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圍城必闕,說的意思就是打仗的時候,如果圍攻一座城池,必須要留出一個缺口,或者相對來說防守較為薄弱的一個環節。

    這一條得到了大多數軍事家的認同。

    那麼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就牽涉到一點。

    留一線生機

    大家都認為打仗是你死我活的事情,但其實不是這樣。

    在古代戰爭史上,真的要拼個你死我活,趕盡殺絕的戰爭並不多,很多時候,都是一方士氣崩潰,潰散而逃,勝利一方追擊一陣,便宣告戰爭結束了。

    為什麼秦將白起被人稱為“人屠”,就是因為白起作戰,總是要將對方有生力量全部殲滅,所以大家都不滿意白起的這種行為,給了他“人屠”的稱號。

    所以,打仗的時候,要給對方留一線生機,這樣大家都有退路,作戰的時候便會留幾分了,看出來拳頭到底誰硬了,另一方白白送死自然也不可取,要麼降要麼逃,便也就那樣了。

    負隅頑抗

    一支軍隊去攻打一個城池。

    如果將城池四周全部圍死,圍的水洩不通,那就是向城內守軍宣告,我吃定你了。

    城內守軍站在城牆上看下去,哪裡都沒有漏洞,這樣,到了頹勢的時候,無法突圍出去,那就只能死戰了。

    橫豎是一死,那就拼了,這就是所謂的“負隅頑抗”。

    成語“破釜沉舟”大家都知道,說的就是自己斷了自己的退路,大家退無可退,只能拼死往前一條路,結果戰鬥力近乎瘋狂,因為每一個人都拋去了生的希望。

    圍城本來就很累,如果城內守軍一直堅持著負隅頑抗,就會擴大損失和消耗。

    宋太宗趙光義當年頭腦發熱,打下北漢緊接著就去打幽州,在銅牆鐵壁的幽州城下,將幽州城圍了個水洩不通,結果城內守軍只能死扛著打,結果這時間一拖,就把遼國騎兵給拖來了。

    最後,趙光義中了兩箭,落荒而逃。

    所以說啊,凡事,要給自己留條退路,也給別人留一線生機,別逼著人家狗急跳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2 # 小手冰涼_74283125

    謝謝邀請;圍城必闕是春秋戰國時期,孫武寫的《孫子兵法.軍爭篇》中八個原則之一,高陵勿向,背丘無逆,佯北無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兵勿遇揭,圍師必闕,窮寇勿追。意思是是說:佔據高地,背倚丘陵之地,不要正面攻。對假裝敗逃之兵不能追,不要跟蹤追擊,敵人的精銳不要強攻。敵人的誘餌不能貪食,對正面撤退的部隊不要阻截。對保衛的敵軍,要預留缺口。就是說對於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古人云:兵法是謀略,是大智慧,譬如:1241年,蒙古西征東歐,攻打比利時時,蒙古人採用了,圍城必闕的計策 匈牙利軍隊陣亡七萬餘人。如今孫子兵法走向世界,被翻譯成各種語言,甚至被日本用用到商業。

  • 3 # 老李4900870009452

    意思是把敵人包圍住的時候要留一個缺口。

    相關的典故:官渡之戰時,曹仁從圍高幹於壺關。當時曹操下令城陷盡坑敵軍,結果連月不下。曹仁向曹操建議“圍城必闕”,曹操從其言,城池果然立降;1241年,蒙古西征東歐,攻打匈牙利時,蒙古人採用了“圍城必闕”的戰術,匈牙利軍隊陣亡七萬餘人。所以,人在極度絕望時,看到一線生機,鬥志喪失,而且在在逃亡之時,沒了章法戰術,所以,可以輕鬆戰而勝之。

  • 4 # 王松林

    “圍城必闕”冷兵器時代經常使用,是取勝的一種法寶,現代戰爭已淘汰這種兵法,而恰恰相反改用“圍城打援”法取勝。“圍城必闕”是《孫子兵法》的重要內容,是說包圍大股的敵人要留有缺口,敵人看到就無心戀戰,慌亂地順著缺口逃跑後,就會被路上的伏兵輕而易舉地消滅掉。如果四面包圍,不留缺口,敵人必然成為窮寇,狗急了還要跳牆,何況軍隊乎?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奮戰,其結果就是兩敗俱傷。

    圍城必闕,冷兵器時代經常使用。如公元206年,曹操把袁紹的殘部包圍在壺關,四面圍攻,久攻不下。曹操生氣地下令:“等攻下城來,把城裡的人全部活埋掉。”這話傳到城裡,城中軍民更加拼死作戰,數月攻不下。曹仁建議,圍城不能圍得太死,一定要留出一條活路。壺關城池堅固,城內糧多,攻則多傷亡,不攻則長期暴師於外,消耗太大……曹操依其計,讓固守之敵逃出城外,脫離良好的城防工事,然後伏精兵於路上殲滅之。

