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覃湘湘的vlog

    這種愛,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種種關愛,是沒有錯的,但是過度的疼愛,會帶給孩子的沒有獨立性,長期的話,被寵壞的孩子,一旦離開自己的父母,後果可想而知!還是要適當的關愛,該打的要打,該罵的要罵,這樣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負責

  • 2 # 深漂阿蓮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各種小錯誤,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教育孩子。但我贊同說何教育孩子,不贊同打孩子。當講不通道理時,我們應該換個時間,換個場合再慢慢講這樣更有效果,當事人也更能接受。

  • 3 # 大琳小牛家

    太過溺愛孩子的話,對還是有著很多的害處,其實並不是愛孩子的表現。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採取措施了,不要給他不一樣的待遇,要與人平等,不要以他為中心,以免讓他覺得自己是中心,容易驕傲。有的時候應該給孩子自己空間。對於孩子的要求不能輕易滿足,給他製造一些障礙,讓他學會珍惜學會吃苦。不要什麼都替孩子做主,能自己做的就讓他自己去完成,穿衣穿鞋變得更勤勞更獨立。也不要過於袒護孩子。

    太過溺愛有哪些害處

    溺愛使孩子內心無愛,在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大腦裡邊裝著一些混亂的價值觀念。所有的孩子都將必須走向社會,如果一個孩子在溺愛的環境下長大,他就接受不到那種正確價值觀的薰陶,甚至他的思維就停滯在那種感覺裡。溺愛使孩子能力低下,使孩子厭惡學習等等,所以是需要及時的制止這種行為的。

    孩子是大人的寶貝,所以很多時候都無法不溺愛,造成孩子沒有受到正確的教育。太過溺愛孩子怎麼辦?發現不對就有及時的停止,之後要慢慢的引導孩子,讓孩子在正確的教育方式下成長,這樣孩子長大了才會有責任感,好好的學習,養成好的習慣。

  • 4 # 愛吃fish的橙子

    父母的態度不一致,常常會造就孩子的教育問題出現分歧,甚至發生爭吵。

    雖然我們可以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但是在教育的分歧下,兩三歲的孩子也是可以感知到的。

    這種分歧會造成教育的真空,孩子往往很善於從父母的教育分歧中鑽空子,比如在母親那裡受了管教,孩子就跑到父親那裡訴苦,在父親那裡受了罰就跑到母親那裡去找安慰。

    另外,孩子能從父母對待他們不同的態度和方式上,感覺到愛與不愛,比如,一個三歲的男孩因為調皮受到爸爸的大聲訓訴,媽媽安慰孩子說:“爸爸也是為你好,爸爸是愛你的。”而這個孩子對媽媽說:“爸爸不愛我,媽媽愛我。”

    父母對孩子態度的不一致導致孩子對父母也產生不同的看法和態度。這就造就了孩子“兩面派”的性格特點。

    唐林海說過: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一定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教育孩子前要交流直到取得一致意見,絕不能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

    父母若是整天在孩子面前劍拔弩張,互相指責,不但不能給孩子提供“穩定的後方,快樂的港灣,”還會給孩子幼小的心理造成難以磨滅的陰影。這樣的孩子成才的機率就相對要小得多。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韓非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家二貴,事乃無功;夫妻執政,子無適從。”說的就是一個家庭裡,父母要是各有所見,互不相讓,家裡就什麼事情也成不了;對子女的教育,如果各自持有不同的意見、觀點,子女就不知道聽從誰的。

    這些話是非常有道理的,雖然有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韓非子告誡父母:在子女教育的原則問題上,一定要保持一致。

    因為父母各自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水平和性格也不一樣,因此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難免會產生不同的看法。

    有分歧可以理解,但我們切忌不可當著孩子的面爭吵,當一方管教孩子的時候,另一方即使有不同意見也要等到管教結束後私下再談。

    如果沒有原則上的分歧,我們完全可以達到共識,求同存異,儘量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商量,共同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

    如果真要有原則上的分歧,雙方不要堅持已見,應該加強學習或是請教專家,或是到家長學校聽課等,把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同意見統一在正常科學的基礎上。這樣,孩子才能在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健康成長。

