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袁衛宇

    司馬家族篡魏立晉,建立西晉王朝。一共歷經了三代四人,即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和司馬炎。起於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終於司馬炎逼迫魏帝禪位於自己。其實在晉文王司馬昭執掌曹魏時,他就有了廢帝自立的資本,只是礙於曹髦遇害事件,才迫使司馬昭放棄廢帝自立的打算,讓自己的兒子司馬炎走完篡魏立晉的最後一步。

    司馬炎逼迫曹奐禪位以後,建立了西晉王朝。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期間,表現也還不錯,開創了太康之治,還攻滅了東吳,終結了三國鼎立的態勢,統一天下。然而他死後,西晉很快亂得不行,特別是經過八王之亂的衝擊,西晉的統治搖搖欲墜,而五胡亂華則直接把西晉埋進了墳墓。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生靈塗炭。這一時期也是這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為什麼會這樣呢?

    大肆分封藩王,為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西晉末年爆發的八王之亂引發的五胡亂華,是西晉滅亡的直接原因。如果探究八王之亂的爆發原因,就會發現,這和晉武帝大肆分封藩王有著直接關係。

    晉武帝建立晉朝後,有感於曹魏宗室力量孱弱,以至於讓司馬家族奪取了曹魏的天下,於是他一口氣分封了27個王爺。這些藩王在封國各自行政,不僅擁有參政權,還擁有領兵權。藩王往往手握重兵,同時還能參與朝政。這也是他們後來參與八王之亂的資本。

    西漢七國之亂的慘痛教訓,晉武帝當然不會不清楚,所以他仍然想盡辦法,在賦予藩王兵權的同時,仍然讓朝廷保持對藩王的控控制權。晉武帝在位時,他的策略可以保證朝廷保持對藩王的有效控制。然而他死以後,因為晉惠帝弱智,朝廷的權力鬥爭非常激烈,朝政日非,朝廷已經失去了對藩王的控制。

    果不其然,晉武帝一死,他的傻兒子司馬衷即位。皇后賈南風為了和輔政大臣楊駿奪權,秘密派人聯絡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請他們帶兵進京討伐楊駿。楚王司馬瑋隨即領兵進入洛陽,配合賈南風行動。揭開了八王之亂的序幕。

    在楚王司馬瑋的支援下,賈南風滅楊駿三族,徹底消滅了楊駿勢力。但是朝政大權卻落在了汝南王司馬亮與元老大臣衛瓘手裡。於是賈南風又以晉惠帝司馬衷的名義,下密詔讓楚王司馬瑋殺了汝南王司馬亮與衛瓘。

    司馬瑋殺了司馬亮及衛瓘後,賈南風又設計處死了司馬瑋,終於奪得朝政大權。賈南風執政8年後,賈南風廢掉了太子司馬遹,囚禁於洛陽郊外金墉城。野心勃勃的趙王司馬倫唆使賈南風害死司馬遹之後,打著為太子報仇的旗號,誅滅了賈南風及其同黨勢力。八王之亂進入第二階段。

    司馬倫殺掉賈南風以後,廢掉晉惠帝,自立為帝,引起了司馬家其他王爺的強烈不滿。為了爭奪皇位,司馬家先後有多位藩王爭來鬥去,最終勝出的是東海王司馬越,他擁立晉惠帝復位,自己獨攬大權。

    這場由西晉宗室內部爭權奪利而爆發的內亂,後來又誘發了五胡亂華,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西晉元氣大傷,離亡國不遠了。

    自永熙以來,十有一載,人不見德,惟戮是聞。公族構篡奪之禍,骨肉遭梟夷之刑,群王被囚檻之困,妃主有離絕之哀。歷觀前代,國家之禍,至親之亂,未有今日之甚者也。-《晉書》

    八王之亂成為西晉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導致西晉實力銳減,動搖了西晉的統治根基,西晉喪失了對國家的控制,國祚進入倒計時。

    晉武帝選錯接班人

    晉武帝的嫡長子早夭後,他立嫡次子司馬衷為太子。引發諸多爭議。因為司馬衷存在嚴重的智力障礙,和傻子並無二致。而且這事大家都知道。

    司馬衷被立為太子後,西晉元老衛瓘曾藉著酒勁,指著晉武帝的龍椅說“此座可惜”,暗示司馬衷不是合格的接班人。

    而當時眾望所歸的接班人,是晉武帝的弟弟-齊王司馬攸。為了穩固司馬衷的接班人地位,晉武帝多次排擠和打擊司馬攸,在司馬攸身患重病時,強令司馬攸離開京城回齊國就藩,致使司馬攸病重而亡。

    儘管晉武帝知道司馬衷是個白痴,無法擔當重任,但還是私心作祟,固執己見,堅持立司馬衷為接班人。

    司馬衷即位後,面對災民沒吃飯這個問題時,居然說“何不食肉糜”。其智商之堪憂,讓人嘆息。而司馬衷在位時,因為他一直沒掌權,所以他也沒有做出任何政績。

    而因為司馬衷的智商和能力都嚴重不足,才使得賈南風敢擅權,引起宗室的強烈不滿。引發了日後的八王之亂。

    官員腐化墮落

    西晉的建立,是建立在士族的支援下的。所以西晉建立後,為了回報士族的支援,晉武帝給予士族許多特權,對士族違法亂紀之事,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西晉的高官要職,幾乎被士族出身的官員壟斷了。他們本身沒有什麼過人之處,靠著祖上的蔭封而佔據高位。

    西晉官員崇尚奢華,怠於職務。晉武帝時官員鬥富的現象非常嚴重,最有名的莫過於石崇和王愷鬥富,晉武帝獲悉後不僅不處罰,反而支援他們鬥富。

    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幹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者甚眾。愷惘然自失。-《世說新語·汰侈》

    除了奢侈浮華,士族官員愛特別喜歡清談,對政務極不熱心。官員以談玄論道為榮,以處理政務為恥。琅琊王氏早期的代表人物王衍,就是清談高手,他位居高位,卻對政事漠不關心,終日沉迷於清談。五胡亂華時,王衍被羯族部落首領石勒所殺。

    王衍臨死前,曾發出“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的感嘆。多年以後,東晉大司馬桓溫還曾對王衍的行為進行嚴厲批評,認為西晉末年的亂局,王衍等士族官員,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桓溫於是過淮泗,踐北境,與諸僚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晉書·桓溫傳》胡漢衝突問題嚴重,沒有有效解決

    其實在曹魏時期,就有很多胡人內遷,包括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世居北方的胡人陸續內遷,和中原地區的漢人雜居一起,到了西晉建立以後,中原地區已經達到了“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狀態。

    如何處理這些胡人,西晉缺乏有效的治理和管控措施。晉武帝時期,曾有官員上書,建議派軍隊護送胡人回北方老家,晉武帝沒有采納,卻拿不出別的措施安撫胡族勢力。晉武帝執政後期,胡漢衝突已經非常嚴重了,西晉政府沒有進行任何形勢的解決,而是任由胡漢衝突加劇和蔓延,西晉初期和中期就爆發了好幾次胡人發動的叛亂。儘管西晉最終平定了,但胡漢衝突依然存在。

    除了無法招撫胡人,西晉計程車大夫和官員,就經常劫掠胡人,甚至把胡人當作奴隸進行交易,引起胡人的強烈不滿,他們特別痛恨西晉。這些使得胡漢衝突日益嚴重。而西晉對官員買賣胡人的事情,往往不管不顧,沒有進行任何處理。這都進一步加劇了胡漢衝突。

    八王之亂時,司馬家族的幾個王爺,為了爭奪皇位,而紛紛引入胡人的力量,企圖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胡人勢力加入八王之亂,使得西晉政局徹底失控,由此誘發了五胡亂華,而西晉也在五胡亂華的戰火中走向了滅亡。

    結語

    司馬家族建立了西晉王朝,終結了三國亂世,統一了天下。在經歷短暫了平和、穩定之後,西晉爆發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之亂的嚴重戰亂,開啟了一個更亂、更糟的黑暗時代。這其中原因,當然不一而足。核心當然是西晉統治者的失策、無能和腐敗造成的。

  • 2 # 蘇小衿

    司馬家族建立晉朝之後,實現了曹魏沒能實現的大一統局面,但統一局面並沒持續多久,內部就爆發了持續十幾年的八王之亂,將西晉王朝的國力都消耗殆盡,也造成了無力抵抗胡族的入侵,最終滅亡。

    自八王之亂開始,的確算是黑暗時代的開啟,五胡入華又讓幾次中國大一統局面分崩離析,造成了持續幾百年的亂世局面。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的確與司馬氏自身的統治有著極大的關係。

    一、司馬炎大封天下,導致地方宗室過於強大,這是八王之亂的根源

    西晉建立之後,晉武帝司馬炎認為曹魏滅亡的很大原因,是曹氏對宗親力量壓制過重,導致宗親勢力無法擁有力量拱衛皇室。因此司馬炎便採取了區別於曹魏時的宗親政策,那便是大封天下,給予司馬氏封王極大的權勢。

    這種大封天下的策略,導致司馬氏封王擁兵自重,形成了對皇權的威脅。而且司馬氏還將原本地方的兵力大力限制,導致中樞沒有足夠的兵力限制地方。造成了後期地方封王起兵威脅中樞時,中樞無法調集兵力對抗地方。

    這是八王之亂之所以能夠發生的根源性原因,而八王之亂持續十六年,導致西晉王朝內部戰爭頻繁,極其消耗國力,也就造成了胡族趁虛而入的結局。

    二、司馬炎在繼承人的選擇過於昏庸,加之沒有消除外戚和後宮干政的弊端

    司馬炎選擇“痴傻”兒子司馬衷為繼承人,明知道司馬衷並非最佳繼承人的人選,但依舊逼死齊王司馬攸,讓司馬衷繼位。而司馬衷過於無能,被自己的皇后賈南風掌權,進而引發了地方封王不滿賈后專政而起兵威脅中樞的八王之亂。