    “圍城必闕”是防止敵人成為拼死的窮寇,反過來,要想使自己的軍隊英勇善戰,就得將其推入絕境,以使其拼死一戰。

    在現代戰爭中,無人使用“圍城必闕”兵法。

    因為沒有必要奪取一個城市,而是要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打的是殲滅戰,而普遍採用“圍城打援”戰術,這與古代“圍城必闕”剛剛相反,是指以部分兵力包圍城市或要點,誘敵增援,集中主力殲滅援敵於運動中。世界上恐怕沒有哪支軍隊能像我人民解放軍一樣,將這種戰術運用得爐火純青,尤其是在解放戰爭中,各大戰場都留下了“圍城打援”的經典之作。這兒不展開說“圍城打援”戰爭了。

    總之,古代的“圍城必闕”是一種很有效的兵法,許多戰爭,以最少的犧牲換來更大的勝利。現代戰爭基本無用。

  • 5 # 小河西岸果飄香

    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圍城必闕這樣看似給了對方一條生路,其實是增加了我方勝利的條件。因為如果四面合圍的話把對方的活路給堵死了,那麼對方就會產生“背水一戰”的心理,和你死磕到底。如果一個人連死都不怕的話,他的潛力是無限的。這樣我方即使勝利了也是慘勝。相反如果給對方留一條生路,這樣對方就不會和你死命相搏,反而更容易取勝!

  • 6 # 平淡47901

    一句話: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好處。給城裡人留一條活路,畢竟攻城是為了略地,留一個豁口,供人逃命,這樣可以瓦解軍心。

  • 7 # 洛侃侃

    我認為是正確的。

    圍城必闕,指的是圍城之後,不應該把城圍死,而是應該留有缺口。也就是說,不能封死別人,要給別人生的希望,這樣更容易拿下城池。

    俗話說,狗急跳牆,何況人呢。你將人逼死,他抵抗是死,不抵抗也是死,那麼出於報復心理,被圍的人往往拼死反抗。但是如果他們知道放棄抵抗,就有活下去的機會,很多人往往會選擇放棄抵抗(民族氣節不算在內)。如曹操圍了高幹,將人家逼死了,結果城池拿不下來,給了條生路,人家就投降了,也就是官渡之戰。再有如果秦朝法律容許奴隸遲到,或者遲到不殺頭,也就不會有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天下揭竿而起了。

    帶入現在的生活,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做人不要把別人逼死了,不關你是報復還是什麼,留人生路,往往是留給自己生路。做事不要做絕了,你可以更好的迎接勝利。狗急跳牆,兔子急了還咬人呢?

  • 8 # 言者青青

    “圍城必闕”算不上很有爭議,已經被實踐證明是很正確很有成效的戰略戰術了。

    開始對“圍城必闕”有爭議。爭議的焦點就是:既然我們已經把敵人包圍了,為什麼還要必須給敵人留有逃跑之路的缺口呢?“闕”就是“缺”“缺口”的意思。

    官渡之戰(網路圖片)

    古代的許多戰役足以說明了這一問題。例如古代漢末時期的“官渡之戰”。當時曹仁圍追堵截,高幹潰敗固守壺關,而曹仁圍城卻沒攻打壺關城。曹操卻下令攻城陷敵,結果連月攻不下。此刻,曹仁向曹操建議“圍城必闕”的計策,曹操聽後,採納了曹仁意見。沒想到城中敵人立刻投降,城池被拿了下來。

    後來問其故,曹仁回答的很乾脆:“圍城必闕”是心理戰術。具體說來,是指在攻城之時,不可將城池圍死,因為,如果敵軍深陷重圍,無處可跑,眼看沒活路,必定會拼死抵抗。要讓對方絕望,必先給他希望,此所謂圍師必缺。

    相關的典故還有很多。例如1241年,蒙古西征東歐,攻打匈牙利時,蒙古人採用了“圍城必闕”的戰術,匈牙利部隊陣亡七萬餘人。

    自古至今許多“圍城必闕”戰例來看,這已經被大多數軍事家所接受採納的技戰術了。基本不存在什麼爭議了。

    留有餘心(網路圖片)

    現在時代不同了,不再在軍事上運用“圍城必闕”技戰術了,而是利用“圍城必闕”這一成語,在自己學習生活上,理想抱負的實現上用“圍城必闕”來指導了。他們制定“攻城拔寨”的奮鬥目標,給自己的“敵人”留有“缺口”( 餘地),一旦這些“敵人逃跑”,就會被逮個正著!這種學習和處世哲學也挺有意思的,給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
  • 9 # 昔日再來

    “圍城必闕”也叫“圍師必[注:有的版本寫作遺]闕”。語出於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孫子兵法·軍爭篇》,原句是:“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圍”指包圍,“城”或“師”,均寓意敵軍,“缺”指缺口,“圍城必闕”意思是包圍敵人時要預留缺口。敵軍的主力被團團圍住,對方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可能,自然同仇敵愾,拼死抵抗,我軍反不易取勝;如果此時給對方預留缺口,敵軍求生心切,軍心渙散,我軍才會取得全面勝利。

