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話青史
-
2 # 潯陽鹹魚
很多人讀史書,喜歡把某些歷史人物形象固化,例如曹操的形象,總是解讀成非黑即白(一個大漢忠臣,一個亂世奸雄,兩個極端化的解讀)。其實,很多人都忘記了一個所有人都明白的自然規律:人是會改變的!
(以下內容是我憑記憶打的,有錯儘管指出。)
孔融的名望孔融確實名滿天下,中平元年(184),孔融接受領導(太尉)楊賜的任務,前往何進的大將軍府上道賀,結果發生了一系列不愉快的事,孔融乾脆辭官跑路了。
出身寒微的大將軍何進接受門客建議,不但不怪罪孔融,反而動用徵辟權向孔融示好,最終獲得孔融原諒。
建安元年(196),坐鎮青州北海國的國相孔融被袁譚擊敗,年末,他和劉備均投奔了許都漢廷(曹操掌控),孔融的地位和影響力,讓曹操都不得不對他禮讓三分。
每朝會訪對,(孔)融輒引正定議,公卿大夫皆隸名而已。加上孔融的建安七子之首的地位,他和荀彧還一同擔任教育漢獻帝的工作,在建安初,曹操怎麼可能會想動孔融?
——兩人關係好著呢!
孔融和曹操的友好時期孔融和曹操的關係一開始也是很好的,這裡肯定有荀彧的影響,因為荀彧認為曹操是忠於漢室,致力於匡扶漢室的,曹操在建安初也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後來,隨著形勢變化,曹操對權力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也是後話。
——所以,在這個時間段,孔融也絕不會懷疑到曹操將會動搖東漢國本。
同時,孔融也很感謝曹操的收留、提拔,或者這麼想(腦補):孔融在青州被袁譚俘虜的妻子、兒女能安全至許都和自己團聚,這裡必然涉及曹操和袁紹之間的角力,曹操自然也是出了一點力的。
建安二年(197),孔融帶著朝廷的任命詔書去冀州給袁紹加封大將軍,這裡肯定有曹操的刻意安排。袁紹自然也不會對孔融家人有所怠慢。
孔融為了幫助曹操,還竭力提拔禰衡,結果禰衡根本就看不起曹操,不但不感謝孔融的提拔,還處處激怒曹操,搞得孔融裡外不是人,非常尷尬。曹操不但沒怪罪孔融,最終是將禰衡打發給劉表了。
曹操對其他人說:“我殺死禰衡就跟殺死一隻麻雀、一隻老鼠一樣,但是我不能這麼做啊!”——要知道,禰衡不過是一介布衣,曹操都必須表現出愛才的樣子,忍耐羞辱。何況名滿天下的孔融呢?
建安二年(197),曹操想整治故太尉楊彪,指示他人誣陷楊彪私通逆賊袁術,荀彧勸都沒用。
孔融乾脆親自去見曹操本人。曹操開始還推脫說是國家大事(朝廷上層的意思),自己表不了態;結果,孔融丟下一句話:“你不放楊彪,我也辭官回家不幹了!”
曹操見狀,立刻派人去把(許都縣令)滿寵喊來詢問案件進展,見沒有得到任何證據,就順水推舟,說按無罪處理吧。
孔融與荀彧在官渡之戰伊始,曹操領兵在外,與兵多將廣的袁紹軍誓死決戰。在後方許都朝廷裡,孔融還問荀彧,曹操如何能贏這場決定生死存亡的戰役?
