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臥醒掌天下

    年少者看三國,猶如水滸,劉關張,五虎將,兄弟情義頂天下!喜歡的是劉備的情義,胸懷天下,關羽的忠義,張飛的真性情。對曹操是百般厭惡等等~

    年長者看三國,看的是算計、計謀、隱忍、小不忍則亂大謀。喜歡的是曹操的奸詐、司馬懿的隱忍等等~

  • 2 # 咱誰的都不欠

    有句俗話說是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怕老年人越來越狡詐,少年持勇鬥狠招惹事兒。其實一些無職,無權,無錢的老朽,還能把周公瑾的十萬人馬調到天水關,瞎操心。少年看不進三國演義,他才不管蔣幹盜書,騙得曹孟德殺了水軍都督蔡怽,張允呢。就是看著玩。

  • 3 # 讀書奇語

    有人云: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當然這也只是一家之言,現實生活中我不認為會有多大影響,除非過於偏執。

    古人談到讀書,曾講過三個階段,清代人張潮在《幽夢影》書中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實際上,人生閱歷對於讀書的感悟影響至深。由此,我年方而立之年,待我四十歲五十歲過後再讀三國的心理不清楚,我可以分享解析一下30歲之前自己讀三國的體驗。

    第一階段,懵懂無知階段。這個階段懵懂無知,屬於輸入階段,還沒有深入閱讀的能力。我小時候最早接觸三國是跟著大人看電視劇,上小學看過的也是配圖版本的三國。比較感興趣的是裡面的小故事(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空城計,火燒連營,七擒孟獲),騎得什麼馬(呂布的赤兔,曹操的絕影,劉備的的盧,趙雲的玉獅子),配的啥武器(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丈八蛇矛,呂布的方天畫戟),他們誰厲害,甚至有時候自己會幻想自己是其中什麼人物,擁有什麼武器,帶著兵將去打仗。

    第二階段,崇拜偶像階段。到了高中大學階段,再讀三國,開始注意裡面人物的細節,會認識很多“新人”,知道了曹操的八大謀士: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司馬懿;劉曄;戲志才,認識了李典,呂虔,臧霸這些武將。開始關注劉備手下除諸葛亮,龐統,法正外的文臣,如麋竺,孫乾,簡雍,伊籍,秦宓。知道了南華老仙,于吉,左慈這些仙人不同於常人。透過跟同學交流、自己翻書,腦子裡面開始豐富人物關係,並進行智力或武力的排名,這個時候自己會有偶像崇拜情結,關羽,常山趙子龍,郭嘉,周瑜,諸葛亮這些人往往是圈粉最多的,這時候大家對曹操還是比較討厭,劉備、司馬懿也不認為多厲害。這個時候也開始對故事背後的人物性格探討分析,因為沒有社會閱歷,都是一群生瓜蛋子,只能透過互相吹牛,看看百度貼吧,理解個一二。

    第三階段,結合自身重新認知階段。步入社會以後,工作中牽扯到利益關係了,看到公司內部有小團體、派別之分,特別是自己親身經歷了一些複雜的情景,再讀三國會有種“庭中望月”的感覺。明白三國裡面不只是故事,背後承載的還有“社會文化”、人性。這個時候,讀出來的味道開始有酒香味了。明白劉備多會用哭裝可憐拉攏人心,明白了曹操只求自私結果反覆奸詐是多厲害的角色,明白了真實社會中美人計是多好用,明白了三國中有多少謀略、詭計。當然如果這個時候再讀一下《三國志》,才發現原來之前自己的認知有多假,溫酒斬華雄、草船借箭的是孫堅,單刀赴會的是魯肅,赤壁之戰核心人物是周瑜,火燒博望坡的是劉備,人家魏延根本沒造反。。。。

    總而言之,三國是本好小說,裡面鮮明的人物,跌宕的故事,離奇的情節,讓人看完一遍就說再見不容易,我想所謂經典名著就應該反覆讀,認真推敲吧。

  • 4 # 杏林帥哥

    今天是2020年1月1日,新的一年開始了!在此,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新年快樂!!!

    俗話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三國演義》這部書不同年齡段的人讀,會有不同的理解認知。

    小時候讀《三國》,看的是熱鬧,三英戰呂布、裸衣戰馬超、單騎救主,火燒赤壁……

    少年時讀《三國》,看得是知識,魏蜀吳如何三分天下,他們的地理位置在何處?諸葛亮的八陣圖怎麼就能阻止了陸遜的追兵?華佗的麻費湯是由哪幾味中藥組成的?對付烏頭之毒非要用手術刀去刮嗎?

    成年以後讀《三國》,看得是三個老闆如何管理屬下,曹操怎麼用的郭嘉,又怎麼用的典韋,自己利用工作之便去嫖娼,手下的猛將卻能捨命相保?是什麼原因能讓“多智近妖”的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現在的我只關心《三國演義》裡的三個問題:

    呂布死後,貂蟬去哪兒了?

