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欲隨波不逐流

    反差最大的是趙雲。

    小說中的趙雲是把劉備手下另一猛將“陳到”,二合一到趙雲身上。

    趙雲在真實歷史中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

  • 2 # 杏林帥哥

    個人感覺:沒有最大,只有更大!

    第一個:關羽

    在民間,關羽是神一級的存在,活著時,他由“卒”而將,從將而侯,死後,更是官運亨通,由公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神,甚至給關羽動個手術,也要“請”華佗這樣的名醫來,而那個真正的主刀軍醫卻連名字都沒留下……這在古今中外的武將中是絕無僅有的。

    孰不知,真正斬華雄的是江東猛虎孫堅,過五關斬六將純屬虛構,華容道義釋曹操實無此事……這反差夠大了吧?

    第二個:魯肅

    在赤壁之戰中,魯肅翰旋於孔明與周瑜之間,表面上他在維護著孫刺聯盟,實際上,在很多時候,他被孔明當槍使,幫了周瑜的倒忙。他波塑造成一個忠厚長者,不過有時候像個笨伯,笨得使人不大相信。比如,孔明要“借箭”,開始時,叫他幫助準備船隻以及草人等,他不知道孔明的用意,還情有可原。及至趁著大霧開船,他在船上與孔明飲酒,還如墮五里霧中,為孔明擔憂著急,作為東吳軍事的第二號負責人,他如此這般,實在說不過去。

    其實,歷史上的魯肅,是個很有眼光的政治家和很有才能的戰略家,孫權非常器重他。《吳書》載:“肅為人方嚴……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陣,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死後,孫權立即任命魯肅為大都督,成了東吳軍政方面的頭號人物,這可參見《三國志·魯肅傳》注引。

    為什麼在孔明面前,魯肅顯得笨頭笨腦?那是《演義》的作者有意貶低他來抬高孔明。試想,如果孔明一舉一動的意圖他都知道,那樣,孔明就既要對付周瑜,又得防著魯肅,不可能那樣談笑風生。整個赤壁之戰,很可能是另外一種寫法了。為了孔明,作者只好讓魯肅受點委屈。

  • 3 # 老外二三事

    諸葛亮

    《三國》裡的諸葛亮被寫得像會妖術。能算準“十一月二十甲子日有東風”,而行借東風之事;也能料定“三日之內必有大霧”,而行“草船借箭”之事;還能“三氣周瑜”

    ,活活把個倜儻才子東吳大將氣死。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會列陣,能卜卦,甚至還懂妖術,真真是“狀諸葛多智而近妖”,還有啥是他不會的?事實上諸葛亮只是個普通人

    ,他是戰略家、政治家、外交家,或許也算是個發明家,但怎麼也不是位妖道士。他沒有真正參與到赤壁之戰的戰事指揮中樞,也沒有計定火攻;他曾五次北伐,而非演義記載的六出祁山;他也沒在臨死前遺計殺魏延,總之,他沒小說裡那麼厲害。

    周瑜

    《三國》裡的周瑜,心胸狹窄,肚量不足,

    第一次見到諸葛亮,就想害死他。十天造箭十萬支,結果被孔明“草船借箭”了;借東風之後又起殺心,領兵赴七星壇卻發現諸葛亮早跑了。就連死都被黑的體無完膚,素有賢名的東吳大都督,居然被諸葛亮氣了三次活活氣死了!我都快氣死了!!!而真實的周瑜,性度恢廓,膽略過人。二十歲就跟隨孫策,攻略江東,戰功赫赫。孫策死後握重兵輔佐孫權,東吳諸將,無人敢動。赤壁之戰主持對曹作戰,一戰成名;擊敗曹操後領兵攻南郡,威名遠播。三十六歲那年,周瑜死於巴丘,據說是病死的。

    最後希望大家可以多瞭解歷史上的人物,不要僅憑小說中塑造的形象而對歷史中的英雄產生誤解。

    其實整體來說整個三國演義,很多歷史人物都和歷史上的人物出現了出入,所以說呢,這個最自然有點那個誇張了,但我個人的觀點的話,我認為是曹仁。

    書上的曹仁

    還在三國演義裡面,這個任務實在是太倒黴,簡直就是個二百五。比如說他連八門金鎖陣的時候,被識破了,然後失敗而歸。比如說去攻打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用了火攻,他又失敗了。再比如赤壁之後,他和周瑜對峙,這次勝利了,但是靠的是曹操。這個文學形象的為我們描繪了,反正就朝著,那就是一本奸猾之徒,又蠢又狡猾。

    真實的曹仁

    那麼其實歷史上的曹仁,他是算是一個比較有名,他只可以算是那個曹魏陣營裡面的一個典範型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就舉個例子吧,曹丕還曾經寫過信教育曹彰,他說當將軍的就應該以曹仁為榜樣,這個評價算是相當高的。

