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方大傑

    黃河源頭與天上銀河相通之說

    關於黃河的源頭,《荊楚歲時》曾記載有一則神話故事:相傳漢武帝時期,曾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黃河源頭。張騫奉命沿黃河西行數月,在黃河源頭附近見到了織女,織女十分熱情地恭迎並接待了這位漢朝使者。

    張騫返回時織女贈其一機石。張騫持機石返回長安向漢武帝覆命,將機石獻給漢武帝。並將尋找黃河源頭走到銀河,遇見織女,贈予機石的經過一一稟報,漢武帝深信張騫之言,自此便有了黃河源頭與天上銀河相通之說。

    河伯來歷及大禹治水之說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於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聽說黃河沿岸有水仙花,他就常渡黃河,往返於黃河兩邊。長時間和的黃河打交道,他對河情就有了很多的認識。轉眼過了九十九天,他天天能夠食用到水仙花汁。再找到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裡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馮夷死後,上天鑑於他的修煉執著,又對河情瞭如指掌,被封當了黃河水神,負責黃河的治理工作,人稱河伯。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畫一張河圖,可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裡深,哪裡淺;哪裡好衝堤,哪裡易決口;哪裡該挖,哪裡該堵;哪裡能斷水,哪裡可排洪,畫得一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一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費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氾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後來,到了大禹來治水的時候, 大禹找到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現在的黃河兩岸,現代文明早已林立,河水在霓虹的裝扮之下少了難以馴服的戾氣,多了幾分嫵媚的姿容。

  • 2 # 紀錄影像

    治水的位置在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

    大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堯命鯀負責領導與組織治水工作。鯀採取“水來土擋”的策略治水。鯀治水失敗後由其獨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禹帶領著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遍了當時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窮鄉僻壤,人跡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大禹感到自己的父親沒有完成治水的大業而空留遺憾,而在他的手上這任務一定要完成。

    他沿途看到無數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掙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離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淚,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識的和不相識的人都會向他獻上最珍貴的東西,當然他不會收下這些東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實在太濃太濃,這也倍增了他的決心和信心。

    大禹根據山川地理情況,將中國分為九個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兗州、揚州、梁州、豫州、雍州、荊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個中國的山山水水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

    然後他治理山,經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荊山、雷首山、太嶽山、太行山、王撾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華山、大別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往下流去,不至於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後,他就開始理通水脈,長江以北的大多數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跡。

    他治水講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黃河上游的龍門山就是如此。龍門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將黃河水從甘肅的積石山引出,水被疏導到梁山時,不料被龍門山擋住了,過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覺得這地方非得鑿開不可,但是諾大一個龍門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選擇了一個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開了一個80步寬的口子,就將水引了過去。

    因為龍門太高了,許多逆水而上的魚到了這裡,就遊不過去了。許多魚拼命地往上跳,但是隻有極少數的魚能夠跳過去,這就是我們後人所說的“鯉魚跳龍門”,據說只要能跳龍門,馬上魚就變成了一條龍在空中飛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兇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 3 # 歸藏易數硃紅兵3519

    大禹治水的傳說因為沒有科學依據造成可信度極低。現在人複製貼上和古人的人云亦云一樣。沒有去思考和解決。

    先說洪水。華北平原這麼平整。不會是慢慢積累而來的。一定是一場非常激烈搬運而來。短缺形成的。現在積石峽大洪水已經找到了物證。

    洪水有了,我認為大禹治水不是水利工程,而是謀生工程。因為沒有溫飽去治理洪水基本上不可能。無論是遠古還是現在。

    大禹父子和息壤。不同的對待造成一個身敗名裂,被殺。一個名垂千古。這個息壤我認為就是大雁和天鵝休息的地方。淺灘。

    鯀是去獵殺大雁天鵝,換成食物。連續七八年,結果造成大雁天鵝再也不在周圍息棲。

    有人說大雁天鵝都是候鳥。那個時候就是把一些活的候鳥關起來,馴化成現在的鵝鴨。

    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一年的食物。鴨鵝的繁殖速度無法滿足群居的需求。必須每年在候鳥遷徙期間大量捕獲。

