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宋侃趣史

    與歷史上的春節相比,現代春節與歷史上的春節發生變化主要是因為媒介。所以這個問題可以探究為——媒介重構:春節習俗的變與不變

    媒介,是能使人與事物、人與人、事物與事物之間產生聯絡或發生關係的物質。對媒介的理解存在爭議,一般認為其包括包容媒質所攜帶資訊或內容的容器和用以傳播資訊的技術裝置、組織形式或社會機制,前者例如書、相片、膠片,後者有通訊類、廣播類、網路類之分。我們所熟知的書籍報刊、電視網路等,都是傳播資訊的媒介。

    在技術變革和規制變化的背景下,媒介經歷著不斷的變化,帶來社會生活的變化,因為它是空氣般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滲透於每時每刻的。

    我們的節日,同樣因此而發生著改變。如我們正在慶祝的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

    春節的“年味”正在變淡。過去農業社會所留下來的習俗與今天的工業時代相碰撞,相結合,

    漸漸形成了新習慣,而原有的一些習俗則被淡忘,最終被淘汰。

    01

    傳統春節當中,幾乎一天一節,天天有不同的習俗內涵,這其中包含著信仰層面的寓意,也有世俗的內容,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貼門神、請財神是驅邪保平安、求財運,祭灶為我們所熟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此外,春節期間還有許多禁忌,不能說不吉利的詞句,不能動刀,一定時間內不能掃地動土等等,還有對女子拜年時間的限制。而現在,從年前開始,臘月裡的節日氛圍已經淡化,現代社會的車輪並不因天寒地凍而停滯,臘八、小年的慶祝已經限於一飯一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滿街走。”

    這首北京童謠所描述的熱鬧的年前景象已經不復存在,大型超市和現代交通為人們提供了方便,年貨採購不必東奔西走,家用電器簡化了一年一度的大掃除,熬夜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的背景下,守歲似乎也沒有那麼特殊。除夕、初一的儀式也大大簡化了。年夜飯可以選擇飯店的套餐,守歲不是家人對坐,閒話桑麻,而是一起看春晚轉播。這幾年手機紅包越來越多,VR技術深入生活,集五福,搶紅包成為了春節期間的新活動。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政策已經實行數年,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漸漸淡出我們的視野。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也不如從前那樣受到重視,電話、影片通話聯絡了身在遠方的親人朋友,而不必等著一年一次的大聚會,尤其是今年遇到疫情,政府、社會都提倡透過電話網路拜年,以減少傳染。走完親戚之後,開工的回去上班,沒開工的在家休息,初五“破五”,初七“人勝節”,初九祭玉皇、祭天,初十石頭生日之類的講究都很少有提起。十五年味更淡,春節後上工把現代人拉回各自的崗位,學生也即將開學,人們已經很少真正有古代那樣把上元日過成狂歡節的興趣了。

    02

    從更小的方面來說,或許我們沒有注意,但春節是從它的一個個組成部分開始了改變。手寫春聯被各種印刷體所取代,撒著碎金粉的紅紙變成了滑溜溜的列印紙,上面還有彩色的裝飾。有的家庭貼春聯還是用漿糊,也有的改用膠帶、雙面膠。

    除夕夜的春晚在幾十年間建立起的地位,沒有被地方衛視或網路平臺的春晚所取代,卻有落敗於手機功能的更新的傾向。年輕人播放著春晚玩手機、發微信拜年、搶紅包、在社交網路上吐槽春晚成為了更常見的景象。現代社會的架構相較農業時代更加複雜,行業之間的聯絡也大大加強了,因此,即使是法定節假日,也有人不能休息,他們是“守夜人”,堅守在崗位上,度過一個個特殊的春節,技術的發展稍稍減輕了這種遺憾,影片通話將螢幕那端的騰騰熱氣傳遞了過來。

    媒介帶來了傳統春節習俗形式的變化,帶來了新的習俗,接觸、使用各種媒介成為了新興春節習俗的重要內容。最後的結果是,春節習俗儀式幾乎完全變成了以媒介為主導的媒介儀式。原有的信仰淡化,被世俗活動所排擠;拜年等需要親身參與的活動變成了觀看,春晚、紅包更是摻雜著很多商業利益,我們從春節的參與者,變成了“春節”習俗的消費者。

    現代社會為我們慶祝節日提供了很多便利,這些方便減少了我們投入的精力,削減了儀式感,讓延續至今的春節符號的內涵被更新。我們會感慨,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但我們過年期間確實過的更方便舒適了,這是社會進步的結果,我們不能否認,也不應該抗拒這些改變。更何況,在形式之下,這個節日的內涵並非完全被顛覆。

