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哥說事301407726302
-
2 # 熱血方圓
首先是“孝莊下嫁多爾袞”一直是清宮的一樁謎案,最理智的一個說法就是:皇太極死時,順治年幼,皇太極的幾個兄弟手握兵權對皇位虎視眈眈。孝莊皇后為了保全順治的皇位下嫁給實力最強的多爾袞,並封多爾袞為攝政王。得到多爾袞的幫助後,順治的皇位得到了保證,順利成為第一個入關進京登上帝位的滿清皇帝。而多爾袞一直到死時,都沒有對皇位產生不軌的念頭,可以說正是孝莊下嫁之功。
那麼,這種說法能站住腳嗎?多爾袞放棄帝位真的就是因為孝莊嗎?歷史的真相究竟是怎麼樣的呢?實力雄厚的多爾袞和豪格正當壯年,又為什麼雙雙放棄競爭讓年僅6歲的福臨登上帝位呢?
1陷入僵局的兩強相爭
春秋正盛的皇太極去世得十分突然,生前並沒有指定接班人。但即使在這種情形之下,真正有實力、有資格參與競爭皇位的也只有兩個人:多爾袞與豪格。
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豪格當時都是三十二三歲的年紀,兩個剛過而立之年的青年,各自擁有著一派勢力:皇長子豪格英勇善戰,在歷次征伐中立下赫赫戰功,於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被封為肅親王,掌管戶部事務,並繼承了正藍旗旗主的位置。皇太極去世之後,豪格得到其生前所領兩黃旗的全力支援。隨後,豪格又派遣固山額真何洛會、楊善等四處奔走,兩紅旗旗主大貝勒代善與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權衡利弊,也先後表示贊同豪格即位。一時之間,豪格獲得了八旗中的六旗支援,似乎穩操勝券。
而睿親王多爾袞在皇太極生前多次被任命為領兵大將軍,有著公認的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當時身為八旗軍左翼王,權勢居於諸王之首,同時還擁有兩個同胞兄弟——豫親王多鐸和武英郡王阿濟格的鼎力支援,兄弟三人手中掌握著兩白旗,勢力也不容小覷。
為了製造先聲奪人的氣勢,阿濟格與多鐸搶先跪倒在多爾袞面前,請求其即位,這不僅等於在眾人面前將多爾袞爭奪帝位的想法公開化了,而且也使多爾袞與豪格處於正面交鋒的局面,雙方一時陷入僵局。
皇太極崩後第五天,多爾袞沉不住氣了,他親自跑到三官廟試探正黃旗大臣索尼的口風。索尼面對多爾袞的逼問,始終只有一句話:“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索尼的意見很明確,承繼帝位的,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別人沒有資格。
2豪格的離奇棄權
農曆八月十四日清晨,進入秋季的盛京城已經頗有寒意,而皇位之爭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天剛亮,曾經是皇太極親自統率的兩黃旗大臣們在大清門外正式盟誓,一致擁護立皇子。他們很明白,這是公然對抗多爾袞,此舉成敗與否不但關係國家前途而且還關乎每個人的生死存亡。先下手為強,皇太極的親信們隨即命兩黃旗護軍張弓挾矢,將皇宮正殿崇政殿團團圍住。名義上是保衛宮禁安全,實則起到的是威懾眾人的作用。
天色大亮,諸王貝勒陸續聚集到崇政殿內,列坐在大殿的東西兩門旁,圍繞帝位繼承問題展開正式商討。
索尼和巴圖魯鄂拜搶先表態:當立皇子。睿親王多爾袞厲聲命二人退下。而豫親王多鐸和武英郡王阿濟格則“勸睿親王即帝位”。多爾袞沉吟多時,沒有表態。
見眾人議而未決,看不出火候的多鐸急不可耐地毛遂自薦:“如果你們不同意的話,應該立我為皇帝,我的名字在太祖的遺詔中已經提到。”
多爾袞心中暗恨,這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弟弟此舉無異搗亂,當即表示反對:“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也是太祖遺詔中提到的,不只是有你的名字。”話雖不多,分量卻很重,說明此時,他心中的天平已經發生了傾斜。
豪格見提到自己,出於常人所做出的那種“謙虛”姿態,向眾人推辭說:“福小德薄,非所堪當。”說完,竟起身離去。
