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橘推電影
-
2 # 90年代的我們
如果說孫同的慫過於荒誕,
那現實中,“低配版的孫同”隨處可見。
而這何嘗不是在同情我們自己——
以前,我們還喜歡談夢想,
現在開始喜歡幻想“何以解憂,唯有暴富”;
以前,我們想能,
現在,我們只能想,甚至都不再去想;
以前,慫是貶義詞,
現在,慫被我們解釋成了小清新的從心
她受過傷害,但她就沒慫過。
對呀,你不試試怎麼知道呢?
慶幸的是,最後慫人孫同試了,
於是,他失去了曾經委曲求全獲得的一切,
於是,他開始了自己“不要臉”的人生——
“我不要臉,我要你。”
-
3 # 騰空影劇
不知道為什麼說這個電影結局不好,難道要活脫脫的一個悲劇就好嗎?
難道苦難的人,連廉價的希望都不該有嗎?
其實過得好不好,是看跟誰對比,我很欣賞莫默說的,“你沒有這些,你會餓死,你會活不下去嗎?”
竟然初衷都是為了快樂的生活,這樣都已經不快樂,還怕什麼?
言歸正傳,如果我是孫同的話,我會選擇如同結局一樣。
大不了一死,況且不可能餓死,活出自己想活的模樣就好。
我等蚍蜉,不願低頭,微塵一粒卻奮力掙扎,為的是,我不當任何人的附屬品,我只對我未來全部的日子負責任。縱然我的生活註定悲哀,那麼,即便是萬千悲哀裡一種,那這一種,也得是我自己選的。
-
4 # 飛沙似夢
女人不知道如何識別花心的男人,對待男人既看不清又摸不透,經常會選擇錯誤男人,導致自己的人生誤入歧途,即便想要迷途知返也為時已晚,畢竟預防勝於治療,為了助女人審時度勢,進而穩紮穩打以及步步為營,以下男人很花心的四個特徵還望你能銘記於心,到時你結合實際男人加以分辨,你就會察覺出男人到底屬不屬於花心的範疇,你的人生才會少走錯路或者不走錯路。
男人經常會更換女朋友,無論女朋友漂亮或者賢惠與否,男人都會毫不留情更換,他談情說愛從來沒有長性,待到他喜新厭舊之時就是他跟女朋友分手之日,男人的見異思遷就是花心的體現,這種男人即使結婚也不會收心,照樣會在婚外沾花惹草或者尋花問柳,絲毫沒有家庭責任感,花心是他的本性,堪比與生俱來,自然而然本性難移。
男人和女人交往會輕車熟路,無論說話還是辦事都顯示出他是情場高手,女人即使有招架之功也沒有還手之力,可見男人曾經摸爬滾打過,他在情場由青澀到成熟,歷經了情場的風吹雨打,既總結過數次經驗又吸取過數次教訓,否則男人跟女人打交往勢必會顯露出些許生疏,絕對不可能做到滴水不漏,除此以外,男人和女人會玩弄套路,由此得出結論,男人已經用花心取代真誠,女人已經成為他的獵物。
男人會對女人有偏見,只因花心的男人會接觸好色的女人,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人以群聚,物以類分,花心的男人跟好色的女人既有緣又有分,結果可想而知,花心的男人會被好色的女人傷害,待到花心男人遍體鱗傷之時就是他對女人偏見登峰造極之日,類似於女人拜金或者虛榮的形象會被花心的男人概括出來。
-
5 # 電影天堂小旋風
如果我是《半個喜劇》中的孫同,我不會像電影中的情節出現,因為我要選擇自己的路,沒有誰離不開誰,也不會讓其他人干預自己的人生。
如果是用自己的尊嚴寄居在別人屋簷下,那我寧可睡大街。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沒有過不去的坎,就看有沒有與困難作鬥爭的魄力,如果命運不公,那就抗爭到底。
如果連愛情都愛得那麼卑微,那我寧可不愛。喜歡上自己朋友的前女友,怎麼有臉去見朋友,特別是想到自己的女朋友和朋友睡一張床上的樣子,難道心裡面不難受嗎?
另外,家裡人過多幹預自己的人生和選擇,這是我最反感的。作為一個成年人,有自己想法規劃,或許家人以過來人的身份來安排自己的路,不想自己走彎路,但是有些彎路是必不可少,只有走過了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人生該走的彎路一步都不能少。
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但必須為自己精彩一回。如果一路平順,這樣的人生和一條鹹魚有什麼區別呢?