    並且,看八王之亂的初始階段,引發地方司馬氏宗親不滿而起兵的直接原因,正是外戚和後宮專政的現象,這也是西晉王朝區別於曹魏時期的政策性現象。曹丕稱帝后,不僅壓制曹氏宗親力量,而且明確規定了不準外戚和後宮參政的要求。

    而相對比司馬家族建立晉朝之後,所重用官員大多是功臣之後和與司馬氏有著姻親關係的大臣,加之司馬炎又沒能苛行政令,導致外戚等勢力逐漸壯大。在司馬炎死後,外戚勢力楊駿依仗外戚身份掌權,而加之司馬炎所選繼承人司馬衷過於平庸,導致皇后賈南風聯合司馬氏封王推翻楊駿,進而執掌朝政。

    總體而言,司馬炎選擇了昏庸無能的繼承人,無法壓制在西晉王朝不受限制的外戚和後宮力量專政,這引發了西晉擁有極大權勢的地方宗親力量起兵反抗,也就造成了西晉後期的亂世局面。

    三、對於胡族勢力的不加限制,是造成西晉王朝覆滅的直接因素

    除了在地方宗室力量、外戚和後宮以及繼承人問題上的弊端之外,對於生活也中原周邊的胡族力量不加限制,是造成西晉王朝覆滅的直接因素。

    八王之亂後期,東海王司馬越與成都王司馬穎對抗階段,分別利用鮮卑和匈奴、羯族力量,這是胡族入華的提前預演。後來覆滅西晉王朝的正是曾經幫助司馬穎對抗司馬越的匈奴、羯族力量,由此可見當時西晉王朝包括地方封王在內的司馬家族,並未對於胡族勢力過於限制。

    再結合永嘉之亂後,北方胡族當中鮮卑力量,幫助劉琨等人對抗匈奴、羯族,也是胡族勢力強大甚至晉室將領都需要依仗的直接體現。

    當時各胡族領袖,匈奴劉淵、鮮卑段匹磾等人,都是西晉王朝任命的地方官員,而且不受限制地掌控著中原周邊各自胡族力量。這就造成了在西晉王朝因為八王之亂紛爭不斷,造成國力空虛,而地方州郡有沒有兵力可以抵抗胡族,導致西晉王朝會迅速滅亡。

    總結

    總而言之,司馬家族建立晉朝後,大肆分封司馬氏宗親,削減地方兵力,導致地方封王勢力壯大,引發了造成西晉國力喪盡的八王之亂。而且對於外戚和後宮力量不加限制,導致強大的地方封王不滿外戚和後宮干政而起兵作亂。加之放任胡族壯大,不加限制,胡族得以趁八王之亂導致西晉國力衰亡之際入侵中原,成為壓倒晉朝的最後一擊。綜合數種原因,大封宗室、削減地方兵力、放縱外戚和後宮、不限制胡族發展,這些最終導致了黑暗時代的到來。

  • 3 # 雪也是水

    中原沒有一個穩定統一的強大王朝,周邊的餓狼猛禽必然會趁機入侵!

    很不幸,西晉雖然是統一王朝,但是持續十幾年的內亂耗損了它全部國力,四周的豺狼這才敢入侵。

    司馬氏竊國以成帝王,卻沒能履行保衛子民的責任,對華夏民族犯下的罪過罄竹難書!!

    司馬炎一生驕奢淫逸,在立繼承人和太子妃幾件事上出了大問題,這才導致了西晉的內亂!

    首先,司馬炎立的繼承人司馬衷是個白痴、弱智,一個國家的皇帝由這樣的人來當不完才怪!

    之所以選擇他當繼承人,那是因為他有個庶出兒子十分聰穎,很得司馬炎的喜愛。為了愛孫以後能當皇帝,司馬炎捏著鼻子立了弱智的司馬衷為帝!

    其次,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是個權欲十分強烈的女人!因為丈夫跟個三歲小孩一般,壓根管不住她,於是她出來干政了。

    先是聯合楚王司馬瑋誅殺輔政大臣楊駿全族,後又誅殺司馬瑋,獨攬朝政。賈南風更是廢了曾經救過她的太后楊氏,將其活活餓死。

    因為賈南風自己無後,她擔心儲君(司馬炎喜愛的那個孫子)長大後威脅她,就將儲君給弄死了。

    這下被趙王司馬倫等找到藉口了,於是起兵鴆殺賈南風。趙王后來更是廢了司馬衷自立,由此導致多位手握重兵的王興兵作亂,爭奪皇位。

    八王之亂就這樣開始了,周邊的五胡趁西晉內亂,開始入侵中原了,華夏大地從此進入歷史上最昏暗的時代。

    由賈南風乾政引發這一系列的悲劇告訴後世的君主:後宮干政有多麼可怕!可惜唐高宗李治明顯沒學會……

  • 4 # 好風好夢好歌好地方

    司馬家族建立的晉朝和曹魏政權其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既然曹丕可以篡位稱帝,那麼司馬炎為什麼不可以,曹家和司馬家對待前朝皇帝的手段都是仁慈的,除了曹髦的被殺,是司馬昭的無奈之舉外,他們的手段是可圈可點的,司馬家實現了中國繼秦漢第三次大一統,這樣的功績是無可厚非的。

    司馬炎的稱帝,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雖然他的能力不像千古一帝們那樣有令人稱道的文治武功,但是也算上比較仁慈的皇帝。和所有家天下王朝一樣,首先考慮的是如何來鞏固自己的利益,司馬炎透過大封司馬家族為諸侯王來拱衛諸侯,他的這種做法,明朝也有過,只不過由於朱棣能力突出把問題給解決了。其次在立皇儲上,傳統上是立嫡長子,廢長立幼會擾亂今後傳位的

    司馬衷

    秩序的,司馬炎也知道自己兒子愚鈍,後來朝廷呼聲很高的司馬攸曾被要求即位,但是他為了將來的後代都來自己這一血脈,利用派系的爭鬥,排擠了司馬攸,從後來的事態發展看,斷送了拯救晉王朝的機會。第三是皇族與外戚的爭鬥,司馬炎晚年寵信“三楊”(楊峻、楊珧、楊濟三兄弟),希望死後讓楊峻和司馬亮一起執政,這樣彼此相互制約,但是楊峻趁武帝病重之機,將其軟禁,在朝廷安插自己的黨羽,排擠司馬亮,後來皇后賈南風利用司馬亮的勢力,誅殺了楊駿,司馬亮入朝大肆封賞,失去人心,被司馬瑋矯詔殺死,司馬瑋最後被賈后殺死,又殺了衛瓘,獨掌朝政,最後因為太子司馬遹被她毒殺,引發了八王之亂。最後是諸王內亂導致導致內部空虛,北方民族趁虛而入。其實晉朝以前的王朝之所以朝代能屢次挫敗少數民族的入侵,是因為人口的問題,而晉朝統一三國時是華人口已經劇減了的時期,在八王之亂時漢人口就更少了,和少數名族的人口差距減少了,自然無法抵禦了,五胡亂華,之所以真正的將中國帶入黑暗時代,因為那時踴躍出眾多優秀的領袖人物,如劉淵、石勒、赫連勃勃、拓跋珪、李雄、苻堅等,割據一方。而那時的西晉和東晉卻僅有謝玄祖逖等少數將領。

    雖然司馬家導致了黑暗時代,究其原因,其他王朝也都有過,只不過,後世的王朝吸取了前朝的滅亡經驗,避免了出現前朝的結果,但是結果依舊還是滅亡了,只不過結果換成其他的方式。

  • 5 # 陳大舍

    在中國歷史上晉朝是一個很沒有存在感的時代,歷代帝王廟中即使是非華夏系的帝王將相都可以入祀,但是晉朝君臣卻沒有。和晉朝前後的漢、魏、隋、唐,晉朝在後世留下的印象似乎除了清談就是鬥富,剩下的全是戰亂。也就是說即使晉朝統一了華夏,但卻一點正能量都沒有。

    西晉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十七年(從平吳三國歸一統算起),而其中的十六年還處於八王之亂的混戰之中,如此短暫的統治想做出“流芳百世”的功業確實是困難。但在歷史上被汙名化為“暮氣沉沉”、“生於不義死於恥辱”就太不客觀了。

    《三國機密》中青年晉宣帝司馬懿的人設。西晉的存在感低不僅表現在歷代帝王廟中,也表現在娛樂上,除了託“三國”的福,有司馬懿祖孫三代露臉外,其他關於西晉的影視作品寥寥可數。

    《虎嘯龍吟》中朱衣翩翩的晉宣帝

    事實上,西晉的統治者一直致力於延續東漢以來的政治理想:建立一個以孝治天下的美好時代,這一點和當時大多數的政治家們是一樣的。但東漢末年以來的“舉孝廉父別居”的腐敗的社會現實卻讓這種理想變得虛無縹緲。加之西晉朝廷內部血雨腥風,篡弒相踵,長久以來的價值觀全部破滅為夢幻泡影,隨之晉朝天下也徹底崩潰。

    東漢後期,世家大族已經形成由秦始皇建立、漢武帝確立的政治模式已經難以維繫;而今古文經學的路線鬥爭雖然在鄭玄的努力之下可以告終,但被“黨錮之禍”等一系列災難所重創的社會價值觀卻難以隨之重建,上層或如何曾、賈充之輩“外厲貞素談,戶內滅芬芳”、或者放浪任誕“非湯武而薄周孔”;底層社會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總之是個信仰缺失的時代。而面臨這兩個問題西晉君臣不僅無能為力,反而以“誅夷名族,寵樹同己”來火上澆油,等到八王之亂爆發,司馬諸王又招來匈奴、鮮卑等胡族加入混戰,從而導致了三百年漫長的大崩潰時代到來。

