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如一凡夫

    #簡說《華嚴經》# 《華嚴經》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據說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不久,在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的自內證法門,當時小乘根機的人完全聽不懂,如聾似盲,於是釋迦牟尼才不得不開始說小乘經典。

    《華嚴經》部頭結構非常宏大,展現了萬德圓滿、妙寶莊嚴、無限華麗神秘的諸佛境界,以至後來有人把它比作一部規模宏大的神魔小說,因此,自古被尊稱為"大經",有"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的說法。

    按照華嚴宗的解釋,這部經說的全部是佛的微妙的覺悟之境,是佛教的根本法門,叫做"稱性本教"。這部經由龍樹從龍宮中帶到人間,才開始流傳。

    《華嚴經》漢譯本總共有三種,第一種是東晉時佛陀跋陀羅所譯,六十卷三十四品,稱為"舊譯華嚴"或"六十華嚴"。第二種是唐代實叉難陀等譯,八十卷三十九品,稱為"新譯華嚴"或"八十華嚴"。第三種是唐代般若翻譯的四十卷本,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人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稱為"四十華嚴"。實際上"四十華嚴"也就是對前面兩種譯本《華嚴經·入法界》的詳譯,並不是全經。

    在上面三種譯本中,以"八十華嚴"最完備,也是華嚴宗建立時所依據的主要經典,它翻譯的年代是武則天當政的時候。當然,在《華嚴經》全部翻譯之前,它的部分內容就被介紹到了中國,主要有《十地經論》等,這些都為華嚴宗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 2 # 澄子觀

    這是一個大問題,歷史上有很多大人物也曾問出過這個問題,比如武則天就曾問過這個問題。

    當年,《八十華嚴》翻譯完畢之後,武則天曾經問法藏大師,華嚴經講什麼?

    法藏大師以金殿之上的金獅子為比喻,為女皇講解華嚴要義,就是《華嚴金獅子章》,這一篇殿試文章,可以說是入華嚴之門的鑰匙。

    當下的答案都是站在歷代祖師的智慧之上的一種解釋。

    用最簡單的話說,華嚴經就是講怎麼能實現一個三世間的圓滿的途徑,哪三個世間呢?智正覺世間、器世間、眷屬世間。

    就是讓自己的心靈自由、聰明智慧、財務自由、社交完美。

    哈哈,這樣的境界是不是很有吸引力呢?

    華嚴境界就是讓自己過上好的生活,同時也要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的一種生活智慧。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站在佛法的世界觀裡面,架構了一套價值觀、人生觀,並且還提供了很多實現自我價值的方法。

    那麼一大部經,當然沒有辦法用了了千字講得明白,我自己也是一個華嚴的小學生而已。

    我自己理解的華嚴的生活態度就是,認識到世界的殘酷,還能樂觀地生活,並且願意愛別人和幫助別人,透過這樣的幫助別人的過程,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同時還能讓心安住。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

    《華嚴經》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就是一個普通人的奮鬥的過程,也是成就事業的一個過程。

    這一套方法可以模擬幾乎所有人的建立事業的軌跡。

    從摸索、定位、積累、利他、建立系統。這一個過程裡面,講到了各種細分的階段,如果想要深入研究,一定能找到跟自己相似的階段。

    當然,華嚴是中華文明譯經歷史上的巔峰之作。裡面的很多經文都影響至深,比如《淨行品》《賢首品》《離世間品》《入法界品》《普賢行願品》深刻影響著中華文明,和華人的價值觀念,是那種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影響。

    這些是我個人一些理解,如果要展開解的話,那就真的太多太多。

    就算不理解其所有的意義,單是看看裡面很多優美的文字,也能大大提升寫作能力、邏輯能力、詞語能力。

    最關鍵的是,《華嚴經》最大的特色就是一直在講故事,把所有的理論都用故事的形式講出來,這個裡面不是生硬的講授什麼什麼理論和方法,而是建立了很多的案例,讓大家透過這些案例來體會經裡的意思。

