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師弟

    1、美墨戰爭是1846年,美國南北戰爭1860年,請問?那個時候的加州與新墨西哥州的領土擴張?算美國的嗎?嚴格意義算個諸國紛爭還不錯,算哪個美國的領土擴張?

    3、我為看官的結構感到捉急

    ——————————————————————————————

    ························原答案————————————————————————

    首先俄羅斯,俄羅斯當前的領土,比起沙皇封建統治時期相較當前是要大很多的。

    出了當前的中亞多國以外,還有現在的整個蒙古。如果題主說的是十月革命之後之至冷戰時期的蘇聯,那麼也不存在所謂的保住了大部分領土,蘇聯之解體帶來的領土丟失簡直如同雪崩,是一副超級的縮水版圖,所以不知舉例的俄羅斯保住領土是從何而來。

    其次是美國。

    美國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國家領土擴張,美國的成長就如同是拼積木和樂高玩具,是源源不斷到來的移民,先建立了一個市又一個市,一個州又一個州,然後這些州最終一起簽了協議聚在一起成了一個合眾國,確實不存在國家領土擴張行為,如果非要較真說領土擴張,那麼就是美國建立之後買來的德州,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可人家是真金白銀買來的,當然丟不了。

    那麼就談談海外擴張的國家為何丟失領土,其實近現代最重要的軌跡,不僅僅是民族獨立浪潮,人權意識的覺醒,更核心的,是科技的發展。英國,西班牙,日本等海洋文明國家,依託強大的海上實力和科技的領先使得領土之擴張數倍於本國自身領土,他們所侵略並殖民的戰爭基本上是靠長槍大炮對彎刀戰馬所打下來的,然而科技的發展使得第一次工業革命和人類自我意識得到了飛速發展,一方面這些老牌殖民國家一時難以適應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關係轉型,國力逐漸落後於本土資源更加豐富的國家,國力和財富力自然下降,與此同時,掌握了科技力量的歐洲本土人,逐漸從神性中解放出來,萌發了追逐自由,人人平等的自我意識,並將這種意識散播到了世界各地,於是引發了世界範圍內的民族獨立浪潮,這一浪潮,是任何刀槍所難以抵擋的,英國,日本,法國,西班牙等國的殖民統治時代,如同一片幼林中旺盛的野藤蔓和木棉,憑藉其旺盛的生長速度和本質特徵,藤蔓能夠很快纏繞住小樹苗,但是藤蔓畢竟是藤蔓,樹苗也終有自我不斷成長茁壯的一天。

  • 2 # 萬歲1148858845

    其實這和擴張的利益動機以及統治成本的承受能力有關!比如英國在海外擴張基本都是以貿易盈利為動機,早期對印度是出於香料,棉布,後期對中國則是鴉片以及工業品出口,所以對被征服地區只進行低成本的統治(印度保留大量土幫王公,土地所有制基本沒有觸動)而沙俄的擴張既有經濟利益也要國家安全需要,比如早期向東擴張既是為了獲取昂貴的毛皮(這是當時沙俄出口的唯一獲利商品)也是為了打擊可能日後威脅自己安全的蒙古人(蒙古人的陰影依然不遠)向南則是為防範奧斯曼並且獲得出海口,這種雙重目的的擴張在俄羅斯歷史上幾乎一再重演,無論是佔領烏克蘭(既是糧倉又是安全屏障),擴張遠東(防範日本並獲取資源,出海口)所以不同於英國的僅僅是貿易利益的需要而進行的征服,沙俄往往投入巨大甚至是大規模戰爭(,與奧斯曼十二次戰爭,日俄戰爭等等)

  • 3 # 沙地人家

    一言以蔽之,海外殖民地國家與宗主國之間距離遠,交通不便,而且無法在殖民地形成人口優勢。沒有人口優勢就談不上對當地文化的顛覆,因此隨著時間的推進和民主的傳播很多遠隔重洋的殖民地都獨立了。

  • 4 # 貓爪鋒利

    這趨勢一定程度說明了馬漢的海權論趨於過時,以海權為根基建立起來的貿易帝國逐漸瓦解。而由麥金德提出的陸權論相比海權論而言似乎在現在更能站得住腳。雖然在近代擴張中英國建立了絕對的海權與遍地的殖民地,而俄國僅僅佔據大部分的心臟地帶,內新月地帶亦沒有完全佔領,陸權面臨德國的挑戰,在此輪交鋒中英國可謂大獲全勝。但經過兩場戰爭並且徹底進入現代後,英國的殖民地幾乎全部喪失,貿易帝國徹底崩潰,而俄國雖對比全盛期有很大的削弱,現在仍面臨許多麻煩,但不可否認,俄國目前仍然是一個能源帝國,世界島上仍具有絕對的陸權(中國更偏向於海權國家)。綜上,從歷史結果上看,海權不如陸權,靠海權維持帝國沒有靠陸權維持帝國可靠。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如果論起擴張史,大航海後期崛起的英國,無疑是最輝煌的。本土面積只有區區幾十萬平方公里的英倫三島,依靠強大海軍,迅速在全球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帝國。其巔峰時期,所管轄的領地多達3370萬平方公里,幾乎佔全球領土面積的四之一還要多。

