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BH26
-
2 # blueten
宋太祖趙匡胤為自己和兩個弟弟各設定了14個字輩用於起名,這是最早的字輩譜,但是在宋真宗繼位的時候出了問題,宋真宗名字叫趙元侃,他的兄弟名字的第二個字都是“元”,再加上“元”是常用字,為了方便避諱,繼位之後改名趙恆,自此之後,宋朝皇帝的後代不再按照字輩譜起名。比如,宋仁宗收養了濮王趙允讓的第十三子趙宗實(後來的宋英宗),“宗”字輩,將其名字改為趙曙。
朱元璋登基後,將趙匡胤的字輩制度發揚光大,為自己的26個兒子和1個侄子都設定了輩分表。有了宋朝的前車之鑑,朱元璋顯然考慮了這個問題,他規定,姓名中的第二個字代表輩分,只有第三個字才是名字,避諱自然只需要注意第三個字。例如,崇禎皇帝叫朱由檢,老百姓只需要避開“檢”字即可,“由”字可以隨意使用。
朱元璋給朱標一系的字輩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如果沒有靖難之役,皇位就會在朱標的後代中傳承,看一下字輩譜,幾乎都是常用字,如果都需要避諱的話,肯定就天下大亂了。
清朝則直到康熙才開始使用字輩,也沒有弄清楚朱元璋的字輩制度。雍正皇帝繼位後以避諱為由強迫其他的兄弟改名,嘉慶(永字輩)和道光(綿字輩)則是為了方便老百姓自己改名,直到咸豐皇帝,字輩才不用避諱。
-
3 # 太極雲飛揚
相對於前面的幾個朝代,明朝的皇帝在“名諱”方面還是不錯的,以“金木水火土”偏旁作為輩分命名。甚至還“造字”,可以對照“元素週期表”,裡面有很多生僻字,大多數人根本沒有見過。老百姓只要不主動靠攏,很難衝擊到這些皇親國戚的“名諱”,特別是那些字還不太好寫,那時候老百姓的識字的可不如現代,看看朱元璋的父親,爺爺的名字就知道了。還有朱元璋本名叫朱重八。
-
4 # 陸棄
避諱是中國封建歷史特有的歷史現象,必須對君王和尊長的名字實行避諱。
避諱的起源說法不一。 一說是夏商時代,從古籍《山海經》將夏朝夏後啟稱為夏後開,由此有人以為夏商時代就有避諱的說法。 一說起源於周代,《左傳 桓公六年》:“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的記載。《禮記 檀弓下》:“卒哭而諱,生事畢而鬼始也。”因此宋朝的洪邁在《容齋三筆 帝王諱名》中提出避諱出於周代。但僅在本廟中避諱,生者避諱也不是如宋明時期嚴謹。 一說則是在春秋時期,清代是趙翼的考據《陔餘從考 避諱》中提出起源於東周的春秋時期,晉僖侯名司徒,宋武公名司空,魯獻公名具,魯武公名敖。避諱之風興起後,造成晉廢司徒之職,宋改司空為司城,魯改掉具、敖兩座山山名。 明朝皇帝的名字避諱不如宋元以前那樣嚴格,唐宋必須避除皇帝的名諱,如同音同形字中都必須避諱。如杜甫的《詠懷古蹟》中“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明妃本指王昭君。昭君是王嬙的字,因為避司馬昭的名字故改“明”。再如我們平常吃的燒餅,在宋代名“蒸餅”因蒸字同宋仁宗的名字趙禎的禎字是同音字故而避開。唐代,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將民部改成戶部。 明清兩朝的避諱就相對於宋元及前代寬鬆了。特別是明朝就相對的就寬鬆的多。 明太祖將明代宗室的名字以五行依據,以上一字為依據,而下一字以五行字為偏旁。又給二十幾個兒子排輩字。明太祖懿文太子朱標的輩字則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良師善用晟。然而靖難之役,明建文帝就被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趕下來了。 明成祖的這一支系的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就明代避諱就看一下《大明會典》上說:“成化十三年,令舉人文字。凡遇御名、廟名下一字,俱要簡寫點劃。”