    這是這部經很不同的地方,不同於《金剛經》《彌陀經》《楞嚴經》《圓覺經》《法華經》,這部經是用了一個善財童子的故事來貫穿所有的理論和應用。

    當然,這部經還有很多很多經典的句子、詞語,都值得研究和學習。

    既是一部宗教經典,也是一部文學經典,更是一部實踐的說明書,是華人的能讀的經典,因為這裡面的詞語根本沒有辦法翻譯成字母文字,只有漢語的語境才有可能理解的一部書。

    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毗盧性海。

    這部經不是宗教,不洗腦,一直都在鼓勵所有人摸索適合自己的定位去做自己願意為之奮鬥的事情,並且一直在引導人們看到人與人是同呼吸共命運的這樣的一個大的世界觀。

    沒有一個造物的神,沒有原罪,有的是隻是自己對自己的覺悟和認知,以及自己的努力,和為別人創造價值的引導。

    人只有對別人有價值,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自己的價值得透過別人來體現。

    這一點,從網際網路時代來看,簡直就是網際網路的生存哲學啊。

  • 3 # 方廣慧語

    不瞞您說,我的名字——方廣,就取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名!

    我最早接觸《華嚴經》是在宣化上人和夢參老和尚的講座中,早午晚和週末一刻不停。

    一天,我正在北京潭柘寺裝藏一尊地藏王的聖像,得到了夢老103歲圓寂的訊息。

    那一天是我學完了兩遍夢老講解的《華嚴經》後,到潭柘寺滿願時得知的。

    導師說,我與該經非一般之緣。

    01當年一個女皇問一位專家:華嚴經講什麼?

    《華嚴經》說的是釋迦牟尼成道後,在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開顯、宣說的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法,是大乘佛教的三大經王之一。

    我先講一個故事吧,方便解除您對《華嚴經》的生僻感。

    當年,釋迦佛和弟子們一起外出化齋時碰到一群孩子們在路上玩沙堆。

    其中一位嬌滴滴的小女孩見佛陀領著弟子過來了,就半真半戲的捧一捧沙子放入佛陀的砵內。佛陀禮貌客氣地接受了。

    “怎麼能用沙子戲弄我的老師?”

    弟子舍利弗心想,豈有此理!於是就問了佛陀。佛陀微笑道:

    “這個女人千年後會在東方大國作國王的。今天如果我不接受她的沙子,她就會破壞佛教的。我接受了,結下這段好緣,她將來會拜佛、敬佛、弘揚佛法的。”

    這位嬌滴滴的女孩,她是誰?——武則天!她能幹出來嗎?能!

    佛陀說對了,武則天一出生就顯有龍鳳之態。成為皇后前的4、5年,在珍貴的尼姑履歷中不僅虔誠於佛教,還精通於佛教,慧根和悟性極高。

    武則天做皇帝時,自然是虔誠的佛教徒了。她對《華嚴經》非常愛好,但覺得遺憾的是:晉代翻譯的六十卷的《華嚴經》不完整,太多欠缺。

    所以一聲令下,派了特使到印度去求取這套鉅著,看看是否有完整的本子。

    去了好幾個月,才得知:在西域一個小國的三藏法師府上有哇。

    武則天就一聲令下,連法師一起給請到中國來主持翻譯,這個法師就是——實叉難陀

    佛陀當年的判斷多對,厲害吧?

    實叉難陀沒來中國前,人家就非常有聲望,知名度也相當高。

    我們中國這些大德,乃至於帝王對他都非常景仰,女皇帝親自聘請他就已經能夠看得出來了。

    武則天是一位寒門出身的勤奮小女生,我們的“高考”規則就是她當年創立的。

    她直接支援的那個譯場,規模也非常宏大,她自己也常常去譯場參與、督辦一下續時進度什麼的。

    翻成八十卷的完整版《華嚴經》之後,法藏大師從洛陽駕車,快馬加鞭火速送到西安城女皇的手中。

    武則天高興地問:“我倒是看看,這《華嚴經》到底都說了些什麼?”

