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檸檬愛K歌

    《飄》是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1937年獲得普利策文學獎。小說以亞特蘭大以及附近的一個種植園為故事場景,描繪了內戰前後美國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畫了那個時代的許多南方人的形象,佔中心位置的斯嘉麗、瑞德、艾希禮、梅蘭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習俗禮儀、言行舉止、精神觀念、政治態度,透過對斯嘉麗與瑞德的愛情糾纏為主線,成功地再現了林肯領導的南北戰爭,美國南方地區的社會生活。2018年12月21日,《飄》入選“40年·25部影響力外譯作品”書單。擴充套件資料:歷史背景:美國南北戰爭摧毀了佐治亞乃至整個南方的經濟,黑奴重新獲得自由,昔日奴隸主養尊處優的好時光隨風而逝,飄得遠遠的。為了生存,他們必須放下臭架子,努力奮鬥,不然只有死路一條,連亞蘭大上流社會的中堅分子也不得不降貴屈尊,賣糕餅的賣糕餅,趕馬車的趕馬車。 時代背景:女性主義文學是開始於19世紀,到了20世紀開始蓬勃發展。女性主義的飛速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絡。隨著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及天賦人權等思想在整個世界範圍內迅速深入人心,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一場為了爭取女性在政治、經濟、教育等方而平等的女權運動開始了。1936年出版的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問世的。 賞析:《飄》的文學魅力不只是體現在藝術感覺,同時還體現在高超的文學技巧。小說技巧的運用使得作品的可讀性增加,故事情節在簡單的同時,能夠對人產生強烈的吸引,從而達成良好的藝術效果。從作品的人物安排方面來分析,透過對主人公的刻畫,表現出其對愛情的執著與固執,追求的是內心阿希禮的完美形象,為愛可以不顧一切。她的愛情觀裡,婚姻與愛情可以分離。也可以將其理解為精神與肉體分離。她不在乎彼此是否有過婚姻,而是拋開一切去愛,爭取屬於自己的幸福。她的愛情是自由與奔放的,並未受到道德與禮儀枷鎖的束縛。等到女兒與丈夫離開的時候才醒悟,從而接受了瑞特的愛。即使悔恨無限,即使心靈受到創傷,依然堅信明天又是另外一天。沉痛的領悟使人感同身受,她堅信透過奮鬥能夠與命運抗爭。堅持自己的意願,勇敢並且向命運抗爭,具有新時代特點的女性形象油然而生。 在情節設定方面,除了透過對人物的內心刻畫外,還對人物的活動做了描述。而人物的性格主要是透過時間的改變來實現的。比如,再也不能像個小孩子一樣安穩的睡在父親屋裡,從來不戴帽與披紗罩的她,最後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女人掌握與男人平等的權利需要經濟獨立,這樣才能更好的掌控生活。主人公憑藉其堅強的意志與不屈的抗爭精神成為了一個成功的女性,在苦難完成人生價值昇華。在對人物活動表達時,作者非常注重對細節的展現,從而使作品內容能夠主次分明,輕重結合,情境雖然看似散亂,但是不至於迷失,能夠在作品的故事世界裡暢遊與遐想。 《飄》是時代的產物,同時也反映了美國社會的變化,透過人物的刻畫描述,將一段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歷史融於其中,將社會大環境變化與個人關於命運的抗爭結合到一起。作者透過高超的語言技巧運用,塑造了豐富立體的人物形象,透過對細節的刻畫,從而挖掘其背後的深層次意義。主人公對於愛情的執著,對於命運的不屈與抗爭,深刻感染並影響了讀者。對於這樣一部外語名著,透過不同的譯本,也展現了不同時代的印記,也反映了中國社會語言文化的時代變遷。單從翻譯的角度來看,需要融入傳統文化。同時還有多種技巧與方法,既要保證通俗易懂同時還要保證其文學價值,對於今後翻譯人員而言,需要不斷的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將更有價值的作品展現在世人眼前,體現出文學作品的魅力。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飄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嶽麓書蟲