    還有他的軍功啊,攻打徐州的時候,他還率領軍對進攻其他的縣城,官渡之戰之後,把那個他又領軍收復失地,還把劉備給打敗了。後面面對關羽的進攻啊,他也堅決沒有投降。

    小說和真實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的話,我們不要過多的糾結,因為畢竟三國演義它僅僅是一小說,只是啊,透過這個長期的流傳的,對於我們這個觀眾產生的影響特別大,所以我們就自然而然的就把他當真正的正史看。

    那如果你有一個正確的歷史觀,你也不會相信這些東西。所以說這個偏差不偏差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你對歷史的瞭解和這個興趣。

    如果我們有一個正確的歷史觀,正確看待歷史,不完全相信書本上說的,那麼也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

    據說當時劉備的肩過膝,等我這電視劇中劉備確實看不出來,肩過膝!很奇特,幾個人物怎麼說?小說裡面寫的,他非常的帥氣Excelle的後有才華這個唯一的特點就是長臂猿的稱號電視劇當中並沒有表現太出來呀。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現在很火的電視劇司馬懿。這部電視劇裡面的很多人物都是和三國演義對的上號的。我很喜歡這部劇,演員演技好,劇情也比較尊重歷史,沒有很多槽點。

    我認為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總要進行性格重塑來符合小說的要求,而且受到作者個人喜好和情緒的影響,人物已經偏離其真實性格。所以三國演義裡面的人物和真實歷史反差大的有很多,談不上誰反差最大。

    首先說一下司馬懿。

    在這部小說中司馬懿幾乎是一個反面人物,小說中司馬懿是狡詐和狡猾的,在於諸葛亮的對戰中,處於被動和防禦的狀態,沒有打過勝仗。其實真實的司馬懿在當時是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在政治和軍事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之所以司馬懿被羅貫中如此貶損,估計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這部小說中最重要的角色估計就是諸葛亮了,作者在他身上花費了大量心思,將其塑造成出神入化、詭譎神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傳奇人物。可以說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個人魅力和智慧的高度統一人物。其實裡面的很多諸葛亮的神奇舉動在歷史是沒有的,比如空城計就是杜撰而來。再比如草船借箭,其實不是諸葛亮乾的,而是孫堅和孫權父子乾的。

    所以說,三國演義是小說,與真實歷史還是又很大差距的,如果想了解真實的歷史事實,還是去看歷史方面的書比較好。

    我只能說,反差大的很多,幾乎找不出一個“最”大的。

  • 4 # 無硯齋

    曹操。所有事件都在抵毀曹,按照小說,曹早就該兵敗、人去了。但他莫明其妙地步步高。儘管羅貫中在三國儘管大事噁心曹,也不能抹殺曹的業績。

  • 5 # 老陳寫詩文

    我認為小說與史實反差最大的應該是曹操。因為羅貫中在創作小說的過程中,明顯有抑魏揚蜀的情感傾向和人物定位。歷史上的曹操,雄才大略,豪情滿懷,有橫槊賦詩的儒將風範。而小說中的曹操,被醜化和曲解成一個陰狠毒辣的奸雄形象。一些細節描寫,比如曹操馬踏麥苗時故作姿態的自刎,比如曹操對鄒夫人美色的垂涎,都在刻意向讀者展現三國亂世中一個擁兵自重的軍閥的發家史。

  • 6 # 德馨先生

    是曹操。一、曹操勵精圖治,統一了北方,為生產力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二、所謂的“寧我負天下人,勿讓天下人負我”,其實是對曹操有很深的誤讀。這句話其實是曹操懷著無比愧疚的心理自己問自己:我這不是負了天下人,而不是天下人負我嗎?三、曹操把漢獻帝從洛陽遷到許昌時,對漢獻帝是無比的尊重,當時的都城洛陽已經破敗不堪,皇帝甚至連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到了許昌後,曹操對漢獻帝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為了保證漢獻帝足夠的尊嚴,曹操說送給皇上的生活物資都是先帝賞賜給自己父親的,都在家裡供著,從來沒有敢用過。所謂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用更準確的話說應該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這表明了曹操有著極高的政治智慧,只有這樣才能基本穩定住那時的局勢。曹操政治生涯相當大的部分,基本上恪守了君臣之道,是忠於東漢朝廷的,並不是什麼“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像如上對曹操的誤讀,在《三國演義》裡及其他野史記載裡還有很多。四、宋代以後,最高統治階級都積極樹立忠君榜樣,三國時期人物裡以關羽為代表,被尊為“武聖人”,立關帝廟,而把三國時期的曹操認定為“亂臣賊子”加以批判,這對曹操的歷史形象其實是不公平的。我們當代人讀歷史,應該以正史記載為基礎,多方史料相結合 ,才能對歷史有較為正確的理解。

  • 7 # 今古雜壇

    《三國演義》刻畫出有些人物和真實的三華人物還存在著一些差異,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探究他們之間的差異!