    法藏大師恭答時,以女皇金殿之上的金獅子為比喻,先為她講解了一番華嚴要義。

    後來隨即形成了《華嚴金獅子章》,這篇殿試之文就成為了華嚴入門的鑰匙。

    武則天初閱《華嚴經》,瞬間體會佛法的高妙稀有,非常歡喜,故此有感而發:

    她年輕時就相當有才,武才人嘛!於是親自給《華嚴經》這個大經題寫了一首讚歎有加的四句偈,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如今所有大廟誦經前的“開場白”。

    文字飄逸雋秀,流暢灑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四句話說得太好了,以後的1300多年中,許多僧侶大德再也沒有辦法拿出比她更好的,於是成為佛教徒誦經前的開場白。厲害吧?

    02我修習的就是這個八十卷的《華嚴經》,它講了什麼?

    無上深奧,相當微妙,難得難遇,我今見了,願意告訴你如來的真實之要。

    (我上午600字的回答平臺沒給我過展啊。所以拜託您耐心看完,還有三分之一了)

    簡言之,華嚴經是論述了:實現“三世間”圓滿之途徑。

    三個世間是:智正覺世間、器世間、眷屬世間。

    用當代的話說,就是讓您:

    精神世界自由、物質世界智慧、人際世界完美。

    《華嚴經》表面是心靈智慧,更是一種生活智慧。佛法在世間,離不開世間嘛。

    具體見容:

    (1)《華嚴經》的幾個十:

    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是個人奮鬥成長、成事、成道的過程。

    從建立信心、定位目標、真幹真行,到開花結果、分享成功,把所有事業軌跡各種階段細分過程。深入研究後找到了究竟的答案。

    (2)《華嚴經》的多個品:

    《淨行品》《賢首品》《離世間品》《入法界品》《普賢行願品》深刻影響著中華文明價值觀。

    其所信因果、差別因果、平等因果、成行因果、證入因果等五週因果是一種對百姓潛移默化的、用而不知的深遠影響。

    (3)《華嚴經》的兩個上:

    地上:菩提道場、普光明殿、重閣講堂的情節文字相當精彩;

    天上:忉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宮、他化天宮等四大天宮的情節文字更加精彩絕倫。

    絕對是你沒見過的、世上所有宗教書籍上沒有描述過的宏大磅礴的世界圖景。

    (4)《華嚴經》的高超寫法:

    文字優美,故事性強,案例性強,邏輯性強,內容博大精深。

    “善財童子”成佛路上請教了53位大導師,用菩薩們亮大神通、顯大智慧的不可思議的故事境界,貫穿了通篇的解脫之理和自在之用,是一部中華文明譯經史上的巔峰傑作。

    03 總 結

    《華嚴經》是大方廣的世界觀;是鼓勵所有人探索、定位自己奮鬥目標的人生觀;是證實人類就是一個“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的共業共生的價值觀

    04 世間和宗教界流行的金句: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

    一微塵映世界,一瞬間含永遠。

    一切眾生如心,種種雜染故。

    一切法如實際,不可變異故。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平等觀如來,三世諸法相。

    塵塵混入,剎剎圓融。

    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其心平等,住一切智。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

  • 4 # 悲心俱德

    華嚴經佛講次第三藏

    從空出有從有歸空故

    空有一如眾生皆佛故

    成就等三大阿僧祇劫

  • 5 # 大觀史

    《華嚴經》說的是釋迦牟尼成道之後,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經中記佛陀之因行果德,並開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具稱《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要典之一。

    此經漢譯本有三種:

    一、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為區別於後來的唐譯本,又稱為"舊譯《華嚴》",或稱為《六十華嚴》。