我們現在分析,豪格這一反常的舉動其實並非是真正地推辭,否則他也不會事先四下活動,爭取多方支援了。他是企圖藉此達到以退為進的目的。在豪格看來,代善和濟爾哈朗既然已經答應擁戴自己為帝,而且崇政殿內外此刻環立成群的兩黃旗大臣與護軍也是自己忠實的擁護者,那麼帝位已經易如探囊取物。在這種情況下,假如自己退出討論,不再參與爭奪,就會給眾人造成一種謙虛退讓的美好印象,從而為自己順利即位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這時離開實在是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實事求是地說,代善與濟爾哈朗等雖然原本出於權衡利弊的考慮,比較傾向於豪格即位,但豪格能否真正即位對於二人並沒有什麼重大影響,自然與兩紅旗和鑲藍旗部眾的具體利益也沒有太大關係。他們對於豪格,也並非像兩黃旗大臣們因涉及切身利益而發自真心的擁戴和支援。當豪格在場之時,代善與濟爾哈朗因為事先有過約定,不好意思不有所表示,不好意思不站在豪格一邊。但當豪格起身離去之後,使得代善與濟爾哈朗等非嫡系勢力失去了現場監督,而代善和濟爾哈朗自然如釋重負,不必再堅持要求擁戴豪格。
也正因為如此,當豪格退場不久,就有人指責他的個性過於軟弱,可能無法服眾之時,代善與濟爾哈朗二人均沒有任何表示。於是擁戴豪格為帝的提議在一瞬間化為烏有。
環繞在崇政殿外的兩黃旗大臣和護軍對於豪格的突然退場也是始料未及,一時之間,他們猜不透豪格的用意,感覺失去了擁護的核心,一時茫然不知所措。
3多爾袞的理智抉擇
多鐸見自薦遭到多爾袞的反對,當即轉移目標,又提出:“就算不立我,那麼論長幼,當立禮親王(代善)。”
此時見多鐸點名提到自己,代善感覺說話的時機到了,他說:“睿親王如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否則,應該立皇子。至於我,年老體衰,難得勝任。”
這是個有力的表態,等於為現場的議論定了調子,也為剛剛陷入群龍無首狀態中的兩黃旗大臣和護軍們指出了一條希望之路,皇太極並不是只有豪格一個兒子。
事已至此,為了自身利益,他們唯有強烈要求擁立皇子。於是,兩黃旗大臣們乘勢而起,佩劍上前,向參與會議的諸王、貝勒表示:我們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
這已經是赤裸裸的武力威脅了,而殿外的護軍們也個個劍拔弩張,擺明瞭如若不立皇子,他們將血染皇宮,與多爾袞拼個你死我活。
危險的局勢一觸即發,空氣中似乎瀰漫著硝煙的味道。在戰場上斬敵大將於馬前從不眨眼的多爾袞,不禁心中倒抽了一口冷氣,一時間心潮翻滾,難道真要為了爭奪帝位叔侄兵戎相見?果真如此的話,結果又會是怎樣?哪一方能夠穩操勝券?會不會落得個兩敗俱傷的下場?而大清,又將往何處去?
代善見自己的話起到了作用,作勢對兩黃旗大臣的過激行為感到氣憤,起身拂袖而去。
不明所以、有勇無謀的多鐸一見禮親王起身離去,竟隨後也氣憤地退出了會場。多爾袞的現場支援率又下降了幾成。
剩下的諸王、貝勒等人或沉默不語,或“顧左右而言他”。一時之間,會議陷入了僵局。
沉默良久,反覆權衡輕重,終於多爾袞選擇了退讓。他站起身對兩黃旗大臣和護軍們說:“你們說得對。豪格既然謙讓退出,沒有承繼大統的意思,那麼應該立先帝的第九子(莊妃之子福臨)。因為他年紀小,八旗軍兵,我與右翼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各掌一半,左右輔政,待他年長之後當即歸政。”
多爾袞突然宣佈放棄,讓兩黃旗大臣與眾護軍既驚且喜。無疑多爾袞如此抉擇是其內心經歷了一番激烈鬥爭之後的結果。多爾袞表示願意擁戴皇子為君,這就足夠了,至於多爾袞要求與濟爾哈朗並肩輔政,雖是不甘心的表現,但是總比他不知退讓,立時激起一場宮廷政變要好得多。
4代善的關鍵一票
這是一個折中的方案,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案。而這個方案的最終成形,禮親王代善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時年六十三歲的代善,十七年前也曾作為皇位繼承者的候選人處於風口浪尖之上。當年他儘管從各方面都略遜皇太極一籌,但如果放手全力一搏,也不是完全沒有勝算。可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過招之前,代善就選擇了退出比賽,並親自倡議,將自己的兄弟皇太極推上了權力的頂峰。
