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都陶冶
-
2 # 謀戰z
用現在的話說,他都不是公司創始人,只是能力很強的職業經理人,公司的老人還在,他們也不希望公司換名字,法理上也說不通,劉備的國號可是漢,是兩漢的延續!
-
3 # 中國麒麟
王者之風,並不是所以人都的人。
輔助就是輔助,身為人臣當託的六尺之孤。盡忠盡心,為主公守護大好山河。
-
4 # 青藤書塢
第一、不想。
從諸葛亮的出身和背景來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可以說是手無縛雞之力。,因此無法像其他諸侯那樣衝鋒陷陣。而在當時,稱霸一方的諸侯沒有哪個不是身先士卒,統兵征戰的。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說明他沒有稱王稱霸的野心,他只是想找一個能夠輔佐的明主人,而劉備在當時就是一個擁有統一天下資格的人。
第二、不能。
當時講究的是名正言順,名門望族。為什麼劉備一無所有,屢戰屢敗卻每次都能東山再起,而且身邊良臣雲集?因為他姓劉,這也是為何劉備總把中山靖王之後掛在嘴邊的原因。袁紹也宣稱四世三公,曹操也宣稱為曹參之後。
諸葛亮家族不具備稱王的資格。在漢朝的時候必須要姓劉的人才能稱王,這是一個傳承了幾百年傳統。而三國時代最先開始稱王的也是袁術,他的離經叛道遭到了全天下人的討伐。
而諸葛亮雖然有王佐之才,但真正掌兵的關羽,張飛,趙雲等全對劉備忠心耿耿,諸葛亮也沒有自立的基礎。
諸葛亮知道這個例子他不可能做出這種傻事情,而劉備則是劉氏家族的後人,她擁有稱王稱霸的資格和能力,所以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而不是自己去稱王稱霸。這也是一種大智慧。
-
5 # 麻辣滷肉包
主要原因是因為諸葛亮人格高尚,秉持封建士大夫正統思想,信守諾言光復漢室。
另外,蜀漢的追隨者多慕漢室之名而來,若諸葛亮自立為帝,肯定會導致蜀漢官僚體系崩潰。諸葛亮作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肯定有此考慮。
第三,蜀漢在三國時國力最弱,不僅北方有強大的魏國,南方的蠻族也蠢蠢欲動,諸葛亮自立為帝,也無法改變這種尷尬的局面。
-
6 # 陌上琢玉郎
劉備去世後,後主劉禪年幼,蜀漢的軍政大權落入諸葛亮之手。有人認為,以諸葛亮之才,如果取代平庸的劉禪,三國或許又是一番景象,蜀漢也有可能問鼎天下。因此,許多人認為諸葛亮一根筋、愚忠,不及司馬懿。
1、篡權奪位風險極高,稍有不慎身敗名裂遺臭萬年篡權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一步一步的剪除現存的和潛在的政治對手,比如王莽、曹丕、司馬炎都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積累,反覆揣摩政治風向,緊扣天時地利人和。
秦朝時期,始皇帝去世後,趙高和李斯擁立胡亥為秦二世,地位之高不須多說,但是很快就被滿門抄斬;西漢時期,權臣外戚更不在少數,比如呂后、霍光,甚至是建立新朝的王莽,結果都身敗名裂、滿門抄斬;東漢末年的董卓,廢黜皇帝,控制幼主,結果也是滿門抄斬。
不僅是秦到漢,就算到明清時期,凡是輔佐幼主權傾朝野的人,一般都不得善終。雖然諸葛亮有才、有大智慧,難道那些人都是傻瓜?非也,能坐上那個位置的人,都是一時豪傑。由此可見,這種“位高權重”的職業相當有風險,不是一般人能夠做的,因此曹宇寧願當個清閒王爺,也不願做輔政大臣。
有人也許會說,司馬懿怎麼就成功呢?這裡面有兩個問題,1.司馬懿的起兵是迫不得已,沒得選擇;2.如果司馬懿的子孫不給力,不能再進一步,依然逃脫不了悲慘結局。換個角度來說,如果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前去世,他在歷史上的評價或許類似“諸葛亮”,輔佐幼主匡助社稷。
