扮演好縮頭烏龜的角色,不敢與遼兵正面交鋒。宋將範廷召是盜賊出身,以勇壯聞名,他見傅潛畏葸怯懦,大罵其連個老太婆都不如。傅潛不得已,只好分出一萬人馬給範廷召,讓他去前線迎擊遼兵。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範廷召是個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牛皮吹得震天響,做起事來就歇菜。他出兵後,原本約好與另一位宋將康保裔合擊遼兵,誰知在開戰的前一夜,他卻放了對方鴿子,自己腳底抹油溜了。康保裔是個老實人,哪想到會被騙,第二天醒來一看,發現已被遼軍裡三層外三層圍得嚴嚴實實。天可憐見,康保裔儘管是條漢子,但無奈敵眾我寡,力量懸殊,最後還是力戰而死(一說被俘)。

    契丹大勝宋軍,一番擄掠之後,又一溜煙跑了。

    宋真宗自即位以來,工作還算努力,但成績一般。這次契丹入侵宋朝,真宗估計是想給自己積攢點功績,就非常高調地擺出了御駕親征的姿態。

    可讓他沒想到的是,宋軍不爭氣,數戰皆不利,搞得他行至大名府後就不敢再往前挪步。直到遼軍退卻,之前臨陣脫逃的範廷召等將領才聲稱是去追擊契丹兵,取得了奪回被掠物資、迫使敵人出境的勝利(實際是虛報戰功)。宋真宗恥於無功,害怕回去後臉上無光,乾脆就拿範廷召這件事大做文章,把他樹立為先進典型,還寫了一首《喜捷詩》讓群臣唱和。

    如此這般,一場原本敗得稀里嘩啦的戰爭,就在群臣的恭維中被粉飾得“可圈可點”。

    而此後,遼軍越發變得肆無忌憚,曾多次侵擾宋朝邊境,以便為更大規模的進攻做試探。

    宋真宗也沒閒著,作為應對,先是調整了河北的兵力部署,接著又下令開河屯田、疏浚溝渠,企圖用設定障礙的方式困阻契丹騎兵。

    景德元年(1004)正月,真宗突然接到情報,說契丹正在河北涿州一帶集結軍隊,可能會有大的軍事行動。真宗與大臣商議對策,但關於如何作戰和部署防禦等問題,一直爭論不決。同年七月,備受君臣尊重的宰相李沆[hàng]去世,大臣畢士安和寇準臨危受命,被同時拜為宰相。

    寇準是陝西渭南人,出身於名門望族,由於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年紀輕輕就考中了進士。據史料記載,寇準為人剛直,性格比較執拗[niù],很得皇帝賞識,趙光義時,從知縣幹起,一口氣爬到了副宰相(參知政事)的位子;真宗即位後,又先後出任工部侍郎、三司使等職,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政治明星。

    畢士安是北宋的名臣,為人正直、知人善任、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個人見人誇的好同志。他比寇準大20多歲,出道早,資格老,卻從不倚老賣老,擺架子。像這次寇準之所以能被任命為宰相,就是因為他的大力推薦。

    不過寇準這個人是個銅豌豆,比較認死理,腦子裡只有國家,沒有別的。畢士安對他雖然有知遇之恩,但如果涉及原則性問題,寇準絕對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比如在對待契丹入侵這件事上,寇準先是提出訓練士卒、分兵扼守要塞的建議,不被皇帝重視;又提出讓真宗親征,以鼓舞士氣的主意,遭到了畢士安的反對。而寇準才不管畢士安是不是自己的伯樂,絲毫沒有退讓,據理力爭,搞得畢士安很鬱悶。最後,真宗見寇準頑固得無可救藥,不答應親征就別想清靜,這才拍板定奪,勉強同意了親征。

    可也就在宋朝君臣吵成雨後的蛤蟆坑時,遼國卻瞅準時機,突然大舉南侵!