    唯一一部關於八王之亂的電視劇《亂世妖后賈南風》,1998年拍攝,畫質“感人”。

  • 6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司馬家族恐怕算得上是歷史上最遭詬病的家族了。本來,司馬家族是三國亂世最大的贏家,各路諸侯拼死廝殺,都想要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哪知道,無論是曹家、劉家還是孫家,誰也沒佔到半點便宜。司馬家族半路殺出,經過三代人的經營,最後所有人的辛苦都白費,天下歸到了司馬家族的名下。說起來,這是何等的榮光,何等的讓人讚歎。

    (司馬懿和他的兒子)

    可是,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樣一個大殺四方一統天下的家族,竟然並沒有把中華民族引向一個輝煌的和平繁榮的時代,反而是讓中華民族進入了最大的混亂,讓中華民族進入了一個長達四百年的“黑暗時代”。

    後人不禁要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司馬家族雖然獲得天下,但其得位方式並不讓人心服口服。

    司馬家族最終能夠獲得天下,主要靠四次政變。第一次是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政變,除掉了自己的政敵大將軍曹爽。第二次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廢掉皇帝曹芳,殺掉曹芳的支持者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改立曹髦為帝。第三次是司馬懿的另一個兒子司馬昭殺掉皇帝曹髦及其支持者,改立曹奐為帝。第四次是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直接廢掉皇帝曹奐,自立為帝。

    一家三代,透過四次政變,廢殺三個皇帝,誅滅無數大臣並夷其家族,最終才獲得帝位。這一種方式,自古以來都是與正統思想格格不入,都是會遭到天下人鄙視的。所以說,司馬家族雖然獲得天下,但是並沒有獲得天下人心。

    (高平陵政變)

    第二,司馬家族以魏國老班底建國,魏國老班底本身千瘡百孔。

    雖說三國亂世的結局是三國歸晉,但是,準確地說,是魏國戰勝了蜀國和吳國。司馬家族建國的基礎是魏國的老班底,並不是一套全新的人馬。

    以魏國老班底建國,一方面,這個老班底並不真心擁護司馬家族。從司馬家族一路殘殺走過來,就可以看出,有多少人對他們不服氣。而殘殺的結果,是結下了更多的仇恨,更多人對他們不滿。另一方面,魏國內部本身就有著巨大的矛盾,曹家皇室、文官集團、武官集團,甚至還有原先忠於劉漢天下的人,這種矛盾一直堆積著,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儘管司馬家族建立了晉朝,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新興氣象,依然是一派殘破的樣子。

    第三,司馬家族把權力都交給了家族內部人,國家的穩定和治理無人分擔。

    很多人詬病司馬家族在建國以後,把中國早已廢棄不用的分封諸侯王的制度又重新撿起來用,以至於產生了“八王之亂”。不知道,司馬家族之所以會這樣做,根本原因還是國內矛盾沒解決,內部不太平。司馬家族想要透過分封同姓諸侯王的方式,讓本家族的江山得到穩固。

    但是這樣一來,又形成了新的藩王擁兵作亂的矛盾,漢朝曾經費盡心機才基本解決掉的這個問題,又在晉朝出現了。

    而且,由於把權力都交給了家族內部人,這些人本身又沒有什麼本事,這樣,國家的治理,就找不到優秀的人才。邊關的防守,也找不到優秀的武將。於是,晉朝不但國內沒治理好,邊關也沒有守好,因此“五胡”才趁虛而入,南下亂中華。

    (司馬炎劇照)

    第四,司馬家族在家族繼承人上的一系列亂政,給家族自掘墳墓。

    一般來說,富貴人家的二代、三代都不怎麼成器。而開國皇帝司馬炎竟然把皇位傳給一個白痴兒子。再加上又沒有卓有才幹的大臣幫助治國,所以,到第二代(司馬家族的第四代)時,中央就已經失控。失去了對朝臣的控制能力,失去了對後宮的控制能力,失去了對地方諸侯的控制能力。結果,內部鬧成一團,外族趁虛而入,中華民族的禍亂,又開始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

  • 7 # 君山話史

    五胡亂華,開啟中華歷史的一個黑暗時代。

    推溯五胡亂華的始因,亂華者華者,倘若華夏不自亂,五胡焉能亂之?華夏自亂,始於“八王之亂”,這是血流成河的內鬥。那麼,為什麼司馬氏的晉朝,會發生史上最慘烈的“八王之亂”呢?

    這裡我來分析一下,西晉到底幹了什麼,導致國家陷入黑暗呢?

    其一,貴族生活腐敗不堪,拜金主義盛行

    晉武帝統一中國後,聲色犬馬,專注遊宴,怠於政事。在皇帝火車頭的帶領下,晉國貴族階層生活腐朽不堪,炫富攀比之風氣,遠遠超過以前任何一個時代。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故事,便是石崇與王愷鬥富。

    正所謂上行下效,皇帝自己荒淫無度,帶了個壞頭,底下貴族士大夫們把奢侈放縱攀比炫富當作一種時尚,過著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大家想想,這些傢伙這麼闊綽,錢從哪兒來?難道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有人極富,自然有更多的人極貧,當極貧的人活不下去時,那就是大規模民變的開始。這個結果,將在十幾年後看到。

    其二,濫封諸侯

    晉武帝生前封有多少諸侯王呢?總共封了五十七個王,都是同姓諸侯。這些諸侯王不但有封國,還有軍隊,具體規定是這樣的:兩萬戶以上為大國,設三軍,共有五千人;一萬戶為中國,設兩軍,有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設一軍,五百人。

    晉武帝能從曹氏手中奪取江山,原因之一是曹魏帝國無有實力諸侯拱衛。他不想步曹氏後塵,便反其道而行,廣封諸侯,讓諸王統率勁旅,以為如此便可保皇權無虞。然而他的歷史知識顯然不及格,因為歷史一而再地證明一個事實:諸侯越多,實力越強,國家越容易陷入混亂。晉武帝忽略人性中自私的、惡的一面,或者更準確點說,在政治舞臺上,權力向來是超越親情的。

    後來導致天下大亂的,便是這些擁兵自重的諸侯王。

    其三,裁撤州郡地方武裝。

    自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以來,州刺史(或州牧)一級的地方大吏,不僅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同時也手掌兵權,權勢極重。由於戰事頻頻,各州郡自行招兵買馬,在大混戰時代是極其重要的武裝力量。

    平定天下之後,晉武帝對州郡地方武裝不放心。只要州牧或刺史身兼行政長官與軍事長官兩職,就有淪為軍閥的可能。於是皇帝一道聖旨下達,裁撤地方武裝。從今往後,刺史或州牧不再有兵權,大的郡只保留武吏一百人,小的郡五十人,不要說打仗,就是負責一般治安都不夠用。

    在八王之亂爆發後,民變迭起,胡人勢力乘機興起,而晉帝國根本沒有足夠的地方武裝力量來鎮壓,遂導致五胡亂華之結局。

  • 8 # 手機使用者6084820504

    你若不為正義站崗,就會被邪惡陪葬,這句話用在亂世也非常合適。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這段歷史,歷史學家的評價是,魏晉六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混亂,社會最痛苦的時代,是華人生活史裡點綴著最多的悲劇的時代,三國紛爭、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南北朝分裂,釀成社會秩序的大解體,禮教的總崩潰。上至帝王將相、豪門世家,下到黎民百姓,沒有人是安全的,五胡亂華時北方漢人更是遭到胡人瘋狂屠殺。

    其始作俑者就是曹魏篡漢自立。

    大漢經歷黃巾、董卓之亂,諸侯爭霸,曹操打著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號,得到了以荀彧為首的北方士族集團的大力支援,曹操得以在軍事上統一北方,而在內政上完全依賴於荀彧。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先後廢三公設丞相,稱公稱魏王加九錫,篡國野心暴露無遺,曹操的僭越行為對國家安全無疑構成了巨大的威脅,遭到了荀彧等等有識之士的堅決反對,荀彧義正詞嚴斥責曹操說:“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意思是你曹孟德休要想奪得大漢的天下,因為一旦你這樣做了,後人也會效仿你,勉強而為之必然自食其果。在荀彧看來,當務之急是重修法度任人以賢,那麼大漢王朝還可以延續個三五百年,如果你急著進王爵、改朝換代,即使成功了,他日你的果實也會被他人篡奪。

    如同董卓篡權導致朝野紛爭,天下大亂一樣,曹操篡權之舉致使國家四分五裂,孫權因為不滿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而割據江東,最終建立吳國。劉備也因衣帶詔事件被迫逃亡,最終凝聚一大批忠漢志士建立(蜀)漢。曹操僭越稱公稱王加九錫的行為同樣遭到其內部許多有識之士的強烈反對,如為北方統一作出巨大貢獻,士族代表人物潁川荀彧、清河崔琰、儒家代表人物孔融等等都被曹操殘忍的殺害,為曹丕篡漢掃除障礙(否則曹丕有何德何能篡漢?)