    總結語:如果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就很容易讓孩子成為“兩面派”,在嚴厲的家長面前唯唯諾諾,有事情不敢放手去做,自卑膽怯,而在寬容慈祥的家長面前,孩子就會膽大包天,肆意妄為,這樣很難讓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難以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所以父母只有在教育思想上達成共識,在原則問題上態度堅決一致,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 5 # 麥麥和可可

    建議找身邊的親戚,可以找學歷較高,或者老師類職業交流交流,試著改變一方的態度

    透過查文,找出理論,消除對方的偏見

  • 6 # 一頭怪牛

    謝邀!教育孩子的最大問題是全家教育!也與夫妻的性格有一定關係!既不要溺愛,又不能太嚴格!在順其自然的基礎上,去慢慢引導!還有就是應該以夫妻一方為主,不能“分進合擊”,這樣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遇到你說的情況,就應該停止你的教育,由另一方來管教。你對孩子的教育,透過另一方去教育!

  • 7 # 站地記錄者

    無原則的溺愛小孩子。在中國社會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伴侶的一方特別溺愛孩子,不能說不能罵不能打時。我覺得正確的做法是首先不要當面批評伴侶,從而使家庭出現爭吵或者激化矛盾。要以心平氣和的方式跟伴侶過後以談心的方式告訴他或她,愛孩子就要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有原則性的教育。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做錯了就要接受懲罰,溺愛孩子,今後只會害了孩子。孩子能犯錯,大人包庇孩子的錯誤。孩子的潛意識裡面就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對今後走向社會及人生都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悟空問答 #家庭教育#

  • 8 # 蟲兒媽媽育兒

    處理辦法:要麼你讓步,要 麼對方讓步,要麼大家散夥。

    大家散夥。

    直接紅牌罰溺愛的一方出場。

    他認為溺愛是真愛,你認為溺愛是錯愛。這是根本性的三觀不合。夫妻都是成年人,骨子裡的觀念早就根深蒂固,除非他自己想改變,否則誰也別想撼動另一方的認知。慣子如殺子,害孩子不說,更是給為人父母的自己挖坑,把自己的後半生拿來賭。被驕縱的孩子有多可怕。這類新聞報道看都看不過來。前段時間那個因為母親拒絕給彩禮錢,兒子的物件吹了,兒子氣得追砍母親,把母親砍殺。

    你讓步。

    你只能學著讓自己變得佛系一點,看淡一點。

    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決心,夫妻倆就這麼湊合著過吧,夫妻倆一條心,建立攻守同盟,以後被溺愛的孩子變成熊孩子,犯事了,兩人有難同當,誰也別想跑。在下決定之前,一定要好好再談一次,如果對方執迷,你又放不下對方,就只能一讓到底,陪著走到黑。

    對方讓步。

    這是最皆大歡喜的。衝突沒了,好孩子保住了,夫妻關係和睦。

    但看你的描述,對方似乎是油鹽不進的,講理沒用,估計吵架更沒用。你可以試著像唐僧一樣在他耳邊唸經,念久一點,謊言重複一千遍都能成真理,更何況你是在理的。

    最糟糕的處理就是,對孩子持續溺愛,夫妻持續地爭吵。

    夫妻爭吵,尤其是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會讓家庭的生態環境急劇惡化。

    溺愛加上父母爭吵,對孩子的傷害是加倍的。溺愛讓孩子不懂得感恩,一味向父母索取,變得貪婪又自私,而父母爭吵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同時還會讓孩子有樣學樣,複製語言暴力。想想看,這麼養大的孩子會成什麼樣?走出門該有多讓人討厭啊!

    寫在最後:

    結婚前真的要擦亮雙眼,選個三觀不合的人,禍害自己不說,還要害下一代。事關自己,可以忍,如果影響到孩子,往往無法忍。很多婚姻就是在孩子出生後出現裂痕的。

    祝好運。

  • 9 # 小小思維家

    孩子要什麼,我們便給什麼,盡力滿足孩子每一個要求,大方地包容他們。可這樣真的是對的嗎?