在皇太極執政的十七年中,尤其是其政治威信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的執政初期,每當皇太極需要他的時候,代善總是堅定地站在皇太極一方,囚阿敏,壓制莽古爾泰,代善都衝在前面,替皇太極說出了想說卻不方便說的話。
當皇太極打壓兩紅旗、懲治代善之子嶽託的時候,當嶽託英年早逝、代善老來喪子的時候,我們不知道他真實的內心世界。
但是我們看到了他的行動。在皇太極逝後的帝位紛爭中,諸王貝勒中年紀最長、資格最老的代善明確表示:應該立皇子。想來皇太極九泉之下,也會感激這位兄長。這不僅是愛新覺羅一個家族的事,也不是皇太極這一脈的事,更關係到大清江山社稷的安危。
八月二十六日,福臨正式即位,是為順治帝。
而在這場歷時時間不長卻險象環生的帝位之爭中,禮親王代善功不可沒。
更讓人感到欣慰的是,當多爾袞等人集體盟誓,表明共輔幼主的決心之後,得知郡王阿達禮與碩託等親多爾袞勢力仍然不肯善罷甘休,企圖暗中結黨發動政變擁戴多爾袞篡位之事,多爾袞毫不猶豫將兩人予以縊殺,對膽敢再懷有不臣之心的其他人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
這時的多爾袞,無疑將“國”擺在了“家”的前面,將“公”擺在了“私”的前面。他的做法,同樣讓人敬佩。
把多爾袞放棄帝位輔佐年僅6歲的福臨即位歸結為與孝莊的情緣,未免太小家子氣了。
-
3 # 戀紅塵醉紅顏y
大家都知道順治帝在六歲的時候就登基,也因為他登上帝位的時候只有六歲,所以當時處理國家大事的權利就全部落在了太后和多爾袞的手上,所以在他初登帝位的時候手中是沒有任何的權利。直到十幾歲才開始真真正正擁有自己的權利,而那位擁立他登位的叔叔到底為他做了哪些事情,他們叔侄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為什麼他的叔叔要擁立六歲的他為皇帝。這一切都要從皇太極的突然離世說起。
皇太極對這個王朝的建立有著非常大的意義,沒有他可能就沒有清朝了,他清軍可以入關,然後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一個帝國不過最後還是沒有實現,因為是突然離世,他沒有留下聖旨連皇位的接班人是誰都沒有說出來。這樣就引發當時朝野的混亂,最強大的兩個團隊分別是他的大兒子和他的弟弟,他們在朝廷的勢力都非常強大。也是最可能繼承皇位的兩個人,所以雙方在有一段時間內有過沖突的。最後他的弟弟擁立他六歲的兒子福臨做上了皇位。
大臣們就覺得奇怪了明明有兩個人比這個六歲的小孩子更加適合當皇帝,其實在當時清朝的一個狀態來說,他們剛剛平定了很多戰亂又準備入關,如果這個時候雙方開打,朝廷內部發生問題的話,那麼之前所做的一切就全部沒有了。更不要提入關的事情了,這應該就是多爾袞擁立他侄子為皇帝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就是他跟另外一方本身就是不合的,如果對方當上了皇帝對自己是不利的,而且自己這個六歲的侄子他的母親是科爾沁的貴族,選擇他當皇帝也可以穩定邊境的民族。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六歲的皇子登基,什麼都會自己就可以教,可以獨攬大權力,什麼對不用怕了。這些原因應該就是他為什麼要擁立自己六歲的侄子當皇帝的原因了。
很多人就會問那他們之間的關係到底好不好,要說好其實也不好,要說不好其實也還好。這個小皇帝對他的這位叔叔其實是有著兩面的看法的。首先他是非常感謝自己的叔叔擁立自己為皇帝,還幫助自己處理這麼多的國家大事,把清朝治理的非常好。這是他感謝他的第一個方面,他還給他的叔叔封了位置皇叔父,可以直接的管理朝政的事情,地位也是非常的高。就拿朝拜這件事來說,大臣們在朝拜完皇帝之後,就會去他叔叔的府上朝拜他叔叔。而且他的叔叔每次都是從正門進來,路上遇到他的大臣都是下車跪拜的。這樣的禮儀也就只有皇帝才能享受了,所以說這皇叔父有點頭了,而且他手中的權力還非常的大,很多時候皇帝在他的眼裡可能就只是個物件而已。也許是這樣才會讓後來的福臨,在他死後殺了他全家,還開了他的墓。