2、諸葛亮沒有這個慾望,他對物質追求欲極低,他側重精神層面的東西還有一個因素,諸葛亮不同於曹操,曹操擁有輔政的權力與皇帝沒有關係,諸葛亮則不一樣。如果劉備或者劉禪想要打擊諸葛亮,諸葛亮也會進退失據,只能默默退出歷史舞臺,就算想變成“司馬懿”,也沒有那份實力。
3、劉禪有等於無,完全是一個名義天子。諸事鹹決於亮,劉禪基本上不發言。這樣的天子,為什麼要廢掉。
再看看數千年的歷史,權臣不在少數,可是得以善終,名傳後世的卻少之又少。由此可見,諸葛亮是有大智慧的人。
-
7 # 山西美食進
找準自己合適的位置,不一定誰當了皇帝都開心。董事長就是董事長,Quattroporte就是Quattroporte,你的能力多大承受的壓力多大,什麼都是相互的。
-
8 # 淺夢微醉
諸葛亮為什麼不稱王,如果稱王他就不是諸葛亮了,後代也就不會把他作為道德的楷模,學習的典範。諸葛亮不稱王有兩個原因 1、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留下弱子和輔政大臣諸葛亮,李嚴。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的遺願,六出祁山北伐,一顆赤忱之心報答先帝三顧茅廬的執著。以諸葛亮當時在蜀國的名望,篡位自立都是易如反掌,何必為了一個無能的後主鞠躬盡瘁。2、從腹黑角度看,諸葛亮在蜀國已經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蜀國一切軍政是要他都要把關,無形中架空了李嚴等一干大臣,權侵一時,也無需稱王。
-
9 # 張鐵軍158
諸葛亮“領益州牧”,已經成了蜀國軍政首長,前任益州牧是劉備,諸葛亮是蜀國實際的老大,稱不稱帝,都一樣;
諸葛亮在《出師表》告誡劉禪,“親賢臣,遠小人”,何為“君子”?諸葛亮的親信;何為“小人”?劉禪的親信!劉禪實質上是被軟禁了。
-
10 # 剛子聊歷史
諸葛亮在27歲那年被劉關張三兄弟架出了茅廬,開始擔任劉備集團的“執行長”。不想剛加入劉備集團,劉琮就投降曹操了,劉備又一次面臨生死關頭。但這也是考驗諸葛亮的大好時機,該諸葛亮出手了,如果不能幫劉備度過這次難關,那世人對他過去常自詡管仲樂毅恐怕要笑掉大牙了。
值得慶幸的是諸葛亮不負眾望,憑藉著自己三寸不亂的舌頭說服了碧眼小兒。赤壁一把火燒得曹操丟盔棄甲,經此一役諸葛亮徹底征服了劉備,連關羽張飛都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諸葛亮就此奠定了自己當仁不讓的軍師地位。
接下來的日子裡劉備幾乎是把諸葛亮奉為神明,對軍師是言聽計從。諸葛亮也沒讓劉備失望,佔荊州下益州,劉備的地盤越來越大。但這個時候劉備開始飄了,這一飄就出了大事,從諸葛亮加入“公司”以來,劉備還是第一次沒有聽諸葛亮的忠告,但就這一次就招來了夷陵大敗,自己也丟了性命。
劉備死後,屬於諸葛亮的時代來臨了。領相父銜,阿斗性情懦弱,基本上蜀漢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了相父諸葛亮,諸葛亮是否考慮過換蜀漢的招牌呢?在諸葛亮的規劃中,可能也有過這樣的念頭。這是人的本性,但諸葛亮生性謹慎,從不弄險,改換門庭是大事,頭腦發熱是絕對不行的,諸葛亮迅速分析了改換門庭的利弊:
首先是劉備的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雖然拿到了“假節鉞”相父的許可權,但李嚴同樣被劉備託孤,也算一個輔政大臣。而且李嚴與自己久有不和,這劉備也是知道的。劉備為什麼要用兩派不和的人同時輔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就是想形成權力的相互制約,這樣反而有利於權力平衡,劉備用李嚴大概就是基於這種考慮。