    我認為後期人口增加,人工繁衍的雁鵝無法做為媒介透過叫聲吸引野生的雁鵝。

    群居馬上陷入了食物危機中。鯀無法捕獵野生雁鵝。認為是被上帝拋棄的人,激起民憤。被殺。

    對於捕獵鴨鵝這種純技術來說,只能找他兒子來繼承。殺其父用其子,這本真不符合邏輯的,斬草除根才是合理的邏輯。就是因為特殊技能的緣故。

    大禹也無法獲得更多的雁鵝,但是他發現雁鵝最喜歡吃的東西,人也可以吃。而且沒有野菜雜草的味道。煮熟後配合食用更好。餓的夠嗆的群體被迫接受新的食物。

    大禹前期挖蓮藕,後期種植蓮藕。再往後分封大家。

    大禹傳說中的禹步就是大禹告訴大家採挖蓮藕的技巧。

    黑齒)長期吃藕牙齒髮黑)

    荷就是擔起的意思。只有蓮藕這樣擔才合理。

    華就是蓮花。夏就是蓮藕盛開最好的季節。

    更為關鍵的是我們的腸胃適應了分解澱粉,為以後的食物改變打下了基礎。

    大禹治水所有的畫像中的鏟子只有挖藕才能解釋。

  • 4 # 耀強不是小強

    從大禹時期到明清, 人們一直認為黃河的發源地是崑崙丘。此說法也算是有根據,據《山海經》記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 記載的不算詳細。直到漢武帝時期《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寘,其山多玉石,採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日崑崙山。 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其實黃河真正發源地北源是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之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個省。 最後流入渤海。

    大禹當年治水的地方是在河南洛陽南郊。 一次大禹帶著尺,繩等測量工具到中國的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主要河流,山脈進行了一番嚴密考察 。最後確定從河南南郊開始。

  • 5 # 醉眼朦朧看天下

    大禹治理黃河的源頭,應該是青海巴顏喀拉山北坡的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

    《尚書。禹貢》記載,古時夏禹曾"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入於滄海"。這裡所說的積石,就是今天甘肅臨夏的積石山。

    大禹治水,吸取了他老爸的教訓,改堵為導,把氾濫的河水從積石引到龍門。由於龍門山擋住了水的去路,大禹一斧下去,把龍門山劈開了個大口子,於是洪水一洩如注,奔向大海,解決了當時洪水滔天、民不聊生的大難題。

    由於大禹治水有功,後來舜帝就把天下讓給了他,從此創立了大夏王朝。

    明代範霖曾在《題積石》中寫道:"黃河滾滾自西來,此地曾經禹鑿開。”以彰顯大禹治水之業績。

    不過,由於龍門地勢較高,水流又急,下游的魚到了這裡,必須拼盡全力才能跳過去。古人看到這種現象,就認為金色的黃河大鯉魚躍過龍門後,就能化龍昇天了,要不費那麼大的勁幹什麼?

    再後來,人們都把參加科舉考試的人中了進土,比喻為"鯉魚躍龍門"了。

  • 6 # 光明歷史科普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 7 # 千百萬年

    大禹治水的源頭在哪裡?這個謎其實不難揭,古人們揭不開情有可原,因人家從古至今都在用擔子挑水,而當今的人類大多都在用著自來水,自來水是離不開一個叫源頭的龍頭的,只將水龍頭輕輕的一開,水就會來會止………這麼顯眼的事都看不穿,說明人的眼神與智商還很不匹配,不匹配就再分析分析水龍頭為何叫閘門或閥門的道道來,或許會從中領悟到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來。

  • 8 # 心想事成261524611

    大家好!我是黃河之濱河南新鄉的,我對大禹治水說說我的看法:不管是否真實。治理的那條河流,哪條河流流域,其實對現在來講不必爭執為好!但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不僅過去,乃至現在,乃至未來,永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華民族永遠不屈不撓,永遠愈挫愈勇!永遠能取得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永遠能創造一個又一個人間輝煌!

