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兵說
-
2 # 皇家橡樹1972
“大正十一式”軽機関銃是效能很一般的自動武器,和同一時代的ZB26和布倫MK1輕機槍相比太差了!差的原因主要表現為:供彈機械裝置非常複雜,環境適應能力太差,經常在大風、揚塵、酷熱,嚴寒...環境出現卡殼現象;子彈威力不足,其6.5×50毫米子彈是當時所有機槍當中威力最小的子彈,由於射程近在400米處就會被ZB26、DP...等7.92和7.62毫米輕機槍壓制,輕機槍被壓制了班排小隊就會動彈不得。所以,“大正十一式”軽機関銃根本不是啥優秀武器。
藍色箭頭所指是標尺、綠色箭頭是漏斗型供彈器、橙色箭頭是讓子彈潤滑的滴油壺。“大正十一式”軽機関銃的這種供彈設計非常的怪異,有別於傳統的彈匣或者彈鏈供彈,這是由於鬼子片面的追求步機槍彈通用造成的,1920年代中期輕機槍設計完善之後,輕機槍作為班用火力支援的核心必須要與步槍子彈通用,否則戰鬥沒結束子彈打光了整個作戰小隊就處於危險境地,敵方的輕機槍就會逐一壓制己方的步槍手...這仗也就沒法再打下去了。
但,鬼子思維細緻過了頭!要求“十一式”軽機関銃與“三八式”歩兵銃使用通用的彈夾,圖片上就是鬼子6.5×50毫米子彈彈箱,一共八個格,每格當中裝五發橋夾3個,戰鬥式步機槍手都可以取用,步槍手將子彈壓倒彈倉裡後,拉栓就能開槍,而機槍手則將彈夾逐一的疊放到漏斗當中扣上上蓋就可以了,一共可以放6個彈夾共30子彈。
其實,鬼子也專門設計了機槍彈,發射藥量要比步槍子彈少一點,但是機槍的射程變得更近了,最後只得步機槍彈共同使用,但機槍經常使用步槍彈對槍管膛線的磨損很嚴重...顧此失彼呀!“歪把子機槍”的疊加裝彈方式。
但這種彈夾疊加再一發發被機械頂進彈倉裡的設計非常容易卡死,所以使用前鬼子需要將每一個彈夾進行刷油起到潤滑作用,但是戰場上沒法這麼去住做,然後鬼子就設計那個神奇的油壺,往下滴油保證每發子彈都能被潤滑...即便是這樣“歪把子”的機械故障率也很高!諾門坎戰役被蘇軍繳獲的“大正十一式”,蘇軍對這種設計怪異機槍也產生了興趣,圖片上它被安裝在了高三腳架上,可以當高射機槍使用,可問題是6.5毫米口徑怎麼能打下來飛機?
總的來說,二戰期間的日本主要作戰物件是亞洲的農業國,武器裝備也不需要有多麼的先進,況且鬼子陸軍當時是半機械化或者半摩托化,比起亞洲其他陸軍只是徒步化要強大很多,具備了步坦炮協同作戰的能力和空中支援,所以他們才敢發動戰爭。
但是與美國和蘇聯相比日本不論是工業能力還是產能都遠遠落後!再用這些落後陸軍裝備去打仗實在是不知量力,以卵擊石!