    遼國這次入侵仍然是由皇帝耶律隆緒帶隊,人數是二十萬。和以前一樣,遼軍繼續採取避實就虛、單刀直入的方式,很快就越過了許多宋軍堅守的州縣,向黃河挺近,大有直逼宋朝京師之勢。

    面對遼軍疾風驟雨般的進攻,宋朝舉朝震恐,一些大臣不想著如何應對,反而暗中盤算自己的退路。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他密言真宗,請求遷都到南京。而另一位大臣陳堯叟是四川人,則主張遷都到成都。真宗本來就怕做選擇題,在這種危急情況下,更是變得無所適從。他問寇準:“你說,我該往哪兒跑呢?”

    寇準倒也不客氣,眼一翻,道:“跑?這是誰出的餿主意?真該活剮了他!陛下您哪兒都不能跑,您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前線。試想一下,如果連您都放棄抵抗了,那麼天下還有誰願意去抵抗?真要是人心都散了,到那時我大宋帝國恐怕也只能關門倒閉了。”

    真宗聽完寇準的話,猛打一個激靈,嚇出一身冷汗。他雖然害怕與遼軍作戰,但是在大宋存亡的問題上還是不敢讓步的。所以,他無奈接受寇準的建議,沒有逃離京城。

    十一月,宋真宗終於鼓足了勇氣,率軍向河北進發。在到達今河南滑縣東南一帶時,又有人私下裡慫恿他南逃金陵。真宗見強敵就在跟前兒,腿肚子又開始不由自主地哆嗦起來,思想產生了動搖。

    寇準瞭解情況後,非常嚴肅地對真宗說:“群臣怯懦無知,和鄉下老太太有何區別?今大敵當前,四方危心,陛下您只可進一尺,絕不能退一寸!”有些大臣見寇準說得慷慨激昂,頗受感染,也都表示支援。

    真宗見退無可退,只好硬著頭皮繼續往前走。行了一段路程,傳來戰報,說攻打澶州的遼軍受挫敗退了,真宗這才把懸著的一顆心放了下來。

    澶州,又叫澶淵,在今河南濮陽。歷史上,我們的母親河黃河不太安分,經常改道,流經的位置和今天不太一樣。澶州當時有兩座城,一座建在了黃河南,一座建在了黃河北,分別稱為南城和北城。真宗雖然聽說遼軍已經退卻,但還是磨磨蹭蹭好久才到達澶州南城,並說什麼也不肯去北城。

    寇準沒辦法,只好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只有過了黃河才能起到鼓舞士氣、安定人心的作用。另一個隨行大將高瓊甚至說:“陛下若不過河,河北百姓將如喪考妣(kǎobǐ,父母的別稱)!”言畢,不等真宗表態,就讓車伕駕著輦車,往黃河浮橋趕去。

    真宗見事情都到這份兒上了,不好再多說什麼,只得勉強同意。

    於是渡過黃河,真宗登上了澶州北城城樓。在城樓上,真宗接見了眾將帥,頷首向他們致意。很多將帥之前都沒見過皇上,這裡突然看見,非常激動,忙跪下謝恩。很快,城下的諸軍也都聽說皇上來了,紛紛高呼萬歲,聲音響徹數十里。宋軍士氣由是大振。

    而與此同時,遼軍方面卻遇到了一定的問題。先是,遼軍主將蕭撻凜在一次巡查的過程中,被宋軍用床子弩射傷致死,大挫了士氣;接著,由於遼軍進展太過順利,將戰線拉得太長,糧草補給已經顯得捉襟見肘。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遼國統治者也知道,要想在澶州戰勝宋軍,幾乎是不可能的。而遼軍這次因為是孤軍深入,沿途州郡大多數還都由宋軍把守著,萬一退路被人給切斷,後果將不堪設想。

    幸虧,當時的遼國統治者還有第二種選擇。

  • 6 # 錢多多讀文史

    宋真宗這個皇位也是撿來的。他本為太宗第三子,非嫡非長。但其大哥趙元佐因叔父趙廷美之死而瘋,二哥趙元僖無疾暴死,撈著了太子位,進而成為皇帝。

    他是不是個好皇帝?這得分階段看他的文治武功。年輕的趙恆和晚年趙恆還有些區別呢?

