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凌晨媽媽育兒

    2到3歲的寶寶,正處於獨立意識的萌芽階段,同時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往往會認為自己很能幹,做事情以按自我的意願為主,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不喜歡他人的過多插手和干涉。但稍有不順就會摔東西,發脾氣,也是心理上的第一個反抗期。

    2至3歲寶寶叛為什麼愛發脾氣?

    3歲以內的寶寶由於身心發育尚未成熟,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稍有不如意就會發脾氣,甚至大哭大鬧。此階段寶寶還沒有發展成自如運用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較低,又剛好是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往往聽不進去大人的解釋,也不理解大人的想法,或者直接忽略大人的解釋和想法。相信不少家長經歷過這樣的情景:當無法滿足孩子需求時,他就會發脾氣,大人怎麼解釋都沒有用。在他的心裡:我不管,我就是要這樣,你不滿足我的要求,說啥都沒有用。那麼,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呢,原因如下3點。

    1)、表達需求的一種方式。2到3歲的孩子已能進行自如的走、跑、跳,接觸到的事物越來越多。但他們無法像大人一樣,對所接觸的事物,無法進行理性分析和判斷。哪怕對他們不利,甚至有害的行為或事物,他也不會在意大人善意提醒,只憑“我興趣”的情緒去認識事物。所以當其感受到來自所接觸的物體的不安或挫敗感時,只能透過發脾氣來引起大人的注意,滿足自我需求。

    2)、模仿成人的情緒表達方式。有些家長或者孩子的主要撫養者性格易怒,容易發脾氣,甚至把這種情緒透過打罵的方式發洩到孩子身上,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

    對於情緒容易失控的親人,以3歲以內的孩子自身辨別能力,他們無法更好地理解親人為什麼發脾氣,以及發脾氣後面的苦衷等。在沒有更好的模仿榜樣的作用下,就會不由自主模仿大人發脾氣的樣子,並且用到他人身上。

    3)、家長的過度溺愛。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一塊寶,他們希望孩子幸福和快樂,就容易過於寵愛寶寶,不想讓其受一點委屈,也不想讓其有一點失望,在孩子的需求上,就會較少考慮是否合理,而實行無原則式的滿足。但畢竟大人不是萬能的,本來就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娃,一旦出現大人不滿足自己的需求時,就會大聲哭鬧,發脾氣;而家長一看孩子哭鬧,心一軟也就想盡各種辦法滿足他的需求。長期這樣,娃娃就會認為:只有發脾氣,才能達到我的要求或滿足我的意願。

    如何對待2至3歲寶寶叛逆期的發脾氣?

    雖說叛逆期寶寶發脾氣是屬於正常的現象,但如果不及時糾正,讓孩子形成隨意、隨時無理取鬧地發脾氣,不僅會妨礙他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會影響其人際交往關係。如何對待2至3歲寶寶叛逆期的發脾氣?可按以下方法,巧妙應對孩子的壞脾氣。

    a.傾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發脾氣可能是家長不理解自己的想法,作為父母,孩子最親密的人,應放下手裡的事情,耐心地用“認真傾聽”的態度面對寶寶。當孩子發現自己說話受到關注和重視時,情緒會很快平復下來,並能積極聽取來自父母的建議,也能幫助寶寶更清晰更好地瞭解自己。

    b.冷靜冷處理

    當孩子發脾氣時,有些家長也會忍不住跟著發脾氣並斥責寶寶。這不僅不能讓孩子平復下來,還更激發其的叛逆心理,也影響親子關係。

    家長應冷靜下來,對於寶寶的脾氣,實行“暫且晾一晾”的方式,讓他知道“我不吃你這一套了。”儘管寶寶在發脾氣,但也會在偷偷觀察大人的反應,雖然心裡很希望透過自己的“發脾氣”,大人能滿足我的意願,但如果發現這一招不管用時,自己就會很快冷靜下來。

    c.順應孩子的天性

    研究發現:幼兒期就有反抗精神的兒童,成年以後會成為辦事果斷,意志堅強的人。

    對於叛逆期的孩子,出現反抗行為,父母不必過多的干涉、指責,而是採用尊重寶寶意願的方式,鼓勵並幫助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強迫其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

    當然,對於不合理的要示,家長也要擺明“不”的態度,逐漸讓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合理的,可以做的,而有些事不合理,則不該做。

    d.共情與鼓勵

    寶寶是天真、單純、可愛、簡單的,同時也是脆弱的,遇到不順的事情,往往不堪一擊,容易哭鬧併發脾氣,比如孩子搭積木,搭到一半時,由於不穩固,突然倒塌了,寶寶就會特別有挫敗感,情緒低落,甚至發脾氣。父母應及時迴應他:其實這種情況很多小朋友都遇到過,媽媽小時候也遇到過,後來堅持重新搭積木,很快就搭出一個很好的積木城堡。

    其實,孩子發脾氣是獨立意識成長的訊號,一般隨著年齡的增長,身心發育較成熟後,發脾氣的情況就會逐漸減少,作為父母,進行及時適當的干預、引導寶寶學會自我管理情緒,做情緒的主人,讓孩子擁有一個Sunny燦爛的人生。

  • 2 # 胡蘿蔔媽媽育兒說

    2至3歲寶寶叛逆期來臨,寶寶愛發脾氣,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所謂叛逆,通俗點兒說,就是寶寶不聽話吧。其實哪有寶寶特別聽話的呢?我感覺我家寶寶不到1歲時就很有自己的想法,不太順從大人的意願,還會反抗。

    如果孩子真的特別聽話,看著是省心了,性格上可能會比較懦弱,不敢嘗試新事物,缺乏創新精神,人云亦云,因為在剛想探索嘗試的階段,被媽媽鎮壓了,媽媽強勢,孩子性格弱勢。

    2至3歲寶寶叛逆期為什麼會發脾氣?

    1、滿足自我需求

    2歲多的孩子會走會跑會說,語言行動能力大大加強,可觸碰的範圍越來越廣,什麼東西都要摸一摸,嘗一嘗,可又不知道危險,媽媽勸阻寶寶想做的事不能做,於是就發脾氣。

    2、父母嬌慣

    平時做什麼事情父母都百依百順,要什麼給什麼,一旦自己的要求不答應就發脾氣哭鬧,比如家裡玩具已經很多了,看見還想要不給就原地不走,父母往往捨不得孩子哭,就依了孩子。孩子也知道這一招比較管用,下次還用這個方法讓父母聽自己的。

    3、模仿父母

    每個人都有發脾氣的時候,不只是小孩子。想想父母自己也有心情不爽的時候,管孩子的時候可能就沒有耐心,明明可以好好和孩子說話,卻因為心裡煩躁,孩子想跟自己玩的時候心煩意亂,衝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摔東西,孩子很容易模仿。

    2至3歲寶寶叛逆期發脾氣怎麼辦?

    1、讓孩子學會嘗試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嘗試。今天二寶非要拿著兩個燈炮玩,敲敲打打,我事先提醒:“這個燈泡,不小心掉到地上就碎了,有玻璃渣子,你要小心不要踩到。”果不其然,孩子一會兒就打碎在地,玻璃渣子碎了一地。

    我並沒有對孩子大吼大叫,對寶寶說:“你看我說燈泡會摔碎吧,你離它遠點兒,我打掃乾淨,你別紮了腳。”寶寶也知道自己做錯了事,知趣地乖乖地站到遠處看我收拾,再也不去摸燈泡了。

    2、學會規則

    愛孩子的同時不要溺愛孩子,一些原則性的問題要學會說“不”,我家二寶放學後就喜歡在超市買蛋糕,買了幾次就不愛吃了,吃一口就放下,但是每次放學路過總想買。這時候就不能依著孩子了,給孩子講清道理:“買了又不吃,就不要浪費了”,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非常理解父母的意思。只要父母堅持,孩子哭鬧一陣子就過去了,一會兒就會轉哭為笑。

    3、做好情緒管理

    不僅是孩子,家長更要做好情緒管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性格脾氣和父母很相像,原生態家庭影響很重要。誰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剋制無效的時候,偶爾發發脾氣或許有宣洩的作用。宣洩過後記得迴歸正常,如果衝著寶寶發火,一定要記得向寶寶道歉,讓孩子知道發脾氣是不理智的行為。

    當寶寶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更要溫柔以待,不能以暴制暴,孩子性格會變得粗暴蠻橫。我家二寶有時也發脾氣,聲音高亢,嗲聲嗲氣,一副勢不罷休的架勢。我總是對她說:“好好說話”,然後用正常平穩的語調示範一遍,教給她正確的說話語氣,寶寶很快就會平靜下來,照著我的說話方式再重複一遍。