    二、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又稱為"新譯《華嚴》",或稱為《八十華嚴》。

    三、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為《四十華嚴》。

    1、此經第一譯六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三萬六千偈,是由慧遠的弟子支法領從於闐(今新疆和田一帶)得來,於晉義熙十四年(418)三月十日在揚州(今南京)道場寺請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出。初譯出時分五十卷,後改為六十卷,內分三十四品,總由七處、八會的說法而成。這就成為現行《華嚴經》六十卷本。

    2、此經第二譯八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四萬五千頌,系唐則天武后遣使從於闐求得,並請來其地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於證聖元年(695)三月十四日在洛陽大遍空寺開始翻譯。

    武后親臨譯場首題品名,菩提留志、義淨同宣梵本,復禮、法藏等並參與筆受潤文,到聖歷二年(699)十月十八日在佛授記寺譯畢(見《開元釋教錄》卷九),成八十卷,內分三十九品,總由七處(同舊譯)、九會(八會同舊譯,新增"普光法堂"一會)的說法而成,即為現今流行的《華嚴經》八十卷本。

    3、此經第三譯四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一萬六千七百偈(見《貞元釋教錄》卷十七)系南天竺烏荼國王親手書寫遣使於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送贈來唐。

    翌年六月,唐德宗囑罽賓三藏般若在長安崇福寺從事翻譯,廣濟譯語,圓照筆受,智柔、智通回綴,道弘、鑑靈潤文,道章、大通證義,澄觀、靈邃等詳定,至十四年(798)二月譯畢,成四十卷。

    《華嚴經》主要講三個內容:第一是講毗盧遮那佛依正莊嚴境界;第二是闡明瞭如何從凡夫到成佛的果位,需要圓滿哪些行願;第三部分以善財童子南遊,一生參學修行,入普賢三昧,證入毗盧性海。

      整個華嚴經(80華嚴)共有七處九會39品,以下是華嚴經的內容概述:

      七處九會:

      八十華嚴有三十九品、七處九會之說。七處包括地上三處、天宮四處,即 1)菩提道場(地上):第一會六品(世主妙嚴品以下);2)普光明殿(地上):第二會六品(如來名號品以下)、第七會十一品(十定品以下)、第八會一品(離世間品);3)忉利天宮:第三會六品(升忉利天宮品以下);4)夜摩天宮:第四會四品(升夜摩天宮以下); 5)兜率天宮:第五會三品(升兜率天宮品以下);6)他化天宮:第六會一品(十地品);7)重閣講堂(即逝多林):第九會一品(入法界品)。萬物不出三個範圍

      五週因果:

      《華嚴經》分四個部分解釋了五週因果:一、所信因果,在第一會所講,名盧舍那佛之果德及其為普莊嚴童子時之因行,即修行者所信佛之因果。二、差別因果,在第二會至第六會所講,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階位差別之因,第七會佛不思議法品、十身相海品、隨好光明品明差別之果,此即差別因果。三、平等因果,第七會普賢行品明平等之因,如來出現品名平等之果,故稱平等因果。四、成行因果,在第八會離世間品中說,初說五十階位,後說八相成道,因行成果行,故曰成行因果。五、證入因果,第九會入法界品所說,先明佛已經自在證入之果,後明善財童子證入法界之因,因此稱為證入因果。

      四分結構:

      整部華嚴七處九會、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證四個部分:一、信分,即初會所信因果周;二、解分,即第二至第六會差別因果周及第七會平等因果周;三、行分,即第八會成行因果周;四,證分,即第九會證入因果周。

      菩薩道地:

      大乘菩薩行者從初發菩提心到修行圓滿成佛的階位,《華嚴經》中列出五十二個等級,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十信有:1)信心、2)念心、3)精進心、4)慧心、5)定心、6)不退心、7)護法心、8)迴向心、9)戒心、10)願心。

      十住有:1)發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貴住、5)方便具足住、6)正心住、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頂住。