  • 9 # 逆天的鹹鴨蛋

    積石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北與青海民和縣以黃河為界,西邊是綿延起伏的青藏高原大山,海拔四千多米。在積石山縣有很多民間傳說,比如治水是有斬蛟龍的故事,很動人。以前百姓為了紀念大禹,有修建的廟宇(禹王廟),燒香祭祀,還有部分百姓以禹王的王字為姓,是為了紀念大禹之功。

  • 10 # 華樂雨辰

    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淮河支流。

    首先說,大禹治水不是窩在一個地點不動,而是逐步前進的。他治水的起點是在秦嶺——淮河一線,也就陝西南部的淮河流域。因為他不是公費旅遊,說走遠點就走遠點,禹不至於閒到翻過秦嶺直奔巴彥喀拉山脈去尋找源頭。至於治水的線路,因為禹本身做的就是讓河水改道的事,幾千年來,河流無數次改道,所以不能用現在的河流作為參照。可以肯定的是,基本方向是往東南。因為水往低處流,禹不可能產生把河水送上青藏高原的想法。

    雖然特別準確具體的路線已經不可考,但是藉由今天安徽省蚌埠市西南的“禹會村”遺蹟可以知道,治水工程發展到了天河湖一帶。線路越來越向東南發展,離黃河越來越遠,自然就不是治理黃河了。

    當然,治水沒有到此結束,而是一直延伸至今天的女山湖一帶,有了這麼一個大蓄水量的湖泊來承接氾濫的河水,可省了不少心。

    不過因為後來舜把首領的位置禪讓給了禹,所以禹沒有參與後期的治水工程,這個工作由伯益來繼續領導,後來又交給了啟,直到啟當了天子,治水工程還沒完全收尾,可謂曠日持久。

    禹治理的並不是黃河,其實還有很多佐證。

    一是因為史料記載不完整或不準確,雖然傳說流傳下來了,但上古時代地理知識落後,上千年來都把山東當成世界中心,把泰山當成崑崙山,淮河當成長江。所以當時把淮河支流誤認為是黃河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還有另一個很大的可能性,就是統治者為了增加聲望,故意編造,畢竟,禹是天子之爹嘛。而且,費了這麼大勁,說是治理淮河支流,不好聽。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有駱駝不吹牛,說禹治理的是黃河水患多過癮,明顯看起來功績更豐偉。

    再者,從現代的角度去分析,大禹治理黃河水患是不可能的。後世科技更發達,技術手段更高,人力物力也更齊備,但是挖一條京杭大運河都要歷經幾個朝代,而禹處在上古時期,那時候青銅器都是寶貝,鐵器更沒有,飯都未必吃得飽,憑什麼能用最原始最落後的手段把黃河水患治理好了?這種事情現在都辦不到,禹又不是超級賽亞人。

    這僅僅是從史實的角度還原真相,並不是抹殺大禹治水的功績。只是從各種情況來看,大禹治水,確實治理的是淮河支流,而不是黃河。

  • 11 # 那一片天藍

    據《史記》卷二之夏本紀第二記載:道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華陰……。這裡″河″指黃河,意思為依次地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一直施工下去,到達龍門山後,就轉向南流,至華山北面……,可見,大禹治理黃河的源頭是在積石山。

    那麼積石山在哪裡呢?據今考證,積石山,系祁連山延伸部分。又稱"小積石山",區分於歷史上之另一積石山,是甘肅省臨夏州境西界中南段南起土門關、北至黃河邊一系列山峰及其東側山峰的總稱,全長50公里,總面積320平方公里。是黃河支流清水河和大夏河中游一系列支流的分水嶺。是甘肅省與青海省兩省之間的分界線,也是青藏高原過渡到黃土高原的標誌性山脈。地理位置為甘肅省臨夏州境西與青海省循化縣之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上單為什麼打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