    不過二戰過後,英國的海外殖民帝國土崩瓦解。各殖民地紛紛脫離英國的統治宣佈獨立,連本土的愛爾蘭都搞起了分家,英國的海外擴張最終以失敗告終。

    (大航海時代的海外擴張)

    與之類似的還有法國。其最強盛時的海外殖民地多達1234.7萬平方公里,佔到世界領土總面積的8.6%。獨立運動興起後,也只剩下55萬平方公里的本土面積,和12萬平方公里的海外領地。

    不過,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著戰鬥民族之稱的俄羅斯。由於沒有便利出海口,北極熊們只能搞陸地擴張。從內陸的小小莫斯科公國開始,幾百年間,面積擴張了十倍之多。到1914年時,疆域達到200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6億。

    更為讓英法等老牌殖民地國不堪的是,俄羅斯擴張吞併的領土,基本上都得到了實際控制。

    於是有人認為,海外擴張沒有陸地擴張的控制力強,陸地擴張的領土不易丟失,海外擴張的地盤卻很難守住。這麼理解這個問題呢?

    (俄羅斯的內陸擴張,圖取其意)

    一、陸地擴張和海外擴張的區別。

    其實,無論是陸地擴張,還是海洋擴張,他們的目的都是以佔領地盤,攫取利益為目的。只不過一個利用先進的航海技術,出海尋找更弱小,更容易佔領的地盤據為己有。而另一個則只能憑硬實力向周邊鄰國發動大規模戰爭,來實現土地掠奪。

    就拿當年的歐洲殖民列強來說。如果歐洲土地上有足夠的擴張領土,誰也不願意出海搞殖民探險。當時,英法荷西等老牌帝國,在出海瓜分世界的同時,都曾在歐洲大陸征伐不斷,周邊能吞併的地盤一個也沒落下。比如英格蘭的盎格魯人,就把周邊的蘇格蘭、愛爾蘭、威爾士全部吞併。

    當整個歐洲大陸透過吞併整合,達到實力均衡,難以在陸地再行擴張的時候,歐洲列強們才開始爭先恐後出海,搶佔那些落後原始但資源豐富的土地。

    陸地擴張有個優勢,有利於將本土居民移民到佔領地,進行同化滲透,從而實現對當地的有力控制。而海外殖民地大多貧窮落後,移民和同化不易。一旦形勢有變,當地的土著很容易自立門戶。

    (奧斯曼帝國的進攻)

    二、擴張成果要靠實力儲存。

    不管是陸地擴張,還是海外殖民,如果實力不濟,一樣都保不住擴張成果。比如當年曾經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帝國,其巔峰時刻就是陸地擴張。整個巴爾幹半島和阿拉伯半島幾乎都是它的地盤。可隨著實力的下降,一戰時又站錯隊,結果不僅巴爾幹半島和阿拉伯半島被英法列強瓜分。要不是凱末爾,可能連君士坦丁堡和本土原有領土都保不住。

    英國的海外殖民帝國之所以崩塌,完全是拜搞陸地擴張的德國所賜。一戰和二戰幾乎把所有歐洲國家,打得自顧不暇,哪還有閒心和實力去管海外殖民地。再加上歐洲一片狼藉後,美國和蘇聯兩個陸地擴張的代表,為了主導世界,從中插手,很快就將英法的海外殖民地肢解殆盡。

    所以說,無論是海外擴張或是陸地擴張,要想保住掠奪成果,只能靠實力說話。

    三、俄羅斯的地緣優勢。

    俄羅斯之所以在蘇聯解體,主動放任各加盟共和國獨立後,還能保有如此廣闊的疆域,和其所處的地緣環境有很大關係。

    俄羅斯所處的東歐平原,氣候寒冷。雖然面積遼闊,但適宜居住的土地並不多。和肥沃富饒、商貿雲集的歐洲相比,這裡就是窮鄉僻壤,很難引起列強的興趣。再加上其周邊國家,除了懷揣奧斯曼夢想的土耳其,幾乎全是清一色的弱國,因此北極熊可以放心大膽對外擴張。

    當然,俄羅斯吞併的土地,也曾經吐出來過。比如1917年俄羅斯帝國崩潰,以及1991年蘇聯解體時,辛辛苦苦啃了幾百年的白俄羅斯、烏克蘭等領地,還是失去了。

    所以說,只要實力夠強,善於佔領地的移民同化改造,將其徹底變為自己地盤,然後有本事守得住,那麼無論你採用哪種方式擴張,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

