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羽媽幸福成長記

    為什麼不同時學習呢?還可以先學漢字再學拼音。我記得自己小時候是先學了漢字,後來才學的拼音。不過開始學習的漢字都是比較簡單基礎的,後來學拼音也沒感覺難度,所以我想應該也可以同時學習吧。

    這個看學校的安排,或者家長根據孩子興趣自己安排先學什麼再學什麼。

  • 2 # 梅蘭竹菊知心媽媽

    根據教育部通知,今年9月起,全國小學和初中的起始年級將統一使用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部編本”語文教材。記者注意到,在部編版一年級教材中,一改此前上學就先學拼音的“傳統”,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此外,增加了古詩文篇幅,較此前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最大的變化是先識字再學拼音。

    新教材的變化——比以往更關注兒童的需求,先從常用字學起,再學拼音。另外,把閱讀提升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具體變化有以下幾方面:

    1.入學以後先學一部分常用字,再開始學拼音。漢字是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但拼音作為一個符號,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接觸、使用都很少,教學順序換一換,其實是更關注孩子們的需求了。先學認識一部分常用常見字,就是把孩子的生活、經歷融入到學習中。

    2.第一冊識字量減少,由400字減少到300字。

    第一單元先學40個常用字,比如“地”字,對孩子來說並不陌生,在童話書、繪本里可以看到,電視新聞裡也有。而在以前,課文選用的一些結構簡單的獨體字,比如“叉”字,結構比較簡單,但日常生活中用得不算多。新教材中,增大了常用常見字的比重,減少了一些和孩子生活聯絡不太緊密的漢字。

    3.新增“快樂閱讀吧”欄目,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

    教材第一單元的入學教育中,有一幅圖是孩子們一起討論《西遊記》等故事,看得出來,語文學習越來越重視孩子的閱讀表達,透過讀故事、演故事、看故事等,提升閱讀能力。入學教育中第一次提出閱讀教育,把閱讀習慣提升到和識字、寫字同等重要的地位。為什麼要先識字後學拼音?

    一位資深語文教師說,孩子學語文是母語教育,他們在生活中已經認了很多字了,一年級的識字課可以和他們之前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原先先拼音後識字,很多孩子覺得枯燥,學的時候感受不到拼音的用處。如果先接觸漢字,小朋友在學拼音的過程中會覺得拼音是有用的,學好拼音是為了認識更多的漢字。還有一位小學語文老師說:“我剛剛教完的一年級語文,先學拼音再識字,剛進校門的孩子上來就學,壓力會比較大,很多孩子有挫敗感,家長甚至很焦急。現在讓一年級的孩子們先認簡單的字,可以讓剛入學的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消除他們害怕甚至恐懼心理。我看了一下網上的新教材,字都比較簡單,很多小朋友都認識。”

    這樣的變化,一年級小學生能適應嗎?

    新生家長的顧慮相對要多一點,主要是擔心拼音還沒學,立刻識字有困難。

    其實,在新教材問世前,已有學校在嘗試“先識字再教拼音”的教學法了。據說,效果還不錯。

    負責課程研發的語文教研組長說:我們繪本課的教學內涵很豐富,最主要是完成始業教育,讓孩子學會看書,愛上閱讀,透過閱讀繪本,親近學校和老師,喜歡學習,養成一些基本習慣。然後,再根據繪本內容適量識字,應該是水到渠成的。另外,已經看過新教材的老師表示,絕大多數孩子肯定能馬上適應——識字表上的都是常用字,孩子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而且識字和寫字的要求不同,會認就可以了,至於寫字量,一年級上只要求100字。

    關於認字,資深語文老師給家長的建議是:不要刻意教學前孩子認字,但生活中要有認字的意識。

    原因很多家長喜歡買一大堆認字卡片,教孩子認字,或者讓孩子上學前班學四書五經認字。學習和使用漢字都是需要語境的,這麼刻意而且機械的教法,只會讓孩子反感,失去認字的興趣。不像在學校裡,語文老師教孩子認字會用兒歌、順口溜等有趣的方法。

    不要刻意教認字,和擁有認字意識並不矛盾。爸媽們可以這樣做:陪孩子看半小時動畫片,邊看動畫片邊讀字幕,讀著讀著,一些反覆出現的字,孩子對照畫面,在特定的語境中,自然而然就認識了。讓孩子坐在腿上,拿本書來讀故事,讓孩子慢慢意識到漢字很神奇,能變出那麼多有趣的故事,自然而然跟著爸媽一起念。去逛超市,小朋友要買蛋卷,可以把不同品牌的蛋卷拿給孩子看,告訴她這個牌子叫什麼,那個牌子叫什麼……總之,在生活中多製造特定語境,讓孩子多看看,會有意外收穫。

  • 3 # 愛心輔導媽媽

    原來一年級的教材開始是先學拼音的,現在教材改為第一單元學漢字,從第二單元開始學拼音。第一單元主要是要求學生會認讀漢字,要求會寫的漢字很少,只有17個,還是拼音的內容佔了大部分章節。

    教材這樣一改動,學習拼音的時間又縮短了,原來學拼音大概有兩個月的時間,現在連生字帶拼音一共有兩個月的時間。如果孩子在假期裡沒在幼小銜接班裡學拼音,沒打好拼音基礎的話,學起來相當費勁,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孩子有可能學不會拼音,拼音教學就結束了。別以為孩子學不會拼音以後繼續學,真不是這回事兒,以後只是用拼音,而不是學拼音,就是這樣。

  • 4 # 滔說育兒

    在早教期間,父母在教孩子認字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一個詞、乃至整句話,有些人指出,是否應該先教拼音,再教拼寫,最後教字呢?其實四歲以前的孩子抽象思維還未形成。還不能理解將字母拼起來這個過程。那該先學拼音還是漢字呢?