    “圍城必闕”的精妙之處在於擾亂對方心理防線,從單純的對抗轉向是“戰”還是“走”的搖擺,對方舉棋不定時,心理已經先輸了一著。《明史紀事本末》中土木堡之變一役,蒙古太師也先就運用了“圍城必闕”取得了勝利。1449年7月,也先入侵明朝邊境,太監王振勸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大軍快到大同時,也先軍隊主動撤退,“寇亦佯避,誘師深入”。隨後傳來前方交戰失敗的訊息,王振感到懼怕,傳令班師回撤,也先在後窮追不捨。明軍到達土木堡後,被也先的軍隊層層包圍。土木堡沒有水源,士兵“飢渴之甚,掘井深二丈不得水。”南邊最近的一條河距離十五里,已讓也先佔據。也先派使者假裝議和,朱祁鎮大喜過望,派曹鼐起草詔書。王振連忙下令移營,士兵都渴兩天了,“迴旋之間,行伍已亂。”向南走了不到三四里,“敵復四面攻圍,兵士爭先奔逸,勢不能止。”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也先把明軍圍在土木堡時,如果直接發動進攻,明軍前無援兵,後退無望,只會拼命廝殺;聽說議和之後,明軍鬥志鬆懈下來,喝水成了第一要務,一敗塗地在意料之中。

    圍城不“闕”、城內士兵反敗為勝的戰役也有,《資治通鑑》記載的昆陽之戰,就是一則反面例子。戰役初始時,王鳳與王常駐守昆陽,城外是王邑、王尋率領的新莽大軍,“遂圍之數十重,列營百數”,“矢下如雨”。王鳳支撐不住了,“王鳳等乞降,不許”。嚴尤見到短期難以攻下昆陽,建議王邑說:“《兵法》:‘圍城為之闕’,宜使得逸出以怖宛[注:“宛”指宛城]下”,王邑不聽,沒有采納嚴尤的建議。不久,劉秀領兵來救昆陽,“秀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水上衝其中堅”,“城中亦鼓譟而出”,內外夾攻,殺聲震天,“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里”。新莽大軍本來佔有絕對優勢,但王邑驕傲無狀,固步自封,劉秀以劣勢對優勢而最終獲勝。假如王邑要聽從“圍城必闕”的策略,鹿死誰手不得而知。

    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運用“圍師必闕”,處理事情時留有餘地,事緩則圓,否則過猶不及,適得其反。

  • 10 # 松鶴延年5016

    《圍城必闕》的“闕”字,古代用作“缺”字。我的理解;就是“缺口”的意思。

    古代;五王八侯,攻城略地,他們的目地只有一個,都想做人上人,騎到老百姓頭上,作威作福。如果他們得到一座無有生息的死城,與他們的想法南轅北轍。

    我認為《圍城必闕》是正確的。

    有詩為憑;

    攻城掠地人上人,

    不可遍地皆鬼魂。

    草長鶯飛亂石灘,

    五王八侯怎沒混?

  • 11 # 山老頭123456

    ‘’圍城必闕‘’講的是戰術,歷史上有好多這樣的戰例,它既是攻城突破口,也是透敵出城進行殲滅的戰法。在解放戰爭中,這樣的戰例很多,如敢打惡仗的許世友將軍,在解放戰爭中打了許多圍城必闕戰法的惡仗,既三面圍住敵人,並用牛刀子戰術搗毀敵人指揮部,然後分路追擊,將敵人趕出唯一的缺口,由埋伏的我軍一舉殲滅。

  • 12 # Sunny美業197803

    月滿則缺、水滿則溢、過於中庸之道、任何事都要留有餘地、古代戰將以徵兵打仗為己任、國泰君安就突顯不出武將的位置、所以很多時候都不會斬草除根、與人喘息之機、與幾戰功顯赫、久戰沙場、功成名就…

  • 13 # 我愛澆地

    .圍城必闕是戰法的一種應用,藉以削弱敵人拼死相搏的鬥志。在非戰爭領域也有應用,例如,得饒人處需饒人,不可把人逼到死地,要給給人出路。

    戰爭是利益爭奪的最高手段也是最後的手段。目的不是殺人,是奪取戰爭勝利。圍城必闕的戰法也是奪取利益最大化的一種手段。

  • 14 # 楊志忠

    圍城必闕的字面意思很明顯,無需解釋。它其實隱含著“上善伐謀,攻心為上”的軍事思想,戰爭的目的是取得勝利,而不是兩敗俱傷,也不是一定要完全消滅對手才算是勝利。那麼在掌控局面的時候給對手一條出路,避免了對手的瘋狂抵抗,降低了對抗的級別,大大降低了己方的傷害和損失,又打垮了對方的軍事建制,打掉了對手的信心,那麼縱然放走了對手,這樣的對手也已經不足為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一般在幾個月出牙?為什麼我家寶寶快九個月了一顆牙也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