    先看早期的趙恆。

    一、敏於刑訟。

    雖然說這皇位是撿來的,但趙恆也有幾把刷子,任開封府尹時頗能平事端,決訟獄,監獄時常空閒,經常得到太宗誇獎。

    二、武功稍弱

    真宗上位後,繼續面對遼兵的侵擾。宋廷自雍熙北伐後,轉攻為守。

    趙恆本人幼時雖喜排兵佈陣,但畢竟也是紙上游戲耳,未曾上陣臨敵,加之乃父交給他的也是個守勢,故爾他面對遼兵南下,十分失措。在位期間所訂“澶淵之盟”,與遼兄弟相稱,實在算不上是武功有成。

    三、文治有功

    澶淵之盟雖有城下之嫌,但其勉力親征,客觀上促進了宋遼和平,給大宋帶來了幾十年的休養,尤其是與遼所訂設榷場,互市貿易條款,大大促進了經濟發展,宋從中獲利遠超歲幣之岀。

    早期趙恆用李沆等為相,制定了傳之後世的廉政理念,吏治清明,他注重發展商業,並減輕農民賦稅。景德元年(1004年)四月,趙恆就免除了澧州石門縣二年租稅。順便說一句,此處正是我老家附近。

    趙恆本人,也很注重鼓勵讀書人參加科考,“書中自有黃金屋”即出於他口。

    此一時期,趙恆可謂明主,這一階段的主政,史稱“鹹平之治”。

    後期趙恆任用丁謂、王欽若為相,沉迷了祥瑞,有失政之舉。

    王欽若等揣透了趙恆愛虛榮的內心,捏造祥瑞以悅其心,導致全國上下爭相報“祥瑞”事。

    不僅如此,真宗還東封泰山,西祀汾陰。僅是東封泰山,就耗費八百餘萬貫;西祀汾陰,耗資更增二十萬貫,這還不計亳州之行。由於裝神弄鬼的折騰,幾乎把前代的積蓄揮霍殆盡,到其晚年“內之蓄藏,稍已空盡”。

    明代李贄說:“堂堂君臣,為此魑魅魍魎之事,可笑,可嘆!”

    從趙恆後期執迷於祥瑞事、封禪禮來看,他是昏聵的。這也間接導致劉娥的掌權——幸而劉娥不是武后。

    總體來講,真宗雖有不足,倒並未殘害忠良,魚肉百姓,還不失一個好皇帝。尤其是他對劉娥的心,當真抵得個“真”字。

  • 7 # 上將軍潘鳳

    撿來的皇位

    趙恆朝從小就喜歡模擬戰爭遊戲,經常在裡面扮演元帥的角色,宋太祖對這位侄兒也是非常喜愛,所以將他留在宮中撫養。後來發生了著名的“斧聲燭影”事件,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叔父趙廷美因謀逆罪失去繼承資格,二哥趙元僖無疾暴死,這太子之位就落在了次子趙恆身上,至道三年宋太祖趙光義病死,太子趙恆繼位稱宋真宗。

    花錢買平安

    遼國一直是北宋的心腹大患,蕭太后掌權後大遼進入全盛時期,後揮師南下入侵宋朝,在宋太祖時期高粱河之戰慘敗的宋朝被遼國打出了心理陰影,朝中大臣紛紛建議採取不抵抗政策一起遷都,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堅決主戰,後宋真宗被迫無奈御駕親征鼓舞士氣,不料戰中敵方主將託大在城下瞎逛被宋軍弓弩射傷致死,事件發生了扭轉局面,蕭太后見討不到什麼便宜就差人來議和,雙方定下澶淵之盟,以宋朝每年給遼國提供三十萬兩軍費,雙方互通貿易,換來了四十年的和平時期。

    歷史的評價

    趙恆在位二十五年,期間著力發展貿易,引進了暹羅良種水稻,使得農業產量激增,造紙,染色,瓷器製造紛紛也獲得了良好的發展,給後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趙桓晚年因虛榮心作祟,迷信術士致使朝堂之上一片烏煙瘴氣,感知自己不久人世後立趙禎為太子,乾興元年趙恆去死,享年五十五歲。

  • 8 # 瀚海說史

    宋真宗趙恆是一個好大喜功,懼怕戰爭,力求安穩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在位期間前期開明,後期昏庸!