    1.魯肅

    魯肅絕對是一個被低估的智者,真實的他為人豪氣,目光長遠,可媲美與魏國的荀彧以及蜀漢的諸葛亮,是一位英雄。在諸葛亮出山之前,魯肅就提出了天下三分的設想,甚至還提出了赫赫有名的吳宮對。而小說《三國演義》對這段歷史中魯肅形象的刻畫的確稍嫌偏差,為了凸顯諸葛亮和周瑜,魯肅的個性被描述成過於忠厚而缺少謀略;《單刀會》一節中,為了突出關羽的英雄氣概,把魯肅塑造成一個目光短淺,缺少膽識的人。

    2.曹真

    曹真在《三國演義》裡的形象是個白痴。既不會打仗,屢敗於諸葛亮,受挫於司馬懿;為人又小氣,最後給司馬懿氣病,諸葛亮再寫封信給他,把他氣死了。而正史中的曹真,除了兒子生不好,其他方面都非常優秀。演義中曹真能當上大將軍,是因為他姓曹。而真實的曹真能夠當上大將軍,靠的不是“親戚之寵”,而是自身的能力。諸葛亮北伐時,一共和魏軍一共交手了六次,前四次都是和曹真交手,最後兩次才是司馬懿。曹真才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對手,四次全讓諸葛亮無功而返。

    3.周瑜

    《三國演義》“七分虛構、三分真實”,的確如此,周瑜在中國家喻戶曉,但人們所知嘵的這個周瑜與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卻判若兩人。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才德卓越,智慧非凡,把周瑜寫成一個心胸狹窄,嫉妒心很強的人。其實,歷史中真實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膽略過人”,“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在其它三國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有關周瑜“量窄”的記載。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周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4.劉備

    《三國演義》表面是在讚揚劉備,但實際卻是明褒實貶,羅貫中對劉備是不見聲色、不溜漏任何貶義的高階黑。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很多事蹟都移花接木給了別人,比如鞭打督郵,斬車胄,火燒博望坡,堵華容道等等。演義裡的劉備完全變成了只會哭和收買人心的偽君子。

  • 8 # 曉支

    三國演義畢竟是經過了藝術加工的文學作品,和史實比肯定會有反差,比如周瑜就是被羅貫中抹黑了的典型,但曹魏陣營中卻有一位被嚴重低估了的將領——曹仁。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曹仁就像是一個活體經驗包,總是被人幹翻刷他升級。先有徐庶破陣八門金鎖,後有諸葛亮新野水淹白河,南郡也是在曹仁的手裡被周瑜奪走,是不是很窩囊感覺連曹洪都不如。

    可正史上的曹仁善用騎兵、工於防守,他的作用不在於做出了什麼事,而是防止隱患的發生。曹操打陶謙、攻張繡、滅呂布、平袁紹,曹仁總是獨領一軍,從來不出現在正面戰場,因為他就是曹操戰略佈局的保鏢,他不能確保戰局的勝利,卻可保在最壞的情況下能裨補闕漏而不至於崩盤。

    看戰績如下:

    敢領著幾十個騎兵去衝陣數千敵軍,並救下了被包圍的部將牛金,還把敵人的前鋒給震懾退了;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硬懟了周瑜一年多才退走,這勇氣比起突陣逍遙津的張遼來,也不逞多讓吧。

    關羽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嚇得曹操都想要遷都了,曹仁帶著區區幾千人抵死不退,悍守住了搖搖欲墜的樊城,硬撐到徐晃的到來。

    這兩次守城,曹仁都是臨危受命,在形勢惡劣可用資源又少的情況下,穩定了戰線併為後方爭取到調整的時間。綜上所訴,智勇雙全曹子孝,嚴謹堅毅大司馬。這就是我眼中的大司馬,一個充滿魅力的大將軍。

  • 9 # 默玄吟雷

    從史實上講曹操比小說裡還要嚴厲,劉備也不似這等無能。孫權倒是好射虎,時稱射虎孫郎,其實有他父兄的勇猛,只是被張昭等人勸住了。匹夫之勇不是領導人乾的事兒。周瑜更是個音樂家,且人十分漂亮,宴席上聽人彈琴若彈錯了必回頭瞧,時人稱:曲有誤,周郎顧,

    結果樂伎們為了讓周郎多看兩眼,同時也多看兩眼周郎,一場大型交響樂下來,這也出錯,那也出錯的,搞得周郎頻頻回頭,還誤認為這些個樂伎真得不太會彈奏,宴到中途竟挨個教這些樂伎彈奏,把這幫周郎粉給高興壞了。可是周郎有個發小同學叫孫策,號稱小霸王,乃江東之主。都上了無雙譜了,一見這幫樂妓這樣,忙將小姨許配給了周郎。