這時候,孔融對曹操的感受,還不會懷疑他將能贏得這場戰役,然後成為問鼎天下的權臣。
官渡之後,袁紹元氣大傷,但是曹操也是強弩之末,並不能聚集力量北伐袁紹。兩年後(202年),袁紹病逝,留下袁尚、袁譚兒子相爭,曹操漁翁得利,最終在兩年後(204年)攻取鄴城,從此在冀州站穩了腳跟。
曹操是在九月得的鄴城,十月就做出了一系列舉措:
1.辭讓兗州牧,改領冀州牧。
2.上書許都,要求改九州制。
這個“九州制”是什麼東西?表面上,是把東漢十三州改成九州,是效仿古制,本質上,曹操是想借此機會,把冀州的領土擴大,如此自己的冀州牧勢力也將更大。
這件事,就遭到了荀彧、孔融的反對。
《後漢書·荀彧傳》:(建安)九年(204),(曹)操拔鄴,自領冀州牧。有說操宜復置九州者,以為冀部所統既廣,則天下易服。操將從之。彧言曰:「今若依古制,是為冀州所統,悉有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並之地也。公前屠鄴城,海內震駭,各懼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眾。今若一處被侵,必謂以次見奪,人心易動,若一旦生變,天下未可圖也。願公先定河北,然後脩復舊京,南臨楚郢,責王貢之不入。天下鹹知公意,則人人自安。須海內大定,乃議古制,此社稷長久之利也。」操報曰:「微足下之相難,所失多矣!」遂寑九州議。此時的曹操心裡不爽,絕不會動荀彧,而孔融,在他心裡已經有膈應了。
此後,孔融卻不知道曹操的心態已經發生改變,甚至多次噁心曹操。例如:
曹操為子曹丕取甄氏,孔融發明出“周武王娶妲己”的故事來嘲諷曹操,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烏桓回來,歷經艱辛,險中取勝本來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孔融不但不道賀,還嘲諷曹操“蕭條海外”的狼狽樣。
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後操討烏桓,又嘲之曰:「大將軍遠徵,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孔融與郗慮郗慮是兗州山陽人,師從青州北海鄭玄,孔融在北海時,是非常看重鄭玄的,推測一下,他也是見過鄭玄的那幫徒弟的,郗慮和孔融初次見面,可以腦補一下:郗慮是鄭玄的徒弟,孔融則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可能兩人關係並不好,他們當初在北海有沒有衝突,我不知道,按史書記載,他們第一次交惡就是在建安初。
當時郗慮投奔許都謀了個官做,官還挺大的,是侍中,也就是陪同在皇帝左右的官員,這個侍中,隨時都可能因為討得皇帝歡心,而被外派出去當地方大官(例如二千石的太守)。
一次,皇帝劉協問孔融:“郗慮這個人你應該熟悉,你覺得他有什麼特長啊?”孔融則回答說:“他啊,可以和他談點學問,但不要給他權力(外派出做地方官等)。”
不料,在場的郗慮一點都不慫,面對一直壓在自己上面的孔融,立刻反擊道:“孔融當初在北海國當國相,政治散亂,百姓流離,他的權力現在在哪呢?”
後面的事,就是兩個人乾脆在朝廷上吵起來了,互相揭短。最後曹操得知此事,還給兩人寫信來勸和。
獻帝嘗特見慮及少府孔融,問融曰:“鴻豫何所優長?”融曰:“可與適道,未可與權。”慮舉笏曰:“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其權安在也!”遂與融互相長短,以至不睦。公以書和解之。郗慮和孔融,樑子就這麼結下來了。
孔融之死對於曹操來說,建安中期,曹操的勢力越來越大,他需要獲得更大的權力通行證來保障自己的安全,這是他整個軍政幕府集團的政治需求。
孔融則是曹操眼前的絆腳石。
曹操不敢明著動孔融,而郗慮則看中機會,趁機上書彈劾孔融,將孔融免職處理。
(孔融)既見操雄詐漸著,數不能堪,故發辭偏宕,多致乖忤。又嘗奏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操疑其所論建漸廣,益憚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潛忌正議,慮鯁大業。山陽郗慮承望風旨,以微法奏免融官。對此,曹操還想表明這事不是自己的意思,還親自寫信給孔融,表明上是說給孔融、郗慮勸和。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九州制”上行不通,就開始改革三公制,廢掉三公,改設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然而然”的當選為丞相,郗慮則成了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是負責監察工作的,郗慮自然心領神會,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蒐集孔融的“罪證”,這些罪證交給曹操的參謀路粹,路粹便寫了一篇彈劾孔融的奏章交上朝廷。