    從全國大環境看,曹丕篡漢稱帝如同一根導火索,直接引爆了三國時代的混亂,是他起了一個很不好的帶頭作用。曹丕在位短短六年,為籠絡士族集團繼續推行九品中正制,(據前引《宋書·恩幸傳序》沈約所述和《晉書·衛瓘傳》、《通典·選舉典》等有關記載,九品中正制應始於曹操),這一制度直接導致魏晉六朝社會思想文化日趨頹廢,大漢強大的軍政體制,人才輩出的局面被終結,代之的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閥制度,造就了魏晉南北朝的大混亂。

    具體地說,主要與曹魏統治者窮奢極欲、窮兵黷武、內部爭權奪利、傳統文化衰敗社會秩序混亂等等因素有關。

    1,曹魏統治內部爭權奪利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曹魏內部充斥著爭權奪利、見利忘義的勢力小人,司馬懿就是這部分士族集團的代表人物,也是曹氏集團中的重要成員,是曹操一手培育出來的,他的陰險刻毒,擅長假裝,與曹操相比有過之無不及。因而司馬氏家族的陰險峻毒比曹氏家族更勝一籌。曹操本人培育了司馬一族來大殺曹氏子孫,這不是真正的禍延子孫又是什麼?如果曹丕不稱帝,司馬懿不過依舊是曹家的一個家臣而已,根本就不可能擁有掌控強大權力的機會,也就不可能繼續的更進一步,心安理得的滅魏自立。

    2,曹魏統治者窮奢極欲

    被民間稱為流氓皇帝曹睿在統治期間大造宮殿苑囿,大肆搶奪民間婦女,其後宮妃嬪有上萬人,史上所罕見。曹睿成年後更是荒淫無度,在其十三年的統治之下,朝政頹廢,大臣進諫無門,社會怨聲載道,人民困苦不堪,曹睿每年後宮的費用居然和軍費持平,魏國力因此也消耗殆盡。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空閒尋歡作樂,他又從上萬的美人裡找出6個封為“女尚書”,由她們處理朝政。而曹叡有事尚書幹,沒事幹尚書,因而在民間被老百姓稱為流氓皇帝,曹叡荒淫過度35歲亡,無子。曹睿荒淫無度,這樣的人不死,曹魏不亡,天理不容。

    3,曹魏政權窮兵黷武

    曹睿死後曹爽為了立威,大興不義之兵,比如公元244年,曹爽率領步騎二十餘萬進攻漢中,王平親率三萬蜀軍迎敵,在漢中興勢打了一個漂亮的防守戰,此戰給曹魏造成巨大的損失,不僅沉重打擊了曹魏的軍事力量,更使原本相對富庶的關中地區變得“千里餓殍”,由於徵調了大量農夫參與後勤運輸,使農田無人勞作,曹魏當局不得不派大量軍隊參與屯田,嚴重削弱了曹魏在當地的統治力,使得少數民族勢力不斷做大,到了晉朝就益發嚴重,間接導致了五胡亂華的發生。

    4,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重要原因就是曹操引狼入室,養虎遺患。大漢朝規定,內遷胡人百戶都要上報皇帝批准,可是曹操北擊烏桓,不就地安撫,居然內遷民風彪悍的五部胡人數十萬戶於陝西、山西一帶中原漢人居住的核心地區,後來西晉八王之亂時正是這些胡人打著復興漢室旗號而入主中原。劉淵尊崇劉禪為祖遣石勒等大舉南侵,屢破晉軍,勢力日益強大。

    曹操死後,曹丕篡國,曹魏正統性受到嚴重質疑,後代權臣有樣學樣,梟雄篡國,基本上都用的是曹操這套模式:先以詐忠——再加九錫——擺弄傀儡——終繼帝位。第一個來效法的就是司馬昭,把曹氏家族的小皇帝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破敗的曹魏僅存在二三十年便被虎視眈眈的權臣司馬氏篡權而名存實亡,東晉的大司馬桓溫,第二個出來效法,他也是有能力當老大,但就是不當,和曹操一樣弄個傀儡站在前邊,讓兒子接班當皇帝。劉裕第三個出來效法,手法如出一轍。蕭道成是第四個,蕭衍是第五個,陳霸先是第六個,楊堅是第七個。而這樣的惡性迴圈,帶來的是魏晉南北朝四百多年的天下大亂。上至帝王將相、豪門世家,下到黎民百姓,沒有人是安全的,經濟停滯,人口銳減,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人倫教育受到了曠古以來的蹂躪,道德算什麼,拳頭才是硬道理。而華夏文明也進入了歷史上最黑暗的魏晉南北朝大戰亂時期(期間還發生了慘絕人寰的五胡亂華漢人慘遭大屠殺事件)。荀彧常常奉勸曹操要為天下蒼生著想,統一天下為天下迎來一個真正的太平,可是曹操為了滿足個人的野心,根本聽不進忠告,走上了曹操曾經反對過的董卓、袁術篡國之路,而破敗的曹魏政權苟延殘喘二三十年便被司馬氏伺機篡奪,曹氏子孫幾乎被司馬氏屠殺殆盡,完全就是咎由自取。荀彧不忘初心,捨生忘死,心繫百姓為世人稱道(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曹操逼死為北方的統一、安定作出巨大貢獻的荀彧,從此內政陷入崩潰,屯民起義不斷。曹操以其極度自私狹隘禍亂天下的行為,成為魏晉南北朝四百年大戰亂的始作俑者,千古罪人,歷史將他永遠地釘在了恥辱柱上。

  • 9 # 水墨山河文社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司馬家族雖然獲得天下,但其得位方式並不讓人心服口服。司馬家族最終能夠獲得天下,主要靠四次政變。

    第一次是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政變,除掉了自己的政敵大將軍曹爽。

    第二次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廢掉皇帝曹芳,殺掉曹芳的支持者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改立曹髦為帝。

    第三次是司馬懿的另一個兒子司馬昭殺掉皇帝曹髦及其支持者,改立曹奐為帝。

    第四次是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直接廢掉皇帝曹奐,自立為帝。

    一家三代,透過四次政變,廢殺三個皇帝,誅滅無數大臣並夷其家族,最終才獲得帝位。這一種方式,自古以來都是與正統思想格格不入,都是會遭到天下人鄙視的。所以說,司馬家族雖然獲得天下,但是並沒有獲得天下人心。

    司馬家族恐怕算得上是歷史上最遭詬病的家族了。

    本來,司馬家族是三國亂世最大的贏家,各路諸侯拼死廝殺,都想要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哪知道,無論是曹家、劉家還是孫家,誰也沒佔到半點便宜。

    司馬家族半路殺出,經過三代人的經營,最後所有人的辛苦都白費,天下歸到了司馬家族的名下。說起來,這是何等的榮光,何等的讓人讚歎。

  • 10 # 歷史公元

    三國時期魏蜀吳都沒能一統天下,是司馬家族建立西晉統一天下,為何短短一百年就滅亡了?還帶著漢民族劃入黑暗深淵?

    司馬家族建立的西晉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我認為其中最關鍵的有三點。

    一、三國時期人口數量急劇減少,綜合國力下降

    在東漢時期,東漢王朝進行了一次人口普查,當時全國的人口為4100萬。但是到了西晉統一全國之後,全國的人口只有區區790多萬。這是因為東漢後期,天災不斷,造成了農業的減產。同時又爆發了黃巾起義,在黃巾起義被鎮壓之後,各地諸侯形成武裝割據。三國鼎立的數十年裡全國的人口進一步下降。到了西晉一統時,全國的人口只有區區790多萬。無法對少數民族進行有效削弱。

    二、西晉沿用九品中正制,社會制度僵化,世家實力增強,中央力量進一步削弱

    魏文帝曹丕為了抑制浮華朋黨之弊,採納陳群的意見,施行九品中正制。到了司馬懿執掌魏政後,又進一步設立州大中正,官僚貴族進一步操縱了官員選拔晉升渠道。世家大族勢力不斷上升,並最終成為西晉封建地主階級中一個特權階層,成為最為活躍的政治勢力。國家軍政大權被世家大族掌握。

    三、漢族人口減少,少數民族內遷,實力不斷增強

    自漢朝以來,因漢族人口數量減少,胡人不斷向中原內地遷徙,逐漸盤踞華北地區,勢力不斷壯大。到了西晉時期,胡人人口實力不斷增強,對晉都洛陽形成了包圍之勢。再加上在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後,晉室分裂,中原漢族的軍事力量進一步衰退。胡人趁機起兵,在百年間先後由胡人及漢人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史稱“五胡亂華”,戰亂導致人口數量進一步減少,並最終導致晉朝滅亡。直到公元589隋文帝楊堅一統中國,但是楊堅包括後來的李世民也同樣是少數民族後裔。

    就是這三大原因,造成了西晉滅亡,同時也造成了漢族實力的不斷削弱。

    我是春秋百曉生,與大家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敬請期待!

  • 11 # 史曉生

    很簡單,看看司馬家族曾經都幹了什麼事情,就會知道,這樣靠著“厚黑”起家,且得國不正的家族,開啟黑暗時代那是必然的結果。

    司馬家族,是三國時代的終結者,同時也是晉朝的建立者,按理說,一個結束戰亂,恢復一統的家族,理應勵精圖治,開啟新時代才對。

    但可惜的是,司馬家族不僅沒有開啟新時代,反而讓華夏陷入了百年的黑暗之中。

    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讓無數黎民百姓流離失所,並且,由此也引來了胡人覬覦中原,割據、混亂成了主旋律,最終導致手無寸鐵的百姓慘遭異族蹂躪。

    滿打滿算,司馬家族建立的西晉,國祚52年,而相對太平的時間僅有十年,剩下的四十餘年,一天比一天黑暗。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司馬家族在建立晉朝不久後,便開啟了黑暗時代呢?其實只要看一看司馬家族曾經的過往,以及他們幹過的事情,就會明白問題所在。

    司馬家族能發跡,其實過程相當不光彩。

    早在戰國時期,司馬家族裡出了一個各方面能力都不錯的人物,這人叫司馬卬(音安),他身負高超劍術,同時又十分勇武,靠著軍功,當上了趙國的將軍。

    只不過,在他剛當上將軍不久,恰逢秦始皇滅六國。

    因此,司馬卬還沒開始飛黃騰達便成了“無業遊民”,但他沒有氣餒,在秦末時,又瞅準時機,跟著項羽反秦,並平定了河內郡,還被封為了殷王,成了和劉邦一樣的十八路諸侯王之一。

    這是司馬家族出的第一個諸侯王,但是在之後,劉邦與項羽死磕,而劉邦進攻的方向,剛好路過司馬卬的封地。

    於是乎,極具現實主義的司馬卬,調轉旗幟,投奔了劉邦,又開始攻打項羽。

    本以為這下沒事了,但似乎好運氣總是繞著司馬卬走,劉邦與項羽的彭城之戰中,幾十萬大軍幾乎全部梭哈,而司馬卬也參與了此戰,並且光榮陣亡。

    自此,司馬家族陷入了默默無聞的狀態,前後持續了接近三百年

    一直到了東漢中期,司馬家族中,再次出現了一個大人物,此人就是時任東漢徵西將軍的司馬鈞。

    司馬鈞能當上徵西將軍,靠的不是累累軍功,相反,他幾乎是每戰必敗。

    史料記載,司馬鈞征戰一生,在對付羌人的戰鬥中,勝利的機率幾乎等於零,差不多每一次都是損失慘重後狼狽逃走。

    那麼這個戰績如此不堪的武將,又是如何坐上徵西將軍一職的呢?

