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一老爹

    “漢初三傑”不能改成“四傑”,就是如果也不可以。這樣實在是吃飽了。

    中國最傑出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在《史記·高祖列傳》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情。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曾經詢問滿朝文武百官,自己為什麼能夠成功開創大漢江山。看到同樣參與開國大業的功臣們回答不著邊際,就揭曉答案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人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這就是漢初三傑的出處。

    司馬遷,自稱太史公,被漢以來的知識界和讀書人尊稱“遷史”,“歷史之父”。《史記》是24史之首,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首創的編史方法為歷朝歷代的正史所仿效和傳承。書中的內容,首先是歷史,其次才是文學,可信度是非常高的。一代偉人用畢生精力寫成鉅著,鉅著記載認定的漢初三傑,一定是有依據,有道理的。

    漢高祖劉邦是開創漢皇朝和漢文化的第一人。所謂漢初,實際上就是劉邦生活,奮鬥,走向輝煌的這個歷史時期。作為一個既高瞻遠矚又明察秋毫的人中龍鳳,他既知人善任,也為自己麾下的那些傑出人才衷心擁戴。怎麼能夠打天下,坐江山?面對最嚴峻的形勢和最強大的敵人,哪些員工有功勞,哪幾個員工功勞最大。當然是老闆劉邦最有發言權。劉邦誇讚漢初三傑的話是當著所有開國功臣,也就是所有傑出人才講的,大家聽了心悅誠服。

    西漢初期到現在2000多年來,無論是不識字的販夫走卒,一知半解的冬烘先生,普普通通的讀書人,還是卓有成就的學霸,在官場和學界包括有聲望業績,能開宗立派的精英,說起漢初三傑來都是津津樂道,如數家珍。沒有“漢初三傑”是四個人之說。

    有人說陳平應該列為三傑。憑心而論,陳平確實是劉邦麾下一個擅長陰謀詭計的重要的謀士,曾經貢獻過有用的陰謀。劉邦死後,繼蕭何,曹參,王陵之後擔任左相。陳平最大的功勞就是與周勃一道平諸呂之亂。但是不能把他無限拔高。

  • 2 # 香茗史館

    漢初三傑指的是張良、韓信、蕭何三人,毫無疑問,這三人對劉邦爭奪天下的幫助最大。而在劉邦建立西漢後,韓信被封楚王;對於張良則讓其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但被張良婉拒;蕭何則位列侯爵第一位,被封為酇侯,食邑是列侯中最多的。而僅次於蕭何位列第二的則是平陽侯曹參,所以我認為如果要改漢初三傑為四傑,那麼曹參顯然是當仁不讓的。

    曹參與劉邦同為沛縣人,早年在沛縣擔任獄掾,也就是管理監獄的官吏,劉邦由於當時擔任押解犯人的亭長,劉邦算是曹參的下屬,兩人關係極好,交情深厚。

    劉邦在沛縣起事後,曹參也是最早追隨劉邦的一批人,此後一直在劉邦軍中效力,身經百戰,屢建戰功。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楚軍兵分兩路,宋義、項羽率軍北上救援鉅鹿,劉邦則率本部向西,楚王熊心與眾人約定“先入關中者王”。在劉邦西行的過程中,曹參再次立下大功,先後在成陽南面戰敗王離軍、在開封戰敗趙賁軍、在曲遇戰敗楊熊軍、在陽城戰敗呂齮軍。後又跟隨劉邦拿下武關、嶢關,又在藍田大敗秦軍,隨即攻至咸陽,秦王子嬰投降。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項羽進入關中,大封天下,劉邦被封為漢王,之後劉邦也對麾下將領進行了封賞,曹參因功被封建成侯,是漢政權最早被封侯的功臣之一。

    之後曹參跟隨劉邦到達漢中,被升為將軍,後跟隨漢王殺回關中,並攻佔咸陽。堅守咸陽近一月,大敗章邯、司馬欣、董翳派來的聯軍。平定三秦後,曹參又隨劉邦不斷向東擴張,攻取了碭縣、蕭縣、彭城等地,之後參與彭城之戰,戰敗後又和劉邦在滎陽與項羽對峙。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曹操被任命為左丞相,領兵進駐關中。一月後,魏王豹翻盤,曹參與韓信分別率軍攻打魏軍,大敗魏將孫遫軍,捕獲魏將王襄,活捉魏王豹,奪取平陽,前後攻陷五十二城,最終平定魏地。之後,曹參又跟隨韓信繼續向東,先後攻佔代地、趙地,逼降燕王臧荼,並最終向東攻陷齊地。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齊王韓信奉命率兵前往與劉邦會合,垓下之戰爆發。而韓信出兵之後,曹參則被留下鎮守齊地,並平定齊國尚未降服的地方。