除了李嚴,劉備還把自己的“大舅哥”,吳壹和吳班安排在諸葛亮身邊。二吳的妹妹嫁給了劉備,史稱劉太后,也就是劉阿斗的嫡母。從吳太后的角度講,她是絕對不允許諸葛亮換招牌的,她自己都不用幹政,有兩個哥哥在軍界做高官就夠了,她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劉備在白帝城除了交代託孤大任,還給諸葛亮玩了一把“誅心”的遊戲。劉備滿臉真誠地告訴諸葛亮:“卿才十倍曹丕,必能成大事,若阿斗可輔,則輔之,若阿斗不成器,卿可自取。”從表面意思看劉備等於是允許諸葛亮換招牌的,但實質是給諸葛亮上套。如果諸葛亮真要換招牌,劉備的這句話會成為他一輩子的陰影,讓他永遠活在內疚之中。
劉備雖然給了諸葛亮絕對的大權,但同時也在他身邊佈下了這麼多棋子。諸葛亮何等的聰明,表面上自己大權在握,但文武大臣跟著自己走是有前提的,一旦自己換招牌,就指揮不動這些人了。
如果諸葛亮真的要決定改朝換代,就必須先剷除這些異己勢力,否則只能痴人說夢。也就是說雖然自己看似大權在握,但換招牌也是有極大風險的。成功了還好說,萬一失敗就是身敗名裂遺臭萬年,多年後他的侄子吳國太傅諸葛恪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諸葛亮的潛意識中,與其冒著極大的風險去換招牌,不如做個無冕之王。比如曹操就是很好的例子,曹操雖然稱魏王,大權獨攬,但終其一生都還是漢朝的臣子。諸葛亮現在也是相父,蜀漢軍政大事都由自己掌握,實現平生抱負即可。如果能北伐成功,那麼歷史豐碑上刻的必然是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而不是劉禪。所以自立並非明智的選擇,作為相父的好處要遠遠大於冒險自立。
那麼如果諸葛亮就是喜歡過皇帝癮,非要冒險一把會有什麼後果呢?畢竟這樣的人很多,同時代袁術就屬於這類人,後果是十分嚴重的,三國鼎立的局面隨時會崩坍。
前文已經說到,諸葛亮一旦換招牌蜀漢內部必然立時混亂。且不說諸葛亮能不能成功,內亂一起曹魏孫吳必然都會趁機入侵。蜀漢底子本來就弱,很可能會提前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至於是魏一統天下還是吳一統天下就不得而知了,但蜀的快速滅亡是顯而易見的。
-
11 # 淡墨淺白
蜀國的政治基礎是繼承漢室正統。劉備以劉邦後人自居建國國號是:漢,蜀國也被稱為蜀漢。古往今來做事向來都講究名正言順,劉禪佔據了大義。諸葛亮稱王缺少道義的支援。
諸葛亮內政無敵,但自古沒有靠內政功績稱王的。曹操稱魏王也是靠自己的赫赫戰功。諸葛亮北伐沒有寸土寸功,沒有足夠的戰績支撐他稱王。
蜀國的軍政大臣基本都是劉備留下的老部下,他們可以聽從諸葛亮領導,但是忠心的卻是劉禪,比如李嚴,魏延,蔣琬等。
三國爭霸,誰先內亂,誰就先滅。諸葛亮稱王,蜀國很可能內亂,最後得不償失。諸葛亮不是君王,但權利比肩君王,沒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
不佔道義,缺少赫赫戰功,沒有忠於自己的政治團隊,外部環境是三國爭霸很可能得不償失,諸葛亮自然不敢稱王。當然主觀上諸葛亮在臥龍崗的時候就自比管仲,樂毅,他隨劉備出山的目的自然也不是稱王。
-
12 # 旅途中的一天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末年,南陽人士.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26歲出山輔佐劉備,取得兩川之地,幫助劉備建立政權三分天下。至於你所說的諸葛亮稱王,我認為不是不敢,而是根本就沒這個機會,也沒有稱王的條件。
文人是造不了反的: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一般的開國皇帝或者起義軍的領袖,大多是軍人武夫,或者甚至是流氓無賴,讀書人造反的很少,而成功的幾乎沒有……,而孔明或許也是這種心態……諸葛亮要做聖人,千秋萬代,萬人景仰.