-
6 # 隨緣說車
如果你問我,我是孫同,我怎麼選:
我等蚍蜉,不願低頭,微塵一粒卻奮力掙扎,為的是,我不當任何人的附屬品,我只對我未來全部的日子負責任。縱然我的生活註定悲哀,那麼,即便是萬千悲哀裡一種,那這一種,也得是我自己選的。
《半個喜劇》裡孫同式的悲哀來自,首先: 因為接受了現實的禮物,而不得不捨棄些什麼。就像那句: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接受的禮物是工作,北京戶口,她媽媽想要的一切,而不得不捨棄的是自我。因為接受了現實的饋贈,所以日後一切的所作所為所決定定然處處被人掣肘,因為想要的一切不能獨立的爭取,所以更無法獨立的只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作出決策。
戶口?工作?不想要了嗎?從小地方來,奮鬥了三年,才到了北京,不想紮根留下嗎?即便知道媽媽裝病也配合假戲真做不過是自己內心小九九的遮羞布和臺階罷了,嘴上說的不這麼做心就太狠了,不過騙自己的說辭罷了。鄭多多婚禮以前孫同當然想要。
其次:傳統文化主流價值觀裡父輩人捆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不能掙脫看似幸福的“類體制”幸福感(父輩人生活的年代的物質環境,人文環境與今天差距巨大,對錯這件事王小波早就說過了)可是啊,你自己未來的全部日子裡,你難道會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死於三十,葬於七十。黑格爾說向死而生,向死而生,反正怎麼活你都死定了,如果必死無疑,你都迫不及待的送自己立刻去死嗎?
現實的兩難,安能不負如來不負卿?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此事古難全?無解嗎?無解嗎?自古,以自由為名,何曾廉價過!
電影裡莫默不是告訴你了嗎,你會餓死嗎?你會凍死嗎?我莫默怎麼會不知道現實是怎麼樣的,我當然知道現實不分對錯,只看利益,可我偏不,我分得清對錯,我就想知道我這樣活能不能走通,我撞南牆,撞不死就繼續走。
孫同最後的抉擇的一幕,坐在地上抽菸的孫同,讓他崩潰的一幕不斷重現,莫默說,你真他媽是鄭多多養的狗。也許孫同此刻頓悟,拼命考來為了的是尚未到來的生活,沒有這份工作不會餓死,沒有北京戶口也不會凍死,而為了這些將自己送入精神安哥拉,不過是祥子的悲劇重演,沒錯,你讓媽媽覺得你很幸福了,你的故事夠勵志。可是生活這事,根本,根本無法以結果為導向啊,你看到裴經理了嗎?我看到了你全部的可能和未來。結束了你的人生。迫切的為己送葬,如果這是你想要的一切。
-
7 # 叢林中的小苜蓿
由開心麻花出的《半個喜劇》,道出了人生的不容易。人生有時歡笑有時淚水,一半喜劇,一半煩惱。
如果我是孫同,我會選擇遵從自己的內心,和喜歡的莫默在一起,而不是為了戶口,工作,一輩子違心地過著,連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當然,這樣選擇也要考慮母親的感受,但畢竟開心和幸福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孩子過得幸福,過得好了,家長也就安心了。
所以,很慶幸孫同在成長中選擇做自己,守護自己愛的人。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多多少少都有各種委屈,都有不為人知的痛楚,但無論怎樣,都要守住內心的底線,做個真正的自己。
-
8 # 樂生活1984
我等蚍蜉,不願低頭,微塵一粒卻奮力掙扎,為的是,我不當任何人的附屬品,我只對我未來全部的日子負責任。縱然我的生活註定悲哀,那麼,即便是萬千悲哀裡一種,那這一種,也得是我自己選的。
-
9 # 灸航
其實說白了,人都是為自己活著,如果沒有周全的退路,孫同會怎麼選擇。
個人感覺來說,孫同的行為略渣,既然為了女人而選擇傷害不管是兄弟還是說金主又或者說是貴人的多多,那麼他一定仔細斟酌過和陌陌在一起的價值和放手的價值這也就是為什麼題主要求20歲以上的人回答,因為只有真正成熟的人,才會理性看待
-
10 # 十里紅妝夢涵
如果我是孫同,我覺得多多就不會到了快結婚的地步,畢竟他要結婚的人也是孫同曾經喜歡的人,他也有勇於追求的權利。
多少人都只知道有塑膠姐妹這個稱呼,卻很少人知道也有偽兄弟情。因為真正的兄弟之間絕不是孫同和多多那樣的。
況且,兩個人如果真是好兄弟就應該公平競爭,為什麼孫同要默默地退出?多多也不應該因為幫助了孫同的生活和工作就理所當然的要他退出,這個不是就不是真正的朋友了。
-
11 # 小林人影視