    演義中周瑜大約最接近史實了,確實風流倜儻。

    張飛卻並非草莽一樣。乃是書畫甚工之人,十分文雅。

    曹真也甚是英雄,諸葛亮六出祁山大約四次曹真所阻。司馬懿可能就最後一次與諸葛亮對敵,還不敢出戰。不過運氣太好,諸葛亮竟在五丈原病逝。

    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事是後來司馬炎建立晉王朝,滅了吳蜀,統一了全國,可是大臣們對司馬氏並不買賬,反而都對諸葛亮十分讚揚。猶其每次提到託孤,必提孝法劉備託孤諸葛亮一事。

    提到司馬氏,許多年後,大臣們都對當年高貴鄉公之死十分氣憤。有一次大臣張華便大罵賈充不忠,質問高貴鄉公何在。可奈何司馬氏臉皮厚,

    當年便有人稱司馬太傅冷如漿

    大將軍兮熱如湯。

    再說回來,三國第一武將應當是曹彰。西北小數民族武將見了曹彰武藝,都驚為天神。

    曹丕不但是文學家,更是武林高手,劍術非常,有次宴會,與一些武將談論劍法,曹還當即指出一武將功夫不行,不得劍法決要。這武將不服,邀請曹丕比試,二人各執一甘蔗,結果曹丕三次擊中這武將手腕,打掉對方手中甘蔗,且道不敢擊打對方胳膊與頭面,怕控制不了傷了人。

    關羽的本事比演義裡大得多。統領了蜀國一半家當。打仗也不全仗武藝高強,演義裡一句:威震華夏倒是不錯的。大約相當於後來魏之曹真一流人物。

    司馬師更是比司馬昭厲害許多。這個不用從他參與高平陵事變,一夕聚三千俠客談起。從他年輕時的浮華案,遭魏明帝打壓,卻能保全自身看,從他毒死自己老婆看,從唯幾而成天下之務看,政敵都知道他不是一般人,卻制不住他。司馬師當權,廢帝另立,殺大名士夏候玄,沒人異議,說什麼,可司馬昭當權弄出些什麼事來,弄出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弄出個要夷賈充三族,且處罰只有比這更嚴重,沒有比這輕的。弄出個菲湯武薄周孔。殺個嵇康三千太學生不服。比他大哥差了不是一星半點兒。