    溺愛,讓孩子不會獨立的生存

    前陣子的熱播劇《都挺好》中的三兄妹,直觀地向觀眾們展現了父母溺愛帶來的傷害。

    因為母親的不在乎,明玉養成了獨立自強、吃苦耐勞的品質,也因為她的品質,她在工作上努力打拼,成了人人敬仰的“明總”。而明成卻是投機取巧、好逸惡勞,像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沒了母親的調節,連婚姻都維持不住……

    我們往往想給孩子安排好一切,但不可能永遠幫扶孩子。總有一天,社會的殘酷會讓不會獨立的孩子遍體鱗傷。溺愛,讓孩子不會面對現實

    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哥哥伊凡從八歲起就開始幫人遛狗、修理草坪、送報、在超市打工。而弟弟大衛卻是闖進當地一所學校破壞公物、在教堂賣不正經的書來買菸。可是母親說到他們的童年時,僅僅用“惡作劇”代替了弟弟做的事。並且在他們長大後,母親一次又一次地給弟弟生活費,告訴伊凡“我只覺得你可以給他(弟弟)更多”。

    溺愛讓孩子變得自私,讓他們認為可以理所應當地享受一切,不需要為生存擔心,反而只顧索取更多。

    溺愛讓孩子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墨蘭在林小娘和父親的溺愛中,漸漸迷失了自我,總是認為自己高人一頭,一心想攀高枝。雖然墨蘭不擇手段成功了,卻讓一直疼愛自己的林小娘受牽連丟了性命。林小娘和墨蘭的命運讓人只能說——“自作自受”。

    我們的溺愛除了讓孩子不能獨立、自私外,還會讓孩子驕縱。孩子在自己父母那裡是個寶,可當離開父母后,誰又會慣著他們呢?

    父母不可能永遠陪在孩子身邊,給孩子真正的愛不是無底線的愛,教給他們如何生存。好好愛孩子,但是別溺愛孩子。

  • 10 # 孟姐的生活點滴

    我們一家,婆婆,公公還有我老公都溺愛孩子,看到他們太溺愛我氣得就想離開這個家,不知吵過多少次架,終於有一天老公才發現自己錯了,實踐證明:

    一.孩子反對。起初孩子特別依賴他,並且有爸爸壯膽,庇護,我說他什麼都不聽,還說我心狠,打他,罵他。不管什麼事他總是站在他爸爸那邊,看到這一切我心裡非常失望,但是沒辦法。有一天兒子放學回到家裡,就開始寫字,兒子說:“爸爸這一題我不有寫,你給我寫吧!”他爸爸拿起筆就給他寫好了,我在一旁氣得說不出話來,說了他們也不會聽的。第二天老師問我兒子:“你的作業是誰給你寫的,這根本不是你的筆跡,不會寫讓家長教你,不能讓家長替你寫,這樣你永遠是學不會的,你的家長是在害你,你知道嗎?這道題你重做十遍,以後不要再這樣啦!”兒子在班裡受到了批評,回到家裡就跟我說:“媽媽,是我不對,我太任性了,以後我再不讓爸爸慣著我了,我一定聽你的教育方式,”兒子慢慢地改變了,對爸爸的做法他感到反感了。

    二:別人啟發了他。一天老公的姐姐帶著孫子來我家,她的孫子太調皮了,一會把我家搞得亂七八糟的,而且還罵人,姐姐喊老公的名子,他也跟著喊,姐姐在一旁也不吵他,還不停地笑。老公心裡生氣了,這小孩太嬌生慣養了,真可惡。我說:“你這知道煩人了,你自己慣兒子呢?你和姐姐是傳遺因素,知道自己的溺愛孩子的表現,別人對你是怎樣評價的吧!你一定被人可惡,醒醒吧!”

    經過以上這些例子,老公感到自己錯了,以後要改正錯誤。

  • 11 # 天福歌

    因勢利導善哄勸,

    矯正彎曲逐日變。

    切莫強求盡折腰,

    好馬莫需急加鞭。

  • 12 # 美好一天耶耶耶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的大腦在10歲以後就定型了,所以3歲、7歲、10歲不但是腦部發展的轉折點,更是強化潛能的黃金期,所以10歲之前的教育真的很重要,給孩子定好良好的生活方式,,習慣成自然,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換作是我,我會跟自己的另一半說明白,不是愛孩子,而是害了他。