電影《驢得水》的成功是圈內圈外人士對周申、劉露這兩位導演的電影風格的一種認可與支援。時隔三年,兩位導演再次與開心麻花等人合作,共同上演了一部視角全新、風格迥異的《半個喜劇》。其實,電影從頭到尾都在講述著一個經典的哲學問題,愛情與麵包究竟該如何選擇?面對這個問題,孫同經歷了一次次人性的考驗。在影片的最後,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電影的前半段,孫同一直以一個軟弱者自居。他能在北京正常無阻的生活,自然少不了富二代鄭多多的功勞。在孫同的人際圈子中,鄭多多儼然是一位麵包師,一直無條件地為孫同提供新鮮可口的麵包。同時,鄭多多也是一個毫無感情道德底線的渣男,喜好亂搞男女關係。在結婚前夕,鄭多多以不給自己的青春留下遺憾為理由,欺騙且睡了他中學時代的女神莫默。莫默由此成為了渣男身下的又一個受害者。在此之前,具有基本善惡觀念的孫同試圖阻止過鄭多多,顯然,沒有話語權的孫同並不敢過度地反駁鄭多多,結果自然以失敗告終。
電影的轉折點,大約是在孫同喜歡上莫默之後。孫同十分欣賞莫默身上那份直來直往、不怕得罪人的坦率,這份坦率也正是孫同身上所欠缺的。後來,孫同的真誠打動了莫默,兩個人開始正兒八經地談起了戀愛。壓馬路、購買傢俱、聽演唱會、沙灘遊玩、同床纏綿。度過了一段甜蜜的熱戀期之後,尖銳的矛盾漸漸撲向了軟弱的孫同。一次午後,鄭多多把孫同叫到了樓梯口,無法接受孫同與莫默這段戀情的鄭多多命令他向莫默提出分手,否則便要與孫同絕交。對面這道曾經困擾過許多哲學家的究極送命題,孫同不想甚至不敢開口作答。在這個時候,愛情與麵包對他而言是同等的重要,更何況鄭多多已有了一位閉月羞花的未婚妻。孫同對於鄭多多蠻不講理的行為深感氣憤,卻又無可奈何。
在這段劇情中,鄭多多對於孫同的不滿,完全來源於扭曲的自私心理。在鄭多多的潛意識中,他把除未婚妻以外的女人都當成了玩物,而莫默則是他心目中極其特殊的私人玩物。正因如此,當他發現孫同觸碰過他的玩物之後,心智如同小孩的鄭多多則產生了強烈地牴觸情緒。隨著劇情的推動,心裡隱約有所動搖的孫同等來了第二位反對者,他的媽媽孫母。孫母與大多中國式母親相差彷彿,十分愛攀比。孫母一心希望孫同可以在北京魚躍龍門,入戶紮根。為了讓孫同安心工作,孫母賣掉了自家的房子,以供孫同今後在北京買房。由此可知,孫母更加不會同意,兒子這段將會斷送他大好前程的戀情。兩人在酒吧內爭論不休,孫母索性裝裝暈,被抬進了醫院。
之後,整部電影的第一個高潮點便爆發在了這家醫院的走廊上。孫同既不願意放棄鄭多多日常提供的免費麵包,又不願與莫默就此分離,於是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孫同決定在明面上對鄭多多撒謊,說他已經與莫默分手了,實則在暗地裡繼續同莫默交往。然而性格耿直的莫默果斷拒絕了這麼一個“好點子”。隨後夾在中間、深感為難的孫同展開了一場自殺式的爭論,他開始責怪莫默不懂得體諒自己,說她一個生活在天上的人根本不懂得在水窪中行走的艱難。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在兄弟與母親的變相壓迫之下,天平終歸還是傾向了麵包。心灰意冷的莫默對孫同露出了失望的面孔之後,便獨自一人離開了醫院。
表面上,孫同與莫默之間的問題更像是一個階層矛盾。本質上,其實是孫同自卑的性格使然。孫同與生活中的大多數人一樣平凡,在人才雲集的北京居住多年,寄人籬下,沒有自己的車與房,自己創作的歌曲更是少有人知。久而久之,孫同感受不到絲毫成就感,因而變得更加自卑。心細的觀眾會發現,在電影中,孫同會不經意間地表現出一種失落感,這種時隱時現的失落,正是這個人物最真實的寫照。
失去了愛情之後,孫同後悔不已。影片中有一段孫同暴踩垃圾桶的畫面,委實使人啼笑皆非。在電影的結尾,一直活在鄭多多陰影下的孫同,終於鼓起了勇氣,在婚禮的現場戳破了謊言的泡沫。至於身穿一襲白色婚紗的未婚妻高璐,則當場提出了退婚的要求。此時,受到雙重打擊的鄭多多依靠著餐桌,淚水緩緩而下,嗚咽痛苦。孫同扭頭走出了酒店大門,眼神堅定而釋然。他失去了愛情與麵包,卻找回了尊嚴與自信。在影片的最後,孫同再次遇到了莫默,兩人坐上了同一輛計程車,重新開始了她們的愛情之旅。
電影播出後,周申導演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他說道:“孫同揭發鄭多多,純粹是因為鄭多多的未婚妻高璐。孫同並不知道莫默來過婚禮現場,更不知道當他在揭曉鄭多多種種惡跡的時候,莫默正巧在門外聽見了這一切。因此,孫同重拾愛情完全是個意外,或者說,這是我們導演組給孫同的一份額外獎勵。至於之後他們兩個人會怎麼樣,我就不知道了。”《半個喜劇》還有一半自然是悲劇。人生本就是苦多樂少,因此我們更應當活得體面一些。選擇本身並沒有對錯,但是麵包需要坐著吃,而不是蹲著吃,更不是跪著吃。
回覆列表
我是個適應社會規則很強的人,我肯定是替鄭多多隱瞞事實,就算覺得做得不對也會忍幾年,等在銀行圈裡有人脈有地位了在跳槽擺脫他的控制,總之我要是孫同,就和鄭多多互相利用,利用完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