曹操既積嫌忌,而郗慮復搆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曰:“(略)”後面的事,不用說了,漢廷已經是曹操的弄權之地,孔融已經沒有再活下來的可能。
至於荀彧,他以曹操故心腹的身份,活到了建安十七年(212),最終仍然無法阻止曹操稱公之路,以死殉節,皇帝劉協聞而哀之,在祭奠荀彧的日子裡罷免宴會、音樂,以示哀悼。
(荀彧死後,)帝哀惜之,祖日為之廢讌樂。謚曰敬侯。明年(213),操遂稱魏公雲。從歷史程序上來看,孔融、荀彧算是東漢滅亡路上的衛道者,雖然看起來像螳臂當車。死亡才是他們必然歸宿吧。
-
3 # 品茗論三國
第一,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樸素的唯物觀一想,都知道兩者有矛盾,或者說,孔融妨礙了曹操的事業了。怎麼個妨礙法?唉,還真是的,你看孔融一方名士,就愛發發牢騷提提意見,這不,三天兩頭說曹操不行。如果,孔融有後續解決的辦法跟上去,那麼我相信曹操會視之如上賓。可惜的是,孔融同學是管提不管埋,可不就大大得罪了曹操,也讓曹操動了殺心。
第二,曹操怕不怕別人罵?怕,哪能不怕,曹操總體上還是個惜名的人。那麼,為什麼還殺?其實,曹操已經忍了好久了,要是不怕罵,早就動手了。你沒看孔融是三番五次的頂撞曹操呢。所以,曹操還是怕的,因為怕,所以忍,直到忍無可忍。
-
4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曹操和孔融這對同齡人,出生於永壽元年(155年)的曹操,僅小於出 生於元嘉三年(153)年的孔融二歲,原先都是地道計程車人,具有通共計程車人意識,因個性及其學說的不同,政治軍事的經營分判了成敗,曹操上升為政治領袖,孔融還原為大名士。在互為需要的境況下,曹操需要孔融充當他的政治點綴,孔融需要藉助曹操陣營作生存基點,兩人形成了暫時的合作。
曹操統一北方後,逐漸淡化了對孔融的需要,孔融則為保全自己名士領袖的地位,以名士風度對曹操進行了批判,最終彼此陷入了無可挽回的衝突。 孔融是個典型書生計程車人,然在儒家治國平天下信條的薰陶下,在風雲際會的形勢下,有“重名”的他,不甘像鄭玄那樣做個醉心於書齋的大學者,而立志要趁這千載難逢的良機,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實現其祖上孔子夢寐以求卻未實現的匡國濟民大宏願。
具體的途徑是,以武裝經營求發展,以儒學教化開闢理想政治格局,文武雙管齊下,從而成為千古流芳的大政治家。
回覆列表
為什麼要殺孔融,這個問題,要從孔融是什麼樣的人說起。
提起孔融,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而對於孔融別的事蹟,瞭解的就不夠全面了。孔融這個人擅長寫文章,並且以議論為主,他的文章以宣揚仁政為多,主張教化,對時政的評論總是充滿了鋒芒,毫不掩飾。太過於沉醉於自己的才華,不斷顯擺,是他很重要的一個特點。
曹操需要這樣的人嗎?當然。孔融時常在一些會議中發表自己的意見,為曹操帶來了很多有價值的觀點,曹操一直都對他相當的重視。
而孔融對曹操呢,可不是這樣。
孔融自視甚高,認為自己是一代名儒,和曹操這種權臣可不一樣。他是孔子的後代,與人相誇的時候,被人稱作是“仲尼不死”。前面說了,他太過於沉醉於自己的才華,所以常常會把自己認為適合治理國家的觀點,想強加給曹操。因此在很多時候,他會和曹操進行頂撞,很多意見他與曹操的觀點相左,還要一次又一次的反對。
曹操自然就看他不順眼了,雖然他需要人才,但他不需要這樣的人才。
至於為什麼敢殺孔融,不怕遭人唾罵,則要從曹操給孔融按的罪名說起。
曹操給孔融的罪名是不忠不孝。
首先是不尊重先人。上面說過了,孔融被人說成是“仲尼不死”,這是孔融在和人互相稱讚的時候說的,當時他吹噓另一個人是“顏回復生”。
其次是不尊重孝道。孔融曾說過,孩子只是父母為了發洩情感的產物,如果父親不好,寧肯把東西讓給別人吃,讓父親餓死,而對於母親,他認為,母親和兒子沒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出來就離開了,無需孝敬。
而在當時的東漢,以孝治國。用這個罪名治理孔融,可以展示曹操遵循孝道,維護漢室正統。不但不會遭人唾罵,反而有利於籠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