    趙恆按理說排行老三,帝位卻得來毫不費功夫!長兄趙元佐因叔父趙廷美之死發瘋、二哥趙元僖無疾暴死,彷彿趙恆真乃真命天子,老天都在為他鋪路!

    趙恆從小就很會做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情商很高,對於長輩恭敬,對小夥伴友善,深得宋太宗喜歡!宋太宗駕崩後,趙恆即位,是為宋真宗!

    趙恆即位前期,知人善任,勤儉持國,開創了鹹平之治,國家穩定祥和,使宋朝有了相對和平發展的有利局面!在其治下,宋朝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貿易盛況空前,使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

    趙恆在位期間最著名的事件為“澶淵之盟”,也是其最惹人爭議的地方!

    宋朝自建國以來,邊境一直遭受遼國侵擾,百姓苦不堪言。這是五代十國混亂時期殘留的歷史問題,趙恆的前兩任皇帝趙匡胤、趙光義均未能徹底解決!

    趙恆即位不久,遼國就開始霍霍邊境了!原來是遼國出了一個曠世蕭太后,想要趁著宋朝皇帝新立,來大撈好處!本來敵軍犯境,作為皇帝應該直接強硬地宣佈打回去!趙恆卻不這樣認為,他想到的是遷都,遷到今四川成都!

    萬幸趙恆有個好宰相寇準,寇準極力主張趙恆御駕親征,與入侵的遼軍會戰於澶淵。趙恆不得法,被邊境的一張張告急文書惹毛了的他,沉默良久,最終決定前往邊境!宋軍士氣大振,射殺了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一作蕭撻覽),遼軍久攻不下,請求議和!

    在局勢有利於宋軍的情況下,趙恆懼於遼的聲勢,並慮及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不顧寇準的反對,同意了遼軍的議和請求,甚至還做好了大出血的準備!經過議和使者曹利用和遼朝使者的一再討價還價,兩國制定了一系列條約,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於戈”,同時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並使宋朝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較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

    晚年的趙恆迷戀上了天書封祀!

    趙恆東封泰山、西祀汾陰,對自己好生歌頌,把在位前期經過近四十年恢復的經濟,經過天書封祀裝神弄鬼的折騰,幾乎把前代的積蓄揮霍殆盡,到其晚年“內之蓄藏,稍已空盡”。

    此時的趙恆一再熱衷“祥瑞”粉飾太平,對朝政興革無所用心,聽任王欽若、丁謂等“五鬼”參與朝政。他晚年更是神魂顛倒,甚至滿口胡話,進入了迷狂狀態,朝政大事多由皇后劉氏決斷。最終於五十五歲時駕崩,在位二十五年!

    總結:宋真宗趙恆是個好皇帝嗎?答案很明確:是!雖說由於趙恆的膽小怕事,澶淵之舉,以萬乘之尊而為城下盟,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但是卻使邊境百姓能安居樂業,國家進入了和平時期,節省了軍事征戰,促進了經濟文化的騰飛!晚年的趙恆好大喜功,自我標榜,後世的乾隆就是趙恆的翻版!評價如何,每個人的定論亦不相同,各抒己見吧!

  • 9 # 汗青正浩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王朝建立之後,太祖為了統一天下,制訂了“先南後北”的作戰方略,隨即在九年之內迅速消滅了南方荊南、湖南和後蜀等政權,對於北方,宋太祖也是積極備戰,與遼建立友好關係,避免攻打北漢之時遼國從中作梗,西部黨項方面則給予“因其酋豪,許以世襲”政策。

    ▲宋太祖劇照

    宋太宗繼位之後,沿襲太祖趙匡胤的戰略繼續收復失地,多次以收復燕雲十六州為由發動對遼的戰爭,宋遼由和平共處重新變為戰爭對立狀態,由於再無南方威脅,對西部黨項,太宗不再放任,收緊政策,要求他們聽從朝廷指揮。