    1世界上不會有這樣“聰明”的母親,先教孩子一個一個的音素,學會說一個一個聲母、韻母的發音,然後教他如何拼。任何一個頭腦正常的母親,總是一個詞、乃至整句話,讓她的孩子反覆地模仿著“呀呀學語”的。

    2學前兒童只能去認識拼音字母,而達不到拼的能力,因為孩子的思維還沒有發展到抽象思維,4歲左右孩子才能從表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所以不要求之過急。單獨去認識拼音字母,是和認識漢字一個道理,但是去把聲母和韻母和拼起來,這個年齡的孩子還做不到,即使有的孩子可能做到了,也是背誦下來的。所以不要求之過急,弄不好孩子還會厭煩,失去學習的興趣。

    3方塊漢字,遠比無意義的、相似處很多的拉丁字母容易辨認和識記。直接教學漢字的優勢,還因為單個的漢字可編成為朗朗上口、又富有兒童情趣的課文,和強記死背那些本身並無意義、相互間全無內在聯絡的拉丁符號,完全是兩種情趣、兩種氛圍,自然也就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不僅是學習的效率不同,而且在兒童情趣培育上也不一樣。

    4有些家長擔心,認字的同時不教拼音,孩子的普通話會說不好。其實,讓幼兒園的小朋友聽著錄音帶上朗朗上口的韻文,邊聽邊說,邊玩邊學,在遊戲中識字,在遊戲中學說普通話,一天20分鐘,20天左右,就是南方方言區的孩子,其普通話也可取得相當成績。

    5實踐表明,不先學漢語拼音,並不妨礙兒童學說普通話,這不是他們學習普通話最關鍵的環節。如果是在初步學了普通話和認識了一定數量的漢字以後,再學習漢語拼音,有利於正音和繼續提高,而且學習的時間和精力都可大為節省。

    6在識字教學中,老師的教就是學生識字的“柺棍”。現在繞上一個大彎:先教拼音,讓拼音字母成為“柺棍”,以此為“中介”幫兒童識字。對兒童識字來說,這個彎繞得值嗎?近二十年來,多個直接教兒童識字的實驗都表明,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沒有像教學拉丁化的拼音字母那麼吃力,而且識字速度和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僅僅把教學漢語拼音方案推遲一兩年,把直接教漢字提前,就會起很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學習拼音,最終的目的還是學好漢字。不同的只是如何運用這根“柺棍”而已。在瞭解了寶寶的思維發育之後,相信每一父母對如何科學教孩子認字和學拼音已經有了自己的定論。在早期教育過程中,多花心思,也許有點繞路。但是取得的效果是相當明顯的。

  • 5 # 鶯翔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看漢語拼音的功能與作用。漢語拼音定位是識字正音學習普通話,但實陳上它遠沒有這麼多強大的功能。不要說後者,就識字正音來講,孩學前的語言交流已經達到比較完美的程度,對所有事物的表述都比較準確,只是與相對應的漢字——字形對不上號。所以識字的重點不在字音字義而是字形。因此,我認為先學或是後學拼音都無所謂,從根本上講還是以字為根以讀為本最好。不過現在人們相對重視漢語拼音教學,只是受習慣勢為的影響,我們這裡的家長因為教材的改變,都在學前補習班強化漢語拼音,這是一種從眾心理。當然很多教師對教材的改變也很不適應,學前補課必竟不那麼規範……

  • 6 # 小布點mami

    孩子在學齡前還是以認識漢字為主,一般上一年級才開始學拼音,一年後他們才能完全掌握拼音,並能透過看拼音而認識字。

    現在幼兒園在大班即使教拼音,也只是單純教孩子記住那個拼音怎麼寫。不會去教他們透過拼音來認識字。

    孩子在幼兒階段還是儘量已玩為主,即使教他們認識漢字,也是已他們感興趣的物件為主!

  • 7 # 老爸的修行

    越來越多的家長朋友問我,“我們都是先學拼音後學漢字,怎麼現在學校先教漢字,後學拼音了?”

    甚至有的機構迎合父母的疑惑,單獨開設拼音班,吸引家長報名。

    這個改變是因為在教育部編版一年級教材中,改變了先學拼音的“傳統”,開篇就講“天、地、人、你、我、他”。與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是先識字再學拼音。

    學了幾十年的習慣,怎麼說改就改?這樣孩子能夠適應嗎?修改的原因是什麼?