    漢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在登基為帝后,開始分封功臣,曹參被封平陽侯。之後對功臣進行排名,朝中大臣大多支援將曹參列為功臣第一,但劉邦並不認同,後在關內侯鄂君的建議下,以蕭何為功臣第一,曹參為功臣第二,其食邑多大一萬零六百三十戶,算是真正的萬戶侯了。

    而在封賞功臣時,韓信被改封為楚王,齊地被劃分為郡縣,於是曹參歸還了漢丞相印。不久後,劉邦又將長子劉肥封為齊王,而已曹參為齊國相國,負責輔佐劉肥。此後,曹參又先後參與平定陳豨、英布的叛亂。

    在劉邦重病期間,呂后曾向劉邦詢問他死後的人事安排,這就是著名的“病榻問相”。呂后問,“蕭何死後,以何人接替”。劉邦回答,“曹參”。呂后又問曹參之後用誰,劉邦回答“王陵,但王陵智謀不足,可由陳平輔佐。陳平雖有智謀,但不能決斷大事。周勃雖然不擅言談,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呂后又追問以後怎麼辦,劉邦有氣無力地說:“以後的事你也不會知道了。

  • 3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認為,漢初三傑

    是指在戰功,韜略,治國方面最傑出的三人,也就是韓信,張良,蕭何。如果非得安插個第四傑進去,守仁君有三個人選,第一陳平,第二酈食其,第三叔孫通。

    可能有看官會說,陳平還好說,但是後面曹參,周勃,樊噲,等等一大幫子人都排著隊呢,酈食其和叔孫通是怎麼回事?

    且聽守仁君慢慢道來。

    劉邦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可以看出來,劉邦是從戰功,治國,以及韜略三個領域排出了漢初三傑。如果有第四傑,你論戰功,曹參,周勃,樊噲,灌嬰等人誰能和韓信比,把他們任何一人放到這第四傑的位置上,都是對這個位置的貶低。

    所以守仁君從其它方面提出三個人,絕對在那個領域是第一人,而且貢獻也非常大。

    第一陳平

    如果張良是陽謀的代表,那麼陳平就是陰謀的領軍人物。

    陳平乾的事都是上不得檯面,但是關鍵時刻總能起到大作用。用詭計攪得項羽集團離心離德,范增被項羽氣走,鍾離昧,季布被項羽疏遠。數不清的楚軍老卒死於內耗,大大削弱了項羽集團的實力。又比如滎陽城用計瞞天過海,幫助劉邦逃出項羽包圍,還有云夢澤擒韓信,白登解圍,都出自陳平的手筆。在陰謀方面陳平絕對當得起第四傑這個稱號。

    第二酈食其

    我說酈食其說客第一,應該沒人反對吧。

    酈食其出山就幫助劉邦兵不血刃拿下了陳留,隨後又說服武關守將,使劉邦能兵不血刃最早進軍關中,後來劉邦在和項羽的戰爭中,酈食其以三寸之舌遊說各國,大大穩固了劉邦的統一戰線,最輝煌的還是以一己之力勸得齊國七十餘城投降,只可惜被韓信坑了,被齊王烹殺。劉邦建國後,非常想念酈食其,封其弟酈商為侯,又破格將其軍功不足的兒子封為高粱侯。

    第三叔孫通

    叔孫通此人怎麼說,嚴格上他並沒有爭四傑的條件,因為他發揮作用是在漢朝建國之後。但是他的功勞非常大,大到被世人遺忘。

    劉邦是大老粗,他的手下和他也半斤八兩。建國後,每次朝會都亂得一塌糊塗,群臣大吵大鬧,拔劍擊柱,不成體統。這種情況,即使是蕭何張良也沒辦法。此時叔孫通站了出來,他帶著弟子經過反覆的練習,為漢朝制定了一副量身打造的禮制。此制推行後,上朝時群臣井然有序,依禮而行。劉邦這才體會到了當皇帝的尊貴。