      十行有:1)歡喜行、2)饒益行、3)無嗔恚行、4)無盡行、5)離痴亂行、6)善現行、7)無著行、8)尊重行、9)善法行、10)真實行。

      十回向有:1)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2)不壞迴向、3)等一切佛迴向、4)至一切處迴向、5)無盡功德藏迴向、6)隨順平等善根迴向、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8)真如相迴向、9)無縛無著解脫心迴向、10)法界無量回向。

      十地有:1)歡喜地、2)離垢地、3)發光地、4)焰慧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

      五十三參:

      《華嚴經》的內容又可用境、行、果三字來概括:“境”指毗盧遮那佛所居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行”,以善財童子為例,說明修華嚴者要為獲取菩提而努力修證;“果”指菩薩修行者根據努力程度而達到的“十地”位次。

      《入法界品》記載了善財童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後,為得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從莊嚴幢沙羅林出發次第南逰,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的故事。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是:1)德雲比丘;2)海雲比丘;3)善住比丘;4)彌伽長者;5)解脫長者;6)海幢比丘;7)休舍優婆夷;8)毗目瞿沙仙人;9)勝熱婆羅門;10)慈行童女;11)善見比丘;12)自在主童子;13)具足優婆夷;14)明智居士;15)寶髻長者;16)普眼長者;17)無厭足王;18)大光王;19)不動優婆夷;20)遍行外道;21)鬻香長者;22)婆施羅船師;23)無上勝長者;24)獅子頻申比丘尼;25)婆須蜜多女;26)鞞瑟胝羅居士;27)觀自在菩薩;28)正趣菩薩;29)大天神;30)安住地神;31)婆珊婆演底夜神;32)普德淨光夜神;33)喜目觀察眾生夜神;34)普救眾生妙德夜神;35)寂靜音海夜神;36)守護一切城夜神;37)開敷一切樹華夜神;38)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夜神;39)妙德圓滿夜神;40)瞿波釋種女;41)摩耶佛母;42)天主光天女;43)遍友童子師;44)善知眾藝菩薩字智童子;45)賢勝優婆夷;46)堅固解脫長者;47)妙月長者;48)無勝軍長者;49)最寂靜婆羅門;50)德生童子;51)彌勒菩薩摩訶薩;52)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53)普賢菩薩摩訶薩。

      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後,善財童子終於修行圓滿,“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身充滿一切世界剎等,行等,正覺等,神通等,法輪等,辯才等,言辭等,音聲等,力無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

      華嚴三昧:

      甚深禪定名稱,明一真法界、無盡緣起之理,修六度四攝、莊嚴佛果之行,只有普賢菩薩大行,可入正覺華嚴三昧。六十華嚴三十七曰:“普賢菩薩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華嚴。”若得華嚴三昧,可謂已經成佛,《無量壽經》詩句為證:“得佛華嚴三昧,宣暢一切經典。”淨影在《無量壽經疏》中說:“如華嚴說,彼一三昧統攝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華嚴經》第十二品賢首菩薩偈曰:“嚴淨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智慧自在不思議,說法言辭無有礙;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