  • 3 # 沫之雨兒

    發脾氣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我兒子2歲2個月大,多數時候還挺乖,但有時會突然發脾氣。比如,看到我們開水龍頭,他必須自己去開關,讓他玩一會兒,再想把他抱走都不行,否則,就大聲哭鬧。有時他看見了一樣喜歡的東西,你不給他就生氣地摔東西。”最近,陽陽(化名)脾氣見長,動不動生氣、摔東西,每當如此,劉女士都恨不得把他扔出去。但她真兇了,陽陽就一副眼淚汪汪的可憐樣,她又不忍心了。

    “其實,小孩一出生就有了情緒反應,如果需求得不到滿足,發脾氣是他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鄭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副教授許慧說,小孩出生不久,一旦捱餓、生病,他會滿臉漲紅地大哭,他們最初的這種情緒反應多和生理需要有關。但隨著年齡增長,情緒也進一步發展。尤其兩三歲進入第一個叛逆期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增強,不滿足的情況時常發生。然而,受語言表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所限,一旦不遂己願,他們很難透過語言與大人溝通,表達不滿情緒,往往只能“大動肝火”。

    “任何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都有積極和消極情緒,小孩也不例外。”許慧說,偶爾發發脾氣,是極其自然的情緒表達方式,家長要允許孩子發脾氣。

  • 4 # 太陽de爸爸

    “可怕的兩歲"

    Terrible two,也就是“可怕的兩歲”,號稱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據說一個帶孩子很有經驗的老太太說過這樣一句話:

    “小孩子長到和桌子一樣高的時候,麻煩就開始了。”

    按照正常的發育水平,兩歲左右的孩子差不多和桌子(75cm)一樣高。可是,我長得快啊,像個鄉間的小竹筍一樣,眨眼間就比家裡的桌子高出小半個頭了,因此我很有可能提前進階到這個“麻煩開始”的階段了。

    作為一個身處其中的寶寶,我建議將英文中這個專門的片語“Terrible Two”改為“Table Two”。理由也有Two,一是我們如此可愛,一點也不可怕(terrible),大人們搞不定、拎不清、坐不住就說我們可怕,這是一種赤果果的年齡歧視,必須更正;二是以我為例,用家裡桌子(table)的高度來判斷是否進入這個階段更加形象和科學,生理上的兩歲並不是一條硬槓槓,必須校正。(小太陽日記,2018年4月17日)

    “早可”來了!

    “早可”——提早進入“可怕的兩歲”的簡稱,和“早更”(提前進入更年期)異曲同工。當然,爸爸並不認同“可怕的兩歲”這一概念,建議用“table two”來代替“terrible two”,但這並沒有否認這一人生第一逆反期可能提前到來。

    而這幾天發生的事情,尤其是昨天下午發生的“獼猴桃事件”,讓爸爸“確定一定以及肯定”:在自己的兒子身上,“早可”真的來了!

    話說當時是下午水果時間,因為我口裡有泡泡的原因,奶奶決定餵我吃點富含維C的獼猴桃,於是切了半個給我端了上來。可是當她要用勺子挖給我吃的時候,我突然哇哇大哭起來:

    “獼猴桃,爛了!爛了!”

    哭聲之大,響徹雲霄;哭聲之久,繞樑三日。奶奶,你挖壞了我的獼猴桃,它應該是完整無缺的,你怎麼下得了手把它變的殘缺?!

    奶奶搞懂了我的意思後,很鬱悶——不挖開,怎麼給你吃?難道要直接塞到你的嘴巴里,我倒是想,你幹嘛!哼!後來爸爸知道了,嘿嘿一樂,想起了朋友圈裡流傳甚廣的“餅乾碎了,兩歲寶寶硬要爸爸粘起來”和“粑粑沖走了,兩歲寶寶硬要爸爸弄回來”的段子。比起這兩個,獼猴桃事件還算是小巫見大巫。

    其實,讓大人“拼起來”的事兒我也幹了。上個週六,奶奶買回一些芹菜,我非要跟著摘菜。我自己個把芹菜葉子扯了下來,又非得讓媽媽幫我恢復原狀:“拼起來,拼起來!”我的哭鬧讓媽媽直呼:“臣妾做不到啊!”

    還有我會固執地認定某些東西一定是某個人的,其他人都不得染指。比如打水和買菜的拖車是奶奶的,爸爸和奶奶不能幫著拿;而家裡所有的汽車玩具都是我的,即使拿到院子裡玩也只能是我的,別的孩子休想碰一下;而媽媽是我的,永遠都是我的,爸爸滾開!(小太陽日記,2018年8月21日)

    如何應對”可怕的兩歲”和“早可”呢?

    一旦碰到這種情況,大多數家長都是內心奔潰和情緒奔潰的,呵斥寶寶者居多、批評寶寶者不少、順從寶寶者也有,但是最好的辦法不是用言語去否定,而是換位去肯定——要知道,我們所吵鬧的唯一理由就是我們認定的“秩序”被你們大人打破了,背後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建構一個真的自我。所以,輕聲告訴我們事實,照顧安撫我們的情緒,芹菜是拼不回來的,獼猴桃是必須挖開的,在適當地轉移我們注意力就好了。如果我們哭鬧升級,無非做到“溫柔的堅定”,靜觀其變就好了。

    在應對“早可”這個事情上,寶寶和寶爸寶媽從來都不是對立的雙方,而是一個戰壕裡的戰友,即使我們對抗的是整個世界,也要一起血戰到底!(小太陽日記,2018年8月21日)

    更多的育兒優質內容,請繼續關注《小太陽日記》。育兒路上,讓我們一路同行,共同成長!

  • 5 # 覺悟幹811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你會發現當你想讓他做一件事情時,他開始跟你反著來。原先的秩序感開始消失。比如原先垃圾是一定要丟到垃圾桶的,現在讓他丟到垃圾桶裡,他開始隨便就丟在地上。以前不讓他亂扔東西,孩子會答應並照做!現在不讓他扔,反而扔的更多!孩子在不斷的強調自己的主權。

    這個階段要承認孩子長大了!要讓他自己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不停的阻止他,害怕他搞砸了。允許他去嘗試更多冒險的事情!去體驗之前沒有的經歷。他體驗的越多,才會對父母有更多的需求!才會慢慢懂原來自己還不是足夠的強大!

    帶著孩子去釋放精力!去見識去接觸大自然,認識真實的動物!去印證故事書了的情節!去印證爸爸媽媽平時教給他的一些知識。讓孩子明白原來真的是這樣!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經歷挫折,求助父母!感受自己並不是自己想像的那麼強大。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就會度過自我意識強烈的叛逆期。

    這個階段的長短,根據父母給孩子的引導有關係!如果父母因為孩子的叛逆,更多的是打罵!阻止!無奈!不溝通,冷處理!那麼孩子的叛逆期哦會變長。父母在這個階段選擇疏導,引領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去教育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很快的走出叛逆期。

    不僅是這個叛逆期,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的敏感期,都需要父母去引導!如果父母沒有這種意識那麼教育和養育孩子本身是非常美好和愉悅的事情就會變得非常痛苦!

    希望天下父母努力學習,認真教育孩子!畢竟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一位80後二寶超級奶爸的學習經驗!希望大家互相交流學習!

  • 6 # 豌豆媽媽育兒

    2歲多的孩子喜歡發脾氣,這是因為孩子的獨立意識開始顯現,父母首先要認識到,這是這個年齡段孩子都會遇到的問題。

    寶寶2歲叛逆期的表現

    喜歡說“不”。2歲孩子的口頭禪就是一切以“不”開始。不管父母的任何要求,孩子都會用“不”來回答。千萬不要以為孩子是故意的,這只是因為她開始擁有自我的獨立意識,但是自己所能掌控的事情太少,只是習慣用“不”來表現自己的獨立。

    2歲寶寶的另一個叛逆的表現是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特定的順序,這也被稱為秩序敏感期。

    2歲多的孩子可能對自己的玩具有自己的擺放要求,也可能是因為家長幫忙做了而大發雷霆。總之就是孩子對某些事情有特定的順序要求,一旦家長不小心破壞了順序,就大哭大鬧,除非重新擺放好,或者讓孩子自己再來一遍,沒有其他的安撫辦法。

    2歲孩子叛逆的第三個表現,不管誰的玩具都是“我的”。孩子進入2歲之後,最常說的話就是“我的”只要是自己想要的玩具或其他東西,不管是誰的,都會說“我的”。

    在孩子的意識中,其實他是分不清我和你的,“我的”只是孩子獨立意識的體現。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很頑固,一旦看到想要的東西,總是哭鬧,非要到不可。

    看完了上面的介紹,父母們對孩子的叛逆期是否有了具體的瞭解。我們從孩子叛逆期的表現就能看出,孩子身上的這些表現並不是有意識而為之,只能說這些表現是孩子內在發展需要的在外呈現,通俗的講,就是孩子都會經歷,不是孩子在故意和大人作對。

    如何幫助2歲寶寶順利渡過叛逆期?