  • 10 # 劉坤忠120

    《三國演義》羅貫中塑造的,與史實反差最大的人物應該是龐統。從演義記載中看,臥龍鳳雛齊名,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得了二人,也沒有取得天下,還危機四伏,得三分天下還是勢力最弱的。《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朔,以諸葛亮為主角,諸葛亮與龐統形成鮮明的對比,襯托出諸葛亮的才能和智慧,龐統百無一用,劉備深受其害,放在現在龐統這樣的軍師我也不會要,臥龍龐統的才能和成就天差地別。。。。。。1、龐統出道以後,跑到江東周瑜那裡任郎中小官,周瑜文武雙全,對相貌醜陋,持才傲物的龐統根本不重視。龐統又跑到曹營為曹操獻連環計,使戰船連串能在水上平穩,被採納。又到東吳被魯肅引薦給孫權,孫權也不待見。再由諸葛亮寫信舉薦給劉備,龐統在東吳沒有施展才華機會,到荊州直接化名參加劉備對人才的考試,卷試第一名,劉備見龐統相貌不佳,只委任個耒陽縣令。龐統非百里之才,委屈呀,只顧喝酒,張飛巡示,有人告知好酒貪杯不理政事的縣令。恰好有人告狀,龐統步履跚跚而出,吵什麼吵,些許小時,分分鐘搞定,張飛倒要看看他如何處置,龐統一個時辰將耒陽縣半年的積案處理好,由期是算帳方面又快又準,張飛大驚,奇才呀,得知龍縣令就是龐統,馬上報知劉備出城相迎。其實龐統做個縣令郡守還很稱職。劉備得知耒陽縣令是龐統後,喜不自禁,天下奇才臥龍鳳雛都得到了,何愁天下不定。拜龐統為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參軍機。211年,劉璋為防張魯進攻西川,在張松、法正的勸說下請劉備進川相助。龐統初投劉備,必須建功,自主跟隨劉備入川,劉備以龐統為軍師,黃忠、魏延為大將,領兵一萬入川。。。劉備大軍經幾月拔山涉水來到涪城,劉璋從成都率文武來迎,二劉互道宗室兄弟情誼,入筵席。龐統密囑魏延在筵席上舞劍殺了劉璋,群龍無主好奪益州。劉備劉璋相飲甚歡,龐統提議舞劍助興,目示魏延,魏延執劍長舞,目標劉璋。蜀將劉貴見魏延意在主公,大急,提議雙舞,仗劍護著劉璋,事已明瞭,劉備大怒,我兄弟相聚,你們到搞起鴻門筵來了,如有不棄劍者立斬,筵會不歡而散。一一這是哪根哪?若魏延刺殺劉璋成功,劉備賢能仁德半世英名將毀於一旦,益州文武也不會讓外來戶猖獗,還有劉璋之子劉遁就在雒城,劉備將盡失人心,遭益州大軍圍困。龐統未經劉備同意出此下策,百害無一利。後因相會之事,益州文武向劉璋進言,劉備此行居心叵測,不得不防,劉璋疑惑,向劉備大軍供應少量劣質糧草,靜觀其變。事已挑明,劉備不得不做最壞打算,龐統獻上三策,1、輕裝襲取成都,2、就地進攻雒城,3、退回荊州。劉備權衡,1.太急,3、太緩,取2,以回荊州為名,誘殺蜀中名將楊懷、高沛。進攻雒城,雒城由劉璋之子劉遁與蜀中名將張任駐守,劉備大軍多次進攻失利,龐統到最前線察看地形,親自領兵迂迴作戰,在落鳳坡被張任設伏射殺。。。龐統看似盡心盡力,實是才智平庸無能,初入西川喧賓奪主,可劉璋父子在西川經營了二十餘年,西川人才濟濟,刺殺劉璋成功又能怎樣?人家堅壁清野駐守,盡靠劉備一萬人馬能攻取得西川。還有輕襲成都是不可能成功,從涪城到成都有三百多里,到成都已是人困馬乏,成都城高牆厚,又無援軍,如何攻取,只有捱打的份。對雒城半年不能攻取,無計可施,龐統身為軍師,以身犯險,置主公劉備與大軍不顧,自己身死是以身殉職,可歌可泣。但給劉備留下具大危害,龐統死後,劉備大軍士氣低落,盡有大將黃忠、魏延、劉封、關平,劉備取西川無望,只得差關平回荊州請軍師諸葛亮入川相助。若不是劉璋懦弱,或許劉璋顧及同宗之情,差大軍把守出荊州要道,派幾萬勁軍圍困劉備,劉備又無糧草,蜀將李嚴、張任、劉貴可敵黃忠、魏延、劉封,劉備人馬一月之內將全軍覆滅。。。龐統一生僅出了個連環計,還流離於三家之間,初入西川使鴻門宴之計實在不妥,困浩城獻三策都是敗計,若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只得鳳雛,他連西川也得不到,劉備只能重操舊業,回家賣草鞋。以《三國演義》羅貫中記載,龐統在三國當時連二流謀士都算不上,臥龍鳳雛齊名真是天下奇談,龐統應該是和史實反差最大的一個重要人物吧。

  • 11 # 空山瘋語

    三國演義明顯的是在貶曹抬劉,個人認為正如曹操的詩裡面說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更接近真實的曹操!

  • 12 # 伊莎貝拉Isabella

    與史實反差最大的是諸葛亮。

    在史實記載中,諸葛亮的確是有辯才,治國治軍,濟世愛民,但《三國演義》裡描寫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集大智慧與人格於一身,可謂絕無僅有,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帶有“主角光環”吧

    舉一些破解諸葛亮神話的例子吧:

    1.諸葛亮的妻子在當時可謂是天下第一才女,攻打孟獲市,剋制禽獸戰的噴火戰車,北伐時發明的木牛流馬,再後來諸葛連弩等等的發明其實都是諸葛亮的老婆發明的,然後把圖紙給諸葛亮,他命人按照圖紙打造的。演義中是把這個功勞都歸於諸葛亮了的。

    2.最經典的戰役,如草船借箭,和諸葛亮沒有一點關係。是赤壁大戰結束後六年,孫權巡視曹操營寨,遭到弓箭手瘋狂進攻,眼看船要翻了,孫權命人把船轉身,另一邊承受,這樣船又平穩了,而且孫權的一條戰船,並沒有其他船隨行。事實上,把釘在木板上的箭取下來加以利用,是冷冰器時代的一個知識。另一場戰役火燒赤壁主要還是周瑜的功勞。至於借東風,更是演義中為了故事情節精彩,而進行的藝術化描寫。

    3.周瑜是死於征戰途中的,並不是諸葛亮氣死的。再說了,周瑜是一代儒帥,又怎麼會嫉妒賢能之人呢。

    4.歷史上的諸葛亮儘管一出山就十分收到劉備的信任,但他在劉蜀中的地位也是逐步提高的,並不是像演義中那樣一開始就大權在握,指揮一切的統帥。

    大家都知道不管電影、小說還是電視劇,都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做藝術加工。其根本就是運用想象和虛構,透過對史實的選擇、加工、改造,在不影響基本歷史真實面貌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強故事和人物的藝術魅力,為我們廣大讀者提供了一種比史書更為形象、生動而具有活力的歷史,改編得非常精彩。不管怎麼說,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一國之棟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這種忘我、戰鬥到最後一息的精神也是十分令人敬佩。