    有人可能看不起區區禮制,但是守仁君認為,禮制是一個封建國家的根本。沒有禮制,那些恃功而驕的臣子們在朝堂上對皇帝毫無尊敬可言。這種情況要是放任下去,那麼皇帝的威嚴早晚有一天會蕩然無存。到那一天,皇位也就是兵強馬壯者為之耳,註定天下大亂。

    想想後世的宋太祖趙匡胤為了恢復禮制費了多大的勁,差點把中華民族尚武精神給斷送。再看叔孫通,就知道他究竟為漢朝做了多大的好事。

  • 4 # 狼煙一九三一

    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人中之鳳。是不可替代的,也沒有必要再加什麼四傑,五傑……,因為漢高祖之所以這樣分是有他的道理的,這三傑代表了整個新統治集團的精英,涵蓋了所有的人。

    張良代表的是智囊團隊,韓信代表的是軍事集團,蕭何代表的是行政後勤團隊。

    這就好比三駕馬車,而劉邦是車伕,群將是獵犬。

    劉邦總結的已經很好了,三者缺一不可。更不可能出現第四個,這是一個整體,好比一個美人,天然渾成,多一分顯的豐臾,少一點顯得削瘦。

    要說功勞,排列起來,將數不勝數,這裡僅舉幾例。

    陳平(?一前178)司馬遷評價他:“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掁國家之患”在複雜的環境中能善始善終,他六出奇計。

    一用反間計除了范增。

    二用“金蟬脫殼”計救了劉邦。

    三用高官厚祿使韓信賣命。

    四窮追猛打使項羽被擒。

    五用“巡遊雲夢”計擒了韓信。

    六用賄賂計解了“白登之圍”。

    況且劉邦死後他與周勃,“剪呂輔劉”建立了奇功,如果說傑的話,他可是一傑,但用劉邦分劃的三個集團,一劃分,就十分明瞭,那就是智囊團的人物。因此漢初豪傑非幾個人,而是一個成建制的統治團體,是有機的三個組成機構。

    所以沒有必要再分了。

  • 5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如果弄個"漢初四傑",第四傑當然非陳平莫屬。

    陳平和韓信一樣,最早追隨項羽,並立有不少功勞,項羽也對他還算重視和重用,但項羽是個喜歡猜忌的人,後來陳平因招降諸侯王司馬卬時,讓項羽很是疑心"私通",要對他問責,無餘之下,陳平選擇了投奔劉邦。

    求賢若渴的劉邦對他非常重視,而知恩圖報的陳平也沒有令劉邦失望,他毎每關鍵時刻都站出來,積極獻言獻策,其“六出奇計”為劉邦走出逆境,建立漢朝,逢凶化吉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六出奇計"如下:一是反間計,離間項羽、范增,誘使遭猜忌的范增告老還鄉,病死歸鄉途中,楚勢由此衰弱。 二是金蟬脫殼,他令人喬裝誘敵,使劉邦從滎陽安全撤退。 第三是順水推舟,他建議劉邦封"不安分"的韓信為王,使韓信耿心效命劉邦。 第四兵不厭詐,力勸劉邦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併合圍項羽於垓下,終色項羽自刎。 五是請君入甕,用妙計生擒韓信,使劉邦翦滅異姓王而固其劉家天下。六是美人計,用糖衣炮彈收買閼氏,解劉邦的白登之圍,使劉邦脫離匈奴險境。

    總之, 陳平一生妙計不斷,屢立奇功,是不可多得的謀士,其才情不在張良之下,位列"漢初四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 6 # 蟬大俠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誰能入選除張良、蕭何、韓信之外的“第四傑”呢?有兩個人呼聲很高,即:陳平、曹參。但本人更傾向於另外一個並不顯眼的人:陸賈。

    此說並非刻意標新立異,而是確有根據!

    論能力、論功勞,陳平、曹參確實非同凡響。陳平“六出奇計”,多次幫劉邦化險為夷。曹參則攻城略地,軍功第一。兩人比起三傑來,差距並不大。

    但問題是,劉邦為什麼只提三傑,而不提這兩人呢?弄個“漢初五傑”不也很好麼?