    結語

    神道被摒除,但對生活的願望沒有放棄,對神明許的願徹底轉移回了人們自身,討彩頭、求吉祥的習慣延續下來,作為節日的附麗而存在下去。春節仍然在大地回春之前的時間節點上守望,在我們開始新一年的生活之前給我們加油打氣。而且,作為法定節假日和人們心目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是人們最著重準備和體驗的節日。大多數人只要有條件,排除萬難也要回家看看,許久不見的親友也重新聚首,最簡單的交流方式和背景帶來的是現代技術手段所不能還原出的溫情。至於紅包、電話拜年等等,雖然形式一變再變,其中的寓意始終如一。春節就像是新瓶裝舊酒,關於家庭、親情、團圓、家國同慶,這些含義是貼在上面的不變的標籤,但容器又給酒的風味帶來了變化。從南到北,自西向東,在廣闊的中華大地上,人們有著不同的春節記憶,自古至今的習俗變化,也不僅僅春節才有。這些改變並沒有那麼值得恐懼,只要我們記得慶祝這個節日的時候我們所追求的東西。儘管春節曾經經歷了幾千年的融匯,匯聚成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文化符號,但它始終不是目的本身。

    參考文獻:

    樊亞平, and 程浩. "媒介重構:春節習俗的變與不變." 當代傳播 205.02(2019):53-56.

    王梅穎. "春節習俗的變與不變." 時代青年:視點 (2018).

    鄭亞楠. "論中國媒介的重構." 當代傳播 05(2012):26-28.

    肖家鑫, and 李昌禹. "變化的傳統習俗:不變的年味是親情." 華商 3(2014):87-88.

  • 2 # 文學愛好者133800431

    時至今與歷史上的春節相比,現在的春節發生了什麼變化,

    這一子讓我們彷彿又重溫J孩堤,少年時代,那時候,雖說在我們50,60年代的人,特別是在我們農村,每逢春節,老人們平時省吃,儉用,也讓自己的孩子們穿上一身新的粗布衣,腳上穿著母親在煤油下做的新布鞋。那時的我滿大街跑鬧著,炫耀著自己的新衣裳,除夕之夜,家家鞭炮齊嗚,大紅紙紮的燈籠高掛大門I,一家人圍在一起,吃著香味撲鼻熱騰膀沁獵肉餃子,多麼幸福,多麼溫馨。那時候在農村一年下來是吃不上幾頓飲子的,但過年的年味還是挺濃的。時過境遷,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許多往事。如今每年的春節,人們的生活提高了,手裡有錢了,過年和城裡人沒啥區別。前幾年過春節都是一家圍著電視機看央視春節大聯歡。現在過都是各自手握手機過年,這就是社會的快速發展,日新月異。今年的春節,比任何一年過得都不尋常。由於武漢暴發疫情,全國都在打防止疫情殲滅戰,人人自覺聽從政府的號召指揮和安排,不出門,不信謠。這個春節雖然說沒有象常年春節一樣,沒出門,沒串親戚,沒和朋友驟會,這不是什麼損失,我們卻看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全園上下,四面八方,都在獻愛心,情繫疫區同胞,特別是身現第一線白衣天使,鍾南山科技人士,他們為抗疫情奉最大。這個春節與任何往年春節不同凡響,章顯了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為奪取面前的重大疫情信念和決心!

  • 3 # 執著創業幫

    今天春節,馬路上人,車太少,遊樂場兒童樂園沒人呢。廟會看不到人呢。飯店關門了。商場沒人了。打牌打麻將的人找不到了。

  • 4 # 英姐20233474

    時至今日,歷史上的春節,我們沒有參與其中, 只有在書本上知道古代人的春節是怎麼過的。現在的春節,就說說四十年前左右的春節,當時我們都是青春年華,改革開放的開始,我們生活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紅包只是壹角至五角錢的,穿新衣服, 可以消消煙花爆竹,這些都是底下層生活方式。有錢人的方式多了,紅包大包一些,可以穿時尚的衣服了,炸很多油性的食品了,親友之間可以大包小包的串門⋯等等。現在的春節,沒有以前這麼熱鬧,少了很多的禮節的氣氛,就象今年,完全是沒有春節的氣氛,有句段子:一人吃野味,全華人民坐月子。人人宅在家裡。