    很多父母面對2歲孩子總是感到很無奈,甚至筋疲力盡。其實只要掌握下面這幾個原則,我們也能夠和2歲的孩子和平相處。

    首先,尊重孩子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到2歲孩子的叛逆期是客觀存在的,父母只需為自己設立底線,只要孩子不碰觸底線,儘量選擇順從。

    比如孩子對順序的執拗,只要沒有任何危險和傷害,尊重他的秩序就好。再比如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做,那麼父母最好就不要去幫忙,把做事的機會留給孩子。

    第二,學會轉移注意力。在《你的一歲孩子中》,作者提到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年齡+1,也就是說2歲孩子的注意力可能就是兩三分鐘,透過轉移注意力,可以達到安撫孩子的目的。

    第三,如果孩子哭鬧不止,可以選擇帶孩子離開事發地。

    2歲孩子有時候會哭鬧不止,如果父母勸說無效,最好可以迅速帶孩子離開事發地,尤其是在公共場合的時候。比如孩子非要別人的玩具,如果不能很好的安撫,那麼直接帶孩子離開就好。

    第四點,在提問方式上,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選擇餘地。

    在和孩子溝通的方式上,儘量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選擇。比如想要孩子吃飯,就不要問孩子是這會吃飯還是等會吃飯,正確的做法是直接告訴他:這會要吃飯了,等會再去玩遊戲。

    第五點,說話的方式不要太過於絕對。很多家長喜歡用恐嚇式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比如今天不把玩具收完就不要吃飯。

    事實是,就是她不去收玩具,一樣會吃飯,所以這樣絕對的方式最好不要用,因為完全不起作用,還會破壞家長的形象。

    最好的做法就是如果孩子不動,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去做,因為2歲雖然是叛逆期,但是也是孩子建立規則的時候,家長要讓孩子知道怎樣去做。

    最後一點,就是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在《你的2歲孩子》這本書中,作者介紹了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在叛逆期與比較乖兩者之間不停的交替。

    2歲叛逆期過去之後,你又會收穫一個乖寶寶,所以這都是暫時的,多一點耐心,孩子的叛逆期很快會過去。

  • 7 # 兒科醫生李潔的專家團

    2歲左右至3歲的寶寶,很容易出現發脾氣的現象,這是寶寶在情緒發育過程中的自然階段性現象,只是每個孩子的表現程度不一樣而已。

    偶爾不嚴重的發脾氣,對幼兒來說是正常的成長過程,因為這個階段他們的情緒體驗更豐富了,對“生氣”這種型別的感情體驗更深刻了,所以他們需要透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我意識;只是他們還不懂得如何去調節憤怒、生氣,同時,語言表達也未達到可以很好說明感受的階段,所以寶寶就只會用過激的行為來表現與憤怒、生氣相關的情緒。

    他們需要透過體驗這些情緒,透過大人引導學習如何識別自己的情緒,體驗得到他人理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他們需要透過與大人的互動,體驗到生存並不能事事都如意順心,學習瞭解什麼行為是合理的,什麼行為是不合理的,以此來提高自我適應環境的能力。

    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表現出的消極情緒過於激烈,就表明家長要更加註意引導孩子學習情緒調節,不能聽之任之,以為孩子還小就忽視了,讓孩子學會識別情緒,調控情緒是從這個時候就要開始關注的重要任務。

    說到幫助孩子識別並調控情緒,我們做爸爸媽媽的首先應該明白孩子一般會在什麼情景下容易發脾氣、有情緒?一般來說,容易影響到孩子情緒的因素有以下幾個:

    1.疲勞。例如過年你一天之內帶著孩子拜訪兩家親戚。在第一親戚家時已經錯過平時的午睡時間,孩子也因為人多相對興奮忘了午睡這回事,可是到了傍晚第二家親戚家時,你就會發現寶寶比較粘人了,一不順心就發脾氣了。

    2.飢餓。這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理和生存需求,孩子對飢餓的體驗更加敏感。

    3.家長們的不合理期待。一般表現為家長要求過多或者過高,比如要求一歲的孩子必須自己規規矩矩的吃飯,要求兩歲的孩子大量認字。

    4.自我行動受阻。自己想要完成某事但卻實現不了,願望受阻的時候,就容易發脾氣。例如想自己倒果汁進杯子,結果杯子不聽話,會晃動,倒出在外面了。想自己穿鞋子,鞋子不聽話,腳老擠不進去。

    5.不能隨心所欲。想吃多多餅乾/雪糕;想買新玩具/想多玩一會滑滑梯。

    最後兩個因素是最常見的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一是因為他們想探索這個世界的慾望與想法很多,能力卻沒有發展到能滿足自己慾望與想法的階段,常常受到挫敗感的衝擊,二是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比情緒體驗發展得慢,動作技巧比語言表達發展得快,在他體驗到情緒的時候,找不到恰當的語言詞彙來表達自己,只能用動作行為來表達,例如:生氣的跺腳,大喊,打人等等。

    那我們做父母的,如何來更好的引導“小火山”頻頻爆發的小屁孩呢?怎樣創造條件幫助他們識別情緒,少用發脾氣的方式來溝通互動呢?

    首先,我們大人看到孩子因為無法調節情緒而採取過激行為時,要穩住自己的情緒。爸爸媽媽們不可能對孩子的哭鬧行為視若無睹,可如果爸媽們自己也表現得很激動或者憤怒發火,孩子就更難平靜下來。最好馬上調整呼吸,一邊深呼吸一邊想辦法。

    其次,理解孩子不是故意對著幹的。成人發脾氣還要好一會才能消停,何況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孩子呢?如果孩子發脾氣,爸爸媽媽們要冷靜下來思考,究竟發生了什麼讓他們以發脾氣的方式來溝通。

    剛開始探索世界的孩子遭遇挫折的情景是挺多的,例如自己想把落在茶几下面的玩具掏出來,反覆嘗試都不成功時;玩拼圖遊戲怎麼樣都找不到合適的拼圖塊。

    有的爸媽認為,孩子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他人提供幫助,會讓孩子容易依賴習慣,其實對於2週歲~3歲前的孩子來說,這個觀念是要求太高了的。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憑自己能力是不能做到很多事情和克服負面情緒的,非常需要大人耐心引導協助。等到4-5歲了,爸爸媽媽就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去嘗試做更多。

    再次,對於孩子發脾氣,擁抱法是一個不錯的處理方式。對於疲勞、飢餓、環境適應而發脾氣的孩子,有力的擁抱和輕撫後背,可以幫助他們迅速平復情緒。 (提示音)最後,對於想用發脾氣來達到自己目的孩子們,大家可以試試用冷卻法,建立冷靜角去應對“小屁孩”們的折騰。當他們口中嚷嚷:“我就要……我一定要……”的時候,你只需要堅定而溫和的告訴他們:“你這樣做的行為是不對的。”然後帶他離開哭鬧的環境,找個人少安靜的角落告訴他:“我等你安靜下來,我等你平靜下來。”等他平靜下來,再擁抱他,慢慢和他講道理,理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教育引導要等他們平靜下來之後才有效。

    當然,這個方法也是要多用幾次,家長們在引導的過程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寶寶們才能學習並感受到:爸媽對於自己不合理要求是態度堅定的,同時是對事不對人的,寶寶還是值得愛的寶寶,只是寶寶的行為需要調整。如此以往,慢慢地寶寶就能夠區分哪些行為是合理的,哪些行為是不合理的,逐步熟練掌握適度表現自我的方法。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和家長唱反調。

    孩子故意跟大人“說反話”、“唱反調”,這種情景在生活中很常見。很多媽媽發現,孩子到了某個年齡段,就開始出現這種說反話的現象。 我們把這種說反話的時期稱做第一逆反期,家長們對照一下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哪些主要行為?