    竟孩子是兩個人的結晶,更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因為有了孩子,婚姻更加美滿,因為有了孩子,夫妻之間才會有更多的話題。你想啊,結婚後每天面對的就是兩個人,大眼瞪小眼的,也真是沒意思。孩子從一出生,家裡多了那麼多的忙碌,卻也多了那麼多那麼多的幸福,夫妻之間也多了那麼多的“爭鬥”。就拿孩子的教育問題來說吧,幾乎每一對夫妻都有各自的教育孩子理念,那怎麼辦呢

    1對有分歧的事情,不要照成矛盾升級。要很好的溝通

    2對方要有一方相對隱忍的才可以,不管對與錯,如果當時不對了,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前去責備怎樣。過後要去跟他講解說明

    3不要撒手不管了,愛咋辦咋辦

    4一起問問孩子怎麼辦

  • 13 # 創意電工分享

    你好 ,首先你制定規矩,該表揚的時候表揚,該批評的時候批評,不能因為太溺愛孩子,就不批評了,一定要讓孩子有這個意識,做錯了是要受到批評的。現在家庭都有一個孩子,雖然放開了生二胎的政策,目前一個孩子的家庭還是蠻多的,一定不要溺愛孩子。回答問題不錯的話,點選關注 謝謝!

  • 14 # 人在路上劉慶軍

    帶孩子多和其它孩子一起玩、讓他看看別人孩子的做法慢慢的帶動和啟發他也不溺愛也不打他說服啟蒙他就會好起來的。

  • 15 # 媽媽V幫

    當夫妻雙方對孩子愛的方式出現分歧時,我們先要區分一下:

    什麼是溺愛,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為什麼溺愛孩子的父母油鹽不進,講理沒用?

    溺愛:孩子想要天上的月亮,我去給你摘。溺愛的根源來自於父母的需要。

    一類父母是因為自己在成長中的缺失和未被滿足,於是盡一切可能對孩子進行滿足。

    我的一個朋友從小被她媽媽管的非常嚴,媽媽要求她學習好,懂事,聽話。不允許她跟同學出去玩,不給她買她想要的裙子。長大後她有了孩子,孩子要什麼她就買什麼,沒有原則,沒有界線。實質上是為了彌補小時候自己的缺失。

    還有一類父母,他們最怕聽到孩子的哭鬧,只要孩子哭鬧,他們就會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

    這類情況在超市經常會看到,孩子要買喜歡的東西,父母不給買。孩子放聲大哭,父母趕緊買。

    長此以往,溺愛的結果會導往孩子會錯誤的認為自己是所有人的中心,而周圍所有人都必須無條件的滿足自己的所有需要。他理所應當的享受所有的一切,不知足,也無法體會別人的感受。無條件的愛:我知道你想要天上的月亮,月亮真美。無條件的愛是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嗎?在嬰兒時期它體現在及時迴應,全力滿足。嬰兒因餓而哭泣時,及時餵奶,嬰兒向你咿咿呀呀時,你能及時給予相應頻率的迴應。孩子再大一些時,當他犯錯的時候,我們會批評他,但是隻是批評他的行為,對他的愛則沒有消減一分。這種愛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建立在情感的交流上,對孩子支援,欣賞並且對孩子錯誤的行為給與規範,而對孩子的情緒給與肯定。孩子想要多久的陪伴,就給他多久的陪伴,孩子想要多久的關注就給他多久的關注。分清了溺愛和無條件的愛的區別,就可以跟夫妻一方嘗試去溝通。

    首先理解夫妻一方的缺失,因為溺愛一定是因為他從小未被滿足,在彌補他自己的缺失。讓他感受到你的理解,他才能明白,你並不是否定他的教養方式,更不是否定他這個人。(講道理聽不進去,就是因為這一點)

    其次,當然也可以講一些溺愛孩子的故事,例如李雙江的兒子李天一等等,

    愛不是物質上的滿足,也不是不打不罵,更不是棍棒交加,它是心理上的支援,是情感的交流,是全心全意的陪伴。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他不用關注父母的臉色兩面三刀,不用擔心做錯被懲罰,不用去迎合父母,也不用去委屈自己做出改變,這樣他才能更加自信勇敢的去探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可能會無能為力,但你會依然盡力爭取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