其次我們來看看劉備集團的構成:有荊州集團,也就是荊州的一班人;還有益州集團,益州的一班;此外還有劉備從開始就跟隨他的原班人馬。諸葛亮應該是屬於荊州集團的,雖然他的這個集團掌握有大權,但畢竟還有其它兩個集團的人,都是忠於劉備的。再著,諸葛亮也不能保證荊州集團都忠於他。
還有就是各方諸侯國都在看著,是不是支援他就難說了,還有南蠻軍隊,吳國,魏國,都不會按兵不動的。
孔明他是以繼承先帝遺志、打倒篡位的曹魏、恢復漢家江山為號召力的,倘若他稱帝的話……自己也篡位,還好意思說曹魏麼?自己打了自己的耳光,很多事情就都會對自己不利了,屆時,也必將喪失人心、眾叛親離……在那個時代,道德要素是很關鍵的,造反不是很簡單的事.古人的思想是很正統的,都希望自己千古留名,而不是罵名!
所以諸葛亮是作者描述的一個衷心的賢相,是一個智慧的化身,是一個為官出仕之人的楷模!
-
13 # 曙光即將來臨
我就納悶了,為什麼老提這種諸葛不敢稱王,曹操不敢稱帝的問題。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一表真明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已知天定三分鼎,尤竭人謀六出師。
諸葛亮為什麼非要稱王稱帝呢?難道有人幹過,或者你想象中的事別人都得幹嗎?
諸葛亮在中國屬於智慧的化身,劉備三顧茅廬,27歲請諸葛亮出山,直到54歲在北伐途中病逝五丈原。27年以來一直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可以說諸葛亮的一生,為了中興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一切都為了啥?當然是為了報答劉備當年的知遇之恩。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不會存在蜀漢的政權。
並不是諸葛亮不敢稱王,是他不願意稱王。
-
14 # 西瓜捲餅
大C萬事通為您解答您的疑惑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對於諸葛亮的一生有了明確記載,功過描述的尤為細緻。因為字數過多,請自行查閱。
至於你問諸葛亮為什麼不稱王,這裡我倒是有一些自己的見解。
三國志中諸葛亮為什麼不稱王?
1、不能
2、不敢
3、沒到時候
為什麼不能?
諸葛亮《出師表》中寫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由此可知,諸葛亮對於漢室是一片忠心,絲毫不二。對於前主劉備的忠心和思念永垂不朽,經得起萬事的考驗。出師臨行之前也不忘對後主再三叮嚀,慈愛之情流露不掩。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後主,可見其心,上蒼可鑑!《出師表》更寫出的是諸葛亮對於後主劉禪和漢室的擔憂,害怕自己出師未捷漢室不幸矣。
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歷史上的諸葛亮與魏國進行過六次戰爭。這就是人們都知道的六出祁山。從建安6年到建安12年,常年的艱苦作戰也讓諸葛亮身心俱疲,最後54歲卒於五丈原。可見,諸葛亮如果想稱王,為何還要親自帶兵連年征伐魏國?我認為是諸葛亮深深的懷念的大漢,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諸葛亮的一生恐怕都在為這個口號做奮鬥。無奈天不時,人不利,最終也沒有能完成自己和先帝的志願,沒能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可見其悲涼。
為什麼不敢?
諸葛亮不敢廢漢帝自立,因為劉備死後託孤於諸葛亮是對諸葛亮的足夠的信任,而且當時朝中也無他人能擔此重任。劉備白帝城託孤,也稱永安託孤。
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段話和事情的經過,就是被後世人所津津樂道,推舉為君臣之間肝膽相照的千古佳話的永安託孤。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很多人認為是說,如果劉禪不能勝任君主之位,變要諸葛亮取而代之。這裡我認為不太可能,畢竟劉備乃一國之君,古代君主對於世襲的看法如命一般,即使兒子不才也不會讓一個外人取而代之,因此這裡我認為是說,如果劉禪不才則讓諸葛亮在劉備自己的其他兒子裡選擇代替劉禪輔佐之。
劉備說完之後,諸葛亮跪倒在地,表示逝心竭力要輔佐後主劉禪。劉備的一番話,即使是諸葛亮有反心,也定會煙消雲散,誓死為漢室效忠。
另外,雖然關羽張飛已經死了,但是趙雲黃忠魏延馬岱關平張苞都是當時良將,終於漢室,即使諸葛亮有心謀反,也定不會有太多人誓死效勞諸葛亮。
為什麼沒到時候?