    ●積極參與成年人行為,把“讓我來做”掛在嘴邊。

    ●不讓父母參與自己的事情,自以為能幹的。

    ●喜歡逆著父母的意願,說“不”。

    ●喜歡聽各種被誇獎的語言。

    如果以上選項滿足兩條以上,那寶寶很可能到了第一逆反期了。

    其實,處在第一叛逆期的孩子,表面上不聽話,但我們爸爸媽媽們卻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利用孩子的心理規律,幫助孩子開始形成規則意識。

    這個時期,孩子們透過逆反行為來達到兩個主要目標:

    第一個目標:進一步區分自己與他人。透過用“我想去滑滑梯”或者自己的小名例如“睿睿要吃芒果”來稱呼自己,在實踐中去體驗從“媽媽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到“我有自己的想法”,再到發現“別人的想法和我的不一樣”,這是成長曆程中巨大的一步。

    第二個目標:透過自己的行動去探索自己能力或者行為的邊界在哪裡。說“不”似乎成為他們對抗大人最強有力的武器。甚至不好好吃飯、穿衣服,還經常搗亂,他們想透過搗亂看到大人的情緒後,理解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哪些事我可以做到,哪些事我目前做不到,什麼事情是被允許做的,什麼事情是不允許做的。

    例如有一次和朋友聚會吃飯,大家圍著餐桌吃飯聊天,她三歲多的兒子在一邊玩,不知道什麼事情惹怒他了,一隻玩具就飛了過來,差點掉到湯鍋裡。朋友那時候竟然一點都不生氣,也不說說孩子,把玩具用紙巾抹抹還給兒子就完了,我們一群人都覺得這朋友的脾氣好得有點不可思議。

    等到她家兒子上小學了,又在一次聚會上,她吐槽說:“這小子呀,現在讓我頭疼死了,吃飯、洗澡、睡覺都是拖拖拉拉,要一催再催;老師上星期發微信給我說:“軒軒挺活潑的,不過規則意識很差,很多時候把活動弄的亂糟糟的,活動已經結束,其他同學都回到自己座位了,他還在吵著要玩,上次春遊也是,大家都回隊了,他硬是不肯走。家長要多管教啊!”搞得我都怕看到他老師的微信了,你們幫幫我,尤其是娟娟啊,你支支招,現在怎麼搞好這個小子。” 愛就一個字,想要恰到好處,確實考驗爸媽們的智慧。如果愛沒有了邊界,哪怕大愛無邊,也會變成洪水猛獸,最終真正受傷的依舊是那些可憐的孩子。

    多年來,接觸到的那些家長描述為(懶散、不自覺、自律能差、無目標感)等問題孩子,尋根溯源,往往都有小時候家庭教育過於溺愛,不注重規則意識培養的共性問題,等到小學階段想要得到糾正,恐怕就要費多倍的心力了。

    爸媽們幸苦前幾年,輕鬆一輩子。 從小培養規則意識,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生性崇尚“自由”的美華人對孩子的教育極為嚴格,規矩就是規矩,不能違反,只有守規矩才會更自由。如不亂扔垃圾、過馬路看訊號燈、做錯事說對不起、不欺負小朋友……這些規矩都不是大話空話,必須令行禁止。

    對此,美國幼兒教育專家艾米.莫林,是這樣總結“從小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的意義:一切按照規矩行事,一切都有章可循,極大減少了不確定性,降低了不可預料的風險,能給人們帶來安全感。所以從小培養孩子規則意識不僅是教養的體現,也是保護孩子不受傷害的一種方式。“愛孩子”與“守規則”從來就不是單選題,在6歲之前,孩子們處在“道德意識發展”的他律階段,我們都需要“左手愛孩子,右手立規則”,主動幫助他們培養規則意識,以便他們日後更好的融入集體生活。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怎樣立規則能更好的幫助他們養成規則意識呢?

    對於2歲左右—4歲的孩子。他們更頻繁的做些試探性的行為,來測試他人的反應。當願望不能達成的時候,不再是簡單的哭鬧來表達了,這時候他們簡直就是“戲精”,一會哭一會笑,罵人、跺腳、吐口水、賴地下打滾。

    爸媽們要經受這些考驗呀,採用溫和而堅定的正面管教策略,冷靜對待各種“要挾”,堅守三個要點,培養他們的規則意識:

    第一要點:嚴格而不嚴厲。嚴格指的是規則說到做到,始終如一。嚴厲指的是態度上厲聲指責。

    沒有原則的父母,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看過《媽媽是超人》,馬雅舒的教育方式被很多人吐槽。很多人不解,為何這位把“不行”、“不可以”掛在嘴邊,時刻對孩子嚴令禁止做這做那的媽媽,孩子對她的話卻置若罔聞,完全不放在心上。

    有這樣一個細節,她帶孩子們去菜市場,兩個小朋友用手摸魚,瀕臨絕望的媽媽,說了無數遍“不行”“不可以”,姐弟倆卻當耳旁風,姐姐摸完,弟弟又緊跟著去摸。

    但看到後面,大家就漸漸明白了,孩子為什麼對她的話充耳不聞了。一次,感冒尚未痊癒的女兒米婭想吃冰淇淋,馬雅舒不同意,米婭直接躺倒在地,又哭又鬧,無奈的馬雅舒,只好同意去超市買冰淇淋。無獨有偶,在菜市場,孩子們剛吃完蛋糕,又要吃麵包,馬雅舒一開始也是拒絕,孩子們先是又哭又喊,見不起效,又改成了撒嬌,“媽媽,求求你了”。果然,馬雅舒馬上就服軟了,還是拿出了麵包。

    這樣的戲碼,時常在她們家上演,孩子們知道媽媽的軟肋,只要他們一哭二鬧,媽媽一定會心軟退讓。連她自己都說:“我應該是一個很好妥協的媽媽。事實上,買玩具、在遊樂場玩得不想回家等等不合理要求的場合,溫和而堅定的嚴格執行幾次之後,孩子很快就會學習到:“爸媽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

    孩子這個時候更多的是看你做些什麼,而聽不懂你說什麼。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太皮了,試過各種懲罰,但都沒有什麼效果。

    據我觀察,幾乎每個孩子對執行到位的規則還是很遵守的。一般不樂意遵守規則的孩子,他們觀察到下面兩類做法是他們可以鑽“空子”的,一是家長說話不算話,沒有執行規則;二是同一件事,家長定的規則卻不一致。

    在《天天向上》裡,張柏芝曾經講述自己的育兒心經。對玩具愛不釋手的兩個兒子,張柏芝的原則就是:每次只能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個,並且告訴他們,媽媽說的永遠不可能改變。聽話的兩個孩子,每次都會挑選最喜愛的一個玩具,因為來之不易,對玩具也是倍加珍惜。

    第二要點:宣佈規則時要面對面說話,有眼神交流。例如帶孩子去遊樂場,避免她回家時又耍賴不肯回家,提前說好今天玩到幾點就回家。到點了,你要叫孩子的名字,在有眼神交流的前提下宣佈規則:“睿睿,現在已經5點了,我們準備回家吧。”給孩子約15秒的迴應時間,如何孩子配合了,別忘記馬上鼓勵反饋:“你真是守規則的孩子。”假如孩子不配合,我們要再重複一次上面的行為。假如三次後,孩子還是不遵守規則,我們可以給予警告並提供選擇:例如“現在不回家,今天晚上的動畫時間就取消了,現在回家,動畫時間還有。”回家後要兌現後果,不能遲疑。

    第三要點:重視基本社交規則的引導。例如:

    拿別人的東西一定要經過他人同意。

    在遊樂場要排隊輪候玩耍。

    做錯事了要道歉,也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進入他人房間要先敲門。

    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當然還有更多一些方法,需要爸媽們在實踐中去學習,最後,我們透過繪本故事《我永遠愛你》中的一段對話:來感受下“左手愛孩子,右手立規則”的魅力所在:

    阿力:“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們得把羽毛收拾起來。”

    阿力:“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這位媽媽不厭其煩地對孩子保證,“我永遠愛你”,但也有自己的原則,你必須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規則意識的培養就是給到孩子有邊界的愛與自由,讓孩子更有安全感的去發展,發脾氣的機率自然也會大大降低。

  • 8 # 醜醜噠寶寶

    2到3歲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的認知過程中,孩子需要得到別人的關注,需要得到別人的鼓勵,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同樣的隨心所欲,不滿意就扔東西,發脾氣,特別固執。但這都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所要經歷的,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讓父母很頭疼,真不知道該如何去教育。我家寶寶就是這樣,經常喜歡扔東西,有時候不順意就發脾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時候特別固執。但別人都說這孩子很乖,很聽話,會分享,有禮貌。

    如何對待2到3歲寶寶叛逆期的發脾氣?我的方法是:

    1、多給孩子肯定與讚美。當孩子做對某件事情的時候大方的去讚美孩子,也要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前提是在沒有違背原則的條件下。