    孫策死後,大喬去哪兒了?

    周瑜死後,小喬去哪兒了?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新的開始!再次祝大家新年快樂!

  • 5 # 錦禮魚

    少年看三國,看的是英雄、情義、志向,一身本領睥睨天下,保國安邦志在千里。

    中年看三國,看的是權術、謀略、格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進退有度遊刃有餘。

    老年看三國,看的是成敗、得失、滄桑,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 6 # 使用者4703067198513

    三國只是人類歷史的一個小插曲,人類歷史的發展無不帶著血腥,帶著殺戮,帶著你吃我我吃你的味道,權謀只是手段。更重要是文化的征服,文化的征服是先用槍桿子取得的。用哲學的話說存在就是合理。

  • 7 # 洞見2號

    年小的時候看,覺得劉備真好,曹操大壞蛋。

    青春期的時候看,覺得曹操才是大英雄,劉備只會哭哭啼啼,諸葛亮是個妖人。

    中年了被社會現實虐成狗再看三國,覺得以劉備諸葛亮為首的季漢集團真是不容易,不僅是英雄,更是充滿了理想主義悲情色彩的人物,如果選老闆,一定要選季漢集團。

    大魏吳王和司馬氏就算了。

  • 8 # 歷史小院兒

    年少輕狂

    最喜歡的當然是戰鬥場面,“溫酒斬華雄”的關雲長,“三英戰呂布”的呂奉先,“長坂坡七進七出”的趙子龍,“拔箭啖睛”的夏侯惇,“裸衣戰馬超”的虎侯許諸……希望有一天,能像那些猛將一樣,來一場驚天動地的戰鬥!

    (長坂坡七進七出)

    初入社會

    看到了曹操東征西討的艱辛,劉備顛沛流離的心酸,孫氏父子打拼家業的不易,諸葛亮數次北伐的堅持不懈,司馬家族的隱而後發……說不完的血和淚,但是他們都沒有屈服,而是一步一步的向前走,迎接一個又一個挑戰,打敗一個又一個對手!

    這時候,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他們的堅韌不拔,自己能否做到?

    (敗走華容道)

    不忘初心

    在社會中沉浮數載,再看《三國演義》,看到的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曹操辛苦一生,給司馬家族做了嫁衣;劉備奮鬥終生,逃不過永安宮的淒涼;孫家佔據了江東,卻再也沒有走出江東;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輸給了劉禪……

    (北伐的諸葛亮)

    但是!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們都在努力,他們都沒有放棄最初的夢想——掃清寰宇,一統天下!

  • 9 # 啟體集賞

    話說30歲之前看三國都會感覺曹阿瞞曹操最厲害,等到40歲左右看三國的人都會感覺司馬懿是最厲害的,而到了60歲年齡的人再看三國都會覺得劉皇叔劉備最厲害!在30歲之前的年齡覺得曹操厲害完全可以理解,畢竟寧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等霸氣的話當時誰人能敵,最先以挾天子令諸侯,擁軍百萬征戰天下,風頭無盡。40歲左右感覺司馬懿厲害也能理解,隱忍善謀笑到了最後,天下歸了司馬家。但劉備一生都在不斷的進取,一生當中都在不斷的失敗。可是失敗並不能絲毫的動搖他的意志,他只是一次次從失敗中爬起來,再次的向前奔跑,直到生命的終點!!

  • 10 # 色國丞相

    年少,但念萬兜鍪,但念戰事亂不休;自詡天下英雄無敵手,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現在,是怕。怕聽空食盒的寂靜,怕聽為小善的叮嚀,怕聽幽復明的諾言,更怕聽死後已的涕零。

    老了之後會怎樣?抱歉我現在不知道,三十年後再說吧。

  • 11 # 長之安兮

    《三國演義》是我小時候最愛看的名著,中國四大名著中,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一一《三國》(以下簡稱)。

    《三國》描寫的是東漢末年,烽煙四起,民不聊生,群雄爭霸,逐鹿中原,最後三分天下,魏,蜀,吳三國鼎立。小說中,既有宏大的戰爭場面,驚心動魄,又有權謀智鬥,激盪人心,生動地再現出了一副亂世群像圖。

    我當時作為一個女生,不喜《紅樓夢》,卻好《三國》,所以學習之餘,常與男生高談闊論,說那些《三國》的故事,沒辦法,好這口!