    (以上參考史實資料:《三國志》、《後漢書》等)

  • 13 # f夢飛翔f

    《三國演義》羅貫中塑造的,與史實反差最大的人物應該是龐統。從演義記載中看,臥龍鳳雛齊名,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得了二人,也沒有取得天下,還危機四伏,得三分天下還是勢力最弱的。《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朔,以諸葛亮為主角,諸葛亮與龐統形成鮮明的對比,襯托出諸葛亮的才能和智慧,龐統百無一用,劉備深受其害,放在現在龐統這樣的軍師我也不會要,臥龍龐統的才能和成就天差地別。。。。。。1、龐統出道以後,跑到江東周瑜那裡任郎中小官,周瑜文武雙全,對相貌醜陋,持才傲物的龐統根本不重視。龐統又跑到曹營為曹操獻連環計,使戰船連串能在水上平穩,被採納。又到東吳被魯肅引薦給孫權,孫權也不待見。再由諸葛亮寫信舉薦給劉備,龐統在東吳沒有施展才華機會,到荊州直接化名參加劉備對人才的考試,卷試第一名,劉備見龐統相貌不佳,只委任個耒陽縣令。龐統非百里之才,委屈呀,只顧喝酒,張飛巡示,有人告知好酒貪杯不理政事的縣令。恰好有人告狀,龐統步履跚跚而出,吵什麼吵,些許小時,分分鐘搞定,張飛倒要看看他如何處置,龐統一個時辰將耒陽縣半年的積案處理好,由期是算帳方面又快又準,張飛大驚,奇才呀,得知龍縣令就是龐統,馬上報知劉備出城相迎。其實龐統做個縣令郡守還很稱職。劉備得知耒陽縣令是龐統後,喜不自禁,天下奇才臥龍鳳雛都得到了,何愁天下不定。拜龐統為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參軍機。211年,劉璋為防張魯進攻西川,在張松、法正的勸說下請劉備進川相助。龐統初投劉備,必須建功,自主跟隨劉備入川,劉備以龐統為軍師,黃忠、魏延為大將,領兵一萬入川。。。劉備大軍經幾月拔山涉水來到涪城,劉璋從成都率文武來迎,二劉互道宗室兄弟情誼,入筵席。龐統密囑魏延在筵席上舞劍殺了劉璋,群龍無主好奪益州。劉備劉璋相飲甚歡,龐統提議舞劍助興,目示魏延,魏延執劍長舞,目標劉璋。蜀將劉貴見魏延意在主公,大急,提議雙舞,仗劍護著劉璋,事已明瞭,劉備大怒,我兄弟相聚,你們到搞起鴻門筵來了,如有不棄劍者立斬,筵會不歡而散。一一這是哪根哪?若魏延刺殺劉璋成功,劉備賢能仁德半世英名將毀於一旦,益州文武也不會讓外來戶猖獗,還有劉璋之子劉遁就在雒城,劉備將盡失人心,遭益州大軍圍困。龐統未經劉備同意出此下策,百害無一利。後因相會之事,益州文武向劉璋進言,劉備此行居心叵測,不得不防,劉璋疑惑,向劉備大軍供應少量劣質糧草,靜觀其變。事已挑明,劉備不得不做最壞打算,龐統獻上三策,1、輕裝襲取成都,2、就地進攻雒城,3、退回荊州。劉備權衡,1.太急,3、太緩,取2,以回荊州為名,誘殺蜀中名將楊懷、高沛。進攻雒城,雒城由劉璋之子劉遁與蜀中名將張任駐守,劉備大軍多次進攻失利,龐統到最前線察看地形,親自領兵迂迴作戰,在落鳳坡被張任設伏射殺。。。龐統看似盡心盡力,實是才智平庸無能,初入西川喧賓奪主,可劉璋父子在西川經營了二十餘年,西川人才濟濟,刺殺劉璋成功又能怎樣?人家堅壁清野駐守,盡靠劉備一萬人馬能攻取得西川。還有輕襲成都是不可能成功,從涪城到成都有三百多里,到成都已是人困馬乏,成都城高牆厚,又無援軍,如何攻取,只有捱打的份。對雒城半年不能攻取,無計可施,龐統身為軍師,以身犯險,置主公劉備與大軍不顧,自己身死是以身殉職,可歌可泣。但給劉備留下具大危害,龐統死後,劉備大軍士氣低落,盡有大將黃忠、魏延、劉封、關平,劉備取西川無望,只得差關平回荊州請軍師諸葛亮入川相助。若不是劉璋懦弱,或許劉璋顧及同宗之情,差大軍把守出荊州要道,派幾萬勁軍圍困劉備,劉備又無糧草,蜀將李嚴、張任、劉貴可敵黃忠、魏延、劉封,劉備人馬一月之內將全軍覆滅。。。龐統一生僅出了個連環計,還流離於三家之間,初入西川使鴻門宴之計實在不妥,困浩城獻三策都是敗計,若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只得鳳雛,他連西川也得不到,劉備只能重操舊業,回家賣草鞋。以《三國演義》羅貫中記載,龐統在三國當時連二流謀士都算不上,臥龍鳳雛齊名真是天下奇談,龐統應該是和史實反差最大的一個重要人物吧。

