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三國中最先亡國的是國力最強的魏國的原因

    為何三國中最先亡國的是國力最強的魏國?對於這樣一個題目,可能有不少人會提出疑問:在歷史上,蜀國亡於263年,魏國亡於265年,吳國亡於280年,三國中最先亡國的應該是蜀國,不應該是魏國,是不是搞錯了?其實,魏國在司馬師、司馬昭兄弟輪番輔政的時候,就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先是在254年,司馬師廢掉魏國第三任皇帝曹芳,另立高貴鄉公曹髦為第四任皇帝,司馬師獨掌大權;其次在260年,司馬昭派人殺死了曹髦,另立曹奐為魏國的第五任皇帝。曹芳、曹髦、曹奐名為一國之君,但皇權旁落,他們不過是司馬氏兄弟及司馬炎操控下的傀儡而已。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魏國是三國中最先亡國的,是名存實亡。

    經過數十年的戰爭消耗,到了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的人口數量都有了大幅度減少,當時蜀國僅有二十八萬戶,人口約九十四萬;吳國只有五十二萬戶,人口約二百三十萬;而魏國有一百三萬戶,人口四百四十三萬。三國中,魏國的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吳蜀兩華人口加起來,也不如魏國多。然而,實力最強的魏國卻最早亡了國,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篡位的負面影響。魏國的最初奠定者曹操,一開始是東漢的官員,但後來卻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挾天子以令諸侯,獨攬大權,把持朝政,讓漢獻帝淪為傀儡皇帝。曹操自己雖然迫於形勢沒敢稱帝,卻暗示讓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立魏,取而代之。曹操死後,曹丕繼承其位,便強迫漢獻帝把皇位“禪讓”於他。儘管曹丕在篡位過程中,為了堵住眾人之口,三番兩次的表示謙讓,做足了表面文章,但最終還是顛覆了漢朝四百年的基業,自己當上了魏國的第一任皇帝。曹丕的這種作為,為後來逐步崛起的司馬氏做出了榜樣,只要實力強大,條件允許,就可以取而代之。後來,曹氏衰敗,司馬氏崛起,司馬炎依葫蘆畫瓢,像當年曹丕那樣篡奪神器的惡性迴圈再次上演也就不足為怪了。

    其二,人才的嚴重匱乏。曹操在位時,很注意招賢納士,文臣武將蜂擁而至,且多為心腹。到了曹丕、曹曹叡時代,他們則更看重曹氏家族的將才,沒有及時發掘外姓的能臣,人才變得比較匱乏,軍事指揮上幾乎完全依賴司馬懿,甚至出現了出兵打仗全靠司馬懿一人支撐的尷尬局面。魏國的將才或者說是人才雖然不少,但稱之為曹氏的心腹卻很少,他們絕大多數都站在司馬氏這一邊,唯司馬氏之命是從。後來的鄧艾、鍾會,則是司馬懿父子發掘的傑出軍事人才。人才由誰推薦提攜,必然心向之,魏國在人才方面已經被司馬氏壟斷了。

    其三,特殊的特殊位置。魏國地處廣袤的中原,人口密集,經濟強盛,是每一個有野心的人物都垂涎已久、望眼欲穿的地方。而中原,歷來被看作是正統。可以說,誰佔領了中原,誰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霸主。因此,中原成了有野心的人最想得到的地方,其他的弱國、小國都虎視眈眈,一有機會就發起戰爭。諸葛亮為了攻取中原,曾六出祁山。姜維為了攻取中原,曾九伐中原。作為當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很清楚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滅了公孫淵以後,司馬懿得知曹睿病危,沒有在遼東那個破地方久住,就忙著班師回朝,急匆匆的趕回到了中原,以防中原這個好地方被他人佔了去。如果說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那麼中原就是傑出政治家的首選良所。

    其四,用人的嚴重不當。曹操臨死前,把王位傳給了曹丕,並安排曹洪、陳群、賈詡、司馬懿四人輔政。曹操對司馬懿是很有戒心的,但是考慮到司馬懿軍事才能卓著,如果不用他,自己死後兒子篡位,勢必會引起蜀國和吳國的激憤,如果吳蜀兩國聯合起來就很難對付,只好派曹洪、陳群、賈詡來制約司馬懿,即使司馬懿有很大野心,也形不成氣候。曹丕做了七年皇帝后,把皇位傳給了曹睿,安排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輔政。司馬懿雖然和曹丕是好朋友,但曹丕深得父親教誨,對司馬懿也是有戒心的,安排了曹真、曹休、陳群來制約司馬懿,也是正確的。曹睿做了十三年皇帝后,把皇位傳給了曹芳,卻安排了司馬懿和曹爽兩個人輔政。曹睿在這個問題上就顯得不是很聰明瞭,不但把司馬懿定為主要輔臣,而且只安排了一個無能的曹爽來牽制司馬懿。作為三朝老臣,司馬懿在魏國的地位和影響是無人能及的,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對付一個曹爽簡直是綽綽有餘,於是借曹爽外出之機,抓住機會一舉消滅了曹爽,終於掌握了大權。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更是肆無忌憚,索性把廢了曹芳,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魏國已經名存實亡了。