    (參考資料:《英國和俄國殖民主義管理體制的比較分析》等)

  • 6 # 味哎兒

    近現代的概念,應指馬克思列寧出現後的時段,這一時段確實改變了歷史走向,從而不再與從前一樣了,這才出現題主設的問題出來。

    理論上看,寄生概念出現後,皇家永享人們供養的時代一去不返了,並且野蠻不再被說成文明,使文明歸正位,才使侵佔他人土地歸野蠻,不是文明戰勝野蠻式了。

    知文明是自建自家園,不再是搶人搶地盤控制他人為自奴隸,才漸退出所佔地域。

    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引發的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運動的效應及效果。

    因此二次世界大戰後,列強退出所佔地域回返自家園了。

    實際上是列寧斯大林引領的社會主義社會運動,以全地球各國民族解放體現,使列強佔地被退還的。併成現在世界各國的樣子的。

    這也是第二次反法希斯戰爭勝利後,以新大陸發現為界線,其前所佔保留著的多些,其後所佔保留的少些。才呈題主所述的現狀。

    事實上,現在的歐洲是實在的社會主義國家,只不過歐洲列國不用蘇聯人用的字眼,而用福利社會國家自稱罷了,也就是國家保障公民福利的國家。這與國家統一分配利益的為民爭利益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一致的。

    只不過,歐洲人不承認馬克思思想勝利了,用顧工有國家最低工資法律,保障了顧工利益的了,並有退休養老金保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生活不降低的。

    福利社會國家被報刊寫述成:先進發達國家,而不見社會主義國家字面的。

    但,為供奉帝王貴族與為顧工收益保障上,可分辨出社會是啥體制的。

    現實裡更多的歸功於工業時代,從而不再用農業時代的各概念促成的。

    即,農業時代佔據更多的土地為富裕的基礎。

    而,工業時代改變成,幾個互不相識人,組建一個團隊,經營自產品作品就擁富裕保證了。這一經營自產品作品的團隊無固定場所,更無須國家地界,可任意在其認為佳好處經營的。甚至呈國際公司,或跨國公司式的。

    這種隨意到處建公司的制式,不須固定自擁土地了,無土地反更便攜任意靈巧的遷移所要去的地方了。這一全地球任意前往各處的方便性,淡化對土地佔有慾望了,從而與新大陸發現時段搶人地盤為己有,完全不一樣了。

    所以,現在地球人的主流是:共建地球村;努力移居地球外的其它星球上的取向趨向了。

  • 7 # 劉權林

    題主可能是覺得英國、法國把海外殖民地全部丟失了,到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而俄羅斯、美國侵佔的土地都保留下來成為領土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這個觀點對也不對,比如俄羅斯保住了東亞侵佔的土地,但在核心區的歐洲和中亞地區,俄羅斯幾代沙皇吞進去的土地又都吐出來了,可以說俄羅斯是把大部分侵佔的土地又丟失了。

    那英國為什麼會丟失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呢?其實大家可以想一下,人類為什麼要往城市遷徙、往城市聚集?因為城市可以更好的進行產業分工,大家從事不同的行業,不是所有人都幹同一件事,大家都有錢賺,於是就形成了規模化效應,所以往往越發達的地方城市規模越大,比如紐約,上海。

    那麼以前最快速的連線方式就是火車運輸,火車可以把各個地方的人口和資源連線起來,這就像形成了一個大城市,於是就形成了規模化效應,誰也離不開誰,就像城市既需要高階人才,也需要低端人才,誰也離不開誰。所以美國、俄羅斯就透過火車把國土的各個地方連線起來,形成了規模化效應。

    而英國的殖民地,都非常的遠,飛機還不能全球航行,就算能,成本也非常的高,而海運的距離又太遠、太慢了,所以就無法形成規模化效應,也就無法形成緊密的結合體,分裂就非常的容易。

    還有一點就是英國無法把殖民地人民當做公民,也就是無法給殖民地人民選舉權。大家想一下,如果現在美國是英國領土,選出來的英國首相一定是出自美洲大陸(也就是現在的美國),這就等於殖民地把宗主國英國給吞併了。

    大家都知道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是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是前英國殖民地,聖基茨要求英國給他國民地位,頒發英國護照,有了英國護照,就可以到英國生活,但英國不同意,只同意頒發英國海外領土護照,於是聖基茨就獨立了。

    所以英華人口太小、國土太小,容納消化不了那麼多殖民地人口。

  • 8 # 我是陳小匪

    這個原因很簡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美國殺光了印第安人,移民白人,俄國殺光了遠東華人移民了俄羅斯人,所以統治穩固。英國,法國,西班牙海外殖民地,人口構成主要還是當地人所以遲早會獨立。土地本身不會變,主要看誰在上面居住。