多爾滾在一次外出打獵的時候摔下馬死掉了,這個時候的皇帝已經是差不多二十歲了,他的突然離世給了皇帝很大的打擊,於是皇帝給他的封號也是非常的高對他的家人也是非常的好,不過就在兩個月後,朝廷就挖他的底將他種種的罪行都暴露出來,皇帝大怒,撤去了他的一切榮譽,還懲罰了他的家人。他自己也不會想到自己在死兩個月後的反差會這麼的大,而這一切都是他當時六歲的皇帝給他的,直到乾隆年間他被平反重新封號。
-
4 # 看不見的角落
推福臨上位完全是政治妥協的結果。如果多爾袞再多活幾年,皇帝還真不一定是誰當。
首先要明確一點,多爾袞是想當皇帝的。在皇太極去世後,豪格才是最正統的繼承人的,也獲得了皇太極遺留勢力的一致支援。但是由於手握重兵的多爾袞不服,遲遲沒能繼位。
(皇太極)
這個時候滿清還沒入關,多爾袞的威望和權勢並沒有到達一手遮天的地步。於是,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甚至到了刀兵相見的地步,多爾袞見皇太極餘部註定不可能同意他繼位,就推出了最年幼福臨,也就是順治。
好巧不巧,順治登基第一年崇禎就涼了,吳三桂帶著多爾袞入關了。一幫農民軍和南明那幫私人武裝本來就不是正規軍,還要內鬥,在清軍面前自然是毫無還手之力。
清軍統一天下了,多爾袞的功勞最大,所帶來的是話語權的提升。昔日的異己成了被打擊的目標。
(多爾袞)
豪格前腳凱旋迴京,後腳就被削爵死在了監獄了。其餘的兩黃旗貴族也遭到了一系列的打擊。所有的權利也開始向多爾袞集中。
可以明顯看出,多爾袞在後期已經了不臣之心。
從皇叔攝政王到皇父攝政王,見到順治不用跪拜。朝中的大小事務,全部由他定裁。所有的禮儀都向皇帝看齊,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是其他親王所遠不能比的。
在歷史上加九錫都是要造反的前奏了,多爾袞一步步的提高自己的地位直至超過皇帝,難道是正常的現象麼?
(順治)
不過可惜的是,多爾袞只有一個女兒,兒子是從多鐸那裡過繼來的。他再怎麼興風作浪,天下終究是別人的。或許他也沒預料到自己正值壯年,居然出去打個獵就不明不白的死了,
順治自然是美的很,小時候白撿個皇帝。長大了政敵又自我毀滅了,權利自動回到了自己手上。
-
5 # 小義老師扯歷史
這是歷史上經典的嫂子小叔子合作的案例,皇太極死後,沒有指定接班人,兩個最有競爭力的候選人豪格和多爾袞實力相當,各有優勢,豪格是皇太極長子,歲數比多爾袞還大,而且戰功卓著,有兩黃旗和忠於皇太極的臣子擁護,多爾袞是努爾哈赤十四子,當面努爾哈赤死時就是繼位候選人之一,當時又是戰功第一的睿親王,有兩白旗擁護,滿清皇位繼承陷入僵局。
大玉兒孝莊主動找到多爾袞結盟,許諾事成之後,天下多爾袞說了算,她兒子福臨還是個孩子,許諾多爾袞攝政王。這樣,多爾袞妥協推舉皇太極九阿哥福臨繼承大統,既然是皇太極兒子做皇帝,這個方案也就被兩黃旗接受了。
這裡說一下,多爾袞與孝莊應該是沒有兒女私情的,純粹是結盟關係,嫂子小叔子緋聞關係是多爾袞政敵散佈的謠言,為了詆譭多爾袞,讓順治小皇帝痛恨多爾袞,這個八卦新聞也在民間傳播很廣,謠言能殺人,最終在多爾袞死後,順治發洩心中怒火,掘墳鞭屍,去除多爾袞一切封號,逐出皇族宗室。
多爾袞是有稱帝野心的,中國歷史上週公太少了,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時,正常人都會篡位,何況是多爾袞,努爾哈赤死時一論繼位,皇太極死時二論繼位,大清入關功勳卓著流傳千古,一步步成為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如果不是他39歲就掛了,一定會篡位自立的。
-
6 # 隨便123840952