    2、要與孩子溝通。不管孩子做了什麼,都不要大聲吼罵,打孩子,告訴孩子這件事情為什麼不可以做,哪裡不對。

    3、有時候孩子發脾氣百分之八十的原因都是因為我們沒有理解孩子的意思或者沒達到孩子的要求,所以當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可以好好問孩子,你要幹什麼,去抱抱孩子,聽聽孩子的訴求,讓孩子去表達出來。

    4、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我家仔仔去別人家玩喜歡小姐姐手上的恐龍,小姐姐又不願意給他玩,我會帶孩子去跟她好好溝通,實在不願意,我都會告訴孩子等哪天去超市了買個給你玩,現在等姐姐不玩了就借你玩,他立馬就答應了。

    5、孩子最在意媽媽的感受。當孩子性格執拗起來,怎麼說都不願意的時候,直接告訴孩子你生氣了,然後不理他,讓他繼續哭去。就比如前兩天,喝茶的時候就把一個茶杯扔了,剛開始好好跟孩子溝通,讓他把茶杯撿起來,他偏不,沒辦法拿棍子嚇唬他,還是撅著嘴站原地不動,打了幾下就哭得驚天動地給你看,把我氣的,我告訴自己冷靜冷靜,我直接告訴孩子,媽媽生氣了,對他這樣亂扔東西還不知道錯的行為很生氣,之後就坐在椅子上沒看他,過了不久就看到他把杯子撿起來走到我面前,很委屈的要抱抱,我讓孩子把杯子放桌上告訴他,他的行為錯哪裡,然後抱抱他親親他,過一會就沒事了。中午睡午覺前給孩子溫習了一遍今天為什麼捱打的事情,他也很認真在聽。

    6、說一不二。不能給孩子太多選擇的機會,不能讓孩子要這個也要那個,明確告訴孩子不管喜歡多少東西只能選擇一樣,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 9 # 被卡住的青春

    不止是2歲到3歲,我寶寶現在1歲半都會發脾氣,有一段時間我寶脾氣特別大,鬧的時候躺在地上哭,或者用腳踢東西,發脾氣的時候我看著他都想打,當然結果是沒有打,因為我是媽媽,吼是吼了,真的沒有用,越喉脾氣越大,後來慢慢的看了一些書,慢慢的引導,現在好多了,脾氣來的時候我能分辨,然後幾時的化解。我覺得寶寶發脾氣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需求得不到滿足

    寶寶在開始站立到走路,倒完全自己走路,到咿呀學語,是一個不斷製造麻煩不斷尋求新鮮得時期,好奇心天天都有,喜好天天在變,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耐心的去分辨寶寶的需求。基本的吃喝拉撒肯定要滿足的,然後就是心理上的需求,這個時期一定要給寶寶安全感,及時的分辨需求,合理即可以滿足,不合理需要立規矩,當然父母要以身作則。

    二、環境的原因

    2-3歲的小朋友,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了,容易受到家庭、朋友的影響,家庭就不做分析了,家長要言傳身教。這裡提一下朋友,特別是同齡朋友,小孩很容易受這群人的影響。舉個例子,我家寶寶不知道雪糕,出去玩的時候別人家3歲寶寶在吃雪糕辣條,他會受影響,要吃;一起玩的時候,如果有其他小朋友搶東西,寶寶也會去搶,看見其他朋友拿的新玩具也會想要去玩去搶;在家裡一起玩的時候如果其他朋友吼叫,我一歲半的寶寶也會大吼大叫。作為家長,我也苦惱了很長一段時間,經常想的法的去給他找一些比較明事理的寶寶玩,很苦惱。

    三、身體不舒服

    不舒服的寶寶脾氣也會很大,大人都是這樣,更何況小孩。這個時候一定要引導孩子去說,2-3歲已經能簡單的表達了。

    遇到這些問題怎麼辦?當然如果你都知道娃為什麼發脾氣了,還不知道方法,看這裡,我有幾招百試百中:

    一、轉移注意力

    當娃的情緒集中在一個事情上而鬧脾氣的時候,想想其他他比較感興趣的,重複反覆的問,打亂他的大腦思緒就可以了,問到他要不要你說的那個東西為止。

    二、帶離情緒現場

    如果是因為朋友的原因導致的情緒,需要儘快帶離情緒發生地,避一避,不熱會沒完沒了。

    2-3歲的寶寶是立規矩的時候了,如果你發現你寶寶怎麼都呵斥不住,規矩沒立好,說不能對他有用,證明寶寶有規矩意識,堅持,加油,每一個寶寶都是媽媽的新課程。

  • 10 # 海豚麻麻呀

    2至3歲寶寶在叛逆期容易發脾氣,具體表現為:遇到事情喜歡和家長擰著來,喜歡說“不”,透過扔東西、尖叫或者哭鬧來反抗大人,有時候甚至會躺在地上來表現與家長不合作。

    那麼,遇此情況家長該怎麼做呢:

    1、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連線、多關注孩子。

    有時候寶寶發脾氣並不是真的生氣,他是想透過發脾氣引起家長的注意,讓家長關注他。

    同事生完二胎後生怕冷落了3歲的老大,一直很關注老大的情緒,與孩子建立了很親密的連線。

    有次去社群醫院給老二體檢,老大也跟著去了,突然老大用腳踢前排的座椅,用手錘玻璃窗,同事一開始沒注意,後來老大直接嗚嗚哭起來,同事這才意識到,老大在求關注,趕緊的將老二給婆婆抱,去安撫老大,很快老大便破涕為笑。

    家長和孩子的連線越強烈越親密,孩子的情緒越容易被安撫。

    2、 認同、理解孩子

    2-3歲是一個特殊的階段,孩子有很強的好奇心,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做,但往往力不從心。這給他帶來強烈的挫敗感,然後他會用發脾氣這種健康的的方式釋放出來。

    這時候家長要共情和理解孩子,耐心的安撫孩子。可以說:寶寶長成大寶寶了,有自己的想法了。然後家長可以思考和孩子一起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家長可以說:寶寶,你認為這個事情怎麼做會比較好呢,我們一起來解決吧。

    孩子得到認同之後會比較開心,家長的理解會從挫敗的情緒中跳出來,引導他進行理性的思考。

    3、正面管教孩子

    2-3歲是孩子探索能力越來越強,新的能力和想要當“大人”的願望結合,會促使他想做成某件具體的事,這時候突然家長讓她停止。她無法接受一個違反本意的外在力量。所以就會發脾氣,說“不”、嚎啕大哭甚至會躺地上來表示無法認同家長的制止。

    這時候切勿大發雷霆來制止孩子,一方面會嚇著孩子讓孩子覺得父母很恐怖,另外一方面也會讓孩子認為天塌了般,陷入無助的狀態。當然更不要讓孩子將含著的眼淚憋回去,這樣容易讓孩子的心理產生陰影。

    家長要保持平靜的心態,不對孩子發脾氣,要一個溫和平靜的好榜樣,這樣寶寶也會跟著模仿。

    使用正面管教的方式,比如積極的“暫停”,不去指責孩子的對錯也不去管教孩子,在一旁平和的陪伴,讓孩子哭一會,孩子逐漸恢復理性之後和平靜的情緒之後,家長可以使用堅定而和善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幫她回顧剛才的事情,啟發她的思考,然後告訴他以後遇到這種事情可以如何解決,不要發脾氣。

    2-3歲是孩子的一個叛逆期,孩子發脾氣很正常,父母多點耐心多點科學的育兒方法,看到孩子的情緒,觀察孩子的狀態,相信可以幫孩子平穩的度過這個叛逆期,讓孩子在發脾氣中成長。

  • 11 # 幸運媽媽何小貓

    很多父母知道孩子會經歷青春叛逆期,但很少父母知道孩子在2-3歲也會經歷叛逆期。

    孩子在這個階段的叛逆行為多為言語上的,比如:你給他餵飯,他轉過頭去;

    你給他穿衣服,他假裝看不見,或者直接拒絕;

    你牽他的小手,他會故意甩開。這些都是孩子獨立敏感期的表現,代表著孩子自我意識已開始萌芽了。

    孩子的情緒沒有對錯之分,父母不需要去壓抑,而是需要接納和引導。

    當孩子的叛逆情緒爆發時,如果父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的感受,關引導他控制和調節情緒,對培養他的情緒自控力是十分有意義的。

    在孩子不良情緒爆發時,父母首先應做的是與孩子產生共情再提出建議,最後再規勸孩子。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父母這樣跟孩子說:“你再哭,媽媽就要生氣了。”“你這樣做,媽媽不喜歡。”