  • 9 # Mer86

    陸地擴張和海外擴張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以攫取利益為目的。如果陸地上有足夠的擴張空間,我相信沒有哪個國家願意搞海外殖民。西班牙、英國、法國這些老牌殖民帝國在瓜分全世界的同時,也積極的在歐洲本土進行陸地擴張。西班牙和法國在歐洲也沒少欺負周邊的國家,英格蘭也把臨近的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全部吞併。這表明,英、法兩國在海外擴張的同時,同樣也在搞陸地擴張。

    這種歐洲大陸的擴張戰爭,在拿破崙時期達到了頂點。但同時,拿破崙戰爭也是英、法Continental擴張政策的轉折點。

    滑鐵盧戰役後,歐洲國家有一種共識:Continental大國之間這麼費勁的擴張,其實什麼好處也沒有撈到。因為當時的歐洲各國都不是善茬!隨便發動一場戰爭,都會讓雙方脫三層皮。世界那麼大,何必執著於歐洲一隅?至此,英、法對殖民地的重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布林戰爭。

    當年美國獨立時,英國征討了八年,最終放棄了。因為當時英國認為殖民地不重要,為了幾塊殖民地犧牲人力和財力,不值得。但是到布林戰爭時,英國對殖民地的態度轉變了。布林戰爭也打了三年,這一次英國說什麼都不放棄了,甚至不惜被輿論攻擊,在南非大搞三光政策。最終把布林人徹底打服,吞併了南非。

    布林戰爭同時也證明,殖民地遠離本土,並不等於天高皇帝遠。只要宗主國有實力,殖民地想脫離宗主國,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一直到二戰前,英、法的這種海外殖民的策略都是非常成功的。因為只要歐洲國家之間不內耗,世界的中心就在歐洲。

    但是最粗攪屎棍德國出現了,一戰和二戰把所有歐洲國家都打的傷筋動骨。宗主國的整體實力的衰弱,中央政府對領土和殖民地的控制力自然就削弱了。歐洲衰落後,美國和蘇聯主導了世界格局。而美蘇兩國,恰恰就是陸地擴張的代表。它們為了主導世界,首先就要肢解英法這兩個老牌殖民帝國。

    但是不是陸地擴張的國家,就不會像英、法這樣喪失統治領土呢?

    並不是!對比一下沙俄帝國和現在的俄羅斯就一目瞭然了。

    鼎盛時期的沙俄帝國,領土面積高達2280萬平方公里;而現在的俄羅斯聯邦,領土面積只有1710萬平方公里。面積縮水了25%!

    老毛子領土縮水的現象,和英、法殖民帝國的解體,本質上一樣的。中央政府的統治力被削弱,邊緣地區勢必會獨立。要想維持統治,必須要有一個強勢的中央政府。現在的俄羅斯聯邦,統治力也並不強。只不過是現代的國際秩序讓它還能維持統治。但是還能維持多久,老毛子自己都沒有信心。

    美國也一樣,南北戰爭時南方要獨立,最後還是憑藉聯邦政府的絕對實力,搞定了南方的獨立份子。假設當年美國獨立,英、法全力支援南方獨立,估計也就沒有現在的美國了。

    所以說,一個大帝國能不能維持統治,主要取決於中央政府的實力。至於說陸地擴張和海外擴張差異性,有差異!但這種差異不是導致帝國瓦解的關鍵。

    當年英、法稱霸世界的殖民時代,沒有任何人懷疑過海外擴張的合理性。反倒是當時的陸權大國都是一副孬像,比如大清、土耳其、沙皇俄國,沒有一個是一流強國。而英法殖民帝國的瓦解,是自己作死的結果。當殖民主義已經不適用於當代國際形式的時候,它倆沒有及時的轉變統治方式。最終導致帝國瓦解。

  • 10 # 優己

    兩者並沒有必然聯絡!現階段唯一靠陸權擴張的國家只有俄羅斯,現在的俄羅斯雖然保留大量的領土,但是失去的領土也不少。巔峰蘇聯的國土面積是兩千多萬平方公里,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也失去半個多加拿大那麼大的領土。

    現在的俄羅斯能夠儲存自己的大量領土主要還是因為留下來的這些地方沒人。像烏克蘭地區,中亞地區,這裡原來也屬於沙俄的擴張領土,裡面也有大量的俄羅斯人。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由於人口數量龐大,在蘇聯解體以後,這些地方就全部選擇獨立了。現階段俄羅斯能夠保留下來的加盟共和國地區基本上人口都是那種幾萬幾十萬的那種。他們一旦選擇獨立,首先是打不過俄羅斯,二是離開俄羅斯的保護以後同樣會被其他國家吞併,這使得他們沒有選擇獨立的必要。