多爾袞從未幫助過福臨登基。6歲的福臨能夠登基完全是雙方政治鬥爭妥協後的產物。相反多爾袞的親信像鞏阿岱,錫翰,席鈉布庫等還時常對順治冷嘲熱諷。有一次順治打獵,騎馬至山崖險峻的地方下馬步行就遭到了他們的嘲笑。可以說多爾袞親信對於順治的態度就是他們主子多爾袞的態度。當年皇太極突然病逝,沒有留下遺囑託付大位。於是產生了豪格和多爾袞的對立。豪格自掌正藍旗,背後又有兩黃旗的支援,連鑲藍旗的濟爾哈朗也暗中支援他。但是兩黃旗在皇太極死後任然採取咄咄逼人的態勢反而使得其他各旗產生反感,聯想到皇太極生前分裂八旗,宰割諸王的情形使得兩紅旗倒向了多爾袞。而且正藍旗又是皇太極豪格父子從莽古爾泰一支搶奪過來的。莽古爾泰因為執掌正藍旗的時候對旗眾很好,所以很得人心。當年皇太極父子用血腥暴力的手段奪取正藍旗,也使得豪格始終得不到正藍旗的擁戴。再加上多爾袞兄弟執掌的兩白旗。使得皇太極生後形勢已經向不利兩黃旗的方向發展。後來由於兩黃旗眾人表示必須擁立皇太極的兒子登基,多爾袞處於維護八旗團結的立場才擁立我6歲的福臨登基,而自己則成為攝政王。後來多爾袞成功分化了兩黃旗,逼死豪格,罷逐了濟爾哈朗,成為獨攬大權的皇父攝政王。只差一步可以奪取帝位,可惜天命不假,一切終究成為泡影。
-
7 # 歷史及格線
歷史上的多爾袞並沒有幫助福臨繼承皇位,事實是他迫於壓力接受了福臨登基做皇帝的選擇。
時間回到公元1643年的農曆八月初九,皇太極突然逝世,根據現代醫學研究,他應該是死於中風。那麼皇太極的死就遺留下歷史以來最常見也最複雜的問題,誰將繼承大清朝的皇位帶領大家一統江山?
當時鬥爭比較激烈的分為兩派:
第一派推舉人選-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當時的兩黃旗老臣以索尼、鰲拜為首的皇太極舊部積極支援豪格繼承皇位,而豪格也是非常踴躍,當仁不讓
第二派推舉人選-皇太極弟弟,睿親王多爾袞。以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為首的兩白旗三王積極參加皇位的爭奪。
從上而知,皇太極是自己想當皇帝的,他又怎麼會好心推舉福臨呢,因為此時的多爾袞也才剛過而立之年,一身抱負想要施展。最後兩方的奪位之爭是不可開交,大有分崩離析、內戰一蹴而就的可能。
此時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看雙方都爭執不下,便提出由年僅6歲的福臨繼承皇位,由睿親王多爾袞和自己共同輔政。
多爾袞在權衡了利弊之下,立馬同意了這一提議。他知道自己想要當皇帝已經是不可能了,因為當時兩黃旗的兵馬已經包圍了崇政殿,如果不能很好解決,大清王朝目前的基業很有可能保不住。
而兩黃旗人馬也並不是一定要擁立豪格,由於他們自身利益所限,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繼位才能保證他們的利益不被侵害。
最後,多爾袞知道這個皇帝才六歲,也只能當名義上的皇帝。自己對付這個軟弱的鄭親王輕而易舉,實則自己還是大權在握。
就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同意了讓福臨繼位的建議,而並不是多爾袞積極幫助福臨繼承皇位。
其實後來的歷史我們也知道,說多爾袞一直扶持順治帝從未有過想法一說是不可能的。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告訴我們大權在握的人不想著當皇帝是不現實的,更何況多爾袞也是姓愛新覺羅。只不過多爾袞去世太早,而且一生無子。他不得不放棄這樣的想法。
-
8 # 風吟者
天下之爭,無非皇權與國土。
愛新覺羅·多爾袞為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極則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被推崇承襲汗位,而多爾袞對於皇權仍舊耿耿於懷。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馳騁疆場,作戰勇猛,皇太極當時讚道:“吾兒真英雄也”。
1643年,皇太極猝死,由於事發突然,這位皇帝既沒有留下遺詔,也沒有所謂暗示,於是誰來繼承這一皇位問題就開始變得棘手了。當時情況下真正能夠配得上這個皇位的也只有兩個人,那就是豪格和多爾袞。
多爾袞自然是想要當皇帝的,但是還有豪格,皇太極的長子在前,這件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反倒是難上加難。一方面,擁有兩黃旗的重臣鰲拜、索尼等人,是完全忠於豪格的,加之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都紛紛擁立豪格,多爾袞在這時明顯佔據下風,寡不敵眾這種道理他還是非常清楚的。
