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和遠方的ta
-
2 # 老外二三事
試論漢字的優勢
漢語與英語的較勁!100年前,全世界都認為漢語是嬰兒語,後來才發現原來漢語是進化過的世界最先進的語言。原來在七千年前,漢語也有羅嗦的後啜和字格,後來我們把那些無用東西都拋棄了。比如用一個“了”字就把已經完成的動作表現出來了。根本不用什麼現在過去完成時那麼羅嗦。
古埃及楔形文字演化成腓尼基語,腓尼基古文字又演化成希臘語,希臘語又演化為拉丁語,拉丁語又變成法語,法語又演化成英語。拉丁語向東成為斯拉夫語系,斯拉夫語系又演化成俄語。同時這也是一個宗教的傳播史,是天主教分化為基督教,東正教的過程。漢語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高階語言。
漢語又是唯一可用於計算機時代的語言,最適合語音控制,而不用象英語那樣用手瞎摸!這是一個決定華人命運的問題,請所有朋友儘量宣傳!漢語的一個明顯的優勢是,思維面廣闊,在數學上由於單音節發音,對數字的反應速度也更快,但在邏輯思維方面還是拼音文字較好,但從人類文明發展的 趨勢看,作為表意文字的漢語,由於可以自由組合新名詞新概念以至新思想, 可以容納資訊和知識爆炸的衝擊,無疑將發展為人類的共同語言,用這種語言 來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豐富多彩,當然在論文和計算機語言是漢語和拼音 文字並用了,漢語的偉大就在於相容,你們看看在漢語的學術論文有漢語和阿拉伯數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混用現相,但在英語論文中則找不到一個漢字,中國的物理學專家可以憑藉他在中學時代的化學基礎知識通讀化學專家的論文,反之依然,而英美的不同行業的專家要交流他們的學術成果,則是對牛彈琴,憑這個優勢,漢語就有資格成為世界語,而我們國內還有些學者還要把漢語拼音化, 這不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嗎?
我們華人民也有資格控告那些所謂的文明的西方人,是誰在製造環境汙染,破壞森林和草原,就是他們,因為印刷同樣內容的一本書,西方語言要比漢語浪費2倍的紙張,全世界使用西方語言的人要比使用 漢語的人多5倍,按照簡單的因素級連倍乘法,就要浪費10-20倍以上的木材 增加20倍以上的工業廢水,就語言的優越性來講,西方人沒有什麼資格對漢語說三道四,連文盲都知道從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找出漢語文字,因為漢語文字是最薄的那一本
人類文明離不開文字,而文字離不開寫字與查字;寫字(打字)與查字是使用文字的兩條腿,是並行的。我的觀點是:在當今資訊時代,人類社會離不開電腦。哪一種文字在電腦中輸入最快捷、準確,哪一種文字就最好用、最優秀;哪一種文字在檢字方面最快捷、準確,哪一種文字就最好用、最優秀。
在電腦中輸入及在檢字的快捷、準確方面,我們的漢字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世界上任何其它文字皆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 它是人類獨一無二的、最優秀的文字。
一、輸入文字方面
近二十年來,漢字在電腦中輸入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眾多的“形碼”、“音碼”、“音形碼”等,使漢字也能與拼音文字的外文一樣能在電腦中自由地進行輸入。
在電腦中輸入漢字,在快捷、準確方面,我們的漢字雖然已經不遜於、甚至超過了拼音文字的外文,但並未顯示出其絕對的優勢而不盡人意;這主要是由於目前眾多的“形碼”、“音碼”、“音形碼”等皆是屬於“一元一式”的編碼方式所造成的。漢字輸入法的改革方向是:向“二元二式”的編碼方式進軍。
二、檢字方面
人類文明離不開文字,而文字離不開寫字與查字,到如今是離不開電腦打字與查字;寫字(打字)與查字是使用文字的兩條腿,是並行的。
漢字“檢字難”,這一老大難問題自古至今一直在困擾著我們:在檢字的便捷方面,我們的漢字一直落後於拼音文字的外文;原因是拼音文字的外文是有序文字,而漢字卻是與生具來的無序文字。而隨著漢字“形碼”編碼的出現與改進,漢字“檢字難”的狀況已經或即將發生使世人大吃一驚的變化 —— 由“檢字難”一躍而成為:在檢字方面最便捷的文字(一翻就能到位,為任何拼音文字的外文所望塵莫及)。