    這很可能是因為,張良、韓信、蕭何這三人足夠有代表性!如果把漢政權比作一家集團公司,劉邦當然是董事長兼總經理,張良是策劃部總監,蕭何是後勤部兼財務部總監,韓信則是銷售部總監,這三個人撐起了整個公司的實際運營。

    陳平的身份,大概相當於策劃部副總監。總監張良負責幫劉邦制定集團大戰略,陳平則更偏重於搞搞間諜戰、情報戰。曹參相當於銷售部副總監,是幫著韓信給集團擴充地盤、積累資產的。

    在劉邦看來,把幾個重要部門的一把手推出來,就已經夠了,於是二把手陳平、曹參就成了省略號。

    如果讓劉邦再提一個人,那麼按理應該是另一個重要部門的一把手,而這個部門很多現代企業也有,那就是公關部。

    劉氏集團公關部總監原來是酈食其,老頭曾計劃併購一家大公司(齊國),結果被銷售總監韓信坑了一把,併購協議失敗,還把老命給搭上了,副總監陸賈就轉正成了總監。

    所以,如果在三傑外再補一個人,陸賈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陸賈在歷史上與後來的賈誼齊名,他對於漢政權的建立和穩固,也是居功至偉!

    《史記》記載陸賈:

    “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名為有口辯士,居左右,常使諸侯。”

    可見,陸賈在戰時負責公關部工作,還是很稱職的。

    漢初,陸賈突出的業績有三點:

    一、出使南越,成功說服南越王尉佗接受漢朝封號,向漢稱臣。不要小瞧這一外交勝利,其作用抵得上十萬雄兵。

    二、進諫劉邦,使之明白“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並撰寫《新語》十二篇,為漢初治國思想奠定了一個基本模式。

    三、劉邦死後,呂后專權。陸賈勸說陳平結交周勃,並幫助陳平籌劃對付諸呂,為最終剷除諸呂、穩定江山立下大功。

    身為劉氏集團公關部第二任總監,憑藉戰爭階段的“常使諸侯”,及漢初立下的這幾件大功,陸賈成為“漢初三傑”之後的第四傑,應該是實至名歸!

  • 7 # 葉子寫實

    大家都知道張良、簫和、韓信在漢初時,幫助劉邦打下天下,被稱為漢初三傑。如果再加上一位應該是陳平。

    陳平,自由讀書,好黃老之術。曾經六出奇謀,幫助劉邦化解危機。

    1,初施反間,計除范增。范增是項羽最得力的謀士,可以說是項羽的臂膀。要想打敗項羽必須把范增除掉,於是陳平離間計,讓項羽逼走了范增。

    2,金蟬脫殼 脫險滎陽 。劉幫被項羽圍困,就是生死關頭,陳平的計策,讓大將紀信偽裝成劉邦,帶領兩千女兵,去項羽處投降。讓劉邦藉機逃走

    3,窮寇宜追 滅楚垓下。劉邦項羽對質多年,就在雙方同意休戰時拔營時,陳平建議劉邦發兵追擊。從而讓項羽命喪垓下。

    4,請君入甕 擒韓雲夢。漢朝建立後,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又是陳平幫助劉邦審時度勢,讓劉邦假借迅巡遊雲夢澤,借韓信朝見劉邦是將他拿下。

    5,借力閼氏 解圍白登。匈奴自秦代起就是漢民族的邊患,漢初時,劉邦帶領大軍與匈奴作戰中了計被圍在白登。又是陳平賄賂閼氏才讓劉邦走出白登。

    每一次都是生死攸關之時。陳平當之無愧!