-
3 # 鍋蓋頭司令
歪把子機槍的正式名稱是大正十一式,它是1922年定型的,那個時候世界上的自動武器剛產生不久,輕機槍這種武器的發展歷史也不是很久遠,它定型那年正是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所以和其他的一些日本武器一樣用天皇的年號命名了,其槍托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對於這型輕機槍的外型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電視劇裡經常看到,提到歪把子就知道什麼樣,只不過正式的名字知道的人不多,和其他型號的輕機槍外形確實差別很大。
為了保證戰場上的槍彈通用性,歪把子機槍和步槍採用的是同樣的槍彈,每五發子彈裝在一個彈夾上,而且日本的步槍和輕機槍都採用的是六點五毫米口徑的步槍彈,這樣供彈就比較方便了,軍工廠可以提供一個型號的槍彈就可以了,在戰場上也不會出現機槍兵沒子彈的情況了,除非大家都沒子彈了。
不過大正十一式機槍在總體上來看,效能是很差的前面說了這個槍很注重彈藥保障方面的問題,但是它畢竟是武器,過於圍繞保障問題設計的槍在戰鬥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結構非常不合理而且故障率也是很高。而且在看紀錄片的時候我們能很容易地看出它和同時代步槍的火力差距比較大。
歪把子機槍在進行射擊的時候只要機槍手身邊的副射手及時裝彈,那麼這個槍彈可以不間斷地涉及,然而輕機槍之所以比重機槍要輕,就是可以射手抄起來就可以衝鋒,這種對副射手依賴性很強的槍械在沒有副射手的時候就很麻煩了。副射手沒跟上來的時候或者戰死了,射手的衝鋒就會受到影響,反正這型機槍雜七雜八的毛病真的不少。
總結來說,這個歪把子機槍並不是很優秀的槍,不和現在先進的槍支比,和當時同時代的各國輕機槍相比較,它也算不上非常好用,也是一身的毛病。但是在當時的日本絕對中它的應用比較多,而且應用的時間比較長,如果是一種武器能運用到這種程度,我們就無需討論這個槍究竟是好壞了,起碼對於使用它的國家和軍隊來說,這種武器一定是基於這個國家的技術水平、資源能力和作戰需求上製造出來的,起碼在那個時代它是對於這個國家來說它是能提供給軍隊最適合的武器了。
-
4 # 汝沫2903
機槍簡介
戰爭期間,日本軍方為了滿足戰爭需要於大正十一年研發了這款機槍,稱之為大正十一式機槍。由於這款槍械的外觀設計獨到(它的槍頸較長又向右彎曲),所以這款槍也被天藍為“歪把子”機槍。
機槍優點
歪把子機槍整體上還是不錯的,畢竟它是日軍制式武器。它採用了6.5毫米口徑的子彈,這就使這款槍械擁有較高的殺傷力。此外,雖然歪把子機槍槍頸向右彎曲,但是它的精度卻很高。日本軍方主張士兵提高射擊精度,這也是與日本資源匱乏的國情息息相關的。歪把子機槍最多可攜帶30發子彈,這種攜帶量相對於中國軍隊所使用的捷克式20發載彈量已經很不錯了。歪把子機槍屬於氣冷式機槍的一種,它的前身裝有較多散熱片,這就可以使機槍可以保證較長時間射擊。
機槍缺點
歪把子機槍的優點較多,不過它的缺點也不少。最為致命的是歪把子機槍總會出現故障,而且裝彈很費力,它是採用彈斗的供彈方式,也就是在裝彈時需要裝填6個5發橋夾,為了能使機槍可以持續射擊就必須要有一個副射手在旁邊不停地裝彈,顯然這很麻煩。歪把子機槍在射擊時經常會發生卡殼的事件,而且它的配件很難更換,如果槍械某處出現意外,換件會很難。
歪把子機槍在中國的名氣還是很大的,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曾繳獲大量的該槍,於是歪把子機槍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我軍的攻城利器。
-
5 # 麻辣戰爭
如果用一句話來評價歪把子機槍的話,就是:這是一種從初始要求到設計都很有問題的機槍。
一戰結束後,日本軍方效仿西方列強的做法,為了增強步兵的火力,準備為步兵裝備一種1-2人可以操作的輕機槍。
步兵裝備了機槍,必然彈藥消耗量大增,所以,日軍要求這種機槍的子彈必須和步兵使用的三八式步槍通用,看起來這個要求也算合理。
問題是日軍還要求,機槍的彈夾必須使用三八式步槍使用的5發裝的彈夾。
機槍使用5發子彈裝的彈夾,這個問題就大了,雖然這麼做彈藥的通用性更強了,工廠的生產簡單了,彈藥的後勤保障也容易了,但機槍一開火,才能連射5發子彈,這還是機槍嗎?