    這樣的提醒看似為了平復孩子的情緒,但實際上是在綁架孩子的情緒。

    孩子會很自然地想:我得對我媽媽的壞情緒負責。

    於是,他們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情緒,但情緒如果不外露,是會有內傷的。

    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知道他不好的行為會引發什麼樣的結果,引導孩子對他的行為和情緒負責,而不是讓孩子對父母的情緒負責。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不妨讓孩子靜一靜,等他情緒平復一些了,你可以對他說:“你知道嗎?你剛才哭的時候,可是耽誤了自己的遊戲時間哦。”

    所以,每當孩子叛逆情緒爆發時,父母不要立馬想到去“滅火”,而是給孩子獨自感受和處理消極情緒的機會。

    孩子每平復一次情緒,他的情緒自控力就得到了一次鍛鍊。

    當孩子冷靜了後,父母需要引導孩子思考,想想剛才的情緒是怎麼回事,是什麼引起的,以後怎麼避免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

  • 12 # 橙爸聊娃

    應對3歲叛逆期女兒,我屢試不爽的方法,就是給孩子“選擇權”

    晚飯後,女兒就要吃零食,被我拒絕後。女兒便開始發脾氣,說她就要吃。再次,被我拒絕後,便在沙發上撒潑打滾,而且故意更大聲的嚎哭,引起我的注意。隨後我便改變策略。

    我:“寶貝,想吃零食了是嗎?”女兒:“是。”我:“那你想吃山楂條,還是酸棗糕呢?”女兒扳著手指思索起來,停止了哭鬧。女兒:“那我還是吃酸棗糕吧。”我:“那你是玩好積木,爸爸幫你拿呢?孩子現在就給,你自己收好,玩會積木再吃呢?”女:我還是先玩積木吧。”

    當2-3歲的寶寶,叛逆期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描述出孩子的情緒,然後給孩子幾個選項選擇,孩子會很快平息。

    描述孩子此刻的情緒

    孩子生氣發脾氣的時候,當我們準確的描述出孩子的情緒(你生氣了是嗎?你想出去玩了是嗎?)對孩子會起到很好的安撫作用。0-3歲的寶寶哭,並不是無理取鬧的表現。哭只是孩子,情緒表達的一種方式。就和我們成年人有煩心事時,和閨蜜朋友傾訴一樣的。

    孩子哭只是想告訴家長:我不高興,我生氣了。簡單粗暴的不許孩子哭,如同朋友跟你,傾訴煩心事時,你讓朋友閉嘴,效果是一樣的。我想你肯定不會在朋友傾訴的時候,讓他閉嘴。

    給孩子更多的選擇

    當孩子做選擇的時候,大腦裡掌管情緒的杏仁核,就會把控制權,交給更加理性的大腦皮層。因為杏仁核有個綽號“爬行腦”,它是動物還是爬行動物時,就形成的一個大腦原始結構。

    杏仁核遇到問題,反應過不來,只能給把大腦控制權,交給大腦皮層。所以孩子在做選擇的時候,就會平復情緒。

    1、減少正面否定,給孩子明確的指令

    2-3歲是孩子好奇心爆棚的時候,生活裡遇到的事物,對孩子都是很新奇的。好奇寶寶們總想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下,寶寶們就會做出很多,我們家長認為很危險的舉動。

    比如孩子爬到椅子上,我們很自然的會對孩子說:“不可以爬高高,危險。”2-3歲的孩子對“危險”沒有清晰的認識,只是單純覺得好玩,提醒會讓寶寶更加興奮的爬。而且寶寶也不知道停下來,可以幹什麼。

    你可以試試對孩子說:“坐下,去玩玩具。”如何孩子仍然不聽你的建議,你可以把孩子抱下來問:“你想自己玩會玩具,還是我和你一起念繪本呢?”當孩子採納你意見,或者選擇了新活動,記得及時給孩子鼓勵,形成正向迴路。

    讓孩子明白在規則下,他有足夠的自由。當突破規則,自由也會被束縛,慢慢的,孩子就會建立秩序感,明白自由是建立在規則之上。秩序感的建立,讓減少孩子在叛逆期,對規則的挑戰,從而更平和的讀過叛逆期。

    2、規律孩子作息,融入家庭環境

    有規律作息的孩子,在2-3歲的叛逆期時相對比較溫和。規律作息對規則的確立有啟蒙作用,是良好習慣養成的第一步。

    寶寶的到來,打破很多家庭原有的生活規律,比如吃飯時間、睡覺時間、飲食習慣,通常跟隨孩子的喜好而改變。而這些改變,不斷的在強化孩子“我是世界中心”的意識。

    父母很自然的替寶寶,解決遇到或者即將遇到的問題,寶寶被我們父母用愛,隔絕在一個問題被真空的環境裡。當2歲到來,孩子的活動範圍變大,自我意識的形成。我們的寶寶茫然了。

    他發現自己遇到的很多問題自己無法處理

    他不懂要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他不懂的如何去獲取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可怕的2歲,就是寶寶要表達自己的情緒,維護自己的物權意識,一切以我為中心,基於此,寶寶透過發起脾氣,搶東西,說“不”、撒潑打滾、用哭爭取權力,這些行為就不難理解了。

    所以我們父母自己,以及讓要讓孩子明白,孩子不是家庭的中心,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員;孩子需要融入家庭;孩子需要適應家庭的秩序,而不是為孩子重新打造一套秩序。

    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是在追求價值感和歸屬感,2-3歲叛逆期的寶寶並不可怕,讓寶寶有規律作息,建立秩序感,發生衝突時給孩子更多選擇,寶寶也就不存在叛逆期。

  • 13 # 扒少爺

    2歲時孩子成長的經歷中,第一次叛逆期,是否很多家長和父母都遇見過孩子哭鬧不休,很不聽話的時期呢?對了,就是這個時期

    解決方案

    合理的要求還是要儘量滿足她。 不合理的要注意方法來拒絕她, 兩歲是人生第一個反抗期的開始 第 ( 合理的要求還是要儘量滿足她。 不合理的要注意方法來拒絕她, 二個是青春叛逆期,還有六歲左右有個中間反抗期) ,使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可以幫孩子順利地渡過這個 二個是青春叛逆期,還有六歲左右有個中間反抗期) 使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可以幫孩子順利地渡過這個 , 指一歲多到三歲多的孩子}儘管是正常的 難纏期。 兩歲反抗期{指一歲多到三歲多的孩子 儘管是正常的,但是如何對待卻不可輕忽。這個階段, 難纏期。 兩歲反抗期 指一歲多到三歲多的孩子 儘管是正常的,但是如何對待卻不可輕忽。這個階段, 如果發展得好,孩子可以逐漸成長為一個既自主又懂得遵守規則的幼兒,如果發展得不好, 如果發展得好,孩子可以逐漸成長為一個既自主又懂得遵守規則的幼兒,如果發展得不好,則可能變得 嬌縱任性,或者過分順從、退縮,沒有主見。 好象還是昨天,你的孩子還是那個襁褓中的乖寶寶, 嬌縱任性,或者過分順從、退縮,沒有主見。 好象還是昨天,你的孩子還是那個襁褓中的乖寶寶,除 了吃吃睡睡還什麼都不會,轉眼之間,他不僅會掙脫你的手去做你不讓他做的事, 了吃吃睡睡還什麼都不會,轉眼之間,他不僅會掙脫你的手去做你不讓他做的事,甚至會開始用他極其 有限的詞彙開始和你頂嘴!甚至他在公開場合的"坐地炮 坐地炮",更是父母記憶中的噩夢! 有限的詞彙開始和你頂嘴!甚至他在公開場合的 坐地炮 ,更是父母記憶中的噩夢! 從心理發展的角 造反"其實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度來說,孩子的"造反 其實是孩子成長的表現。嬰兒期的孩子還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 度來說,孩子的 造反 其實是孩子成長的表現。嬰兒期的孩子還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不能區分自己和 外界,對他來說,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而到了兩歲左右,孩子明確意識到"我 的存在 也意識到"我 的存在, 外界,對他來說,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而到了兩歲左右,孩子明確意識到 我"的存在,也意識到 我" 是有著自己的想法、願望,和他人不同。因此,他就需要透過行動體驗自己的獨立,也證明自己的獨立。 是有著自己的想法、願望,和他人不同。因此,他就需要透過行動體驗自己的獨立,也證明自己的獨立。 所以,這一年齡段孩子的反抗是正常的發展階段,並不是你的孩子特別淘氣,也不是你教育孩子的方式 所以,這一年齡段孩子的反抗是正常的發展階段,並不是你的孩子特別淘氣,也不是你教育孩子的方式 特別有問題。 特別有問題。 一般來說,幾乎沒有哪個孩子在三歲以前沒有鬧過,兩歲多的孩子每週發脾氣一到兩次是正常的。 一般來說,幾乎沒有哪個孩子在三歲以前沒有鬧過,兩歲多的孩子每週發脾氣一到兩次是正常的。 而且,越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自我意識強的孩子"造反 的程度越強。 造反"的程度越強 而且,越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自我意識強的孩子 造反 的程度越強。