    大家的疑惑來自自己的經歷和經驗,也來自對於學習的“邏輯”。拼音是識字的工具,先掌握方法再識字看似很有道理。

    其實不然,從孩子認知的規律看,其實我們長久忽略了一個事實,聽、說、讀、寫的語言發展規律中,一年級的孩子能聽懂和說出很多的字。

    認字的過程,比首先接觸到拼音,第一個困惑就是,字形和讀音都要學習,比如“b”,孩子要記住字形,還要記住“bo”的發音。而在現實中“b”也並沒有相關的經驗和意義,所以學習拼音是艱難的開始,上學也成了一個無趣、很難、不喜歡的事情。

    而且,“bo”這個音在孩子的語言認識中,也是有其他漢語意義的,增加了很多幹擾和困惑。

    而改為現在的方法,孩子第一課認識的“天”這個字,不需要拼音,孩子已經能夠準確的發音。而且這個概念孩子已經掌握,把一直聽和說的語言,具化成一個“圖畫”,簡單而且有趣。

    當孩子掌握了一部分字以後,也就更容易理解,拼音是用來幹什麼的了。再用拼音去學習其他漢字,也更容易。

    從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的角度,這樣的改變好處很多

    符合孩子認知的規律,容易掌握。

    將學習內容融入生活體驗,避免抽象的拼音對字音的干擾。

    更容易培養學習興趣,減少學習挫敗感。

    降低教學難度,引導老師關注素質教育的轉變。

    這次語文教學的改革,是根據科學規律和教學實踐驗證的,更符合孩子學習過程,大家放心就好了。

    我們走了彎路,別讓孩子繼續走。

  • 8 # 薔薇兒花

    我認為應該先學認字,這個順序太重要了!幸虧我們小孩歪打正著,從小認識很字,那個時候,我也沒想太多,沒有刻意去想過應該先學拼音還是先學字,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說,經常唸叨,經常指認一些字,對於小孩來講,沒有什麼難易之分,你經常告訴他的就記住了而已!

    而學拼音,孩子反而覺得很難,因為日常生活,從來不用,產生不了關聯。

    小時候,親子閱讀時,我們大人拿本書,念給他聽,他在看繪本的同時,眼睛也會掃描到下面的文字,不要刻意讓孩子指讀,這樣久而久之,其實孩子就已經知道很多字了!有時看動畫片,我故意放一個識字的動畫片,大人覺得這樣學習好像內容很無聊很不可理喻,但這的確是孩子喜歡的方式,很快學會!在小時候就會因為識字多,而對閱讀產生興趣!一般喜歡閱讀的孩子沒有哪一個是上學才開始認字的,我們孩子身高有多少,看的書就一定有過之而無不及!學拼音反而只是學校生活中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是工具,只是為了能學會並查到這個字而已!

  • 9 # 歡丸媽媽陳霜

    拼音是一個工具,它跟漢字不一樣,漢字是有背後的歷史文化在的,我在講字課的時候,每一個字都會講到它的起源、相關成語詩詞、歷史文化。而漢語拼音並不是像漢語、漢字、語法這些,自然而然形成的,只是一個人為制定的方案。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有兩個最重要的目的,第一是給漢字注音。漢字不像英語之類的,不是拼音文字,直接看字沒法讀出來,有了漢語拼音,可以直接拼讀,可以查字典。2、推廣普通話。中國的方言種類太多,單看一個漢字,用各種方言讀出來都是不一樣的,相差很大,用拼音標明的是它的普通話發音。

    所以這個世界上首先有了漢語,然後有了漢字,最後才有了拼音。漢字才是和語言相對應的工具,而拼音只是剛才所說的漢字形音義裡其中字音的那個部分。漢語裡的同音字非常多,單純看一個拼音,沒有辦法準確地知道到底是對應哪個漢字,於是也就沒有辦法準確地知道到底是要表達什麼意思。現在小學語文課本的設定,也是先學漢字,後學拼音。漢字才是根本。另外就是拼音的拼讀規則是人為規定的,小小孩不容易理解,我建議的學習拼音的最佳時機是幼小銜接的時候。包括拼音讀物,我也不建議過多地購買閱讀,非常影響閱讀體驗,有那個時間不如多學幾個字。

  • 10 # 萌橙親子

    這個問題已經有定論了,教育部編教材已經把一年級語文課本的學習順序改為先學漢字,再學拼音了。

    說起拼音,也只才發明了一百來年,在這之前的讀書人,沒接觸過拼音,不也照樣沒耽誤認字嗎?

    漢字表義,拼音表音,拼音永遠只是漢字的柺棍。如果認字了漢字,拼音還有用嗎?

    也許現在社會里,拼音最大的用處是用來打字。但是對於我這種使用五筆輸入法(PC)和筆畫輸入法(手機)的人來說,拼音確實沒有很大的用處。

    不過,不管怎麼說,孩子學拼音還是有好處的。最主要是可以建立一種“拼讀”的意識,把語音和字母建立起聯絡,從而為學習英語單詞的自然拼讀做準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哈利波特是女孩,外貌和眼睛都像莉莉,斯內普還會那麼對哈利波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