    不管是陸權國還是海權國,在統治新領土的時候都是採用把原著民驅逐,然後透過移民進行殖民統治。比如,英國,在長達幾百年的殖民時間裡,英華人向加拿大,澳洲等國也是大量移民。現在這兩個國家依然是英華人的後裔掌權,但是這兩個國家也是選擇獨立。所以,這就是人的因素!人多自然難以統治。

  • 11 # 圓窗觀點

    海洋國家放棄海外領土,有兩個主要方面,一是老牌強國英國為代表,覺得保護和經營海外領土不划算,這賠本的買賣它不做,所以放棄了。二是以日本人為代表,強行都要搞,結果源於不義,死於恥辱。

    一般和母國直接有陸地接壤的領土,控制和管理的成本很低。而且在收益方面一般都還不差。比如俄羅斯人,就花了上百年時間,透過戰爭和拓展手段,逐步佔領了大片中亞和北美的土地,美華人也差不多,採用又買(和法華人、俄羅斯人買),又打(印第安人、墨西哥人)的手段,積極擴充相鄰的陸地領土。

    對臨近土地的佔有,很快就可以獲得土地租金收入,國際管這個叫稅收,或者是狩獵皮毛的收益。在國際上確定阿拉斯加應當是誰的領土時,就因為在阿拉斯加打獵和做生意的俄羅斯人最多,足有三百多個俄羅斯人,分佈在阿拉斯加17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這可真是個讓人吃驚的比例。最終,阿拉斯加就被認定為俄羅斯人的領土。但是俄羅斯人在阿拉斯加就知道打獵掙錢,覺得這塊地的價值也不高,後來居然就把它給賣了。

    英、法、美等大國的海外殖民地獨立,源於拿破崙的示範效應,是歐洲版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盛於二戰後的民族獨立運動。

    最初是英華人在二戰前發現,殖民地國家的少數精英人物,居然可以發動國內民眾的極大熱情,英華人就知道自己的低成本統治該結束了,反正一點土地租金和貿易優勢,還抵不上派出的軍隊和官員費用。改為貿易、科技和文化輸出,這些老牌國家賺的也不會少。所以很多海洋型國家就逐步讓海外殖民地獨立了。

    噁心的是日本人,他們佔領北韓後,汲取了英華人的教訓。開始積極奴化北韓人的思想。儘量降低北韓人的文化水平和意識能力,花了幾十年,終於把北韓人變成了一堆只會跳水劈材的傭人,如果不是外力介入,真不知道北韓人的命運會如何。

  • 12 # 邵永靈

    歸根結底,還是一個統治和管理是否便利造成的結果。

    喪失海外擴張領土有兩種情況。一是屬地是其他民族,這種失去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是上世紀50~60年代非殖民化運動的結果。英法荷等國在這一時期失去了經營100多年的殖民地。二是屬地均是母國移民,如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的早期居民都來自英國,這些地區早則在18世紀(美國)獨立,晚則在上世紀30年代獨立。前者獨立是必然的,因為在民族自決、民族獨立成為20世紀主流話語和歐洲傳統大國衰落的背景下,其他民族必然起來反抗宗主國,謀求建立獨立國家。可能值得反思的是,那些同文同種的海外屬地為什麼會脫離母國另立門戶呢?

    海外擴張多半遠離本國,在交通通訊不便的時代,母國與海外領地來往一次要幾個月到半年以上,甚至一年的時間,這就給母國控制帶來巨大困難,那些孤懸海上的領地因此必然採取自治的辦法,即主要是殖民地人民自己管理自己,母國則收稅和提供安全保護。這樣一來,海外領地必然慢慢滋生出較大的獨立性,隨著更多的人是在當地出生,他們與遙遠的母國(其實是自己父輩或祖輩的故鄉)在情感和血緣上的紐帶也逐漸淡漠,他們有了自己的鄉情,感情歸屬,利益所在。所以,一個移民社會,與其母體漸行漸遠幾乎是必然的。北美殖民地從17世紀初“五月花”號抵達到18世紀獨立,不過才過去了100多年,100多年,就足以使人改換忠誠和歸屬感了。英國其他以本國移民為主的領地,如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與母國的關係實際上採取了軟著陸的辦法。英國逐漸放權,白人殖民地也沒有與母國一刀兩斷,先是變成自治領,後來又在英聯邦內獨立。兩次世界大戰,加澳新南非都派軍隊參加英國一邊作戰。實際上,這些前自治領(殖民地)國家仍然與英國保持著特殊關係,起碼還與英國共一個女王,女王還會任命總督行使形式上的主權。