由此可見,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日軍,工業基礎很薄弱,生產能力嚴重不足,所以才會在節省子彈方面有這麼多的想法。
這種供彈方式導致機槍的機構運動非常複雜,複雜的機構必然是故障率高,可靠性很差,而且裝彈很麻煩。
在中國東北地區使用時,因為氣溫寒冷,機槍的故障率明顯上升,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士兵不得不隨身帶一個油壺,給機槍和子彈塗油,後來到了東南亞高溫潮溼的地區,塗油也不管用了,機槍故障大幅上升。
-
6 # 冰是睡著的水934236
“歪把子”機槍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的一種6.5毫米口徑輕機槍,因於1922年(即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定型成為制式裝備而得名。其槍托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所以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
這款機槍採用其獨特的供彈方式,理論上可以開啟蓋子邊開槍邊加子彈,永遠打不完子彈,可是跟本不可行,那個裝子彈的漏斗很小,只能裝6排,就算你打了20發,你將漏斗蓋子開啟,槍會立刻熄火,因為那個漏斗蓋子很重要,它有3公斤向下的壓力,把子彈壓住,如果你開啟蓋子加子彈,裡面的子彈會被彈跳起來,最下面的子彈會離開撥彈齒,子彈就不會向槍膛行進,就會停止供彈;
以及非常容易卡殼,所以常常離不開潤滑油,要經常加油,不然開槍的時候會卡住,不是槍機卡住,而是彈匣卡住,特別是最後一發子彈入膛以後,彈匣條會從下面的小洞掉下來,這時候經常卡住。
儘管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實現了日本陸軍基於戰鬥彈藥保障的思想,但卻犧牲了在戰鬥使用方面的整體效能。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對於氣象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冷熱過度都影響它的正常使用,事實上,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只有在不冷不熱、不幹不溼的季節,並且在精心擦拭保養以及戰鬥烈度柔和的理想條件下,故障率才會相對低一些。
其人機工程也很惡劣。由於裝彈機偏於槍身軸線左邊配置,造成了以下缺陷:一是全槍質心偏左,連續射擊時,射手始終要有一個向右正槍的力,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射彈會越來越偏左;二是迫使瞄具右置。
可以說二戰期間的日軍也非常討厭這款槍,曾拒絕使用。以上可以說明這款機槍可以說是二戰期間的機槍中最差的一款槍械了。
-
7 # 當狗容易做人難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是日本在二次大戰中廣泛使用的一種輕機槍,因為有一個向右彎曲的槍托被華人起了個“歪把子”的綽號。
不要被抗戰劇中“歪把子”頻繁出現的鏡頭騙了,實際上不論是日本軍隊還是中國抗日武裝都不願意用它,因為這個槍真是太次了。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完全體現了日本軍隊摳門的特點,因為日本軍工生產能力不行、後勤保障能力更次,所以日本軍方對於輕機槍提出了嚴苛的要求:1、輕機槍的子彈口徑必須和“三八”式步槍一樣;2、輕機槍的彈夾必須和步槍通用。
這使得最後研製出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滿足了日本軍方彈藥保障方面的要求,確實的槍械結構複雜,在戰鬥使用方面操作不易。
咱們都知道一款武器結構越簡單越不容易出現故障,神槍AK47就是典範。而“歪把子”結構複雜,故障率非常高,在嚴寒、酷暑、風沙等氣候惡劣情況下根本無法使用,讓日本士兵深惡痛絕。在東南亞作戰時期,很多日軍士兵寧可撿英美盟軍扔下的舊武器使用,也不用本國的大正十一式輕機。
同時大正十一式輕機在開槍時也很不方便。首先為了實現與步槍的彈夾通用,“歪把子”的供彈系統非常麻煩,需要兩個人配合,浪費時間;其次“歪把子”的支架位置不合理,使得開槍時射手往往要把上半身探出很高,往往機槍手都會成為活靶子。
-
8 # 杜口無言
“大正十一式”機槍是日本“歪把子”的正式名字!
這是一支很垃圾的機槍!垃圾到日本軍隊都不想用了!第一、挨排說說缺點!(歷史和引數不說)1、“歪把子”的故障率很高,設計很複雜,而且製造工藝也很精細。這就意味著“歪把子”表面上看似精良,其實因為複雜所以出現故障的機率就高,槍械的最主特性就是結構簡單,故障率低。“歪把子”就違背了這個特性!
2、射擊威力低,
“歪把子”的射速不如他國同類,這就降低了火力密度。
“歪把子”的槍口初速低,直射距離短,遠距離的傷害低,
“歪把子”用的6.5mm槍彈的穿透性太強,總是造成穿透傷,對目標的停止作用差,傷害小!
3、“歪把子”勤務性很差,加工的太精密了,機件契合程度太高,容易受到天氣溫度的直接影響。
太冷太熱都不好好幹活!
4、“歪把子”不皮實,保養太費事也太勤,機槍手隨身必備的就是機油壺,隨時隨地的要加油。哪怕是在戰鬥期間。
5、“歪把子”不好瞄準,瞄準基線在槍體右側,人要歪著身子瞄準,不受訓練打不好!