  • 6 # 07號信箱

    華嚴經是佛陀成道時,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時所呈現的那個境界。 這個境界後人把它記錄下來,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華嚴經講到佛陀成道的這個剎那間所呈現出來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故華嚴經開首便雲:“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虛空具含眾像,於諸境界無所分別。” 華嚴經本身是生命的經典,這部生命的經典裡,最大的殊勝處在於果地的佛境界,以及因地的成佛之道。 果地的佛境界是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 因地的成佛之道是邁入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的途徑。果地的佛境界是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因地的成佛之道是邁入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的 途徑。 佛境界在第一品的《世主妙嚴品》,主要是告訴我們什麼是殊勝的佛境界。 世主是一切世間主,劃分有四十類,有菩薩,天龍八部等等。世主是一切世間主,劃分有四十類,有菩薩,天龍八部等等。 菩薩是眾生不請之友,菩薩是無所不在的,只要是為社會,為群眾奉獻,利益眾生的都是菩薩。 世間主當中除了菩薩之外,還有道場神,執金剛神,足行神等等,這些神不是我們意識形態所認為的神。世間主當中除了菩薩之外,還有道場神,執金剛神,足行神等等,這些神不是我們意識形態所認為的神。從《華嚴經》的語言模式解釋,就是生命感,生命力。 樹神是表示樹的生命,花神是表示花的生命,具有什麼樣的生命感就取什麼樣的名字。這些種種的神是表生命力,生命感,不同角度的生命力有不同角度的展現,這是經典的語言模式。《華嚴經》第一品的五卷經文一再地講如何將花、樹、風的生命與我們的生命互相契入。修行就是訓練如何去欣賞這人世間的一切,華嚴的殊勝就是在於把果地的殊勝感顯現出來。 因此,學佛要學著激發自己的生命力,讓自己充滿生命感,讓別人能夠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感受到世界的美麗。 佛陀的生命就是如此充滿活力,就象花園裡百花盛開的樣子,因此我們稱華嚴為“花園” ,一座有枯枝,有落葉,百花盛開,蝴蝶蜜蜂飛舞,那種芬芳亮麗,充滿生機的花園。這種如實境界就是佛陀內心的生命境界,稱為“止於至善的境界”。 《八十華嚴》有八十卷三十九品,每一偈,每一句可以說是綱要,展開來是無量無邊的法門,一個人盡其一生要講華嚴經絕對講不完。 釋迦牟尼成道以來,他到現在還在講《華嚴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成佛以來,乃至盡未來際都繼續在講《華嚴經》,這是華嚴境界的浩瀚與博大。華嚴經講的是什麼?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的“經中之王”。據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乘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華嚴經》歷來被大乘佛教所推崇,被譽為“經中之王”。由於其直接彰顯佛陀廣大圓滿、無盡無礙的因行果德,加上華嚴是經中之海,無所不攝,因而它所展示的境界更是巍巍壯觀,不可思議。據說在《華嚴經》中,三世諸佛所同證、十方菩薩所同修、大千聖眾所同尊、法界眾生所同具的一真法界一覽無餘。主要教理為法界緣起說。認為宇宙萬法、有為無為、色心緣起時,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並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門,來闡明無盡緣起的意義。四法界 ①事法界。指宇宙萬有事法,彼此一一差別,各有分齊;②理法界。指諸法平等的理性,即真如;③理事無礙法界。是說有差別的事法與平等的理性,互相溶融無礙;④事事無礙法界。指一切各有差別的事法,由於理性同一,故能一一稱性融通,一多相即而重重無盡。六相 ①總相。指一種緣起中,具足各種成分,類似所謂事物的全體; ②別相。指各種成分有其差別,即事物的部分; ③同相。指各部分互相依持,同成一總體,即事物的同一性; ④異相。指各個部分雖互緣而生,仍各別有異即事物的差別性; ⑤成相。指由此各緣起法得成,即事物的生成; ⑥壞相。指各部分仍住自法不移動,即事物的破壞。此六相都兩兩相順相成,同時具足,互融無礙。十玄門 ①同時具足相應門。指一微塵中同時具足一切諸法,互相依存,成一緣起; ②因陀羅網境界門。指各個法中有無量法,彼此之間互相映現,重疊無盡; ③秘密隱顯俱成門。指說一法即一切法,或隱或顯,俱時成就; ④微細相容安立門。指一切法門均於一念中具足,即極微細中含容一切諸法; ⑤十世隔法異成門。指一切法門遍佈於“十世”之中,前後久暫,不相隔歷; ⑥諸藏純雜具德門。指六度萬行,或純或雜,法法交徹,功德互相具足; ⑦一多相容不同門。指每一法中具有一切法,容攝無礙; ⑧諸法相即自在門,指諸法融通,相即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 ⑨唯心迴轉善成門。指法界無礙功德,都由一如來藏為自性清淨心迴轉,具足成就; ⑩託事顯法生解門。指所有塵法,事事無礙,隨一事理,能顯法相實相。該宗認為,上述事事無礙教義,皆如來