    那些在陸地擴張的國家,如沙皇俄國,美國,基本上都守住了。陸地擴張,都是比鄰自己原有國土,自然便於管理和防衛,也有利於自己國民移民新領土。美國19世紀西進運動,就是一邊征服新土地一邊移民,沙皇俄國的哥薩克也是集征服與移民為一身,這樣就改變了當地居民的成分,使統治更加牢固。如果像奧斯曼帝國那樣,屬地依然以當地人為主,語言,文化,社會都沒有被觸動,只是高層來自帝國,那麼,這種統治也是長不了的。

  • 13 # 靜夜史

    這個問題有點扯淡,畢竟奧斯曼帝國已經哭暈在廁所。

    在世界的近現代史上,很多國家都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但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的國家保留了大部分的殖民地,而有的國家則幾乎喪失了所有的擴張領土。

    不過,在這些國家中,陸地擴張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大有人在,例如奧斯曼帝國;而在海外擴張中保留大部分海外殖民地的也不是沒有,例如美國。

    所以所謂的陸地擴張國家能保留大部分領土,而海外擴張的國家則幾乎失去所有海外領地的說法,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事實上從近現代以來,實施陸上或海上擴張的國家屈指可數,他們的發展軌跡,並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因此無法進行全面的概括,就比如美國既保留了陸上的領土,也保留了海外的領地,但是他們擴張的軌跡卻有著一定程度的共性。

    簡單說來,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歐國家,在擴張過程中幾乎都曾獲得了面積廣大的海外領地,但是在近現代的發展中,這些海外領地幾乎全部喪失。

    而除西歐國家之外的其他地區國家,例如俄羅斯、美國等國,它們的擴張則主要在陸地上進行,而且他們在發展過程中也保留了大面積的陸上領土。

    1、管理成本天差地別

    毫無疑問,管理海外領地的成本要遠遠高於管理陸上領土。

    以1983年馬島戰爭為例,雖然英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英國卻幾乎是集全國之力漂洋過海,跨越大半個地球來到了戰場,其代價不可謂不大。而1899年的布林戰爭,更是直接將大英帝國推上了衰落的不歸路。

    相比之下,俄羅斯管理陸上殖民地成本就低了很多,雖然西伯利亞大鐵路對沙俄帝國也是傷筋動骨,但是比起維繫龐大的海外領地,俄羅斯的投入可謂少之又少。

    這種管理成本的差異,在和平時代,特別是帝國強盛時期可能不明顯。但是一旦經歷了傷筋動骨,特別是類似於兩次世界大戰這樣的毀滅性災難,兩種維繫殖民地成本的差異就會立刻顯現。

    例如一戰之後,傷筋動骨的大英帝國再也無力維持其海外領地,不得不推出《威斯敏斯特法案》成立英聯邦。而雖然沙俄經歷了十月革命後也是內憂外患,但是其遠東仍然被其牢牢控制著。

    2、殖民地性質大相徑庭

    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歐國家在擴張的過程中,基本瞄準了中低緯度地區,例如拉丁美洲,例如印度。

    這些地區的特點是緯度低,氣候適宜,因此人口密度大,管理成本非常高昂。特別是像印度這樣板塊較大且人口較多的地區,英國只能採取籠絡印度土邦上層並分而治之的政策。

    而沙俄則不同,首先沙俄擴張的遠東地區以及阿拉斯加地區,因為屬於中高緯度地區,所以氣候較為惡劣,人口稀少,這使得他們能夠在擴張的過程中野蠻地採用驅逐和屠殺當地土著居民,並大舉向當地移民的措施,來實現殖民地的人種換血。

    這種做法,美國在向西部擴張的過程中也大量使用。隨著印第安人因為天花等傳染病大量死去,白人逐漸成為美國大陸的主要人種。

    因為兩者殖民地性質的不同,這導致西歐各國擴張的中低緯度殖民地,不可能採取像沙俄這樣人種換血的措施,所以他們的統治基礎必然不牢固。殖民者始終是佔據社會上層的少數派,一旦殖民地出現了民族覺醒,那麼殖民者在當地的殖民統治就變得岌岌可危。

    而美國和沙俄因為人種和殖民者同宗同源,因此即使國家衰落,也不會出現殖民地分離的問題。

    3、戰爭結果推波助瀾

    列強喪失對殖民地控制的最根本原因是國家實力的衰落,而導致國家衰落的一個重要推手就是戰爭。

    在殖民擴張早期,各國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海外殖民領地的失去,就是因為後起之秀如英國法國的強力挑戰。英國正是在佛羅里達擊敗西班牙,才取得了該地的殖民權。

    所以說戰爭是導致各國失去海外以及陸上領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這種作用在兩次世界大戰,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高潮。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作為戰敗國,其海外殖民地全部被戰勝國如英國、日本等國瓜分。

