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乾坤書書

    葉聖陶一篇不到五百字的科普散文,成了小學課文經典《爬山虎的腳》

    葉聖陶(1894年——1988年),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文學、語文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解放後,葉聖陶曾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他也是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五屆全華人大常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民進中央主席。葉聖陶於1988年2月16日於北京逝世,享年94歲。

    葉老是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他的很多作品在八九十年代還很盛行。我曾經讀過他老人家的小說《倪煥之》,主人公倪煥之中學畢業後到鄉村高等小學任教。他滿懷救國救民的理想,希望透過教育拯救社會。

    經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後,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追求教育改良到走向革命。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他陷入悲觀失望之中,對前途失去了信心,終於在鬱憤中死去。作品反映了在動盪的年代裡一大批小知識分子的心境。書中還塑造了金佩璋、蔣冰如、王樂山、金樹伯等不同性格的知識分子的形象。

    但是葉老寫散文真的很美,而且這篇《爬山虎的腳》還是一篇科普散文。本文章介紹了爬山虎是如何爬牆的。不到五百字,讀起來卻饒有趣味。下面給大家附錄一下全文,再來回憶一下:

    學校操場北邊牆上滿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牆爬上去,在房頂上佔了一大片地方。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我至今不知道是不是這篇文章就這麼長,還是有刪減,不過針對小學生,不能太過冗長,以科學小品文,又用散文的筆觸來表達,是非常合適的。

    觀察是人類進步的基礎之一,《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對於當時的孩子來說想不到那麼多,或許葉老也沒有要賦予更多的意義,但是我始終覺得人生就如同爬山虎,比如要有堅韌的性格,不屈不撓,只要有機會就一定要去攀登和生長,並且還能帶來益處,跟爬山虎一樣,雖然覆蓋了牆面,卻美化的環境,淨化了空氣,說到底,我們始終要讓自己過得有意義,而不是隨遇而安,或者得過且過,這大概是多年的成長經歷後,自己的一種感悟吧。

    小夥伴們,你們有哪些記憶深刻的課文讓你至今感觸良多的呢?

  • 2 # 使用者夢語

    沒有讀過,僅知道老先生是教育家。

    說起來慚愧,該讀書的時候沒有書讀,成年後又為生計奔波。等孩子們都成家立業,我去了書店,買回來成套的紅樓夢,明朝那些事兒等書籍,放在書櫥裡,如飢似渴地閱讀。

    誰知有一天我外出回來,發現書櫥裡的書空無一冊,問老伴書哪去了,回答讓我氣憤填鷹,答曰:都給收廢品的了。

    天哪,我花錢買來的書都進了垃圾堆?哭也沒用,氣也沒用,只能聽之任之了。

    早在三十多年前,我們夫妻倆做餐飲生意,忙的要死。可是舊習不改,抽空還想看書,誰知被他投進灶膛燒掉,從此再也不看書了。

    直到現在我手上也沒有書看,雖然老伴己去世,沒有人討厭我看書了,但是現在想看什麼從手機上看,更方便了。

    不知手機能否查到葉老的作品,定當拜讀!

  • 3 # 高紫駿

    這個倒是不多。

    葉老是不是教育家?跟創辦曉莊師範的陶行知先生他們一輩?美文寫作並不多吧?名氣比較響,但估計五十歲以下的朋友所知不會太多。

    莪也是學校裡出來後,才偶然讀到葉先生有篇《多收了三五斗》,被選入小學高年級語文課本。描寫今年風調雨順,天公作美,農民歡歡喜喜多收了三五斗穀子,哪知道因為豐收,穀賤傷農,農人反而吃苦受累的事情。表達了一個知識分子的“憫農”情懷,和當時農村社會的實際風貌。(風格很像豐子愷的《趕考》)

    很多年過去了,《多收了三五斗》有兩處影響很深:一是河裡載運糧食的大小船隻的描寫,烈日裡吵吵嚷嚷你擠我擁,農民赤著膊撐船運稻,至今好像還在腦裡。二是學到一個字“糶”,出米,這個字造得有形有象(跟它相對還有個字“糴”,有趣。)口頭上有時會說到,在那以前不知道怎寫。

    讀書太少,跟葉老先生的文字緣好像也就這些。

    先生公子葉至城,曾在江蘇《雨花》雜誌為人作嫁衣,莪曾在“亞馬遜網上書店”求購過他的著作,沒搜到。

    先生孫子葉兆言,不用多說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hone7摁下home鍵後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