    很簡單,因為當時的司馬鈞抱住了一根粗腿,這根粗腿,就是曾臨朝稱制的鄧太后(漢和帝劉肇的第二任皇后)之兄鄧騭(zhì)。

    關於司馬鈞是如何巴結上鄧騭的,史料中沒有記載,但他一個常敗將軍能多年屹立不倒,確實是由於鄧騭對他的照顧。

    正是因為有了司馬鈞的身居高位,同時在他活著的時候廣泛人際網,因此,就為他的後世兒孫發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司馬鈞的孫子司馬防(司馬懿之父)時,整個司馬家族雖說不算是數一數二,但也憑藉多年經營下來的深厚人際網,以及家族中有人擔任要職,成功躋身於當時的上流門閥之列。

    而司馬防這個人,在做官方面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為,但他在家庭教育方面,卻相當成功,並且,他的言傳身教,也給他的幾個兒子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比如,在東漢末年董卓入京後,不少忠義之士,為了反抗董卓的倒行逆施與殺人如麻,要麼挺身而出慷慨赴難,要麼暗中籌劃,想方設法要扳倒董卓。

    但司馬防卻不一樣,他只是眼睜睜看著董卓胡作非為,並無半點反對。

    並且,在之後的董卓入長安時,司馬防是為數不多的表示乖乖聽話的大臣,因為這個,董卓還對他很滿意,將他的官職提拔為長安城的京兆尹。

    再往後,董卓身死,其部將挾持天子號令百官,司馬防照樣是乖乖聽話,什麼也沒做。

    之所以會選擇在當時隨波逐流,用司馬防教育兒子的話就是,不管到什麼時候,都要學會以保全家族利益為首要目標,同時學會明哲保身,只要活著,就有無限可能。

    而這種理念,不僅僅是司馬防自己有,可以說,他的先祖司馬卬以及司馬鈞,均有這種理念,只要是面臨重大抉擇,第一反應就是,如何在保全家族的情況下,獲取最大的利益,至於手段是不是違背道德,合不合乎良知,根本就不重要。

    這個特質,被司馬防的兒子司馬懿完完整整地繼承了下來。

    如果說司馬懿的前半生,對曹魏還算是忠誠的話,那麼在他人生的最後三年,就可以說是處心積慮、機關算盡的想著如何謀奪曹魏家的產業了。

    魏明帝曹睿死後,司馬懿與曹爽受其託付,成為託孤大臣,共同輔佐年僅八歲的曹芳。

    不過,在短暫的蜜月期度過之後,司馬懿與曹爽之間出現巨大矛盾,矛盾的焦點,在於當時的人事選拔制度上。

    最早,曹操推行的是唯才是舉,不論出身,只要有能力均能擔任要職,而到了曹丕時代,採取的是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同時使用,人才的選拔,開始向世家子弟傾斜。

    不過,雖說有所傾斜,但寒門子弟還是有一定的出頭機會,但到了曹睿時代,由於世家大族發展的勢力過於龐大,已經到了上能欺曹魏宗室,下能壓寒門子弟的地步,因此,人才的選拔,幾乎都被世家所壟斷。

    而曹爽作為曹家成員,為了穩固曹魏宗室的地位,同時也為了削弱士族的勢力,就籠絡了不少寒門子弟,想借此平衡各階層的利益。

    但出身於世家,且在世家中有很大話語權的司馬懿,在看到曹爽的所作所為後,就有必要進行阻止了,因為這直接損害的就是他的利益。

    雙方的頭一輪交鋒,司馬懿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畢竟曹爽手裡不僅有大量支援他的寒門子弟,並且還有皇帝,以及羽林軍,所以,司馬懿一時半會還不敢和他翻臉。

    怎麼辦呢?既然暫時鬥不過,那就避其鋒芒,然後伺機而動。

    因此,在司馬懿68歲那年,他藉口老伴張春華去世,自己又因為過於哀傷,患上了疾病,所有無法處理事務,堅決要求退休。

    這次裝病,是司馬懿人生中第二次裝病,如果說第一次裝病是迫於形勢下的無奈之舉,那麼這第二次裝病,就可以說是司馬懿的老謀深算了。

    為什麼呢?首先,當時的局勢,是司馬懿鬥不過曹爽,如果繼續纏鬥下去,那麼最終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說不定還會把家族的前途搭進去。

    因此,用裝病來自保,這就是司馬懿的第一個高明之處。

    其次,此次裝病,也是司馬懿的一次投機,他在等待機會,看看局勢會不會發生什麼變化,如果發生變化且機會合適,他會馬上跳出來搞事情。

    如果沒有這種機會,那麼他以太傅的高階頭銜退休,並且還把兒子安排的妥妥當當,也算是夠本了。

    怎麼算,他都是人生贏家。

    於是,在司馬懿表面裝作老年痴呆,實際在暗中觀察三年後,曹爽終於對他掉以輕心了,而在他大大咧咧的帶著四個擔任御林軍將領的弟弟,護衛著魏帝曹芳出城祭祀時,司馬懿果斷動手。

    藉助兒子司馬師陰養的三千死士,加上一些老同事的幫助,司馬懿成功發動了“高平陵之變”。

    事後,為了以絕後患,司馬懿又假意向曹爽承諾,不會殺他性命,條件是要他將大權交給自己,而曹爽不知是計,剛交出曹芳,司馬懿馬上就將他和他的三族,全部誅殺。

    可憐曹爽,臨死才明白,司馬懿一家根本就沒什麼誠信可言。

    至此,司馬懿達到了他人生的最巔峰時刻,但他在功成名就之日,其實也是當時社會傳統的忠君愛國思想被司馬懿踩在腳下之時。

    要知道,司馬懿受恩於曹家,發展和壯大也出自曹家,但卻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不惜將傳統道德完全拋棄,即便最終發達了,所想的還是“獨善其身”。

    這種靠著“厚黑”起家,毫無道德底線的勝利者,他的後輩兒孫,自然也是學得有模有樣。

    司馬懿的兒子中,最難捉摸,也最狠辣無情的,就是司馬師。

    司馬師是司馬懿的長子,他在26歲時,就幹出了一件極其狠辣的事情,那就是親手毒殺了原配夫人夏侯徽。

    夏侯徽是曹魏宗室,在剛嫁給司馬師時,夫妻二人感情很好,並且兩人還先後有了五個女兒,但即便如此,她還是被枕邊人殘忍毒殺。

    至於毒殺的原因,史書中公認的是,夏侯徽發現了丈夫要做出不利於曹魏的事情,但還沒等她做出抉擇,也就是選擇丈夫還是選擇國家,就遭到了心狠手辣的司馬師滅口。

    一個為了家族利益,能親手殺了結髮妻子的人,可想而知其內心有何其歹毒。

    除了殘忍毒辣外,司馬師也是一個讓司馬懿都感嘆心機頗深的人,高平陵之變前夜,司馬懿擔心的整晚睡不著覺,而司馬師卻睡得十分安穩,這份淡定,讓老謀深算的司馬懿都佩服。

    而在高平陵之變事成後,司馬師再次展現出狠辣的一面,當時被判定為曹爽一黨的成員中,有不少人都和司馬師交往密切,甚至在曹爽得勢,司馬家式微之際,沒少幫司馬家說話,但司馬師完全不顧這種情分,殺光了他們全家。

    這樣心機極深,且手段狠辣的司馬師,如果不是早逝,那麼他未來會做出什麼,難以估量。

    而他對妻子的狠辣無情,對朋友的不仁不義,註定是司馬師一生難以抹去的汙點,這一點,哪怕是西晉的史官都無法掩蓋。

    可以說,司馬家族發展到司馬師這一代時,已經徹底撕去了道德約束,為了利益,為了達到目的,所採用的手段已經算是無所不用其極了。

    但相比於繼承司馬師政治遺產的司馬昭來說,這一切都不算什麼。

    司馬昭,司馬懿的次子,司馬師的親弟弟,在司馬師悽慘而死之後,他在謀士王嘏的幫助下,順利且完完整整的繼承了哥哥的全部政治遺產。

    有了這份遺產做基礎,加上司馬昭的一系列操作,其地位在當時已經無人能及,尊晉公,加九錫,距離皇帝僅有一步之遙。

    而他篡位之心,已經是“路人皆知”。

    之所以沒有著急篡位,主要是他的功績、威望比起父兄,還稍顯不夠,所以,司馬昭在尋找一個機會。

    不過,就在司馬昭尋找機會的同時,不甘心做木偶的魏帝曹髦,再也忍受不了,決定先發制人,除掉司馬昭。

    只不過,曹髦將計劃告訴他認為值得信賴的三個心腹後,三人中的兩人,馬上跑去告訴了司馬昭,情急之下,曹髦來不及佈置,親自率領幾百個禁軍,加上身邊的僕人,飛蛾撲火般的前去討伐司馬昭。