    而到了二戰時期,不光是戰敗國,比如日本全部喪失了在中國以及北韓半島的殖民地,就連作為戰勝國的英國和法國,也幾乎喪失了全部的海外領土。而導致這一切出現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國家實力的衰落。

    雖然美國和蘇聯也是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特別是蘇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因為蘇聯是戰勝國和二戰中的中流砥柱,使得蘇聯得以和美國一道,成為二戰中最大的贏家。所以無論他們陸地還是海洋上的領地,都得到了基本的保留,甚至還有所擴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14 # 歷史風暴

    這不能一概而論,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交通所限。

    近代陸地擴張的國家,最典型的就是俄羅斯帝國。

    但是,假如沒有西伯利亞大鐵路貫穿整個西伯利亞,假如沒有縱橫西伯利亞的公路。那麼到一戰結束後,遠東地區的數百萬沙俄就臣民多半會和歐洲部分分道揚鑣,形成一個面積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獨立國家。

    因為沒有良好的交通,莫斯科將會對遠東地區鞭長莫及,從而失去對這一地區的控制。

    (西伯利亞鐵路線路)

    (西伯利亞鐵路穿過叢林和群山,把遠東和莫斯科連線到一起)

    再看海外擴張的強國

    近代向海外擴張的強國主要是歐洲列強,歐洲面積狹小,只有1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裡人口卻非常多,其人口密度和亞洲地區的人口密度相差無幾。所以,他們在地理大發現之後,就逐漸有了向海外遷移人口緩解國內人口壓力的想法。於是崛起的強國一方面受海外利益的驅使,大規模對外擴張領土。另一方面,將本土人口外遷。

    不過,歐洲大規模向海外移民也是進入19世紀之後才發生的,

    因為之前除了信仰問題離開歐洲本土,遠赴新大陸的之外,其實絕大多數歐洲人和當時的亞洲人一樣,有著安土重遷的習慣。如果不是因為生活所迫,是不會坐著海船在海上漂泊幾個月,到大陸的另一頭討生活的。

    到了19世紀的時候,歐洲大陸的海外移民規模越來越大。

    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由於工業革命的原因,歐洲人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口也隨著快速增長,國內的人口壓力越來越大,所以必須要向海外移民來釋放這種壓力。這和同一時期,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向東南亞地區移民是一個道理。

    第二個原因就是交通工具的革命性發展。當蒸汽船研發出來之後,新大陸變得不那麼遙遠。1838年,第一艘橫跨大西洋的“天狼星”號只用了13天就到達彼岸。假如使用帆船,需要至少1個多月的時間。

    動力的改變和造船技術的日益革新,讓人們不需要乘坐那種只有幾百噸的海船在海上顛簸了,他們完全可以乘坐運行於大西洋兩岸的海上巨輪既舒服又安全的到達目的地。

    以上兩個原因促使了19世紀歐洲大規模的海外移民。

    說實話,這是舊大陸人佔領新大陸地區的最後機會,誰趕上了這一趟末班車誰就能讓自己民族的人口在全世界繁衍。可惜,由於當時清王朝的腐朽落後,並沒有趕上這一班向海外大規模移民的班車。雖然大清帝國的人口壓力比歐洲地區還要大,但新大陸各國在歡迎歐洲移民的時候,卻開始驅逐華人華僑。以美國為首的新大陸各國先後頒發了排華法案,導致移民到這裡的人口不升反降。

    雖然海上交通工具的改善方便了人們橫渡大洋,但並沒有阻止西班牙和葡萄牙失去拉丁美洲各殖民地。因為,早在蒸汽機船技術成熟之前,遙遠的拉美已經獨立了。

    第二,宗主國自身的衰落

    葡萄牙和西班牙失去海外殖民地除了受到交通所限之外,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自身的衰落。到19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成為歐洲邊緣國家。那個時候,代表歐洲的是英國、法國、德國等。所以,到19世紀由於造船技術的進步,這些新興殖民強國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反而增加了。並且掀起了一輪輪的殖民浪潮,非洲和亞洲紛紛淪陷。

    (19世紀末,大英帝國進入全盛時期,海外殖民地面積也達到最大值)

    第三,殖民地民族意識的覺醒

    隨著時間的推移,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比如,加拿大和澳洲雖然對英國忠心耿耿,但也在謀求獨立。於是,在一戰二戰時期,這兩個國家向海外派出了大量軍隊為英國作戰,就是想透過這個方式換取大英帝國同意他們獨立的主張。