  • 14 # 相忘於江湖7555

    劉備,世之梟雄,鞭督郵,殺車胄,蔡陽,火燒博望都是劉備乾的,但小說為了突出劉備是仁德之君,卻寫成只會哭鼻子沒脾氣沒主見的膿包。

    馬超,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卻被塑造成悲情英雄。

    魯肅,東吳最有戰略眼光的人物,小說裡卻成了陪襯諸葛亮和周瑜的老好人。

    周瑜,一代名將,氣量宏大,小說裡卻小肚雞腸,被諸葛亮活活氣死。

    蔣幹,好歹也是個名士,小說裡變成愚蠢的小丑。

    曹真,諸葛亮北伐的前期對手,也算一代名將,小說卻為了襯托諸葛亮司馬懿,強行把曹真改成白痴。

  • 15 # 墨藍飄香

    曹操!一個集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和詩人為一體的正史名人,卻被羅貫中汙衊成一代奸雄!因為作者的喜好,混淆視聽。

  • 16 # 壹零壹肆

    雖然《三國演義》寫的很精彩,但小說終究是小說,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歷史上的人物形象是有區別的。就《三國演義》而言,小說形象和歷史形象有反差的人物不在少數。

    要說《三國演義》塑造的形象和歷史反差最大的,我認為是:曹操。

    《三國演義》是揚劉抑曹的,是把曹操看作國賊的,因此對曹操的形象塑造,多有不實之處。

    就拿曹操最為人們所熟悉的哪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來說。《三國演義》的描述和史料的記載區別甚大。

    關於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卻是事實,有問題的是曹操殺人後的態度。史料記載,曹操殺了呂伯奢家人以後,才發現人家是準備殺豬宰羊款待自己,誤殺了好人,“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悽愴說明曹操發現自己誤殺無辜以後,心裡也是很悽慘,很悲傷的,只好自我安慰,很勉強地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做一個辯護。當然,這種辯護並不能洗刷他的罪過。但能夠悽愴,總算還沒有喪盡天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裡的人也是特指呂伯奢的家人,意思是:寧肯我對不起呂伯奢一家,也不能呂伯奢一家對不起我。

    但是到了《三國演義》中,“悽愴”的心情沒有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也變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裡的人就不是特指,而是普天之下的人,是“所有人”。意思是:寧肯我對不起天下人,也不能天下人對不起我。這就大不一樣了。

    曹操當時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個話,只是就事論事。意思是雖然我錯殺了人家,對不起人家,但現在也沒有辦法。我現在走投無路,也只好是寧肯我對不起人家,不要讓人家對不起我了。應該說,他還保留了一部分善心在裡面。但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變成一貫如此,變成理直氣壯了。那就是一個大大的奸賊。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三國演義》是以“國賊”的基調在塑造曹操的形象,即是“國賊”又怎會塑造曹操“好”的一面,只會塑造曹操“惡”的一面。既已如此,《三國演義》和史料記載的曹操形象,自然反差甚大。

    因此,要了解清楚歷史上真實的人物形象。看小說、戲劇,都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還是史書。

  • 17 # 122萌新

    《三國演義》的底稿就是大部分的事件來源其實是從南宋的民間傳說開始,因此有很大的擁劉反曹的成分,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南宋政權偏安一偶與歷史上稱霸中原的王朝不同所以人們更願意同情身處蜀地的劉備而不是稱霸中原的曹操,像正統的史書三國志中曹魏才是正統因此虛構最多的人物必在蜀漢,首先一個是諸葛亮,正史中的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善於治國理正而並非軍事家,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都是虛構情節,三國演義為了突出諸葛亮簡直用盡了手段刻意的貶低周瑜,歷史上周瑜根本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劉禪也無辜躺槍劉禪其實是一個比較不錯的君主,諸葛亮234年就死了,蜀國263年才被滅可見沒了諸葛亮蜀國一樣轉,而且諸葛亮連年北伐空耗國力甚至可以說加速了蜀國滅亡根本配不上三國演義中那麼神的地位,所謂鳳雛臥龍其實是諸葛亮的師傅水鏡先生起的,就是戰術吹牛,什麼得一可得天下也是為了推薦,實際上曹操手下的謀士水平更高,所以諸葛亮是虛構最多的人物,甚至還牽扯貶低別人最後成為一個最虛的