在這裡就證明了除輩分的字以外,皇帝的名的第二字,是必須避諱的,就是透過少寫個點划來避諱。 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間,御名、廟名和親王名諱依據舊制皆不避諱,不必缺少點划來故意避諱,違者罷黜。這也就更加的寬鬆了。 特別是值得注意的是,明太祖的太子朱標,他是在明洪武二十五年去世的,明太祖給他的諡號是懿文,而根據朱標這一支的輩分來看是:允文遵祖訓……朱允炆的下一代是文,也就是圭文。明顯是犯了忌諱,懿文是太祖追贈的,不敢改動,又是自己的老爹,所以建文帝就裝聾作啞了。 根據建文帝的這一支系來看,也是有特殊的情況的。 總體上明代是遵循的字輩是不避諱的,第二字是必須避諱。 -
5 # 只愛潘多拉
凡上書,若奏事,誤犯御名及廟諱者,杖八十。余文書誤犯者,苔四十。若為名字觸犯者,杖一百。其所犯御名及廟諱,聲音相似,字樣分別,即有二字只犯一字者,皆不坐罪。”
這條法律就是說如果在跟皇帝寫奏摺或者當面奏事的時候因為口誤或筆誤說了或寫了當今皇帝的名字以及本朝列祖列宗的名字,就是犯罪,處罰是“杖八十”。在其餘的文書中因筆誤寫了當今皇帝的名字以及本朝列祖列宗的名字,只是“苔四十”。因為後者不是當面犯諱,所以處罰要輕一些。而最重的處罰是取一個人的名字取得跟皇帝的名字一樣,這個處罰最重,要“杖一百”。最後法條補充解釋了犯諱的例外情況,即如果只是同音字或同形字,不算是犯罪,或者皇帝的名字是兩個字的時候,只說了或寫了其中一字個,也不算犯罪。
上述規定中,“即有二字只犯一字者,皆不坐罪”的規定,使得明朝的避諱在法律層面上比較寬鬆,因為明朝的皇帝的名字除了明成祖朱棣以外,都是兩個字的,而棣字是個生僻字,元、璋、祁、鎮雖然是常用字,但要在日常生活或寫作中,同時把元璋、祁鎮、厚熜、由檢等等皇帝的名字中的兩個字同時說出或寫出來的可能性也不大,一般說到或寫到其中的一個字的機會比較多,但在法律層面上,只是寫元、璋、祁、鎮等其中一個字是不算犯御諱的。
不過上述一個字或同音字、同形字跟皇帝名字相重的現象,法律雖然不算犯罪,但避諱在中國古代除了是“法”外,還是“禮”,所以有時候雖然法不加責,但卻禮有違礙,這時也就還是要避諱的,只是不太帶有強制性,犯了諱也不會被處罰,改了就行了。比如嘉靖帝的寵臣張璁,他的名字跟嘉靖的“厚熜”的第二字同音又同形,按法律是不算犯諱的,所以嘉靖即位之後,他也沒改名字,一直到嘉靖十年,他已經成了首輔大學士,他才主動要求改名,嘉靖給他賜名為孚敬,顯然他之所以改名,不是因為犯法,而是因為這時他天天在皇帝身邊,老是叫張璁這樣的名字,實在是不太禮貌罷了,是自己體貼皇帝的主動行為。
回覆列表
明朝需要避皇帝諱嗎?
回答是也不是。
皇權至高無上,多年的封建體制,傳統思維已經讓人不自覺地去避諱,犯諱遭大罪。
但明朝朱家皇室也為中國文化有創造,搞了個輩份字。兒子一輩用一個字,孫子一輩再用一個字。這就是現代的某姓某輩。
而且老朱家還有釆用了五行來取輩份。參照朱家歷代皇帝會發現,老朱家取名是用五行相生來取輩份+名(字)。而名採用: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迴圈而來,絕不會出現爺爺輩後面跟著孫子輩(輩字早定,名字相剋)。
老朱家輩份取名字也不可能是金木水火土,而是相應的帶“金水木火土”偏旁字,如:自朱元璋(太祖)後,太子朱標、成祖朱棣(太宗、成祖),朱允炆(建文帝)、朱高熾(仁宗),朱瞻基(宣宗),朱祁鎮(英)、朱祁鈺(代),朱見深(憲),朱祐樘(孝),朱厚照(武),朱祐杬(睿),朱厚熜(世),朱載垕(穆),朱詡鈞(神),朱常洛(光),朱由校(熹)、朱由檢(思宗,吊死),朱慈烺、朱慈炯(其它號稱皇室太子等)。而朱元璋的璋字應該有水或水的意思,反正從他之後開始。
可能我前面有說錯。老朱家輩份字一回事,名字參照五行相生而成。
很多字都不是常用字,甚至我們還不一定馬上知道準確讀音。
所以說,老百姓會去避諱,也可以說朱皇室也在主動避諱,如果還有人敢衝擊皇室權威,那就怪不得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