    相對於新大陸國家,西方列強在舊大陸的殖民地,卻有著另外一個不同的特點,那就是當地的土著人口,並沒有被列強們屠殺殆盡,他們一直在這片土地上佔有絕大多數。對於這樣的殖民地,西方列強是和當地的上層人士共同治理的方式來保障對這片土地控制的。二戰之後各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識也逐漸覺醒,不甘於成為列強的殖民地和被他們剝削,於是紛紛起來反抗。最典型的就是越南,二戰結束之後,面對捲土重來的法國殖民者,越南進行了長達十年的鬥爭。在法國失敗之後,代替他的美華人雖然派出了數十萬大軍,仍然沒有徵服這個頑強的民族,於是美國只好從這裡撤走。當然像這種經過浴血奮戰才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二戰之後倒不是很多。二戰結束後,老牌殖民國家出現衰落,在此起彼伏的獨立浪潮中只能做出妥協。

    所以,要想確保這些領土

    首先要保證當地民族忠於自己;其次,自身要有一定的實力;最後,良好的交通保證將軍事力量投放到當地。

  • 15 # 地圖歷史說

    這和領土擴張方式無關,只是因為:霸權衰落海外殖民擴張強國也就是歐洲最先發展航海的那幾個:葡萄牙、西班牙、之後的荷蘭、英法。

    海洋帝國的衰落本質是海權的衰落。

    19世紀末,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和陸地機械運輸革命的發生,使海權逐步讓位於陸權。由於陸權國家人力和物力資源豐富、陸上交通運輸的發展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陸權的重要凸顯,最終擁陸海雙重霸權的國家終將崛起》

    而近代陸上擴張的大帝國最有代表性的無非東西兩大“病夫”:奧斯曼帝國與大清帝國。

    清帝國我們熟悉,奧斯曼大估計也都瞭解,這兩個國家的優缺點一目瞭然,看似領土整合能力很強,帝國龐大,軍力旺盛,富甲天下。一旦中央集權衰落,相應的民族、宗教等矛盾會無限放大,奧斯曼就剩下了土耳其,慶幸的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 16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這個問題的描述稍微有一些絕對。但是也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很好的視角。

    我想補充幾個我覺得很重要的點:

    1、地緣因素引發的認同感強弱的不同,從而決定了向心力不同。

    認同感,是一個區域長期歸屬於某一個“想象共同體”的基礎。這種認同感,主要源於文化心理上的認同感。而文化心理的產生,又是和當地的生產、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

    在陸地上擴張時,基本都是由本國向鄰近區域擴張。而鄰近區域,由於彼此接近,所以,自然環境都比較接近。彼此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因此,彼此的共性要遠遠大於相隔千里的海外殖民地。這個共性的強弱,決定了這些區域的向心力。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在侵略中國時,在文化上“去中國化”,可是效果不佳,因為,文化的本源是當地的環境決定的。依靠暴力想要抹去這種差異是不可能的。而香港、印度等地,儘管英國進行了長時間的統治,但多數香港人仍然不會說自己是英華人,印度人也不會說自己是英華人。

    大英帝國可以對文化差異如此大的區域長期殖民,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2、統治區域的自我意識不同;

    海外擴張,多是以經濟因素為主要考慮的。因此,最優先擴張的區域,除了新大陸,一定是老大陸中資源、經濟條件較好的區域,如印度、埃及。可是,這些區域由於經濟環境較好,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中,已經形成了足夠強大的自我意識。這種情況下,西方的文化和當地文化的相容性自然就非常弱了。

    而反觀陸地擴張,不管是俄國在西伯利亞的擴張,還是美國在北美大陸的擴張。當地或者是換來換取的遊牧民族,或者本身歷史足夠短,來不及就沒有形成足以區隔自我和擴張者的自我意識。

    我們不必嘲笑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那是印度基於自身文化、歷史上的選擇。這個文化,英國理解不了,我們一樣也理解不了。

    3、武裝鎮壓的成本不同;

    一個區域要獨立,從武力的角度來說,要過2關。第一關,是打敗當地統治當局,第二關,是打敗前來鎮壓的殖民軍;第一關,相對難度非常小。主要是第二關,是一個區域能否在武力上實現獨立的基礎。

    任何一個國家,要想維繫幾百年的穩定發展都是很不容易的。一旦宗主國自身陷入到麻煩之中,對殖民區域的統治力都會削弱。

    拿破崙戰爭對各個宗主國的削弱,給拉美獨立運動創造了歷史性機遇

    因此,西方國家進入到戰亂的時期,對殖民地都是很好的獨立機會。尤其是海外殖民地。拿破崙時期,儘管法國足夠強大,但是,因為戰爭幾乎摧毀了法國海軍,使得海地得以獨立。而拿破崙戰爭之後,西班牙、葡萄牙的拉美殖民地,也都紛紛獨立。二戰時期,英國和法國在遠東的軍事力量幾乎被摧毀。統治力已經非常薄弱,在戰後宗主國經濟資源匱乏,百廢待興的階段,自然無法投放足夠的力量到遠東繼續實施統治了。因此,也導致了第二次海外殖民地的大片獨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編劇在一個劇組裡有話語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