華人心裡有這樣一種成見;認為漢語遲早要被英語所淘汰。記得有一次,大概是胡野碧在辯論時乾脆把它清楚地說了出來。前幾天‘世紀大講堂’請了一位學者李銳也認為全球化的結果是讓英語統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時代,小故事’中談到漢語的思維速度比英語快。但是,他又提出一個問題;既然由於漢語使用了‘聲’使得漢語的思維速度比英語快,那麼,由於廣東話中的聲比普通話多,是不是廣東話的思維速度比普通話更快呢?我的回答是,廣東話雖然使用的聲調多於普通話,但是,廣東話有兩個缺點,第一、它的文字規劃得不好,文字表達欠佳,且有閉音節的聲音存在。第二、它的聲音利用率不高,普通話有21個聲母、35個韻母和四聲,連乘的結果是2900個聲音,但是能夠被利用的是2500個,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話中的僅1200個。廣東話有九聲,即使它的聲母和韻母與普通話一樣多,那麼它實際使用的聲音也應該是普通話的兩倍多才對,但是,廣東話中實際使用的聲音僅有1500個,與普通話相差不多,而它的利用率比普通話小了幾乎一倍。利用率小,就說明難學。因為同樣的一個聲母或韻母,每次的使用實際上也是一種練習的過程,利用率高的聲母或韻母必然容易記憶、容易掌握。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凡是常用的語言元素,包括聲母、韻母、漢字和單詞等到,越是經常使用的越容易掌握。語言的好壞其實取決於兩個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夠用很少的記憶來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夠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識?用一句極限的話來講應該是:最好的語言是不學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識又最多的語言,或者說,學少而知多的語言。
英語與普通話相比則不同,國際音標中,英語有20個母音和20個子音,所以英語的聲音種類不會超過20×20=400個;反過來說,不在這四百個聲音之內的任何聲音都不被英語所承認,或者被認為是不正確的發音;這裡所說的不是‘音節’。比較一下就會看出,漢語的發音種類是英語的3倍,兩者的比值遠大於廣東話與普通話的比值。
下面要說一下,為什麼聲音種類越多,思維速度就越快。這個問題,去年我在‘北大中文’論壇討論了一個月才使大家弄清楚,在這裡我希望儘量說得簡單。假設有一個僅會發兩種聲音的人,具體地講,他就會發a和b兩個音。根據電腦的理論,我們知道,他用這兩個符號依然可以表達整個世界。再假設,世界上僅有400種事物需要表達,那麼,一個英華人可以用每一個發音來表達400種事物中的一件,而僅會發兩個聲音的人,有時就不得不用九個發音來表達400種事物中的一件,因為二的九次方才大於400。比如,英華人用‘i’代表‘我’而僅會兩個聲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這個概念。一般人每發一個聲音大約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時間。比較兩者就會看出,僅會兩個聲音的人,不但表達得慢,而且還費力氣。在表達‘我’這個概念的時候,英華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時間,而僅會兩個聲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兩個人總以這樣的比例生活一輩子,他們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資訊將是它的反比9:1。
實際的情況中,最明顯的是日語與漢語的對照,我們知道,日語使用了100種不同的聲音,而漢語使用了1200種聲音,因此很多漢字讓日本人一念就必須用兩個或者三個聲音來表達。我們假設日語中所有的字都用兩個聲音來表達,那麼豈不是說,日本人一生所能夠享受到的資訊僅僅是華人的一半嗎?我曾經思考過,這是不是與日本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偉大的思想家有關。我們知道,思維實際上是一種心裡說的過程,如果在說話時表達得快,那麼,思維的速度也應該跟著快。具體的例子是趙元任曾經比較用英語和漢語背誦乘法口訣的速度,漢語使用了30秒,而英語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兩個人同時用英語和漢語來背誦的話,到了30秒的時候,漢語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語使用者則一定到不了這裡,說不定,他想到的僅僅是七七四十九。
這就證明了使用發音種類多的語言比使用發音種類少的語言思維速度快。這一點曾經被國、內外許多學者所證實。至於思維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聰明這個問題是被很多學者所承認的。
我之所以認為漢語必定戰勝英語的根據還不在這裡,關鍵是要解決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知識爆炸問題。我們知道,目前的英語單詞包括各種生物名稱及專利發明的新術語已經超過了數百萬,如果考慮到英語中有一些可以推導和聯想的成份;比如前、字尾和複合詞等,它所需要記憶的基本單詞也有一百萬個。而所有這些單詞在漢語中都可以用四千個漢字來表達。根本的原因還是英語的發音種類不夠。