  • 5 # 重陽85293

    不用與歷史上的春節比,就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春節相比,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最大的變化是年味越來越淡。

    記得兒時,物質雖然匱乏,但當臘月來臨時,家家戶戶無不早早準備,那時買布需憑布票,全家集一年之布票,只為過年時為全家老少各做一身新衣服…實際上往往布票不夠。都優先給小孩先買,剩餘的才會給大人做,而老人只能用自織的粗布染青後做一身暖袍。每家的小孩在除夕夜洗澡後看著放在床邊的新衣服,往往都興奮得睡不著覺。當時來錢說,不是每個人都能穿上新衣服,當年初一束臨時,早早穿好新衣服,新鞋,口袋中放滿吃了,帶上可憐的幾分或一、二角的壓歲錢,到處瘋。

    臘月已是農閒,過年時用的各中票逐步發到村,再到小隊,對不能每家都能分到翔緊缺貨,就靠抓周確定歸屬,抓到的興高彩烈,抓不到的垂頭表氣。猶其那些當年新結婚的,正月需備幾包好煙,而新女婿去丈人家拜歲時帶的包頭(現在時興的為好煙好酒.高檔的營養品等,現在都是送給長輩享用,那個時候長輩在回歲時都要帶回來)內的包子如桂圓.荔枝更是希罕物,當抓不到時,就儘量同抓到的人家商量,拿抓到家急需要且價比包頭價格高的東西耒調,有時碰到抓到家也急需時,就垂頭頓足,唉聲嘆氣,埋怨自己手氣不好,悶悶石樂的走開。現在物質豐富,這些情景那是永遠都看不到了。

    到十二月二十四打掃衛生開始,我們家鄉稱之渭撣蓬雍。每字每戶都到了釆購高潮,到了集市曰.大人拉著板車。不管窮富每家都會買一捆或幾捆甘蔗,條件好的買點花生,一般人家都是準備點大豆,每到年三十夜自己炒制,晚飯後早早圍在灶臺四周,等待炒豆出鍋。記得童年時,我父親都用鐵砂來炒制大豆,然後按照人頭分,各自保管 ,是要吃好幾天的,準備客人拜歲吃的,另行放置。再者準備點爆米花,條件好的用大米,條件差的用小麥.玉米。

    小孩在那時早已敉假,小男孩會偷偷把家中買的百子炮拆下一些來,偷一包火柴,趁誰不注意,點燃後扔在他的腳下 ,嚇人一跳後才哈哈哈跑開。

    殺年豬是條件較好人家才有的,那是人們最為喜歡的,常人一年吃不到幾會肉。而這時不但能吃到幾塊肉,還有豬血白菜更,以及一桌子的年豬菜。

    同時,謝年的爆竹更是此起彼伏,處處能聽見孩子的笑聲。

    現在物質豐富,衣服是想買就買的,農家殺年豬已更不可能,一是早已集中屠宰,二是己沒人養豬,而年貨更省力,跑進一家超市,可全部買就,而有些地方放捆化爆竹也已禁止,過年也只是一個節日而已,與過去相比,年味基本蕩無存。

  • 6 # 坦誠說事

    時至今日春節和以往歷史上的變化可大了,說歷史太遠,若追溯幾千年前的春節我們又看不見,只能是老祖宗用文字留下來的東西,我在這裡不說那麼遠,就用自己的現實經歷說一下春節的變化吧。

    我是出生在六十年代的人,那時候國家剛建國十幾年,一窮二白,加上勞動條件匱乏,雪上加霜的是幾年的自然災害,從我記憶當中想吃飽肚子是很難的事,一天吃二頓的日子也很常見,況且還是湯湯水水的,有的家庭勞動力少掙的工分就少,到時候分的糧食也就少,這就導致了有的家庭成員吃不飽肚子,沒辦法就跑到外鄉討飯去了,想起來那個時候真的叫難,小小的年紀就盼星星盼月亮那天過年呀?過年能飽飽的吃上頓餃子,那時候來到冬天生產隊就沒有什麼農活了,到春節的時候各家各戶平時省吃儉用的留下點細糧磨個麵粉,準備過年蒸點饅頭和包餃子用,有條件的過年殺個年豬(也都是賣了,自己留點肚裡和豬頭就是過肥年了),給孩子用布票在供銷社扯幾尺布做件新衣服,到新年初一的時候大人小孩都早早的起床了,隨著大人蹦蹦跳跳去拜年了,那時候的春節在腦海裡即渴望又隆重,過年真好。