  • 8 # 簷雨階苔

    “漢初三傑”是指西漢功臣蕭何、張良、韓信。如果“漢初三傑”增加名額,變成“漢初四傑“,我個人認為第四傑是陳平。

    陳平的計謀,功勞,不亞於蕭何、張良、韓信。

    陳平是陽武縣人,家裡世代務農為生,而陳平不願種田,喜歡讀書。陳平和哥哥陳伯一家住在一起,陳伯種田養家,支援陳平讀書交遊。陳平的嫂子對陳平白吃不幹活表示不滿,陳平哥哥竟因此休掉了妻子。

    等到陳平長大,成為了一個美男子,卻因為貧困,娶不到老婆。鄉里有一個大財主張負,他的女兒剋死了5任丈夫,於是沒人敢娶。張負發現了陳平,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器,便將女兒許配給他。陳平得到岳父張負的資助,交遊更加廣闊。

    鄉里舉行社祭,陳平擔任分割祭肉的主宰。他將祭肉分割的很均勻公平,父老鄉親們都因此稱讚他說:“陳平擔任祭肉主宰做的很好!”陳平聽了,得意忘形的說:“啊!如果讓我治理天下,就像分割這祭肉一樣!”

    秦朝末年,陳勝起義,英雄豪傑紛紛響應,天下大亂。陳平最初追隨魏王,獻計不被魏王採納,於是陳平又投靠項羽。項羽喜怒無常,刻薄寡恩,於是陳平又投靠了劉邦。

    劉邦手下大將周勃、灌嬰等人詆譭陳平說:“陳平雖然是個美男子,卻未必有才能。臣聽說陳平在家時,與他嫂子有姦情。後來先後侍奉魏王,項王,都混不下去,如今被迫降漢,大王卻很器重他,讓他監督軍隊。臣聽說陳平貪財受賄,那個將軍給的錢多,就得到好處,給的錢少,就得到壞處。陳平是一個反覆小人,希望大王明察!”

    於是,劉邦責問陳平。陳平回答說:“魏王,項王都不用我的計謀,我聽說漢王能用人,所以來投靠大王。沒錢難辦事,所以我接受了別人給的財物。如果大王覺得我的計謀不行,我可以奉還官印和財物,希望允許我離去。”劉邦聽後向陳平道歉,並再次提拔他,而眾位將軍也不敢再議論陳平了。

    (劉邦和項羽劇照)

    後來,劉邦常常被項羽圍困,為此感到憂愁。陳平向劉邦獻計說:“項羽雖然待人恭敬,但非常吝嗇,不肯封賞部下,身邊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廉潔義士,大王如果能拿出萬斤黃金給我,讓我離間他們君臣。項王猜忌多疑,肯定會誅殺賢臣。他們內亂,大王乘機進攻,一定能攻破楚國。”劉邦認為陳平說的對,就給了陳平黃金四萬斤,讓陳平隨便用,而不過問。

    陳平使人在楚軍中散佈謠言,宣稱楚將鍾離眛等暗通漢王,打算反叛項王。項羽產生疑慮,派使者去見漢王劉邦,打探情況。劉邦準備豐盛的酒菜招待楚使,然乎裝作驚訝地說:“我還以為你是亞父范增的使者,沒想到是項王的使者。”於是劉邦更換為粗劣的食物招待楚使。楚使回去後,向項羽彙報情況,於是項羽對范增產生了懷疑。范增知道後,憤怒的離開了項羽,氣死在半路了。

    淮陰侯韓信滅了齊國,自立為王,派使者請求劉邦正式冊封。劉邦當著齊使的面,怒罵韓信,剛罵一句,就被陳平暗地裡踢了一腳。劉邦頓時醒悟:項王未滅,此時不宜與韓信交惡。於是劉邦厚待齊使,並同意了韓信的要求。

    (韓信劇照)

    劉邦用了陳平的計謀,終於滅了項羽,登基稱帝,建立漢朝。六年後,有人上書告訴楚王韓信謀反。諸將都嚷嚷著要發兵拿下韓信。劉邦知道韓信太厲害,自己一定打不過韓信,就向陳平問計。陳平讓劉邦假借天子巡狩楚國雲夢的名義,會見諸侯,使武士捉住了毫無防備的韓信。劉邦認為韓信沒有謀反之心,寬赦了韓信。

    後來,陳平跟隨劉邦討伐叛變的韓王信和匈奴,不料劉邦輕敵,中了匈奴的埋伏,被圍困在白登山7天。漢軍飢寒交迫,處境十分危險,陳平獻計給劉邦,暗中聯絡匈奴閼氏,劉邦得以脫困。陳平這個計謀是個秘密,千年以來沒人知道內情。