6、“歪把子”的繁瑣供彈方式害死人,位於槍體左側的漏斗裝裝彈器要想裝滿30發彈藥很費事,5發一排的彈夾要連續裝6排,裝完還要扣住彈倉壓蓋!
當“歪把子”的副射手最倒黴,要露出半個身子費半天勁裝彈,死亡率高。
這樣的貼近裝填,也意味著可能一發小炮彈就決絕機槍組三個人!
7、“歪把子”適應性太差,半空的漏斗和彈夾供彈使得密閉性太差,會帶很多塵土、砂礫、雜草沫、汙水等進槍膛中,本來機械故障就不少,這樣會更多故障!
8、“歪把子”的腳架設計的太害人,因為散熱套管太粗太長,腳架只能靠前裝,而且腳架還很高足足400mm(同類們都是300mm左右)。架的高高的“歪把子”要求射手探出半個身子射擊,很容易死亡受傷!
9、“歪把子”的槍管更換很費事,戰鬥期間不可能立即更換。風冷疊片設計的散熱器,雖然在短時間內還好用,但是時間長了就麻煩了,熱的慢,涼的也慢!連續射擊後的間歇期太長,不利於持續射擊!
10、“歪把子”槍體笨重,而且歪歪扭扭的不好攜行,扛著“歪把子”行軍就是受罪,較著勁扛著槍太消耗體力!
11、“歪把子”要求戰鬥組不能低於2人組成,戰鬥時必須有副射手伺候著!不像ZB-26那樣要求低,射手只要能抓住新彈匣就能獨立操作!
12、“歪把子”的口徑另類彈藥通用性差,依靠繳獲不能供給彈藥,只能自己生產!
13、“歪把子”的射擊有問題,因為是5發彈夾供彈,所以打完5發時機械要有一個彈出空彈夾的動作,所以短點射時要麼5發打出,要麼2-3發點射,掌握不好前面打了4發,下一個點射是實現不了的!只能打一發!很難控制!*剛想起來*所以這個事靠後了!
第二、為啥日本鬼子選擇“歪把子”1、戰爭資源本來就是很少的日本,在武器製造方面和士兵培養中都是奔著節約為目標的。
“歪把子”中近距離射擊因為加工精度高,所以很精確,點打擊效果好,這就符合節約子彈的效果。
92步炮也是本著節約目的生產的!
為了節約,日本人都捨不得裝備衝鋒槍,和大口徑重機槍!
2、抗日戰爭前中期日軍面對的對手的裝備實在是不好,沒有辦法與之相比,這樣的“歪把子”已經是很奢侈了!
3、後來隨著戰事的進行,日本人也開始討厭“歪把子”了,他們緊急仿製了ZB-26,弄了個九六式替代“歪把子”,但是隨著失敗的來臨,花來不及了!
第三、國軍也不喜歡“歪把子”1、“歪把子”的整體效能不能和ZB-26相比,威力、射程、傷害、可靠、故障....“歪把子”處於絕對劣勢!
2、“歪把子”用的是6.5mm彈藥,國軍主要使用的是7.92mm。彈藥供給分配不利。
3、國內沒有專門的生產線來生產彈藥和零件!
第四、繳獲的“歪把子”的去向在抗戰中有眾多的“歪把子”被繳獲,國軍不用,就分配給了地方部隊和民團。還有一部分作為軍資分配給了八路軍!
繳獲一支“歪把子”是可以立功的!