  • 18 # 歷史與文化縱橫

    應該是關羽吧。關羽的形象在三國演義中,忠勇絕倫。但實際描述多有不實,反差很大。

    1.曹操與劉備共同攻打呂布。呂布派秦宜祿向關公求救,希望關公能夠娶其妻子,就是呂布想把自己的老婆嫁給關公作為條件。城池快要破的時候,又多次跟關公說。關公就把這件事情報告了曹操。曹操懷疑呂布妻子“有異色,先迎看,因自留之”,原來曹操在奪人之美,關公很不高興,“羽心不自安”。自此,關羽對曹操就沒有好印象。有機會就象脫離曹操。關羽也不是過五關斬殺6將才過去的,他離開許昌到袁紹河北,距離並不遠。羅老先生演義出了一場好戲。

    2.後曹操、劉備分裂。曹操東征劉備,關羽被擒拿。簡單的一句話“禽羽以歸”,並沒有張遼跑到山上勸說關羽暫時投降一說。既然對曹操沒有好印象,自然關羽遲早要跑路的。只是殺了顏良,而沒有殺文丑,文丑是亂軍殺死的。

    3.華雄不是關羽殺的,是孫堅殺的。寫關羽殺的,是要突出關羽的武藝。

    4.關羽對曹操沒有好印象,在徐田圍獵中,關羽想殺了曹操,被劉備制止。後來,關羽在江夏接回劉備的船上說,要是當時殺了曹操,也不會有今天到處逃跑了。“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關羽當時表現很惆悵。

    5.沒有關羽華容道放曹操一節。演義中,曹操哀求關羽,若按照正史,關羽應該是早就殺掉了印象不好的曹操。

    6.劉備對關羽的關係。早年關羽是個逃犯,投奔劉備,為其效力。關羽從上面表現看來很有個性,又在荊州時候獨立成軍,可以說很驕傲。可見關羽與劉備的關係似乎不是那麼好,一直都是劉備在照顧關羽。

    7.水淹七軍的故事。三國志記載,當時“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督七軍皆沒”這裡並不是關羽派人在上游挖開河壩故意要衝擊于禁軍。這裡有誇張關羽的謀略。

    就武力而言,劉備在與呂布反目的時候,關羽又好像沒有起到什麼作用。以關羽的能力,加上張飛,在小沛的時候,關羽應該早就刀劈了呂布吧。而在樊城之戰中,關羽對陣龐德也沒有佔上風,反而是被龐德射了一毒箭。龐德被抓是因為落水。對陣徐晃更加不是對手。而關羽殺顏良也是趁其不備。當時顏良都沒看清是誰,看清了應該也不會馬上動手。之前,劉備還說過要招關羽投在袁紹賬下,那顏良更不會馬上動手了,顏良死的有點冤枉。這些似乎表明,關羽的勇力也不過如此。而羅老先生更是硬生生地把斬華雄的重頭戲安排給了關公。袁術手下有一名大將紀靈,關公先跟他鬥了百來回合,不分勝負,結果還是張飛十合內把紀靈給挑了。這反差好大,是關羽不想殺紀靈嗎。

    關羽的形象差別更大的地方是對關羽的神化,比如劉備夢見關羽了,關羽說自己已經在某個地方尊為神了。後世為了強化忠義,也一再推崇關羽。

    關公總的形象還是忠義勇猛,這點毋庸置疑。

  • 19 # 靜水流深0877

    反差最大的是曹操。

    1)曹操其實根本沒有篡漢的意思,他說:天下英雄何須以帝位自重?曹操自己說,如果天下沒有他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不是空話,稱帝的袁術,就是曹操滅了的,他自己更未稱帝

    2)曹操是愛惜人才,容得英雄的。劉備落難之時,關羽敗亡之際曹操都收留過他們,可見其度量恢宏。

    3)曹操是實幹家,刺董卓,發矯詔聚諸侯討董卓。

    4)另外曹操也是大軍事家。

    5)曹操還是傑出的詩人,文學家。“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其文學上的造詣他的對手是望塵莫及的。取文姬歸漢也是很值得一提的。

    曹操,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詩人。但在羅貫中的筆下把他全顛倒了。確實誤人不淺。

  • 20 # 中國基因

    曹操。

    三國演義一書明顯推崇劉備貶低曹操,在我看來這是中國幾千年來固有的思想,同情弱者,弱者抗爭被寫的可歌可泣,但是忽略了真實的歷史。

    曹操被三國演義描寫成奸雄,總是在失敗。其實不然,從討伐董卓,再到抗擊西部蠻族,逐鹿中原逐漸統一中原大部分地區,哪一個不是英雄偉人的作為。不但軍事上是雄才大略,在文化上也非常有造詣,三曹詩歌在當時也佔一席之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相信人的一生真的會遇到貴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