比如pork這個詞,在英語中代表豬肉,它和豬pig、肉meat沒有任何關係而僅僅代表它們的一個聯合體而已,如果把豬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豬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話就發現,英語中所有的聯體詞都是一個與其中任何一個分解詞毫無關聯的新符號,而它們卻構成了英語詞彙的主體,英語中幾百萬的單詞就是這樣來的。它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如果將pork改成pig和meat連在一起的形式,那麼就要發音四次而pork僅僅發音兩次;所以聯體的詞能夠節省發音卻要增加記憶,而分體的詞,無需記憶可是卻增加了發音次數。設想,一位屠夫,每天要用到‘豬肉’這個詞上千次,使用兩次發音的單詞要比使用四次發音的詞節省兩千次發音,何樂不為?但是遇到不常用的詞的時候,英語還是和漢語一樣,使用分解的詞,比如驢肉就用donkey meat來表達。因為不常用的詞,即使設立了符號形式,別人也記不住。
漢語能夠將英語中聯體詞彙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記憶的詞彙大大地減少;不僅如此,它還能夠將詞彙在人們頭腦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達爾文主義的誕生就是建立在林奈的雙名法的基礎之上的,這種方法使得各種印象在腦子中由原來的平面,變成立體的。比如,在林奈以前,人們給所有的生物一個名字,結果,由於種類太多,同一種生物可能有兩種名字,而另外的生物,可能沒有名字。林奈則將所有的生物先分類,並且給出一個類名,然後在類名的下面放一個詞,兩者組成雙名法的名字。這樣不但清晰,而且大大的減少了需要記憶的符號;比如原來有一萬個名字,現在分成一百個類,又在每類中分成一百種,我們所需要記憶的僅僅是一百個類名和一百個種名,共二百個,而不是原來的一萬個。隨著知識爆炸的問題逐漸惡化,人類就有必要將其他的術語也仿照這個方法改造,而目前唯一的辦法就是按照漢語的結構進行改革。而原因還是在於發音種類的數量。
這個現象最先是德國的萊布尼茲體會到的,他認為漢語是自亞里士多得以來,西方世界夢寐以求的組義語言。但是,他沒有看到聲音的真正特性,卻由於漢字的數量上的效能而定義漢字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字。我想,如果他看到今天知識爆炸的世界,他一定會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廢除拼音文字而採用漢字。
最後,談一下關於人的一生中到底能夠記住多少單詞或符號的問題。華人所使用的漢字通常在三到四千,而莎士比亞時代的英語僅有三萬個單詞,他本人能夠全部掌握。但是,到了丘吉爾時代,他的單詞量依然是三萬個,可是,那個時候的英語已經擁有近百萬個單詞了。所以,我認為,莎士比亞使用英語單詞的熟練程度是後人根本無法達到的。我曾經在網上向很多英語中高等教育的語言機構請教,到底學習英語應該掌握多少單詞才成,但是,他們的回答總是含糊不清,或者扯一些別的東西。後來,在一些無法避免這個問題的文章中我發現,語言學家們對於英語單詞的要求是:一個受過教育的英語使用者應該掌握五到二十五萬單詞,不但差距範圍很大,而且,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莎士比亞和丘吉爾都應該是文盲,至少是沒受過教育的人。我認為,這是任何推崇英語的人的軟肋,只要他們能夠躲過別人問這個問題,其他的方面 ......
-
3 # Joonii
非常有趣的一個問題。
在我看來,語言其實沒有優不優勢一說,語言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種積澱,沒有優劣。反而是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交織,才顯得燦爛和繽紛。
如果非要有一個比較,我個人認為漢語是更中庸的語言,不是特別嚴謹,所以有時會產生歧義。有些國家語言比較嚴謹,說起來也比較長,這也使得有些自媒體喜歡拿同一段話不同國家稿紙的厚度出來說華人“高效”;
書寫上漢語則更難一些,因為我們是文字,會讀不一定會寫,不像拼音,學起來難寫起來也慢,但文字絕對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不是嗎?
回覆列表
漢語的口語是由四聲組成的,比英語和日語更加容易分辨意思。漢字的書寫雖然比英語筆畫多,書寫起來速度慢,但是漢字的書法因為是象形文字,所以長期以來形成了書法藝術,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個瑰寶。在表達上面,漢語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更加委婉含蓄,比如唐詩宋詞明清小說,都富有情趣,有深遠的意境,不像英語那樣直白。比如我們說到重陽節就會聯想到登高,如果身處異鄉,就會引起思鄉之情等等。
當然,漢字的書寫和表達上面的這些特點也給近代科技發展和哲學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因素。英語的字詞的意思明確,不容置疑,這就給西方人的思維提供了精確思維和交流時意思明瞭的可能。中國五四運動以後日語中的一些詞彙傳入漢語系統,給近代科技和社會科學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