    隨風而逝的生命,隨風而逝的愛:世間什麼最珍貴,得不到和已失去。我想這句話《飄》這本書裡大概是完美體現,其實人的一生也不過是在追求某樣東西,失去某樣東西中前行,這些東西有些很抽象,有些又很具體,我說不上來。

    剛開始看的時候其實我是不大喜斯佳麗這樣的人的,我總覺得她和 《唐頓莊園》 初期的瑪麗小姐特別的相似,都有一種覺得自己高高在上,所有的人圍著自己轉,好像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的感覺,和自己的親妹妹水火不容,甚至惡言相對,當然我也知道故事不會這麼一直下去,一定會有反轉。

    我不是一個喜歡研究歷史的人,所以這個故事背景裡的南北戰爭對我沒有多大的吸引力。

    對於斯佳麗來說,阿希禮就是她的得不到,她高傲,追求愛情,也任性,她爭強好勝,對得不到的東西抱有強烈的慾望,因為知道阿希禮和玫蘭妮即將結婚,她就不顧一切的嫁給了查爾斯,她對阿希禮有太深的感情,這種感情很強烈,但想一想或許就是因為沒有擁有過吧,就像後來她開立木鋸廠,明明知道在阿希禮的管理下毫無起色甚至虧損,可她還是覺得阿希禮是一個很好的人,大概就是女子對愛情的盲目吧,同時她又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人,雖然恨蘭妮搶走了阿希禮,卻因為對阿希禮的承諾,在戰火中照顧玫蘭妮,並帶她逃出困境,保護了她和她的孩子,也可以說是她情敵的孩子。她對玫蘭妮的感情也是很複雜,每次在蘭妮幫助她的時候刻畫出的斯佳麗的內心想法總讓我覺得她很幼稚,可是她對蘭妮又非常的依賴,蘭妮離世前的那一段就非常的好,那個時候我甚至希望蘭妮不知道斯佳麗對阿希禮的感情,可我也知道其實她是知道的,也是在她離開之後斯佳麗才猛地知道她害怕失去她,這不也正是印證了一句話嗎,失去了才覺得彌足珍貴。我是真的很喜歡蘭妮,或者說是敬佩這樣的人物,她足夠優秀對待孩子有著十分的耐心,她很聰明,為了朋友可以義無反顧,即便柔弱卻也很堅強,這樣的一個人物又怎麼會不讓人喜歡呢。

    斯佳麗失去了蘭妮,緊接著失去的就是一生的摯愛瑞特,其實斯佳麗和瑞特真的算的上是天生一對了,斯佳麗的反叛他都懂,甚至會助長她的想法,也只有在瑞特面前我們才能看到真正的斯佳麗。也或許正是因為愛,傷到了一定境界了就會毫無希望,心如死灰,再也沒有辦法回頭,不再相信所有。都說能有一個懂自己的人真的很難,毫無疑問瑞特就是那個最懂斯佳麗的人,也就是因為太懂反而看不清斯佳麗對他的感情,如果早一點知道也許最後都會不一樣吧。

    我還是覺得這是一個悲劇,斯佳麗不屬於任何人,我覺得她好像失去了友情,親情,愛情,她的孩子和她不親熱,她的瑞特對她心死,蘭妮也離開了,最適合她的地方是塔拉莊園,她為了塔拉莊園可以放棄一切,在那裡的斯佳麗或許才是真正的自己吧。

    我們總是對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冠上最美好的點綴,在自己的心裡把它想象成最完美的存在。或者說是因為看不清,才會盲目的喜歡,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真的喜歡還是因為一開始就給了它最高的定義。對於這一點我想我是有所體會,到後來已經分不清是喜歡還是喜歡自己給與喜歡的那種感覺。失去讓人更心痛的是原本是擁有,因為擁有再失去才會令人痛心,也許會怪自己,為什麼不好好把握住擁有的東西呢,為什麼要去追求的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最後卻讓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也失去了呢。不過即使如此,還是會對擁有的不珍惜,失去了才後悔莫及,而我不喜歡這樣。

    願你我在這世間,想要的都擁有,得不到的都釋懷,珍惜擁有的一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會為了自己的媽媽反駁自己的爸爸麼?為什麼?