另一方面,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事情,多爾袞也絕對不會幹,如果這時不顧任何人的反對直接登位那終究沒有好下場。不過,又因為多爾袞還有兩兄弟,豫郡王多鐸、英郡王阿濟格在背後支撐,權勢也極大,因而朝廷上聲音不一。
這時候,眾臣把目光投放在年僅6歲的福臨身上,於是,鄭親王濟爾哈朗開口了:“倒不如讓皇太極最小的兒子福臨當這個皇帝。”眾臣先是一陣沉默,爾後卻同意了。
為何會同意呢?豪格儘管有著強大的後盾,由於多爾袞三兄弟的堅決反對,這讓豪格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如果自己答應上位了,自己的叔叔們遲早要把他拉下臺,基於這一點,他選擇了謙讓。
那麼多爾袞為何也同意呢?同意也意味著自己放棄當皇帝,對於這麼多年一直孜孜以求的皇位,轉眼間拱手讓人,難道不會遺憾嗎?會!可是多爾袞知道自己絕對沒有辦法登上皇位了,他現在只想著牽制住豪格,只要豪格沒有上位,那麼一切都來得及,因而當有人提出要福臨當皇帝的時候,多爾袞立即同意了,還提出讓自己當攝政王,控制一個小孩子比控制豪格容易多了,多爾袞這樣就達到了退而求其次,以退為進的效果,可謂是老奸巨猾。
而這次的兩派之爭,以福臨當皇帝結束,福臨成了朝廷攝政的工具,不免有些心酸,多爾袞後來一度成為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權傾朝野。
-
9 # 大宋藝祖趙匡胤
擁立六歲的福臨登基稱帝首先應該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的主張,睿親王多爾袞默許了這個主張,如果不默許,那就是滿洲正白與鑲白兩旗(多爾袞兄弟擁有)與滿洲正黃與鑲黃兩旗(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擁有),滿洲四個旗先大戰一場,那剩餘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四旗也要選擇支援的實力,還有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勿真超哈即重軍炮兵)也要選擇的。那麼1643年遼東(東北)的滿族人關門惡拼一場,第二年就是闖王進京、崇禎自縊、吳三桂順清、山海關大戰。即使多爾袞贏了,他想用自己火拼剩下的八旗兵在做歷史上1644年的入關的事,恐怕也不會成功的了。這也說明多爾袞繼承皇位能實大統
-
10 # 歷史早知道
大家都知道順治帝在六歲的時候就登基,也因為他登上帝位的時候只有六歲,所以當時處理國家大事的權利就全部落在了太后和多爾袞的手上,所以在他初登帝位的時候手中是沒有任何的權利。
直到十幾歲才開始真真正正擁有自己的權利,而那位擁立他登位的叔叔到底為他做了哪些事情,他們叔侄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為什麼他的叔叔要擁立六歲的他為皇帝。這一切都要從皇太極的突然離世說起。
皇太極對這個王朝的建立有著非常大的意義,沒有他可能就沒有清朝了,他清軍可以入關,然後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一個帝國不過最後還是沒有實現,因為是突然離世,他沒有留下聖旨連皇位的接班人是誰都沒有說出來。
這樣就引發當時朝野的混亂,最強大的兩個團隊分別是他的大兒子和他的弟弟,他們在朝廷的勢力都非常強大。也是最可能繼承皇位的兩個人,所以雙方在有一段時間內有過沖突的。最後他的弟弟擁立他六歲的兒子福臨做上了皇位。
大臣們就覺得奇怪了明明有兩個人比這個六歲的小孩子更加適合當皇帝,其實在當時清朝的一個狀態來說,他們剛剛平定了很多戰亂又準備入關,如果這個時候雙方開打,朝廷內部發生問題的話,那麼之前所做的一切就全部沒有了。