說起這個理由,不得不說的就是司馬懿,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馬懿先輔佐曹操,後輔佐曹丕、曹睿、曹芳。從這看來都是大忠臣了,但是高平陵之後,到誅殺曹爽,所謂是“一輩子只揮一劍,就得到曹氏四代江山”。我想說的是:“在高平陵之前或是說誅殺大司馬曹爽之前,司馬懿是一個忠臣,後來突起謀反,篡權謀逆。”那麼,在電視劇《新三國》中演到,諸葛亮火燒上方谷,司馬懿舉劍想要自殺,這時候天降大雨,救走了司馬懿。我們這樣想,如果那時候司馬懿真的死了呢,是不是意味著司馬懿就是千古的大忠臣!沒錯,所以想要說一個人的一生如何如何,那最起碼要等到這個人迴歸塵土之時,這就叫做蓋棺定論。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如果諸葛亮不是54歲去世,而是繼續活下去,滅了魏國,或又滅掉吳國,統一天下,實現了王業不偏安和還於舊都呢?那諸葛亮就一定不會篡權謀逆嗎?我們無從知道,因為歷史就是這樣,他無法重演,我們只能從客觀事實去判定問題。所以諸葛亮的一生畢定是大忠臣,毫無二心的輔佐先出劉備後主劉禪,只是天道輪迴,沒能實現興復漢室的大業。
-
15 # 江葉叔叔讀歷史
第一,無心稱王。諸葛亮,作為一代天驕,從他的為人處世可以看出,他有自己的風骨,他看中的不是名利,而是知遇之人。在三國魏晉那個時代,文人謀士把風骨看得比自己的命都要重要。所以,諸葛亮本來隱居山林,不問世事,就像後來的“竹林七賢”一樣。在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感激明主的知遇之恩。所以在此後的多年裡,風風雨雨,不離不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為的是盡忠,而不是權位。此其一也。
第二,不能稱王。當時的天下,三國鼎立,一統已經是大勢所趨,在形勢沒有明朗之前,如果諸葛稱王,蜀國必然內亂,勢必會被吳魏所趁機而入。蜀國都沒了,稱王有何用。同時,劉備招賢納士,各方將士皆對劉備感激涕零,在面臨忠蜀還是忠諸葛時,我相信,一大部分人會忠於蜀國。而且,諸葛亮向來標榜自己忠君為國,貿然稱王,也會失去軍心和民心。所以,不能稱王。此其二也。
第三,無力稱王。諸葛亮,曠世奇才,但他更多的是工於謀略,在領軍作戰上足智多謀,是個人才,可以說是個戰術戰略家。但如果稱王,面對的就不止是敵人,包括君臣之道,君王之道。諸葛亮在這些方面就有些乏力,從他數次北伐,都被小人算計可以看出,他不擅長宮中權鬥。所以,即使帶軍稱王,也難免困於宮牆。所以,諸葛亮並無力權謀。此其三也。
-
16 # 唐人聊歷史
關於問題中諸葛亮為什麼不敢稱王,我認為諸葛亮不是不敢,而是不願。諸葛亮是何許人也,為人光明磊落,一世豪傑,怎麼可能會貪圖天下,貪圖榮華富貴。如果他是這種愛慕榮華富貴的人,早就出山,為了建功立業,也向其他謀士一樣,為諸侯獻謀獻策。
諸葛亮若想稱王,早就可以取代劉禪,當時蜀國軍權都在他手,他隨時可以把劉禪趕下臺,可是他沒有這麼做。儘管劉禪不學無術,算不上什麼明主,可是諸葛亮仍然盡心輔佐。不是為了什麼富貴,也不是為了名,只是為了一個承諾,這就是他對劉備的承諾,匡扶漢室的承諾。
正是因為如此,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獻在了蜀國,令人欽佩!
