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陽說瓷
-
2 # 文化傳承ABC
歷來,玩瓷者總是推崇“宣青成彩”,然而現實中,成青製作工藝要明顯高於宣德,繪畫水準要較宣青精妙,只是青花髮色缺乏宣青的自然天成,二者各有千秋。人們之所以推崇“宣青成彩”,主要是由於成化時期成功發展昌盛了釉上彩瓷,令其輝煌遜色了成化青花的光輝。
宣德青花由於其製作工藝相對不成熟導致多出現“坼裂”、“棕眼”、“橘皮紋”等工藝缺陷,又因用蘇青出現“鐵鏽斑”和髮色不穩定等原因增加諸多髮色變故等,這些都為宣青增加諸多不穩定因素,使得在賞玩宣德瓷器時總是懷著某些不可預測性來賞玩,與賞梅“以曲為美”同一道理。與此相對,成化青花沒有上述製作工藝等不穩定因素,髮色基本穩定,同一瓷器上很少有髮色差異情況。成化的瓷器製作工藝已經非常成熟,至少是吹釉法已經普及,這點可以從成化瓷器上的釉面處理能夠推斷出,成化瓷器已經基本沒有橘皮紋了。所以,玩賞成化瓷器基本沒有什麼不可預測性,只是欣賞它的至美,特別是成化後期的瓷器製作基本沒有製作工藝上的缺陷,也不象宣德瓷器那樣氣泡大小不一,成化的瓷器氣泡大小基本差別不是很大,這點應該說明成化的釉攪拌比宣德更為均勻,在光線照射下,釉面比較溫潤,且繪畫細膩流暢,圖案內容意境清遠,超凡脫俗。
現存成化瓷器製造的文獻資料很少,在成化二十三年間基本只見以下數條:
成化元年即位詔書“江西饒州府,浙江處州府見差內官在彼燒造磁器,詔書到日,除已燒完者照數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員即便回京,違者罪之。……光祿寺器皿及餵養牲口桶……等件,自天順五年以前拖欠未完者悉與免。”(《明憲宗實錄》卷一,頁9)
成化四年,光祿寺瓷器仍依四分例減造。《大明會典卷一百九十四工部陶器》
成化十六年三月:“以歲欠,減光祿寺供用物。”(《明史.憲宗本紀》)
成化十八年閏八月壬申條記武臣後衛倉副使應時用建言六事謂:“饒州燒造御器,必命內臣監督,自後宜止降式,委諸有司,以免供給之費。”(《明實錄.憲宗實錄》)
即成化十八年閏八月:“倉副使應時用請罷饒州燒造御器。”(《明史.憲宗本紀》)
成化二十年正月:“詔減貢獻。”(《明史.憲宗本紀》)
成化二十三年,成化帝四十一歲病死北京,其子孝宗即位,發出停止“一切不急之務”詔書,命令“江西燒造瓷器內官回京”。
“孝宗初,撤回中官,尋復遣,弘治十五年復撤。”(《明史.食貨六.燒造》)。
以上資料可知:成化朝前後歷經二十三年,成化三年前沒有燒造記錄,成化四年開始燒造,之後雖然沒有詳細記錄,但是估計燒造以成化十八年前後為一製作高峰。其中早,中,晚期繪畫風格和青花髮色也略微存在差異,雖然景德鎮曾經有過幾次發掘,有些器物能夠基本確定製作時代,但仍然還有許多傳世品並沒有發掘類似品,並且自己沒有見過詳細的該發掘報告,導致成化瓷器中一些瓷器暫時無法詳細斷代,籠統斷代也只能依靠現有發掘出土資料,同時這裡又存在景德鎮成化遺址發掘不完全,導致對早中晚期青花特點依然不明確清晰,所以,本文中所涉及器物僅能籠統稱其大概製作時期,這裡稍做解釋算是本文中不健全處,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希望讀者理解。
回覆列表
成化青花瓷有沒有橘皮紋還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成化青花瓷也分前中後期。
成化上接明“空白期”,也就是在天順之後吧。這個時期的青花瓷仍有空白期的遺風。還有較為明顯的橘皮紋。但是已經比空白期的釉面要精細平整了。到了成化的中期,橘皮紋又削減了很多,這是因為成化皇帝對瓷製作要求非常之高,首先,釉料的研磨非常之細了,制胎和施釉的也有嚴格的程式,窯的溫度控制的也很精準,所以釉面呈現出極為平整細潤的狀態。
到了成化晚期,制胎和施釉的工藝就更為精進了。除了在各個工序更加嚴格之外,據專家考證,成化是先將制好的胎進行生燒,以達到把胎中的水分和雜質去幹淨的效果。然後再在燒好的瓷胎上,施彩和施釉,這樣在二次燒製過程中,就沒有水分和其他氣體衝破釉層,使釉層更加平潤細膩。這一時期燒出的一些瓷器小件,比如雞缸杯等的釉面細糯如糯米皮,平整的像鏡子一樣。幾乎沒有橘皮和其他瑕疵了。顯微鏡下觀察,成化瓷器釉下都是均勻細密的小白點,可以說都不是氣泡了,都不透明,像一粒粒煮得半生的江米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