    隨著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人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穿衣服要名牌,吃飯要幾菜幾湯,要不就酒店裡見,這些年的市場經濟,有一夜暴富的,也有因能力問題為家庭夜以繼日賣苦力的,可收入還是可觀的,吃飽穿暖都沒有問題,年輕人大多去外地發展的多,日子一年比一年過的好,況且現在過春節鞭炮也不提倡燃放了,人的觀念也改變了,平時吃的用的都似過年一樣,沒有以前對過年那麼有慾望了,所以人與人之間就感覺人情味淡了,其實也沒什麼好奇怪的,過去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的都一瓢一碗的幫襯著,現在有個人情往來的都幾百幾千的上,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只要人人都以一種平和的心態過生活,好日子就會一年更比一年好,讓我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 7 # 正通輝煌

    過去的漸漸淡忘,新的跟不上傳統氛圍,今天的精彩也將成為傳統和記憶,年復一年年年如此,這就是與時俱進萬物進化的規律。

  • 8 # 耀強不是小強

    與古代春節相比,現代春節更具物質性和精神性。在中國古代的新年裡,民間有跳灶王的習俗。除了掃除驅魔、驗賀庚等封建習俗外,優良傳統基本儲存並逐步發揚。

    現在的春節可以選擇的太多了 可以在家看春晚,也可以拿起手機集福卡 看直播 互動 親戚一起打麻將 年味十足 不過近幾年也沒有小時候的年味足了

  • 9 # 過兩天1963

    今年的春節由於病毒的入侵,黨中央

    英明決定在家過年,不串門。這個春節過的過癮,太過癮了,為消滅病毒還得繼續過癮。

  • 10 # 使用者53500224046

    以前春節滿天飛,

    今年春節家裡歸。

    以前春節喜氣飛,

    今年春節毒害歸。

    雨過天晴好日快,

    大家歡聚再歡笑。

  • 11 # 感悟51747

    今年的春節,從武漢發生的新型肺炎、引發全國多地疫情發生,希望每一個人都積極遵守國家號召,自我隔離就是對國家做出最大的貢獻,我相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群防群控、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一定能戰勝病魔。

  • 12 # V小柒

    小時候,春節的晚上要放7輪鞭炮,香火不斷,晚上吃三次飯,吃不同餡的水餃,代表不同的意義。孩子們在街上跑著鬧著,交換禮物,鞭炮,但不同的找朋友家裡吃東西。鄰居親屬拜年都規定時間,什麼親戚什麼時間段上門,什麼親戚什麼時間不能上門,春節的當天要上祖墳祭拜,掛祖先們的排位一直到正月初二,把年送走,祭拜財神到正月十五。春節的那三天不可以倒水,倒垃圾,人也不洗頭,不往外流水……

    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覺得很多禮節從簡了,今年父母隨我到浙江過年,在新房子裡,什麼禮節性東西都沒有做,講究了一輩子的老爸放開心思說:入鄉隨俗!我知道,有一些對封建思想的釋懷,更有對我的遷就,以前的每一年他總會說,爺爺奶奶過年是要回家一起過年的。

    現在生活水平好了,大家的每一天都是在過年,春節成了團聚的一個方式,有很多朋友選擇旅遊過年,但以前每到的地方和想到的國外,放鬆也是另一個年。我們開始喜歡蔬菜,喜歡新鮮的田園生活,喜歡更好的生活追求和更美麗的有記憶元素的旅宿空間。

    期待更多的新年的方式進入我們的生活,期待老百姓無病無災,幸福安康,期待今年的疫情早日結束,期待工作生活儘快恢復原狀,祝願大家重新開始,更上一層樓。

  • 13 # 無韻詩翁

    中國的春節一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開序幕的,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

    [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千燈節]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閒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

    [洗 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小除夕] [過趕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吃年夜飯][放爆竹][祭祖][給壓歲錢]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拜年][開門炮仗][佔歲][貼畫雞][聚財]

    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曾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更改正月初一的時間。

    [祭財神][財神的傳說]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祭財神][路頭神][送窮][開市]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北方叫“煮餑餑”。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娘在這日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

    [人日][攤煎餅][吃七寶羹]

    ?? 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這日還有不行刑的風俗。

    [穀日][順星]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石頭生日][賀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

    舊時民間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元宵節][送孩兒燈][迎紫姑][走百病][偷菜節][巴烏節]

    元宵節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東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佈德和令以施惠兆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這些民俗近四十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在農村邊遠地區還在繼續發展,但是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已經變得很淡薄了,應該在春節家庭團聚的日子裡,人們都在路上奔走,打工族返鄉探親叫春運,有錢人 熱衷於四處遊玩,國內國外忙個不停,鐵路航空擠個水洩不通,各個景點人山人海,短短几天全華人口出門幾十億人次,年味越來越淡了.