  • 2 # 長葛張敬堯被車撞死了

    不是,最先滅亡的是蜀國,蜀國是鄧艾和鍾會聯合起來滅的,當時姜維在漢中附近和鍾會對峙,讓鄧艾偷渡陰平,蜀國滅了,這時候屬於司馬昭滅亡的蜀,司馬昭名譽上是魏國其實是晉,就跟漢獻帝沒實權曹操是魏王一樣,名存實亡,然後姜維和鄧艾和鍾會都死了,這時候司馬昭中風了,司馬炎當了晉王,然後逼迫曹奐退位,這時候才是魏國滅亡,就跟大漢一個道理罷了,漢朝雖名存實亡但還是漢,就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才是漢朝滅亡,一個道理這時候魏國第二個滅亡,第三個東吳是最後滅亡,孫皓投降,這時候就是晉國滅吳國了,魏蜀吳三國滅亡順序是蜀國,魏國,吳國,其實魏國和蜀國滅亡就不算三國了,只不過晉國滅東吳才是三分天下統一。嚴格說蜀國是第一滅亡,魏國的大權是司馬家族掌握魏國還在,魏國是被迫退位的皇帝算是滅亡了,東吳是最後滅亡的,其實魏國滅亡就不能算三國了,只不過晉國是魏國的後續實力大於東吳

  • 3 # 關東俠客

    三國之中魏國最強大天下十三州,魏國佔九州曹操又興修水利搞屯田制,魏國在三國之中是經濟最發達人囗最多,蜀國滅亡兩年後魏國滅亡吳國笑到最後。公元265年魏國鍾會和鄧艾伐蜀。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小路直攻成都後主劉禪投降,此時蜀國戶囗不足十萬戶。265年晉武帝司馬炎代魏建立晉國。280年羊祜和王睿等將伐吳,吳主孫皓投降三國從新統一。晉朝搞分封制把。宗室分封到各地,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亂國導至八王之亂,匈奴、鮮卑、羯、氐、羌五族貴族趁擊起兵。公元316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佔長安西晉才滅亡

  • 4 # 曹老師xixi

    最先亡國是蜀漢,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劉禪投降,至此蜀漢滅亡,265年,司馬昭病逝,曹奐被迫禪讓司馬炎,至此曹魏滅亡。

    但是三國中最先名存實亡的應該是曹魏,249年曹魏權臣曹爽攜君臣一行祭拜先帝,司馬懿發動政變剷除曹爽集團,獲得曹魏大權,但並未穩固,期間爆發三次忠魏重臣叛亂,俗稱“淮南三叛”,260年魏帝曹髦起義被弒,自此曹魏大權才真正滅亡,新任皇帝曹奐成為名副其實的傀儡皇帝,司馬才算坐穩曹魏寶座,當之後仍然有不少人消極抵抗,以“竹林七賢”為代表。

    雖然曹魏政局動盪十幾年,實際上對曹魏的經濟並無影響,曹魏自從代漢之後,經濟復甦,人口增長,社會活躍,教育興旺,人才輩出,政治上創新九品制,對漢代進行一系列改革,剷除了很多政治弊端,並且曹魏皇帝曹丕曹睿甚至曹芳曹髦均明君,國家一片欣欣向榮,實際上晉朝就是曹魏的延續,除了皇帝換人,姓氏改變,一切都沒有改變。

    只可惜晉朝把一手好牌打成了炸胡。

  • 5 # 一半秋色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群雄逐鹿,烽煙四起,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後擊敗袁紹,實力大增,後率兵南下出擊劉備,劉備與孫權聯合,經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天下遂成三足鼎立之勢。

    先看曹魏。

    曹操死於220年,時年66歲,他獨攬大權時並未稱帝,這是為何呢?以他的實力,當皇帝易如反掌啊!

    一說是因為他相貌平庸,身材短小,看起來沒有皇帝樣,要知道古代很在意儀容儀表的,以貌取人是常事,曹操自慚形穢;另一方面,曹操除了一個皇帝的頭銜之外,該有的都有了,他也生怕後人說三道四,索性等自己百年後,由兒子曹丕繼位吧!

    曹丕於曹操死後當年自立為皇帝,國號魏,他在位7年,226年去世。

    曹丕死後,曹睿繼位,此時司馬懿大權獨攬,已有不軌之心,曹睿很不爭氣,貪戀女色,縱慾無度,年僅36歲死亡,貪戀女色這方面倒是曹家祖傳啊!

    後曹操的曾孫曹芳繼位,年僅7歲,此時司馬懿已死,司馬昭獨掌大權,此時的曹芳徹底淪為傀儡,曹魏政權已名存實亡,只剩下了空架子了!