-
17 # 歷史扯吧
諸葛亮不是不敢,而是不會。三個理由。
第一,沒必要。
劉備死後,諸葛亮看起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是蜀漢的實際控制人,劉禪當的是安樂皇帝,根本不管,也可能是管不了諸葛亮。
既然如此,諸葛亮何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背上一個反叛的罵名。更何況,人家曹操更有實力都沒有擼了漢獻帝,總得有樣學樣吧。
第二,沒隊伍。
劉備最大的本領,就是會抓隊伍,把下面弟兄忽悠得服服帖帖。而孔明先生,恰恰是這一方面比較菜,真要造反,未必能一呼百應。
第三,沒舞臺。
諸葛亮最一言九鼎的時候,就是北伐的時候。如果要稱王,這就是最佳時期。
但是,這個時候稱王,勢必腹背受敵,被蜀魏合起來打,這樣,他連轉個身的舞臺都沒有了。
如果在成都稱王,就回到上一個問題了,他作為丞相,手裡沒隊伍。
基於這幾個原因,我想諸葛亮再有抱負,也不會做背信棄義的傻事。
-
18 # 森嗨
首先謝邀,我是很小趣。諸葛亮作為當時蜀國的二把手,基本上總攬了朝政和軍政跟王沒什麼區別,更何況在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就說過卿可取而代之,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敢稱王呢?魯迅曾評價諸葛亮此人近妖,至於是褒義還是貶義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就算他想稱王也有很多因素限制著。
第一當時諸葛亮北伐伐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因為當時天下雖然漢室已經名存實亡但仍是天下公認的正統,只有劉姓才能稱王,如果諸葛亮真的這麼做了那麼他和曹操有什麼區別?還有何理由北伐?更何況諸葛亮自認為是高風亮節的人,又怎會做這種事讓別人指著脊樑骨罵。第二劉氏利益集團制約著他,有句話不是說劉備哭出來的天下嗎,可見他有多麼得人心,雖然他死了但是當初追隨他那些老將的後人還在,再加上吳皇后一家子早就已經圍著劉禪建立起了一個穩穩當當的以劉姓為首的利益集團,只有劉禪在位他們就能高枕無憂的過著小日子,此時如果諸葛亮稱王劉氏利益集團第一個不答應。雖然看似諸葛亮掌握朝廷和軍政,但其實水分很大,光吳皇后的一家子兄弟就都是掌握實權的將軍,再加上張飛關羽那些老將的後人,試問諸葛亮還怎敢稱王。所以不管是政治格局 劉氏利益集團又或者是天下人的傳統觀念都在制約著,導致他不敢也不能這麼做。
-
19 # 秉燭讀春秋
我說諸葛亮壓根不想稱王是有根據的,諸葛亮是忠於劉備的,他感念劉備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竭盡全力的輔佐劉備克復中原,恢復漢室。
回覆列表
諸葛亮是東漢時期的著名人物,他的家族也是當地的有名家族,根本不是《三國演義》裡面說的那樣,是一個窮人家靠著種田為生。諸葛亮當時其實是十分有錢的,他覺得朝廷裡面沒有幾個正直的人,他便隱居在山中以種田為藉口,其實是隱居的生活。
諸葛亮家族並不是只有諸葛亮一個人,他還有其他的兄弟在當時他們三兄弟分別投靠魏國,蜀國和吳國。其實是一種聰明的做法,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就能夠有效地規避風險,未來的三國無論是哪個統一天下,在統一國家裡都有他諸葛家族的一席之地。
三國時代是一個混亂的時代,而諸葛亮生活在這個混亂的時代,他從他的出身和背景來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可以說是手無縛雞之力也可以因為她從來沒有和別人打過架,這使得他的武藝十分低下,而統一天下的人無一不是能文能武的人。
諸葛亮讀書使得他沒有稱王稱霸的野心,他只是想找一個能夠輔佐統一天下的人物,而劉備在當時就是一個擁有統一天下資格的人,曹操和孫權他們的旁邊都已經擁有了許多智謀之士,諸葛亮再去他們那裡根本沒有什麼地位可言。諸葛亮他們的家族不具備稱王的資格在漢朝的時候必須要姓劉的人才能稱王,這是一個傳統傳承了幾百年,而三國時代最先開始稱王的也是袁術,他因為不姓劉遭到了全天下人的討伐。
諸葛亮知道這個例子他不可能做出這種傻事情,而劉備則是牛氏家族的後人,她擁有稱王稱霸的資格和能力,所以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而不是自己去稱王稱霸,這在後世和當時也是一種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