    ▲宋太宗劇照

    到了宋真宗,祖先制定的統一天下的計劃不僅沒有繼續實施,反而開始追尋穩定,用一紙“澶淵之盟”喚來了與遼國的百年和平共處,放任西方党項建立的夏州政權肆意發展,導致靈州失陷,最後不得不與夏朝簽訂景德合約,西北吐蕃部族也是被極力拉攏物件。

    不難發現,宋初三位皇帝有著鮮明的反差,太祖太宗一輩子都是想統一天下,收復幽雲十六州,將大宋打造成東方的霸主,然而到了真宗就開始急轉彎,不收復幽雲十六州避戰不說,還與異族頻繁求和,這是為何?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

    ▲宋真宗劇照

    一、北宋周邊虎視眈眈的龐大勢力

    北邊有強大的遼國,在隋朝和唐朝的時候,契丹族還比較渺小,但是隨著時代的推移,在唐朝的時候,契丹族還是形成了部落聯盟,推舉出了部落領導人,伴隨著唐朝的衰弱,契丹族逐漸強大起來,終於在五代十國時期建契丹國,也就是宋朝時候的大遼,也正是在那個時期,契丹國得到了燕雲十六州,這也是後來宋朝和遼國爭奪的焦點地區,遼國也是北宋時期最強大的敵人。

    西邊有後起之憂夏州政權,夏州的李氏在五代十國時期一直採取保全實力的政策,除了後唐對其發動過一次戰爭之外,並沒有遭到其他政權的進攻,整體一直保持著平穩發展,到了宋朝,由於宋太祖時期南北兩邊均未平定,對其的政策也較為寬鬆,太祖時期夏州李繼遷叛變,與豪強聯姻逐漸壯大,太宗多次派兵討伐未果,宋真宗繼位後更是姑息縱容夏州政權的發展,最後變得無法控制,成為北宋西邊最大的威脅,北宋、遼、夏州政權三足鼎立。

    ▲北宋地圖

    西北地區則是吐蕃王國,在唐朝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時期也乘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飛速發展,雖然到了北宋時期吐蕃王國由於種族分散的原因無法與強大的宋、遼、夏抗衡,但是任然是一股無法忽視的勢力,如若倒向敵國,那麼北宋西北邊必定受到威脅。

    二、領導者思想上的變化

    要說真宗對待戰爭態度消極,一味避戰求和還真不能完全怪真宗,這種避戰的態度是從太宗北伐開始慢慢累積起來的,而真宗自然也受到了其中很大的影響。

    太平興國四年和雍熙三年,太宗兩次北伐遼國均以失敗告終,並且敗的很慘,這個時候宋廷中就有了反戰的聲音,建議恢復太祖時期與遼的和平相處,反戰論的思潮在宋廷越演越烈,再加上太宗討伐李繼遷多次無果,在這種情況下,宋朝整體開始厭兵,苟且偷安,這種思潮的一步步累計最終導致真宗形成“故務羈縻,以緩戰爭”這種對待夏州政權的政策。

    ▲夏州党項

    對待周圍其他勢力,宋朝再無征討之心,對待大遼,用澶淵之盟換來了長達百年的和平共處,卻永遠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一味的求和,在短時能夠偏安一隅,也喪失了保家衛國的能力,遇到了不願接受求和的金國,只能國破家亡啊。

    參考資料:

    《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

  • 10 # 鄧海春

    宋至道三年(997),宋太宗趙光義駕崩,因為他長子發瘋、次子病逝,只好由其第三子趙恆繼位,是為宋真宗。對於宋真宗其人,後世的爭議是非常巨大的,一方面,他締造了“鹹平之治”,在位期間宋朝穩定發展;另一方面,他在宋軍總體佔優勢的情況下同遼國議和,簽訂了澶淵之盟。那麼,到底該如何評價宋真宗趙恆呢?