更不要提入關的事情了,這應該就是多爾袞擁立他侄子為皇帝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就是他跟另外一方本身就是不合的,如果對方當上了皇帝對自己是不利的,而且自己這個六歲的侄子他的母親是科爾沁的貴族,選擇他當皇帝也可以穩定邊境的民族。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六歲的皇子登基,什麼都會自己就可以教,可以獨攬大權力,什麼對不用怕了。這些原因應該就是他為什麼要擁立自己六歲的侄子當皇帝的原因了。
很多人就會問那他們之間的關係到底好不好,要說好其實也不好,要說不好其實也還好。這個小皇帝對他的這位叔叔其實是有著兩面的看法的。
首先他是非常感謝自己的叔叔擁立自己為皇帝,還幫助自己處理這麼多的國家大事,把清朝治理的非常好。這是他感謝他的第一個方面,他還給他的叔叔封了位置皇叔父,可以直接的管理朝政的事情,地位也是非常的高。
就拿朝拜這件事來說,大臣們在朝拜完皇帝之後,就會去他叔叔的府上朝拜他叔叔。而且他的叔叔每次都是從正門進來,路上遇到他的大臣都是下車跪拜的。這樣的禮儀也就只有皇帝才能享受了,所以說這皇叔父有點頭了,而且他手中的權力還非常的大,很多時候皇帝在他的眼裡可能就只是個物件而已。也許是這樣才會讓後來的福臨,在他死後殺了他全家,還開了他的墓。
多爾滾在一次外出打獵的時候摔下馬死掉了,這個時候的皇帝已經是差不多二十歲了,他的突然離世給了皇帝很大的打擊,於是皇帝給他的封號也是非常的高對他的家人也是非常的好,不過就在兩個月後,朝廷就挖他的底將他種種的罪行都暴露出來,皇帝大怒,撤去了他的一切榮譽,還懲罰了他的家人。
他自己也不會想到自己在死兩個月後的反差會這麼的大,而這一切都是他當時六歲的皇帝給他的,直到乾隆年間他被平反重新封號。
-
11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涉及到滿洲貴族共治的傳統以及清初同蒙古結盟的關係。
滿洲早期的政治制度是貴族共治,也就是說貴族要透過開會決定國家的大政方針,這也是很多北方民族的共同點,比如匈奴的龍城盟會以及蒙古的庫裡臺大會,滿洲叫議政王大臣會議。
這其實是和八旗制度有關,因為每個王公貴族都相當於一個封建領主,他們每個人都有食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調遣的人口,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這一點可以看看清初官員的奏疏,很多滿官在本主和共主(大汗)這兩者之間區分的很明白,而且這時候本主往往高於共主。
這也是為什麼皇太極會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以及對八旗進行大規模洗牌、重組,因為皇太極要加強大汗的權威,削弱貴族的影響力。
皇太極登基初期四大貝勒共同執政的局面在已經習慣君主專制思維的人來說當然是不可思議,但是在清初貴族共治的角度來看,這並非不可理解。
皇太極在為期間也透過各種手段打壓貴族勢力,除了重組八旗之外,再就是把一部分年輕貝勒給扔進議政會議。因為一來可以把皇太極自己的勢力給摻和進去,二來可以沖淡貴族的影響力。有人會說這麼麻煩幹什麼,直接廢除不是更方便。但是政治改革並非一朝一夕的事,總是得一步一步來,尤其是在涉及盜貴族利益的問題更是急不得,而且議政王大臣會議一直到乾隆年間才被徹底廢除,可見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所以,當皇太極去世之後,貴族共治的弊端就暴露出來,因為每次領導人換屆都會留下政治空白,貴族為了自己的利益少不了要進行一番爭鬥,而且貴族當中的實力派都希望自己登基,所以自然要打擊異己,甚至自相殘殺。
就當時滿洲實力派貴族,多爾袞、多鐸、代善以及豪格都是實力派貴族,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野心。
但是貴族有野心是一方面,只是政治表態還是另一個方面,這涉及到清初同蒙古結盟的問題。因為清初同蒙古科爾沁部結成同盟,一來透過科爾沁向蒙古施加影響力,促使蒙古臣服於清帝國;二來是讓蒙古提供僕從軍,尤其是清朝缺乏的騎兵。所以在繼承人選擇的方面,結盟蒙古尤其是科爾沁部就成了必要條件,因為必須要表達同盟的意義。
皇太極的后妃之中,地位最高的五宮后妃都是博爾濟吉特氏,其中三個是科爾沁的女人,分別是皇后、宸妃和莊妃,那麼繼承人首先就要從科爾沁女人生的兒子當中挑選。其實也不用選了,這三個女人當中只有莊妃生了一個兒子,就是福臨。而且,福臨後宮裡就一堆蒙古大妞,而且順治兩個皇后都是科爾沁的女人,所以可以看出清初科爾沁對清帝國的重要性。