  • 7 # 書法喵007

    華嚴經》說的是釋迦牟尼成道之後,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經中記佛陀之因行果德,並開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具稱《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要典之一。

    此經漢譯本有三種:

    一、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為區別於後來的唐譯本,又稱為"舊譯《華嚴》",或稱為《六十華嚴》。

    二、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又稱為"新譯《華嚴》",或稱為《八十華嚴》。

    三、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為《四十華嚴》。

  • 8 # 勇敢的星1977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產生於南印度,後流傳到西北印度與中印度。

    主要講述“因果緣起,理實法界”。該經用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四種法界來說明這一道理。它認為宇宙萬物互為因果:一物為因,萬物為果;一物為果,萬物為因。事物的相互關係是相互扶持、相入相即,無窮延展,圓融無礙的。它用“海印三昧”描繪了圓融無礙的最高境界――佛境形象,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像海水一樣被顯示出來,歷歷在目,清晰可見。每一滴海水都互相圓融,每一滴海水又都具備百川之味,代表和體現了海水的特徵。它由此說明,一切事物就其相互關係來講,都是無盡圓融,構成一種範圍無限廣大而又相互包容、相互貫通而無個體區別的大法界。由有為、無為諸般佛法都在對立統一中存在,從而說明佛與眾生、淨土與穢土,以及佛國世界與世俗世界的交融統一。

     

    《華嚴經》表述的哲學思想十分深刻,其因果緣起理論啟示我們要多做善事,多學本領,不斷提高自身修養,這樣機遇一定會青睞我們。否則,即使機遇降臨,自己也無力把握。

     

    《華嚴經》的經典語錄主要有:

    1. 善知識者,難見難遇。

    2. 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生命。

    3. 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

    4. 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住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5.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6.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眾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7.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8.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9. 未來一切無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10.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善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

  • 9 # 狼走千里927

    2018-12-14優質原創作者 關注 《華嚴經》共有三種譯本,其中以唐武周時期實叉難陀的譯本最為順明達意,所以此版在中國流傳最廣,因這一版本共有八十卷,對此譯本也稱為《八十華嚴》。《華嚴經》是一部體裁龐大的經書,精簡版尚且有八十餘萬字,實叉難陀原本則有一百四十多萬字。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佛經,與《法華經》、《楞嚴經》共同稱作大乘佛教的經中之王,也是佛教八宗華嚴宗的立宗經典,其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此經名有兩種含義,其一指“大方廣佛”是已經證悟了“大方廣”的一切智慧的佛陀,也是此經的本尊佛。另一種意思是說“大方廣”為證法之道,“佛華嚴”是證人之道。大方廣是指萬物存在的形態和相互之間的作用,佛華嚴是指入得大乘之境的人。所以說《華嚴經》講的就是法界之內的無上佛法,內容豐富,敘述詳細,所涉獵方面博大精深,先講佛力無邊神通廣大的佛果,再講五十五位菩薩的證法之路,最後勉勵眾人要精進修行早證佛法,所以此經的主旨便是證法,本篇將經文中較為精湛的五句經文加以註解,望能從這些經文中窺得一絲佛緣。 一,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 平等觀如來,三世諸法相。釋義:從一中證得一切,再從一切歸於一,如此便能從所證的一中得出一切的妙法。一切皆是平等,三世諸法相也是一樣。這個過程就好比一和十的關係,由十個一可得出十,一個十則能反證出是十個一,只要能求得出一這個結論來,便能明瞭一切了。 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釋義:所有眾生,都有如佛陀一般的無上智慧,但只因太過於執著於虛妄幻想,執著於五蘊所生的主觀思想,沉浮於顛倒夢想的境界,所以無法得見無上智慧,無法參悟無上佛法。 三,應觀一切法界如幻,諸佛如影,菩薩行如夢,佛說法如響,一切世間如化,業報所持故。差別身如幻,行力所起故。一切眾生如心,種種雜染故。一切法如實際,不可變異故。釋義:應該將一切法界看做虛幻,將諸佛視作Phantom,菩薩的行識皆為夢境,佛陀所說的法也只是沒有內容的聲音,世間的一切皆為幻象,這些源於業力的阻障與執著所形成。一切能感受到的差別也是虛幻,只是因為心念已動的原因而生起。其實一切眾生之心與佛心無異,只是受到種種雜染,所以才會以為法是實有的,生出這種妄想才使這個觀念很難改變。 四,世間種種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無所動。譬如夢中見,種種諸異相,世間亦如是,與夢無差別。釋義:世間所有的法都是虛幻的,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便能生出不動之心。這種虛幻就好比夢中所見的幻像,其實世間所見的一切也是一樣,與夢境所見的幻象並無任何差別。 五,不求色聲香與味,亦不希求諸妙觸,但為救度諸群生,常求無上最勝智。釋義:不再執著於世間六根所幻生的六識,也不樂衷於得悟佛法的妙觸,只為傳播正能量普度眾生,這樣的追求才是最高的智慧。此句中妙觸的意思是說,當能悟到佛法精妙之時生出的喜悅,若是因為得悟能生出喜悅,那麼這又背離了空性的概念,也是一種顛倒執念。