-
9 # 不正經的軍棍
這槍,其實真不咋地,不如中國的捷克式。
抗戰期間,日軍最常用的就是歪把子機槍,中國戰場上,展示最多的就是歪把子機槍。有兩挺輕機槍對華人印象最深,一個是捷克式一個是歪把子。
二戰中最不靠譜的機槍
如果說二戰中最不靠譜的機槍,那麼肯定就是歪把子。
歪把子,大正十一式機槍,使用6.5*50mm有坂彈。最初,日本人為了追求補給和後勤方便,讓歪把子和三八大蓋使用相同的子彈。這個出發點是非常先進的,子彈通用日本人想法很好,只不過,一盆冷水潑了過來。歪把子使用了三八大蓋的子彈後,故障不斷,沒辦法,日本人對子彈進行減裝,減少火藥,以求減少故障。這點,其實也是挺無奈的。
▲這不卡殼才怪了
歪把子機槍採用彈鬥供彈的方式,這點也是獨樹一幟,我看了不少槍,基本就日本一家是彈鬥供彈,莫名其妙的。而且這個彈鬥供彈,要使用六個橋夾,這點就很奇葩了。最奇葩的是,這槍還要配潤滑油,想象一下,打仗的時候,拎個油壺。
▲這才是正經的機槍
這挺機槍,對於副射手的依賴性非常大,可以說,歪把子機槍的副射手不用幹別的,伺候機槍手就行了。這把槍,低溫,不好用,高溫,不好用,潮溼,不好用。其實基本上就是一窩囊廢,甚至日本人自己也看不下去了。
相比較而言,中國的捷克式機槍好用多了,甚至日本兵都使用。到最後,日本兵照著捷克式造了個九六式輕機槍,也是無奈,居然還裝了把刺刀。最後日本兵的衝鋒槍,居然也裝了把刺刀,奇葩不。
▲當初看見這把大刺刀,直接給我雷蒙了三圈,還特意百度了下
▲又雙叒叕給我雷蒙了三圈
缺點歸缺點,但歪把子還是有優點的,精準度高,其實也就這一個優點。事實上,日本所有的槍精度都挺高,三八大蓋和九二式重機槍也不例外,精度都是出奇的高。
-
10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在世界輕機槍舞臺上也算是特立獨行的一款武器,因為它是日本在研究哈奇開斯重機槍搞逆向工程時積累的技術搞出來的一款武器,其製造工藝可以說是日本製造工藝的最高代表,因為和其他國家輕機槍大量使用衝壓零件不同,歪把子的槍身是用整塊鋼鐵整體的切削出來的,其製造難度可想而知。
而且為了減輕彈藥的後勤壓力,大正十一式輕機槍的設計都是圍繞如何通用三八大蓋的友坂6.5毫米步槍彈來設計的,所以也就是它設計是為了減輕後勤壓力,所以就設計一個供彈鬥可以直接將三八大蓋的的子彈放進供彈鬥使用,而且整個步兵班的戰鬥術也是圍繞機槍來展開,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機槍彈藥的補給。
但是由於技術問題帶來的缺點也不少,首先製造工藝雖然精良使得歪把子的精度高和後坐力小,但是整體加工難度太大不利於量產。而供彈斗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減小後勤壓力,但是彈鬥供彈結構動作過於複雜,導致故障率頻發,而且對氣象環境的變化也十分敏感,太熱不行太冷也不行。而且裝彈比較複雜,對副射手的要求很高。整體來說歪把子機槍並不算一把優秀的機槍,就連日本兵都嫌棄它,最後被九六式輕機槍給取代。
-
11 # 國平軍史
歪把子機槍,是抗戰軍民對日軍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的俗稱,與大正十四年式手槍被叫做王八盒子一樣,既有這兩把槍械外觀特徵的原因,也包含對侵華日軍的蔑視成分。
作為一挺步兵班的火力支援武器,歪把子機槍顯得非常獨特,既不是常見的彈匣供彈,也非彈鼓供彈,而是機匣上方開放式的彈鬥供彈。
日本人非常聰明,發射的是6.5毫米的步槍彈,恰好三八式步槍口徑也是6.5毫米,由此在戰時,解決了輕機槍的彈源問題,步兵身上的步槍彈,都能供歪把子輕機槍使用,不愁戰時子彈的供應。
歪把子輕機槍,供彈方式別具一格,採用6只5發橋夾,一次性地壓進彈鬥,就成了一挺彈容量30發的輕機槍,就輕機槍的彈容量而言,要超過老對手國共軍隊所持的20發彈匣供彈的捷克ZB-26輕機槍。