    乾德六年(968),趙恆作為還是晉王的趙光義的第三子出生於北宋都城東京,因為遵從輩分的原因,他最初叫做趙德昌。如同中國古代許多帝王一樣,趙恆還沒出生便十分不凡,《宋史》記載:“初,乾德五年,五星從鎮星聚奎。明年正月,後夢以裾承日,有娠,十二月二日生於開封府第,赤光照室,左足指有文成‘天’字。”

    趙恆長大一點後,“幼英睿,姿表特異,與諸王嬉戲,好作戰陣之狀,自稱元帥。太祖愛之,育於宮中。”等到太祖去世,太宗繼位,趙恆歷任韓王、襄王和壽王,並被授予掌管刑獄的重任。而“帝留心獄訟,裁決輕重,靡不稱愜,故京獄屢空,太宗屢詔嘉美。”

    至道元年(995),趙恆被封為太子,當了儲君,按理說地位甚至在宰相之上,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宮僚稱臣,皆推讓弗受。見賓客李至、李沆,必先拜,迎送降階及門。”趙恆被其他大臣稱臣時,都推辭不接受,而他見到輔佐自己的上賓,都禮待備至,可以說從品德上是非常優秀的。

    太宗駕崩後,趙恆本應當順理成章繼位,但權宦王繼恩、參知政事李昌齡甚至太宗的皇后都勾結起來,共同謀劃廢掉趙恆。最終,趙恆還是在“大事不糊塗”的宰相呂端鼎力支援下得以繼位。繼位之初,趙恆任用主張“清靜無為”的李沆為相,減免賦稅、休養生息,社會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在宋真宗實行寬鬆社會政策的同時,鐵器冶煉技術取得進步,社會生產力提高,土地的耕作面積比上一代多出了足足一億多畝。此外,宋朝還從東南亞引進了良種水稻,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加上一直為後世稱道的宋朝經濟繁榮發展,北宋進入了後世稱為“鹹平之治”的穩定時期。

    景德元年(1004),北方遼國由皇帝耶律隆緒親自率軍二十萬南下討宋,一時間邊關連連告急。鑑於嚴峻的情況,趙恆在宰相寇準建議下御駕親征,在趙恆的激勵下,宋軍將士士氣大振,逐漸在戰爭中佔據上風。而遼軍方面,作為統帥之一的蕭太后多次向宋軍提出議和,而宋真宗一方面畏懼遼軍的剽悍,一方面厭惡戰爭,便同遼簽訂澶淵之盟,以每年的歲幣換取雙方一段時間的和平相處。

    澶淵之盟後,趙恆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利國利民、功在千秋的好事,便舉行封禪大典,此後逐漸懈怠國事。乾興元年(1022),趙恆駕崩。他在位前期,勵精圖治,與民休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他好大喜功,又畏懼征戰,於是簽下並不牢靠的澶淵之盟,還在執政中後期沉迷炫耀自己的功業,疏忽朝政,為宋朝後來的矛盾叢生埋下伏筆。

  • 11 # 青春生活wdns

    宋真宗趙恆,宋朝的第三位皇帝,997年繼位為帝趙恆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為宰相,勤於政事,分全國為十五路,各路轉運使輪流進京述職,減免五代十國以來的稅賦;他也能注意節儉,因此社會較為安定,給國家創造了一個相對長期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 當時,鐵製工具製作進步,土地耕作面積增至5.2億畝(宋太宗至道二年時,耕地有3億多畝),又引入暹羅良種水稻,農作物產量倍增,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貿易盛況空前,使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鹹平之治”。但在抵抗遼朝的戰爭中,宋真宗因為北宋時期的北伐慘敗對遼朝抱有畏懼之心,1004年邊境告急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要求下親征,一路上三次反悔,想撤回去都被宰相寇準所勸阻,可見宋真宗不是一個有擔當的皇帝,在戰爭中宋朝戰事良好,趙恆又想議和,用歲幣換取邊境平安,訂立了澶淵之盟,其在晚年又好大喜功,喜與封禪等事務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加重,使宋朝內憂外患日益嚴重!宋真宗在位期間因為安定的周邊環境,已經繼位之初施政得當,宋朝經濟空前繁榮,其提出的用歲幣換平安,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較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雙方交易互市促進了民族融合!是以為雖然軟弱但頗有作為的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是怎樣提升男朋友拍照水平的,有沒有入門易學的拍照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