    實用策略 1

    應對兩歲反抗期的實用策略:

    2

    分明已經在遊戲場上玩了一個多小時, 兵來將擋 典型場景

    3

    遊戲場上拖不走 分明已經在遊戲場上玩了一個多小時,已經到了吃飯時間 : 咱們該走了吧? 不 又過了 分鐘再問: 現在必須回家了 現在必須回家了, 最後, 了,"咱們該走了吧?""不!"又過了 5 分鐘再問:"現在必須回家了,走!""不!就不!"最後,演變成 咱們該走了吧 不 就不! 最後 一場生拉硬拽和號啕大哭。 解析: 孩子有時顯得非常固執, 一場生拉硬拽和號啕大哭。 解析:孩子為什麼那麼固執 孩子有時顯得非常固執,很難讓他們遵守成人 設定的活動安排。這其實和他們的認知水平有關 這個年齡的孩子沒有什麼時間觀念,不能預期未來, 的認知水平有關。 設定的活動安排。這其實和他們的認知水平有關。這個年齡的孩子沒有什麼時間觀念,不能預期未來, 他們是典型的"活在當下 活在此時此刻"的狀態。因此,當他們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情當中時,讓他們 他們是典型的 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 的狀態。因此,當他們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情當中時, 活在當下 活在此時此刻 的狀態 轉換活動往往會遇到強烈的抵抗。 應對: 要讓活動的轉換能夠順暢, 轉換活動往往會遇到強烈的抵抗。 應對:轉換活動技巧 要讓活動的轉換能夠順暢,家長可以使用一些 我們要回家吃飯了, 技巧。比如,讓他們對即將發生的事有預期,你告知他隨後的事情: 我們要回家吃飯了 技巧。比如,讓他們對即將發生的事有預期,你告知他隨後的事情:"我們要回家吃飯了,媽媽讓你幫 忙拌沙拉好不好? 另一個技巧就是提前警告。比如,每次轉換活動前, 分鐘、 分鐘、 忙拌沙拉好不好?" 另一個技巧就是提前警告。比如,每次轉換活動前,都在 10 分鐘、5 分鐘、1 分 再過......分鐘我們就要回家了。"雖然他開始可能不明白幾分鐘的含義,但如果你 分鐘我們就要回家了。 雖然他開始可能不明白幾分鐘的含義, 鐘的時候給予警告: 再過 鐘的時候給予警告:"再過 分鐘我們就要回家了 雖然他開始可能不明白幾分鐘的含義 每次都這樣做,他就會逐漸習慣,並且逐漸有了時間觀念。 當然,一旦到了所說的時間, 每次都這樣做,他就會逐漸習慣,並且逐漸有了時間觀念。 當然,一旦到了所說的時間,你要能夠果 斷地帶孩子走,不拖泥帶水。一開始你也許會遭到抵抗,但當孩子習慣後,就會很簡單, 斷地帶孩子走,不拖泥帶水。一開始你也許會遭到抵抗,但當孩子習慣後,就會很簡單,不會每次離開 遊戲場都像打仗一樣。相反,如果你無法堅持,那麼什麼技巧都沒有用! 關鍵詞: 遊戲場都像打仗一樣。相反,如果你無法堅持,那麼什麼技巧都沒有用! 關鍵詞:常規 有沒有想過幼 兒園老師為什麼能夠看那麼多孩子嗎? 兒園老師為什麼能夠看那麼多孩子嗎?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幼兒園的每日活動都有相對嚴格的常規 和時間安排, 但是在家裡, 我們往往過分隨意, 向孩子過多讓步, 孩子就會覺得沒有什麼是必須遵守的。 和時間安排,但是在家裡,我們往往過分隨意,向孩子過多讓步,孩子就會覺得沒有什麼是必須遵守的。 如果在家也能比較規律地生活,那麼在日常活動上,孩子發脾氣的可能就會比較少啦! 如果在家也能比較規律地生活,那麼在日常活動上, 孩子發脾氣的可能就會比較少啦! 發脾氣的可能就會比較少啦 在商場,本來是買別的東西,但路過玩具區時, 典型場景

    4

    專門挑公開場合給大人難看 在商場,本來是買別的東西,但路過玩具區時,孩子突 : 然看見了一組積木非買不可,而類似的積木你已經買給他了,你說不行,他就開始大哭。 然看見了一組積木非買不可,而類似的積木你已經買給他了,你說不行,他就開始大哭。周圍人投來異 樣的目光,你沒辦法,狠狠心,買了這套價格不菲的積木。 解析: 樣的目光,你沒辦法,狠狠心,買了這套價格不菲的積木。 解析:孩子為什麼會在公開場合大鬧 孩子 可能在家裡發脾氣,也可能在公共場合發脾氣。也許我們在家裡還可以理智處理, 可能在家裡發脾氣,也可能在公共場合發脾氣。也許我們在家裡還可以理智處理,但是在別人的目光之 還要保持理智、維持原則,就有點困難了。一旦孩子發現父母在公共場合很容易讓步, 下,還要保持理智、維持原則,就有點困難了。一旦孩子發現父母在公共場合很容易讓步,他就會學會 臉皮要厚, 孩子當眾大鬧, 絕對考驗你的心理承受力: 在公共場合大鬧來控制父母。 應對: 在公共場合大鬧來控制父母。 應對:臉皮要厚,態度要堅決 孩子當眾大鬧,絕對考驗你的心理承受力: 他人的目光有幸災樂禍的, 有懷疑你虐待孩子的, 有認為孩子粗魯一定是家長粗魯的......對待這種目光, 對待這種目光, 他人的目光有幸災樂禍的, 有懷疑你虐待孩子的, 有認為孩子粗魯一定是家長粗魯的 對待這種目光 最好就是假裝沒看見。不為他人目光所影響,不因孩子的哭鬧和處在公共場合而對你的決定有所變更。 最好就是假裝沒看見。不為他人目光所影響,不因孩子的哭鬧和處在公共場合而對你的決定有所變更。 如果孩子鬧得離譜,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採取"冷處理 帶孩子離開"事發現場 冷處理", 事發現場", 如果孩子鬧得離譜,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採取 冷處理 ,帶孩子離開 事發現場 ,把孩子帶到一個相對安 靜和私密的環境,等他鬧夠了再出來。其實,家長控制孩子行為的手段很多,對於比較嚴重的發脾氣, 靜和私密的環境, 等他鬧夠了再出來。其實,家長控制孩子行為的手段很多,對於比較嚴重的發脾氣, 可以給予適當的懲罰,比如不給他看動畫片等,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 關鍵詞: 可以給予適當的懲罰,比如不給他看動畫片等,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 關鍵詞:原則 原則之所 以稱之為原則,就是因為它應該具有一定的恆常性。堅持原則的好處是: 以稱之為原則,就是因為它應該具有一定的恆常性。堅持原則的好處是:如果你不輕易因為外在的變化 而變化,孩子也不會因為換了環境就換一個人。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多個照看者的配合, 而變化,孩子也不會因為換了環境就換一個人。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多個照看者的配合,保證原則可 以一以貫之。

    5END讓孩子的能量找到適當途徑發洩

    有備無患 如何預防孩子發脾氣

    讓孩子的能量找到適當途徑發洩。 孩子活躍好動, 長時間悶在室內會煩躁,只要天氣許可,每天要進行至少一個小時的戶外運動,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 長時間悶在室內會煩躁,只要天氣許可,每天要進行至少一個小時的戶外運動,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 能力發展都有益。 . 充分照顧孩子的生理需求。 孩子餓了、累了、困了,就容易發脾氣。 能力發展都有益。

    充分照顧孩子的生理需求。 孩子餓了、累了、困了,就容易發脾氣。尤其是節 假日,生活節律會打亂。因此在安排上需要考慮孩子的需要 慮孩子的需要。 . 少讓孩子當"小大人 小大人"。 假日,生活節律會打亂。因此在安排上需要考慮孩子的需要。

    少讓孩子當 小大人 。 儘量多帶孩 子去適合孩子的場合,如果必須去成人的場合,要事先為他準備打發時間的物品,如體積不大的玩具, 子去適合孩子的場合,如果必須去成人的場合,要事先為他準備打發時間的物品,如體積不大的玩具,喜歡的書,蠟筆和紙張等,否則,如果他感覺很無聊,就容易透過鬧事獲得注意。 . 喜歡的書,蠟筆和紙張等,否則,如果他感覺很無聊,就容易透過鬧事獲得注意。