  • 10 # 圓拙

    賢首宗以《華嚴經》作為一宗之根本。

    最有意義的,確立真空觀。

    覺悟的人名:佛。

    這個覺悟的人與宇宙一切眾生的關係是什麼呢?

    要觀察這種關係,必須瞭解真空理體。

    現在的西方科學也試圖瞭解真空,但是對於西方文化來說,這是一個猜測性的預設的研究。西方人還不能真正瞭解真空的奧妙。

    西方人瞭解真空,他們也侷限於客觀的有形象的事物。西方人不知道我們的本心真空,與宇宙真空,非一非二。

    瞭解我們的本性真空,也就能瞭解宇宙真空。所以我們中華的文化我們會看到,總之強調請了解我們自己,然後再去了解天地宇宙萬物。把握了自己的真空本性,這就有了根本的智慧。沒有這種根本的智慧去了解天地宇宙萬物,就很難找到歸源之地。這會得來什麼?很容易讓人迷失在萬千客觀事物之中。現代的西方文化的發展讓我們現在的人類迷失在有形象的客觀之中,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就是說這種流傳的幾千年的大智慧方法,在這個時代同樣能夠廣大應用。

    真空理體,亦叫:法身。經雲:諸佛以法為身。經中:毗盧遮那佛就是法身佛。這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人與天地宇宙萬物可以被究竟認知。

    西方的科學告訴我們,他們頂多只認識了宇宙中的4%。那麼宇宙萬物,包括我們人類自己,能夠被徹底的瞭解嗎?西方人不敢這麼說。但是這種徹底瞭解的方法,在我們中華早就存在了。

  • 11 # 弗學漫話

    《華嚴經》講的就是法界之內的無上佛法,可以想象內容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從其全名中就可略知一二,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

    其主要內容講:先講佛果。

    當然是佛法無邊,神通廣大等等

    其次講證法之道

    主要以五十五位菩薩的證法之路的經因,來說明具體的所證菩提。

    最後勉勵眾生精進

    鼓勵眾生精進修行,早證佛法。

    其主要經句

    此經內容豐富,但萬變不離其中,抓住經眼,始可證悟。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一微塵映世界,一瞬間含永遠。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一切眾生如心,種種雜染故。一切法如實際,不可變異故。

    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 平等觀如來,三世諸法相。

    塵塵混入,剎剎圓融。

    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其心平等,住一切智。

  • 12 # 走卒追墨666

    講的是釋迦牟尼成道後於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賢等大菩薩的宣說,經中記佛陀之周行果德並開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000塊能炒股起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