    他本以為,仗著自己皇帝的身份,司馬昭不敢對他怎麼樣,但沒想到,司馬昭的手下,也就是太子舍人成濟,被司馬昭的心腹賈允一頓忽悠,當街將曹髦捅了好幾個透明窟窿。

    至此,曹髦死,年僅十九歲。

    雖說曹髦的死,並非是司馬昭親自動手,但由於成濟是受賈允慫恿,而賈允又是司馬昭的心腹,所以,這筆當街弒君的賬,必須算在司馬昭頭上。

    在此之前的千餘年中,確實不乏有皇帝被殺,但最起碼那些權臣在做這種事的時候,還知道遮掩一下,均是選擇背地裡來,明面上從來不敢這麼做。

    但司馬昭所為,算是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先河,單憑這件事,就足以將司馬家族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而司馬昭在接下來為推脫責任的所作所為,更是讓人“歎為觀止”。

    首先,他向太后上書說,是曹髦帶著人拿著刀想殺自己,而他因為擔心打起來,同時考慮到自己身為臣子,所以應當待在家中聽候發落。

    並且,他也已經嚴令約束自己的手下,不得傷害任何人。

    但他沒想到成濟會這麼不聽話,居然當著眾人的面,殺了曹髦, 而在得知訊息後,他司馬昭是痛心到五內俱焚啊,所以,為了給曹髦報仇,一定要殺了成濟,並且還要殺了他全家。

    什麼叫“睜著眼說瞎話”,什麼叫厚顏無恥,什麼叫事後甩鍋,看看司馬昭就知道了。

    總之,司馬昭將自己的責任撇得一乾二淨,並且在之後,馬上派人誅殺成濟,而成濟這個莽夫,萬萬沒想到自己會落了這麼個結局,被司馬昭的人逼到走投無路時,成濟和他的哥哥光著身子站在屋頂,大罵司馬昭背信棄義,最終,還是被射成了刺蝟。

    如果成濟能稍微研究下司馬家族的過往,瞭解一下司馬家族的“優良家風”,相信他也不會有此下場。

    就這樣,司馬昭徹底控制了所有局面,而就在他萬事俱備,準備開國稱帝的時候,卻突然中風猝死了。

    縱觀司馬師和司馬昭的一生,兩人的行事風格,要比其父親司馬懿更為直接和不擇手段,司馬懿好歹還知道顧忌點影響,而他的兩個兒子卻絲毫不在乎,只要能維護家族利益,並讓家族發展壯大,什麼君君臣臣,什麼倫理綱常,全都是可以掃進垃圾堆的浮雲。

    一個能親手毒殺髮妻,並且還幹出公然弒君勾當的家族,哪怕他們是勝利者,但仍然會為人所不恥。

    到了這個時候,司馬家族已經完全架空了曹魏,因此,繼承司馬昭地位的司馬炎就成了三國最終的勝利者。

    而晉武帝司馬炎,正是即將到來的黑暗時代,最直接的開啟者。

    司馬炎在繼承了司馬昭的相國職位和爵位後,僅僅過了一年,便逼迫魏帝曹奐禪讓,自己開國稱帝,由此,西晉建立。

    從表面上看,司馬炎登基之初,也曾經有過勵精圖治,並且也開創了“太康之治”,但他在後期貪圖享受,沉迷酒色,甚至公開買官賣官,就為剛創立不久的西晉帶來了惡劣的影響。

    俗話說上行下效,在司馬炎的帶領下,全國各級官吏不理政事,奢靡成風,最重要的是,世家大族的迅速腐化,讓剛創立不久的西晉,呈現出一派亡國之兆。

    同時,司馬炎在前期為了籠絡宗室,彌補自身威望不足,因此就對宗室諸王大受兵權,這就為了後來的混亂埋下了伏筆。

    而導致司馬炎死後不久便開始混亂的導火索,則是他對繼承人的錯誤選擇上。

    司馬炎有三個兒子,長子司馬軌早死,次子為司馬衷,三子為司馬柬,而司馬衷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智力低下的一面,但為何司馬炎不立智力正常的司馬柬,反而最終立了司馬衷為太子呢?

    這就不得不說擺在司馬炎面前的障礙。

    首先,就是司馬炎能繼承司馬昭的一切,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是嫡長子,而論起能力和名望來講,他不如他的親弟弟司馬攸,但就因為他是長子,所以他繼承了司馬昭的一切。

    而他的三個兒子,除去早死的司馬軌,那麼次子司馬衷就是實際意義上的長子。

    如果司馬炎廢長立幼,改立三子司馬柬,這無疑就等於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撼動自己的統治地位。

    況且,當時朝中有不少大臣都提出,司馬衷智力低下,不如立司馬攸為皇太弟。

    在這種情況下,司馬炎肯定不可能同意,因此,他只能以兒子還小,智力還有補救的空間為理由,強行立了傻小子司馬衷為太子。

    但這麼一來,就為後來的混亂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在司馬炎54歲那年,沉迷酒色的他撒手人寰後,外戚楊氏欲把持朝政,但皇后賈南風(司馬衷妻子)卻不甘心,因此聯合手握兵權的宗室諸王來打到楊氏,由此,一場巨大的混亂拉開帷幕。

    八王之亂,就是這麼來的。

    八王之亂爆發後,司馬家族陷入自相殘殺,前後長達十六年,而為了擊敗對手,司馬家族的諸侯王不惜將胡人引入中原,但請神容易送神難,匈奴、鮮卑、羌等族的入侵,更加劇了混亂。

    自此,長達百年的黑暗時代來臨,兵火連天的混戰,暗無天日的浩劫,無數百姓慘死,人命如草芥,連活著都成了一種奢望。

    看完司馬家族的過往以及他們的所作所為,相信很多人就會明白為什麼在他們建立晉朝後,會開啟了黑暗時代,總結一下,可以分為三點:

    首先,靠厚黑學立身,註定讓國家上下遍佈利己的現實主義。

    前文講過,司馬家族的發跡,靠的不是拋頭顱灑熱血,也不是出良策匡社稷,而是見風使舵,保全自我,怎麼利於自己怎麼來。

    比如司馬卬,一生改換旗幟數次,在他心裡,從來不存在忠義,只要能活,調轉槍頭打前任老闆,那是分分鐘的事。

    再比如司馬鈞,沒啥本事,但會抱粗腿,還有司馬防,國家動盪之際,沒有挺身而出,反而冷眼旁觀,隨波逐流。

    總之為了活,司馬家族可以裝孫子,可以表現示弱,現實主義是他們的最高宗旨。

    另外還有集祖先之“聰明”大成者得司馬懿,前半生由於曹家實力強盛,裝出一副“忠君愛國”的樣子,結果卻在曹家給與他高位,給與他巨大權力時,反手一擊,要了曾有恩於他的曹家之命。

    而司馬師和司馬昭哥倆就更不用說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管他什麼道德約束,凡是不利於自己的,統統都得剷除。

    可以說,司馬家族在厚黑學方面,已經是宗師級別。

    也許有人會說,厚黑難道不好嗎?能保全家族最大利益,讓家族活下去,臉皮厚一點,心腸黑一點,只利己不利人,不正是一種高明的體現嗎?

    答案是不好,華夏文明自打起源以來,能一直走到今天,靠的不是像司馬家族這種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也不是所謂的厚黑學,而是無數公而忘私、以天下為己任的人。

    雖然在東漢末年,經歷了黨錮之禍後,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但至少在三國初期,還有曹孟德的唯才是舉,也有劉玄德的惟賢惟德。

    除此之外,更有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而這些,都讓世人看到了公平和正義的存在。

    但最終,天下落入了已厚黑立身的司馬家族手中,他們的行事風格,讓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利己才是正道,不擇手段的厚黑才是生存法則。

    試問,這樣的一個人人只為自己的政權,即使是僥倖得到了天下,但能長久嗎?

    其次,當街弒君是司馬家族抹不去的汙點,而這也是晉朝道德體系崩壞的根源

    古代講究忠和孝,忠即忠於國家君主,孝則是孝順父母長輩。

    但因為司馬家族有了公然弒君的前科,因此在“忠”這方面,他們就無法做到讓臣子忠於自己,也就是說,其在建國之初,意識形態就無法涉及“忠君愛國”這一點。

    而正因為他們沒有臉面要求臣民效忠,因此,古代儒家所倡導的以忠孝為核心的道德體系,在晉朝這裡就全面崩壞。

    道德體系的崩壞,會導致什麼呢?世人不知有國,直知有家,而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的興旺與否,和自己並沒有什麼關係。

    所以,我們就看到了那個曾經前赴後繼、齊心合力將全盛時期的匈奴打至殘廢的民族,因為向心力的消失,被異族百般蹂躪。

    而這一切的原罪,正是得國不正,不忠不孝的司馬家族帶來的。

    還有,就是立國之後,沒有起到教化責任,反而帶頭腐化

    縱觀歷史上的大一統朝代,在立國之初,除了休養生息,恢復民生之外,另一個必須會做的工作,就是教化臣民。

    教化他們知道自己身份的轉變,教化他們忠孝之道,用儒家的道德體系,來教化臣民,以保持國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只有這樣,才能將臣民團結起來,共同一致對外。

    但司馬家族作為三國時代的最終勝利者,在立國後,享受勝利果實的同時,卻並沒有擔起教化人心的責任。

    並且,不僅不教化,反而帶著頭開始腐化,肆意鬥富、收集美色,諸如此類不勝列舉。

    有道是上行下效,當各級官員也均是如此後,那亡國就是早晚的事情。

    而引發黑暗時代來臨的導火索,也就是賈南風亂政和八王之亂的形成,說白了,正是上述這些因素催化出來的惡果。

  • 12 # 紀元的尾聲

    這是一場遲早要到來的變局,只是司馬家卻提前開啟了。

    晉朝皇族司馬家,他們被大多數後人定義為“罪人”,蓋因為在晉朝建立之後,司馬家眾人第一時間不是考慮如何控制在中原內部漸漸“恢復”過來的胡人勢力,反而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展開內鬥,不僅不提防胡人,甚至還藉助胡人的力量。