    不過,當時我看《三國》,一看,三方實力對比,總覺得劉備太弱,不禁同情於他;二看武將武功實力,總免不了將他們一個個比一比;三看故事情節,精彩與否,最後分久必合,三家歸晉,總免不了感概一番。有點“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味道。

    經典的故事,也看得津津有味,比如《三英大戰呂布》,《桃園三結義》,《草船借箭》,《諸葛亮舌戰群儒》,《火燒赤壁》,《曹操敗走華容道》,《六出祁山》,《諸葛亮擺空城計》等等。

    年歲漸長,人生閱歷也豐富了,人情世故見多了,不再像兒時那樣單純天真了,不再人云亦云,人性的複雜性,多變性也見識過了。再看《三國》又逐漸有了新的認識。

    1、曹操原來還是一位知人善任的領導者,求賢若渴,不問出身,胸襟寬廣,廣羅天下英豪,何等氣魄,集梟雄與英雄於一身。“廣積糧,深屯田",一系列政策恢復了經濟生產和社合秩序,使得北方統一併穩固,逐漸強大起來,奠定了曹魏政權立國的基礎。

    2、劉備,劉皇叔,三國蜀漢奠基者,被《三國》作者羅貫中奉為正統,他雄心勃勃,初期,勢單力薄,唯結義兩兄弟,只能依附別的勢力,後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借"荊州,取益州,聯吳抗曹,終成三國之勢。

    然而,蜀國最早敗亡,究其原因,一是人才不濟,劉備左膀右臂關張慘死後,蜀國文只有諸葛亮,武也只剩下魏延,姜維堪當大將,相比之下,曹魏文武人才雲集;二是打著匡扶漢室正統的名義連年征戰,民不休養,經濟調弊,民怨沸騰;三是作為君主的劉備,為報關羽之仇,撕毀聯吳協定,舉一國之力任性對吳開戰,導致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滅,說穿了就是統治階層一己稱王稱霸的私慾,罔頓百姓死活。

    3、再看《三國》,諸葛亮根本不是神,前期在羅貫中盡力描繪和重彩濃墨之下,神機妙算,借東風,小時候特別佩服他,還專門也觀察了好幾天的風,老人家們說看雲識天氣,“東風急嘍嘍難過五更頭”,我也天天看雲。

    空城計,並不是料事如神,故意為之,實則是賭一把的無奈之舉,走一隻險棋,最後也是驚出一身冷汗。

    六出祁山,小時候我佩服諸葛亮如此執著,為了完成大業,六次北伐,功敗垂成,最後英雄嘔心瀝血,病死在途中。後來再讀,不免發出這樣的疑問,國力不濟,卻屢開戰事,大興兵戈,不是先休養生息,發展民生經濟,以逸待勞,而是憑一腔孤勇,不識時務,自取滅亡。

    以上是我看三國的一點體驗,如同一千個人看哈姆雷特一樣,一人千面,不一而足。不管如何,經典始終是經典,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之處,我們雖無法成就王侯將相偉業,但亦可以修身,養性,治家。

  • 12 # 晴空莽莽

    我看三國有過三種體驗:

    年少看三國,大約是在初中,十三四歲。

    那時候我覺得三國演義的開篇前三十回雲裡霧繞,不知在說些什麼,非常多的人物出現,人物關係複雜,記憶很不清晰。黃巾起義,群雄割據的局面,在我腦海裡輪番上演,一團亂糟糟的。直到劉備三國茅廬請出諸葛亮,我看三國的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劉備這方的陣營裡。

    受羅貫中的影響,我以為曹操和孫權都是配角,只關注諸葛亮閃閃發光,什麼草船借箭、舌戰群儒、火燒新野、謀取荊州、、入主西川、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等,都是諸葛亮的光榮事蹟。看完一遍三國,我只記得諸葛亮多智近似妖,甚至說不出曹操有什麼很牛的謀士,比如鬼才郭嘉,現在想起來真是汗顏!

    成年後重新翻閱三國,上大學,二十出頭

    我靜下心來仔細看前三十回,發現了許許多多的從前忽略的東西:黃巾起義如何被消滅,董卓是如何殘暴的,曹操是如何逃出洛陽,十八路諸侯會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等等。這裡面郭嘉、戲志才、荀彧、荀攸都讓人敬佩不已;又感覺袁紹手下的顏良文丑太菜,關二爺一招偷襲就得手,去翻史書才發現羅貫中大大扭曲了一些歷史,美化了劉備陣營。

    繼續往後看,越發覺得劉備其實並不仁義,可能還是很虛偽的那種人:逃命的時候把妻兒丟下,把小阿斗丟在地上讓趙雲感恩戴德,明知道逃不掉還要拉上新野百姓被曹操追殺,赤壁之戰根本沒出什麼力氣,軍隊只負責最後追殺,怎麼寫得好像費了多大力氣,曹操那麼不堪一擊嗎?

    近期再翻三國,源於讀了曹操的詩

    誤解曹操許多年,一直認為他是奸雄。最近讀了幾篇詩《蒿里行》、《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等,才發覺曹操比之於劉備孫權,更應該被人敬重。

    詳見2019-12-18圖文:一代梟雄:數三國風流人物,尤敬佩魏武風采

    因此再讀三國,細細看曹營,人才濟濟,無論是一場戰爭,還是一段對話,都能輕易引發人的思考。因為年齡漸長,思考的方面越來越細緻,體驗便越來越深刻。

    三國演義雖然與歷史稍有偏差,但只要不偏不倚,便能讀出許多東西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信心是需要依靠成就和成功來塑造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