    提前告訴孩子 規矩。 如果帶他去陌生的場合,最好提前告訴他規則。比如去超市沒付錢不能吃購買的食品,去博物 規矩。 如果帶他去陌生的場合, 最好提前告訴他規則。 比如去超市沒付錢不能吃購買的食品, 館不能摸展品。這樣到了現場,你就比較容易管他,即使他不能遵守也容易糾正,因為事先有約, 館不能摸展品。這樣到了現場,你就比較容易管他,即使他不能遵守也容易糾正,因為事先有約,他自 知有錯。 . 教給孩子表達自己的語言。 如果孩子會說"我不高興 他就會少一些用跺腳、尖叫和打 我不高興", 知有錯。

    教給孩子表達自己的語言。 如果孩子會說 我不高興 ,他就會少一些用跺腳、尖叫和打 這是我的, 他就會少一些直接去搶東西。 人來表達自己的不高興。如果他會說"這是我的 請你給我。 他就會少一些直接去搶東西 人來表達自己的不高興。如果他會說 這是我的,請你給我。"他就會少一些直接去搶東西。你需要教給 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需要、情緒的語言。 . 明確主次,抓大放小。 什麼該管,什麼可不管, 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需要、情緒的語言。

    明確主次,抓大放小。 什麼該管,什麼可不管,要有 重點。一般來說,凡涉及孩子和他人的人身安全、健康的事,要堅持原則。但對於沒有大礙的事, 重點。一般來說,凡涉及孩子和他人的人身安全、健康的事,要堅持原則。但對於沒有大礙的事,不妨 先放一馬。多數時候寬鬆,但在該嚴格的地方能夠保證"不就是不 你的教育就可算是成功了。反之, 不就是不", 先放一馬。多數時候寬鬆,但在該嚴格的地方能夠保證 不就是不 ,你的教育就可算是成功了。反之, 什麼都想管,反而會什麼都管不住。 . 身教重於言教,自己保持冷靜。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 什麼都想管,反而會什麼都管不住。

    身教重於言教,自己保持冷靜。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如果 冷處理"。 你自己也大發脾氣,怎麼能讓孩子學會冷靜面對挫折呢?對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冷處理 對自己, 你自己也大發脾氣,怎麼能讓孩子學會冷靜面對挫折呢?對孩子,最好的方式是 冷處理 。對自己,你 也需要給自己著急上火的頭腦做一點"冷處理 冷處理"。 . 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 有時,孩子的所謂"不聽 也需要給自己著急上火的頭腦做一點 冷處理 。

    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 有時,孩子的所謂 不聽 話",不過是正常的要求自主的行為,比如要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也許他做得太慢,而你正在趕 , 不過是正常的要求自主的行為, 比如要自己吃飯, 自己穿脫衣服。 也許他做得太慢, 時間, 那你需要的是以後想辦法調整時間讓他可以嘗試練習, 而不是打擊他自己做事的積極性。 . 時間, 那你需要的是以後想辦法調整時間讓他可以嘗試練習, 而不是打擊他自己做事的積極性。

    關 注正面,給予孩子足夠的愛。 在多數情況下,孩子是非常可愛的。孩子需要我們的愛, 注正面,給予孩子足夠的愛。 在多數情況下,孩子是非常可愛的。孩子需要我們的愛,也需要從我們 當孩子有點滴進步時,給予孩子充分鼓勵, 的眼中看到自己是"好 的 的眼中看到自己是 好"的,是 OK 的。當孩子有點滴進步時,給予孩子充分鼓勵,忽視孩子那些不重要 的失誤。

  • 14 # 聽說吧心理諮詢

      每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狀態是不同的,家長的教育方式也需要做一些調整,這樣才能促使孩子健康成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隨著自我意識的逐漸增強,喜歡錶現自我,想擺脫對家長的依賴。而此時家長的批評和控制行為就會讓孩子產生很強烈的逆反心理。那麼,當孩子喜歡跟家長對著幹,叛逆,做家長的該怎樣來應對呢?兒童心理諮詢專家告訴您如何是好。

      一、家長需要控制好情緒,尊重孩子,定下規矩,表達期望。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喜歡和大人們爭論、頂嘴,當大人也用同樣的方式迴應時,孩子會鬧得更兇,而且,慢慢會把這些行為變成一種溝通習慣,並且越來越惡劣。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表現出來一些逆反行為是很正常的。家長首先需要認識到孩子這個時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常見的行為反應。當孩子不聽話時,家長一定要保持冷靜,控制情緒,不要一味地批評孩子,也不要與孩子陷入無休止的爭論當中去。而要制定一些規則,用簡單而明確的語言冷靜而有威嚴地告訴他,什麼是可以爭論的,什麼時候爭論,以什麼樣的方式爭論,什麼樣的問題是不可以爭論的,如果違反規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家長要尊重孩子,但不是遷就孩子,對他們寬鬆一些,但不是放任他們。在培養孩子習慣的過程中,家長可能會碰到一些反抗。這個時候,家長不要動怒,那樣於事無補,反而會使矛盾激化。但家長一定要堅定地闡明自己的立場,制定相關的規則和懲罰措施,說出自己的期望,然後要嚴格地執行規則。當孩子再犯時,他可能會受到很大的損失,一般的孩子都懂得趨利避害,不願意去冒這個風險。

      二、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讓孩子覺得有自己的權力和自由。

      有些家長很喜歡控制孩子,幫孩子做好所有的決定,幫孩子鋪好以後的路。而這個時候孩子便會覺得自己的一切不由自己來決定,自己是被控制的,這會讓孩子感到強大的無力感和窒息感。哪裡有控制,哪裡就有反抗。

      這時候,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多個可行性比較高的選項,讓孩子在這些選項中自己做決定,這樣家長既能為孩子前路有所考慮,也讓孩子覺得自己有一種決定自己的權力。例如,如果孩子放學回來不想做作業,作為家長的你就可以讓孩子進行選擇,是先完成作業再接著玩吃完晚飯後再看最愛的動畫片,還是現在先看不太好看的電視然後吃完晚飯後繼續做作業,給出一些有利害關係的選項,孩子自己也會懂得趨利避害,做出判斷。

      三、根據行為主義原理使用冷處理或消退法。

      有的孩子平常得不到家長們的關注,唯有和家長頂頂嘴、跳跳皮、打打架來引起家長的注意,對孩子而言,即使父母打他罵他,都比不管他要好。生活中很多孩子會用逆反行為來吸引家長的注意。但也有一些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表現自己能夠獨立,希望脫離控制。如果孩子的叛逆是為了吸引家長的關注,家長對孩子的逆反行為可不予注意,裝做沒看見。孩子的逆反行為達不到預期的結果,自然消失。

      但是,做家長的也應該注意,孩子發生這種行為,也有可能是因為家長的忽視,他們情感上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心理上缺乏安全感。若僅僅只對孩子的逆反行為採取冷處理方法,則會使孩子覺得可能是自己做錯了事情,父母不愛自己,不關心自己,不理自己了,心理上更加缺乏安全感,感到更加無助和沮喪,這對兒童健康心理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家長在採用消退法來矯正兒童的逆反行為時,還要從正面表達對孩子的關注,滿足孩子對愛的渴望,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及時的給予讚美、鼓勵,多與孩子進行情感的交流,增加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這樣一來,兒童的好行為得到了正強化,自然就會增多。

      四、反其道而行之。

      有些時候,孩子會對長輩特別是父母的建議產生牴觸情緒,即使他們也明白父母的建議是好的,但是就想逆反一下。這種牴觸情緒所代表的含義是:我是一個有用的人,我知道怎樣做更好。而家長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把握好時機,利用孩子潛意識裡面的牴觸心理,才能夠達到好的效果。這和存在主義裡面的矛盾取向技術是同樣的原理,利用孩子們的逆反心理和牴觸情緒,反其道而行之,讓孩子去做他們很想做的事,那麼他們可能就會放棄去做了。例如,孩子回到家顧著看動畫不去上書法課,如果家長這時候只是對著孩子咆哮讓他們去上書法課的話,肯定得不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家長跟他們說:“今天我們就不去上書法課了,就看電視吧。”這時候孩子或者會立馬就拿起書包去上書法課了呢。

      孩子的這種逆反心理,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經階段。家長要體諒孩子的這種心理發展需要,尊重孩子,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這樣才會有和諧的親子關係。如果在這方面感到疑惑,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機構的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斗羅大陸》真人版與動漫對比,你喜歡小舞還是朱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