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耕日記
-
2 # 裕存
農業+是一個大課題,因各村各地的實際情況而異,關鍵在於定位準確。
1,已經城鎮化的農村,目前處於兩難狀況。以中華毛衫名鎮的外砂鎮為例,鎮域面積不足30平方公里,但單毛織相關企業就近二千家。所有的非農建設用地早已被擠佔一空。剩下的農業用地人均只有0.12畝,管理控制用於農業難度相當大。
村民迫切希望把地分到手,但可分的地太少,造成棄耕的可能性大。沒有廠房的因行業利潤低,租不起廠房,總是想方設法減少租金支出。如果按土地確權,農業+的思維,農田非農業化的問題就會非常突出。
2,傳統農村的農業+,人少地多想象空間大。一方面村裡人要有自己的想法,集思廣益,參照別人的,尋找適合自己的。另一方面,政府可以賦予新的功能供各村選擇,提高農村收益。
3,有特別稟賦的農村農業,政府可以請專業人士給設計策劃,提供必要的幫助,讓農業+特色資源產業。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4,地特多人特少的農村的農業,要+的是國家意志或社會資本,進行大規模投入和保障,承擔國家戰略性功能。
5,極端地域的農村農業,保持自然生態,按村民自願,願遷移的給遷移安置,想留下的就留下,要什麼儘量提供,順其自然為好。
-
3 # 齊魯媽媽
農業可以玩出很多花樣
1.認養
自己的苗,讓別人來種,種完花錢來認養,不等結果提前銷售出去。
2.體驗
讓別人來農業基地採用花錢買罪受的體驗活動。
3.政策
把基地打造一百畝以上,弄成農業創客基地,享受福利補貼。
4.共享農夫模式
5.私人訂製模式
6.搞觀光旅遊農業
7.做早養老生態園
8.做為婚紗取景和結婚處
還有很多很多
2017年,農業部將以貫徹落實農業部等14部門《關於大力發展休閒農業的指導意見》為契機,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傳統村落為形、以生態農業為基、以創新創造為徑,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
繼續推進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提升工程,加大規劃引導、豐富產品業態、改善基礎設施、推動產業扶貧、弘揚農耕文化、培育知名品牌,指導各地在創新用地政策、加大財稅支援、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公共服務等方面提出具體落實措施,努力把休閒農業打造成農民致富的大產業。
今天我們從兩個問題一問一答中來回答今天的問題!
1.在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過程中,如何發揮“農業+”的作用,推進業態功能的多樣化?
當前,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增速很快。2016年,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上規模的各類經營主體已達30多萬個,比上年增加了4萬多個,增長15%以上。但同時,功能單一、主題不明、特色不突出等問題較為普遍。
同質同構問題已嚴重製約了產業發展,必須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從拓展功能、滿足需求入手,透過發展農家樂、漁家樂、牧家樂、草原遊、森林康養等多樣化模式,做足“農業+”文章,推動融合發展。
大力推進“農業+旅遊”
透過美化山水林田湖、創辦農業嘉年華、建設休閒農莊等新模式,讓市民在農村住下來、遊起來,更好地享受青山綠水帶來的愉悅。
大力推進“農業+教育”
開展農業科普、農事體驗、農業遊學等活動,滿足市民近距離參與農業生產、學習農業知識的需求。
大力推進“農業+文化”
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按照保護與傳承同步、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方式,展現農耕文明的魅力,塑造鄉村文化的特色,滿足遊客對文化的需求。
大力推進“農業+康養”
拓展養生養老、健身運動的功能,讓城市退休老人到鄉村居住,感受田園生活,享受返璞歸真的喜悅。
2.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雖然非常火爆,但消費者休閒度假體驗不好的問題時有發生,如何有效利用各方資金,推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基礎服務設施建設的現代化?
隨著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成為大眾化、經常性的消費方式,市民節假日蜂擁而至已成為農村的一大景觀。短時間大批次客流對農村基礎設施和接待服務能力帶來壓力。有的進村道路等級低,車多路窄進不了村;有的缺少垃圾處理設施,遊客走了,垃圾遍地。路難走、網難上、事難問,導致遊客留不住、難再來。
與此同時,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越來越受到社會資本關注,創業創新資金接踵而至。可以說,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開始進入了投資合作、兼併重組、連鎖運營的新階段。面對發展機遇,我們一定要正確把握,引導資金更好地用在補短板上,用在產業提檔升級上。
要整合財政資金
去年農業部與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實施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工程和專案,支援改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基礎設施。今年這個專案繼續實施,而且增加規模,要加強資金管理,確保資金使用效果;同時鼓勵各地採取以獎代補、先建後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
要撬動金融資金
鼓勵擔保機構加大對休閒農業的服務力度,搭建銀企對接平臺,幫助經營主體解決融資難題。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採取多種信貸模式和服務方式,拓寬抵押擔保物範圍,加大對休閒農業的信貸支援。
要帶動社會資金
鼓勵社會資本利用PPP、眾籌、“網際網路+”、發行債券等新型融資模式投資休閒農業。透過發揮財政資金的引領作用,撬動金融資金、帶動社會資金,形成全方位投融資體系,讓農村的基礎公共和配套服務設施有人投、管得好、能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