    所以“八王之亂”爆發的那一刻,當司馬穎、司馬、司馬泰開始引入胡人力量的那一刻,這場權力鬥爭的結局,司馬家之中註定不會有最大的贏家,而最大的贏家,只能是被放開了束縛的胡人,他們趁著中原內亂,徹底在中原馳騁,讓半個華族的血,染紅了半邊天。

    胡人們贏得了分享中原的機會,這個時代史稱“五胡亂華”,站在胡人的角度來講,他們十分感謝司馬皇族的內鬥,因為這讓他們的隱忍和籌劃提前很多結束了,當沒有人再壓制他們,他們就開啟了對中原的“瘋狂報復”。

    這個報復,就是對東漢當年滅掉匈奴,讓匈奴四分五裂,最終一部分被迫“併入”中原的大仇。

    五胡亂華的因:東漢時期,朝廷允許匈奴百姓進入中原生活。

    匈奴這個帝國自冒頓單于統一以來,就一直是南方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雖然戰國後期以及秦朝時期,中原還能穩穩壓制住匈奴,但在經歷了秦末亂世的諸侯內鬥之後,匈奴就壓過了中原王朝一頭,於是就有了漢朝的“白登之圍”以及“漢匈聯姻”。

    在惡劣的北方草原、沙漠環境下生活的匈奴民族,他們屢屢侵犯中原的目的也很簡單,那就是掠奪中原農耕產業的成果,因為他們自己根本沒有糧食可以吃,過的日子是非常之艱苦。

    任何政治上的矛盾都能透過協商化解,但唯獨涉及生存,是不可能化解。

    西漢時期,漢匈戰爭伴隨了整個西漢的興亡,雖然有漢武帝重創了匈奴,但那也僅僅是將巔峰時期的匈奴打得由盛轉衰,而且重創了匈奴以後,大漢朝也一樣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因此自漢宣帝起以及之後的大漢皇帝,都開始改變對匈奴的政策。不再採取一味的強攻。

    漢朝對匈奴開始進行了“秩序征服”,一方面在用軍事攻打的情況下,一方面在匈奴地區輸出漢文化,甚至是建立漢朝廷的直屬機構管轄匈奴,其實這件事情霍去病當年擊敗了匈奴就做過了,霍去病擊敗了在烏桓的匈奴部隊,然後設立“護烏桓校尉”,管理烏桓也保衛烏桓。

    這便是秩序征服。

    而關於秩序征服,其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會加速“民族融合”,因為秩序征服本身就是在輸出漢朝廷的糧食、衣物、小商品、文化等等物資給匈奴百姓,這種行為也可以叫做“漢化”,要知道匈奴一直以來和中原王朝對峙,為的也只是這些東西,所以這種秩序征服,本質就是一種民族融合。

    隨著時間來到東漢和帝時期,匈奴這個政權被徹底擊垮,因為此前漢朝廷對匈奴的一系列物質、文化輸出讓匈奴底層百姓知道不必要和大漢進行生死之爭,於是匈奴再也團結不起來了,而一大部分匈奴人民,也被漢朝廷逐漸安排到靠近邊境的地方生活。

    在邊境生活,這是為了漢朝廷更好的管理,久而久之,漢匈之間就會有聯姻的情況發生,就這樣,匈奴逐漸進入中原地區,成為中原的一份子。

    變化以匈奴為之最,可是被融入漢朝境內的卻不止匈奴一個民族,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胡人”部落都被漢朝廷“公平對待”了,其中以“氐族”、“匈奴”、“鮮卑”為典型,而這三個民族,也是後來五胡亂華之中實力最強的三個。

    這種融合看似是好的,可問題是因為這些“胡人”們在過去的歷史中和中原王朝的“生死廝殺”記憶太深刻了,他們的祖輩大多數都是死在漢族將士手中,所以他們一直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有融入中原王朝,甚至會覺得他們這是被“監視”,被奴役,他們對漢朝廷的仇恨幾乎沒有減弱。

    所以東漢領土境內的胡人們,他們像極了西周時期被周武王所“監視”的商朝後裔,他們一直在等待時機,只要時機到來,他們就會發動屬於他們的“三監之亂”。

    可胡人們怎麼想的,就算不說出來,他們的表現也會被朝廷發現,因此在東漢時期,胡人也確實被漢朝廷牢牢鎮壓,幾乎不敢有異動,在東漢末年,烏桓趁著亂世還想趁機崛起,就被曹操打蔫了,在三國時期,鮮卑的一個首領“軻比能”屢屢犯邊,挑戰曹魏底線,後來也被三國著名的刺客韓龍殺死了。

    所以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就算中原內鬥得再怎麼厲害,各個政權的領袖腦中的第一原則肯定是“先除外後攘內”,這種基本常識讓胡人們在漢人內鬥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機會崛起,一旦他們大規模發動戰爭,那麼漢族各政權也會立即停戰,首先去除掉他們。

    胡人融入中原,這是東漢時期留下隱患最深,但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情,如果不讓胡人進入中原,接受漢朝廷的秩序統治,那麼胡人還會因為生存問題組織起來對中原進行侵略,所以本質上都是大麻煩,只是漢朝廷想用時間來消磨去胡漢之間的“仇恨”罷了,只可惜東漢滅亡的時間太早了。

    這,也是五胡亂華的“因”,當胡人進入中原的一刻起,爭端就預示著一定會發生了,只是發生的時間是什麼時候,發生方式是什麼,發生的強度如何,這都是後人可以控制的,如果處理得當,那麼這種爭端甚至可以以“和平”的方式過渡。

    八王之亂:司馬家內鬥給予胡人空間崛起。

    曹魏末期,因為曹髦的“自殺式襲擊”,讓司馬昭根本不能夠玩加九錫然後接受皇帝“禪讓”那一套當上皇帝,所以司馬家改朝換代的任務,就交到了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手中。

    司馬炎,也就是西晉開國皇帝。

    作為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不可謂不聰明,他知道司馬家能夠取代曹家,都是因為有足夠的利益給予支援他們計程車族、貴族,但這種支援也有極大的弊端,那就是皇族會被貴族所威脅,所以司馬炎登基之後,立即進行“家天下”佈局,將自己的兄弟、叔叔、侄子們紛紛進行分封,這就是西晉的分封制。

    跟西漢劉邦的“白馬之盟”一樣,司馬炎做的這件事情,就是以皇族的力量來鉗制士族的力量,所以司馬家的“王爺”們,都是有實權的。

    既然跟西漢的“分封制”很像,那麼西晉也一樣會有類似於“吳楚七王之亂”的問題,果不其然,司馬炎去世不久,他的兒媳婦“賈南風”就開始模仿呂后,想要鎮壓司馬皇族。

    賈南風所挑起的紛爭,讓司馬炎的設想全盤崩塌,不僅諸王拱衛天子的想法沒達成,反而讓他所分封的諸王紛紛把矛頭指向西晉朝廷,這種局面,比起吳楚七王之亂都要過之而無不及。

    可西漢的吳楚七王之亂和西晉的八王之亂場面又不同,吳楚七王之亂髮生的時候,西漢的中央朝廷統治者智商線上,實力強大,比如太尉周亞夫、梁王劉武,光是這兩人就打廢了叛亂的諸王實力的一大半,而西晉八王之亂卻不是這樣的。

    八王之亂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可以稱其為“賈南風專政”。

    不管西晉的八王之亂後面多麼殘酷,首先一開始,諸王就沒有想著造反,而他們之所以會造反,也是跟著局勢一步一步發展下去的。

    司馬炎駕崩後,他選的太子司馬衷繼位,而司馬衷這位“人才”,剛做皇帝就直接達到了西晉皇帝的最低業務水平,他竟然直接把大權轉移給賈南風,也是司馬衷的存在,才讓歷史發生了巨大的轉折,此前的一系列事情,都是因,他是一個趨近於完整的果。

    賈南風拿到大權後,第一時間也是想著掃清朝廷一切障礙,給自己的家族爭權,而在掃清了“楊氏外戚”之後,賈南風直接破壞了一個平衡,那就是將“司馬亮”(司馬懿四子)、“司馬瑋”(司馬炎兒子)殺死,徹底奪得朝廷大權。

    也是因為兩位司馬王爺的死,讓其餘的司馬王爺們開始恐慌,也看到了一絲機會。

    於是,八王之亂的正式紛爭開始,也就是第二階段:

    打倒南風,同室操戈。

    在賈南風破壞了皇族的平衡之後,司馬皇族便有了足夠的理由和仇恨討伐賈南風。

    司馬家的各位王爺們可以想象,司馬衷自己沒什麼能耐,那麼一旦除掉了賈南風,那麼皇權不就是自己了的嗎?