    燕王盧綰反叛,這時劉邦傷病發作,便派樊噲率兵征討。大軍出發後,有人說樊噲的壞話。劉邦大怒,讓陳平誅殺樊噲,並讓周勃代替樊噲統領大軍。在路上,陳平邊走邊算計,對周勃說:“樊噲是陛下的老朋友,又是呂太后的妹夫,況且又是開國功臣。陛下一時生氣想殺他,恐怕將來會後悔,我們可以將他押送到長安,由陛下親自處理。”周勃也認同。於是陳平在軍營外綁住了樊噲,裝上囚車,押往長安。陳平在返回的路上聽說劉邦已崩,他害怕樊噲的妻子呂嬃在她姐姐呂后面前進讒言,便急忙趕到宮中,在劉邦靈堂前彙報情況。呂后聽陳平說樊噲沒死,便不聽呂嬃讒言,而寬赦了陳平。

    呂太后專權,立呂家人為王,右丞相陳平假意順從。等到呂太后去世,陳平跟太尉周勃合謀誅滅呂氏宗族,迎立漢文帝劉恆。陳平雖然是誅呂匡劉的主謀,但認為自己出謀劃策沒有周勃出力執行的功勞大,便將最尊貴的右丞相之位讓給周勃,自己擔任左丞相。

    漢文帝詢問右丞相周勃天下獄案多少件?財政收入多少錢?周勃惶恐不能答。文帝又問左丞相陳平。陳平回答:“獄案要問廷尉,錢糧要問治粟內史。”文帝說:“既然都有主管,那養你們做什麼?”陳平說:“宰相的職責是對上輔佐天子,對下教化人民,對外安撫諸侯藩國,對內監理百官。”漢文帝聽了很高興,而周勃自此認為自己才能不如陳平。

    陳平智謀非凡,不但替劉家打天下,還為劉家守天下,功勞卓著,最有資格入選“漢初四傑”。

  • 9 # 大飛熊騎士

    蕭何為劉邦鎮守關中,足衣足食,穩定後方。這讓劉邦可以安心在前線打仗,贏了,經營天下,輸了,大不了再退回關中,依然是一方諸侯。而項羽西楚的根據地,時常被彭越騷擾,結果疲於奔命,導致慘敗。從這個角度來說,劉邦認為蕭何是第一功臣,實至名歸。張良幾次出奇計,為劉邦制定戰略計劃,三傑之一,毫無疑問。韓信也是,不但戰無不勝,帶兵上也有一套,劉邦至少兩次奪他的精兵來補充自己的兵力,所以韓信妥妥的“三傑”。但是,指揮這“三傑”的劉邦,就不傑出了?

    (漢初三傑)

    固然,劉邦在歷史上褒貶不一,有人認為是英雄,有人認為是“小混混”,是小人。無論怎麼認為,建立西漢這個大一統帝國的,正是劉邦。五胡亂華時,後趙石勒曾經說過,大意是“如果遇到劉邦,當北面事之。遇到劉秀,可以並駕齊驅,爭一爭雌雄高下。而曹操,司馬懿欺負孤兒寡母,看不上”。雖然石勒的看法有他的立場和片面性,但是作為一個有著豐富戰鬥經驗,並開創一個國家的帝王來說,他的話還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楚霸王的諸侯分封)

    秦末天下大亂,豪傑並起,當中還有一個大英雄豪傑人物項羽,而劉邦從窮山惡水的漢中,殺進中原,奪得天下,難度其實很大的。因為劉邦面對的不但是實力,名望比他更強的各路諸侯,比如項羽。劉邦還要面對諸侯分封制和國家統一的矛盾,六國文化還沒有統一的矛盾,暴秦苛政下引發的階級矛盾。正是這些矛盾引發的秦末亂局,可惜楚霸王項羽沒有解決這些矛盾,否則劉邦和漢初三傑再強,也無能為力了。劉邦能從“大英雄”項羽和各路諸侯中,從一次又一次亂局中,儲存自己,脫穎而出,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石勒的意思是從奪得天下的難度來說,劉邦是最大的,因此他願意“北面事之”。

    (蕭何和呂公)

    所以,個人認為,一定要選個“漢初四傑”,那麼劉邦這個秦末的“豪傑”,應該進入“四傑”裡,成為“四傑”之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嶽麓山為何被評為5A景區,該怎麼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