    ~����!

  • 14 # 馬力斯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祀活動。

    傳說到了除夕,人們就燃放爆竹,家家貼紅對聯,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以驅趕年獸。從此風俗越傳越廣,成為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古代民間,人們從歲末的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新月到正月19日才結束,現代的時間則沒有那麼長。

    在古代,除去民間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春節還往往與祭祀聯合在一起,上至王室的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每年的除夕之夜都要祭祀祖先,祈求神靈的賜福,並舉行儀式來驅邪避役,慶祝豐收和祈禱來年的平平安安,直到唐代,經濟繁榮,思想開明,慶祝春節的重點才由祭祀神轉向了娛樂人。經過歷代王朝的輾轉和千百年的傳承,才呈現出我們今時今日春節的模樣。

    現在來說,儘管不像古代那樣充滿儀式,但每逢春節,在外為生計奔波的人們,隨著年味越來越濃,開始不顧春運的擁擠與旅途的疲勞,跨越萬里的回家過年。

    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仍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準備年貨,走親訪友,貼對聯。街市上舞獅子,耍龍燈,花燈滿城,遊人滿街,到處喜氣洋洋。

    我想,現代春節與古代春節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人們的心態變了吧,隨著經濟發展,網路愈加發達,越來越多的人不勝其煩,沉迷網路,對春節也不像以前那樣興高采烈的迎接,只是平平淡淡的過,失去了慶祝春節最初的意義。

  • 15 # 5千年中華歷史

    首先第一個非常不同的就是記住現在的祭祖儀式沒有以前那麼莊重,現在很多都是上墳祭祖,或者說是根據各地方的習俗來緬懷先人,但是古代的祭祖是非常有儀式的,在除夕來臨之前要先請家堂,而且要有家譜祖先像以及把牌位放好來扣天神土地神廣大的王母娘娘等。

    第二個不同就是拜年方式的不同,在古代的時候拜年是需要透過送賀卡的方式來訪問親朋好友,而且需要送名帖,但是五目前現在的拜年方式大多數都是串門一起吃個飯聚個餐之類的,這和古代有很大的不一樣。

    第三就是在古代的時候,過年時期有很多的賣貨郎,在臨近新年的時候就有很多這樣的小商家賣日用品蔬菜衣物,小玩具等,但是由於現在的日益發達這些基本上都不見了,基本上都可以在超市裡面全部買到。

  • 16 # 朱振伍

    現在的春節比較簡單了

    生活質量乜提高了,

    我小時後一年才吃次紅燒肉,

    現在每天都可以吃紅燒肉了,

  • 17 # 念友情

    我小時候的春節是建國初期,物資極其匱乏年代,大年初一,高高興興的穿上一件媽媽親手裁剪,縫製不合身的粗布新衣,早晨起來等著盼望已久的,多酸菜少肉餡的餃子,吃的奇香無比,恨不得吃到肚皮外去,如今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平日裡想吃餃子就包,想吃什麼用什麼都能滿足,沒有期盼過年的感覺了。

  • 18 # 緣齊

    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民族節日,歷史上的春節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放鞭炮,這個活動的用意是驅趕可以帶來瘟疫的妖獸“夕”所以又有除夕一說,但值得一提的是,剛開始民間並非用鞭炮來製造響聲,而是用兩根竹竿相互敲打來製造響聲。而現如今中國進入平穩發展時期,環境保護問題秉待解決,所以中央下發檔案要求農村少放,城市禁放煙花爆竹,這樣的話春節多少缺乏點樂趣,而且今年的瘟疫情況也不容樂觀。

    還有便是壓歲錢,古時的壓歲錢大都是長輩發給晚輩紅包圖個彩頭,多少是個心意,但現如今壓歲錢反而成了一個形式,別人給我們多少,我們就得還回去多少,孩子們的壓歲錢不會在孩子們手中,家長會以各種理由要走孩子的壓歲錢。

    再者說古時的春節每家人都得穿上新衣服,那是因為當時物資匱乏,只有新年的時候才能做一兩件新衣服,而現如今生活好了,人們不再追求物質上的滿足,開始逐步彌補精神上的空虛,所以很多人選擇旅遊過年,這也是時下的一種文化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你是如何理解“父母愛之深,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