    有人想到了就有人立馬行動,吃第一個蛋糕的人,就是司馬懿的第九子,趙王司馬倫。

    司馬倫很巧妙地在朝廷賈南風和各皇族之間挑起矛盾,先是設計讓賈南風除掉司馬衷太子,然後又借司馬冏之手殺掉賈南風,最後司馬倫再除掉相關的重要人物,自己作為“黃雀”,直接登基。

    而看到了司馬倫登基的其他司馬家王爺們,紛紛坐不住了,因為司馬倫自己壞了規矩,那麼就意味著沒有規矩可言了,誰只要笑到最後,誰就是晉朝的最終贏家。

    這就是八王之亂最混亂的一個時期。

    司馬家以己私利內鬥,胡人順勢崛起。

    自東漢以來,內亂並不是沒有發生過,可像司馬家一樣完全殺紅了眼,各個諸侯王眼中只有皇位又不一樣,以前的東漢末年也好,三國時期也好,各路諸侯還是對“胡漢”的矛盾有著清晰的認知,這種一致對外的理念,讓胡人根本沒有機會作亂。

    而西晉司馬家的王爺們卻不是如此。

    他們一斗起來,就完全失去了理智,也壓根不考慮胡人是不是會藉著機會暴動,這種愚蠢的邏輯註定了司馬家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勝利者,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還有司馬王爺借用胡人的力量加入戰場,這等同於給了胡人更直接肆虐中原的機會。

    比如司馬穎就在紛爭最激烈的時候,讓匈奴人劉淵入局,加封劉淵為代理輔國將軍,對於劉淵來說,這就等於是瞌睡的時候來了個枕頭,而司馬穎實際上根本沒有能力控制匈奴,他的這一招簡直就是愚蠢至極,因此匈奴當時就有人如此說道:

    自漢亡以來,魏晉代興,我單于雖有虛號,無復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矣。

    匈奴人自己很直接了當地說,正是因為司馬氏骨肉相殘,所以四海鼎沸,給了他們崛起的機會,可見司馬家當時的操作已經讓不擅長智謀的匈奴人都感到可笑了,也是司馬穎的做法,讓司馬家王爺們紛紛模仿。

    比如東海王司馬越和他的兄弟司馬騰,就藉助了鮮卑“拓跋猗迤”的‬力量‬,而‬拓跋‬這個‬姓‬,正是後來‬著名‬的‬“北魏‬皇族‬”。

    所以八王之亂打到最後,司馬家自己人到頭來一場空,而胡人們卻趁機招兵買馬、燒殺搶掠,以他們最擅長的方式迅速崛起,像拓跋猗迤這種都還算‬能忍‬的了‬,想‬劉淵‬這樣的‬,就直接‬建立了‬漢趙‬政權‬,司絲毫‬沒有‬掩飾‬對‬司馬家‬的‬嘲諷‬。

    所以說,晉朝的八王之亂,就是開啟“五胡亂華”的一把鑰匙,讓此前已經存在的矛盾,以一種最激烈的方式爆發出來。

    作為皇族的司馬家本應該守衛天下,可是他們竟然因為自己的私利放開防禦,讓異族對漢族百姓燒殺搶掠,甚至他們自己都加入其中,這種做法比起古代的任何一個皇族,都沒有任何道德底線可言。

    司馬家不僅提前開啟了胡漢民族融合的爭端矛盾,還讓以前各個漢族將領都竭力避免的情況重現,所以後人看到西晉歷史的時候,都有一個疑問,西晉初的司馬家,他們真的有資格作為被尊卑的皇族嗎?

    結語:

    關於西晉皇族的聲討,隨著五胡亂華的一次次爆發,漢人的一次次被奴役、打壓而加劇,因為西晉皇族內亂所導致的“分裂”,讓中原大地遭受了史無前例的災難,這種分裂數百年的大災難,是後世都沒有達到過的,所以胡漢的交融,本質上是以這種極其殘酷的方式完成的。

    直到楊堅再次統一中原,此時的胡漢交融已經大致完成了,只是在過去的數百年裡,太多無辜的人被這架歷史大車的車輪碾過,碾得體無完膚,那些人曾經以為新建立的晉王朝會讓他們生活變得更好,誰知道全是帶著他們跳入了無盡的深淵。

    這一個暗黑的時代,讓人無奈又憤怒,想要怒其不爭,卻發現已經是過去很多年的歷史,話在嘴邊,始終變成一聲幽嘆。

  • 13 # 佑說歷史

    經過司馬懿、司馬昭兩代人的蓄力,最終在司馬炎這一代把天下納入囊中,建立晉朝,史稱西晉。

    西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士族擁護下成功奪位的王朝,所以在司馬炎看來,曹魏沒能守住江山的第一要素就是沒有強大的皇族擁護。

    因此,西晉建國後第一件大事就是保護皇族,給皇族足夠大的權利,以此來鞏固中央政權。

    殊不知,這一政策為日後的天下大亂埋下了不可估量的隱患。

    泰始元年,司馬炎登基後,一口氣分封了二十七個同姓王,而且給這些王爺的權利大得驚人:可以在封地內自選官員,收取稅賦。

    之後,又進一步擴大了王爺們的權利:可以自擁軍隊。司馬炎把分封國分為三個等級:大、次、小。大國,兩萬戶,可擁有軍隊五千人;次國,一萬戶,可擁有軍隊三千人;小國,五千戶,可擁有軍隊一千五百人。

    除此之外,司馬炎還分封了大量異姓士族,將其分為公、候、伯、子、男五個爵位,其中公爵分為三等,每個等級也能自擁軍隊,以至於天下出現了大量軍政自治的國中之國。

    司馬炎在位時,威望足夠駕馭各分封國,並無大礙。

    但司馬炎在選太子及太子妃這件事上出現重大失誤。立了九歲的司馬衷為太子(日後史稱晉惠帝)。

    司馬衷天資愚鈍,按照史書中記載甚至有點缺心眼,而太子妃賈南風卻是個身懷城府且有野心的女人。

    司馬炎死後,司馬衷繼位,而這位晉惠帝無力治理朝政,幾乎就是個擺設,真正獨攬朝政的是皇后賈南風。

    賈南風比司馬衷大兩歲,是開國元勳賈充之女,其人心狠手毒且有心機,大肆干政弄權,借惠帝之名推行獨攬大權,這一政策成為日後八王之亂的直接導火索。

    八王之亂

    所謂八王即: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

    亂之源起:司馬炎在遺詔中命汝南王司馬亮和外戚楊駿共同輔佐司馬衷。楊駿看出賈南風的野心,時刻提防,把禁衛軍換成自己人掌管,以防不測。

    而賈南風則秘密和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結盟,宣稱楊駿謀反,命其二人帶兵討伐楊駿。

    最終,楊駿不是二人對手,被殺於自家馬廄,三族被誅,其勢力蕩然無存。賈南風還藉機廢除太后楊氏。

    賈南風本以為從此可以獨攬大權,但沒想到途中生變:楊駿死後,司馬亮聯合元老大臣衛瓘奪得大權,幾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這讓賈南風極為不甘。

    於是,重新結盟司馬瑋以惠帝之名下詔處死二人。

    司馬瑋在對付司馬亮的過程中趁機做大,已露攬權之心。於是,在司馬亮死後第二天,賈南風以偽造手詔之名殺了司馬瑋。

    自此,賈南風除掉了所有政礙獨攬朝政。之後,賈南風可謂是振興家族,把所有親朋封官,執掌朝局各要職,幾乎做到“野狗當警犬”的地步。

    此時,賈氏一族權勢滔天,沒人敢提出非議,所以之後數年朝局還算穩定。可賈南風最大的一塊心病是沒有孩子,還想日後當太后,於是就開始對司馬衷的皇子們下手了。

    隨著野心一步步膨脹,最終發展到軟禁司馬衷的地步,也正式拉開了八王之亂的高潮一幕。

    其過程跌宕起伏,人性醜態百出,天下蒼生苦不堪言,各勢力集團為了自身利益,無所不用其極,陰謀陽謀盡出,為了權利不折手段,甚至聯和羌胡引狼入室,非寥寥數言能敘......。

    八王之亂歷經十六載(291—306),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皇族內亂之一,導致天下長時間戰亂,直接影響國運,甚至影響了歷史走向,險些使漢家殆盡。

    八王之亂後期,由於司馬氏這些能征善戰的王爺們互相攻伐,精兵強將盡損,各分封國為了解決軍費,不得不加重賦稅、徭役、強行徵兵,導致饑荒疫病肆虐,蒼生叫苦連天。

    到最後,為了擴大實力各諸王開始結盟羌胡......

    非常典型的例子:早在東漢末年,曹操為了駕馭羌胡可謂煞費苦心,幾乎傾魏之力鎮之。其中實力最強的匈奴被劃分成五部,從此實力大減,失去了對中原的威脅。

    可此時,成都王司馬穎,為了壯大實力,主動與匈奴人結盟,將其納入麾下。

    匈奴人藉機重新整合,實力大增,甚至藉機在中原地區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漢國。

    無獨有偶,其他諸王皆招羌胡為爪牙擴大勢力。

    一時間,大量外族合法遷徙到中原腹地,並且紛紛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成為日後滅晉的主要力量。

    公元307年,晉惠帝去世,晉懷帝繼位,東海王司馬越輔政,成為八王之亂的最終獲勝者。這時候的晉朝已千瘡百孔,勢成弩末,再也無力掌控各個日益壯大外族。

    各外族政權看到時機成熟,異心驟起,開始一步步試探西晉底線。

    先是排除異己殺害西晉官員,殘害西晉百姓,逐漸發展到和西晉兵戎相見,迫使西晉遷都長安,晉懷帝死在戰亂中。

    晉懷帝死後,秦王司馬鄴草率登基稱帝,想要強行續命國祚。隨著司馬鄴被外族所擄,西晉王朝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公元316年)。

    自此,中原大地失去了漢家政權,陷入最為黑暗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這一時期,盜賊橫行,世俗淪喪,風氣畸形,秩序崩塌,漢家百姓命如草芥難求活命,最悲慘的還是婦女,甚至淪落到做“軍糧”被食用的地步,最終導致漢家人口急劇下降。

    有歷史學者統計,這一時期漢家人口僅餘數百萬。

    最後,引用冉閔《殺胡令》中一段文字記載對此段歷史時期做出總結吧!

    “北地蒼涼,衣冠南遷,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跟一個沒有談過戀愛的女生談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