    254年,曹芳被廢,曹髦繼位,這也是個年幼的傀儡皇帝,但是卻很有血性,親率左右去誅殺司馬昭,沒想到訊息走漏,被反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裡產生的。

    曹煥繼位,265年被司馬炎廢,司馬炎成為晉朝第一個皇帝,曹魏政權就此不復存在!

    再看蜀漢。

    221年,劉備在曹丕稱帝后一年,也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夷陵之戰慘敗後,一病不起,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223年病逝,劉禪繼位。

    諸葛亮六次北伐聚以失敗告終,234年,諸葛亮積勞成疾,出師未捷身先死,蜀漢日漸衰微,苟延殘喘。

    264年,司馬昭派鄧艾、鍾會兩路大軍攻擊蜀國,姜維率眾抵抗鍾會大軍,但鄧艾卻偷渡陰平,直奔成都。此時蜀國無力抵抗,劉禪只得投降,蜀漢至此滅亡!

    可見蜀漢最先滅亡,而後魏國,最後是吳國!

    生前爭得你死我活的三國,最後的命運都是滅亡,九泉之下的曹操、劉備、孫權三個梟雄,若知道結局會作何感想呢?其實三國併為一國,對於整個華夏民族而言是好事,民族之間血脈交流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優勢互補,這才形成了堅韌頑強、勤勞善良的中華民族民族特性。

    正如《三國演義》片頭曲所唱

    是非成敗轉頭空,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6 # 望十安的酒

    蜀漢最先亡國,其次魏國,最後是吳國。自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起,華夏大地硝煙瀰漫,戰事不斷。最終魏、蜀漢、吳笑到了最後,形成三國鼎立之局面,然而經過一場持久戰中,蜀漢率先退出了歷史舞臺,魏國政變轉晉,吳國以疲軟姿態往後活了活。

    三國局勢分析:

    三個國家的權利歷程中,蜀漢的相對簡單明瞭,劉備一手帶出來的,且後繼無人。當劉備逝世後,其實就宣告著蜀漢政權的消亡,劉禪也沒有多麼昏庸,只是在那時的形勢下,劉禪的能力遠遠不夠。

    吳國在大家印象裡是三國內最無關緊要的,既沒有魏國的雄偉壯觀,也沒有蜀漢的波瀾壯闊,但卻是三國暗地裡實力最強的。

    曹魏統一中原大地,明面上是佔據了中國最核心的地方,但是曹魏是“搏殺統一”,中原是東漢末年群雄所彙集之地,諸侯最多時達十幾人。曹魏在與眾多諸侯的軍事較量中,笑到了最後。

    但中原大地多年戰事,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盡是殘破之容,敗壞之象。黎民流離失所,根基不穩。糧食不富,兵源不足。

    這是外部因素,曹魏的內部因素也很不樂觀。當年曹操作丞相之職挾天子以令諸侯,吸納眾多漢臣,與魏臣為兩派,互生嫌隙,而士族派與宗親派相互鬥爭也很多,這就讓本就疲憊的曹魏更加的消耗了實力。

    曹魏實力最強是真的,最不穩定也是真的。

    蜀漢把政權紮根在川蜀,以天險地勢作為屏障,易守難攻,但蜀漢唯一依仗的也只有地勢。無論是人才還是兵士,都是匱乏的,蜀漢後期無人可用便是表現,且川蜀地勢並不利於富足的糧草供給。所以蜀漢只能短暫的守,無法全面的攻。如果等曹魏恢復元氣,吳國凝集實力,蜀漢無異於砧板魚肉。

    所以蜀漢等不了,這也是諸葛亮積極北伐的原因。

    吳國身處魚米,且自孫策就打下東吳基業,內部戰事不多,百姓安居樂業,兵源充足,糧草豐盛。又以水路優勢有優點,歷有名將出現,可謂“養尊處優”,實力最強。

    為什麼是蜀、魏、吳的滅亡順序?

    蜀漢與魏戰事頻繁,吳國相對安定。蜀吳有過聯盟約定,但最終還是被魏吳算計了,蜀國總是中槍,眾矢之的。

    相對於安居水鄉的東吳,頻繁出山的蜀漢自然會與魏國多次短兵相接,不成功則成仁。所以蜀漢就謀一個背水一戰,能幹掉魏國就好,不幹掉未來也將會被吞噬。

    所以貧乏、急躁的蜀漢最先滅亡。

    而此時,曹魏政權也走到了盡頭。曹操掌控司馬懿,曹丕壓制司馬懿,曹睿牽制司馬懿,司馬懿熬死了曹氏三代英豪,最終成了大權利家,篡魏建晉。

    唇亡齒寒,孤獨且荒廢的吳國,什麼時候覆滅只是個時間問題。

    望十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現役世界級鋒線(前鋒和邊鋒)TOP5是哪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