而之所以多爾袞會成為攝政王,其實也是政治妥協的結果,因為多爾袞雖然只有一個正白旗,但是他弟弟多鐸的鑲白旗實力卻最大。因為努爾哈齊有遺命,他死後15佐領的親兵歸多鐸,所以多鐸到哪個旗,哪個旗的勢力就最大。而且多爾袞和多鐸都是一個媽生的,所以這兩人加起來實力不容小覷。至於多爾袞是否無人牽制?那不可能,因為代善還在,代善雖然是個老好人,但是他和他的子孫一直把持著兩紅旗,更何況代善當時還是皇室當中輩分最大的老人,他說話沒人敢不給面子,所以多爾袞還不敢在代善面前太放肆。
再者,當時八旗內部多爾袞只是實力最大,還沒達到足夠碾壓其他各個派系的地步,如果他真敢冒大不韙黃袍加身,那對年輕的清帝國將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所以福臨即位、多爾袞輔政就成了最穩妥的辦法,因為政治的核心就是妥協。而且多爾袞出於平衡,或者說是政治表態的考慮,拉同為四小貝勒的濟爾哈朗一道輔政。
所以,多爾袞和八旗貴族之間的互相妥協,使的清帝國平穩的造成了權力重組,同時既保障了各個貴族自身的利益,也表明了同蒙古結盟的態度。可見,玩轉政治如果不懂得妥協,那根本玩不動。
全文完
回覆列表
擁立6歲的福臨繼位是滿清八旗各方權利鬥爭平衡的結果。就如同北方三個人玩的手心手背遊戲一樣,只有與眾不同的唯一弱者才能勝出,兩個勢均力敵的強者敗。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作為皇太極弟弟和努爾哈赤的兒子的雙重身份,加之統領的軍事實力,擁有競爭皇帝的實力和能力,但無論多爾袞多麼強悍,在滿洲八旗議政的政治體制下,出於各方勢利的平衡,出於當時人們傳統的正統觀認同,皇位繼承人只能在皇太極的兒子中產生,他即使有想法也沒辦法。
首先說說大阿哥豪格。52歲的皇太極突然暴斃,沒有指定接班人,如果指定接班人或是臨終前有遺囑,我想肯定是豪格繼位,豪格是嫡長子繼位是傳統,從皇太極對豪格的培養和重用上,也不難看出,豪格將來大有接班的趨勢。但是因豪格勢利強大,如繼承皇位必然會剷除異己,對多爾袞等宗室成員的威脅最大。在推選皇帝繼承人時,豪格提出自己退出競爭,或許他想到如果他參與競爭必然要和多爾袞槓上,或者是考慮到自己退出也把多爾袞拉下來,確保父親的江山能傳位給自己的弟弟。大阿哥豪格獨掌正藍旗,皇太極的老班底也支援他,支援豪格的勢力達到半數。
在分析下其他勢力。努爾哈赤的長子代善,他的發言權比較有分量,他屬於中間派,基本上能從整個家族的利益和維護穩定的大局上出發,做出公正的表態,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豪格和多爾袞兩虎相爭,女真人雖有兄終弟繼的傳統,但早已被老汗王努哈赤子承父業製取代。兩強無論是誰上位都會造成雙方因搶奪江山,而引發內亂自相殘殺的火拼,造成八旗分裂,一片大好的形式將土崩瓦解,在加之八旗中忠於皇太極的兩黃旗鰲拜、索尼等人,他們的目標就是不能讓皇太極的江山旁落,為此做出了與多爾袞繼承皇位兵刀相見的準備,也不十分希望豪格繼承江山,只要不是這兩個人,皇太極的任何兒子繼承江山他們都鐵桿支援。
在說說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此人才智過人、戰功顯赫,深受皇太極的賞識,被封為和碩睿親王,有很高的威望。除了個人能力,多爾袞的兩位兄弟武英郡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也都是響噹噹的實權人物,有了他們的支援,多爾袞完全有能力和豪格一爭高下。但是多爾袞卻始終向外表露沒有爭位之心,雖然心裡十分想當皇帝,但是卻不敢說出來,如果在此時表露心機,很可能會當場引起殺身之禍,他想只要不是豪格做皇帝,自己的利益就可以保住了,就可以長久儲存他的實力,有了實力以後說話也硬氣,年幼的福臨繼位,他可以輔政攝政,實際上權利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對他自身是最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