此槍全長1.1米,比一般栓動步槍還要短,便於射手攜行,但重量超過了10公斤,顯得有點沉重,戰鬥射速每分鐘120分,有效射程600米,與英軍布倫輕機槍相仿,但遠遜於捷克ZB-26輕機槍的1000米有效射程。
由於採用橋夾供彈,導致歪把子輕機槍供彈不是十分順暢,經常會發生卡彈的事故,所以此槍在射擊時,配有一名副手,除了提供彈夾以外,還得拿把刷子和油壺,不停地給槍機以及子彈上油,以保證此槍的有效射擊。
綜上,歪把子輕機槍,由於供彈機構複雜,導致供彈不暢,經常會發生卡彈事故,東北的嚴寒地帶包括東南亞高溫高溼區域都不適合此槍使用,儘管射擊精度比較高,但很快就被96/99式輕機槍所取代,日軍裝備數量尚不足3萬挺,但在影視劇中出鏡率相當高,風頭蓋過了日軍大量裝備的30發彈匣供彈的96/99式輕機槍。
-
12 # 瘋狗的輕武
歪把子和紹沙這兩就是機槍界底層的存在...紹沙的差主要因為槍管長後坐的沙雕原理。而歪把子的渣主要是供彈系統。
它的自動原理其實是成熟的,效仿哈奇開斯的長活塞導氣和楔閂橫動閉鎖都都不算奇葩。但這個彈鬥太沙雕了,它的本意出發點是讓作為班組機槍的歪把子可以通用步兵的5發彈夾。
但問題來了,因為它的開鎖機構沒有預抽殼這個步驟,只是簡單的將彈殼粗暴的從膛內抽出來。但子彈發射之後會脹殼啊~ 脹了殼就會貼膛啊~ 貼膛+暴力抽殼就很容易抽斷殼,然後射擊就中斷了。
日本人發現,他們在打標準三八式用的6.5mm步槍彈時,因為發射藥太猛,導致脹殼太厲害,火藥對活塞的衝量也過猛,經常出現抽斷殼的問題。因此專門為歪把子研發了減裝藥的子彈。但這樣一來,它設計彈鬥用以通用彈藥的目的就徹底失敗了...
容易抽斷殼的問題同樣也讓歪把子的子彈需要油潤,以提高抽殼順暢。所以歪把子進彈口上方有個油壺,在子彈透過的時候佔油自潤。
另外彈鬥供彈的設計還特別複雜,容易出現供彈故障,敞開式的設計也容易沾染泥沙,從而導致卡殼。
塗油的過程會讓整個槍機也佔油,油這玩意雖然方便潤滑。但也容易沾塵,這在某些程度上增大了故障率。
也是因為彈鬥是用6個5發的步槍彈夾供彈,歪把子的自動射擊的時候,每5發會出現一個短暫的間隔。
所以,這玩意後來日本人自己都不要用,只產了29000挺之後就被彈匣供彈的96(41000挺)式和99式(53000挺)取代。
回覆列表
自從重機槍在一戰時期的溝壕戰中大顯神威後,一些歐美的軍事大國便進一步加緊研製新式機槍,日本也不甘落後,根據自身需求,於1922年造出了一款使用6.5毫米口徑輕機槍,即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因為它設計獨特,槍托為了便於士兵貼腮標準而偏右彎曲,所以在中國有了另外一個名字:“歪把子”機槍。
在當時,輕機槍這種自動武器配發給步兵,就是為了增強單兵火力,但日軍覺得這樣會使彈藥消耗量變大,而且當時日軍高層普遍認為戰場上就應該講究“精準射擊”。就這樣,好好的輕機槍硬是被設計成了“連發步槍”。為確保彈藥充足,他們這種輕機槍和本國制式步槍都用6.5毫米子彈。這還不算什麼,日軍在強調步槍與機槍彈藥通用的同時,還強調供彈具的通用,所以歪把子機槍硬是採用了彈鬥供彈,彈鬥裡面裝6個5發子彈彈夾,而當時各國的輕機槍大多用彈盤或彈匣供彈。日軍的固執由此可見一斑。
正是因為設計理念出了問題,才導致歪把子機槍的缺點很明顯。首先是6.5毫米的步槍彈威力太小,距離稍遠,就沒有啥威力可言。其次,是它供彈方式特別麻煩,5發一排的彈夾裝6次,裝完還要壓蓋,過程特費勁。在爭分奪秒的戰場上,這個缺點就更突出了,所以當歪把子機槍的副射手壓力很大。
除此之外,歪把子機槍的結構特別複雜,如它槍管上的螺紋狀散熱片,就是透過純機加工手段,把生鐵塊削成的,這需要超高的工業技術。在戰爭時期,槍械的結構越簡單,越便於大規模生產。而歪把子機槍卻恰恰相反,以致其故障率非常高。一般來說,輕機槍的腳架離地面不超過300毫米,以保護射手安全,但歪把子機槍的腳架居然有400毫米。當時日軍個子都不高,在地形不好的條件下使用歪把子只能跪著,真的是欲哭無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